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援庵居士
    陳垣,字援庵,號圓庵,廣東新會石頭鄉人,生于清光緒六年(公元一八八○年)。他是近代著名的史學家、佛教史學者,他在佛教史方面的代表作,是一九三八年出版的《釋氏疑年錄》。

    援庵幼年受儒家傳統教育,在私塾攻讀,十七歲在新會縣案首入學─中了縣學第一名秀才。翌年,赴京師應順天鄉試,不第而歸,回到廣州教蒙館。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年),他二十八歲,改而習醫,入廣州博濟醫院就讀,後來又轉入光華醫學堂,于宣統三年畢業,留校擔任助教,並在該校的《光華醫事衛生雜志》和廣州的《醫學衛生報》上,發表宣傳醫藥衛生方面的文章。當時革命思潮彌漫全國,廣州又是開風氣之先的地方,他自己創辦了《時事畫報》和《震旦日報》,自為主筆,進行反清的文字宣傳。

    是時,他家居廣州城南的吉多里,里中有天主堂,主人為法人光神甫,光氏聞援庵博學,聘他為秘書,二人交誼日深。民國初年,光氏介紹援庵到上海徐家匯教堂任事,援庵由此獲交馬良(相伯)、英華(斂之)諸時賢。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成立,援庵受聘為國學門導師。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他一度出任靳雲鵬內閣的教育次長(總長範源濂),未幾卸職,自此致力于教育工作和學術研究,不再從事政治。其間,曾任職京師圖書館(北京圖書館前身)。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年),任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圖書館館長。

    英斂之早年在北京香山創辦“輔仁學社”,後改組為大學。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英斂之病逝,死前以輔仁校務托囑援庵,援庵乃出任輔仁董事兼校長。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年),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聘援庵為該院評議員。此後,他尚擔任過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系主任、北京大學史學系名譽教授等職。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七月,盧溝橋事變,平津相繼淪陷,援庵以負責輔仁校務,不克離平。其間,屢遭敵偽威脅,迫其出任偽職,援庵終不為所動。他閉戶讀《資治通鑒》,表彰胡三省注,撰成《通鑒胡注表微》二十篇,以史為鑒,宣傳愛國思想。

    抗戰勝利後,援庵仍主持輔仁校務。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當選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一九四九年,輔仁大學改組為北京師範大學,援庵仍任校長。後來,又出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長,並主編《歷史研究》雜志。一九五五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並連續當選第一、二、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一九七一年,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二歲。臨終之前,囑咐家人,將其珍藏之圖書四萬余冊,捐贈給研究機構。

    陳氏一生治學,精勤刻實,全部精力致力于宗教史的研究,所以對于佛教、道教、天主教、教、摩尼教、元史、年代學等,都有深入的研究與成就。他的著作,在佛教方面,有《釋氏疑年錄》、《中國佛教史籍概論》、《清初僧諍記》、《明清滇黔佛教考》等多種。在其他宗教方面,有《摩尼教入中國考》、《火教入中國考》、《開封一賜樂業教考》、《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以及《元西域人華化考》、《二十史朔潤表》、《中西回史日歷》、《校勘學釋例》等多種。

    在陳氏著作中,作為佛學代表作的《釋氏疑年錄》,是他一九三八年完成的著作。這是一本檢查歷史上僧人生卒年的工具書。歷史上僧人同名者甚多,常易混淆;而各人的生卒年代或年歲,各書記載多不相同,有時一人而有數種說法。陳氏引用各種佛教典籍、僧傳、語錄,並參考諸家文集、方志、金石、碑拓等材料,考其異同,訂其偽誤,自兩晉至清初,有年可考者,得兩千八百余人,引用資料七百余種,尤其是兩百多種語錄材料,搜集不易,誠屬難能可貴。

    陳氏于是書之前有〈小引〉雲︰

    往閱僧傳,見有卒年可紀者輒記之,閱他書有僧家年臘亦記之,積久遂盈卷帙。顧同一僧也,而有記載之殊;同一傳也,而有版本之異,達磨卒年有五說,玄奘年歲有四說,所見愈廣,糾紛愈煩,悔不株守一編為省事也。然既見之,則不能置之,故又每以考證其異同為樂。

    這本書為兩千八百余人史跡提出了重要的線索,是研究佛教史不可或缺的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