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事迹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俗姓马,名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词、赋,甚为世人所尊崇。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师二十二岁时,因大病而感悟幻质非坚,世事无常,由此而立出世志。待病痊愈,遂即往投房山县三圣庵荣池老和尚披剃出家。翌年往诣岫云寺恒实律师处受具足戒。次年,隆一法师于香界寺宣讲《圆觉经》时,师亲往参学,昼夜研诘,精求奥义,遂悟圆觉大旨。复又依止增寿寺慧岸法师,研习法相之学,深得要义,其后,师就心华寺遍空法师座下,听讲《法华经》、《金刚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由是深入经藏,圆解顿开。从而博通性相二宗,尤其精于天台、三观、十乘之妙义。此期的修学帮助他奠定了坚实的佛学基础,为往后的修学与弘教铺平了道路。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冬季,师二十八岁。参访京都广通寺粹如纯大德,因师乃上根利智者,而被视为禅门法器,得以印心传法,成为禅门临济正宗三十六世,磬山七世。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因粹如纯大德往万寿寺,大师于是接任其职,领众熏修,专精参禅。直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前后二十四年如一日地用功办道,为众树立典范,策勉后学,乐此不疲,声名远扬四方,禅门宗风由是大振。然而大师在修禅习定之余,每每忆念永明延寿禅师(净宗六祖)与云栖莲池大师(净宗八祖)悉乃禅门宗匠,尚且皆能舍去禅学归心净土,求生极乐。何况今时世道,众生根纯,尤宜遵承倡扬念佛之法。于是,决定效法古德,转禅为净,誓以求生净土为归宿。这是彻悟大师在佛法修学上的一大转折,因此净宗史上又出现了一位大成就者。

    自此之后,彻悟大师停止习禅,主修念佛法门,专弘净土。凡是对念佛修净有障碍者,悉皆摒弃不顾。信心之真,愿力之切,实非常人可比。为专修净土,尽量杜绝外缘,时有学者慕名来访,则每日限定一支香的时间会客,其他时间唯是念佛专修净业而已。曾作尺香斋词云:“生死事大,来日无多,道业未成,实深惭惧。尊客相看,午后炷香,非取轻疏,幸垂监恕。”如此则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念佛习净。

    后来,彻悟大师前往觉生寺任住持,历时八年之久,与大众一道精进念佛,以自身禅净造诣,行方便法,教化众生,广设念佛殿堂,以便学者用功办道,远近学人,闻风而至,受师影响,归心净宗者难以计数,莲风随之盛行。世人称师为当时净土法门第一人。

    嘉庆五年(公元1800)已经年届花甲的彻悟大师退隐红螺山资福寺,本想避迹深山、静心念佛,以安度晚年,然却因弟子众等依恋追随,遂为法忘躯,诲人不倦。复收留大众,随着来山人数的增加,逐渐形成一所丛林。值得一提的是,大师晚年所居的红螺山资福寺,由于他弘传得力,遂成当代净宗重要的专修道场。1888年,时年十八岁的印光大师也曾前往彼处,参修念佛,得大受用。彻悟大师年事虽高,但仍与大众一同出坡劳作,运水担柴,泥壁补屋,一饮一食,均与大众同甘共苦。至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二月前往万寿寺礼粹如纯祖塔,辞诸护法时嘱咐说:“幻缘不久,人世非常,虚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净土好相见也!”可见大师已经预知世缘无多,将要往生西方矣。待至三月,大师回到红螺山,自知时日无多,命众弟子等预办茶毗事宜,安排妥当寺务,传接住持位次,告诫众人说:“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无机不收。吾数年来,与众苦心建此道场,本为接待方来,同修净业,凡吾所立规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辙,庶不负老僧与众一片苦心也。”

    师于临示寂半月前,感觉身有微疾,命众助念佛号,见虚空中幢幡无数,自西而来,于是师告众人说:“净土相现,吾将西归矣。”众等普劝大师住世,大师答言:“百年如寄,终有所归,吾将臻圣境,汝等当为师幸,何苦留耶?”十二月十六日,大师命监院师贯一,设涅盘斋。十七日下午三时告知大众:“我昨日已经见到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日又蒙佛亲自垂手接引,我今日决定往生了。”众人称佛名号,更励更响,大师面西端坐,合掌说:“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于是,手结弥陀印,安详而逝,众人闻到异香盈空,供奉七日,大师面貌仍然栩栩如生,慈祥丰满,头发由白变黑,光泽异常。二七入龛,三七茶毗(火化)后,获舍利子百余粒。门徒弟子遵守遗命,请灵骨葬于普同塔内。大师世寿七十,僧腊四十九,法腊四十三。有《彻悟禅师语录》及《示禅教律》、《念佛伽陀》等著作流通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