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知識份子介紹佛教
作者︰于凌波居士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1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2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3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4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5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6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7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8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9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10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11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12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13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14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15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16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17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1
    一、大法東來

    佛教源起于印度,創自釋迦世尊,已如前章所述。釋尊滅度後,兩千余年來,漸次向外傳播,南則由錫蘭而緬甸、暹羅、南洋,北則由中亞而中國、西藏、朝鮮、日本。近年來更遍及于英美德法諸國。然而其中弘傳最廣,變遷最著,而史實足征者,則首推中國。

    佛教東來,相傳始于漢明帝永平十年(西歷六十七年),然而永平之前,早有佛法東來的史跡,如列子仲尼第四謂︰‘丘聞西方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焉。’此似是孔子已知佛為大聖。

    隋費長房撰歷代三寶記,載︰又始皇時,有諸沙門釋利防等十八賢者,寶經來化,始皇不從,遂禁利防,夜有金剛丈六來破獄出之,始皇驚怖,稽首謝焉。’按此說在佛祖統記中亦有記載,但釋利防名為室利房。

    魏書釋老志載︰‘漢武元狩中,霍去病獲昆邪王及金人,率長丈余,帝以為大神,列于甘泉宮,燒香禮拜,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此中所謂丈余金人,可能是指佛像而說。

    佛祖統記載︰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笠,始聞有浮屠之教。’

    以上諸說,雖可視作永平以前佛教已東來中國之證跡,但皆為片斷史料,無其他可征文獻足資證明。而在史書上可資征信者,為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載楚王英喜為浮屠齋戒祭祀事。傳謂‘英少時好游俠,交通賓客,晚節更喜黃老學,喜為浮屠齋戒祭祀。八年(永平),詔司天下死罪,皆入縑贖,英遣郎中令奉黃縑三十匹,詣相國曰︰‘托在番輔,過惡累積,歡喜大恩,奉送縑帛,以贖衍罪。相國以聞,詔報曰︰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沙門之盛饌。’

    該詔書賜于永平八年,書中有浮屠(即佛陀之義),伊蒲塞(今稱優婆塞,為佛門在家信眾),沙門(即出家僧眾)等譯名,可見當時不但已有佛教之儀式,即翻譯事業已略其端倪。按漢代中國與西域交通而言,漢武帝時張騫使西域,交通已通,其後霍去病擊匈奴,李廣利伐大宛,自敦煌至鹽澤皆為漢有。宣帝時命鄭吉為西域都護,天山南北及蔥嶺以東諸國,悉為漢屬。其時交通既已通達,則佛法東傳,自屬可能,不過一般公認者,系漢明帝永平十年傳入我國。

    我國正史所載,後漢書西域傳謂︰‘明帝夜夢金人,長大,項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于是遺使天竺,問佛道法,遂于中國圖畫形像焉。’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2
    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七謂︰‘初帝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書及沙門以來。’

    以上二說,略而不詳,佛祖統記中有較詳盡之記載,且亦為一般所采信者,謂︰(永平)七年帝夢金人丈六,項佩日光,飛行殿庭,旦問群臣,莫能對,太史傅毅進曰︰臣聞周昭之時,西方有聖人者出,其名曰佛。帝乃遣中郎將蔡鄭 鼐埃 ┤客踝竦仁 巳聳刮饔潁 扒蠓鸕饋br />
    十年,蔡值扔謚刑祗麼笤輪⑶ 鰣紉賭μ Ⅲ梅 跡 梅鵓 耔蟊玖 蜓裕 匾園茁恚  逖簦 家隕趁歐思 縈諍樺退隆br />
    十一年,敕洛陽西雍門外立白馬寺,摩騰始譯四十二章經,藏梵本于蘭台右室,圖佛像于西陽城門及顯節陵上。

    綜上所說,佛教來華,當在漢武帝之後,至明帝時天竺沙門來華,朝廷尊之,遂載之史籍,傳于後世。其後西域譯經大師相繼東來,宣譯佛經,華土有志之士也相繼西行求法,于是釋迦世尊的經教就漸漸在中國弘傳流布了。

    二、佛經翻譯

    東漢末季,西域沙門相繼東來,弘傳世尊之教。然而佛法弘揚,須藉經典為媒介,故我國早期佛教,恆視譯經為一重大事業。我國上自晚漢,下迄中唐,前後七百年間,佛經翻譯的工作未嘗間斷。今日大藏經所傳,數逾八千余卷,是皆為古德篳路藍褸之下所遺留的智慧結晶。

    佛經的翻譯,可略分為三個時期;自東漢至西晉可稱為前期;自東晉至南北朝可稱中期;自隋統一至唐中葉可稱為後期。宋元以降,雖亦偶有譯者,然不過補苴而已。

    國人之知有佛經,早在西歷紀元之前。魏書釋老志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從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圖經。’是為國人聞佛經之始,然此僅為口傳,並無筆譯——事實上,釋迦世尊的經教,最初結集的時候,都是誦口傳,並無筆錄記載。至佛滅數百年後,隨教所彼,各土漸有佛經寫本。我國最早的譯經,相傳為迦葉摩騰譯的四十二章經。而佛教史上最早的譯經事業,除摩騰外,當以安世高,支婁迦讖來華為始。

    安世高,安息國(今波斯地)人,早歲出家,博探經藏。弘化四方,遍歷諸國。以漢桓帝初來華,至洛陽,未久通華語,宣譯眾經,改梵本為漢語。其後二十余年間,譯出安息守意經等三十九部。高僧傳稱其所譯之經︰‘義理明析,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3
    支婁迦讖,月支人,漢桓帝末抵洛陽,于靈帝光和中平間,譯出般若道行經,般舟三昧經等十四部。

    在前期譯經事業中,除安、支二公外,尚有支謙及竺法護者,貢獻亦多,支謙本月支人,從支婁迦讖弟子支亮受業,漢獻帝末年,避亂入吳,孫權拜為博士,自吳黃武初至建興中,譯出維摩,大般泥洹,法句等經數十種,江左譯經風氣,實由謙啟之。

    竺法護者,系出月支,世居敦煌,八歲從外國沙門竺高座遍歷西域諸國,通三十六國言語文字,西晉泰始二年,大寶梵本,自敦煌至長安,復入洛陽,再至江左,沿途傳譯,未嘗間斷,曾譯出光贊般若、維摩、正法華、無量壽等經一百五十余部,其時佛典廣為流傳,護力居多。

    自後漢歷曹魏孫吳,以迄西晉,二百五十年中,共譯出佛經七百余部,一千四百余卷,譯經緇素計三十余人。除前述數人外,尚有安玄、嚴佛調、支疆梁接、竺叔蘭等譯經師多人。此時期內,譯出的佛經數量上雖頗可觀,但多是零品斷簡,少有整部全品的。因之所譯的經典,文體既未能確立,內容亦不成系統。故而譯經事業真正大規模的開始,乃在鳩摩羅什大師來華之後。

    鳩摩羅什大師,為印度大乘佛教建設者龍樹菩薩的四傳弟子。父為天竺國相,母是龜茲國王妹。羅什夙慧聰穎,七歲即誦偈兩萬三千言。洞解毗曇(即小乘論),九歲隨母之印度,從頭達多學雜藏及中長阿含四百萬言,博覽四圍陀五明諸論,及外道經書,陰陽星算等。並師事專弘大乘的須利耶跋陀及須利耶甦摩兄弟,受誦中論,百論,及十二門論。其後龜茲王迎之還國,羅什乃在龜茲廣說大乘諸經,四遠宗仰,東土亦聞其名。符秦建元十八年,秦王符堅以道安法師之請,遺將呂光迎之,龜茲留不遣,光滅龜茲,挾之以歸。此時符秦已亡,光在西涼自主,羅什見羈于涼十有八年。姚秦弘始三年,涼降于秦,秦主姚興迎什至長安,待以國師之禮,為闢逍遙園,四事供養,請譯經典,並使沙門僧肇等八百余人咨受襄譯。弘始四年譯出坐禪三昧經,阿彌陀經;五年更譯大般若經。譯此經時,羅什手持梵本,口自傳譯,姚興親執舊經,以相仇校,與諸宿舊義學沙門僧等五百余人,詳其義旨,然後書之。此後並譯大智度論、妙法違華經、維摩詰經、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成實論等前後共三十五部,三百余卷。

    羅什大師譯經,意義與文不悖,而文字典麗,發揮幽致。師為人神情朗徹,傲岸出群,且篤性仁厚,泛愛為心,虛己善誘,終日無倦,住長安十二年,于弘始十四年寂于長安大寺,年七十。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4
    與羅什大師同時,而在江左譯經的,為佛馱跋陀羅。馱為北天竺人,少以禪律馳名,姚秦弘始六年至長安,羅什倒屐相迎,每以疑義共相贊決,後因細故為羅什高座弟子憎道恆輩所擯,馱飄然南下,渡江至廬山,應慧遠大師之請,譯達摩多羅禪經,後至建業,與法顯共譯摩訶僧律、泥洹經。至劉宋永初二年,譯出大方廣佛華嚴經,實肇華嚴之端緒。

    羅什與佛馱跋陀羅之後的譯經大師,首推真諦三藏。真諦為西天竺優禪尼國人,于梁太清二年抵建業,梁武帝迎于寶雲殿,竭誠供養,諦欲傳譯經教,值侯景之亂未果。後梁元帝即位,諦于金陵正觀寺與慧金等共譯金光明經七卷,之後並譯出大乘起信論,大乘唯識論,俱舍論,四諦論等多卷,至陳宣帝太建元年圓寂。

    自東晉歷南北朝二百余年中,共譯出佛經一千零八十余部,三千一百余卷,譯經緇素凡九十六人,除上述諸師外,余如法顯、曇無竭、智猛、求那跋陀羅、菩提流支、般若流支、那崛多等,皆有貢獻。此一時期譯經事業的成就,計四阿含經、華嚴經全部譯出,法華經第二譯本出,涅經初出。他如大集,寶集部份譯出,般若大小品皆經再譯,律藏,大乘論及其他數十部大乘經亦皆譯出,成績可謂至豐至偉。

    在後期譯經事業中,出了一位佛教翻譯界空前絕後的偉人,就是唐三藏玄奘大師。

    大師洛陽人,生于隋開皇十六年,幼年聰悟不群,十三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因感于眾師講經,各擅宗途,聖典亦顯隱有異,莫知適從,發誓遠游西方,以釋眾疑。乃于貞觀二年,私發長安,經涼州,出玉門,涉流沙,展轉西行。經高昌,阿耆尼等國,度蔥嶺,越大雪山,遍歷西域印度諸國,前後十七年,將梵經六百五十余部,經中央東亞細亞東歸,于貞觀十九年正月抵長安。其時僧俗出迎者數十萬眾,太宗皇帝迎慰甚厚,詔于長安弘福寺從事翻譯,並特為制三藏聖教序。大師乃網羅賢者,大開譯場,前後十九年間,共譯出重要經論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綜計隋唐之世,共譯出佛經三百六十余部,約三千卷,出大師之手者幾居其半。其中最有價值者為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六百卷,大毗婆娑論二百卷,成唯識論十卷。尤以成唯識論,名雖為譯,實如自著,為樹立法相宗的綱維。

    佛經翻譯事業,自安世高支婁伽讖始,至玄奘大師達最高潮。大師之後,尚有實叉難陀重譯八十卷法華,義淨譯‘有部宗’毗奈耶百余卷,菩提流志完成大寶積經,不空譯密部經咒一百四十余種,般剌密帝譯大佛頂首楞嚴經十卷,般若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其後自唐貞元至宋太平興國約二百年間,譯經事業完全中斷。宋太平興國八年重起譯場,先後有法護,施護,法賢,惟淨等譯大乘中觀論,大乘寶要義,大乘集菩薩學論等五百余卷。再以後雖偶有譯者,已微不足道了。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5
    尚有一與譯經事業有關,且因此影響我國文化至鉅之大事者,即國人西行求法事。

    我國地理環境,東南臨海,西北障山。北橫大漠,所居者為文化落後之游牧民族,故我國文化,向以單調保守稱。魏晉以降,佛法輸入,乃使國內賢智之士,然于六藝九流之外,尚有學問。而具有崇正信仰之古德,為求正知正見,不惜冒險犯難,西行求法。如本節所述之玄奘大師,是其著者。然魏晉之際,國人西行求法者,實以穎川朱士行始。

    士行少懷遠悟,脫落塵俗,于曹魏甘露年間出家,是為漢地沙門之始,嘗于洛陽講道行經,覺文意隱質,諸未盡善,乃誓志捐身遠求大法。以甘露五年發跡雍州,西度流沙。既至于闐,得梵本正書九十章,遣弟子弗不檀送歸。後由竺叔蘭,無羅叉譯出,即今本放光般若。

    士行而後,西行求法者,代不乏人,自魏晉至中唐,前後五百余年間,西行古德可考者不下百人之多。如晉之法顯,姚秦之智猛,劉宋之曇無竭,北齊之道邃。至唐之玄奘,達西行求法之最高潮。奘師而後,尚有會寧、窺沖、大津、義淨、慧超、不空等。以篇幅所限,茲不贅述。

    三、早期弘傳

    大法東來,雖在漢季,而佛教確立,乃在晉代。蓋佛法初來,知者尚少,歷經了三百余年的譯經和弘布,才取得社會人士的普遍信仰。然所以如此者,實亦與時代背景有關。茲為述魏晉之世的社會情形如下︰

    東漢末季,黃巾亂起。雖賴皇甫嵩朱雋之力幸獲平定,然繼以董卓及西涼諸將之亂,袁術,袁紹,曹操,劉表等割據自立。其後三國鼎峙,晉武統一。八王之亂,五胡入侵。百余年中,九宇鼎沸。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朝不保夕。有史以來,國人遭遇之慘者,莫過于此。而際此境遇之中,忽聞我佛世尊,救苦救難,人民為求精神之安慰,或避朝廷之徭役,是以相繼入道,皈依佛門,佛教倡因果報應,六道輪回之說。重福報行業,功德因緣,乃使稔惡之徒,亦自怵禍害,俯首皈信。即在智識分子之間,以漢末之干戈擾攘,禮教式微,賢達之士,立命無方,聞佛法智信圓融,乃以本身環境的感受,證之佛法所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寂靜’之義,感觸愈深,于是英才碩彥,遂多入于佛門,並且佛教輸入,至此已二三百年,在社會上醞釀亦漸趨成熟,再值佛門大德登高倡導,于是風行天下,奠定了佛教的基礎。

    在此時期有一位特別值得介紹的人,是西域來華的佛圖澄。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6
    佛圖澄,龜茲人,高僧傳稱他︰‘少出家,清真務學,誦經數百萬言,善解經義。’他于晉懷帝永嘉四年來華,抵洛陽,值劉曜寇洛,帝京擾亂,他乃潛澤草野,以觀世變。後以後趙的石勒石虎,以暴虐殺戮是務,澄憫憐蒼生,杖策軍門,嘗現種種神異,為二石所崇信。于是中州胡晉,多因澄故營造寺廟,相競出家。佛教至此,弘揚乃盛。二石對澄奉若神明,雖不能盡用其言,但殘暴殺戮之習,卻因澄而少改。澄居華數十年,雖未嘗譯經著論,然高僧傳稱其︰‘妙解深經,旁通世論。’隨其受學的弟子前後將近萬人,且有自天竺康居等國涉流沙行萬里而來者,多因澄說而‘妙達精理,研測幽微’。在他的弟子中,以道安、法和、竺法汰、法首、僧慧、法常等最為知名,然最能光大其業的,則是道安法師。

    道安法師,是中國佛教劃時代的人物。法師以前,譯經弘教的都是外來西僧,法師以後,我國的僧侶始為弘法的中堅。法師之前佛學是沙門的專業,法師以後,才把佛學公之于智識階層及廣大社會之間。

    道安法師,俗姓衛,常州扶山人,世業儒,十二出家,以貌陋,不為師重,然安篤性精進,齋戒無闕,受具足戒後,謁佛圖澄于鄴城,事澄為師。後更游學諸方,備求經律,中年居于襄沔間,符秦建元九年,符丕陷襄陽,師乃入長安。秦主符堅曾雲︰‘朕以十萬之師取襄陽,唯得一人半,安公一人也,習鑿齒半人也。’器重安公,有至如此。師在長安居五重塔寺,僧眾數千,大弘法化。後聞西域有鳩摩羅什者,每勸堅迎致,什亦遠聞安風,謂之東方聖人。然安卒于符秦建元二十一年,後十二年(姚秦弘始二年)羅什始至長安,東西二大師卒無一面之緣。

    安師對佛教之貢獻至多,略而言之,如制定僧尼規範—制定一曰行香定座上經上講法,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以至‘天下寺舍,則而從之。’安師倡沙門以釋為姓—當時沙門多隨師姓,安師以為師莫如佛,沙門應以釋為姓。後來增一阿含經譯出,經中果有︰‘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之語。此外安師並整理佛教文獻,創編經錄,為佛門目錄學之始,且遍注諸經,啟發幽微,經義始明。並遣弟子布教四方,大法始盛行于天下。習鑿齒與謝安石書,有曰︰‘來此見釋道安,故事遠勝,非常道士,師徒數百,齋講不倦,無變化技術,可以感常人之耳目,無重威大勢,可以整群小之參差,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洋洋濟濟,乃是吾由來所未見。其人理懷簡衷,多所博涉,內外群書,略皆遍睹,陰陽算術,亦皆能通,佛經妙義,故所游刃’由此可見安公道風的一斑。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7
    道安以後,佛門有兩位事跡輝煌的人物,一位是他的受業弟子慧遠,一位是譯經大師鳩摩羅什。

    羅什來華事跡,已于上節略述,與羅什同時,而在南方弘化的,是道安法師的門人慧遠。

    慧遠本姓賈,雁門樓煩人,博賢群書,尤邃于周易老莊。二十一歲入道安門下,聞安講般若經,豁然而悟,乃嘆曰︰‘儒道九流,皆糠糙耳。’乃投簪落發,委命受業。安每嘆曰︰‘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後隨安居襄陽,道安入長安,遠與弟子數十人南適荊州。抵潯陽,見廬山幽靜,盧于山陰,歷史上有名的東林寺,即其遺跡。遠宅廬三十年,未嘗出山一步,而江左清信之士,望風遙集。如彭城劉遺民,雁門周續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皆棄世榮,依遠游止。而其時朝野名流,宰輔若王謐劉裕,方鎮如桓伊陶侃等,咸入山或齎書致敬。

    晉孝武帝太元十五年,遠與同志一百二十三人結白蓮社,同修念佛三昧,是為淨土法門流行之始。

    遠為當代物望所宗,廬山東林寺亦成為南方佛教中心,與北方佛教中心長安鳩摩羅什大師的消遙園中分天下。遠于晉義熙十三年圓寂,壽八十三歲。

    慧遠大師圓寂後三年,劉裕篡晉,國號曰宋,江北五胡,亦統一于北魏,成南北對峙之局,史稱南北朝時代。今先述佛法在南方弘傳事略。

    南朝歷宋,齊,梁,陳數代,朝野皆皈依佛教。劉宋之初,佛馱跋陀羅在建業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又有天竺三藏求那跋摩來朝,弘化甚盛。齊代有僧柔,惠次等,講經不衰。至梁代,梁武帝最崇信佛法,曾皈依于智藏,法雲,僧F三大師,依慧約法師受戒,並自注大品般若經。

    武帝大通元年,南天竺菩提達摩渡海抵廣州,武帝迎之建業。相與唔談,以機緣未契,達摩乃渡江抵嵩山,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後傳衣缽與慧可。達摩者,中國禪宗之初祖也。

    武帝太清二年,西天竺真諦三藏抵建業,譯經多卷。又有名僧僧,寶唱等,著弘明集,高僧傳等書,均為佛教史上的寶典。

    其在北地者,魏太祖道武帝建國,初未聞佛,及與晉通聘,方知皈信。明元帝繼位,亦遵先業,京邑四方,建立圖像,並令沙門敷導民俗。太武帝即位,初亦崇信佛法,後得道士寇謙之,信行其術,並納司徒崔浩誹毀佛教之言,敕臣下坑殺天下僧侶,破毀經像寺塔,這就是佛教史上三武一宗之禍的‘一武法難’。未久寇謙之死,崔浩亦因國史事被誅,帝頗以毀佛法事為悔,後其孫文成帝襲位,下昭興復佛法。並應沙門曇曜之請,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武周山右崖開鑿窟龕五所,內鐫佛像各一,高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于一世。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8
    後魏孝文帝世遷都洛陽,宣武帝,孝明帝世,復于洛陽伊闕山營建石窟三所,前二者,即世稱雲崗石窟與龍門石窟是。

    魏宣武帝時,北印度菩提流支三藏來朝,帝迎居于洛陽永寧寺,譯十地論,淨土論等。宣武帝通達教理,對弘揚佛教不遺余力,故西域沙門來華者多至二千人,國內寺院多至一萬三千余所,沙門總數逾二百萬,是為北地佛教最盛時代。

    其後有曇鸞法師者,受菩提流支淨土論,盡力弘化念佛法門,法澤遠被四方,著有淨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等。

    距魏太武法難一百十余年後,至北周武帝時,佛門再遭一度危難。武帝初亦信佛,後以讖雲黑衣當王,乃心忌沙門,信道士張賓言,破毀寺塔,焚燒經像,並令沙門還俗。這就是史稱的‘二武法難’。後宣帝繼位,復于東西二京,立陟岵寺,置菩薩僧,用開佛化。故佛教雖遭二度摧毀,仍能不再世而復。

    在晉室南遷,南北對峙期間,有一較特殊之現象,即北地高僧輩出,而南地則士大夫階層中通達佛理者至多。如道安,法顯,固在北方弘化,即慧遠慧睿等,亦皆北僧而南下者。然在南方社會中,若王導、謝安、郗超、王羲之、王垣之、陶潛,以至于與慧遠共創蓮社的劉遺民,注安般經的謝敷,著神不滅論的宗炳,再治南本涅的謝靈運,是皆朝野名流而通達佛法之人也。

    四、黃金時代

    自漢末桓靈之世,兵寇烽起,其後歷經曹魏纂漢上,三國分裂,晉武統一,八王之亂,以致于五胡亂華,南北對峙,直到隋文帝纂周滅陳,南北始告統一。由漢末至隋初,前後約四百余年,這一段時間,是中國歷史上,最紛亂不安的時代,而佛教就在這種紛亂不安的環境中由輸入而建設而發揚光大。到了隋唐統一,國威重振,佛教也由輸入建設而進入黃金時代。這段時自隋初至唐武宗毀佛,為時約二百五十年。

    隋文之前,佛教中已成立的或已肇其端緒的宗派,在東晉者有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依據的三論宗;以成實論為依據的成實宗;以淨土三經為依據的淨土宗。在南北朝者有以修禪為主的禪宗;以攝大乘論為依據的攝論宗;以涅經為依據的涅宗;以十地論為依據的地論宗。到隋唐之世,新宗派如天台,法相,俱舍,華嚴,律,密等宗相繼成立;新教義組織也次第完成,這一時期建設完成的宗派及教義,實為中國佛教的精華。然佛教之有此黃金時代,實與時代背景有關。茲先自隋文帝敘起。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9
    隋文帝最尊重三寶,曾詔天下听任出家,令地方計口出錢,營造經像。故隋代佛經的流布,多于儒經數十倍。其時佛門高德輩出,著者首推智、嘉祥二大師。智、嘉祥二大師者,天台、三論二宗之集大成者也。

    先是,北齊慧文禪師,以法華教觀法門,傳于慧思,慧思率徒眾于南岳廣行教化,世稱南岳大師,智則為慧思之衣缽弟子。智十八歲出家,廿三歲從慧思學,後慧思入南岳,智詣金陵,居瓦官寺,開講法華經,大智度論。居瓦官八載,聞天台幽勝,于陳太建七年率弟子二十余人入天台山,創草庵安居,在山九年,應陳後主之請,屆金陵,居靈曜寺,說大教于宮中。崇明三年,隋兵滅陳,大師避亂荊湘,居于廬山。隋開皇十一年,應晉王廣之請,于揚州為授菩薩戒,廣尊崇之,奉名為智者大師。翌年辭還盧山。開皇十五年,再受晉王之請,入金陵,為撰淨名義疏。晉王入朝,師亦辭還,于開皇十七年圓寂,年六十。此以法華經為依據,一心三觀,圓融無礙之法門,自慧文肇始,至師而大成。因師居天台山,故後世稱師為天台大師,稱此宗為天台宗。大師著述豐富,主要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等。

    嘉祥大師名吉藏,姓安氏,其先本安息國人。粱太清三年生于建康。七歲依三論宗之法朗出家,三十三歲時法朗寂,後隋兵攻建康,師避往越州嘉祥寺。開講筵,問道者常千人。隋煬帝大業三年,詔師居揚州慧日寺,後京師日嚴寺成,又延師往彼居之,于是道振中原,僧俗為之雲集。後唐高祖滅隋入長安,聞師德望,又加殊遇。武德六年師寂,年七十五。師生平講三論百余遍,主要著述有中論疏,百論疏,十二門論疏等四十余部,世稱師為三論宗之集大成者。

    李唐代隋而有天下,貞觀之治,世所稱述。其時名德輩出,佛法日隆。太宗高宗之世,著名之弘法大師有法順、智儼、賢首、道綽、善導、玄奘、道宣等,而華嚴、法相、俱舍、律、密、禪、淨諸宗,也漸次完成。

    華嚴宗者,依大方廣佛華嚴經,顯示法界緣起,事事無礙之妙旨。由杜順大師開其端緒,由賢首大師完成之。

    杜順本名法順,因俗姓杜,故又稱杜順。生于陳武帝永定三年,十八歲出家,事因聖寺僧珍受業。後居終南山,弘揚華嚴。至唐貞觀間。太宗聞其賢,詔請入內,隆禮崇敬,賜號帝心。師于貞觀十四年寂,年八十四,著有法界觀門,妄盡還源等。師一生專弘華嚴,後世稱為華嚴初祖。傳其學者為其弟子智儼。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10
    智儼著有華嚴搜玄記,為華嚴二祖,然大成其宗者,為賢首大師法藏。

    法藏者,康居國人,來居長安,往侍智儼,盡得其傳。玄奘大師由印度歸國開譯場時,師曾充筆受證義潤文等職。至武則天朝,為譯場之首,與實叉難陀共譯新華嚴經,武後賜號為賢首大師。師著有華嚴探玄記,華嚴問答,大乘起信論等六十余部,後世尊為華嚴三祖。

    法相、俱舍二宗,始于玄奘大師。奘師西行求法事略,已見于本章二節。師于貞觀十九年返國,大開譯場譯經一千三百余卷,而所譯之成唯識論,俱舍論,則為法相、俱舍二宗的綱維。奘師門下弟子三千,神P,普光,窺基,嘉尚,號稱四哲。而以窺基承唯識,普光承俱舍,最能光大其風。其後法相一宗,窺基傳淄州慧沼,慧沼傳樸陽智周,法系不墜。而俱舍一宗,奘師門下普光,法寶,神泰,皆撰注疏,世稱俱舍三家,研究此宗者亦極盛。

    律宗建立于道宣律師。道宣之前有智首大師開其端緒,道宣之後有文光道岸繼其道風。

    漳濱智首,生于周武帝天和二年,髫年從相州雲門寺智F出家,二十二歲受具足戒,後從道洪學律,同學七百人,莫尚于首。隋文帝于長安建大禪定道場,首隨智F入關,止于同寺。著五部區分鈔,又比較諸律之同異,定其廢立,制四分律疏。爾後弘揚律部三十余年,吳興道宣承其學。

    道宣俗姓錢,隋開皇十五年生于長安,二十歲從智首受具戒,研鑽律部,以三衣一缽為行持。唐武德七年入終南山,居紆麻蘭若,制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貞觀元年制四分律拾毗尼義鈔,並出游四方,廣求諸律之異傳,貞觀十九年,玄奘大師于弘福寺開譯場,宣被召掌綴文,明年復還終南山著述。永徽三年長安西明寺成,詔宣充上座。于高宗干封二年寂。宣于終南山弘通戒律,集律之大成,故世稱南山律師,其宗曰南山律宗。宣著述等身,以行事鈔,戒疏,學疏,拾毗尼義鈔,比丘尼鈔,稱為南山五大部。此外所著之大唐內典錄,續高僧傳,廣弘明集,均為佛教史上之寶典。

    道宣弟子甚多,而以文綱,大慈等為著。文綱傳弟子道岸,于江淮之間弘四分律。道岸弟子行超,玄儼等,亦能傳其道風。

    淨土宗者,為以淨土三經為依據,仰仗佛力念佛求生西方之方便法門也。東晉慧遠大師,于廬山結白蓮社,同修念佛三昧,為淨土法門流行之始。東魏曇鸞大師,承菩提流支之教,盛弘念佛法門,自行化他,流彌弘廣。而上繼曇鸞淨土系統者,則唐之道綽大師。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11
    道綽,晉陽人,北齊天保十三年生,十四歲出家,習經論,特精大涅經,後住汶水玄中寺,寺原為曇鸞所立,寺中有碑,具陳鸞于其寺久修淨業及入寂時之種種奇瑞,遂舍涅宗而修淨土,日誦阿彌陀佛名號七萬聲。入唐以後,為化有緣道俗,講觀無量壽經將二百遍,從之者甚眾。綽寂于貞觀十九年,年八十四,後世尊為蓮宗二祖。承其傳者為臨淄善導。

    善導生于隋大業九年,初出家時誦法華、維摩諸經,貞觀年中。赴西河玄中寺謁道綽,听講觀無量壽經,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也。’于是精篤勤苦,專修念佛三昧。後遁跡終南山,時入長安為四眾說法。善導行持精嚴,一生專弘淨土,道俗從其化者甚眾,永隆三年寂,年六十九。著有觀經疏,法事贊,觀念法門,往生禮贊,般舟贊等,曰五部九帖。其弟子有懷感,懷惲,淨業等。懷感曾求善導決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之疑,導曰︰‘子若信之,至心念佛,當有證驗。’感乃入道場精虔念佛三年,果證念佛三昧,感撰有決疑論七卷。

    禪宗,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門。梁武帝時,達摩菩提來華,為我國禪宗初祖,已在本章三節略述。達摩傳衣缽于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是為禪宗五祖,道信弟子中有牛頭法融者,傳頓教法門于慧方,慧方傳法持,法持傳智成,智成傳慧忠,世稱此法系為牛頭禪。自法融至慧忠,世稱牛頭六祖。

    承道信衣缽者,為黃梅弘忍,弘忍在蘄州黃梅山弘化,于唐高宗咸亨二年傳衣缽于曹溪慧能,後四年寂,壽七十四。慧能為禪宗六祖。

    弘忍弟子中,著者除慧能外,尚有玉泉神秀,並與慧能形成南頓北漸之二派。神秀東京尉氏人,少覽經史,博學多聞,既而奮志出塵,髻染受法,師事弘忍。弘忍寂後,秀住江陵當陽山,道譽遍天下,則天武後聞之,召赴都,肩輿上殿,親加跪禮。京邑士庶禮謁者日以萬計。中說令張說嘗問法執弟子禮,退謂人曰︰‘禪師身長八尺,龐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秀寂于神龍二年,世尊為北宗之祖,其後有五台巨方,崇山普寂,京兆義福等,各弘傳所承。

    六祖慧能,南海新興人,少孤貧,采薪養母,一日入匝,聞人讀金剛經,問其所得,乃謁五祖弘忍于黃梅,遂受衣缽,世稱其法系曰南宗禪。慧能門下弟子四十余人,就中青原行思,南岳懷讓,荷澤神會,永嘉玄覺,南陽慧忠等最著,稱為慧能門下五大宗匠。其後由行思及懷讓門下更分為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等五支,當于下節詳述。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12
    密宗成立于唐代開元之世,此宗系依真言陀羅尼之法門,修五相三密等妙行,以期即身成佛。西晉帛尸梨密多羅譯大孔雀王神咒經開其端緒,至唐玄宗時所謂‘開元三大士’者東來,始盛弘密教。開元三大士者,善無畏,金剛智,及智之弟子不空者是。

    善無畏三藏者,中印度烏茶國國王,舍王位出家,從那爛陀寺達摩掬多受瑜珈三密教。于玄宗開元四年抵長安,玄宗禮為國師,敕居西明寺。五年,奉詔譯經,先後譯出密部經典多種,于開元二十三年寂。

    善無畏抵長安後四年,金剛智聞中土佛法崇盛,偕弟子不空泛舶來華,開元八年抵洛陽,敕迎就慈恩寺,自是在洛陽長安間,廣弘密教,並譯經典。不空依金剛智口授作金頂義訣。後金剛智寂于開元二十九年,不空寂于代宗大歷九年。

    盛唐之世,佛法之盛,代無倫比。唐代帝王之興佛寺,問佛道,供浮圖,迎佛骨者,不勝彈述。唐六典載,其時天下僧寺總五千三百余所,私廟蘭若不與焉。然至唐武宗時,會昌法難起,佛教復遭一度摧殘。

    武宗繼文宗即位,師事道士趙歸真,崇信道教,歸真乘寵,每排毀佛教非中國之教,宰相李德裕亦輔成其事,會昌五年,帝遂下毀寺驅僧之敕。凡毀佛寺四千六百余座,蘭若四萬余處。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旁及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徒眾,皆嚴令還俗。會昌六年,武宗崩,宣宗即位,杖殺道士趙歸貞等,敕恢復佛教。然其時已屆唐末,國勢漸衰,佛教亦無復往昔盛況矣!武宗之後,歷唐末五代而至後周,百余年間,各宗皆衰,惟禪宗較盛,故宋代之佛教,又于此植基焉。

    五、保守時期

    唐末藩鎮割據,戰亂頻仍,五代十國,王朝交迭,此時也!佛寺荒廢,經籍散逸,隋唐間鼎盛近三百年之佛教,至此零落殆盡。盛唐之際完成及興起之各宗,亦莫不衰息。惟禪宗一宗,以其構居深山大壑,標榜教外別傳,自六祖惠能之後,兩干開基,五華結實,獨盛于世。

    在此糾擾戰亂之局勢中,地處江南之吳越國王錢繆錢椒,尊崇佛教,故吳越一地,佛教獨盛。尤以天台山位于吳越境內,故天台一宗,尤盛于斯地。至五代之末,後周世宗柴榮,性不喜佛,即位未久,即詔禁私度僧尼,廢天下無敕額之寺院三萬一百三十六所,民間之銅像鐘磬鈸鐸之類由官司收買以鑄錢。此即世稱佛門‘三武一宗’法難的一宗之危。佛教遭此危劫,歷代高德之章疏散佚至伙,且佛門人才寥落,自此益趨衰微。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13
    陳橋兵變,宋太祖代周而有天下,統一中原,結束五代十國之混亂局面,太祖志在振興文教,故佛教亦有欣欣向榮之勢。太祖曾敕諸路,後周世宗所廢而未毀之寺院,听存;既毀之寺,所有佛像,許移置留存。復度僧八千人,建佛寺多所。

    開寶四年,太祖遣張從信往益州雕大藏經版,至太平興國六年竣工,凡四百八十一函,五千四十八卷,此為我國佛藏刻版之窞浮br />
    太宗當國,亦厚佛教,其時西僧來華者頗眾。太祖時曾有曼殊室利來自中天竺,至此施護,法天,法遇,天息災等相繼東來,太宗乃于太平興國寺側建譯經院以居之,于是中斷二百余年之譯經事業復告恢復。後太宗賜名譯經院為傳法院,更于其西偏建印經院,譯畢之經,即在院雕版印刷。太宗並應天息災等之請,選童子惟淨等十人送譯經院受習梵學,以使譯經事業不至斷絕。惟淨者,南唐後主李煌之族佷,研習梵章,通其奧義。未幾,任梵學筆受,賜光梵大師稱號。惟淨于梵學頗有發明,譯經亦伙。

    其時吳越臣服于宋,兩浙僧正贊寧隨王入朝,賜號通慧大師。贊寧著有宋高僧傳三十卷,三教聖賢事跡一百卷,內典籍一百五十卷。

    真宗之世,並隆三教,亦崇佛法。時天竺僧法護者來華,譯經多卷。帝並以宰輔詞臣,兼為潤文。計自太平興國以來,所譯經律論共四百三十卷,悉編入大藏。

    至宋徽宗時,稍有排佛之舉。征宗者,北宋昏庸之主也!信奉道教,禮道士徐知常,並自稱教主道君皇帝。政和六年,詔于道院燒棄佛經。宣和元年,詔改佛為大覺金仙,菩薩為仙人大士,僧為德士,尼為女德士。其意在使佛教從道教之風,而使佛道合而為一也!然是事為時甚暫,宣和二年詔復僧尼形服,去德士稱號,復稱為僧。

    此時佛教,各宗皆衰,惟禪獨盛。禪宗之在唐代,至慧能神秀,形成南頓北漸二派,慧能門下甚盛,然至唐代末葉,亦漸寥落,惟南岳懷讓,青原行思二支,繁衍傳世。其在懷讓法系者,懷讓傳馬祖道一,道一傳百丈懷海,懷海門下分二支,一為黃檗希運。希運傳臨濟義玄,是為臨濟宗之祖;一為溈山靈佑,靈佑傳仰山慧寂,是為溈仰宗之祖。

    其在行思法系者,行思傳石頭希遷,希遷傳天皇道悟,及葉山惟儼。惟儼三傳至曹山本寂,為曹洞宗之祖。道悟三傳至雲峰義存,義存門下二支,一傳雲門文偃,為雲門宗之祖。一傳玄沙師備,師備傳羅漢桂深,桂深傳法眼文盆,為法眼宗之祖,此即為禪宗五家。至宋代,臨濟宗之石霜楚圓門下,有黃龍慧南,楊岐方會,開黃龍楊岐二派,與前五家並稱五家七宗。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14
    宋初有永明延壽禪師者,住杭州永明寺,系法眼宗之高德,以禪師而兼修淨業,著有宗鏡錄百卷。高麗國王覽其言教,遣僧三十六人從師受法,歸國後各化一方,于是法眼一宗盛行海外,而中國遂絕。

    宋代禪宗,以雲門,臨濟二支最盛,雲門法系有雪竇重顯者,住明州雪寶山大興法化,稱為雲門中興。其門下有天衣義懷,住越州天衣寺,光大雲門宗風。臨濟門下,宋景年間,黃龍慧南在南昌黃龍山弘化,法席頗盛,其後有黃龍祖心,東林常總,寶峰克文,一脈相傳,門葉繁茂,遂成黃龍一派。另有楊歧方會住袁州楊岐山大樹法幢,門下有白雲守端,保寧仁勇等,與黃龍對峙,成楊岐一派,之後此派法系不墜,宗風頗盛。

    有宋一代,除徽宗稍為排佛外,累代皆保護佛教。然遼金興起于滿蒙,西夏建國河西,徽欽被虜,高宗南渡,終于偏安一隅,以至為元所滅。

    宋未滅前,北方契丹諸主,亦多崇佛。遼史道宗本紀稱道宗‘一歲而飯僧三十六萬,一日而祝發三千。’如今者遼寧遼義縣奉國寺,山西大同之華嚴寺,皆為遼代舊剎。

    成吉思漢興起于蒙古,四傳至忽必烈,滅宋而統一華夏,是為元世祖。元世祖設宣政院,專掌釋教僧徒。然元代所崇信者,實為西藏之喇嘛教,與漢魏六朝唐宋相傳之佛教迥異。且喇嘛教因受特殊之保護,其徒眾病國殃民,無所不至其極。中土僧徒,唯有‘摳衣接足,丐其按顱摩頂’而已。故元代實為我國佛教最黯淡之時期。

    明太祖朱元璋,少孤貧,入皇覺寺為僧。元綱不振,群豪蜂起,元璋起兵濠州,十五載而成帝業。故即位後,對佛教頗盡力保護。帝于京師設憎錄司,掌天下僧教事。府置僧綱司,州置僧正司,縣置僧會司,分掌其事。帝鑒于元代佛教之流弊,故凡欲為僧者,須經考試經典,給與度牒,不許任意出家。出家者亦應避俗修禪山中,洪武二十七年敕禮部榜示中有雲‘凡僧之處于市者,務要三十人以上,聚成一寺。’又曰‘僧有妻者,許諸人捶辱之’。並榜示天下各寺,凡輕慢佛教,罵詈僧侶者處罰。

    太祖曾集大德于蔣山校刻藏經,世稱為南藏。成祖永樂十八年,復重刻于北平,世稱北藏。其後明武宗好佛,學經典,遍達梵語,自號大慶法王。然明世宗即位,溺于道教,嫌棄佛教,毀宮中佛像凡一百九十六座。後以服道士王金守所獻丹藥,毒發而崩。

    有明一代,隋唐諸宗多半佚傳,禪宗亦唯曹洞,臨濟二宗尚存,然明末雲棲株宏,憨山德清,靈峰智旭諸大師繼出,或倡禪淨一致,或說性相融會,或論佛儒合一,乃使冷落佛門,復有一番氣象。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15
    雲棲宏,又稱蓮池大師,杭州仁和人,初為諸生,以學行稱。三十二歲出家,歷游諸方。隆慶五年,結茅于杭州雲棲山,教化遠近。師倡導淨土,痛斥狂禪,著有阿彌陀經疏鈔等三十余種,為明末佛門巨擘。

    德清大師字澄印,晚號憨山老人,全椒人,嘉靖二十五年生,十二歲禮報恩寺西林永寧為師,習經教,修儒學。十九歲披剃,參游諸方。萬歷二十三年,坐私創寺院,謫雷州,二十四年經曹溪禮六祖乃抵戌所。時雷州饑厲,師為掩骼理者數以萬計。旋建普濟道場,就地弘化。三十四年遇赦,四十五年于廬山五乳峰建法雲寺,效慧遠大師之六時刻漏,專修淨業。天啟三年寂,壽七十八。著有觀楞伽經記,法華經通義等。

    智旭大師字益,生于萬歷二十七年,少以聖學自任,嘗作闢佛論數十篇。十七歲閱蓮池大師之自知錄序及竹窗隨筆,乃取先作諸論焚之。天啟二年師二十四歲,從憨山大師之弟子雪嶺剃度,在徑山坐禪,翌年豁然有省,天敵四年受其戒,五年遍閱律藏。崇禎元年至金陵,見禪門流弊,乃決意弘律。晚年歸老于杭州靈峰,明永歷九年寂,年五十七,世稱靈峰益大師。師生平著述豐富,以‘閱藏知津’最著。

    明代尚有一事足資稱述者,即紫柏大師改刻梵莢藏經為方冊,僧俗皆可按價購買,使藏經普及流通,則與宋元刻藏以藏之名山大剎者回異。

    滿清入主中國,崇喇嘛教。元明二代之保護喇嘛。本為懷柔藩部政策,清襲故策,對喇嘛亦尊崇保護。然康熙乾隆二帝,于振興儒術之余,亦頗崇佛教,如乾隆之世,敕選明萬歷後之大德著述增入藏中,從事雕刻大清重刊三藏教目錄,凡七千四百二十七卷,即世稱龍藏者是。順治雍正二帝,曾一改其專崇喇嘛之舊習而歸依禪宗,致力參究,則與佛門之關系尤深。然嘉慶以降,國勢凌替,佛教亦隨之衰頹。洪楊之亂,以耶穌教為號召,兵鋒所至,先聖學宮,關岳廟宇,以及佛寺神祠,無不殘破。使東南佛教受其摧殘者至鉅。晚清以還,佛門人才輩出,比丘如諦閑,印光,太虛,虛雲諸大師;居士如江都鄭學川,石埭楊文會等弘化倡導,佛教乃漸有復興氣象。此為二千年來我國佛教弘傳之概略也。

    六、十宗略述

    釋迦世尊住世之時,說法四十九年,皆隨眾生根機,方便立說,初無所謂宗派。大法東來,我國後世學者,見佛法如汪洋大海,為便利修習計,各擇一條道路,以求專精,于是乃有各種宗派之形成。宗派的命名,有取法,有取人,有取地,各不相同。我國自六朝至盛唐,形成十宗,略述如下︰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16
    一、俱舍宗︰本于世親菩薩的俱舍論,發揚諸法的有諦。俱舍論為阿毗達摩俱舍論之略稱。阿毗譯對,達摩譯法,俱舍譯藏。合稱對法藏論。對有二義,一對向涅;二對觀四諦。法亦有二義,一為勝義法,即涅;二為法相法,即四諦。所謂對法者,即以無漏真智,觀四諦之理,而得涅之樂,這是本論的目的。

    陳時真諦三藏譯此論,並作疏釋之,佚而不傳。唐代玄奘大師重譯此論三十卷,門人普光作記,法寶作疏,大為闡揚,隨立此宗,然今則乏人問津矣!

    二、成實宗︰以訶黎跋摩法師的成實論為依據,發揮人法二空之理。姚秦時,鳩摩羅什大師譯此論,遂傳入中國,此宗以宇宙萬有,分為世界門及第一義門。世界門認諸法為有,人我非無,不知一切諸法,皆從因緣而生,離因緣則滅,雖有亦假,似有實無。進而入第一義門,則說人空法空,五蘊假和合中,實無常實之人我,曰人空觀。五蘊諸法,但有假名,並無實體,曰法空觀。二空深理,至此宗乃顯然揭出。此宗于鳩摩羅什大師之後,僧睿,僧導,僧柔,法雲等代相遞傳,至唐漸衰。

    三、禪宗︰禪宗者,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門也!此宗主抱定一句話頭,真實參究,以期澈悟,所謂剿滅情識,澈證心源者是。梁武帝時達摩來華,六傳至慧能,其道大行,其後更分為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派。宋代此宗獨盛,迄今猶為盛行。

    四、律宗︰此宗以五部律中的四分律為依據,以持戒而淨除身、口、意諸惡業。此宗始于智首,至道宣而大成之。道宣承智首教系,于終南山弘通戒律,世稱南山律師,稱其宗日南山律宗。道宣之後有文綱道岸等代相遞傳。近世弘一律師,深研律學,且力行之。著有四分律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等書。

    五、天台宗︰此宗肇始于北齊慧文,傳于慧思,而集大成于隋之智。智居天台山倡立此宗,因山為名。此宗以法華經為依,立一心三觀—空觀、假觀,中道觀之圓融無礙法門。智于陳宣帝建德七年入天台山開拓道場,廣說教法,判五時,開八教,廣攝群籍,歸宗法華。宗風大盛,此宗代有傳人,迄今宗風不墜。

    六、華嚴宗︰此宗以華嚴經為據,顯示法界緣起,十玄六相的妙義,表現事事無礙,相融相即的旨趣。唐初杜順和尚依經立觀,為此宗的初祖,智儼,法藏相繼之,法藏世稱賢首大師,為此宗之集大成者,故此宗又有賢首宗之稱。唐武宗及後周世宗二度法難,宗風衰微。近世研究者頗多。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17
    七、法相宗︰一名唯識宗,依楞伽,阿毗達摩,華嚴,解深密,菩薩藏等六經,及瑜珈,攝大乘,成唯識等十論而成立。其教義為宇宙萬有,悉為識所轉變;三界唯心,心外無法;吾人僅從現象求之,而不知此乃吾人自心所變之影象,而非實有之景物,則惑之甚也。唐代玄奘大師纂譯成唯識論十卷,此宗乃立。由窺基,慧沼闡揚之。晚唐之後,此宗漸衰。近來研究者頗多。

    八、三論宗︰依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以開宗。百論,為提婆菩薩所造,破世間出世間之邪,以顯一切之正。中論及十二門論為龍樹菩薩所造,前者破大小二乘之迷,通于大小兩教,後者破大乘之妄執,以顯大乘之真義。姚秦時鳩摩羅什大師譯三論,盛弘此宗,展轉相傳,至隋之吉藏作論疏,而大成之,盛極一時。宋以後論疏散佚。今則論疏復由日本續藏中得來。

    九、密宗︰亦名真言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等真言密教為依據,以六大—地,水,火,風,空,識。四曼—大,三,法,羯四種曼茶羅。及三密—身,口,意,為教義,取‘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的方法。唐時善無畏,金剛智等來華大闡密教,為此宗之始。此宗至明代失傳,今日中國流行者,為蒙藏之密教,蓋亦此宗之支流也。

    十、淨土宗︰此宗以淨土三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為依據,教人起信發願,以念佛為行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法門。此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智下愚,均可修持,而成功則一。東晉慧遠大師,于廬山結社,為此念佛法門之始,其後曇鸞,道綽,善導三師次第相承,以及永明延壽,蓮池,益,省庵,夢東諸大師代有闡揚,使此念佛法門,遍及國內。近世印光大師一生專弘淨土,教化尤盛。

    以上各宗,有大小乘之分者,俱舍成實二宗,屬于小乘,其余八宗,屬于大乘,有密教顯教之分者,密宗屬于密教,其余九宗,屬于顯教,有難行道與易行道之分者,淨土宗屬于易行道,其余九宗屬于難行道,這是自來判釋佛教各宗的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