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桂樵居士
    丁桂樵居士(西元1886∼1952年)

    丁桂樵居士名傳紳,字桂樵,以字行。原籍湖南長沙,清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童年時代受學于廖季平先生,銳志篤學,深得贊許。後來以儒家之學不能得究竟,遂轉而研究老莊;復以玄談之學無以濟世,再兼攻岐黃。年長後擅長外學,史鑒道藏,無所不涉。

    後來又隨趙堯生先生學作文章,頗有成就。光緒末年東渡日本留學,學政治經濟。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年)回到四川,這時四川總督趙爾巽,延攪留東學人,桂樵乃入趙次珊幕。趙爾巽是奉天鐵嶺人,隸屬漢軍正藍旗,同治十三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以後歷任封疆,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年)由湖廣總督調在四川總督,他是讀書人,也頗敬重讀書人(入民國後,趙曾任國史館總裁,主編清史稿。)丁桂樵居士學問淵博,于諸子百家之學無不通達,故頗受趙爾巽的器重。丁居士曾提出一些有關振興經濟的意見,也多為趙所采納。在這一段時間內,丁居士與儀征劉申叔相契,常在一起研討樸學;也與成都名士吳又陵互相欽重,過從甚密,常與之權衡古今中西的學問。

    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三月,趙爾巽調任束三省總督,欲邀桂樵相隨,桂樵辭謝。未幾四川爆發“保路風潮”,繼之武昌起義,四川州縣紛紛獨立,未久光復。桂樵雖然留學日本,但他志在學問,對革命並無興趣,故朝代變革的大業他並無參與。他家中富有,生活不虞匱乏,故時局雖然動亂,他住在成都做寓公,不預外事。民國肇建以後的幾年中,四川仍動亂不已,他曾受留東同學之邀,步入仕途,但他生就學者性格,不貫官場生活,尤不能忍受軍閥間的征伐兼並,朝秦暮楚,遺害黎民。所以于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年)前後,脫離政治活動,棄仕進若敝屣。他為避免人事煩囂,索興離開四川,僑寓上海。住在上海期間,初尚與康有為、梁啟超等縱論治亂利弊,與嘉興沈乙庵(增植)探討史地碑版,與杭州陳忠恕、陳叔通考鑒金石。文章氣節,為學者所重。

    後來因緣成熟,有機會讀佛經,才發覺這是儒道老莊所不曾有的究竟之學。于是他杜門謝客,潛心于佛經之研究。不久即全部摒棄外學,專治佛典,謝絕一切世俗事務,不理生計,唯以禮佛誦經,茹素念佛為務。後來有機會接近常州天寧寺冶開禪師、南京支那內學院歐陽竟無居士等,他時相訪晤,研討經典法義,探索奧蘊,辨析真實。

    丁桂樵居士的佛學思想,開始于研究唯識因明之學,進而貫通顯密觀行,融通瑜珈、中觀之學。其治學方法,既廣博總覽,又善于科簡抉擇,不執著大小、空有、顯密、教宗之爭。修持由禪宗而進入密宗,但對淨土又深信堅固,始終不渝,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實修,未嘗稍有間斷。

    丁居士為發揚光大佛學,曾在上海發起影印《續藏經》。又提倡蔬食護生,同時還從經濟上資助佛教刊物《覺有情》,十余年從未間斷。他于一九五二年因病逝世,世壽六十七歲,著述散見于《覺有情》雜志等佛學刊物。

    在早年的《覺有情》雜志上,有一篇丁居士所寫︰<養成慈悲心當從不吃肉作起>的文章,他開頭說︰

    以前第一次世界大戰,死的傷的失蹤的人數,在一千萬以上。大家都以為這樣屠殺之慘,是從古至今所未有的,所以有許多學者政治家,絞腦筋,耗心血,想用種種方法來防止第二次世界大戰。那里知道不過廿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這次戰爭規模之大,區域之廣,新式殺人器械之多,死傷失蹤人數之眾,又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上。現在戰事雖已終了,而第三次大戰倒又有劍拔弩張之勢,所以又有人汲汲的預想種種方法,預擬種種制度,打算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戰。這種偉大的思想,誠然是很可佩;但我們以為若不能弘揚佛教,使佛教普及于世界,養成多數人的慈悲心,使其根本戒除殺業,而單單靠幾紙條約,幾種制度,來防止世界大戰,這是絕對沒有久遠效力的。將來第三次乃至第一百次世界大戰,依然是抄老文章。要繼續搬演出來。並且每演一次,必定更加慘毒幾倍,這是毫無疑義,可以下斷語的。

    要把佛教傳播于全世界,雖然是一樁很艱難的事業,但這是佛教徒應該盡的一責任,義不容辭。我們信仰佛教的人,以為要養成多數人的慈悲心,須先從餐桌上不流血作起。若是多數人能絕肉食,既然對于一般動物都不忍傷害,自然對于同類的人更不忍屠殺,這才是保持世界和平的根本辦法。若有人說一這是迂闊之談,那就請擬個高明辦法來試試。

    我們想要多數人摒除肉食,尤須我們在佛教徒先斷絕肉食;若是我們一面高談般若,一面把炸醋溜魚不斷往口里送,又焉能望一般人摒除肉食呢?寫到此處,有幾位朋方來問關于肉食問題,同我往復問答了許多話,有些話是十幾年前拙撰“學佛人可否吃肉”的研究一書內說過。我現在不避重覆,一並寫在下面

    這一篇文章很長,不能全錄。但是其中還有一段不忍舍棄,也錄在下面︰

    楞嚴經內業果相續一段經文︰佛說,是等則以殺貪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又雲︰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雲何是人得出三界?(二十年前余曾在某公司內見一侍者,面貌極肖羊,年不過三十許,頜下復有白色羊毛一叢,或許就是羊死為人吧?余又聞天寧冶開禪師言︰嘗行腳至某村,見村中人面多肖鴨,大為驚異。繼知是村人皆以養鴨為業,冶師嘆曰︰“此真是人鴨輪回,互相殺淡,可為悲愍!”)梵網經雲︰“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