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乌巴庆 佛法实践精要
    第十三章乌巴庆UBAKHIN

    毗婆舍那的最初目标是启发自身内的「活化无常」

    ──完全经验到真正无常,

    即身心连续体很快融化,

    像「掉落在湖面的雨水」,

    在那时,心灵产生净化力──

    或感受内在自我的无常,

    最终希望能达到内、外宁静和平衡的状态,

    个人全神贯注于身内无常时,

    即可达成此一目标。

    乌巴庆(UBaKhin1899~1971)是位在家禅修大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特殊人物之一。他约在四十岁仍任公职时,开始学禅修。他在著名的缅甸在家宗师帖特(SayaThetGyi1873~1945。译按:他曾在雷迪法师〔LediSay^adaw〕座下修学七年)的指导下,广泛学习,精熟多种专注禅修,并发明一种最有效的技巧,来修毗婆舍那的内观禅修。这方法系洞察色法和心法,集中注意感受浮现的变化。

    乌巴庆是个有名、威力特强的人,他的生活方式就是这种内在力量的象征。英国退出缅甸后,他成为审计长,是内阁级的官员,同时在仰光成立「国际禅修中心」(InternationalMeditationCentre。译按:一九五二年成立),从事教学。事实上,他从公职退休后,不仅发展禅修中心,广泛教导禅修方法,同时是缅甸政府四个部门的负责人。

    乌巴庆在俗世生活中,做为一家之主和高级公务人员的积极参与态度,很明显地注入他的教学系统和风格。他较喜欢利用直接、密集的方法,强调实用性,而不祇求方法理论的了解。他的教导主要基于自己的经验,而他用于说明他所知晓的术语,对大部分佛教徒的佛学理解,或现代科学准确性而言,似乎不精确。这是因为他对任何法义的理论架构并无兴趣。而祇是尝试对自己的经验,予以充分的解释,以作为教授禅修的基础。他认为佛教是去实践,而非空谈。

    虽曾有一段时间,很多西方人士在「国际禅修中心」学习,但由于签证限制之故,过去十年来,来访的西方人士不多。中心内有厅堂和供来访学禅者使用的房间,以及一间讲授教学、禅修要领的中央静坐庙塔。乌巴庆虽已于多年前过世,但他有很多具教导资格的门徒,在中心就有一位赛耶玛(Saiyama)女居士(译按:今在英国教学),负责讲授,而来仰光的西方人士,仍备受礼待,且祇要时间许可,都被细心教导。这里的讲授是密集式的,虽然乌巴庆教授很多不同的专注禅修法,现在呼吸专注法是最常配合他的内观来练习。

    这种特殊方法,系在经历一段专注练习后,有系统的将注意力移到身体上,进而意识到身体内的肉体感受。行者在观察这些肉体感受时,培养对无常的警觉,即无常特征。用乌巴庆的话说,当无常活跃时,在我们称为人类的身心连续物上,发生杂念净化的过程。这净化的媒介物或模式,乌巴庆称为「涅槃元素」(nibbanadhatu)。这涅槃元素的本质难以说明,因为它既不是理论,甚或不是概念。事实上,它是种经验。当人对无常的真实状态观察愈深时,会愈来愈深入真实的本质,而产生一种不同模式,不同元素,这元素在存在的最基本处接触杂念,进而从根去除杂念。这祇是将过程予以粗略的概念化,而乌巴庆深知这是难以解释的,仅能经验。他自己对此的说明也是譬喻式的:

    学生具有察觉无常、苦、和无我的意识时,会在内在培养我们所称「涅槃元素」的光明火花,这涅槃元素会去除造成肉体及精神疾病起源的所有杂念和毒素。而这些杂念和毒素是所作恶业的结果。就像燃油点火燃烧一样,内在负面力量(杂念或毒素),经由学生在禅修过程中,以无常的觉知所产生的涅槃元素来去除。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当一个人培养出来的涅槃元素,冲击自身内在的杂念和毒素时,会产生某些剧变,必须要能忍受。这剧变会增强身内原子辐射、摩擦、振动等的灵敏度。

    这强度增长得非常之多,以致于人会感觉到,好象他的身体就像电和苦团。

    了解五蕴的生灭是佛教禅修的要旨。祇有真正了解无常而培养出涅槃元素时,涅槃元素对内在杂念的冲击,方能产生燃烧的感觉,这感觉无论如何,不应持久。

    这时,才能了解涅槃元素,是觉悟无常所产生的一种力量,而觉悟无常是真正的无常禅修经验。这是净化过程,会引导行者在自身内在体验涅槃宁静。这是乌巴庆的教学心要。

    对西方行者而言,乌巴庆教师团有几个很好的老师。在印度,葛印卡(Goenka),是位师承乌巴庆风格、威力强大的老师,已有连续五年(译按:本书一九七七年写作前五年),主持十天密集禅修课程,用内观禅修的西方人,已有数千人。

    在美洲,罗伯特·哈维(RobertHover)和露丝·邓尼森(RuthDennison),近来旅游各地为有兴趣的学生举办密集禅修课程。这种方法,就像其它密集课程一样,可以引导认真的学生在短期内,深入洞察真理。当然,学生必须继续将洞察真理,融入日常生活。

    佛法实践精要/乌巴庆着

    虽然有人在战场上征服千人千次,但能征服自己的人,才是最伟大的战士。

    《经法句经》(译按:第一○三偈)

    佛学基本概念

    根据字典上意义,佛教不是个宗教,因为它不像其它所有宗教,有一中心的上帝。严格说来,佛教是结合身体和心灵道德规范的一套哲学体系。它的目的在于灭绝痛苦和死亡。

    佛陀第一次说法的四圣谛,奠定本哲学体系。事实上,前三个圣谛阐明佛陀的哲学,而第四个圣谛(八正道,是道德兼哲学的一套规范)则作为达成目的的方法。这第一次说法,系对憍陈如(Ko&n&da^n^na)领导的五苦行者,他们是佛陀早期求道的同修。憍陈如是佛陀第一个完全证悟的弟子。

    现在我们谈到四圣谛,它们是:

    一、苦谛

    二、集谛:苦之生起或苦之根源

    三、灭谛:苦之止息

    四、道谛:导致苦之止息的途径

    要完全了解佛陀哲学的基本概念,需要明白苦谛。为了说明苦谛,佛陀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问题。

    首先,利用推论过程。佛陀让弟子了解,人生是苦难,人生是痛苦的,生是痛苦,老是痛苦,病是痛苦,死是痛苦。然而,人类感官影响是如此强烈,以致我们易于忘了自己,忘了我们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稍想一下,胎儿如何维持生命,胎儿从出生一刻起,必须如何奋斗生存,他必须如何准备面对人生,而且作为人类,他必须奋斗到最后一口气为止。人生真是痛苦,人愈执着自我,就愈痛苦。事实上,人必须经历的痛苦,都被喜爱的短暂的感官享受所压抑,而这感官享乐仅似黑暗中偶然的聚光。但是人因这迷惑而远离真理,所以一定要奋力自救,从人生、痛苦和死亡的轮回中解放出来。

    其次,佛陀让弟子知道,人是由极微(Kal^apa,次原子单位)组成,各极微在生成同时,也开始死亡。每个极微是由下列自然元素形成的一团物质:一、延展(地),二、内聚(水),三、辐射(热和冷),四、动(风),五、颜色,六、香,七、味,八、营养素。

    存在这宇宙的每个东西,无论是有生命或无生命,都是由极微所组成。这极微在生成的同时,开始死亡。各极微系由这八个基本元素组成的一团物质。前四者为物质本质,是极微的主要部分;而其它四者仅是依附前四者产生的附属物。极微是物质界最小的颗粒,今日它仍超出科学范畴。祇有在八个自然元素聚合时,方能形成极微的存在。换言之,这八个自然元素活动情形共同存在的那一剎那,而仅在那剎那,产生一团物质。这极微的尺寸,是灰尘颗粒的数十万分之一。极微的寿命祇有瞬间之久,而眨眼之际即有十兆个瞬间。这些极微都在不断地变迁中。对一个毗婆舍那学习有成的学生而言,他可感觉这些极微,宛如一股能源。人类肉体并非如其外观是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与生命力共存的连续状态的综合物体。

    为了使我的说明,让当代人容易了解,我借重伊沙克·亚西莫夫(IsaacAsimov)所着《原子的内在》(InsidetheAtom)一书中有关「原子内容」(AtomicContents)的论述,他叙述有关生物肉体各部位,随时持续发生的化学反应。这应足以说明所有东西,无论其如何不同,都是由所谓原子组成的。这些原子经科学证实,是处于生成、分裂或改变的状态中。因此,我们应接受佛陀的观念:所有复合物都会改变、衰变或无常。

    不过,佛陀在阐述这无常理论时,论及形成物体的情形,佛陀所知物体,比今日科学发现的原子更细小。

    对不用心观察的人而言,一块铁是不动的。科学家知道,它是由持续变迁的电子所组成。假如对这块铁是这样,那对生物,如人类,则是什么情形呢?人类肉体内在发生的改变,一定是更激烈。人是否感受到自身内在摇撼的振动呢?知道所有事物是在变迁中的科学家,可曾感受到自己肉体祇不过是能源和振动而已?而内省看到自己肉体祇是能源和振动的人,其心理态度反应又如何呢?要解渴,人可以容易从一个村庄的井中,取一杯水喝下。假设人的双眼如显微镜般的威力强大,人确定会犹豫去喝这杯水,因为他会看到水中放大的细菌。所以相同情形,当人了解自身内在不断的改变(无常)时,他一定会因敏锐感官感受身内原子辐射、振动和摩擦,而了解苦谛。事实上,人生是苦的,不管是内在最终本质或外观。

    当我说佛陀教导「人生是苦」时,请不要认为,果真如此的话,就不值得生存,而跑开并且以为佛教的痛苦观念令人惊骇,让人没有机会过合理的快乐生活。那么,快乐是什么?世间人们会因科学家在物质范畴的成就而快乐吗?他们或许有时会发现欲乐,但内心里,他们不会因已发生、正发生、将发生的事情而快乐。为什么?这是因为即使人已经征服物质世界,仍不能征服自己的心。

    肉体产生的快感,一点也比不上经由佛教禅修获得的内心宁静的喜悦。肉体快感产生之前与之后,都是烦恼和痛苦,就像抓肿疹,而禅修喜悦则免除这些烦恼或痛苦。从感官世界来了解禅修是怎样的喜悦是很难的。不过,我知道你可以享有尝试一下这种喜悦,方便比较。所以,没有理由认为佛教教导痛苦的经验,令人感到悲惨、不幸。请相信我,禅修让你脱离凡俗生活,就像清澈水塘中的莲花,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它给你内在宁静,不仅满足你逐渐超越每日生活中的麻烦,且慢慢确定地脱离生、苦、死的限制。

    那么,苦的源头在哪里呢?佛陀说,它来自渴望。一旦欲望种籽播下,它长成贪婪,且倍数成长为渴望或贪欲,不是追求权力,就是追求物质收益。深植欲望种籽的人,成为渴望的奴役,自然被驱使成身心交瘁,祇为追赶这些渴望,直到有所成果。最后的结果,必定是邪恶心灵力量的累积,而这是由他原有欲望和忿怒激发的行为、言语、和观念所产生的。

    于是,在时间之流中,反应在每个人身上的是行为的精神力量。这些力量即是让身心持续运作的内在苦源。

    祇有证果圣人阿罗汉可以完全了解苦谛。一旦了解苦谛,苦因会自动毁灭,人即可停止痛苦或疾病。依据佛陀制定的禅修过程去了解苦谛是了解佛陀教义最重要的事情。

    那么,什么是灭苦之道呢?那就是佛陀第一次说法开示的八正道。这八正道分为三学,就是戒、定、慧。

    戒

    戒:三条正道:一、正语。二、正业。三、正命。

    正语的意思是言语必是真实、有益、不粗鄙、不含敌意。

    正业系指基本道德,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和不酗酒。

    正命就是不从事于增加他人痛苦的职业,例如贩奴、制造武器,或走私毒品。

    这些通常代表佛陀首次说法最初宣示的道德律。不过,在此之后,佛陀将它扩大,对僧侣和在家弟子分订戒律。

    我不需用为僧侣制定的戒律来困扰你们。我祇让你们知道佛教在家弟子的道德律。这道德律叫做五戒,是:

    一、不杀生。生命是万物最珍贵的东西,佛陀在规定此戒时,他的悲悯扩及万物。

    二、不偷盗。这是克制对财富不当的欲念。

    三、不邪淫。性欲蛰伏在人心中。几乎所有人都难以抗拒它。所以,佛陀禁止非法纵欲。

    四、不妄语。这是为了能透过言语而成就真理。

    五、不饮酒。饮酒让人失去证道必要的心智平衡和推理能力。

    所以这五戒是要节制行为和言语,以及作为心灵专注和平静的基础。

    凡是要从事佛教禅修训练的人,必须沿着八正道而行。首先,学生必须承诺遵守五戒,以维持最起码的道德标准。我相信这五戒并不伤害任何宗教信仰。

    禅修

    我们现在谈到佛教精神范畴,即正确的禅修。八正道的第二阶段包括:

    一、正勤

    二、正念

    三、正定

    正勤当然是正念的先决条件。除非他立志坚定,努力缩小飘浮不定的心思,否则难以期盼能保有正念,并以正定将心智带入专注于一境的沈思和平静的状态。至此,心智没有五盖,纯净、宁静、内外皆光明。在这种状态下的心智,有力、明亮。它经历心灵反照的光明,其程度不同,如同星星与太阳之差别。简单的说,在完全黑暗的心眼中,所反射的光,即是心灵的纯净、宁静与平和。

    印度教徒追求它。从光明到空虚,再回到光明,是真正的婆罗门教法。在《新约·马太福音》中,说到「充满光的身体」。我们也知道,罗马天主教神父定期静坐,为求这神奇的光。神圣的《可兰经》也突显圣光证明的重要。

    这心灵反照的光表示内在心灵的纯净,而心灵的纯净是宗教生活的本质,不管是佛教徒、印度教徒、天主教徒,或回教徒。事实上,心灵的纯净是所有宗教最大的共同点。唯爱是人类团结的方法,是至高无上的,除非心灵超越纯净,爱方能如此至高。平衡的心是平衡别人心灵不平衡的要件。「就像造箭者拉直他的箭调伏妄念,智者理平掉举不安,是难以保卫、难以抵挡的思绪。」(译按:请参考《法句经》,第三十三偈)佛陀如是说。心灵训练和身体训练是一样需要的。那么,为何不训练心灵,让它纯洁、强壮,如此你可享有禅修的安静,「内在禅定的喜悦」。

    当内在平静开始充满心灵时,你会确切在真理的知识上有所进展。我们的经验是,在适当的指导下,这心灵内在的平静和纯净含光,每人都可获得,而无关他们的宗教或信仰,假使他们有真诚目的,准备在尝试期间服从指导的话。

    关于这点,宗教导师祇是个引导者(注:乌巴庆认为老师的角色,在学生进展中最为重要。他写到:「没有老师的帮助,学生无法达到纯净心灵的程度。」他视自己祇是个引导者。但就像曾横越崎岖地势的旅人,他有力量排除某些障碍,因此加快学生洞察力的进展。这就是他常使用「合格」一词来描述老师的意义所在)。然而,专注力量增进至完美的成功,全赖学生的正勤、正念。达到初禅或近分定,祇是要进展到更高成就之前的一个成果。

    当学生持续练习,能完全控制自己心灵时,他可进入专注状态,并逐渐自我发展而得到一些成就,且带给他超凡的力量。不过,这种在世俗界带来超凡力量的练习,佛陀并不鼓励。佛陀发展专注的唯一目的是要拥有证道必要的心灵纯净和力量。

    佛教中有四十种专注方法,其中最著名的是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那是诸佛遵循的方法,专注于呼吸。在「国际禅修中心」的学生,我们会敦促他将注意力集中于鼻底上唇处,调和呼吸进出的动作,静观吸入呼出,以协助学生培养专注力,达到心专注于一境。不管生命的起源,是佛教所说的来自个人行为的精神力量(行蕴),还是天主教揭示的发始于上帝,生命象征都是一样的。它是潜在于人身体的节奏、悸动,或振动。事实上,呼吸是生命象征的一种表现。注意呼吸的安那般那念静坐法为禅修中心所采取。它很大的优点是呼吸不仅自然的,而且要集中注意于它,排除所有的杂念,随时都可利用它。人祇要坚定努力集中意志,就可首先缩小思绪范围到鼻子周遭,然后在上唇上一点,祇接触到呼吸的热气,呼吸也变得愈来愈短。没有理由说,一位用功静坐的学生,在几天训练中,不能够获得稳固的心专注于一境上。努力方向正确时,总是有静坐进步的指针,这种指针是以视觉象征外表方式,用一些黑白东西的形式来对照。首先,看到的形状是云或棉花,有时是白色东西的形状,例如婶、蛛丝、花或碟子。可是当注意力愈来愈集中时,他们呈现像闪电、光点、小星星、月亮,或太阳。假如在静坐中出现这些指针(当然,这时是闭目的),那么就可认定专注已然建立。此时,最重要的是,学生在短暂放松之后,尝试尽快返回有各类如「光」指针的专注状态。

    「专注力弱的学生,在练习中不能有好的进展,就像一个人骑着野马旅行,没有能力控制缰绳一样。所以我提醒你,不要被心主宰,要用革命精神来驯服它,利用它。」你能做到这样时,你已预备好,可转换到毗婆舍那,以洞察最终真理,享受涅槃平静。假如能将注意力集中于鼻底某点,而有小光点停止不动某些时间,这是比较好的,因为此时,已达到所谓的近分定。

    「心本纯净」,佛陀说到:「然而,因吸收不净之物,而受污染。」同样地,就像盐水可以蒸馏成纯水一样,观呼吸的学生最后也可除去心中的杂物,使心到达纯净的状态。这就是植基于善的专注练习所产生的力量。

    慧

    我现在要开始谈到佛教的哲学内涵,即八正道的第三阶段,慧或内观。

    慧的两个部分是:

    一、正见

    二、正思惟

    求真理的正思惟,是佛教的目的和目标,而正见则是对内外心灵和物质的分析研究,以臻正觉真理。心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它倾向觉受;色蕴体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它持续变化。英文中这些名称很接近,可是意义不正确。

    严格来讲,心一词用于下列:

    一、意识(VlNNANA)

    二、感受(VEDANA)

    三、想念(SANNA)

    四、意志力和精神性质(行,sankhara)

    这四者,加上物质状态的色蕴,组成了我们所谓的五蕴。佛陀将所有精神和物质存在现象,简括为五蕴,事实上,这存在现象是心理和物质共同存在的连续体,祇是被一般大众误解为身见或自我。

    在正见时,学生进展至此,已培养出强而有力的专注能力,将注意力集中于他的自身内。藉由内省禅法,首先分析研究物质的本质,接着是心和精神状态。他感觉,有时也看到极微的真实状态。他开始了解,物质和心一直在改变──无常和短暂。随着他的专注力的增加,内在力量本质愈来愈清晰。他不能再否认这五蕴是苦的。他渴求一种超脱痛苦的状态。透过不断的练习,他最后可以解脱痛苦的束缚,从世俗进入超世俗状态,达到涅槃。此时,他解脱了:一、我见。二、疑。三、对戒规和仪式的执着。更进一步的练习就可以进入解脱的第二阶段──慧的层次,其中感官渴求和瞋恚将会减少,藉由持续的练习,行者就没有任何欲望或瞋恚。最后他体验了完全解脱的阿罗汉境界,这也是最终目标。每个经验涅槃的人,他可以随心所欲,多次重复这种经验,进入证果的阶段,并沉浴在涅槃宁静。

    这藉由涅槃体验的内在宁静是无与伦比的,因为它是出世间的。相较于此宁静,我曾提到的禅定或内在宁静,就微不足道了。涅槃的内在宁静,带领个人超越所有存在的层面,而禅定的内在宁静仍会使人停留在这些存在层面。

    智慧的培养和洞悉存在真义和涅槃的内观,端赖直接的禅修练习。在我们的中心,当学生在练习出入息禅修几天后,已经达到某程度的专注(最好到达近分定)时,训练课程更改为毗婆舍那或内观。这需要利用已经修得的强大的专注透视力,并且要检查个人的一切内在倾向。学生被教导去感受自身有机体正在进行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可经历会发生在所有人类身上的反应。当学生全神贯注于这种自然结果的感觉,他生理、心理上自然会了解到,他的生理身体最终祇是一团会改变的物质。这是佛教无常的根本概念──改变的本质,会发生在宇宙中任何东西上,不管它有生命或无生命。他也可以因此推论出,苦或不幸与生命合一。这是真实的,因为一个生命的构造,是由极微组成,而这所有原子是在持续燃烧的状态。最后他可以了解无我的概念。你叫呈现在你面前的物质为「物质」,事实上,没有这种不变的物质。随着禅修的进展,学生自会了解,没有所谓的「自我」,也没有这样东西做为生命的中心。最后,他会革除内在的自我中心论──在心理和身体两方面。那时他因禅修而呈现新的外观,验证了一个事实,任何发生在宇宙的事情,都遵守因果律。他利用慧眼,知道个别的自我,本质上是虚幻的。

    了解无常

    现在,让我详述我们练习的精髓。在我们中心修习内观时,我们特别强调无常真理。假如你真正了解无常,你会知道苦和无我的真理,因为它们三者是一起呈现的。

    那么,无常就是经由练习,必须体验了解的第一个真谛。仅阅读有关佛教书籍,并不足于了解真正的无常,因为没有体验这部分。仅有透过体验,了解人内在不断变化的过程就是无常的本质,这样才能了解佛陀要大众了解的真义。

    要了解无常,人必须严格、勤奋地依循八正道而行。在这点,我要说明,任何一个行为、言语或思惟的动作,都留下行动的力量,即业力,并依据这行动是善或恶,而变为个人存款或负债,这个不可见的东西我们称为「行」(sa%nkh^ara)或行为力量,是心理的产物,每个动作都和它有关连。它没有外延元素。整个宇宙充满着所有生物的行为力量。我们相信,依归纳理论,生命的起源就是这种行为力量,即个人在持续吸收自身行为的力量的同时,也利用行为、言语、思惟来释放新的行为力量,这创造了一个无终止的生命周期,而以脉动、节奏和振动为其象征。让我们视善行力量为正,恶行力量为负。那么,我们得到所谓正反应和负反应,而这现象一直在宇宙中各处发生,它发生在所有有生命、无生命、我的身体、你的身体和所有生物的身体内。业持续不断的累积,成为支持生命的能源,最后难免苦和死。人可能今天是圣人,以后是歹徒;可能今天富有,不久变穷。人生的起伏是非常明显的。没有人是稳固,没有家庭是稳固,没有团体是稳固,没有国家是稳固。所有一切都受制于业律。因为业来自常变的心,所以业果也必定是恒变的。人要能祛除累积于自身的业,必须了解无常、苦和无我才可达成。我们每天因新行为,制造新业,唯有透过修习正观无常,才能打断这种过程。它可能会花费一生或更久时间来祛除所有的业。完全除业的人才会停止痛苦,因为那时没有余物可给他维持任何生命形态的能源。这是佛陀和阿罗汉在生命结束,进入最后涅槃时,达到苦的灭绝。今天,我们修习毗婆舍那,假如十分了解无常,它应足够达到觉悟的第一阶段(译按:初果),并开始局限我们必须继续受苦的连绵的生命。

    无常,开启了解苦、无我之门,进入苦的最终灭绝。无常的体验仅能透过佛陀或佛陀入灭后,由他的八正道和七觉支的教义,才能获致。

    为了在毗婆舍那禅修中有所进步,学生必须尽可能持续保持了知无常。佛陀给予僧尼的教诲是,应在所有姿势中保有无常(或苦、或无我)的察觉,无论是行、立、坐、卧。这种持续对无常、苦、无我的察觉,是成功的秘诀。佛陀在般涅槃前的最终训诫是:「所有组成的东西都是衰败和无常的,你们应当勤奋以达解脱。」

    事实上,这是佛陀四十五年弘法的精髓。假如你能持有万物无常的察觉,你确可在一段时间内达到解脱的目标。

    同时,在修习了知无常之时,认识「真实的本质」的正观,会愈来愈深刻。如此,最后你将对无常、苦和无我三法印毫无疑惑。这时,你才会毫不犹豫的迈向目标。

    既然你知道,了知无常是首要因素,你应尽可能持续不断、清楚地观察无常,你会愈来愈知道无常的真义就是衰败。这是宇宙万物,无论是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固有本质。

    了知我们这身体是由持续变动的所有极微组成,就是了知变动或败坏本质的真实内涵。极微持续的崩溃和更换所产生的变动或衰败(无常),其本质就是不圆满,即苦谛。祇有在你经历明白这种改变是苦的时候,你才会了知在佛陀的训诫中,十分强调的四圣谛。为什么?因为当你了解你一刻也不能逃离的苦的细微本质时,你才会真正害怕、厌恶、不愿身体物质和心灵的存在,进而寻找一种逃离的方法,超越片刻片刻再生的循环,止息苦痛。当你经由足够练习,内在涅槃和平的初果时,你就可以在活着的时候,感受到究竟灭苦的滋味了。

    直至目前,谈到修习毗婆舍那,我一直强调,看透极微、身体元素的无常。毗婆舍那也包括思想元素或在物质改变过程的专注的变化本质。有时专注仅在于物质的无常,有时专注于思想元素的无常。当人专注于物质无常时,他也了解到思想元素同时随着知觉物质无常而产生转换或改变的状态。在这种情形,这人即可了解物质和思想元素(心灵)两者的无常。

    到目前为止,我所说的,是关于经由身体感觉无常,物质改变的过程,以及依这改变过程产生的思想元素改变的过程。你应了知,也可利用其它感觉方式来了解无常。

    修习知觉无常,可开展下列的感觉(注:feeling,在此是指身体的感觉。)

    用眼根看可见物

    用耳根听

    用鼻根闻

    用舌根尝

    用意根想

    事实上,人都可利用六个感觉器官的任何一个来修习了知无常。然而实际上,我们发现在所有感觉中,身体各部分在改变过程中所得的接触感觉,涵盖了内省禅法最佳精华。不仅如此而已,接触(利用磨擦、幅射和振动内在极微)身体部分产生的感觉比其它方式明显,以毗婆舍那的初学者,经由身体感觉最容易了知无常。这是为什么我们选择身体感觉作为快速了知无常的媒介的主要原因。任何人可以尝试其它方法,不过我的建议是在采用其它方式感觉之前,应利用自己的身体来了知无常,打下基础。不过,其它感觉方式也可以,这毗婆舍那对剎那改变的过程念念分明,且如前面建议,接触及知觉身体和六根,是修炼正念的最佳立足点。

    在我们中心,当静坐从知觉呼吸改为知觉无常时,老师会利用明确的方法,教导学生开始练习将专注遍洒全身,一部分一部分地感觉所有接触和知觉所产生的无常。在无常知觉持续时,行者会了解,专注和正念的力量,而除去身体内能量流动的障碍。这种专注会变得更快、更清楚,当身体清楚感觉到能量流动,所有知觉的无常(苦和无我)感更明显时,行者的注意力会移到中心(心)。这时候对变化的知觉和感觉的正念和专注如此强烈,以致于了知所有的觉知,即使是心灵活动都是一种改变和振动。对整个世界,物质和心灵的觉知,将减低成各种持续改变不同层次的振动。行者利用毗婆舍那更为精致地洞察存在的真实本质。就是这清晰的洞察引导行者停止这种持续的剎那改变,进入涅槃。

    证悟佛法

    对无常的觉知,会培养出不同层次的内观知识。修习时应有好的老师予以检查、调整,以协助行者参透新经验和各层次。行者应避免期待任何内观成就。因为这种期待会分散导引至最高真理的无常觉知的持续性。

    行者的修习若能深深证悟佛法的话,可以真正了知法的六大属性:

    一、法不是猜想或臆测的结果,而是个人成就的结果,且各方面精准无误。

    二、法对那些依据佛陀发明的技巧练习的人,此时此地就可产生益处。

    三、法对修习者的效果是立即的,使他在了解苦谛的同时,有能力去除苦因。

    四、法经得起那些急于修习者的考验,那些人可以亲身知道益处。

    五、法是个人自我的一部分,所以经得起当下的省察。

    六、祇要有初觉悟经验的行者,都可以完全经验法的成果。所有的圣弟子都有这

    内在涅槃的宁静。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这宁静之乐。他们进入所谓正果

    的祥和状态,这是关于出世间意识的涅槃宁静,在此,没有任何感觉会因感

    官中心而引起。此时,身体姿态变直,这状态是完美的生理和心理宁静,涅

    盘的祥和是最高的悦乐。

    现在让我从在家居士的观点,谈谈每日生活中如何修习毗婆舍那,并说明在今生,立即可获得的益处。

    毗婆舍那的最初目标是启发自身内的「活化无常」(注:乌巴庆有时用「活化无常」activateimpermanence,这似乎是指可以完全经验到真正无常,即身心连续体很快融化,像「掉落在湖面的雨水」,在那时,心灵产生净化力,他称之为「涅槃元素」),或感受内在自我的无常,最终达到内、外宁静和平衡的状态,个人全神贯注于身内无常时,即可达成此一目标。

    这个世界现在面临严重威胁人类的问题,现在正是每个人修习毗婆舍那,学习如何在今日发生的事物中,寻得深层宁静的时候。无常存在每个人的内在,与每个人同在。祇要内省自己,即可经验到。当一个人能感觉到无常,经验到无常,完全感受到无常,他可随意脱离外在的观念世界。无常对在家居士而言,是生活的宝石,他将加以珍惜,为自己创造宁静和平衡能源的贮藏所。它冲击人身心疾病的根源,并逐渐拔除这种身心疾病的根源。在佛陀时代,修习毗婆舍那的在家居士人数很多。无常并非保留给出家修行的人。在家生活虽然有使人不安的缺点,但好老师或引导人员可以协助学生在很短时间内活化无常。一旦认知无常,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试着保持它。祇要有精进的时机,行者必须坚持它,以得到所有物质和精神现象快速改变本质的知见。假如到达这知见,就没有问题,因为那时他应可以毫不费力的,几乎是自动地经验无常了。在这种情形,无常成为他的基础,一旦家居生活的需要结束,他即可回到那里。然而,对于尚未具足正观,可以看清物质和精神现象快速改变本质的人而言,可能有些困难。这对他就像是身心内外活动与无常的拉锯战。对这种人而言,聪明的方式是依循一句箴言:「工作时工作,玩乐时尽情玩乐。」不需随时激活无常。将练习分订于白天或晚上固定时间,应已足够。在这练习时间,应试着将心──注意力保持于身内,警觉于无常上,无常警觉应时时存在,这样继续地不使有任何绝对有害进步的散漫或令人分心的思想插入。如果不能如此的话,应回归到出入息法,因为专注是启动「活化无常」之钥。记住,为获致好的专注,必须有完美的道德,因为好的专注筑基于道德之上。而且,要正念于无常,专注必须扎实,假如专注十分好,无常警觉也会变得很好。除了培养对禅修对象的专注外,没有培养无常的特殊技巧。这意谓着,为了感觉身体上面或内部的无常,而将专注转回到身体感觉上,首先应在人可以很容易全神贯注的部位上,这也意指可随处改变专注的部位,从头变到脚,从脚变到头,有时也细察内在。必须很清楚了解,不要将注意力指向身体解剖上,而是指向直接经验物质的形成(极微)的感觉和它们持续改变的本质。

    假如遵循这些方法,确定会有进步。进步的速度端视个人能力和禅修工夫的投入。假如他达到高度的专注和智慧,他了解无常、苦和无我三特性的能力会增加,也因此,愈来愈接近人人应记住的觉悟的目标。

    这是个科学时代。今天的人们对乌托邦没有信心。他们不会接受任何东西,除非其结果是好的、具体的、明显的、个人的、此时此刻的。

    今日,几乎每个地方都令人不满足,不满足产生病态感觉,病态感觉产生恨,恨产生敌意,敌意产生敌人,敌人造成战争,战争制造敌人,以此类推。这是个恶性循环。为什么?因为心缺乏适当的控制。人终究是个人化的精神力。什么是物质?物质是精神力的物质化,是道德(正面)力量和不道德(负面)力量反应的结果。佛陀说:「世界由心造成的。」所以心主宰每个事物。那么让我们研究心及其特性,进而解决目前世界所面临的问题。

    佛陀住世时,告诉迦罗摩人:

    听着迦罗摩人!不要被报导、传统或道听途说所误导;不要被善辩,逻辑推理、省视理论或同意某理论而误导;也不可因符合个人爱好或出于尊敬师父令名而被误导。

    但是,迦罗摩人!当你们自己知道这些事情有害,会受到非难,受到智者批评,若修习和遵循它们,会产生损失和愁苦,这时你才确实拒绝它们。

    但是,假如任何时候你们自己知道这些事情有益,无可责难,受到智者称许,修习遵循,它们会产生福祉和快乐,那么你们就做,修习它们,遵循它们。

    修习毗婆舍那的再复兴时机已经到来,我们对那些心胸开放,真诚地在好师父指导下接受训练的人,可以自然得到的确切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这些结果是好的、具体的、明显的、个人的、此时此刻的,会让我们生活在有益、幸福、快乐中。

    愿一切众生快乐,愿和平普及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