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弘一大師
地藏菩薩聖德大觀序
永寧大華嚴寺沙門弘一演音敬撰
後二十一年歲次壬申九月,余居峙山。上海李圓淨居士來書,謂將助編《九華山志》,屬為供其資料。自惟剃染已來,至心歸依地藏菩薩十又五載,受恩最厚。久欲輯錄教跡,流傳于世,贊揚聖德而報深恩。今其時矣!後二月,雲游南閩,住萬壽岩。乃從事輯錄,都為一卷,題曰《地藏菩薩聖德大觀》。將付書局別以刊布,並貢諸圓淨居士備采擇焉。
近代緇素贊述菩薩化跡等書,已有數帙。然其取材,多據《本願》一經。今則遍探《大藏》,並及諸家撰述。前詳言者今略指之,如《本願》大旨,及九華垂跡等是也。前闕遺者今補集之,如余諸文等是也。唯所憾者,余于十數年來,凡菩薩化跡見于《大藏》及諸家撰述,雖復留意,未嘗鈔錄。今以疾遽屬稿,不獲遍檢,唯就其憶及者略集一卷,未免有所遺忘耳。
大分十章︰
第一章、譯名辨異。以諸經傳譯地藏名號,文字小有增減不同。今為列舉,示其差別。
第二章、《十輪經》大旨。提挈經義,錄寫較詳。《序品》贊地藏菩薩功德之文,錄者尤繁。唯願見聞皆大歡喜,同生深信,至心歸依。
第三章、《佔察經》大旨。亦詳錄之。
第四章、《本願經》大旨。唯依《閱藏知津》,錄寫綱要。並錄付囑經文二節,以示我等今日得受化度之因。
第五章、《法身贊》及《儀軌》大旨,並《滅定業真言》。
第六章、他經流傳。
第七章、諸家章疏。
第八章、諸家懺儀。
第九章、諸家贊述。《靈峰贊地藏菩薩別集》,錄其原文有十之九,共涉十紙。可見 益大師一生,銘心瀝血,歸信贊揚之跡。唯冀後之學者,承斯遺範,精進修持,紹隆而光大焉。
第十章、問答遣疑。唯有四問,當不止此,且從闕略也。
錄寫之時,亦以倉卒不及詳斟,故其布列形式高下未能盡善。具錄全文者低二格寫,撮錄原文大意及引文片段者皆頂格寫,微示區別。唯錄寫經文而低二格,非是尊經之道。良用悚懼,未能釋懷,而又別無善法可以變易。且俟當來,重復輯錄,假以歲月審慎斟定,或可無大過耳。
是稿成就前二日,盧世侯居士割指滴血,繪地藏菩薩聖像一尊,捧奉入山。勝緣巧值,誠不思議。謹以寫影,冠于卷首。盧居士,一字虯兒,善繪畫。隨侍老父,旅居思明。天性醇厚,事兩親以孝聞。殆亦多生已來,常受地藏菩薩教化者耶!
┌───────────────────────────┐
︱壬申十二月二十六日,輯寫既竟,悲欣交集。敬挈摭︱
︱ 益大師《續持回向偈》中四偈,而為發願回向︰︱
︱我誓以身心,奉上地藏主,隨于剎塵劫,永處眾苦中。︱
︱普代眾生苦,令得先成佛,劫石或可移,此願終不改。︱
︱我所修福業,懺悔發宏願,種種勝善根,體性同法界。︱
︱一一皆回向,普施諸含識,悉願證真常,同歸寂光土。︱
└───────────────────────────┘
地藏菩薩聖德大觀
永寧大華嚴寺沙門弘一演音敬述
第一章譯名辨異
梵名“乞叉底蘗沙”,此雲“地藏”。而諸經譯傳,亦有增文。列舉如下︰
地藏菩薩此為諸經論通譯之名。“地藏”之義,如明 益大師《佔察善惡業報經疏》廣釋。
大地藏菩薩出晉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持地藏菩薩出西秦譯《佛說羅摩伽經》,即是《入法界品》別譯。
地藏王菩薩出唐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清來舟釋雲︰“主執幽冥,隨願自在,故尊為王。”然“王”義甚廣,此釋未能盡也。
第二章《十輪經》大旨
(以下三章大旨,皆依明 益大師《閱藏知津》文而增減之。)
此經共有兩譯︰
《佛說大方廣十輪經》八卷,出《北涼錄》,失譯人名。與後同本,而文缺略。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唐玄奘譯。今依此本,略錄大旨。
是經執筆譯文者為大乘P師,並撰序文,冠于經首。師謂︰“《十輪經》者,則此土末法之教也。何以明之?佛以末法惡時,去聖遠。敗根比之壞器,空見借喻生盲。沉醉五欲,類石田之不苗。放肆十惡,似臭身之垢穢。故此經能濯臭身、開盲目、陶壞器、沃石田。”觀此數言,可以略知是經所被之機矣。
●序品第一
佛在衣薜 健D戲皆評矗 曛罟┬ 罘ㄉ V諢 種校 韝饗秩繅庵椋 甌Ψ毆猓 酵痢S旨 碭韉亟繚鑾浚 嶂嗇丫佟S刑斕窞停 薰干 運濤史稹7鷂 閭鏡夭仄腥 Φ隆N腦疲 br />
爾時世尊告無垢生天帝釋曰︰“汝等當知,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地藏。已于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今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俱。為欲來此禮敬親近供養我故,觀大集會生隨喜故。並諸眷屬,作聲聞像,將來至此。以神通力,現是變化。
“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之所莊嚴,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
“此大菩薩,是諸微妙功德伏藏,是諸解脫珍寶出處,是諸菩薩明淨眼目,是趣涅商人導首。如如意珠,雨眾財寶,隨所希求,皆令滿足。譬諸商人所采寶渚,是能生長善根良田,是能盛貯解脫樂器,是出妙寶功德賢瓶。照行善者,猶如朗日。照失道者,猶如明炬。除煩惱熱,如月清涼。如無足者所得車乘,如遠涉者所備資糧,如迷方者所逢示導,如狂亂者所服妙藥,如疾病者所遇良醫,如羸老者所憑幾杖,如疲倦者所止床座。度四流者,為作橋梁。趣彼岸者,為作船筏。是三善根殊勝果報,是三善本所引等流。常行惠施,如輪恆轉。持戒堅固,如妙高山。精進難壞,如金剛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等至嚴麗,如妙花 。智慧深廣,猶如大海。無所染著,譬太虛空。妙果近因,如眾花葉。伏諸外道,如獅子王。降諸天魔,如大龍象。斬煩惱賊,猶如神劍。厭諸喧雜,如獨覺乘。洗煩惱垢,如清淨水。能除臭穢,如疾飄風。斷眾結縛,如利刀劍。護諸怖畏,如親如友。防諸怨敵,如塹如城。救諸危難,猶如父母。藏諸怯劣,猶若叢林。如夏遠行,所投大樹。與熱渴者,作清冷水。與饑乏者,作諸甘果。為露形者,作諸衣服。為熱乏者,作大密雲。為貧匱者,作如意寶。為恐懼者,作所歸依。為諸稼穡,作甘澤雨。為諸濁水,作月愛珠。令諸有情,善根不壞。現妙境界,令眾欣悅。勸發有情,增上慚愧。求福慧者,令具莊嚴。能除煩惱,如吐下藥。能攝亂心,如等持境。辯才無滯,如水激輪。攝事系心,如觀妙色。安忍堅住,如妙高山。總持深廣,猶如大海。神足無礙,譬若虛空。滅除一切惑障習氣,猶如烈日銷釋輕冰。常游靜慮無色正道。一切智智妙寶洲渚。能無功用,轉大法輪。
“善男子,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具如是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與諸眷屬欲來至此,先現如是神通之相。”
菩薩尋與無量眷屬,現聲聞像,來禮佛足,贊嘆供養。
佛復因好疑問菩薩問,廣述地藏菩薩無量功德。文雲︰
佛言︰“諦听,善思念之,吾當為汝略說少分。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已能安住首楞伽摩勝三摩地,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得最勝無生法忍,于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獅子奮迅幢三摩地,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論。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國悉皆止住。如是大士,隨所止住諸佛國土,隨所安住諸三摩地,發起無量殊勝功德,成熟無量所化有情。”
以下廣說地藏菩薩入種種定,由此定力,令彼有情利益安樂。今舉其概,列表如下︰
┌─皆悉同見諸三摩地所行境界。
├─隨其所應,能以無量上妙供具,恭敬供養諸佛世尊。
├─皆悉同見諸欲境界無量過患,心得清淨。
├─皆得具足增上慚愧,離諸惡法,心無忘失。
├─皆得善巧天眼智通等,了達此世、他世因果。
├─皆離一切愁憂昏昧。
├─皆得具足神通善巧。
令├─普見十方諸佛國土。
彼︱├─舍邪歸正,歸依三寶。
佛︱├─皆悉遠離後世恐怖,得法安慰。
土├─┼─隨念皆得飲食充足。
一︱├─無不皆得增上力勢,離諸病苦。
切︱├─隨樂皆得床座、敷具、衣服、寶飾、諸資身具,無所乏
有︱︱少,殊妙端嚴,甚可愛樂。
情├─身心勇健,遠離一切怨憎系縛,和順歡娛,愛樂具足,
︱施戒安忍,勇猛精進,心無散亂,成就智慧。
├─皆受無量勝妙歡喜。
├─得無礙智,能修種種清淨事業。
├─皆得諸根具足無缺,常樂遠離,其心寂靜。
├─皆深呵厭自惡業過,咸善護持十善業道生天要路。
├─皆悉發起慈心、悲心、無怨害心、普平等心、更相利益
︱安樂之心。
└─離諸斗諍、疾疫、饑饉、非時風雨、苦澀辛酸諸惡色觸,
悉皆消滅。
┌─所有一切小輪圍山、大輪圍山、甦迷盧山及諸余山、溪澗
令︱︱溝壑、瓦礫毒刺、諸穢草木,皆悉不現。所有一切眾邪蠱
彼├─┤毒、諸惡蟲獸、災橫疫癘、昏暗塵垢、不淨臭穢,悉皆銷
佛︱︱滅。地平如掌,種種嘉祥自然涌現,清淨殊勝,眾相莊嚴。
土︱├─一切魔王及諸眷屬,皆悉驚怖,歸依三寶。
└─一切大地,眾寶合成。一切過患,皆悉遠離。種種寶樹、
衣樹、器樹、諸瓔珞樹、花樹、果樹、諸音樂樹,無量樂
具,周遍莊嚴。
以下又廣說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所獲種種利益安樂。文雲︰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種種希求,憂苦逼切。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離諸憂苦;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饑渴所逼。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飲食充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乏少種種衣服、寶飾、醫藥、床敷及諸資具。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衣服、寶飾、醫藥、床敷及諸資具無不備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愛樂別離,怨憎合會。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愛樂合會,怨憎別離;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身心憂苦,眾病所惱。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身心安隱,眾病除愈;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互相乖違,興諸斗諍。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舍毒害心,共相和穆,歡喜忍受,展轉悔愧,慈心相向;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閉在牢獄,械枷鎖檢系其身,具受眾苦。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解脫牢獄械枷鎖,自在歡樂;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應被囚執,鞭撻拷楚,臨當被害。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免離囚執鞭撻加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身心疲倦,氣力羸貳S心苤列某潑 釧泄榫垂┬ 夭仄腥 擼 磺薪緣蒙 某┤剩 η渴 凰嫫淥 Γ 倉蒙 炷 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諸根不具,隨有損壞。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諸根具足,無有損壞;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顛狂心亂,鬼魅所著。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心無狂亂,離諸擾惱;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貪欲、 恚、愚痴、忿恨、慳嫉、驕慢、惡見、睡眠、放逸、疑等皆悉熾盛,惱亂身心,常不安樂。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貪欲等,身心安樂;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為火所焚,為水所溺,為風所飄,或于山岩、崖岸、樹舍顛墜墮落,其心P惶。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諸危難,安隱無損;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為諸毒蛇、毒蟲所螫,或被種種毒藥所中。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諸惱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惡鬼所持,成諸瘧病,或日日發,或隔日發,或三、四日而一發者。或令狂亂,身心顫掉,迷悶失念,無所了知。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解脫無畏,身心安適;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為諸藥叉、羅剎、餓鬼、畢舍遮鬼、布怛那鬼、鳩畔茶鬼、羯吒布怛那鬼、吸精氣鬼,及諸虎、狼、獅子、惡獸,蠱毒、厭禱、諸惡咒術,怨賊、軍陣,及余種種諸怖畏事之所纏繞。身心P惶,懼失身命,惡死貪生,厭苦求樂。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諸怖畏,保全身命;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或為多聞,或為淨信,或為淨戒,或為靜慮,或為神通,或為般若,或為解脫,或為妙色,或為妙聲,或為妙香,或為妙味,或為妙觸,或為利養,或為名聞,或為功德,或為工巧,或為花果,或為樹林,或為床座,或為敷具,或為道路,或為財谷,或為醫藥,或為舍宅,或為僕使,或為彩色,或為甘雨,或為求水,或為稼穡,或為扇拂,或為涼風,或為求火,或為車乘,或為男女,或為方便,或為修福,或為溫暖,或為清涼,或為憶念,或為種種世出世間諸利樂事,于追求時,為諸憂苦之所逼切。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此善男子功德妙定威神力故,令彼一切皆離憂苦,意願滿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以諸種子植于荒田或熟田中,若勤營務,或不營務。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此善男子功德妙定威神力故,令彼一切果實豐稔。所以者何?此善男子曾過無量無數大劫,于過數量佛世尊所,發大精進堅固誓願。由此願力,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常普任持一切大地,常普任持一切種子,常普令彼一切有情隨意受用。此善男子威神力故,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須芽睫、枝葉花果,皆悉生長。藥谷苗稼,花果茂實,成熟潤澤,香潔軟美。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貪 痴等皆猛利故,造作殺生,或不與取,或欲邪行,或虛誑語,或粗惡語,或離間語,或雜穢語,或貪,或 ,或復邪見,十惡業道。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煩惱悉皆銷滅,遠離十惡,成就十善,于諸眾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
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功德妙定威神之力,勇猛精進,于一食頃能于無量無數佛土,一一土中,以一食頃皆能度脫無量無數伽沙等所化有情,令離眾苦,皆得安樂;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之道。
佛復廣說地藏菩薩現種種身,于十方界,為諸有情如應說法。文雲︰
或時現作大梵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或復現作大自在天身,或作欲界他化自在天身,或作樂變化天身,或作睹史多天身,或作夜摩天身,或作帝釋天身,或作四大王天身,或作佛身,或作菩薩身,或作獨覺身,或作聲聞身,或作轉輪王身,或作剎帝利身,或作婆羅門身,或作筏舍身,或作戌達羅身,或作丈夫身,或作婦女身,或作童男身,或作童女身,或作健達縛身,或作阿素洛身,或作緊捺洛身,或作莫呼洛伽身,或作龍身,或作藥叉身,或作羅剎身,或作鳩畔茶身,或作畢舍遮身,或作餓鬼身,或作布怛那身,或作羯吒布怛那身,或作奧 訶洛鬼身,或作獅子身,或作香象身,或作馬身,或作牛身,或作種種禽獸之身,或作剡魔王身,或作地獄卒身,或作地獄諸有情身,現作如是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隨其所應,安置三乘不退轉位。
佛復較量,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最為殊勝。文雲︰
“假使有人,于其彌勒及妙吉祥,並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為上首,伽沙等諸大菩薩摩訶薩所,于百劫中,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于一食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所以者何?地藏菩薩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令諸有情,所願滿足。如如意寶,亦如伏藏。如是大士,為欲成熟諸有情故,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是故汝等應當供養。”
佛既廣述地藏菩薩不可思議諸功德已,眾會興供。文雲︰
爾時十方諸來大眾,一切菩薩摩訶薩,及諸聲聞、天、人、藥叉、健達縛等,皆從座起,隨力所能,各持種種金銀等屑、眾寶花香,奉散地藏菩薩摩訶薩。復持種種上妙衣服、末尼寶珠、真珠花 、真珠瓔珞、金銀寶縷、幢醺塹齲 釕系夭仄腥 8匆暈蘗可廈鉅衾幀 種衷匏蹋 Q垂┬ 夭仄腥 br />
眾會既興供已。地藏菩薩轉供世尊,兼說神咒,利益一切。
以上悉為《序品第一》大旨。此品之文,多贊地藏菩薩功德,故挈錄較繁。以下諸品,多從略錄。
●十輪品第二
地藏菩薩問佛︰“雲何于五濁世能轉佛輪?”佛答︰“由本願力,成就十種佛輪,能居此土。”即“十力”也。一一喻如轉輪聖王。
●無依行品第三
爾時會中有大梵天,名曰天藏。問佛禪定、讀誦、營福等。佛言二種“十無依行”。若修定者,隨有一行,終不能成諸三摩地。世尊復贊修定行者,應受釋、梵、護世四王、轉輪王等贊嘆禮拜恭敬承事,奉施百千那庾多供。及說偈頌,文雲︰
“修定能斷惑,余業所不能。故修定為尊,智者應供養。”
次明出家破戒,猶能生人十種殊勝思惟,國王、大臣不宜非理辱害。
次明五無間罪、四根本罪、謗正法及疑三寶罪,名為極重大罪惡業無依行法,皆非佛之弟子。宜極護持四根本戒。
次因尊者優波離問︰“未來世有惡行 芻,雲何方便呵舉、驅擯及以治罰?”佛具答之。
次因地藏菩薩願救末世,為說末世有十惡輪。謂國王、宰官等護惡 芻,惱害淨眾,即名為旃荼羅。乃至破戒、無戒,不應辱害,引古羅剎醉象敬重袈裟為證。若能遠離十惡輪者,則得十法增長,離二十過。
天藏復說《護國不退輪心神咒》。
●有依行品第四
金剛藏菩薩問︰既言破戒非佛弟子,雲何不許辱害?又他經處處獨贊大乘,今經雲何說三乘法,悉皆不許隱沒?佛答︰十種有情,難得人身。復有十種無依行法差別,有四種僧及四沙門。是故破戒雖非佛子,不應受供,猶有聖賢幢相,不得辱害。三乘並是如來度生方便,雖修大乘,不得廢二。
次示十有依行,三乘所共。復有十有依行,獨覺、大乘所共。
次復廣示大乘無塵垢行輪,無取行輪。隨眾生根,說三乘法。戒淨慈悲,安樂一切,乃名大乘。
●懺悔品第五
眾會聞法,各懺先罪。佛為說十種法,能令菩薩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次明已得法忍,許處王位。或行十善,或信三寶,亦可為王。否則決當墮落。
●善業道品第六
金剛藏菩薩復問︰雲何于三乘人法,得無過失;乃至菩提行願,心無厭足。佛答︰十善業道,即菩薩十輪。廣說因果利益。以下又復斥非勸修,文雲︰
“是故善男子,若不真實希求如是十善業道所證佛果,及不真實下至守護一善業道。乃至命終,而自稱言︰‘我是真實行大乘者,我求無上正等菩提。’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是極虛詐,是大妄語,對十方界佛世尊前誑惑世間,無慚無愧,說空斷見,誘誑愚痴。身壞命終,墮諸惡趣。
“善男子,若但言說,及但听聞,不由修行十善業道,能得菩提般涅者;于一劫中,或一念頃,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微塵算數眾生皆登正覺,入般涅。然無是事。所以者何?十善業道是大乘本,是菩提因,是證涅堅固梯 。
“善男子,若但發心,發誓願力,不由修行十善業道,能得菩提般涅者;于一劫中,或一念頃,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微塵算數眾生皆登正覺,入般涅。然無是事。所以者何?十善業道是世出世殊勝果報功德根本。
“善男子,若不修行十善業道,設經十方一切佛土微塵數劫,自號大乘,或說或听,或但發心,或發誓願,終不能證菩提涅,亦不令他脫生死苦。善男子,要由修行十善業道,世間方有諸剎帝利、婆羅門等大富貴族。四天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或聲聞乘,或獨覺乘,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皆由修行十善業道品類差別。
“是故善男子,若欲速滿無上正等菩提願者,當修如是十善業道,以自莊嚴。非住十惡不律儀者,能滿如是無上正等菩提大願。若求速悟大乘境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速滿一切善法願者,先應護持十善業道。所以者何?十善業道是能安立一切善法功德根本,是世出世勝果報因。是故應修十善業道。”
●福田相品第七
復明菩薩十財施大甲冑輪、十法施大甲冑輪、淨戒大甲冑輪、安忍大甲冑輪、精進大甲冑輪、靜慮大甲冑輪、般若及善巧方便大甲冑輪、大慈大甲冑輪、大悲大甲冑輪、堅固大忍大甲冑輪。故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獲益囑累品第八
眾各獲益無量。佛以此法付囑虛空藏菩薩,文雲︰
“善男子,吾今持此地藏十輪大記法門,付囑汝手。汝當受持,廣令流布。若諸眾生,于此法門,有能讀誦,思惟其義,為他解說,住正行者。汝當為彼守護十法,令于長夜利益安樂。何等為十?一者為彼守護一切財位,令無損乏;二者為彼守護,一切怨敵,令不侵害;三者為彼守護,令舍一切邪見邪歸、十惡業道;四者為彼守護,令免一切身語謫罰;五者為彼守護,遮斷一切謗毀輕弄;六者為彼守護,令于一切軌範、尸羅,皆得無犯;七者為彼守護,令悉除滅一切非人四大乖反、非時老病;八者為彼守護,不遭一切非時非理災橫夭歿;九者為彼守護,命欲終時,得見一切諸佛色像;十者為彼守護,令其終後,往生善趣,利益安樂。善男子,若諸有情于此法門,有能讀誦,思惟其義,為他解說,住正行者。汝當為彼勤加守護如是十法,令于長夜利益安樂。”
附︰《地藏菩薩陀羅尼》一卷,唐慧琳譯,載《一切經音義》卷第十八中。即是《十輪經•序品》陀羅尼別譯本。
唐慧琳法師雲︰“《地藏菩薩陀羅尼》,經中本為是古譯。或有音旨不切,用字乖僻。今有自受持梵本。因修音義,依文再譯。識梵文者,請校勘前後二譯,方知疏密。”
案此《陀羅尼》先後共三譯。一載北涼錄《十輪經•序品》中,二載唐譯《十輪經•序品》中,三即今譯別行之本。
第三章《佔察經》大旨
《佔察善惡業報經》二卷,隋外國沙門菩提登譯。
明 益大師雲︰“此經誠末世救病神丹,不可不急流通。”
●卷上
佛在王舍城耆 崛山中。堅淨信菩薩為末世眾生請問方便。文雲︰
堅淨信菩薩言︰“如佛先說︰‘若我去世,正法滅後,像法向盡,及入末世。如是之時,眾生福薄,多諸衰惱。國土數亂,災害頻起。種種厄難,怖懼逼繞。我諸弟子失其善念,唯長貪、 、嫉妒、我慢。設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間利養名稱,以之為主,不能專心修出要法。爾時眾生睹世災亂,心常怯弱,憂畏己身及諸親屬不得衣食,充養軀命。以如此等眾多障礙因緣故,于佛法中,鈍根少信,得道者極少。乃至漸漸于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復甚鮮。所有修學世間禪定,發諸通業,自知宿命者,次轉無有。如是于後入末法中經久,得道、獲信、禪定、通業等,一切全無。’
“我今為此未來惡世,像法向盡,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請問如來,設何方便,開示化導,令生信心,得除衰惱?以彼眾生遭值惡時,多障礙故,退其善心。于世間、出世間因果法中,數起疑惑,不能堅心專求善法。如是眾生,可愍可救。世尊大慈,一切種智,願興方便而曉喻之。令離疑網,除諸障礙,信得增長,隨于何乘速獲不退。”
佛令轉問地藏菩薩。並示位高,兼明緣勝。文雲︰
“地藏菩薩發心已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 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
“雖復普游一切剎土,常起功業。而于五濁惡世,化益偏厚。亦依本願力所燻習故,及因眾生應受化業故也。彼從十一劫來,莊嚴此世界,成熟眾生。是故在斯會中,身相端嚴,威德殊勝。唯除如來,無能過者。又于此世界,所有化業,唯除遍吉、觀世音等,諸大菩薩皆不能及。以是菩薩本誓願力,速滿眾生一切所求,能滅眾生一切重罪,除諸障礙,現得安隱。
“又是菩薩名為善安慰說者。所謂巧說深法,能善開導初學發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
“以如是等因緣,于此世界,眾生渴仰,受化得度。是故我今令彼說之。”
地藏菩薩為示三種輪相,佔察三世善惡業報。兼示懺悔之法。如經廣說。
●卷下
地藏菩薩復示一實境界,及唯心識觀、真如實觀二種觀法。
地藏菩薩又復為善根薄、煩惱厚、多疑多障者,別示方便。令離障緣,求生淨土。文雲︰
“若人雖學如是信解,而善根業薄,未能進趣。諸惡煩惱,不得漸伏。其心疑怯,畏墮三惡道,生八難處;畏不常值佛菩薩等,不得供養听受正法;畏菩提行難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種種障礙等者,應于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當觀我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與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可歸依。又復觀察己身心相,無常、苦、無我、不淨,如幻如化,是可厭離。
“若能修學如是觀者,速得增長淨信之心,所有諸障,漸漸損減。何以故?此人名為學習聞我名者,亦能學習聞十方諸佛名者。名為學至心禮拜供養我者,亦能學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者。名為學聞大乘深經者,名為學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者,名為學受持、讀誦大乘深經者。名為學遠離邪見、于深正義中不墮謗者,名為于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學信解者。名為能除諸罪障者,名為當得無量功德聚者。此人舍身,終不墮惡道八難之處,還聞正法,習信修行。亦能隨願往生他方淨佛國土。
“復次,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國,善根增長,速獲不退。”
復示三忍、四佛,以彰圓位。及善巧說法,安慰怯弱,離相違過。
地藏菩薩說法已,佛囑付受持。文雲︰
爾時佛告諸大眾言︰“汝等各各應當受持此法門,隨所住處,廣令流布。所以者何?如此法門甚為難值,能大利益。若人得聞彼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號,及信其所說者,當知是人速能得離一切所有諸障礙事,疾至無上道。”
于是大眾皆同發言︰“我當受持,流布世間,不敢令忘。”
第四章《本願經》大旨
《地藏菩薩本願經》二卷(流通本作三卷),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十方諸佛菩薩集會贊嘆。如來含笑,放光明雲,出微妙音。十方天龍鬼神亦皆集會。佛為文殊菩薩說地藏菩薩往因。
●分身集會品第二
十方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與諸受化眾生,來見世尊。世尊摩頂付囑,文雲︰
“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
●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摩耶夫人問業報所感惡趣。地藏菩薩略答五無間事。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定自在王菩薩更問往因。佛又略說二事。
四天王請問菩薩大願方便。佛述其所說報應之法。
●地獄名號品第五
普賢菩薩問。地藏菩薩答。
●如來贊嘆品第六
佛放身光,出大音聲,贊嘆地藏菩薩。
普廣菩薩請問利益。佛為說供像、讀經、持名等,分別答之。
●利益存亡品第七
地藏菩薩白佛,普勸眾生斷惡修善。
大辨長者請問薦亡功德。地藏菩薩為說七分獲一。
●閻羅王眾贊嘆品第八
鬼王與閻羅天子,承佛菩薩神力,俱詣忉利,請問眾生不依善道之故。佛以如迷路人喻之。
次有惡毒鬼王、主命鬼王,各發善願。佛贊印之,並授主命道記。
●稱佛名號品第九
地藏菩薩為利眾生,演說過去諸佛名號功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地藏菩薩請問。佛分別答。
●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堅牢地神明供像十利。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佛放頂光,妙音稱贊地藏菩薩。
觀世音菩薩請問不思議事。佛為說供像、持名等,分別答之。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佛又摩地藏菩薩頂,以諸眾生付囑令度。文雲︰
“地藏!地藏!記吾今日,在忉利天中,于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大會之中,再以人天諸眾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于汝。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何況更落五無間及阿鼻地獄,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期。
“地藏,是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
“地藏,吾今殷勤以人天眾,付囑于汝。未來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滴。汝以道力,擁護是人,漸修無上,勿令退失。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臨墮趣中,或至門首,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是諸眾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于是人所,現無邊身,為碎地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現在未來天人眾,吾今殷勤付囑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墮在諸惡趣。”
次為虛空藏菩薩說見像、聞經二十八益。又說七益。
附︰《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一卷,唐藏川述,載日本《續藏經》中。乃是人造偽經,不宜流通。
第五章《法身贊》及《儀軌》大旨
並《滅定業真言》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贊》一卷,唐不空譯。
贊法身、法界、菩提、涅、十地、等覺、妙覺功德。皆五言偈。
最後有七言一偈,文雲︰
“若有相應顯此理,唯身以慧作分析。彼人生于淨蓮華,聞法所說無量壽。”
《地藏菩薩儀軌》一卷,唐天竺輸婆迦羅(此雲善無畏)譯。
佛在衣尢嵋 健5夭仄腥 誑賬抵洹 br />
次說畫像法等。
復說成就法中雲︰“若念滅罪生善,生(或作舍)身後生極樂,以草護摩三萬遍”等。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載于宋蒙山甘露法師不動集《蒙山施食儀》中。未審出何經,後賢幸為考證焉。咒雲︰
,缽 ├冢ㄓ斜咀 寧+頁])陀[寧+頁],娑婆訶
第六章他經流傳
《金剛三昧經》二卷,出《北涼錄》。
●總持品第八
地藏菩薩白佛問答,廣為分別無生之義,以決眾疑。經文甚廣,須者尋之。
其後眾疑既決,地藏菩薩知眾心已,而為說偈。文雲︰
“我知眾心疑,所以殷固問。如來大慈善,分別無有余。是諸二眾等,皆悉得明了。我今于了處,普化諸眾生。如佛之大悲,不舍于本願。故于一子地,而住于煩惱。”
如來復告大眾,廣說持經、持名功德。文雲︰
“是菩薩者,不可思議,恆以大慈拔眾生苦。若有眾生持是經法,持是菩薩名,即不墮于惡趣,一切障難皆悉除滅。若有眾生持此經者,無余雜念,專念是經,如法修習。爾時菩薩常作化身而為說法,擁護是人,終不暫舍,令是人等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等菩薩若化眾生,皆令修習如是大乘決定了義。”
明圓澄法師注雲︰“偈雲‘不舍本願’。而菩薩之願雲︰‘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終不成佛。’以其誓願不可思議,慈悲不可思議,拔眾生苦,而眾生不可不知報恩也。若欲報恩者無他,若持此經,若持菩薩名,非唯知恩報本,抑且廣獲自利,不墮惡道,滅障除罪也。汝等現前菩薩,有二種緣︰一者當學地藏菩薩大慈普護,二者常教眾生修習如是經典。”
《大集須彌藏經》二卷,今合部《大集經》卷五十七、五十八《須彌藏分》,高齊烏萇國那連提耶舍共法智譯。
●菩薩禪品第二
佛說菩薩不墮二乘定聚,如實觀察,得一切法無語言空三昧。如地藏菩薩,于此三昧到自在彼岸,能利益一切眾生。
以下經文,廣說地藏菩薩入定利生之事。經文甚廣,今為略舉。文雲︰
或令諸眾生,所須資生之具,如飲食、衣服、臥具、園宅等,一切可愛色、聲、香、味、觸等,悉皆充足。
或令諸眾生,風、黃、 等分之病,乃至貪、 、痴等煩惱諸病,如是身心病苦,悉皆除滅。
或令三惡道苦,及寒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諸苦,悉皆除滅。令諸眾生離一切苦惱及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慈心相向,乃至令諸眾生于第一義諦心善安住。
●滅非時風雨品第三
功德天為地藏菩薩述其往昔誓願,復求地藏菩薩起悲愍心。地藏菩薩令其請佛演說《水風摩尼宮陀羅尼》。說已,大地震動。地藏菩薩亦說《磨刀大陀羅尼》。
地藏菩薩說《陀羅尼》已。世尊廣贊地藏菩薩《陀羅尼》功德。文雲︰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能為一切眾生如大妙藥。能滅一切眾生苦惱,能施一切眾生樂具,成就大悲。乃至以此《陀羅尼》力故,令我三寶種,及以法眼,得久住世。使此愚暗薄福、我慢所壞者,不修善根,惡剎利及諸宰相,于我如是百千萬億阿僧 劫精勤苦行所集之法,不滅不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無有惱亂。以無惱故,諸天不忿。天不忿故,一切眾生悉皆獲得如上樂具。”
●陀羅尼品第四
地藏菩薩復說《幢杖大陀羅尼》。
《佛說羅摩伽經》(晉、唐二譯)、《華嚴經》(貞元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貞元譯)、《華嚴十地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佛說八大菩薩經》等,皆列有地藏菩薩之名。
秘密部中,常有禮誦供養地藏菩薩之文。今舉其例︰
《佛說大輪金剛總持陀羅尼經》,說念誦“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等。
《焰羅王供行法次第》,說一心奉請地藏菩薩摩訶薩等。
《勝軍不動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儀軌》,說第二十三火羅諸天王是地藏菩薩所變身等。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成就儀軌》,載《地藏菩薩真言》。又有偈頌,文雲︰“北方地藏尊,其座極巧嚴。身處于焰胎,雜寶莊嚴地。綺錯互相間,四寶為蓮華。聖者所安住,金剛不可壞。行境界三昧,及與大名稱,無量諸眷屬”等。
以上所列,皆此方《大藏》未收,近自日本傳來者,為略舉之。已外尚多,若欲具知者,披藏檢尋。
又在密教,其密號為“悲願金剛”,或稱“與願金剛”。在金剛界示現南方寶生如來之幢菩薩。在胎藏界則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地藏薩室病 br />
附︰《蓮華三昧經》,說六地藏菩薩,及勝軍地藏菩薩。《延命地藏經》,說延命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念誦儀軌》,說地藏菩薩六使者。此三經,皆日本台密一派所傳。疑似偽經,今不寫錄。又有日本古傳種種杜撰之說,今亦不錄。
第七章諸家章疏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解》明 益大師擬撰未就。
《佔察善惡業報經玄義》一卷,明 益大師述。
《佔察善惡業報經疏》二卷,同上。
明 益大師《佔察善惡業報經疏•自跋》,文雲︰
憶辛未冬,寓北天目。有溫陵徐雨海居士,法名弘鎧,向予說此《佔察》妙典。予乃倩人特往雲棲,請得書本。一展讀之,悲欣交集。癸酉冬日,寓金庭西湖寺,依經立懺。乙亥夏初,寓武水智月庵,講演分科。是時即有作疏之願。病冗交沓,弗克如願。屈指十五年來,《梵網》、《佛頂》、《唯識》、《法華》皆已注釋,獨此夙願尚未填還,亦可嘆也。今庚寅年,閱世已及五十二歲,百念灰盡。偶有同志數人,仍來結夏北天目之藏堂,究心毗尼。予念末世欲得淨戒,舍此佔察輪相之法,更無別途。爰命筆于六月朔日,成稿于十有四日。輸一滴以益大海,捧一塵而培須彌。雖無補于高深,庶善鑽于乳酪。公我同志,共享醍醐。
《地藏菩薩本願經疏》明 益大師擬撰未就。
《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文》一卷,清靈乘撰。
《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一卷,同上。
《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六卷,同上。
《地藏菩薩本願經開蒙》三卷,清品 集。依《科注》抄集而成。紊亂糅雜,無足流通。
《地藏菩薩本願經演孝疏》三卷,清知性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白話解》未就,清胡宅梵述。
第八章諸家懺儀
《贊禮地藏菩薩懺願儀》一卷,明 益大師述。
明 益大師《贊禮地藏菩薩懺願儀•後自序》,文雲︰
大法久湮,人多謬解。執大謗小,舉世皆然。然地獄眾苦,已隨其後。喑啞余報,復更難窮。故地藏慈尊,大集會中,現聲聞相。世尊廣嘆勝德,且較雲︰“假于彌勒、妙吉祥、觀自在、普賢,伽沙等大菩薩所,百劫至心歸依、稱念、禮供,求諸所願。不如一食頃,歸依、稱念、禮供地藏菩薩。以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故也。”蓋末世駕言大乘甚易,躬行僧行實難。寧知廢小談大,並大亦非。悟大用小,即小本勝。故《法華》誡弘經者,必依四安樂行。《涅》極談常住佛性,尤扶戒律。大士功德獨盛,得非亦在此乎!智旭深憾夙生惡習,少年力詆三寶,造無間罪。賴善根未殞,得聞《本願》尊經,知出世大孝,乃轉邪見而生正信。仍以謗法余業,辛勤修證,不登法忍。每展讀大士三經,輒不禁涕泗橫流。悲昔日之無知,感大士之拯拔也。因念濁智流轉之日,同此過者不少。敬宗《十輪》,並《本願》、《佔察》二典,述此儀法。庶幾共滌先愆,克求後果,不終為無依行乎!未登無生正位,皆可修之,無論初心、久學也。
清印光法師《贊禮地藏菩薩懺願儀重刻序》,文雲︰
心體本淨,因根塵而濁念斯興。佛性常存,由迷背而凡情孔熾。于是承寂照之力,反作昏動之緣。于常住之中,妄受生死之苦。執著五陰,不知畢竟皆空。障蔽一心,曷了本不可得。耽染六塵之幻境,墜墮三惡之苦途。縱經微塵劫數,莫出六道輪回。故我世尊特垂哀愍,因地藏菩薩之問,說十力佛法之輪,摧碾煩惑,成就道器。由茲棄舍惡法,斷除一切無依行。修持善法,具足一切有依行。然欲得無生法忍,須懺宿世愆尤。若能不著五陰,自可圓證三身。外承佛力、法力、菩薩誓願力,內仗誠力、悔力、自性功德力。故得彌空罪霧,徹底消滅。本有性天,全體顯現。是知《十輪》、《本願》、《佔察》三經,同由地藏大悲願力,令末世孤露無依眾生,悉皆得大恃怙也。 益大師已證法身,乘願再來。初現闡提之跡,後為如來之使。一生行解,事理圓融。畢世著述,性修雙備。欲令濁智成淨智,依三經而制懺儀。冀使凡心作佛心,即十輪而明贊悔。寶鏡既磨,光明自發。摩尼既濯,珍寶斯雨。誠可謂反本還元之妙法,即心作佛之達道也。弘一上人宿欽大師著述,特為刻板,用廣流通。俾有志于滅幻妄之惑業,證本有之真心,上續如來之慧命,下作末世之典型者,咸得受持雲。
《佔察善惡業報經行法》一卷,明 益大師集。
明 益大師《佔察善惡業報經行法》,分為六門。
●第一緣起。文雲︰
夫諸佛菩薩愍念群迷,不啻如母憶子。故種種方便,教出苦輪。而眾生不了業報因緣,罔知斷惡修善。淨信日微,五濁增盛。由此劇苦機感,倍關無緣慈應。爰有當機,名堅淨信,咨請世尊,曲垂悲救。佛乃廣嘆地藏功德,令其建立方便。于是以三種輪相,示善惡差別。以二種觀道,歸一實境界。仍誡業重之人,不得先修定慧,應依懺法得清淨已,然後修習二觀,克獲無難。此誠末世對癥之神劑,而方便中之殊勝方便也。予悲障深,丁茲法亂。律、教、禪宗,淆訛匪一。幸逢斯典,開我迷雲。理觀、事儀,昭然可踐。竊以諸懺十科行法,詳略稍殊。一一鬮陳,縴疑始決。罔敢師心,乃述緣起。
●第二勸修。文雲︰
若佛弟子,欲修出世正法者,欲現在無諸障緣者,欲除滅五逆十惡無間重業者,欲求資生眾具皆得充饒者,欲令重難輕遮皆得消滅者,欲得優婆塞、沙彌、比丘清淨律儀者,欲得菩薩三聚淨戒者,欲獲諸禪三昧者,欲獲無相智慧者,欲求現證三乘果位者,欲隨意往生淨佛國土者,欲悟無生法忍、圓滿證入一實境界者,皆應受持修行此懺悔法。何以故?此是釋迦如來格外弘慈,地藏菩薩稱機悲願。無苦不拔,無樂不與。依此修行,淨信堅固。如經廣明,所宜諦信。
●以下四門,《行法》中廣明。
上列二種懺儀,最為完善。《懺願儀》多依《十輪》,《行法》專宗《佔察》。後之學者,隨己所樂,勉力行之。
《慈悲地藏菩薩懺法》三卷,此書繁雜,未能適用。
《地藏菩薩本願懺儀》一卷,清乘戒集。此書簡明,尚未完善。
第九章諸家贊述
自古迄今,諸家撰錄之中,贊述地藏菩薩者甚多。或有別編一卷,專述地藏菩薩靈感等事。今以匆促,未及遍檢。唯就所憶及者,依時代先後略錄如下。
天台宗諸撰述中,常引《佔察經》文。《佔察經》漸次作佛有四種。 益大師謂︰“天台六即,蓋本諸此。”
唐南山律祖《四分律行事鈔》等,常引《十輪經》文。
唐賢首國師《華嚴經傳記》,述地藏菩薩靈感。文雲︰
文明元年,京師人,姓王,失其名。既無戒行,曾不修善。因患致死。被二人引至地獄門前,見有一僧,雲是地藏菩薩。乃教王氏誦一行偈。其文曰︰“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菩薩既授經文,謂之曰︰“誦得此偈,能排地獄。”王氏盡誦,遂入見閻羅王。王問︰“此人有何功德?”答雲︰“唯受持一四句偈。”具如上說。王遂放免。當誦此偈時,聲所及處,受苦人皆得解脫。王氏三日始甦,憶持此偈,向諸沙門說之。參驗偈文,方知是晉譯《華嚴經•第十二卷•夜摩天宮無量諸菩薩雲集說法品》。王氏自向空觀寺僧定法師說雲然也。
唐清涼國師釋《華嚴經•十回向品》初章“代苦救護”,亦贊嘆地藏菩薩。文雲︰
由菩薩初修正願,為生受苦。至究竟位,願成自在,常在惡趣救代眾生。如地藏菩薩等。
《宋高僧傳》、《神僧傳》載︰唐永徽時,新羅國王族,姓金,名喬覺。至中國,居九華山。靈跡甚多,具載傳中。相傳是地藏菩薩垂跡。
《地藏菩薩像靈驗記》一卷,宋常謹集。載日本《續藏經》中。今編入《地藏菩薩本跡靈感錄》。
明蓮池大師為比丘性安撰《地藏菩薩本願經跋》,文雲︰
《地藏經》譯于唐實叉難陀。而時本譯人為法燈、法炬,不著世代,不載里族,于藏無所考。雖小異大同,理固無傷。而核實傳信,必應有據。乃比丘性安者,承先志刻唐譯易之。或謂是經諄諄乎眾生因果、地獄名相,無復玄論,不足新世耳目,惡用是訂正為?噫!布帛、菽粟,平時不如明珠,凶年則為至寶。救末法之凶年,是經其可少耶?若夫“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探玄上士,試終身味之!
《靈峰贊地藏菩薩別集》一卷,明 益大師撰,清演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