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作品
    大師的佛學著作不多,但以淨土論述為主,諸如《淨土警語》、《勢至圓通章解》、《蓮藏集》等。其中《淨土警語》一書最能彰顯其佛學思想,書中有許多關于修學淨土法門的經驗之談,標示念佛往生淨土之要旨,其于“料揀法門”一文中開示道︰“念佛求生淨土,釋尊于無量法門中,特垂勝異方便,然念佛一法,仍有多門,約而計之,不出四種︰一者、二者、三者、四者念佛名號,即一心持名,如小本阿彌陀經所明。唯此一門,藉彼佛勝願力故,不論有智無智,上中下根,但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七日乃至一日,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即蒙彌陀聖眾接引,即為十方一切諸佛護念。又被佛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為不思議勝異方便”。點明了淨土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殊勝法門。信此教法者,無論智愚,但能執持名號,發願往生,是則必定蒙佛接引,得生淨域。

    截流大師在弘傳淨教,開念佛法會,領眾燻修時,特別指明修淨土教法,在信、願、行三資糧中以真信為首要,其于《動發真信》一文中說︰“念佛三昧,其來尚矣。雖曰功高易進,而末世行人,罕獲靈驗,良由信願不專,未能導其善行,以要歸淨土故也。今既廣邀善侶,同修淨因,若非諦審發心,寧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預斯法會者,須具真實信心,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趣。正眼觀之,較之一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豈為真實?”該文中同時羅例了如何是念佛者所具之真實信心。其要點有三︰一是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二是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性雖無二,位乃天淵︰三是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內心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即是心性無二。截流大師所說發真信心之三要點,其實是在循序漸進地引導修淨業者,第一點說明人人皆具佛性,雖為凡夫,若能一念回光,皆可回向西方,莊嚴淨土。何況持齋秉戒,放生布施,讀誦大乘,供養三寶,種種善行,豈不足充淨土資糧?

    截流大師在弘傳淨教,濟眾化他的行業中洞察修淨業念佛者,甚多之眾,仍然耽著于世間五欲,而輕于淨土妙樂。對于極苦之娑婆未能生痛切之厭離心,對于極樂之清淨佛國未能深生欣求心,從而使得自身在修行中信心不真,願心不切,是以念佛實行不力。以是之故大師在《淨土警語》作如是開示︰“今之富貴利達者,或貪粗敝聲色,不知苦本;或著蝸角勛名,不悟虛幻;或復愛殖貨利,會計經營,現在碌碌一生,將來隨業流轉。阿彌陀佛剎中依正莊嚴,無量勝妙樂事,不聞不知,從生至死未曾發一念向往之心。反不如窮愚困厄之夫,多能念佛,從冥入明,轉生勝處。故敬勸淨業行人具真實願,發忻厭心,視三界如牢獄,視家園如桎梏,視聲色如鴆毒,視名利如韁鎖,視數十年窮通際遇如同昨夢,視娑婆一期報命如在逆旅,唯以念佛求生淨土為務。果能如是,若不生淨土者,諸佛皆成證誑語矣,願共勉之。”

    綜上所述,可以見得,大師的淨土言論可謂是精闢入理,深契眾生之根機,我等今時觀之,確有如貧得寶之感。堪為淨業學人之修學指南。大師的一生致力于淨土教法的修學與弘傳。淨宗理論的深入悟解配合真修實證的淨宗修法,使大師在當時頗具影響力,時常倡導開設七日念佛法會,從其教者無數,使“學者翕然宗之”。淨土教法風行于世,截流大師功不可沒。

    縱觀淨宗諸祖,截流大師不算非常著名,在《淨土聖賢錄》中甚至都沒有將其列為淨宗祖師,直至近代才由甦州靈岩印光大師推認為淨宗第十代祖師。這當然不可否認印祖的慧眼獨具與遠見卓識。但更不可忽視的是截流大師自身的功行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