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聖眾因緣集
作者︰丹仁絨臬
分卷閱讀
十一、毀謗口業 現受慘報 十二、供佛齋僧 眾丐飛空 十三、誣謗苦報 瘡兒呻號 十四、身能通石 國王驚懼
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業報 十六、供僧福德 不可思議 十七、夫人生天 國王得道 十八、邪思退道 長淪生死
分卷閱讀 十一、毀謗口業 現受慘報
    十一、毀謗口業現受慘報

    詩曰:

    “仇其離謗聖賢人,屢諫無听反倍;

    捷感惡瘡頭至足,即時墮獄苦難陳。”

    釋迦世尊的十六位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與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是最好的朋友,通常都結伴在一起游化,不會分開單獨出行的。

    有一天,當“二尊者”在外游化,到了快要黃昏的時候,天氣忽然轉變,下了不停的大雨,“二尊者”就進入路邊的一所瓦窯中去避雨。到了天昏黑時,雨不但沒有停,而且越下越大,他倆又沒有雨具,因此不能走路回去,只好在這瓦窯內過夜。

    有一個牧牛女,她先避雨在這所瓦窯內後方的深暗之處。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位尊者,根本不知道已有牧牛女先在瓦窯內避雨,因為聲聞人不入定時,與凡夫無異。這個業障深重的牧牛女,看見兩位比丘(出家人)進入瓦窯內過夜,她心中即動了邪念,獨自空思妄想,暗犯罪行。“二尊者”因未入定之故,當然不知道這俗女起惑犯罪之事。

    天明時分,大雨也停止了,舍利弗與目犍連二位尊者就從瓦窯內出來。過了一會兒,牧牛女也從這所瓦窯內走出來。

    這時,有一個壞人,名叫仇其離。他是一個不知因果,輕慢聖賢,心懷邪見,粗暴妒,喜歡宣說惡言毒語的人。他看見舍利弗和目犍連從瓦窯內出來,過不多久,又有一個牧牛女出來,而牧牛女的臉色不正,因此到處亂造聖者的謠言說:“舍利弗和目犍連在瓦窯內,奸淫牧牛女。”仇其離又廣向諸比丘以及所有的出家人,宣揚惡毒的謠言。這時,諸比丘惟恐他受到毀謗聖者的罪惡慘報,便忠言勸諫仇其離說:“你不可誹謗二尊者。”諸比丘為了悲愍他的無知,再三鄭重的勸諫“莫謗尊者”,免得遭受惡業的劇苦慘報。那知這個罪孽深重的仇其離,不但不納忠言,反而心嫉妒,更加大肆惡言宣揚,好像發瘋的狂人一樣。

    有一位長者,名叫“婆伽”,他是“二尊者”的徒弟,曾經听聞“二尊者”的教法,證得三果阿那含聖位。他命終以後,即上升梵天,做梵天的天人,稱為“婆伽梵”。這位婆伽梵天人,他在天上知道仇其離這個凶徒,到處毀謗他的師傅——“二尊者”,特地從天上來到人間勸諫仇其離。天人即以神通來到仇其離的房中。仇其離看見有人突然出現在他的房間,覺得很奇怪,便問道:“你是誰?從什麼地方來?我沒有開門你怎麼進來的?”

    天人說:“我是婆伽梵,從梵天來。我在天上,以天耳听到你在誹謗尊者舍利弗和目犍連,所以我特地來勸你,希望你從今以後,不要再說二尊者的壞話,免得造口業。”天人再三勸諫拜托,他都不肯接受,反而譏諷天人說:“你說你是婆伽梵,證得阿那含果的人。佛陀說:‘阿那含者,名為不還。’你何以再來我這里?這麼說,佛陀所說的話也是虛偽的了。”

    仇其離這句話剛剛出口,身上即時生出很多毒瘡,從頭到腳,滿身都是如豆子大小的毒瘡。但他仍然不悔悟,反而到佛陀的座前,向佛陀告狀說:“舍利弗、目犍連怎麼可以奸淫牧牛女?”佛陀勸阻他說:’你不可亂謗他們。”他听到佛陀的話,更加恚忿怒,因此身上的毒瘡,又再增大起來。

    仇其離再次到佛陀座前去誹謗“二尊者”,佛陀又勸諫阻止他說:“你不可誹謗二尊者。”他的惡性難改,還是照常毀謗。于是,他的毒瘡就愈加轉大,如拳頭狀。

    仇其離第三次向佛陀毀謗“二尊者”,佛陀勸阻他無效,他的毒瘡就變成像瓠瓜那麼大,而且身心灼熱得無法忍受,于是跑到冷水池中去浸水,池水立刻變成熱水。

    仇其離因為毒瘡愈來愈大,身體發熱,難以忍受,因此常把身體浸在水里。可是毒瘡浸水浸久了,就會破爛,瘡皰盡潰,立即命終,墮入于八寒大地獄中的第六漚波羅——青蓮華地獄,慘受千萬億年的無量劇苦。

    這個時候,諸比丘請示佛陀說:“世尊!是什麼因緣使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位尊者,也會深受壞人的毀謗呢?”

    佛陀告訴諸比丘說:“在過去無量劫中,舍利弗和目犍連還是凡夫的時候,有一天,他們兩個人看見一位出家人從瓦窯中出來,後面也有一位牧牛女走出來。于是他倆就輕口宣揚毀謗說:‘這個出家人在瓦窯中,奸淫牧牛女。’由此誹謗出家人的罪業因緣,他倆立即受到慘報,更墮入三惡道中,受盡無量劇苦。現在他倆(舍利弗與目犍連)雖然都得到聖果,成就六通自在的大阿羅漢道,但他倆以前所造的口業,尚未滅盡,所以他倆成道之後,也受到凶徒嚴重的誹謗。”

    種竹得筍,種蓮得藕,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口業受惡報,這是一定的道理,一點也不會偏差。

    詩曰:

    “凶徒喜播是非田,一語能收罪萬千;

    毀謗僧尼深惡孽,無邊劇苦永連綿。”
分卷閱讀 十二、供佛齋僧 眾丐飛空
    十二、供佛齋僧眾丐飛空

    詩曰:

    “祗陀齋供說明先,不請貧兒眾半千;

    佛令新僧神力往,北洲取食美如天。

    世尊示昔因緣事,五百廚頭奉聖賢;

    日久咸生諸厭惡,發心懺悔福遭愆。”

    釋迦世尊在印度祗園精舍說法的時候,每日都要出去行化托缽。佛陀的教法最為平等,無論富貴貧賤,都一樣行乞,平等受施,使大家都能夠得到平等種福田的機會。

    每當佛陀率領眾弟子入城乞食的時候,就有數百名乞丐,跟隨在佛陀的後面。那些乞丐,仰仗佛陀的福蔭,都不會有饑餓的痛苦。因此,舍衛城中的貧兒乞丐,遂增多至五百人。

    有一天,乞丐群的領袖,心生慚愧,他向乞丐大眾說:“我們大家都是罪苦的人,現在雖然依仗佛陀和聖僧們的福德,得到施主們的發心救濟,延持貧賤的生命。可是,我們將來的困苦會更加嚴重,因為聖僧們托缽受供養,他們有修持佛法的福德,回向給眾施主消炎增福慧。至于我們,每天只是白吃人家救濟的飯。實在慚愧!慚愧!”

    眾乞丐听到頭目的話,都有同樣的醒悟,生起慚愧的心。當時有幾個乞丐提議說:“如果這樣,我們應該到佛陀的座前去,懇求佛陀慈悲攝受,允許我們出家當比丘,以便如法修行,這樣不是很好嗎?”大家一致贊同這個提議。于是一同來到佛陀的座前,請求出家修行。

    佛陀告訴眾乞丐說:“我的教法是平等的,無分賢愚貴賤;我的教法是清淨的,好像淨水能夠洗除垢穢,棄污成淨,回復本真,無一廢棄。”眾乞丐聆听佛陀的開示,皆大歡喜,信心堅固,力求跟隨佛陀出家修行。

    佛陀允許說:“你們志願出家修行,善緣很好,不管罪惡如何深重的人,只要能夠至心懺悔,改過自新,遵守戒律,我都會允許他們出家當比丘的。”于是,眾乞丐就在佛陀的座前,剃除須發,身披如來法衣,出家為比丘。佛陀更為他們說法,使其精進用功,從此息滅貪痴等根本煩惱,而證得阿羅漢道,成為五百阿羅漢。

    眾乞丐出家當比丘之後,在印度社會上造成轟動。很多豪貴長者以及一般民眾,都起了我慢之心。他們紛紛議論說:“佛陀為何連這些下賤輩的乞丐,也允許他們進入僧團中做比丘呢?我們今後修福業、恭敬供養佛陀和聖僧時,怎麼可以讓這些下賤之輩的乞丐比丘,坐在我家的床席上,受我們的禮拜供養呢?真是豈有此理!”

    有一天祗陀太子廣設大齋,要供養佛陀和僧眾。太子特別向佛陀聲明說:“惟願世尊!明天受我供養。敬請佛陀帶領大比丘僧們一齊到我家來受供養,但佛陀最近所度的那些乞丐比丘,我沒有準備他們的坐位,請佛陀不要隨便讓他們來我家。”

    第二天,佛陀準備前往時,對乞丐出家的五百位比丘說:“我今天及諸比丘,應祗陀太子的邀請,要到他家去接受供養,因為太子曾表示,沒有準備你們的席位。你們可去北俱盧洲,拿自然成熟的粳米飯,然後回到太子家里,隨意坐下來,吃自己所帶來的粳米飯。”

    五百位乞丐比丘,依照佛陀的指示,各各運用自己的神通力,一剎那間就到了北俱盧洲,大家都把缽裝滿了自然成熟的福食,托缽回來,頗具威儀。他們在虛空中,排成一字形的隊伍,乘空而來,好像雁鳥般的飛行,降落在祗陀太子家。他們依照順序而坐,各自展開缽具,吃自己帶來的北方福食,遠勝于太子供養的佳饌。祗陀太子見到這批威儀莊嚴,神通自在的聖眾,心里非常歡喜,恭敬地請問佛陀說:“世尊!這麼多的聖眾大德,威神巍巍,眾相具足,是從何方而來?惟願如來,為我說明他們的來歷好嗎?”

    佛陀說:“祗陀太子!你仔細听著,這眾多比丘就是你昨天拒絕請供的半千乞丐比丘。因為太子沒有邀請,他們就到北俱盧洲取自然成熟的粳米福食,來這里自己吃。”

    祗陀太子听到佛陀這樣說,他心里感到十分慚愧,知道自己起了分別心,執著太重,懊惱地自責說:“我為什麼愚痴到這種程度?竟然認不出聖凡,真是罪過無量!”接著又稱贊佛陀說:“佛陀的功德,真是難可思議!連這些下賤之輩的乞丐,也能受到得度,成就大阿羅漢道,獲得永世無為的安樂。一般苦難的眾生,如能竭誠歸依佛、法、僧三寶,精修佛法,其功德之成就,更是廣大無邊。”

    祗陀太子又請問佛陀道:“世尊!這五百阿羅漢的過去世,到底種什麼福因,能夠遇見如來,一律拔度?他們又造了什麼罪業,生下來就當乞丐,過著困苦的生活?惟願世尊慈愍,為我們開示。”

    佛陀告訴祗陀太子說:“過去無量劫中,有二千多位出家人,住在山中修行,他們都是證得緣覺果位的聖眾。因為此時大旱,很久沒有下雨,無法耕種,生活發生困難。

    “有一位大富的散檀寧長者,家財及米谷無量,他發心供養這二千多位出家人的日常生活。于是派遣五百個工人,每天施設大齋,供養諸比丘,侍奉他們的起居飲食。

    “長者每天都至心竭誠,恭敬供養這二千多位的出家人。可是,那五百個工人,每天都在忙著施設齋供,十分辛苦,日子久了,工人漸漸地生起厭煩的心,于是造口業說:‘我們這麼多人,每天這樣的辛苦,都是這些乞丐所造成的。’工人們頗多怨言,因而怠慢諸比丘。

    “有一天,諸比丘告訴長者說:‘很快就會下雨,可以種植了,請準備農具,派工人耕種。’長者依照諸比丘的指示去做,派工人種下很多米谷等農作物。果然甘雨來臨,大家都歡聲雷動。這次所播種的農作物特別豐收,倉庫里積藏得滿滿的,多余的米谷則布施給全國的貧民。

    “這時,那五百個工人良心發現,知道已往惡口、輕視、厭惡出家眾的錯誤和罪過。他們知道農作物空前的豐收,一定是長者供養諸比丘的福報所恩賜。因此大家都到諸比丘的面前,求哀懺悔以前造口業的罪過,諸比丘也慈悲允許他們懺悔。

    “五百工人又向諸比丘發願說:‘願我諸人,于未來世,值遇聖賢,受慈濟恩,同得解脫。’

    “那時奉侍二千多位出家聖眾的五百個工人,因為造口業,罵出家人是乞丐,因此五百世生為乞丐,遭受饑餓的困苦。到這一生仍是當乞丐,受大苦厄。但由于他們當時已向諸比丘懺悔,改過自新,又至誠發願,所以這生有此福報,遇到我(佛陀)度化他們出家修行,而證得阿羅漢道。

    “祗陀太子!你知道嗎?當時的大富散檀寧長者,就是我(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那時的五百個工人,就是現在這五百個乞丐比丘——五百阿羅漢。”

    詩曰:

    “布施三輪俱體空,發心供養佛僧同,

    凡夫未識諸賢聖,分執痴迷罪福豐。”

    附注說明:

    (一)佛經告訴我們說:供養布施,必須要三輪體空。就布施言:施者、受者與所施之物,叫做三輪。布施供養之後,這三輪相都不應存在心里,沒有執著。就是:施空、受空、施物空,名為三輪體空。

    (二)愚痴的凡夫,通常都失敗于分別心,更執迷于著相布施。有執著、分別心的人,不但會損福,而且會因此造諸罪業。

    (三)本篇故事指示我們“造口業”的可怕!罵出家人一句話,從此五百世生為乞丐,遭受饑餓等困苦。好在當時良心發現,向彼出家人求哀懺悔以及發願,因而獲得福報,遇到釋尊救拔。否則,不知要到何時才能夠得到解脫呢!
分卷閱讀 十三、誣謗苦報 瘡兒呻號
    十三、誣謗苦報瘡兒呻號

    詩曰:

    “瘡孩呻號令人悲,苦楚連綿眾見奇;

    往昔進讒誣陷善,精誠懺悔業難移。”

    在印度舍衛城中,有一個大富長者,他娶了一位名門望族,溫柔淑德的女子為妻。照一般說起來,財富無量,又有賢慧嬌妻,應該是一個非常圓滿的家庭,可是他也有坐臥不安的痛苦。原因是他結婚之後,不久就生下一個不幸的男孩,這個孩子的身體與眾不同,他患有一種皮膚病——生瘡,並且發遍全身,瘡口一破,就很難愈合。這孩子百般痛苦,日夜都在呻號的呼喚中,痛苦不堪!听到的人,無不憐憫、心酸。

    長者雖然把全國的名醫統統請來,可是毫無效果。他無日不在哀痛叫苦的呻號聲中,度過其可憐的生活;不但父母為他日夜煩心,連鄰居的人,也被他呻號之聲所擾及。因此,大家就以“呻號”呼叫這個小孩,他的父母也從此叫他們的兒子為“呻號”。

    歲月如流水般的過去,轉眼“呻號”已經長大成人了。但他身上的瘡病,仍然沒有痊愈,日夜都在哀痛叫苦。鄰居有一位慈心的善人,看見“呻號”全身是病的慘苦,非常同情他,並且祈禱“呻號”的身瘡能夠早日痊愈。善人心里暗忖:“這位青年‘呻號’,他自從出生以來,就罹患身瘡慘苦,事必有因,一定是業障病。”這位慈心人就以善言安慰“呻號”說:“我時常听到很多人在稱揚贊嘆說:

    祗陀太子花園里的祗洹精舍,有一位大醫王——釋迦佛陀,他不但能夠治愈世人身上的病苦,連世人心里的煩惱病,他都一律能夠治好。佛陀的甘露妙藥,能夠醫治眾生的煩惱萬病,你為什麼不趕快發志誠心,去懇求佛陀醫治你的病呢?”長者子“呻號”,听到善人的話,心里深生歡喜,于是他就力疾拖命,來到祗園精舍,求見佛陀。“呻號”見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金色身,放出無量光明,暉曜十方,超勝百千日月的光明,即時心懷喜悅,不可言喻!他的憂愁痛苦,就此減少了一大半。他就在佛陀的座前,以最恭敬的心,五體投地禮拜佛陀。佛陀為“呻號”宣說五陰熾盛苦。佛陀說:“凡是有肉身的眾生,就有生、老、病、死等各種痛苦。五陰(又名五蘊——色、受、想、行、識。)是無形的瘡疤,心里的貪、嗔、痴三毒,是無形毒瘡的根本,好像毒箭穿心一樣,如果不趕快拔除,受害很大。”

    “呻號”听聞佛陀說法之後,內心非常歡喜,知道自己患的是業障病。他在佛陀的座前,至心求哀懺悔過去的罪業,經過竭誠懺悔之後,身上惡瘡全部愈合,二十年來的哀痛慘苦,就此完全消除了。

    “呻號”見到自身的瘡病全部痊愈,心生大歡喜。他除了感謝佛陀的恩惠之外,更至心懇求佛陀收他為弟子,允許他出家,佛陀就隨他的願,度他出家為比丘。“呻號”出家修行之後,非常用功,每天都在精心修習佛陀的教法,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這時,諸比丘看見“呻號”曾經身患毒瘡,在至心懺悔之後,卻全部痊愈;而且出家之後,又速成聖果。如此稀有的事,使諸比丘感到不可思議。于是,恭請佛陀宣說呻號比丘的過去因緣。

    佛陀說:“過去無量世時,波羅奈國有甲乙二個大富豪家,他倆平日有積嫌,互生憎惡諍斗之心。甲富即拿出大量珍寶,去貢獻給國王,國王接受他奉獻的許多珠寶之後,對他特別寵愛。甲富利用機會進讒;他讒言向國王說:‘某人非常惡毒,常蓄奸謀,設計害我。希望大王,嚴治惡人,保護善良的百姓。’國王因為受其貢物,一時失察,輕信讒言,未經查明真實與否,即下命令將對方(乙富)拘捕,不容他任何聲辯,就施用各種酷刑。乙富被打得遍身皆傷,膿血橫流,百般苦楚,體無完膚。後來,乙富的家人,拿了很多黃金去贖罪,才被釋放回家。

    “乙富回家之後,深自思惟:有身即有苦,‘身’是眾患所集之根源,多諸災禍,甚可厭惡。我與某人,並無重大怨仇,他卻惡意地予以陷害,使我遭受如此痛苦。于是,乙富即決志出家,進入深山去修行,以觀察十二因緣,及世間一切事物皆是無常、空、苦,深心了悟空義。不久,即證得闢支佛果。

    發大慈悲心,視一切怨親悉皆平等,他念及甲富以前陷害別人,因而造業,怕他將來受地獄慘報,于是到甲富的家中,踴身虛空中,作各種神通變化,使甲富醒悟。甲富看見乙富(闢支佛)在空中現出各種神變,心生渴仰,異常信敬。隨即恭請闢支佛駕臨家中會坐;並呈獻財物等種種供養,竭誠向闢支佛懺悔前罪。”

    佛陀再告訴諸比丘說:“那時向國王進讒言誣害善良的人,就是現在慘遭身瘡痛苦的呻號比丘。他的慘苦,不止這一生,而是從那時富人(甲富)死後,就生生世世慘受如此遍身生瘡的痛苦,群醫束手,這是自作自受,自食其報。

    “富人後來向闢支佛至心懺悔,並出于精誠,于闢支佛前作歸依三寶的功德,所以今日他有緣得到我度他出家,同成聖果。”

    詩曰:

    “憎嫌忿諍種愆因,妒忌讒言造孽塵;

    果報不亡還自受,加增萬倍利償人。”

    附注說明:

    (一)本篇也是說“禍從口出”的慘報。誣告陷害人家,將來會有像“呻號”的痛苦,自食其報。

    (二)瑪巴上師說:“妒忌,是修行學佛最大的障礙。”有妒忌心的人,不但不能得到成就,而且會因此造作惡業,慘遭萬世無量痛苦。

    (三)造口業毀謗的罪惡,除“自作自受”之外,還要加上萬倍的苦報,這叫做“一本萬利”的收益。因為你一個人造口業,會引起千萬人跟你造口業。所以,造口業的人,罪業無量無邊。曾經造過口業,或喜歡播弄是非的人,應該要改過自新,速速恭向佛法僧三寶,至心發露懺悔,以免將來受諸惡報之慘苦。
分卷閱讀 十四、身能通石 國王驚懼
    十四、身能通石國王驚懼

    詩曰:

    “水能洗垢火燒空,貧富賢愚貴賤同;

    除糞尼提生五百,出家證道石身通。”

    釋迦佛陀在印度蝟嚍鏽僭磢棌瓣j城的祗園精舍說法的時候,很多有善根的眾生,都得到解脫。當時有一個四姓中最下賤的人,他的名字叫尼提,專門替人做除糞(拿大小便到城外去棄舍)的工作,來維持生活。

    有一天,佛陀在定中觀察眾生的根機,看誰有緣能夠得度?佛陀看見替人除糞的尼提,罪業已將消除,有因緣得到解脫。因此,佛陀獨和阿難尊者入城,到了一條道路很窄的巷口,正逢尼提手拿著一盆裝滿屎尿的瓦器,從巷里走出來。尼提看見佛陀在前面,極懷愧鄙,不好意思再向前走,退步轉向別條小巷,怕和大聖佛陀見面。可是,他在另一條小巷里,忽然又遇見佛陀,尼提急忙轉身想回避之時,因為他心忙意亂,手中所拿的屎尿瓦器不小心撞到牆壁,器破糞逸,淋灕得滿身都是糞尿,更使他深生慚愧畏懼,低頭不敢見佛陀。

    這時,佛陀走到尼提的面前,對他說:“尼提!你願意出家修行,以求解脫生死的各種痛苦嗎?”

    尼提存著慚愧回稟佛陀說:“佛陀是至尊至貴的金輪王種,所有隨從弟子,全都是貴族的人,我是首陀羅族最下賤的人,怎麼能夠和他們貴人一樣,得以出家修行呢?鄙人連想也不敢想。”

    佛陀告訴尼提說:“尼提!佛陀的教法是最清淨的,又是最微妙的,好像淨水一樣,能夠洗除一切垢穢的東西。佛法又好像猛烈的大火,能夠燒盡一切,無論大小貴賤,新舊雜物,一觸到火,都會變成灰燼。佛法無邊,最為平等,沒有貧賤富貴的差別,凡是男女老幼,真心要出家修行的人,只要他能夠嚴持戒律,遵守僧團中的一切規則,如果能夠這樣守法,無論是誰都可以出家修行,得成聖果。”

    尼提听到佛陀的開示,感到意外的驚訝,決志要出家修行。佛陀派阿難帶著尼提,到城外大河去洗浴身垢,然後回到祗園精舍。

    佛陀對尼提說:“尼提!人生的一切,都是無常痛苦的,每一個人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等八種痛苦。這八苦無論是貧窮富貴,或是賢愚等人,均難逃脫如此痛苦。此外,更有天災人禍等各種痛苦。最後,還有六道輪回生生死死永遠不斷的痛苦。人如果想要斷除如此可怕的痛苦,必須要舍

    俗出家精進修行,才能夠得到永久不生不滅的涅寂靜安樂。”

    尼提听聞佛陀所說“無常、苦、空,生死可畏”的真理之後,豁然開悟,得到初果須陀洹道。他更至心懇求佛陀允許他出家作沙門。因此,佛陀就使他出家,剃除須發,身穿如來法衣,現比丘相。

    佛陀再為尼提說:“苦、集、滅、道”的四聖諦法。佛陀說:

    “苦諦——人生有八苦等無量諸苦,這許多苦難,都是由于每一個人的過去世,造作各種惡業,所得來的果報。

    集諦——人自從無始以來,都因不斷聚集貪痴等無明煩惱,從而造作種種惡業。既種惡因,就會出生結成惡報的苦果。

    滅諦——如果想要斷除生死輪回等各種痛苦,就必須要滅除貪、、痴等根本的無明煩惱。

    道諦——要滅除根本的無明煩惱,一定要勤修聖道,才能夠得到最殊勝的智慧,斷惑證真。”

    尼提听完佛陀有關四聖諦法開示後,即時斷盡一切煩惱,成就證得三明、六通自在的大阿羅漢道。

    卑賤的糞夫尼提出家為僧的消息,很快地就傳遍了全國。很多俗人生起了我慢心,紛紛議論不平的說:“世尊為什麼允許下賤的糞夫尼提出家學道?我們怎麼可以向這種極下賤的人禮拜?設使要請佛陀齋僧供養,這個糞夫比丘來到我家,會污染到我們的床席。”

    蝟嚍鏽僭磢滌磥——波斯匿王,听到這個消息,頓時起了疑惑而感到憂悶,因此乘坐寶車專程到祗園精舍,要請問佛陀有關尼提出家的事。國王的寶車到達祗園的門前,就在樹蔭底下暫時休息一會兒。

    祗園精舍的門外,有一塊大石頭,這時尼提比丘,正坐在大石上縫補衣服。空中有很多天人,各持香花供養,右繞禮敬尊者。

    國王看見如此瑞相,深為歡喜,很高興的走到比丘面前,說:“尊者!我有要事想拜見佛陀,請您去稟白一下,好嗎?”

    比丘即時將身進入石頭中,到里面去稟白世尊說:“波斯匿王今在門外,欲求見佛陀。”

    佛陀告訴尼提說:“你從石塊中進來,仍由石塊中出去,請國王進來。”尼提即時從石中出來,他的身體好像浮出水面一樣,在石頭中出入往來沒有阻礙。他對國王說:“我已經稟白世尊了,請大王進去。”

    國王看見這位比丘,能在石塊中自由出入,感到非常驚奇。大石既沒有空洞,又沒有裂痕,實在令人難解!國王暗自想道:“糞夫出家的疑事,暫且擱置。先來請問佛陀,這位比丘是誰?他有什麼福行,神力這麼大?大石中沒有門路,他怎麼能夠在石中方便出入?”

    國王晉謁佛陀,虔誠的向佛陀頂禮之後,合掌請問佛陀說:“剛才進來稟白佛陀的那位比丘是誰?我看見他神通廣大,在大石中往來,好像在水中出入那樣容易。請佛陀慈悲指示!”

    佛陀告訴國王說:’他就是大王今天想探問究竟的尼提比丘,我已經度化他證得阿羅漢道了。”國王听完佛陀所說,由懷疑和憂悶所引起的我慢心,立刻消除,深生歡喜恭敬。

    佛陀又告訴國王說:“凡人生在世上,他的富貴、貧窮、下賤、苦、樂等,一切都是由于他前世造作善惡業報所生下來的果。假如對一般人具有仁慈的心,謙虛和氣、恭敬長輩、愛護幼小,種這種善因的人,將來一定生為貴人。如果他是一個凶惡殘暴,驕傲放肆、自大欺人的人,種下這種惡因,將來一定招來卑賤的苦報。”

    國王听聞佛陀的開示之後,贊嘆佛陀的威德慈悲,恭敬地向佛陀說:“大聖佛陀出現于世,饒益無量眾生,悉皆得到安樂。尼提是極下賤的人,也受到佛陀的化度,得成阿羅漢道,何況一般眾生,更能得成聖果。

    世尊!這位尼提比丘,他是什麼因緣,生為極卑賤的人?他又種了什麼福德,能夠得蒙佛陀慈悲化度,而證得阿羅漢道?惟願世尊,分別指示!”

    佛陀說:“過去迦葉如來涅以後,有一座大佛寺,住有十萬比丘僧。這個僧團中的住持驕傲恃勢,稍有微病就懶不起床,另以盆器裝滿屎尿,驅使他的弟子,拿出去棄舍。他的這位弟子,是已證得初果的聖人。

    “這位住持人,因為他不能謙順,稍有微病就懶不自起,驅役聖人,令除糞穢,他種下這種不良的惡因,從此流浪生死,不能解脫。因為叫初果聖人除糞犯了大罪業。他從此出生五百世為人除糞——當糞夫,到了今世仍然是一個最下賤的糞夫。“好在他過去曾經出家,由于出家持戒的功德,才有這種因緣遇到我佛陀,使他聞法得道。那時的住持人,就是如今的尼提。”

    詩曰:

    “智愚貴賤富窮貧,苦樂皆由善惡因;

    佛法教人平等視,極卑下劣出應真。”

    附注說明:

    (一)“阿羅漢”是印度梵語,中文有三種翻譯:(1)殺賊——殺煩惱賊,即斷盡一切煩惱。(2)應供——又譯作應真,即應當接受人天供養的真人。(3)無生——不再受三界六道生死輪回之痛苦,即斷盡生死,永得涅安樂。

    (二)所有一切出家人——僧眾,都是三寶之一的僧寶,也就是人天福田,我們應該要恭敬供養,不可起分別心,輕慢或是不恭敬僧眾;而應隨順佛法,善巧分別,盡量增上我們信敬僧寶的功德心。

    (三)本故事所說,尼提比丘是過去僧團中的住持,他的弟子是初果聖人。驅使聖人做穢物工作,即犯無量重罪,我們凡夫俗人可不慎乎?凡會利用出家人作事的人,應該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分卷閱讀 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業報
    十五、失言作狗比丘業報

    詩曰:

    “惡口欺言罵比丘,隨行懺悔罪成周;

    此因五百生為犬,一語傷人苦不休。”

    釋迦世尊在祗園精舍說法的時候,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每天都以他的天眼,觀察六道中受苦難的眾生,看誰有善根因緣能夠得度,尊者就去度化他出離苦海。那時,有很多商人,結伴偕行,要到國外去做生意。其中有一個商人,帶著一只狗用以守夜。眾商人行至中途,在路邊露營休息安眠的時候,狗便偷吃商人們攜帶的肉。後來被商人發覺,大家非常生氣,便以木杖打狗,一氣之下,打斷了狗腳,然後把它拋棄在野外。

    這時,舍利弗尊者以他的天眼,看見這只狗,被眾商人打斷了狗腳,傷重倒地不能走路,痛苦萬狀,正饑困在野外,即將餓死。尊者就帶了食物,運用他的神通飛去,將食物布施給狗吃,這只狗得到了食物,能夠維持生存,心里非常歡喜。舍利弗尊者就為這只狗講說微妙的佛法。狗听聞佛法之後,業障消除,它感謝尊者救命之恩以後,即便命終死去。狗命終之後,即轉生為人,出生于舍衛城中的婆羅門家。

    有一天,尊者舍利弗托缽到該婆羅門家,婆羅門請問尊者說:“尊者!你獨行外出,沒有侍者嗎?”尊者回答說:“我沒有沙彌侍者。我听人家說你有一個男孩子,你願意將你的孩子給我當侍者嗎?”婆羅門說:“我有一個兒子名叫均提,但他只是幼童,還不懂事物。待他長大一點,就給您當侍者。”尊者就如他所言答應了。到了婆羅門子七歲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就向該婆羅門求取。婆羅門非常歡喜,便令他的兒子均提出家為小沙彌。尊者帶均提回到祗園精舍,替他圓頂剃度為小沙彌,並且為他說法。均提出家听聞佛法之後,心開意解,即時證得神通自在的阿羅漢道。

    年僅七歲的均提得道之後,就運用神通力,觀察自己過去世的所作所為,知道他前世是一只餓狗,承蒙和尚救命之恩,度他脫離一切痛苦,今生才得到人身,並獲證道果,他內心無限的慶慰和歡喜,為了要報答師恩,他發願盡此一生永遠當侍者,供養其師尊所需。

    均提尊者說:“我前世出生為狗的原因,是因為失言造口業所致。在過去迦葉佛的時候,我曾出家當和尚,那時我和許多比丘在一處念經,自以為年輕音聲清雅,很會唱贊,因而輕視不會唱念的比丘。

    有一次,一位老比丘念經的發音滯鈍,非常難听。那時候的我,妄生輕慢心,譏訶老比丘說:‘長老唱念的聲音好像狗吠!’(說這一句話就夠慘苦了!)那時老比丘已證得阿羅漢聖果,他問我說:‘少年比丘!你認識我嗎?’少年比丘回答說:‘我早就認識了,你于迦葉佛時,為比丘上座。’

    老比丘說:‘我雖然不會唱念,但已得到了脫生死苦事,已斷除後有。’我那時听到老比丘的話,深生惶怖,知道失言,而自慚愧,求哀懺悔。但罪已成立,無法消除,從此出生五百世為狗,償還譏訶一句‘狗吠’的口業罪報。

    由于我五百世以前已出家修行,種植持戒的功德善因,我遭受口業罪報期滿,得蒙師尊——舍利弗尊者救度,今生才有此善根、福德、因緣得度出家,而得成阿羅漢果。”

    詩曰:

    “狗吠遭殃五百生,輕言毀謗罪連城”

    無知作孽成愆大,口業苦因豈不驚?”

    附注說明:

    (一)本篇所說:均提比丘的過去世,因為一時失言,譏訶老比丘唱念好像“狗吠”,造這一句口業,即墮落惡道中,五百世為狗。口業如此嚴重,我們可以不謹慎嗎?

    (二)作惡受苦報,修善得安樂,因果報應,如影隨形,自作自受,毫厘都不會偏差。

    (三)惡因耕種于三寶福田中,其所收成的業報特別嚴重。種善因,便得樂果;種惡因,即得劇苦果報,決不變異。
分卷閱讀 十六、供僧福德 不可思議
    十六、供僧福德不可思議

    詩曰:

    “供養沙門狗得餐,轉生王女見心歡;

    為夫廣說前身事,禮佛齋僧福慧寬。”

    又雲:

    “心分十界任君臨,六道升沉遍古今;

    學佛善修超出速,惡因種墮罪根深。”

    中印度佛法盛行的時候,有一位虔誠的居士,每天發心供養比丘,當時有一位已經證得阿羅漢聖果的比丘,每天都到居士的家中受供。

    這位居士家里養了一只母狗,每當供養比丘時,狗都在眼睜睜的盼望,想得到一點食物。這位神通自在的出家人——比丘,他知道這只狗的心思,常常捏飯團分給它吃。這位比丘天天去接受供養,狗也天天得到比丘的食物。因此,狗天天都歡喜想見比丘,這位比丘也知道狗的心意,每天去受供時,均拿一團飯給狗吃,狗更加喜歡看見出家人——比丘。因為歡喜恭敬比丘,能消除一切罪業,狗就因此脫離了惡道。

    經過一年多以後,狗就訣別命終了,命終之後,魂神投生到安息國王的王宮,生為王女——公主。她出生以後,就知道自己的宿命,知道前世作某居士家中的狗,天天都受到比丘施給飯團。她稟告父王和母後說:“我前世是中印度某居士家中的狗,每天都吃比丘分食的飯團,因此看見比丘就生歡喜恭敬心,由于恭敬比丘的功德,脫離了狗身而生為王女。”當時安息國境內,均無佛寺和出家比丘。

    有一天,月氐國的國王派遣一位使臣到安息國,安息國王看見這位使臣很賢明,就把公主嫁給他。

    公主到達月氐國,看見國內有很多比丘,心里非常歡喜。她回憶前世作狗時,比丘拿飯給它吃,因此每見比丘即生歡喜心,又因為歡喜恭敬出家人,今生才得到人身且為王女。她心想:“我應當大興供養比丘僧眾,以報答其救我脫離畜生道之大恩大德。”

    當時月氐國佛教非常興盛,有很多出家比丘,公主每天都供養四、五百位比丘,並且親自料理供養的一切食物,不肯讓他人代為效勞。供養諸比丘完畢之後,她又親自打掃。家中的佣人、奴婢等,非常贊嘆她,都說女主人是王女——公主,來到這里,不但天天齋僧供養比丘,又親自掃除清潔,甚為難得,我們也應該做一點功德才是,奴婢們就暗中把掃帚藏起來,不讓公主掃地。女主人找不到掃帚,就去拿她自己當初所穿的衣服,把它卷起來當作掃帚,她的丈夫看見公主以新衣掃地,便對她說:“你恭敬佛法,怎麼可以把衣服當掃帚來掃地?未免太可惜了吧!”

    公主回答說:“我前生但以歡喜心,恭敬出家比丘二年,今生才得到這些衣服。以此衣作掃帚,又有什麼可惜呢?我前世時,連一物布施也沒有,只憑著用歡喜心恭敬比丘,種此善因,今生才有福報得生為王女。我又沒有辛勞的去做苦工,賺錢來購買這些衣服。”

    丈夫說:“你對佛法僧三寶這麼恭敬,竭誠供養比丘僧,我從來沒有看過比丘們給你一塊錢,這些衣服都是我勞力得來的呀!”

    公主就向丈夫解釋說:“我的前世,本是畜生道中的狗,因為主人是佛教徒,每天供養比丘,比丘每天都把食物分給我吃,我便以歡喜心恭敬比丘,由于恭敬出家人的功德,而脫離狗身,出生為王家公主。我能夠得脫狗身,今生我的一切,全都是比丘所賜。”

    丈夫說:“你只對一位比丘生起歡喜心恭敬,就能夠得到這麼大的功德福報。恭敬供養三寶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

    公主的丈夫本來不如此發心,自從他听聞公主敘述這福報因緣之後,即大發布施心,廣種福田。他從此歸依三寶,精進學佛,竭力興建佛寺,供養三寶,並受持齋戒,發揚大乘佛法。

    詩曰:

    “敬僧福德等虛空,毀謗輕憎罪亦同;

    佛法若能修禮供,吉祥勝樂永興隆。”

    附注說明:

    (一)本故事詳載于“福報經”中。

    (二)佛教中每一位出家人(僧尼)的福德威力,都是無量無邊,能夠使一切眾生滅罪生福。若能竭誠恭敬、供養比丘——和尚,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相反的,如果對于出家人不恭敬,或輕慢、毀謗僧尼,此人的罪業也是無量無邊!

    (三)比丘是三寶之一的僧寶,他身穿佛衣,代表佛住世,為眾生的福田;恭敬比丘就是恭敬佛,獲福無量。如果有人毀謗出家人——法師、僧尼,就是毀謗佛,罪過無量無邊!
分卷閱讀 十七、夫人生天 國王得道
    十七、夫人生天國王得道

    詩曰:

    “得道升天赴約王,凡人皆苦命如霜;

    出家學佛靈山會,成就應真永不忙。”

    印度提國的國王——優達王。他在迦葉佛時曾經出家,修學佛法,後來又遇到釋迦佛陀,因為宿世修行種植的福報,而轉生得為人王。

    優達王的第一王妃,名叫月明夫人。她的才能品德都很好,國王特別愛敬她。有一天,月明夫人忽然現出衰相,是壽命將盡的一種現象;國王的心中非常憂戚。月明夫人問王說:“大王!你為何如此憂愁?”

    優達王說:“你的壽命將終,我想到人生無常,生死恩愛別離的痛苦,不免憂悶煩惱。”

    月明回答國王說:“佛陀曾經說過:‘高者必墜,存者必滅,合必有離,生必有死。’這是一定的道理,死是每一個人所難免的事。人的身體,就像一座房屋,死就像搬家一樣,這座房屋壞了,就搬到別家去住,只要有資本,就可以住進好房屋。大王如果有慈悲的心想念我,就請大王放我出家修行,使我能早點得到準備搬家所需要的資本。”

    國王說:“你若出家修行,如果現世未能得到成就證果,也一定會生到天上。若生到天上,你要趕快回來與我相見。你能做得到,我就放你出家去修行。”月明王妃答應了優達王的請求。

    于是,月明王妃就在宮中設立精舍,恭請大德比丘尼入宮為她剃度圓頂,並受比丘尼戒。因為她出家而未離開王宮,時常有很多宮人前來問訊請安、恭敬供養等,使她無法精進修持,于是決心離開王宮,到遠地去專精靜修。

    月明比丘尼離開王宮之後,在偏遠之地精進苦行,經過六個月的用功修持,就證得三果——阿那含聖道。她得道後不久就在一個鄉村中靜坐圓寂,上生色界天,成為色界天的天人。

    月明生天之後,即用天眼觀察過去因緣,知道生前與王有約,應去赴約。她見國王沉迷于五欲之中,難施化度,需要先用恐怖逼他,否則不能調伏使他醒悟。于是她就變作夜叉王,手拿五尺大刀,于夜深時分來到國王身邊,國王看見如此高大的鬼王,心里非常恐懼。夜叉向國王說:

    “你現在縱有千萬軍隊,也無能救護,因為你的性命已在我的手中,死期已經到來,你怎麼辦?”

    國王恐懼的說:“我沒有做壞事,我的一生遵守本分行善,修心清淨,期望死後能夠轉生善處。”

    天人回答說:“能夠修心清淨而行善的人,一定會依願實現,轉生到良好的地方去。這是一定可靠的,沒有比修善更好的方法了。”

    國王覺得奇怪,這個恐怖的鬼王,為何有菩薩的慈悲心呢?優達王便問他說:“你到底是什麼人?敢來使我恐怖畏懼?”

    天人答說:“我是月明夫人,大王放我出家之後,我精進修持淨行,得道生在色界天,今來赴約。”

    國王說:“看你是一個恐怖的魔鬼,我不能相信你的話。你如果真是我的愛妃月明,必須現出原形,我才能相信。”

    天人就變回原形,她的衣服、容貌,均和過去一樣,站在國王的面前。優達王看見她確實是月明妃,便生起欲念,想擁抱她。月明天人騰身飛上空中,為優達王說法。她說:

    “大王!人的色身是無常的,佛陀說:‘人命在呼吸之間而已,一彈指頃(極短的時間)就保不住了,又好像早晨草上的露水,太陽一出來就會消逝無蹤。’

    “大王!你豈不是見過許多如花似玉年輕的美人嗎?她們轉瞬就會變成雞皮皺紋的老人。人老的時候痛苦特別多,例如:兩眼朦朧,看不清楚,雙耳重听聞不聰,腰酸背痛,手足遲鈍,出入都不方便。人的色身又好像釀酒一樣,取去醇味,糟就無用處了。如此衰老的人身,死期將近,有什麼可貪戀愛樂的呢?人由生至死,一切都是無常。

    “大王!你豈不見人生無常嗎?死不一定是衰老的人,有的尚未出生就死在母胎里。還有幼死、壯死均不一定,世間沒有不死的人。一旦死期來臨,一切財產都帶不去,連自己最寶貴的身軀也要自棄,何況其他的財物?

    “大王!你是有智慧的人,既然人生有這麼多痛苦,你為什麼不尋求出離,厭離痛苦去出家修道呢?”

    國王听聞如此至誠苦切的告誡,頓有所悟,遂發心出家學道。月明天人又一再重申說:“大王!你若出家以後,應該要好好求學佛法,求得妙法之後,更要日夜精進修持,用功修行,切勿懈怠,虛度寶貴的時日。”天人說完話就回到天上去了。優達王把王位讓給太子,割愛辭親,銂棯髐面,禮迦旃延尊者為師,決心出家學道。

    國王出家修行的消息,很快地傳遍全國,很多臣吏官員,以及人民都來供養,但卻妨礙了道業,他就遠行到王舍城外的靈鷲山,參加靈山法會,听聞佛陀說法。優達王見佛聞法之後,很快就證得神通自在的阿羅漢道。

    有一天,他入城乞食,乞得夙飯,他就拿回林中去食用。這時,有一位萍沙王出游,來到林中與王相見問訊說:“你本是大名鼎鼎的國王,如今出家當乞兒,乞討別人吃剩的殘物。我看你實在可憐!假如你罷道還俗,我可以分一半國家給你統治,你想好嗎?”

    比丘(優達王)說:“感謝大王的美意!我出家之後,心里沒有任何掛礙,非常安樂。你為五欲所纏縛,如飛蛾投火,又好像蠶吐絲捆縛自身,死在樂處,沒有援手,這樣才是真正的可憐呀!”萍沙王聞已,即便回去。

    附注說明:

    (一)本篇故事出于“雜寶藏經”中。

    (二)出家學佛最主要的目的,是在于解脫人生的生死等各種痛苦,了脫六道輪回,證得涅寂靜安樂。

    (三)生天。生死尚未解脫,還在六道輪回之中。證得阿羅漢道,才是真正了脫生死痛苦,得到永久不生不滅的安樂自在。
分卷閱讀 十八、邪思退道 長淪生死
    十八、邪思退道長淪生死

    詩曰︰

    “雙孩共責起邪思,父母驚聞鬼怪疑;

    欲起乾薪燒絕患,佛言得度即今時。”

    又雲︰

    “生死關頭豈可疏,升沉路異自心如;

    邪思罷道招愆墮,恰似沙中樹靜虛。”

    在印度蝟嚍鏽僭磢漯棌禱陞~,有一個山村,住著五、六十戶人家,村中有一貧戶,娶婦結婚不久,就生下一對男孩。這對雙生兄弟的相貌,端正莊嚴無比,父母非常喜愛,一個取名叫“雙德”另一個叫“雙福”。

    雙德與雙福出生將滿二個月的時候,有一天,他們的父親出外牧牛未歸,母親要到山中拾取乾薪,就把兩個嬰孩臥放在床上。

    這時,兩個嬰孩彼此自責,一個說︰“當時我出家修行,本來快要得道了,可惜那時我痴心妄想,以為我壽命會很長;還俗享受五欲之樂一段時間,五、六十歲再來出家修道還不遲。那知,人命無常,罷道還俗之後,天天為家務而忙碌,未能如願再出家修行,因此退道而墮落于生死輪回之中,無法解脫。那時,我如果修行不退道,現在也不會遭受流浪生死的痛苦。如今出生在這個貧困的家庭中,睡的是不暖的簑草,吃的是不好的粗菜飯,只能夠勉強維持生命。像這樣下去,日子久了,不知道要怎麼過生活?這些痛苦,都是前世戀慕富貴,放身散意,貪受須臾快樂,從此長途受諸痛苦。自作自受,如今憂惱,當何恃怙?”

    另一個嬰兒答道:“我當時出家修行,不堪忍受小小的困難挫折,就罷道還俗,至今數世,沉淪于生死苦海之中,慘遭各種苦難。我回憶所受之種種痛苦都是自作自受,自己耽誤害了自己,要怪誰呢?事到如今,只有忍耐逆來順受,還有什麼辦法呢?”

    兩個嬰孩正在煩惱自責的時候,他們的父母剛好回來,听到嬰孩們所說的話,非常驚訝,懷疑這兩個小孩是鬼怪,于是商量說︰“趁目前他們還年幼,及早把他們除掉,免得將來後患無窮。”于是父親立刻外出去取乾柴,母親問他要做什麼?父親說︰“把這兩個嬰孩燒死,以絕後患!”母親听到這話,于心不忍,勸阻丈夫不要這麼做。

    第二天,夫婦同時出去做事,回來的時候,又听到雙德與雙福兩小孩和昨天一樣,彼此在自責埋怨。因此便下定決心一同收集乾薪,要把兩個小孩燒死,以求平安無事。

    這時,釋迦世尊以天眼觀察,知道這對嬰兒即將被火燒死的事,即現身在村中,放大光明,大地震動。佛陀的毫光照耀到山、川、樹、木,一切都變成黃金色。

    佛陀來到雙生嬰孩的家中,兩個嬰孩見到佛陀的金色光明,歡喜踴躍。父母見狀均感驚訝,各抱一子來到佛陀的面前,請問世尊說︰

    “佛陀!這兩個嬰孩出生未滿兩個月,為何會如此說話?我們覺得十分怪異,深恐會招來災禍,因此準備把他們燒死。不知他們是何等鬼魅?敬請世尊慈悲開示。”

    佛陀說︰“這兩個嬰孩,並非鬼魅,而是有福德的孩子。”兩個嬰孩見到佛陀,非常歡喜。佛陀即為他們述說這對嬰兒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迦葉佛時,這兩個嬰孩就已經出家當沙門。因為他們幼年時是好朋友,志同道合,同時出家修行;兩人均能精進用功,他們臨當得道之時,忽然動了邪思妄想,因而退道還俗墮落,不能得到解脫,從此長期沉淪于生死苦海中。他們兩個生生世世都在一起,均投胎為雙生兒。這次出生,其罪將畢,因為過去曾經修行供佛,有此因緣福報,所以出生後即識宿命,今當得度。我佛陀就是要來拔度這兩個嬰孩,如果我不來救度,他們就會枉被烈火燒死。”

    附注說明︰

    (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如有因緣得聞佛法,當勤精進不退,竭力修持佛法,以期解脫成就,得證聖果。否則,沉淪生死苦海,永無解脫之期。

    (二)佛教之僧眾,按照戒律可自由出家與自由還俗。但出家與在家的身份和責任不同,必須分清楚,不可混亂。出家眾,是三寶之一的僧寶,以住持和弘揚佛法為其職責;在家眾,即稱為三寶弟子,是佛教的擁護者——居士。

    (三)出家修行的人,志在廣利人天,為十方諸佛菩薩、諸天護法所共贊嘆,功德無量,如有播弄是非,毀謗出家僧尼的人,即為諸天護法所共訶責,其罪業無量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