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唐卜陸西亞多TAUNGPULUSAYADAW
正念必須奠基于我們自己的經驗,
我們的心與身。
分析身體構成部分,
顯示沒有永遠的「靈魂」或「自我」;
注意到這一事實,
則基于迷惑的「自我」或「身見」,
將自然消滅,
使我們自痛苦輪回的世界中脫離。
前言
我對唐卜陸西亞多(TaungpuluTawyaKabaAyeSayadaw1896∼1986)所知不多, 知道他在緬甸教學多年。他的主要寺院在密鐵拉(Meiktila)。他這篇修行的談話,是我在仰光認識的一位同修和尚給我的。
這篇文章談到,借著對身體各部位的系統禪修,可以擴展佛教禪定的現代教學。傳統上,南傳經典提到的禪定方法包括四十種「業處」(禪修對象),對肉體各部分的正念是其中之一,而訓練方法是記憶與觀想(Visualization)。對肉體有強烈黏著的人,這種方法有平衡的作用;練習這種方法之後,對自身的黏著,對他身的色欲、認為身體是「我」與「我的」的觀念都將消失。我開始做這種練習,並專注于呼吸後,腦中很自然地浮現身體各部位的影像,特別是骨頭和骨架部分。當時我的寮國老師指導我將這些影像固定在心中,以加深我的專注能力,並平衡腦中女子跳舞的影像,這種練習最後還導至包括一系列死亡與寺院火葬場的死尸的禪修,讓我宛如看到自己及親密朋友的尸體。這種直接讓人感受自己死亡的禪修方法,是認清自我及戲夢人生的有效方法,當我們充份認識死亡而無懼死亡,並掉對生命的執著,即可得到真正的解脫。
以身體各部分與死亡為對象做禪修,是傳承森林藝術傳統的上座部佛教法師最常教導的禪修方法。唐卜陸強調,佛教教學 是為了求得覺悟,當我們看到存在的實相︰無常、不完美、無我,覺悟自然就出現;對身體各部分的禪修會打破「存在」是牢固不變的迷惑,及對存在的渴求,這種對我們本來面目的認識將帶來解脫與覺悟。
正念于三十二種身體成份的禪法/唐卜陸西亞多著
敬禮至尊無上的佛陀
以四聖諦為基礎
佛教是一個完美的心靈教育或禪修系統。心是佛教最重要的因素,必須善加訓練; 有訓練的心才能開發出洞察光明與實相的智慧。
整個佛教教學是以四聖諦為基礎,它們是︰一、不完美或苦的聖諦,二、苦因的聖諦,三、苦滅的聖諦,四、通往苦滅的道路的聖諦。這四種聖諦告訴我們,每個有情的存在是五蘊的身心和合,是所有煩惱與痛苦的根源,存在是執取或貪求不可避免的結果。
存在(有)也是對實相不了解的結果,貪造成無止息的存在, 有摧毀貪才得以止息存在或苦。要止息人類的貪或苦,可透過修習八正道達到,包括︰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依此止息苦會得到四個階段的解脫,一步一步走向涅,沒有經過這種解脫,涅便無法實現或獲得。
佛陀的基本教義視「生」是「無明」與「貪」的結果,而「無明」與「貪」則來自需要保護與滿足「我」或「自我」的錯誤認識,因而引起無盡的煩惱與痛苦,佛陀因此教導所有的弟子,務必不斷修習正念以獲得覺悟。
佛教的目標是覺悟或悟見實相,意思就是要實現涅,止息所有的苦,佛教 是獲得此種智慧的方法而已,換句話說,整個佛教的修行可視為正確認識實相的過程而已。
正念功用
正見來自正念, 有透過正念,對心與肉體保持警覺,才能看到事情的真實面貌。正念必須奠基于我們自己的經驗,我們的心與身。分析身體的構成部分,顯示沒有永遠的靈魂或「自我」;注意到這一事實,則基于迷惑的「自我」或「身見」,將自然消滅,使我們自痛苦輪回的世界中脫離。
基本上,佛教教導我們必須依靠自己尋求解脫,人唯有借著對苦、集、滅、道的完全了解,才能從痛苦與無止境的生死中解脫。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任何人救得了你,一個人必須自己踏上認識、理解通往涅的道路。
心靈的訓練或練習對這種理解很重要,其發展過程必須以系統的方式加以實踐,才能使心靈完全淨化,而淨化與正知可藉正念而獲得。
我們可將正念運用于身體、感受、心念與心理狀態,心靈訓練或是強化注意力的方法,可讓它們的真實面貌更清晰地展現。四念處是實踐八正道的要素,修習正念就等于實踐整個八正道,它是獲得和平與實現涅的唯一道路,佛陀說︰
它是通往涅的唯一道路;它是獲得淨化、克服憂傷與嘆息、永遠斷除痛苦
與煩惱,進入正道與實現解脫的唯一道路。
如何才能做好正念呢?如果一個人分析自身的構造,無論是分解為肉體、感受、思惟、意志、意識等五蘊,或是分成更細的元素,他將理解一個事實,那就是找不到一個自我或靈魂。自我或靈魂 不過是統合這些元素的概念而已,就是這個牢固的迷惑,讓人無法看清實相。
佛陀說︰
啊!盧醯多迦,我不曾說過未達涅即可止息世間痛苦的話;我說的是,這六尺之軀,及其思想與情結,就是世間、世間的根源、世間的止息,及通往世間止息的道路。
為迅速獲得正定,佛陀教導身念處做為基本的禪修方法。因此,不斷地審視觀想身體的構成部分,是趣向解脫的理想禪修方法。
如果能夠全神貫注在身念處,就不必特別努力去練習另外三個念處,即受念處、心念處與法念處。身念處是主要的禪修方法,它能自動幫助你練習另外三種念處。事實上,當練習深化之後,自然會發現四念處並不是獨立作用,它們必定同時生起。
身體三十二部分的觀察
現在就來說明以身體的三十二個部分為基礎的身念處方法。練習注意個人身體的利益詳載于《增支部》。這三十二個部分包括二十種固體與十二種液體,大致可分為六組,每一組至少需要觀察五天。六組的內容如下︰
一、頭發、體毛、指甲、牙齒、皮膚。
二、肉、筋、骨骼、骨髓、腎。
三、心、肝、橫膈膜、脾、肺。
四、內髒、腸、胃物、腸膜、糞便、腦髓。
五、膽汁、痰、膿、血、汗、固態脂肪。
六、眼淚、液態脂肪、唾液、黏液、關節潤滑液、尿。
為了跟上一百六十五天的課程,禪修者必須不斷地誦念與觀想這六組的內容,首先他要由前而後,每組各做五天,然後由後而前,也是每組五天;經過這六十天的練習後,重復前面的順序,再做一次。接著,禪修者必須依序由第一組開始,每次增加一組、二組、三組……最後六組一起觀察的方式,不斷誦念與觀想,每增加組數各做五天,正向與反向各做一遍。最後,在近六個月的訓練後,禪修者對身體的三十二個部分都能保持正念的境界。
反復練習的效果是身體構造在腦海的影像愈來愈明顯,身體令人厭惡與毀壞的性質漸漸顯露出來,混亂的心則愈來愈集中而漸漸專注。
口頭的誦念是觀想的課程中必須做的,為了達到正確的進展,必須反復口誦與觀想,這點很重要,也與佛陀的話相應︰
口誦為內心誦念的條件,而內心誦念則是為了透視身體構造的不淨特性。
很重要的一點是,全神貫注身體各部分的禪修法,始于頭發,終于小便,是與四念處有關的禪修中最殊勝的一種。
專注身體的禪修法與別種禪修法有所不同,它是佛陀時代才被發現而流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