概述
本篇名為“為人之道”。這個標題于表面上看來很大,甚至可以包容人的一切相關問題。本篇集中了佛典中直接從“人”這一角度闡釋的有關倫理道德思想。因所包含的內容比較豐富,所以確定了這一標題。本篇中,只有第一章之一第二節是從生命學的角度對人加以界定的,看起來似乎沒有倫理學意義,但事實上卻是研究人的倫理問題所必須明了的一個重要方面。從倫理道德的視角來看,人們大都傾力于生計或權利的角逐,但終因難免個人利益為本位的局限,要麼認識上短淺,要麼當事者迷,以至于對問題辨別不清而困于其中不能自拔。從本篇所展示的內容來看,佛教對于人的倫理道德問題,其認識之深刻和全面,可謂獨一無二。之所以如此,乃釋迦牟尼崇高的道德修養和智慧使然。這對我們今天認識人類的倫理道德思想和新千年的道德進步,都具有彌足珍貴的重要意義。
本篇共由八章組成,即從八個方面闡釋了佛教有關人的倫理道德問題,以及如何去認識人和對待人。在研習本篇時,宜與第二十九篇“人心”、三十一篇“待人之道”、三十二篇“敬人之道”相結合。
第一章人之定義與人之類聚
之一人之定義
提要
此部分由六節組成,依其內容差異各分為一類。第一節從道德境界上將人分為兩種;第二節從生命學的角度對人作了界定;第三節從人自身所具有的優點上指出了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原因;第四節指出了人成其為人的四種特色;第五節從人的和諧關系上確立了“人性”的標準;第六節對人中丈夫作了界定。
第一節人有二種
人亦二種,一者聖人,二者凡夫。
《大般涅經》卷第十八,《大正藏》第十二卷471頁B14-15行
第二節何謂為人
何謂為人?所雲人者,喘息為本,本者謂命。
《阿差末菩薩經》卷第四,《大正藏》第十三卷599頁A19-20行
第三節何以為人
雲何人道說名摩菟沙?
一聰明故;
二者勝故;
三意微細故;
四正覺故;
五智慧增上故;
六能別虛實故;
七聖道正器故;
八聰慧業所生故。
故說人道為摩菟沙。
《立世阿毗曇論》卷第六,《大正藏》第三十二卷198頁A10-13行
第四節人之四義
人者名曰能多恩義;又復人者身口柔軟;又復人者名有驕慢;又復人者能破驕慢。
《大般涅經》卷第十八,《大正藏》第十二卷469頁C6-7行
第五節何謂人性
一切有情于一切時皆來臻赴同共集會,屏處露處言論同止,受用飲食皆無嫌礙,是名菩薩人性具足果。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六,《大正藏》第三十卷485頁A19-21行
第六節人中丈夫
(一)
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何等為四?一善知識;二能听法;三思惟義;四如說修行。善男子,若男若女具是四法則名丈夫。善男子,若有男子無此四法則不得名為丈夫也,何以故?身雖丈夫行同畜生。
《大般涅經》卷第十八,《大正藏》第十二卷469頁A24-29行
(二)
若有人能供養父母,恭敬沙門及婆羅門,修治善法,所言誠實無有欺誑,能忍諸惡,惠施貧乏,名大丈夫。
《大般涅經》卷第二十三,《大正藏》第十二卷502頁C4-6行
略解
第一節“人有二種”。此節說︰“人亦二種,一者聖人,二者凡夫。”世人認為道德境界完美高尚的人是聖人,佛教認為“功德”和“智慧”圓滿的人是聖人。總之,聖、凡是人與人之間的重要區別。
第二節“何謂為人”。此節說︰“何謂為人?所雲人者,喘息為本,本者謂命。”此說只是從人的生命特征上對人作了界定。正是人在具有生命特征的情況下,才能造作種種業,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倫理道德問題。
第三節“何以為人”。此節首先反問說︰“雲何人道說名摩 沙?”“摩 沙”為梵文的譯音,亦譯為人。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是人為什麼能名為人。在下文中提出了人之所以成其為人的八個原因。“一聰明故”,人普遍具有聰明的一面,所謂聰明是指人在生存發展中趨利避害的能力;“二者勝故”,人道于六道眾生中最為殊勝,人道能增長善業乃至為成佛的基礎;“三意微細故”,人的思想意識在思惟觀察事物等方面具有十分微細的能力,因此人們才有科學發現的智慧;“四正覺故”,“正覺”義指正確的覺悟,人的一切善行以及各種正確的選擇無不取決于正覺;“五智慧增長故”,人可以通過學習和生產勞動不斷增加智慧,而其它生命則沒有此能力;“六能別虛實故”,人們有辨別事物和人情冷暖虛實的能力,包括表現在科學技術等方面上的能力;“七聖道正器故”,“聖道”義指成為聖賢之道,“器”有比喻義,于佛經中往往稱之為“法器”,因為唯有人道才是使人修學佛法轉凡成聖了脫生死的最好載體;“八聰慧業所生故”,以人為基礎創造出了豐富的物質和文化,而一般動物則不能。此人之所以成之為人的八個方面,既是人類應有的特征,也是人類應有的標準,具有顯明的倫理道德意義。
第四節“人之四義”。此節說︰“人者名曰能多恩義;又復人者身口柔軟;又復人者名有驕慢;又復人者能破驕慢。”此四點也可說是人的四大特點。可以解釋為︰一、人在家庭或社會關系中是講求恩義的;二、在待人接物上行為和語言是崇尚柔和的;三、人大都有驕慢的特點;四、人往往又具有反省自身破除驕慢的能力。
第五節“何謂人性”。此節說︰“一切有情于一切時皆來臻赴同共集會,屏處露處言論同止,受用飲食皆無嫌礙,是名菩薩人性具足果。”以此觀之,佛教所說的“人性”可謂是種“和諧性”。
第六節“人中丈夫”。此節集相關資料兩條,其一前半部分說︰“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何等為四?一善知識;二能听法;三思惟義;四如說修行。”“丈夫”又可稱之為人中豪杰。女人若有擔當作為,往往也稱之為“女中丈夫”。“善知識”義指自身有好的品德智慧和知識修養的人;“能听法”義指能听聞正法,即能時常听聞佛法等有益的思想或知識;“思惟義”即思惟正法之義,指能不斷思考和提高有益于人的思想知識;“如說修行”義指既能思惟正法之義,當如所說而修其行。其二也提出了成為丈夫的五種品德要求。“能供養父母,恭敬沙門及婆羅門”義指對宗教信仰的支持;“修治善法”義指不斷提高人的善行;“所言誠實無有欺誑”義指具有良好的語言道德;“能忍諸惡”義指能夠忍受他人所加于自身的各種惡行;“惠施貧乏”義指能夠盡力去幫助貧窮困苦的人。
之二人之類聚
提要
此部分由三節組成,從不同角度闡明了人的共同思想行為是造成人們分類聚合的原因。
第一節同類人相愛
懈怠者得懈怠人敬愛;無智者得無智人敬愛。
《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卷第二,《大正藏》第十二卷7頁B20-21行
第二節善惡人相應
(一)
人根情性各各相似,善者與善共並,惡者與惡共並。猶如乳與乳相應,酥與酥相應,糞除屎溺各自相應。此亦如是,眾生根源所行法則各自相應,善者與善相應,惡者與惡相應。
《增一阿含經》卷第四十六,《大正藏》第二卷795頁B27-C3行
(二)
眾生根源皆自相類,惡者與惡相從,善者與善相從,過去將來眾生根源亦復如是。以類相從,猶如以淨與淨相應,不淨者與不淨相應。
《增一阿含經》卷第四十六,《大正藏》第二卷796頁A17-20行
(三)
眾生種類相似相隨,行惡者與行惡者相隨,行善者與行善者相隨。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第五十四,《大正藏》第二十八卷389頁C16-17行
第三節人十六類聚
佛告諸比丘︰比丘!
諸不聞者不聞俱相類相聚相應相可;多聞者多聞俱相類相聚相應相可。
慳者慳俱相類相聚相應相可;布施者布施俱相類相聚相應相可。
黠者黠俱相類相聚相應相可;痴者痴俱相類相聚相應相可。
多欲者多欲俱相類相聚相應相可;少欲者少欲俱相類相聚相應相可。
難持者難持俱相類相聚相應相可;易持者易持俱相類相聚相應相可。
難給者難給俱相類相聚相應相可;易給者易給俱相類相聚相應相可。
不足者不足俱相類相聚相應相可;足者足俱相類相聚相應相可。
不守者不守俱相類相聚相應相可;守者守俱相類相聚相應相可。
佛說比丘如是,黠人當分別是因緣,可行者當為行,不可行者當為莫行。
《雜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卷497頁C14-28行
※注︰本《雜阿含經》為一卷本。
略解
第一節“同類人相愛”。此節從兩個方面說明了同一類別的人相互敬愛的道理。從負面角度提出了兩點︰“懈怠者得懈怠人敬愛;無智者得無智人敬愛”。社會現實也充分說明,人們因職業、志趣、道德修養的相同而形成了相應的群體。俗語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的確是認識人類的一個重要標準。
第二節“善惡人相應”。此節集相關資料三條,其一說︰“人根情性各各相似,善者與善共並,惡者與惡共並。猶如乳與乳相應,酥與酥相應,糞除屎溺各自相應。此亦如是,眾生根源所行法則各自相應,善者與善相應,惡者與惡相應。”此節直接從倫理道德的角度,闡明了人因德行的一致而各自相應的道理。最後所提出的“法則”即是指的道德法則。
第三節“人十六類聚”。此節從正反兩方面提出了人十六種相類相聚的問題。若從總體上說只有八種問題。如第一、二類聚︰“諸不聞者不聞俱相類相聚相應相可;多聞者多聞俱相類相聚相應相可。”“相類相聚相應相可”說明了人行為或思想相同而自然地聚集一起的道理。本節提出的八個正面問題是︰“多聞者、布施者、黠者、少欲者、易持者、易給者、足者、守者”。其中“多聞者、黠者”兩種是直接的倫理道德問題,其余六種則是較直接的倫理道德問題。“易持”所指的內容固然很廣,但反映在倫理道德上,即是指對倫理道德的受持或堅持。“易給”義指容易供給或易于照顧,用俗話說即是“好伺候”,這是人的一種德行。“足者”義指容易得到滿足,也屬于人的德行。“守者”義指堅守正確的行為準則,也是人的德行。此節最後又強調說︰“佛說……黠人當分別是因緣,可行者當為行,不可行者當為莫行。”此說表明“十六類聚”的提出,在于使人明辨善惡是非,最終做出倫理道德或其它方面的正確行為選擇。
第二章識人之則
提要
本章以倫理道德為主剖析了人生的問題,對指導人們認識自他提供了非常珍貴的依據。本章由十節組成,依其內容差異分作九類。第一節為一類,指出了人生欲求難得的四件大事;第二節為一類,指出了世人“愛”的十個變化過程,其中包括由愛導致的倫理道德問題;第三節為一類,主要從倫理道德的層面上指出了人的“十種染污”;第四節為一類,剖析了存在于人身口意三業中的十九種倫理道德問題;第五節為一類,指出了正人與邪人所各具有的五種特征;第六節為一類,主要從倫理道德的角度闡明了人獸的區別;第七節為一類,以人的善惡作為衡量人貴賤的標準;第八、九節為一類,分別指出了使人生墮落的四種問題,以及使人生衰敗的三種問題;第十節為一類,指出人唯有能夠戰勝自我才是人中真英雄。
第一節人四不可得
佛告諸比丘,世有四事不可獲致,何等為四?
一曰年幼顏色煒曄發黑齒白,形貌光澤氣力堅強,行步舉止出入自游,上車乘馬眾人瞻戴莫不愛敬。一旦忽耄,頭白齒落面皺皮緩,體重柱杖短氣呻吟,欲使常少不至老者終不可得。
二謂身體強健骨髓實盛,行步無雙飲食自恣,裝飾頭首謂為無比。張弓捻矢把執兵杖,有所危害不省曲直,罵詈沖口謂為豪強,自計吾我無有衰耗。疾病卒至,伏之著床不能動搖,身痛如s,耳鼻口目不聞聲香美味細滑,坐起須人惡露自出,身臥其上眾患難喻,假使欲免常安無病終不可得。
三謂欲求長壽在世無極,得于病死命既甚短,懷萬歲慮壽少憂多,不察非常五樂自恣,放心逸意殺盜淫亂,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嫉邪見,不孝父母不順師友,輕易尊長反逆無道,希望豪富謂可永存。譏謗聖道以邪無雙,噓天推步慕于世榮。不識天地表里所由;不別四大因緣合成猶如幻化;不了古今所興之世;不受倡道※;不知生所從來死之所歸。心存天地謂是吾許,非常對至如風吹雲。冀念長生,命忽然終不得自在,欲使不爾終不可得也。
四謂父母兄弟家室親族,朋友知識恩愛榮樂,財物富貴官爵俸祿,騎乘游觀妻妾子息,以自x恣飲食快意。兒客僕使趨行騎視,顧影而步,輕蔑眾人計己無雙,奴客庸罵獸類畜生。出入自在無有期度不察前後,謂其眷屬從使之眾意可常得。宿對卒至如湯消雪,心乃懷懼請求濟患安得如願?呼吸命斷魂神獨逝,父母兄弟妻子親族朋友知識恩愛皆自獨留;官爵財物僕從各散馳走如星,欲求不死不可得也。
佛告比丘,古今以來天地成立,無免此苦四難之患,以斯四苦佛興于世。設無此難,不現身相教化群黎。
※《大正藏》注︰道=導
《佛說四不可得經》,《大正藏》第十七卷706頁C3-707頁A10行
第二節世人愛為本
我觀世間一切眾生由十種愛建立根本。何者為十?
所謂緣愛故求;
緣求故得;
緣于得故便起我所;
緣我所故起諸定執;
緣諸定執故起欲貪;
緣欲貪故起深耽著;
緣深耽著故起慳吝;
緣慳吝故起于聚斂;
緣聚斂故起諸守護;
緣守護故執持刀杖,爭訟譏謗起種種苦。
又因此故興別離語,長養諸惡不善之法。
長者,我見眾生由此十種愛根本法之所建立。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五,《大正藏》第十一卷197頁A4-12行
第三節人十種染污
我觀世間一切眾生由于十種染污法故,處在煩惱,墮煩惱垢中。何謂為十?
一者慳垢染污;
二者惡戒垢染污;
三者 垢染污;
四者懈怠垢染污;
五者散亂垢染污;
六者惡慧垢染污;
七者不遵尊教垢染污;
八者邪疑垢染污;
九者不信解垢染污;
十者不恭敬垢染污。
長者,我見眾生以如是等十染污法之所染污。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五,《大正藏》第十一卷197頁C1-8行
第四節人情十九種
法師說經,觀察人情,凡十九輩,以何了知?分別塵勞爾乃知之。何謂十九?一曰貪淫;二曰 恚;三曰愚痴;四曰淫怒;五曰淫痴;六曰痴恚;七曰淫怒愚痴;八曰口清意淫;九曰言柔心剛;十曰口慧心痴;十一者言美而懷三毒;十二者言粗心和;十三者惡口心剛;十四者言粗心痴;十五者口粗而懷三毒;十六者口痴心淫;十七者口痴懷怒;十八者心口俱痴;十九者口痴心懷三毒。于是頌曰︰
其有淫怒痴,合此為三毒,
兩兩而雜錯,計便復有四,
口柔復有四,口痴言痴四,
世尊之所說,人情十九種。
1、貪淫
何而知人有貪淫相?文飾自喜;調戲性急;志操SS;性如獼猴而多忘誤;智詐淺薄無有遠慮;舉動所為不顧前後;造作不要;多事恐怖;多言;喜啼;易詐;易伏;安隱易解;十耐勤苦;得小利入,大用歡喜;忘失小小而甚憂h;聞人稱譽歡喜信之;伏匿之事悉為道說;體溫多污;皮薄身臭;毛發稀疏;多白;多皺;不好長須;白齒起行;喜淨潔衣;好著文飾莊嚴其身;喜于薄衣;多學伎術無所不通;數行游觀;常喜含笑;綺飾奉戒;性和敬長;見人先問;巧黠妍雅;性不瀟澹徊牙 啻齲環直鷙貿螅 ∮虢灰祝蝗岷投喟⑶ 嗨 骰藎揮謚釙子遜派 ┬耄凰 卸嗌儼揮肴甦 凰 莨憒螅還酃松 危 倩海渙酥 婪ㄏコ芫齠希蝗艏 萌司炊 } 瘓跏路 玻還ヂ諮雜錚擊 堊院停歡嚶信笥巡荒芫們祝簧儆誆_恚;尊敬長老;臥起行步而不安祥;雖學于法愛欲財物;親屬朋友舍不堅固;結友不久;聞色欲事即貪著之,說其惡露尋復厭之;易進,易退。以是之故,為貪淫相。于是頌曰︰
卒暴輕舉如獼猴,常歡喜笑又喜啼,
得利大喜失甚憂,多于言語易降伏,
志惑SS而驚恐,自喜易詐信人語,
志性多忘無遠慮,好按戒法而有慧,
貪視于色志善施,綺顧其身敬朋友,
舒緩體溫為多污,喜信慚軟而有勇,
于法財色及親友,不可便疏尋即悔,
諸所造學即能得,雖疾知之速忘失,
花飾莊嚴其衣服,所作不要而敬老,
智者敬之有學志,通達能明而和解,
常喜出城行游觀,美于言語亦樂听,
利口便辭能分別,所處臥坐不忍久。
柔軟性至誠,輕事不顧後,
志卒不耐苦,朋友好惠施,
憎長須喜短,自喜然而臭,
巧黠多皺白,奉戒慧無礙,
見人先問訊,衣薄面齒淨,
有慈易從事,起行不惜財,
別知人行慈,易教不很戾,
佛說性如是,為應貪淫相。
2、 恚
當何以觀 恚之相?解于深義;不卒懟恨;若怒難解;無有哀心;所言至誠;惡口粗獷;普懷狐疑不尋信之;喜求他短;多寤少寐;多有怨憎;結友究竟;仇仇難和;所受不忘;無有怨驚;人怖不懼;多力反復;不能下屈;多憂難訓;身體長大;肥項大頭;廣肩方額;好發勇猛;性強難伏;所可听受遲鈍難得;既受得之亦復難忘;若失法財所欲親友,永無愁顧;難進難退。以是知之為 恚相。于是頌曰︰
志性剛強深解義,普疑于人求長短,
少于睡眠難屈伏,性淠蜒V嗄淹 br />
能忍勤苦叵觸近,無所畏錄不卒 ,
身口相應難諫曉,勇猛有力而剛強,
少恐鮮友多怨憎,少安有友身廣大,
所可作為不追悔,棄法財友不顧念。
一舍所親不思之,未曾還變亦不伏,
勤力精進修大事,佛說是輩為 相。
3、愚痴
雲何察知愚痴之相?謂性柔軟;喜自稱譽;無有慈哀;破壞法橋;常而閉目;面色憔悴;無有黠慧;愛樂冥處;數自嘆息;懈惰;無信;憎于善人;常喜獨行;寡見自大;作事猶豫;不了吉凶;不別善惡;若有急事不能自理又不受諫;不別善友及與怨家;作事反戾弊如虎狼;被服弊衣;身體多垢;性不自喜;須發蓬亂不自整頓;多憂;嗜臥;多食無節;人倩使之而不肯作,不倩不使而更自為;當畏不畏,不當畏者然反畏之;當憂反喜,當喜反憂;應哭而笑,應笑而哭;設有急事使之不行;適去呼還不肯反顧;常遭勤苦強忍塵勞;有所食啖不
別五味;言語多笑;喜忘重語;嚙舌舐唇,然而噤 ;行步臥起未曾安隱;舉動作事無所畏難;不知去就。佛說是輩為愚痴相。于是頌曰︰
弱顏愚無慈,強額而自舉,
眼目不視 ,憔悴數嘆息,
獨行然無信,嫉賢及懈息,
常憂多狐疑,不別諸善惡,
體面多塵垢,不知善惡語,
作事多憒鬧,不能自究竟,
所倩使不肯,不使而反行,
當畏而不畏,不畏而反畏,
應喜而反憂,應憂而反喜,
當哭而反笑,當笑而反哭,
貪飲食無飽,不別反怨仇,
志性喜瀟澹 墼飪嗄眨 br />
須發常蓬亂,無信喜居冥,
不別知五味,多臥如虎狼,
寡見而貢高,嚙舌而舐唇,
弄口而喜 ,所語而多笑,
臥處而不安,諸急事難進,
呼還而突前,性爾為痴相。
4-7、淫怒痴
何謂淫、怒、痴相?向所說淫、怒、痴是也。淫痴、怒痴相亦如是。其與一切塵勞合者,是謂淫、怒、痴相。于是頌曰︰
其處于塵勞,與淫怒俱合,
當觀淫怒相,是為痴無慧,
一切前所說,貪欲諸垢穢,
有淫怒愚行,則知不離痴。
8、口欲心欲
何謂口欲心欲者?語言柔軟順從不違,身所不欲不加于人,言念輒善安隱可意,譬如好樹其花色鮮果實亦美,口欲心欲亦復如此。于是頌曰︰
其語常柔和,順從言可人,
言行而相副,心身不傷人,
譬如好花樹,成實亦甘美,
佛尊解說是,心口之淫相。
9、口欲心怒
何謂口欲心怒者?口言柔軟而心懷毒,如種苦樹其花色鮮成果甚苦,言柔懷毒亦復如是。于是頌曰︰
其口言柔軟,而心懷毒害,
視人甚歡喜,相隨而可親,
口言而柔順,其心內含毒,
如樹花色鮮,其實苦若毒。
10、口欲心痴
雲何知口欲心痴者?言語柔和其心冥冥,不能益人亦不欺損,譬如畫瓶視表甚好里空且冥,口欲心痴亦猶如此。于是頌曰︰
口言有柔和,而心懷冥痴,
當知此輩人,口淫而心愚,
觀其口如慧,心中冥如漆,
外好如畫瓶,其內空且冥。
11、言美懷三毒
何謂口欲而心怒痴?所言柔軟,念善鮮少;性不調順或復念惡,有時不念;善惡不別其性難知。譬如甜藥雜以咸苦不可分別,其有口欲而心怒痴亦復如此。于是頌曰︰
其有口言欲,心懷諸怒痴,
譬如醍醐蜜,雜以辛苦咸。
12、言粗心淫
何謂口粗而心淫者?語言剛急中傷于人,眾所憎惡不欲見之,無有敬者。譬如父母訶教子孫,雖口剛急而心猶愛;譬如瘡醫破洗人瘡,當時大痛久久除愈心甚歡喜,其有口剛而心淫者亦復如是。于是頌曰︰
有現口言急,而心懷淫欲,
譬如夏日熱,其光照冷水。
13、口剛心怒
何謂口剛而心怒者?口言粗獷,所可懷念無有慈善,不欲人利。譬如苦藥復和以毒,設飲病人吐之不服,設飲消時則害人命,其口剛急而心怒者亦復如是。于是頌曰︰
其口言急無親敬,心念弊惡而懷毒,
常喜侵枉于他人,當觀此輩行雜毒。
14、口粗心痴
何謂口粗而心痴者?言常剛急惡加于人,舉動所作心不自覺,不念人善亦不念惡,譬若有賊拔刀恐人而不能害,如是行者知為口急而心愚痴。于是頌曰︰
口言剛急心不害,喜恐于人無所加,
譬如拔刀無所施,口粗心痴亦如是。
15、口粗懷三毒
何謂口粗心懷三毒?口言剛急或善于人;又復加惡,乍念不善亦不能惡。譬如大吏捕得盜賊其下小吏恐責其辭,又復有吏誘進問之,其次小吏鞭杖拷之,又復有吏不問善惡亦不拷責,是謂口粗而懷三毒者。于是頌曰︰
口言而剛急,其心懷三毒,
志性如是者,不善不為惡。
行跡若斯者,名之中間人,
勤苦及安隱,是事雜錯俱。
16、口痴而心欲
何謂口痴而心欲者?無所別知,人與共語都無所解;不曉善惡義所歸趣。心常自念當何以益加于人也?至于趣事如所思念不失本要,譬如冥夜興雲降雨,其口痴心欲亦復如此。于是頌曰︰
其有口痴而心淫,口所言說不了了,
如龍興雲而不雷,口痴心淫亦如是。
17、口痴心剛
雲何為口痴心剛?不能施善亦不加惡,常心念言以何方便中傷于人;設得便者輒危害人。譬如以灰覆于炭火,行人躡上便燒其足,口痴心怒亦復如是。于是頌曰︰
口痴而心剛,不柔無惡言,
常懷惡加人,不念人善利,
所言不了了,藏惡在于心,
如灰覆炭火,設躡燒人足。
18、口痴心懷冥
何謂口痴而心懷冥?不能以善加施于人亦不加惡,心亦不念他人善惡,無所增損。所以者何?無勢力故。譬如火滅以灰覆之,若持枯草及燥牛屎積著其上,手觸足蹈無所能燒而不成熟,所以者何?無所堪任。口痴心冥亦復如是。于是頌曰︰
其口有痴愚,而心懷暗冥,
都不能念惡,亦不能念善,
不能成辦事,亦不不為能,
如暴中炊煮,無所能成熟。
19、口痴懷三毒
何謂口痴心懷三毒?口無所犯,不益于人,少所中傷。晝夜思念以何方便中傷于人?又復心念雲何饒人?或心念言不損益人。譬如故瓶盛淨、不淨,而蓋其口不見其里,發口則現,口痴心懷三毒亦復如此。于是頌曰︰
作性喜反戾,口言不了除,
而懷淫怒痴,盛滿以臭穢,
譬如大故瓶,受諸淨不淨,
不能益于人,亦都無所損。
《修行道地經》卷第二,《大正藏》第十五卷192頁B15行-194頁C12行
第五節邪正人五事
1、邪人之五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人在邪見聚者,有何相像?有何相貌?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言︰如來是諸法之王、諸法之尊。善哉世尊,當與諸比丘而說此義,我等聞已當奉行之。
世尊告曰︰汝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其義。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在邪聚之人當以五事知之,以見五事則知此人為住邪聚,雲何為五?
應笑而不笑;
應歡喜時而不歡喜;
應起慈心而不起慈心;
作惡而不恥;
聞其善語而不著意。
當知此人必住邪聚。若有眾生住邪聚者當以此五事知之。
2、正人之五事
復次,有眾生有住正聚者,有何相貌?有何因緣?
爾時諸比丘白佛言︰如來是諸法之王,諸法之尊,唯願世尊當與諸比丘而說此義,我等聞已當奉行之。
世尊告曰︰汝等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其義。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在正聚之人當以五事知之,以見五事則知此人為住正聚,雲何為五?
應笑則笑;
應歡喜則歡喜;
應起慈心則起慈心;
可恥則恥;
聞喜著意。
當知此人已住正聚。
是故諸比丘,當除邪聚住于正聚。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七,《大正藏》第二卷698頁C5行-699頁A1行
第六節人獸之比較
六情身完具,智鑒亦明利,而不求道法,唐受身智慧。
禽獸亦皆知,欲樂以自恣,而不知方便,為道修善事。
既已得人身,而但自放恣,不知修善行,與彼亦何異?
三惡道眾生,不得修道業,已得此人身,當勉自益利。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一,《大正藏》第二十五卷217頁A27-B5行
第七節人生之貴賤
(一)
天下人無種類、無有常。高明者,心意志善、施行好是為尊貴,心意施行惡是為下賤。
《梵志 波羅延問種尊經》,《大正藏》第一卷877頁C24-26行
(二)
天下尊貴者皆施行善得耳,不以種得也。
《梵志 波羅延問種尊經》,《大正藏》第一卷877頁A7-8行
第八節人生之墮落
菩薩有四種墮落之法,何等為四?
一者不恭敬他;
二者背恩諂曲;
三者多求利養名聞;
四者詐善揚德。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大正藏》第十一卷460頁C6-8行
第九節人生之衰敗
貴而無智則為衰;智而驕慢亦為衰;
持戒之人而毀戒,今世後世一切衰。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大正藏》第二十五卷153頁C14-15行
第十節自勝為人雄
自勝最賢,故曰人雄,
護意調身,自※損至終。
雖曰尊天,神魔梵釋,
皆莫能勝,自勝之人。
※《大正藏》注︰自=日。
《法句經》卷上,《大正藏》第四卷564頁B24-26行
略解
第一節“人四不可得”。此節開頭概括說︰“世有四事不可獲致”,“獲致”又可名為獲得。此節之所以將標題確定為“人四不可得”,是以每一件事後面的總結為依據的。如︰1、“欲使常少不至老者終不可得”;2、“假使欲免常安無病終不可得”;3、“冀念長生,命忽然終不得自在,欲使不爾終不可得”;4、“欲求不死不可得也”。此四不可得表面看來似乎是人的基本規律問題,但人們在不明白這些道理的情況下往往忘乎所以,甚或驕奢淫逸喪失道德。如其二所說︰“張弓捻矢把執兵杖,有所危害不省曲直,罵詈沖口謂為豪強。”其三所說︰“放心逸意殺盜淫亂,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嫉邪見,不孝父母不順師友,輕易尊長反逆無道,希望豪富謂可永存。”其中“非常”通常又叫無常。
第二節“世人愛為本”。此節首先概括說︰“我觀世間一切眾生由十種愛建立根本。”“我”是釋迦牟尼的自稱。“建立根本”義指建立人的存在根本。此節所提出的“十種愛”其實是對世人生存發展特色和步驟的總結。世人因為貪愛而導致各種罪惡甚至戰爭,因此于最後提出︰“緣聚斂故起諸守護;緣守護故執持刀杖,爭訟譏謗起種種苦。”于此認識基礎上又進一步總結說︰“又因此故興別離語,長養諸惡不善之法。”單從道德意義上來說,此節所提出的“十種愛”,也是認識世人倫理道德的切實依據。
第三節“人十種染污”。此節首先概括說︰“我觀世間一切眾生由于十種染污法故,處在煩惱,墮煩惱垢中。”“我”在此也是釋迦牟尼的自稱。“染污”與俗說“污染”義同。釋迦牟尼觀察到世人因“十種污染”而致墮入“煩惱垢中”難以自拔。“一者慳垢染污”,“慳”又名“慳吝”,義指有財物而不肯幫助他人,甚至怕他人求助,因此而煩惱痛苦。“二惡戒垢污染”,“惡戒”相對于“善戒”,義指通過一定形式而確定的行為準則,如江湖黑道所作的規約,凡入其道者必須遵守即是惡戒。“三者 垢染污”,“ ”的含義于第二篇中已有較詳細的解釋。“四者懈怠垢染污”,“懈怠”相對于“精進”,有關含義詳見第三篇中“精進”。“五者散亂垢染污”,“散亂”義指意不專注,思想紊亂,“散亂”相對于“禪定”。“六者惡慧垢染污”,“惡慧”義指人偏狹、極端或有害于人的一切技能知識,其相對于“正慧”。有關智慧的含義可詳見第三篇。“七者不遵尊教垢染污”,“尊教”從狹義上講義指佛教,從廣義上講義指一切善的思想和教育。“八者邪疑垢染污”,“邪疑”泛指人們不正常的猜疑。世人因多疑而煩惱重重甚至導致罪惡。“疑”是煩惱的一種,其義可見第八篇“煩惱”。“九者不信解垢染污”,“不信解”義指對佛教以及世間一切善業善法不能信奉和理解。“十者不恭敬垢染污”,“不恭敬”泛指對父母、師長以及對待其他人不能加以恭敬。此“十種染污”總體有兩個方面︰一、內在的精神有染污;二、外在的行為有染污。因此,染污必然導致精神上痛苦,行為上混亂,社會關系產生矛盾沖突。
第四節“人情十九種”。此節開頭說︰“法師說經,觀察人情,凡十九輩。”此節內容的提出雖首先是指導法師說經時用來觀察听眾的類別,但對于我們來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性情也是很珍貴的依據。此節對人情的心理、行為、相貌特征的分析及總結,不論其準確性還是細微性可謂世所罕有。如第一種“貪淫”者的有關相狀就歸納出了多達六十一種。其中,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第五節“邪正人五事”。此節分別從五個方面指出了“邪聚之人”和“正聚之人”的表現特征。其中小標題是編者所加。邪人之五事︰“應笑而不笑;應歡喜時而不歡喜;應起慈心而不起慈心;作惡而不恥;聞其善語而不著意。”此五事的前兩事首先是指人精神表現的不正常,後三事主要是指人道德思想的異常。最後一事義指,對待他人好的言行或勸告听到後心不在意。最後又歸納說︰“當知此人必住邪聚。若有眾生住邪聚者當以此五事知之。”此五事作為衡量人邪聚的標準,具有重要的倫理道德意義。
第六節“人獸之比較”。此節分為四個方面。1、“六情身完具,智鑒亦明利,而不求道法,唐受身智慧。”此四句偈作為一方面,指出了人在具有健全的身體和良好的智商情況下,若不能求善道正法只能是空活一生。2、“禽獸亦皆知,欲樂以自恣,而不知方便,為道修善事。”此四句偈作為一方面,通過對動物生存狀態的概括,說明動物也知道求生存以及以吃喝為樂,但終不能為道修善。3、“既已得人身,而但自放逸,不知修善行,與彼亦何異?”此四句偈為一方面,表明人既具有人的身體,若只顧尋歡作樂恣情放逸,不知積極地去修善行,與一般動物也就沒有什麼差異了。4、“三惡道眾生,不得修道業,已得此人身,當勉自益利。”此四句偈作為一部分,更進一步闡明了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眾生不具備修行十善業的條件。對人而言,應當通過勤勉修行諸善作為謀求自身益利的出路。
第七節“人生之貴賤”。此節集相關資料兩條。其一的內容又可分作兩方面︰1、“天下人無種類、無有常。”此方面在于表明,天下一切人無有種族類別的優劣差別,都不是恆常不變的。2、“高明者,心意志善、施行好是為尊貴,心意施行惡是為下賤。”此方面表明,人施行善即是尊貴,施行惡則是下賤,貴賤並非由種類所決定。其二說︰“天下尊貴者皆施行善得耳,不以種得也。”此說更清楚地表明了,人的尊貴來自于善德,而非種族。
第八節“人生之墮落”。此節說︰“菩薩有四種墮落之法,何等為四?一者不恭敬他;二者背恩諂曲;三者多求利養名聞;四者詐善揚德。”菩薩固然須是道德極高尚的人,但此節所提出的菩薩四種道德墮落,同樣也可作為所有人人生道德墮落的依據。
第九節“人生之衰敗”。此節說︰“貴而無智則為衰;智而驕慢亦為衰;持戒之人而毀戒,今世後世一切衰。”此節提出了人生衰敗的幾種原因。之所以說“貴而無智則為衰”,原因在于人們即使財富上很富有,政治地位很尊貴,但因無智,最終走向衰敗。之所以說“智而驕慢亦為衰”,原因在于,人雖具有良好的技能、知識等智慧,若驕慢自大,必難得眾人的支持和愛戴,最終難免失敗。“持戒之人而毀戒,今世後世一切衰。”“持戒之人”一般是指佛教的修道之人,如沙彌有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修道之人因戒而成,若毀壞了戒律,此世後世難成道業。
第十節“自勝為人雄”。此節說:“自勝最賢,故曰人雄,護意調身,自損至終。雖曰尊天,神魔梵釋,皆莫能勝,自勝之人。”此節前兩句在于表明,人唯有戰勝自我才可稱為賢良和人中之雄。第三、四句指出了戰勝自我的方法在于護意調身,去惡為善,持之以恆。“梵釋”義指古印度婆羅門教所崇拜的“大梵天”和“帝釋天”。後面四句表明,一切神魔不可戰勝自勝之人。
第三章驗人之法
提要
本章集中了佛教經典中直接從檢驗人的角度所提出的有關思想資料。其實,本篇其它各章都是指導我們識人與驗人的最好方法,但闡述的角度不同。
本章由六節組成,依其內容差別分作三類。第一至第四節為一類,從不同角度上提出了驗人的具體方法;第五節為一類,在提出驗人方法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如何用人的方法;第六節為一類,從道德意義上闡述了佛教的人生觀。
第一節試人之四法
金有四試︰一者燒;二者磨;三者鍛;四者煉。譬喻人亦有四試︰一者嬈;二者共從事;三者色;四為制不止。
《三慧經》,《大正藏》第十七卷703頁C22-24行
第二節知人四因緣
欲得人相有四因緣,一者與共居,二者共居當久,三者當共語言,四者共事,可以知之。
《三慧經》,《大正藏》第十七卷703頁C25-27行
第三節驗人之四法
(一)
爾時獅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先所說 羅果喻四種人等,有人行細心不正實;有人心細行不正實;有人心細行亦正實;有人心不細行不正實。是初二種雲何可知?如佛所說,唯依是二不可得知。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羅果喻二種人等實難可知,以難知故,我經中說當與共住;住若不知當與久處;久處不知當以智慧;智慧不知當深觀察。以觀察故則知持戒及以破戒。善男子,具是四事,共住,久處,智慧,觀察,然後得知持戒破戒。
《大般涅經》卷第二十六,《大正藏》第十二卷773頁B15-26行
(二)
四親行者如涅說,蓋乃驗人簡友行也。附人檢練名親近行,近行不同略有四種︰一者共住,二者久住,三者智慧,四者觀察。
四中前二驗其身行,後二驗心。身心之中各有難知易覺之別,故有四種。故經說言︰如 羅果生熟難分。人亦如是,善惡難別。或善外相內無誠實,或內賢良外現粗鄙,或俱相禪。如是等人,遠矚難明近鑒易曉,故須親近驗之得失。
驗法雲何?有人意欲訪德憑友,乍聞他人有善可依未可專信,直須共住撿其虛實。若易別者共住即知,若難識者加以久處乃知美惡。此前驗身內心善惡難以自睹,須以智慧觀察驗之。心雖難曉,準言度意事亦可知。唯依如來三藏教法,驗言取意名為智慧。言扶行者此驗即足,言乖行者加以觀察。不依聖教直以道理測其得失,名為觀察。四親之義略辨如是。
《大乘義章•四親近行義》卷第十一,《大正藏》第四十四卷681頁C2-18行
第四節三語知人意
有三語悉以知人意,一者粗語,二者深語,三者牽語。得是三語,有善意即見,有惡意亦見,有忍意亦見。欲意從是三語,悉知人意。
《佛說處處經》,《大正藏》第十七卷525頁A18-21行
第五節識人與用人
當知觀人二時差別︰一攝受時,二處置時。于攝受時,應以五相觀察其人然後攝受︰
一由歸誠;
二由技能;
三由智慧;
四由行跡;
五由廉儉。
于處置時,亦以五相觀察其人然後處置︰
一堪處事業置事業中;
二堪處思業置思業中;
三堪處和業置和業中;
四堪處護身財業置護身財業中;
五堪處法業置法業中。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七,《大正藏》第三十卷617頁C29-618頁A7行
第六節人生二十觀
凡夫常當系心觀身有二十事︰一所謂我此身中空無無漏;二無諸善根本;三我此生死未得調順;四墮墜深坑無處不畏;五以何方便得見佛性;六雲何修定得見佛性;七生死常苦無常我淨;八八難之難難得遠離;九恆為怨家之所追逐;十無有一法能遮諸有;十一于三惡趣未得解脫;十二具足種種諸惡邪見;十三亦未造立度五逆津;十四生死無際未得其邊;十五不作諸業不得果報;十六無有我作他人受果;十七不作樂因終無樂果;十八若有造業果終不失;十九因無明生亦因而死;二十去來現在常行放逸……凡夫之人常于此身當作如是二十種觀。作是觀已不樂生死;不樂生死則得正觀。爾時次第觀心生相、住相、滅相,次第觀心生、住、滅相,定、慧、進、戒亦復如是。觀生住滅已,知心相乃至戒相終不作惡,無有死畏、三惡道畏。若不系心觀察如是二十事者,心則放逸無惡不造。
《大般涅經》卷第二十,《大正藏》第十二卷483頁A15-B4行
略解
第一節“試人之四法”。此節說:“金有四試︰一者燒;二者磨;三者鍛;四者煉。譬喻人亦有四試︰一者嬈;二者共從事;三者色;四為制不止。”其中“嬈”義為擾亂,人能否經受得起外來的干擾是體現性情或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共從事”,人在既無近距離接觸,也無共事的情況下,僅憑人雲亦雲是很難對一個人作出準確判斷的。“色”,把人們對“色”問題上的表現作為考驗人的重要方法。“為制不止”義指通過制止或干預他人所堅持的事作為考驗方法。
第二節“知人四因緣”。此節說︰“欲得人相有四因緣,一者與共居,二者共居當久,三者與共語言,四者共事,可以知之。”“人相”義指人的真實面貌。此節所提出的識別他人的四種因緣(方法),不論是在識別才能上還是道德上,都是切實可行的。
第三節“驗人之四法”。此節集相關資料兩條,提出了檢驗識別于人的四種方法。其一提出了“共住,久處,智慧,觀察”四種方法。其二是中國論師對其一的解釋,收錄于此以便研究。
第四節“三語知人意”。此節分為前後兩部分。“有三語悉以知人意,一者粗語,二者深語,三者牽語。”“粗語”又名“惡口”;“深語”義指對問題見解深刻或觸中要害的話;“牽語”義指具有引誘或鼓動性的話。“得是三語,有善意即見,有惡意亦見,有忍意亦見。欲意從是三語,悉知人意。”通過前面的三語即可由听者的反映來了解其內心。
第五節“識人與用人”。此節首先概括性地提出:“當知觀人二時差別︰一攝受時;二處置時。”“攝受”義指考核和接納;“處置”義指安置。攝受的方法有五個方面,“一由歸誠”,義指具有歸投的誠意;“二由技能”,義指對歸誠者技能知識進行考核;“三由智慧”,義指對歸誠者技能之外的素質加以了解;“四由行跡”,義指考核往昔和現在所作所為,主要指品行;“五由廉儉”,義指清廉節儉。安置的方法有五種︰“一堪處事業置事業中”,“事業”指事務性的具體工作;“二堪處思業置思業中”,“思業”義指腦力勞動;“三堪處和業置和業中”,“和業”相當于今天的組織團結工作;“四堪處護身財業置護身財業中”,“護身財業”相當于今天的保安工作;“五堪處法業置法業中”,“法業”就狹義而言指佛教思想教育的傳播工作,從廣義上來理解包含社會一切有益的文化知識以及“法律”和各種規章制度。這五種選拔人和安置人的方法其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即使于今天,仍具有重要意義。
第六節“人生二十觀”,此節第一句即概括說︰“凡夫常當系心觀身有二十事。”依本節的具體內容來說“觀身”即是佛教的人生觀。佛教在此所講的人生觀,內容十分豐富,對信仰和不信仰佛教的人都是有益的。“一所謂我此身中空無無漏”,其中“空無無漏”是指自身完全沒有“無漏”。“漏”是煩惱的異名。“四墮墜深坑無處不畏”,“深坑”義指生死輪回和無盡煩惱。“十無有一法能遮諸有”,“有”義指因果循環的法則,在一切法中無有任何方法可以改變或阻擋因果法則。一切煩惱和輪回因因果而有,不論“十二因緣”還是“三有”。其余內容文義易懂不作逐條解釋。于此節最後總結說︰“若不系心觀察如是二十事者,心則放逸無惡不造。”由此可知,佛教的人生觀是為倫理道德服務的。
第四章善人
概述
善人只是對品德高尚人的稱呼之一,其它相關稱呼還有多種,如“高人”、“正士”、“難得”、“希有”、“善知識”以及“佛”、“聖”、“賢”等。
本章分為兩部分,之一“善人之界定與種類”,之二“善人之行狀與對待之法”。
之一善人之界定與種類
提要
此部分由九節組成,依其內容差異分作兩類。第一至第三節為一類,從不同角度對善人作了界定;第四至第九節為一類,從不同角度對人的種類作了歸納。
第一節何謂善人
(一)
自得大利亦利他人,自利利人故名善人。
《成實論》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二卷243頁A20-21行
(二)
善人者常求利他,修慈悲心,怨親同等。
《成實論》卷第七,《大正藏》第三十二卷293頁B28-29行
第二節善人即高人
佛言︰凡夫有三事覺知高事※,知其行所念。何等為三事?一者人心念善;口言善;至誠身行善。假令惡人心念不善,口言不善,身行不善,高人知為不善也。所以言高者何?人心念善,口言善,至誠身行善。
※《大正藏》注︰事=士。
《大樓炭經》卷第三,《大正藏》第一卷290頁A11-15行
第三節善人即正士
其正士者常行正法,離諸罪垢,不生邪見,勤行大行,心常柔軟,無粗惡相,離諸卒暴,是名正士。
常發善言,親近善友,以殷重心尊敬師長,順行正道無所違背,是名正士。
離諸貪愛,修正命行,以清淨業絕其過失,以智慧心斷愚痴見,于自三業安住寂靜,復于他人不生擾撓,不議好惡長短,無毀無譽,是名正士。
愍諸貧窮而行惠施,無怨親想,內心質直外相柔和,離諸邪曲守真實行,以無上法娛樂其心,寂然堅固平等而住,是名正士。
于諸眾生所有障礙為其破滅,于身、命、財而能普施,于勝義法不生難※吝,見諸眾生無福無慧者而為滅除諸不善法然後施與妙法寶藏,貧苦眾生常施珍寶,疾病眾生施與醫藥,怖畏眾生施其安樂,無依怙者為作主宰,墮輪回者而為救度,在暗冥者為作光明而照導之,在邪道者示以正道,常以法語教導一切,見其過失不生恚怒,是名正士。
※《大正藏》注︰難=慳。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卷第一,《大正藏》第十五卷429頁B10-28行
第四節二種善人
有二善人,一謂不許其事;二謂許已令與。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二十一,《大正藏》第二十三卷739頁C16-17行
第五節二種難得人
(一)
佛告比丘︰二人世間難得,何等二人?一者前施人者;二者有返復不忘恩。
《佛說七處三觀經》,《大正藏》第二卷881頁A3-5行
(二)
佛告比丘︰二人世間難得,何等二人?一者所不可為行恩,二者受恩復報恩。
《佛說七處三觀經》,《大正藏》第二卷881頁A7-9行
第六節四種難能人
為主而行忍,無財而欲施,
遭難而行法,富貴修遠離,
如是四法者,是則為最難。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八,《大正藏》第二卷356頁B4-6行
第七節四種希有人
若人處尊位,求謝于卑微;
或復少資財,隨有能行施;
設遭于死難,不生欺誑心;
富貴簡邪情,此四咸希有。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四十五,《大正藏》第二十三卷872頁C3-6行
第八節四類希有人
世有二人甚為希有如優曇花︰
一者不行惡法,二者有罪能悔。如是之人甚為希有。
復有二人,一者作恩,二者念恩。
復有二人,一者咨受新法,二者溫故不忘。
復有二人,一者造新,二者修故。
《大般涅經》卷第二十四,《大正藏》第十二卷762頁C7-12行
第九節四種善知識
何等人能為,遠游善知識?
何等人能為,居家善知識?
何等人能為,通財善知識?
何等人能為,後世善知識?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商人之導師,游行善知識;
貞祥賢良妻,居家善知識;
宗親相習近,通財善知識;
自所修功德,後世善知識;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六,《大正藏》第二卷262頁B8-16行
略解
第一節“何謂善人”。此節集相關資料兩條。其一說︰“自得大利亦利他人,自利利人故名善人。”此對善人的界定本是對佛的界定,但對普通人來說同樣具有普遍的倫理道德意義。尤其在今天“利益至上”的時代,能否遵行“自利利人”這一準則,是決定人的素質和社會文明狀況的根本基礎。其二說︰“善人者常求利他,修慈悲心,怨親同等。”此說中提出了成為善人的三個重要指標︰“常求利他”是外在的行為標準;“修慈悲心”則是內在的思想標準;“怨親同等”屬于社會人際關系的標準。人的善行不但須施于親,而且還要施于怨。否則,善即難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善。
第二節“善人即高人”。此節最後歸納說︰“所以言高者何?人心念善,口言善,至誠身行善。”人心、口、身行善即是善人,而此善人又稱為高人。高人即是高德、高尚之人。
第三節“善人即正士”。此節從五個方面指出了成為正士的行為準則。五個方面中具體提出了成為正士的三十八種行為準則,其對人們道德素質的全面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第一個方面,主要針對個人的道德修養提出了七條準則;第二個方面,主要從尊師重道的角度提出了四條準則;第三個方面,主要從自我淨化和正確對待他人的角度提出了七條準則;第四個方面,主要從平等布施的角度提出了六條準則;第五個方面,從財施、無畏施、法施幫助眾生的角度提出了十四種準則。如第一方面所說︰“其正士者常行正法,離諸罪垢,不生邪見,勤行大行,心常柔軟,無粗惡相,離諸卒暴,是名正士。”這七條成為正士的準則,也是成為正人、善人的準則。其中“勤行大行”義指精勤奉行于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在諸菩薩中普賢菩薩摩訶薩的特色即是“大行”。
第四節“二種善人”。此節說︰“有二善人,一謂不許其事;二謂許已令與。”“不許其事”義指不輕易許諾。之所以說不向人輕易許諾也屬于善人,原因在于對自己言行和他人負責,俗有言︰“輕諾必失信。”“許已令與”義指對人許諾的事就要一諾千金履行諾言。
第五節“二種難得人”。此節集相關資料兩條。其一說︰“佛告比丘︰二人世間難得,何等二人?一者前施人者;二者有返復不忘恩。”“前施人者”義指已給予他人以布施;“有返復”義指對別人的恩德或幫助有所回報,非“反復無常”。其二說︰“一者所不可為行恩;二者受恩復報恩。”“所不可為行恩”義指對于有某些問題或與己有矛盾的人,雖不認可其行為但仍施其以恩德;“受恩復報恩”體現的是種知恩報恩的倫理思想,這一道理人們大都明白,但真正能做到的往往很少。
第六節“四種難能人”。此節所指的四種難能可貴的人是︰1、“為主而行忍”,“主”義指主人,依今天的社會情況而言即是領導。古往今來,若一個人為了維護主人的利益或地位而甘心忍受各種痛苦或忍辱負重,其當然是難能可貴的。2、“無財而欲施”,一個人在無錢財的情況下而有救濟布施他人的心,也是難能可貴的。3、“遭難而行法”,一個人在遭遇貧窮或侵害的情況下而遵行正確的行為準則,更是難能可貴的。4、“富貴修遠離”,一個人雖然富貴但能夠潔身自愛不貪五欲,其在世間堪稱希有亦自當是難能可貴的。
第七節“四種希有人”。此節說︰“若人處尊位,求謝于卑微;或復少資財,隨有能行施;設遭于死難,不生欺誑心;富貴簡邪情,此四咸希有。”此四希有的後三條與第六節後三條含義相當,但表述得更加清楚。第一希有表明了一種可貴的德行。這種德行于今天更是值得提倡和應當的。
第八節“四類希有人”。此節所提出的四類希有人是︰1、“一者不行惡法,二者有罪能悔。如是之人甚為希有。”一個人能一貫不行惡法固然希有,但若有罪能及時徹底改悔也同樣是希有的。2、“復有二人,一者作恩,二者念恩。”世間純心施恩的人和受恩念恩的人的確是希有的。3、“復有二人,一者咨受新法,二者溫故不忘。”在此知識爆炸的時代,從現象上看,許多人在積極求學新的知識,其實,真正有意識地增加新知識的人是希有的。在增加新知識的基礎上能溫故不忘以往所學的知識,也同樣是希有可貴的。4、“復有二人,一者造新,二者修故。”對一個人或社會而言造新或創新是發展進步的基礎,但能造新是希有可貴的。“修故”是指繼承傳統優秀的事業,就現實狀況而言能夠做到這點的也是希有和可貴的。此節後兩類所提出的“咨受新法”和“造新”是緊密相關的;“溫故不忘”和“修故”則是相輔相成的。由此可知,佛教並非是因循守舊的。
第九節“四種善知識”。此節以問答的方式指出了四種善知識。于後半部分的回答說︰“商人之導師,游行善知識;貞祥賢良妻,居家善知識;宗親相習近,通財善知識;自所修功德,後世善知識。”此四種善知識,從總體上來說其道德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前三種,更能將人引向現實的道德行為中。
之二善人之行狀與對待之法
提要
此部分由七節組成,依其內容差異分作兩類。第一至第四節為一類,從不同角度對善人的行為表現狀態作了歸納;第五節至第七節為一類,指出了親近和遠離善人的結果。
第一節善人利自他
善人業者,略說善人業,自住善利亦能利人。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七,《大正藏》第二十六卷56頁A4-5行
第二節善人之七法
成就正法故名為善人。正法者,略說一信,二精進,三念,四定,五慧,六身、口、意律儀,七無貪、無恚、無痴。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二,《大正藏》第二十六卷89頁C24-26行
第三節善人之十法
善人者,略說有十法,何等為十?一者信,二者精進,三者念,四者定,五者善身業,六者善口業,七者善意業,八者無貪,九者無恚,十者無痴。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一,《大正藏》第二十六卷22頁B8-11行
第四節善人十七相
三業無失;樂于善人;不毀他善;不顯己德;隨順眾人;不說他過;不著世樂;不求名譽;信樂道德之樂;自業清淨;不惱眾生;心貴實法;輕賤世事;唯好直信;不隨他誑;為一切眾生得樂故,自舍己樂;令一切眾生得離苦故,以身代之。如是等無量名為善人相。是相多在男女,故說善男子善女人。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五,《大正藏》第二十五卷316頁A16-23行
第五節近善人離惡
親近善人得听善法,能正思惟得離惡罪。
《十誦律》卷第二,《大正藏》第二十三卷10頁B10-11行
第六節離善人起惡
離善人故,無惡不起。
《成實論》卷第十,《大正藏》第三十二卷321頁A25行
第七節不惡心向善
如奄失財利,是衰為鮮少,惡心向善人,是衰重于彼。
《十誦律》卷第四,《大正藏》第二十三卷23頁A14-15行
略解
第一節“善人利自他”。此節說︰“善人業者,略說善人業,自住善利亦能利人。”“業”即是行為或造作。“善利”義指對自己和他人不論在道德還是物質經濟上,具有積極正面意義的言行。
第二節“善人之七法”。此節說︰“成就正法故名為善人。正法者,略說一信,二精進,三念,四定,五慧,六身、口、意律儀,七無貪、無恚、無痴。”“信”有多種解釋,1、信佛法僧;2、信因果;3、信善業。《俱舍論》卷四解釋︰“信者令心澄淨。”《唯識論》卷六解釋說︰“雲何為信?于實德能信,忍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本)卷六中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淨信離垢心堅固,滅除驕慢恭敬本。”由此觀之,信的道德意義是非常明顯的。“念”,《唯識論》卷三解釋說︰“雲何為念?于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從道德意義上講,“念”即是令心念善不忘。“定、慧”的含義可見本書第三篇“六度”。
第三節“善人之十法”。此節首先概括說︰“善人者,略說有十法。”此節所提出的“十法”與第二節“善人之七法”意思基本相同。
第四節“善人十七相”。此節所提出的十七相體現了善人的崇高品德。其中“輕賤世事”並非是消極厭世,而是對世間人們所追逐的名聞利養爾虞我詐等事不注重。“唯好直信”義指崇尚正直誠信。最後兩種︰“為一切眾生得樂故,自舍己樂;令一切眾生得離苦故,以身代之。”這種為眾生離苦得樂甘于奉獻和犧牲的品德,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精神支柱。最後總結說︰“如是等無量名為善人相。是相多在男女,故說善男子善女人。”由此可知,佛經中所經常說的“善男子善女人”不同于一般人概念中的“善男、信女”。
第五節“近善人離惡”。此節說︰“親近善人得听善法,能正思惟得離惡罪。”此說一方面鼓勵人們去親近善人,另方面也表明了親近善人的意義。
第六節“離善人起惡”。此節說︰“離善人故,無惡不起。”表明遠離善人會導致各種惡因惡果。意在引導人要時時親近善人。在現實當中,人們之所以德行不能長進,或多行小惡難為善業,這與自我封閉不去親近善人有直接關系。
第七節“不惡心向善”。此節說︰“如奄失財利,是衰為鮮少;惡心向善人,是衰重于彼。”此說之義通過前面六節不難得知。“奄”有“全部”或“忽然”的意思。
第五章惡人
之一惡人之界定與種類
提要
此部分由七節組成,依其內容差異分為兩類,第一、二節為一類,對惡人作了界定;第三至七節為一類,從不同角度對惡人的種類作了歸納。
第一節何名惡人
惡人名心惡,破戒者名身、口惡。復次,行三不善道名惡人,行七不善道名破戒。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七,《大正藏》第二十五卷606頁C26-28行
第二節行惡不名人
雖得人身,行于非法,不名為人。
《優婆塞戒經》卷第六,《大正藏》第二十四卷1064頁C12行
第三節三種下品人
更有三種下品之人,雲何為三?
于他物起貪,自財生愛著,
見他苦心悅,斯為下品人。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第二十四,《大正藏》第二十四卷322頁A6-8行
第四節四種人為惡
有四惡人常應離之。
一者樂說他過;
二者樂說邪見;
三者口軟心惡;
四者少作多說。
《優婆塞戒經》卷第三,《大正藏》第二十四卷1048頁C28行-1049頁A1行
第五節五人不可治
世尊告諸比丘︰今有五人不可療治,雲何為五?
一者諛諂之人不可療治;
奸邪之人不可療治;
惡口之人不可療治;
嫉妒之人不可療治;
無反復之人不可療治。
是謂比丘有此五人不可療治。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奸邪惡口人,嫉妒無反復,
此人不可療,智者之所棄。
是故諸比丘,常當學正意,除去嫉妒,修行威儀,所說如法。當知反復識其恩養,小恩尚不忘,何況大者?勿懷慳貪,又不自譽,復不毀他人。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大正藏》第二卷697頁B3-14行
第六節六種惡心人
更有六種惡心之人,雲何為六?
雖見不相看,違逆不親附,
好說他過咎,望報與他財,
雖施還擬索,是惡心相狀。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第二十四,《大正藏》第二十四卷323頁B7-11行
第七節六種鄙劣人
復有六種鄙碎士夫補特伽羅鄙碎行相︰
一者性多忿恚;
二者所作不思;
三者樂逼惱他;
四者若苦所觸便發不實粗惡語言;
五者或發真實能引無義粗惡語言;
六者因此展轉發起無量差別惡言,非但少詞而生喜足。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二,《大正藏》第三十卷825頁B12-17行
略解
第一節“何名惡人”。此節說︰“惡人名心惡,破戒者名身、口惡。復次,行三不善道名惡人,行七不善道名破戒。”此節前半部分原則性地說明了“惡人”與“破戒”者的區別,後半部分更加具體地說明了其區別。“心惡”是指“貪、 、痴三不善道”。之所以說“惡人名心惡”,是就人的內在本質問題而言的。之所以說“行七不善道名破戒”,是從佛教的戒律和世俗的法律與道德上而言的。“殺、盜、邪淫、妄言、兩舌、惡口、綺語”這“七不善道”,固然也是衡量人善惡的重要依據,但畢竟是外在的而未必是本質上的問題。另外,內心的惡是因,外在的惡是果,不可倒果為因。
第二節“行惡不名人”。此節說︰“雖得人身,行于非法,不名為人。”佛教認為衡量人的依據不能單單建立在人的形體外表上,更關鍵的要取決于人的行為。人多行惡業,佛教認為其是人中“禽獸”。此節作為對人的界定與第一節是相得益彰的。
第三節“三種下品人”。此節說︰“于他物起貪,自財生愛著,見他苦心悅,斯為下品人。”此說的三種下品人之所以歸入惡人之類,其雖非大惡,但于品德上屬于小惡。
第四節“四種人為惡”。此節說︰“有四惡人常應離之。一者樂說他過;二者樂說邪見;三者口軟心惡;四者少作多說。”此節文字淺顯易懂,故不復解釋。
第五節“五人不可治”。此節前半部分說︰“世尊告諸比丘︰今有五人不可療治,雲何為五?一者諛諂之人不可療治;奸邪之人不可療治;惡口之人不可療治;嫉妒之人不可療治;無反復之人不可療治。”此五不可療治之事即是五種惡,故將其歸于惡人之類。“諛諂”義指阿諛奉承諂媚于人。“療治”即今所說“治療”。
第六節“六種惡心人”。此節說︰“更有六種惡心之人,雲何為六?雖見不相看,違逆不親附,好說他過咎,望報與他財,雖施還擬索,是惡心相狀。”“惡心”即是對人懷有“惡意”。“違逆、不親附”是兩種惡心。此六種惡心之人即是六種道德意義上的惡人。
第七節“六種鄙劣人”。此節首先說︰“復有六種鄙碎士夫補特伽羅鄙碎行相。”“鄙碎”義指鄙劣和瑣碎。“士夫”即是人。“補特伽羅”是梵語的音譯,義譯為眾生或有情,在此即特指人。六種鄙碎的前三種︰“一者性多忿恚;二者所作不思;三者樂逼惱他。”義理易懂,不復解釋。“四者若苦所觸便發不實粗惡語言”,此說義指鄙碎的人在被困苦所觸及的情況下,便會發表與問題相關的不真實、粗惡的言論。“五者或發真實能引無義粗惡語言”,此種是“四者”所說“若苦所觸”的另一種反映,發出真實但會引生無義和粗惡的言語。“六者因此展轉發起無量差別惡言,非但少詞而生喜足。”此種“鄙碎”的問題又是建立在上述兩種問題之上的。人們往往在上述兩種問題上的痛苦得不到解決,以致于心理扭曲益加忿恨、益加惑亂,發起種種惡言攻擊于人。
之二惡人之行狀與對待方法
提要
此部分由十一節組成,依其內容差異分作兩類。第一至第四節為一類,從不同角度歸納了惡人的行為狀態;第五至第十一節為一類,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對待惡人的方法。
第一節惡人惱自他
惡人業者,自陷衰惱,令人衰惱。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七,《大正藏》第二十六卷56頁A5行
第二節世人之八惡
祠祀鬼神卜問虛※殺,是為一;
處家貪餮,不奉孝道,貪愛萬邪,欲無舍止,是為二;
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未常※陳善令愚去惡,是為三;
殺,盜,淫u,是為四;
常懷怒心,不孝二親,輕慢兄弟、妻子、九族,心邪行穢,無善勸導,常自驕大,欲人畏敬,是為五;
晝夜懷邪,不畏法律,輕慢賢者,尊貴穢濁,遠避真正,交隨惡人,是為六;
聞有賢智明經沙門、梵志,豫懷憎嫉,虛偽作謗,是為七;
不敬先祖盡孝于親,棄賢明而反※賊,毀仁正,不覺流俗穢濁可恥,斯謂八惡。
※《大正藏》注︰虛=虐;常=嘗;反=友。
《佛般泥洹經》卷下,《大正藏》第一卷172頁A5-15行
第三節人有十種惡
人有十惡,雲何為十?惡聲、惡口、無羞恥、背親、棄恩、無有悲、強賊、竊盜、食難供、常作邪言,是為十。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第二十四,《大正藏》第二十四卷323頁C20-22行
第四節世人十不善
我觀世間一切眾生,由于十種不善業道而能建立安處邪道,多墮惡趣。何等為十?一者奪命,二者不與取,三者邪淫,四者妄語,五者離間語,六者粗語,七者綺語,八者貪著,九者 恚,十者邪見。長者,我見眾生由是十種不善業故,乘于邪道,多趣、多向、多墮惡道。
《大寶積經》卷三十五,《大正藏》第十一卷197頁B11-17行
第五節莫听惡人言
若听惡人言,必無賢善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二十六,《大正藏》第二十三卷768頁C9行
第六節不輕信惡人
譬如大水所蕩突處,雖百歲後不當于中立城廓也,其水必復順故而來。宿惡之人雖欲行善,故不當信,本心未滅或復為非,不可不戒。人所欲為,譬如穿池,鑿之不止必得泉水。事皆有漸,智者見微能濟其命,如人健泅截流度也。
《佛說孛經抄》,《大正藏》第十七卷733頁B17-23行
第七節不近重惡人
寧近醉象、獅子、虎、狼、猛火、絕焰,終不近于重惡之人。
《大般涅經》卷第二十,《大正藏》第十二卷481頁B20-21行
第八節不近下劣人
不親近下人,見不正直者,
見已當遠離,猶遠惡毒蛇。
不應學于彼,亦不禮敬是,
應當極遠離,猶如見惡狗。
《大方廣三戒經》卷下,《大正藏》第十一卷700頁B11-14行
第九節勿與惡人好
勿與惡人好,致令生斗爭。
《佛說灌頂梵天神策經》卷第十,《大正藏》第二十一卷527頁C11行
第十節近惡成惡因
若人本無惡,親近于惡人,
後必成惡因,惡名遍天下。
《增一阿含經》卷第四十六,《大正藏》第二卷796頁A6-7行
第十一節惡人如糞穢
雖不造眾惡,而親近惡人,
如以吉祥茅,裹臭爛魚肉。
親所不應親,狎所不應狎,
如持鮮淨物,投糞穢深坑。
世間樂淨人,常懼穢涂染,
有智者亦爾,深怖惡親知。
《本事經》卷第六,《大正藏》第十七卷693頁C5-10行
略解
第一節“惡人惱自他”。此節說︰“惡人業者,自陷衰惱,令人衰惱。”此對惡人行為特征的概括堪稱精闢。
第二節“世人之八惡”。此節總結世間八類惡,每一類有兩種至六種惡不等。“祠祀鬼神卜問虛殺,是為一。”(《大正藏》注︰虛=虐。)義指祠祀鬼神卜問求助作惡。由此可知,不論是通過祠祀鬼神卜問吉凶,還是向佔卜師卜問禍福,佛教都將其視為惡事。“虐殺”義指殘酷殺戮。
第三節“人有十種惡”。此節說︰“人有十惡,雲何為十?惡聲、惡口、無羞恥、背親、棄恩、無有悲、強賊、竊盜、食難供、常作邪言,是為十。”其中“惡聲”義指惡的名聲;“食難供”義指對飯食過于挑剔。
第四節“世人十不善”。此節開頭概括說︰“世間一切眾生,由于十種不善業道而能建立安處邪道,多墮惡趣。”“十種不善業道”即是十惡,于上述各篇章中多有闡述,故于此不復解釋。
第五節“莫听惡人言”。此節說︰“若听惡人言,必無賢善事。”“惡人”的有關問題于上述諸節中已有詳細的總結。明白了這些道理不但可以判斷什麼是惡人,而且自然也應該明白听信惡人言的後果。
第六節“不輕信惡人”。此節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說︰“譬如大水所蕩突處,雖百歲後不當于中立城廓也,其水必復順故而來。宿惡之人雖欲行善,故不當信,本心未滅或復為非,不可不戒。”此部分闡明了不可輕信惡人的道理。後一部分說︰“人所欲為,譬如穿池,鑿之不止必得泉水。事皆有漸,智者見微能濟其命,如人健泅截流度也。”此部分從更深的層面上說明了防微杜漸及防患未然的道理。前後兩部分互相佐證,闡述清晰、透徹。
第七節“不近重惡人”。此節說︰“寧近醉象、獅子、虎、狼、猛火、絕焰,終不近于重惡之人。”重惡之人猛于虎狼烈火,若與之接近難免為其傷害或誤入歧途。
第八節“不近下劣人”。此節說︰“不親近下人,見不正直者,見已當遠離,猶遠惡毒蛇。不應學于彼,亦不禮敬是,應當極遠離,猶如見惡狗。”“下人”非是指佣作之人,而是指一切不正直的惡人。上述七節都可以作為本節最好的說明。
第九節“勿與惡人好”。此節說︰“勿與惡人好,致令生斗爭。”凡惡人必無德,多于罪惡是非,若與其交好,最終難免會產生斗爭。
第十節“近惡成惡因”。此節說︰“若人本無惡,親近于惡人,後必成惡因,惡名遍天下。”此節提出親近惡人的惡果,旨在警醒人們勿與惡人親近,以免惡名流布。
第十一節“惡人如糞穢”。此節說︰“雖不造眾惡,而親近惡人,如以吉祥茅,裹臭爛魚肉。親所不應親,狎所不應狎,如持鮮淨物,投糞穢深坑。世間樂淨人,常懼穢涂染,有智者亦爾,深怖惡親知。”此節用種種譬喻闡述親近惡人的不良後果,勸導人們深怖、遠離惡人。
第六章善惡人之種類與對待方法
提要
本章匯集了佛教典籍中對善惡人同時作出道德評判的思想資料,共九節,依其內容差異分為五類。第一、二節為一類,對善惡人的種類作了歸納;第三節為一類,將善惡人比作香臭;第四節為一類,指出了善惡人會遇的矛盾;第五、六節為一類,闡明了與善惡人結交的不同後果;第七至第九節為一類,直接提出了對待善惡人的方法。
第一節善惡三種人
世間有三種人︰惡、大惡、惡中惡;善、大善、善中善。
惡者,如人以惡事加己還報之以惡事。諸佛法于一切眾生平等心,不應起惡念,何況起身行、口行?
大惡者,如無人侵己而以惡加人。
惡中惡者,如人以好心供給慈念而反以惡心毀害,如是等惡名惡中惡。
善者,如人以好事于己還以善報。
大善者,如人于己無善而以善事利益。
善中善者,如人以惡事害于己而以善事乃至身命供養,是名善中善。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二,《大正藏》第二十五卷569頁A13-22行
第二節善惡四男子
世尊告諸比丘︰有不善男子,不善男子不善男子;有善男子,善男子善男子。諦听善思,當為汝說。
雲何為不善男子?謂殺生乃至邪見者,是名不善男子。
雲何為不善男子不善男子?謂手自殺生、教人令殺,乃至自行邪見、教人令行邪見,是名不善男子不善男子。
雲何為善男子?謂不殺生乃至正見者,是名善男子。
雲何為善男子善男子?謂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復以正見教人令行,是名善男子善男子。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七,《大正藏》第二卷275頁A15-25行
第三節善香惡人臭
鄙夫染人,如近臭物,
漸迷習非,不覺成惡。
賢夫染人,如附香燻,
進智習善,行成芳潔。
《法句譬喻經》卷第一,《大正藏》第四卷583頁C27-29行
第四節善惡人會遇
善人共會易,惡人善會難,
惡人共會易,善人惡會難。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二十五,《大正藏》第二十二卷164頁B13-14行
第五節擇近善惡人
若人近不善,則為不善人,
是故應離惡,莫行不善業。
隨近何等人,數數相親近,
近故同其行,或善或不善。
一切人求善,當近于善人,
如是能得樂,善則非苦因。
近善增功德,近惡增尤苦,
功德及惡相,今如是略說。
常近于善人,則得善名稱;
若近不善人,令人速輕賤。
常應親善人,遠離于惡友,
以近善人故,能舍諸惡業。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一,《大正藏》第十七卷363頁B25-C7行
第六節施物善惡人
施與惡人物,後當與惡人為因緣,是為受惱;施與善人物,是為福相從;亦不當受惡人物,後與相逢,是為惱得惱。
寧受善人物,施與善人物;不當受惡人,物施與惡人;寧與惡人物,不受善人物;寧受善人物,不受惡人物。
《佛說罵意經》,《大正藏》第十七卷530頁C5-9行
第七節贊善貶惡人
(一)
為利眾生故,贊嘆善人,稱揚善法,毀訾不善。所以者何?欲使眾生依附好人,心隨善法。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九,《大正藏》第二十五卷615頁A10-12行
(二)
若贊于惡人,毀謗賢善者,
由口生眾過,定不受安樂。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十四,《大正藏》第二十三卷697頁B20-21行
第八節親善遠惡人
雖復久與惡人同處終不于中生親善想,雖與善人不同居止終不與彼而生遠想。
《優婆塞戒經》卷第二,《大正藏》第二十四卷1045頁A13-15行
第九節從善悲惡人
常與善人而共從事,于惡人中生大悲心。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七,《大正藏》第二十六卷56頁B17-18行
略解
第一節“善惡三種人”。此節開頭即概括說︰“世間有三種人,惡、大惡、惡中惡;善、大善、善中善。”于下面又一一進行了解釋。“惡者,如人以惡事加己還報之以惡事。”此倫理思想與世俗人平常的觀念是大不相同的。世人之“以牙還牙、以血還血、以惡還惡”並不以為是惡,但事實上還是惡。佛教正是遵行了不以惡報惡的倫理行為準則,才在歷史上取得了和平發展的成功經驗。
第二節“善惡四男子”。此節開頭概括說︰“有不善男子,不善男子不善男子;有善男子,善男子善男子。”善惡男子各有兩種,故標題中稱為“四男子”。其中“不善男子不善男子”義指不善男子中的不善男子。不善男子是指自行十惡業,不善男子中的不善男子是指自行十惡業又教人行。反此,即是兩種善男子。
第三節“善香惡人臭”。此節說︰“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漸迷習非,不覺成惡。賢夫染人,如附香燻,進智習善,行成芳潔。”此節以香臭為譬喻說明接近善惡人的不同影響和結果。
第四節“善惡人會遇”。此節說︰“善人共會易,惡人善會難,惡人共會易,善人惡會難。”此四句話的意思是說,善人與善人聚會是容易的,惡人與善人聚會是困難的,惡人與惡人聚會是容易的,但善人與惡人聚會是困難的。此節的意思換一種表達方式說,即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第五節“擇近善惡人”。此節通過闡釋近善惡人各種相應的結果,目的在啟發人們認真選擇親近善人。此節是以偈頌的文體出現的,全文有二十四句,每四句表明了一個含義。1、“若人近不善,則為不善人,是故應離惡,莫行不善業。”此四句的前兩句表明了近惡人即使自己成為不善人的道理,後兩句鼓勵人們應遠離惡人惡業。2、“隨近何等人,數數相親近,近故同其行,或善或不善。”此四句在前面四句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表明,近什麼樣的人即容易變成什麼樣的人的道理。3、“一切人求善,當近于善人,如是能得樂,善則非苦因。”此四句從倫理意義上更加明確了親近善人的意義。4、“近善增功德,近惡增尤苦,功德及惡相,今如是略說。”其中前兩句從功德和過失兩方面說明了接近善惡人的不同結果。“尤”義指過失和罪惡。5、“常近于善人,則得善名稱;若近不善人,令人速輕賤。”此四句從社會名譽上指出了親近善惡人的不同結果。6、“常應親善人,遠離于惡友,以近善人故,能舍諸惡業。”此四句一方面勸導人們親善人遠惡友,另方面又進一步明確了近善人的道德意義。
第六節“施物善惡人”。此節闡明了與善惡人應有的財物關系和後果。此節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說︰“施與惡人物,後當與惡人為因緣,是為受惱;施與善人物,是為福相從;亦不當受惡人物,後與相逢,是為惱得惱。”此部分提出不施與惡人物和不接受惡人物是為了避免與惡人建立起了關系後,容易產生財物以及其它方面的爭執或事端。于現實當中,很多經濟糾紛和爭端,大都是因為識人不明交際不善造成的。下部分說︰“寧受善人物,施與善人物;不當受惡人,物施與惡人;寧與惡人物,不受善人物;寧受善人物,不受惡人物。”此部分提出了四個不得已的選擇方式。第三種選擇之所以說“不受善人物”並不是怕與善人結緣,而是為了怕難以消受,應自作多福。
第七節“贊善貶惡人”。此節集相關資料兩條。其一說︰“為利眾生故,贊嘆善人,稱揚善法,毀訾不善。所以者何?欲使眾生依附好人,心隨善法。”“毀訾”兩字含義相通,亦為毀謗非議,但在此不可直接來這樣理解,應解讀為“貶斥”或“批評”。此節對“贊嘆善人”、“毀訾不善”的目的表達的已很清楚,概括起來說即是促進人的道德進步。其二說“若贊于惡人,毀謗賢善者,由口生眾過,定不受安樂。”此說只是說明了贊惡人、謗善人的惡果。與其一相比,並無根本差別,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第八節“親善遠惡人”。此節說︰“雖復久與惡人同處終不于中生親善想,雖與善人不同居止終不與彼而生遠想。”此說表明了一個人應有的道德操守和情懷。
第九節“從善悲惡人”。此節說︰“常與善人而共從事,于惡人中生大悲心。”此說前一句在于引導人們去追隨善人或共從事,後一句是說雖遠離惡人但內心須懷濟拔之心。“大悲心”是“大慈悲心”的簡稱。
第七章人之種類
提要
本章從倫理角度匯集經典中對人各種表現歸類的資料。標題為“人之種類”並非表示佛教以人種區分人的貴賤,而是用以區分人道德境界的差別。
本章共由十六節組成,依其內容差異分為十四類。第一節為一類,從子女與父母受持五戒的狀況上,區分出三種不同的子女;第二節為一類,從人們在惡法行為上的不同表現區分出三種人;第三節為一類,從人們所注重的生活事業上區分出三種人;第四節為一類,從語言道德的差別上區分出三種人;第五節為一類,從人們享受生活的差別上區分出三種人;第六、七節為一類,分別從人們布施的對象和布施的心理差別上區分出三種人;第八節為一類,從三種圓滿的差別上區分出三種王;第九節為一類,從三種素質的差別上區分出三種臣吏。第十節為一類,從人們對事業立場的選擇上區分出三種人;第十一節為一類,從人們對待苦樂的態度和立場上區分出三種人;第十二、十三節為一類,從人們對待自利、利他以及快樂和利益的有無交參的角度分別區分出三種人和四種人;第十四節為一類,從能否自護與護他的差別上區分出四種人;第十五為一類,從罪惡的多少有無上區分出四種人;第十八節為一類,從快樂和利益的有無交參上區分出四種人;第十六節為一類,以有無眼楮為譬喻說明對財富認識和處置有差異的三種人。
第一節父母三種子
世尊告諸比丘︰有三種子,何等為三?有隨生子;有勝生子;有下生子。
何等為隨生子?謂子父母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子亦隨學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是名隨生子。
何等為勝生子?若子父母不受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戒,子則能受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戒,是名勝生子。
雲何下生子?若子父母受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戒,子不能受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戒,是名下生子。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一,《大正藏》第二卷220頁C20-221頁A1行
第二節上中下三士
依行差別建立三士,謂下、中、上。無自利行無利他行,名為下士;有自利行無利他行,有利他行無自利行,名為中士;有自利行有利他行,名為上士。
復有四種補特伽羅,或有行惡而非樂惡;或有樂惡而非行惡;或有行惡亦復樂惡;或非行惡亦非樂惡。
若信諸惡能感當來非愛果報,由失念故,或放逸故,近惡友故,造作惡行,是名行惡而非樂惡。
若先世來串習惡故,喜樂諸惡,惡欲所牽,彼由親近善丈夫故,聞正法故,如理作意為依止故,見諸惡行能感當來非愛果報,自勉自勵遠離諸惡,是名樂惡而非行惡。
若性樂惡而不遠離,是名行惡亦復樂惡。
若有為性不樂諸惡亦能遠離,名非行惡亦非樂惡。
此中,行惡亦樂惡者,是名下士;若有行惡而非樂惡,或有樂惡而非行惡,是名中士;若非行惡亦非樂惡,是名上士。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一,《大正藏》第三十卷642頁B23-C8行
第三節所重差別三士
有三士,一重受欲,二重事務,三重正法。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一,《大正藏》第三十卷642頁C9-10行
第四節語德差別三士
有四語:一非愛似愛;二愛似非愛;三非愛似非愛;四愛似愛。諸有語言辭句善順然非所宜,是名初語;或有語言辭句勃逆然是所宜,是第二語;或有語言辭句勃逆亦非所宜,是第三語;或有語言辭句善順亦是所宜,是第四語。若有宣說非愛似非愛、非愛似愛語者,是下士;若有宣說愛似非愛語者,是中士;若有宣說愛似愛語者,是上士。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一,《大正藏》第三十卷643頁A5-12行
第五節受欲差別三士
有三種受諸欲者。或有受欲非法孟浪積集財寶,不能安樂正養己身及與妻子,廣說乃至不于沙門婆羅門所修殖福田;或有受欲法或非法孟浪、或非積集財寶,能以安樂正養己身妻子眷屬及知友等,不于沙門婆羅門所修殖福田;或有受欲一向以法及不孟浪積集財寶,能以安樂正養己身,廣說乃至能于沙門婆羅門所修殖福田。此三種中,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一,《大正藏》第三十卷643頁A13-22行
第六節布施差別三士
依施田說有三人,一者有人于愛于恩而行惠施,二者有人于貧苦田而行惠施,三者有人于具功德最勝福田而行惠施。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復有差別,施于所愛名為下士,施于有恩名為中士,施于貧苦具德勝田名為上士。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一,《大正藏》第三十卷643頁B5-11行
第七節施心差別三士
又依施心說有三人。一者有人將欲惠施,先心歡喜,正惠施時心不清淨,惠施已後尋復追悔;二者有人先心歡喜,施時心淨,施已追悔;三者有人先心歡喜,施時心淨,施已無悔。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一,《大正藏》第三十卷643頁B11-16行
第八節為政差別三士
諸國王有三圓滿,謂果報圓滿,士用圓滿,功德圓滿。
若諸國王生富貴家,長壽少病有大宗葉,成就俱生聰利之慧,是王名為果報圓滿;
若諸國王善權方便所攝持故,恆常成就圓滿英勇,是王名為士用圓滿;
若諸國王任持正法名為法王,安住正法名為大王。與內宮王子、群臣、英杰、豪貴、國人,共修惠施,樹福受齋,堅持禁戒,是王名為功德圓滿。
果報圓滿者,受用先世淨業果報;士用圓滿者,受用現法可愛之果;功德圓滿者,亦于當來受用圓滿淨業果報。
若有國王三種圓滿皆不具足,名為下士;若有果報圓滿、或士用圓滿、或俱圓滿,名為中士;若三圓滿無不具足,名為上士。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一,《大正藏》第三十卷642頁C16-29行
第九節臣吏差別三士
有三臣,一有忠信無技能智慧,二有忠信技能無智慧,三具忠信技能智慧。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若不忠信,無有技能亦無智慧,當知此臣下中之下。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一,《大正藏》第三十卷643頁A1-4行
第十節行為差別三士
又有三種補特伽羅,一以非事為自事,二以自事為自事,三以他事為自事。
若行惡行以自存活,名以非事為自事;
若怖惡行修行善行,名以自事為自事;
若諸菩薩,名以他事為自事等。
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一,《大正藏》第三十卷642頁C10-16行
第十一節苦樂選擇三士
下人求自樂,作種種方便;
中人求滅苦,非樂苦依故;
上人由自苦,樂他得安樂,
及他苦永滅,他苦自苦故。
《阿毗達磨俱舍論釋》卷第九,《大正藏》第二十九卷221頁C21-24行
第十二節兩利四種人
世間有四種人︰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三者共利,四者不共利。是中共利者,能行慈悲饒益于他,名為上人。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一,《大正藏》第二十六卷20頁B26-28行
第十三節樂利四種人
有四種諸有情類增上勤務。
一、樂而非利益;
二、利益而非樂;
三、亦樂亦利益;
四、非樂非利益。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四,《大正藏》第三十卷351頁B27-29行
第十四節兩護四種人
佛告比丘︰人有四輩。有人自護身,不護他人身;有人護他人身,不自護身;有人亦不自護,亦不護他人;有人亦自護,亦護他人。
是人不自護亦不護他人,是最下賤人;
護他人不自護,是勝上;
若人自護不護他人,是勝上;
若自護亦護他,是勝上,若如是人最第一。
《佛說七處三觀經》,《大正藏》第二卷877頁A26-B2行
第十五節量罪四種人
有四種人︰純罪,多罪,少罪,無罪。
純罪者,若人但有不善,無一善法;
多罪者,多惡少善;
少罪者,多善少惡;
無罪者,但有善法,無有不善。
若人能解佛法正義,必入二種少罪、無罪。
《成實論》卷第二,《大正藏》第三十二卷250頁A15-19行
第十六節眼喻三種人
佛告比丘,有三輩人,何等三?一輩眼不見,二輩一眼,三輩兩眼。無有眼為何等?世間比丘有人無有是眼因緣,我當為未得治生當為治生,無有是意。已得亦復妄用,亦無有是眼我當為布施,我當為作福,令我從是因緣後世善樂,亦從是上天,無有計,是名為無有眼。一眼人名為何等?世間比丘一眼者,有如是眼,令我未得財當為得已,得財當為莫折減,但有是眼。無有是眼,我當為幻布施,當從是因緣得上天。無有如是眼,是名為一眼。兩眼名為何等?世間比丘有人有是眼,令我未得財產當為得致,已致得當為莫折減,有如是眼。亦復有是眼,令我行布施,令從是因緣上天。亦有是眼,是名為兩眼人。
《佛說七處三觀經》,《大正藏》第二卷876頁A17-B1行
略解
第一節“父母三種子”。此節開頭的概括中所提出的三種子是︰“隨生子、勝生子、下生子”。“隨生子”是指父母若受持五戒子亦隨學;“勝生子”是指父母雖不受持五戒但子卻能受持;“下生子”是指父母雖受持五戒但子卻不能受持。此節只是以五戒為例,凡其它一切善業,于父母、子女之間都可以此類推。
第二節“上中下三士”。此節開頭首先依行差別建立了上、中、下三士,即︰“無自利行無利他行,名為下士;有自利行無利他行,有利他行無自利行,名為中士;有自利行有利他行,名為上士。”然後又指出了四種人︰“或有行惡而非樂惡;或有樂惡而非行惡;或有行惡亦復樂惡;或非行惡亦非樂惡。”又將此四種人歸納為三類,亦名三士,所謂上士、中士、下士,即︰“行惡亦樂惡者,是名下士;若有行惡而非樂惡,或有樂惡而非行惡,是名中士;若非行惡亦非樂惡,是名上士。”此三士的劃分作為一種道德評判,具有重要的倫理思想意義。
第三節“所重差別三士”。此節說︰“有三士︰一重受欲,二重事務,三重正法。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重受欲”義指注重五欲享受;“重事務”義指注重事業;“重正法”義指注重道德或法律,于佛教信仰上則注重遵行戒規和純正的佛教義理。
第四節“語德差別三士”。此節總結出了四種語言道德差別,又歸納為三士。即︰“非愛似非愛、非愛似愛語者,是下士”,“愛似非愛語者,是中士”,‘“愛似愛語者,是上士”。此種通過語言道德差別將人區分三個等級的思想,是佛教倫理思想所特有的。
第五節“受欲差別三士”。此節指出世人聚集財富享受生活的三種差別,又作為依據區分三等種類的人。第一種︰“或有受欲非法孟浪積集財寶……”,其中“孟浪”義指徒然。
第六節“布施差別三士”。此節依據所布施的對象差別,將布施的人區分為三等類別。
第七節“施心差別三士”。此節依據布施者心理狀況的差別,將布施的人分為三等類別。人或謂惠施人財物即是善行,其實並非盡然,因為人們內在心理的狀態有種種差別。研習此節時宜參閱第三篇“六度”中的“布施”。
第八節“為政差別三士”。此節通過“三圓滿”的具足與否作為區分國王三等種類的標準。1、“若諸國王生富貴家,長壽少病有大宗葉,成就俱生聰利之慧,是王名為果報圓滿。”此圓滿是與生俱來的,包括四個方面,出身尊貴,體質健壯,宗室強盛,先天聰慧。今天的社會標準有一定的變化,但作為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此“果報圓滿”的資質還是特別重要的。2、“若諸國王善權方便所攝持故,恆常成就圓滿英勇,是王名為士用圓滿。”此圓滿是指通過現實的正確努力能夠運用好權利,有大的作為。這一點對任何時期的政治家而言都是應有的標準。“士用”義指人的作用。3、“若諸國王任持正法名為法王,安住正法名為大王。與內宮王子、群臣、英杰、豪貴、國人,共修惠施,樹福受齋,堅持禁戒,是王名為功德圓滿。”“任持”義指主持;“安住”義指堅守。“正法”泛指一切正確的法律、道德、信仰等內容。作為一個政治家,若在上述等方面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並引導家屬、臣下、國人等做好,即是合格的政治家。以此“圓滿”為衡量當今政治家的標準,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若這三種圓滿完全不具備,即使身居王位,也只可稱為下士;若具其中一種或二種可以稱為中士;若全都具備才可稱為上士。
第九節“臣吏差別三士”。此節提出了“忠信”、“技能”、“智慧”三種衡量臣吏的標準。若具其一稱為下士,若具其二稱為中士,若三種都具有稱為上士。最後又總結說︰“若不忠信,無有技能亦無智慧,當知此臣下中之下。”以此三種準則作為當今社會為官的標準,其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第十節“行為差別三士”。此節以人的行為差別將人分為三等。此節的解釋說明人以行惡作為存活的手段,即是“以非事為自事”;如果人因懼怕惡行的果報而修行善行,即是“以自事為自事”;行菩薩道者心理純潔,舍己利人,即是“以他事為自事”。此三種行為差別,主要體現出了人們道德境界的差別。
第十一節“苦樂選擇三士”。此節說︰“下人求自樂,作種種方便;中人求滅苦,非樂苦依故;上人由自苦,樂他得安樂,及他苦永滅,他苦自苦故。”此節所提出的對待苦樂的三種人,同樣體現了其道德觀念的差別。“下人”通過各種方法以尋求自己的快樂,未必能在乎他人的苦樂。“中人”明白人不能快樂是因為痛苦造成的,所以以謀求消除痛苦為要務。“上人”寧可由自己承受痛苦也要設法使他人獲得快樂,以致永遠消滅他人的痛苦。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上人”以他人的痛苦作為自己的痛苦。
第十二節“兩利四種人”。此節說︰“世間有四種人︰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三者共利,四者不共利。是中共利者,能行慈悲饒益于他,名為上人。”“自利”、“利他”都是偏于一方不能兼顧的表現;“共利”義指能夠自他兩利;“不共利”指不自利也不利他。
第十三節“樂利四種人”。此節說︰“有四種諸有情類增上勤務。一、樂而非利益;二、利益而非樂;三、亦樂亦利益;四、非樂非利益。”“有情”在此特指人;“增上”義指增長提高;“勤務”義指勤于此四樂利事︰1、如人吸毒,是樂非利益;2、如人辛苦工作,是利益非樂;3、如人樂于受教或食美食,是亦樂亦利益;4、如人作惡,是非樂非利益。
第十四節“兩護四種人”。此節從能否自護和護他的差別上,將人區分成四類。于此節後半部分解釋說︰“是人不自護亦不護他人,是最下賤人;護他人不自護,是勝上;若人自護不護他人,是勝上;若自護亦護他,是勝上,若如是人最第一。”“護”的含義分為內在和外在兩方面,護身口意三業不使為惡是內在的,護身財業是外在的。
第十五節“量罪四種人”。此節通過衡量人的罪惡大小、有無,將人區分為四類。此節說︰“有四種人︰純罪,多罪,少罪,無罪。純罪者,若人但有不善,無一善法;多罪者,多惡少善;少罪者,多善少惡;無罪者,但有善法,無有不善。”此種區分的依據在于道德和法律兩方面。最後又補充說︰“若人能解佛法正義,必入二種少罪、無罪。”此節對罪惡大小、有無的判定是以道德為標準的。
第十六節“眼喻三種人”。此節以人無眼、一眼、兩眼作譬喻,以說明人們對人生問題所具有的三種不同的眼光差別。無眼,譬喻人不能積極地發展經濟,即使偶有所得也妄加揮霍,更沒有布施、積福,以及為後世修善的意識。一眼,譬喻人雖有致力經濟發展的眼光,但無布施積福為後世修善的意識。兩眼,譬喻人既有致力經濟發展的眼光,也有在現實當中布施積福為後世修善的意識。
第八章夫婦
提要
在為人之道中,夫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從整個佛經來看,釋迦牟尼住世時,對涉及到的各種社會問題都會積極地面對,夫婦問題亦莫能外。經典中有關夫婦問題和婦女問題的內容較為豐富。本章所收錄的內容皆出自原始經典。
本章共由八節組成,依其內容差異各分作一類。第一節提出了夫妻相互對待的五種準則;第二節對夫婦在家庭中的地位形成因素作了比較;第三節指出了男子的四種過失;第四節指出了夫婦相敬的特性;第五節區分出了四類婦人;第六節總結出了女人為婦的五種思想;第七節提出了女人貞良的標準;第八節從六個方面指出了何為“非法”的佛教女弟子。
第一節夫婦之準則
夫之敬妻亦有五事,雲何為五?
一者相待以禮;
二者威嚴不闕;
三者衣食隨時;
四者莊嚴以時;
五者委付家內。
……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
妻復以五事恭敬于夫,雲何為五?
一者先起;
二者後坐;
三者和言;
四者敬順;
五者先意承旨。
《長阿含經》卷第十二,《大正藏》第一卷71頁C26-72頁A3行
第二節夫婦之比較
世尊告諸比丘︰女人有五力輕慢夫主,雲何為五?一者色力;二者親族之力;三者田業之力;四者兒力;五者自守力。是謂女人有此五力。比丘當知,女人依此五力已便輕慢夫主。設復夫以一力盡覆蔽彼女人,雲何為一力?所謂富貴力也。夫人以貴色力不如,親族、田業、兒、自守盡不如也,皆由一力勝爾許力也。
《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七,《大正藏》第二卷699頁A29-B7行
第三節男子四愆過
優陀延王復白佛言︰世尊,我為女人之所迷倒狂亂無知,因此發生粗猛 毒,由斯罪業當墮地獄。唯願世尊利益安樂諸眾生故,慈悲開示女人諂曲虛誑過患,勿令我等親近女人,當于長夜得免諸苦。
佛言︰且置斯事,何要問此不問余耶?
王言︰世尊,我無異問。女人令我造地獄業,我于今者唯為了知女人過患、女人諂曲、虛誑、邪媚,願為開示,乃至三請亦如是說。
佛言︰王應先知丈夫過患,然後觀察女人過失。
優陀延王︰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一切丈夫皆有四種不善愆過,為諸女人之所迷亂。何者為四?
1、色欲無厭過
一者于諸欲染耽著無厭,樂觀女人而自縱逸。不知親近沙門及婆羅門,具清淨戒修福業者。以不親近如是等人,則于淨信及淨尸羅、多聞、施、慧悉皆退失。彼由無有信、戒、多聞、施、慧等法非善丈夫,行餓鬼法,無有智慧,耽欲放逸,欲之所執,欲所系縛,欲所活命。親近愚夫,遠諸智者,惡友為伴,行非所宜。貪著女人不淨境界,便為女人之所調伏,猶如奴僕,系屬墮落諸女人所,無慚、無愧,親近游止諸瘡漏門,膿血、穢污、涕唾常流,猶如冢間不淨境界。
至于父母違背恩養,舍離沙門及婆羅門,不生殷重恭敬供養,習行畜生所行之法。于佛法僧不生淨信,于涅界永當退失。如是等人,當入眾合乃至阿鼻諸大地獄,亦復當墮鬼界、畜生,無有救護。雖聞我教,猶數思念邪惡女人,歌舞戲笑,不生厭離。當知彼習愚人之法,不樂修行善丈夫事。
大王當知,丈夫親近女人之時,即是親近惡道之法。此是丈夫第一過患。……
2、不孝父母過
復次,大王,夫父母者皆願利樂所生子故,難作能作,能忍一切難忍之事,假令種種不淨穢惡皆能忍之。又欲令子色力之身速增長故,令見閻浮勝妙之事,乳哺養育無疲厭心,或為令子獲諸妙樂,艱辛經求所得財物供給營辦資生所須,及往他家結求婚娶。既婚娶已,于他女人,愛戀耽著,由耽著故,昏醉纏心,或見父母漸將衰老違逆輕欺,所有資財無慚費用,或令父母不住于家,如是皆由欲所迷倒。
大王當知,以此因緣,于己父母棄背恩養,于他女人尊重承事,種種供給無疲厭心,即是成就地獄之本。此是丈夫第二過患。……
3、邪知虛度過
復次,大王,若諸丈夫由于邪見,不知自身速當壞滅,造作諸惡而自欺誑。彼愚痴人虛度長夜,猶如木石雕刻所成,雖形似人而無所識。習諸欲者即是成就往惡趣業。此是丈夫第三過患。……
4、為欲僮僕過
復次,大王,或有丈夫為于身命,極自勞苦積集珍財,後為女人所纏攝故,如彼僮僕敬事供承。由是因緣慳惜財寶,不施沙門及婆羅門,亦復堪忍王法治罰,輕毀凌辱悉能受之。或被女人捶打呵叱,或至怖懼屈意瞻奉,見其憂h即自念言︰我今雲何令彼歡悅?當觀此人,是欲僮僕,于斯不淨下劣之境,而生淨想起于愛染。親近如是女人之時,即是圓滿惡趣之業。此是丈夫第四過患。……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七,《大正藏》第十一卷543頁B29-545頁A25行
第四節夫婦之特性
誰名為敬順?誰名為陵邈?
誰為嬰愚戲,如小兒弄土?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男子若敬順,女人必陵邈;
男子若陵邈,女人必敬順;
女人嬰愚戲,如小兒弄土。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四,《大正藏》第二卷471頁A20-25行
第五節為婦有四種
長者女當知,夫為婦人有四事,雲何為四?有婦如似母;有婦似親;有婦似賊;有婦似婢。
汝今當知,婦似母者,隨時瞻視夫主,不令有乏,承事供養。爾時,諸天便復將護,若人、非人不得其便,死便生天。是謂長者,此名婦人似母者也。
彼雲何有婦似親親?于是長者,婦見夫已,無有增減之心,同其苦樂。是謂其人似親親者也。
彼雲何名為婦如似賊?于是女人,若見夫已便懷 恚,憎嫉夫主,亦不承事恭敬禮拜,見輒欲害,心在他所。夫不親婦,婦不親夫,不為人所愛敬,諸天不擁護,惡鬼侵害,身壞命終入地獄中。是謂斯人如似賊也。
彼雲何名婦人如似婢也?于是賢良之婦,見夫主隨時瞻視,忍其言語終不還報,忍其寒苦恆有慈心。于三尊所,亦生斯念︰此存我在,此衰我耗。以此之事諸天擁護,若人、非人皆悉愛念,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增一阿含經》卷第四十九,《大正藏》第二卷820頁C20行-821頁A9行
第六節女人五欲想
世尊告諸比丘︰女人有五欲想,雲何為五欲想?
一者生豪貴之家;
二者嫁適富貴之家;
三者使我夫主言從語用;
四者多有兒息;
五者在家獨得由己。
是謂比丘,女人有此五事可欲之想。
《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七,《大正藏》第二卷699頁B23-27行
第七節女人之貞良
人有五力令女人欺男子,何為五力?一者色;二者端正;三者多男兄弟;四者家豪;五者多財產。
何等為色?謂女人不良,已不良便不欲治生,當 恚不欲持家。是女人自謂端正無比,自謂多男兄弟強,自謂豪貴家,自謂多財產,如是女人為不良。
若有女人貞良無有女色,大貞便為持兩善教,已受兩善教便欲治產,不欲 恚,便欲秉持家,如是者不用端正,故為是人但心為人耳。不用多男兄弟強,不用家豪貴自貢高,不用多財產意適等耳,便為受教,已教善持之不懈,便欲治生,心和不欲 恚,便不棄家事,便欲治生憂持家,如是為貞良女人意。佛說如是。
《雜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卷497頁B28-C12行
※注︰該《雜阿含經》為一卷本。
第八節非法女弟子
若不孝順,驕慢姑嫜,嫉妒夫主,撾罵奴婢,造惡自是,怨恨恚怒,毒意向人,行者如是,是為非法學女人弟子也。
《佛說四輩經》,《大正藏》第十七卷706頁A17-19行
略解
第一節“夫婦之準則”。此節對夫妻的正常關系各提出了五條準則。于開頭即概括性地提出︰“夫之敬妻亦有五事。”其中“敬妻”這一思想的提出,于人類歷史上既是首倡也是具有永恆價值的。五事的具體內容是︰“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闕;三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此五事是丈夫敬妻的具體表現,從排列順序上而論也是有考究的。“相待以禮”擺于首位,無疑是很重要和得當的。“威嚴不闕”一方面指不損壞妻子的威嚴,另方面指對妻子威儀莊嚴所須不可缺乏。“闕”在此義指虧損。妻子對待丈夫的總準則也是“恭敬”,相應地提出了具體對待“五事”,即“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先起”義指先起床或先起坐。這一表現在現代很多地區家庭夫婦生活習慣中還是這樣。“後坐”與“先起”是相對的。“先意承旨”義指先具有接受丈夫要求的意識,這一條體現了夫妻關系的默契。
第二節“夫婦之比較”。此節說︰“女人有五力輕慢夫主,雲何為五?一者色力;二者親族之力;三者田業之力;四者兒力;五者自守力。”“自守力”義指具有較強的自主能力。後面則提出︰“夫以一力盡覆蔽彼女人,雲何為一力?所謂富貴力也。”此節所總結的夫妻力量變化狀況,即使于今天仍是如此。這種力量的差別一般情況下很難納入法律和道德制約的範疇,但若成為相應輕慢的資本就成為道德問題了。
第三節“男子四愆過”。此節的開頭說︰“優陀延王復白佛言︰世尊,我為女人之所迷倒狂亂無知,因此發生粗猛 毒,由斯罪業當墮地獄。唯願世尊利益安樂諸眾生故,慈悲開示女人諂曲虛誑過患,勿令我等親近女人,當于長夜得免諸苦。”“優陀延”又名“優填”、“鄔陀衍那”等,均是古梵語的譯音,義譯為“出家”。釋迦牟尼佛听了優陀延王的這番話後,並沒有直接作回答,而是啟發說︰“且置斯事,何要問此不問余耶?”後經優陀延王再三請求,佛回答說︰“王應先知丈夫過患,然後觀察女人過失。”佛對優陀延王的回答,體現了佛的智慧,還體現了佛處事的公正性。佛進一步說︰“一切丈夫皆有四種不善愆過,為諸女人之所迷亂。”依四種愆過的具體內容編者加了四個小標題,即︰“1、色欲無厭過;2、不孝父母過;3、邪知虛度過;4、為欲僮僕過。”“愆”義指罪過、過失。
第四節“夫婦之特性”。此節說︰“誰名為敬順?誰名為陵邈?誰為嬰愚戲,如小兒弄土?爾時,世尊以偈答曰︰男子若敬順,女人必陵邈;男子若陵邈,女人必敬順;女人嬰愚戲,如小兒弄土。”此節中所問答的三個問題只是對事實的總結,未對孰是孰非進行評判。在夫妻關系中,本節所總結的問題是存在的,世人一般不談論這類的問題。“陵邈”終究屬于道德問題。
第五節“為婦有四種”。此節首先概括說︰“有婦如似母;有婦似親;有婦似賊;有婦似婢。”此四種婦女于現實中是實際存在的,其中所包含的道德因素也是十分明顯的。
第六節“女人五欲想”。此節說︰“世尊告諸比丘;女人有五欲想,雲何為五欲想?一者生豪貴之家;二者嫁適富貴之家;三者使我夫主言從語用;四者多有兒息;五者在家獨得由己。”女人的這五種思想欲望,是普遍存在的,是佛教對社會實際問題的總結。
第七節“女人之貞良”。此節從正、反兩方面提出了女人貞良的問題。女人不貞良的表現是︰“何等為色?謂女人不良,已不良便不欲治生,當 恚不欲持家。是女人自謂端正無比,自謂多男兄弟強,自謂豪貴家,自謂多財產,如是女人為不良。”此說指出女人自恃色相等五種優勢,不能很好地去治生和操持家務,佛教認為這種女人即是不良。反之,如果女人即使有上述五種優勢,但不自恃驕慢,能積極地治生和操持家務,即是“貞良女人”。“貞良”與否屬于道德範疇的問題。
第八節“非法女弟子”。此節說︰“若不孝順,驕慢姑嫜,嫉妒夫主,撾罵奴婢,造惡自是,怨恨恚怒,毒意向人,行者如是,是為非法學女人弟子也。”此節指出,女子若有這七種不良的思想和行為的,即是不符合佛教標準要求的女弟子。“姑嫜”是古代對婆婆和公公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