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聖眾因緣集
作者︰丹仁絨臬
分卷閱讀
十九、毀謗惡報 如影隨形 二十、宿業難消 羅漢遭災 二十一、戒德降龍 餓鬼訴苦 二十二、改造命運 夫婦賣身
二十三、勸善棄惡 聖德騰香 二十四、撮鹽山立 一本萬利 二十五、竭誠供佛 四願成就  
分卷閱讀 十九、毀謗惡報 如影隨形
    十九、毀謗惡報如影隨形

    詩曰︰

    “妒婦奸謀子點頭,墮燒煮獄苦千秋;

    餘生五百遭謠謗,實力現身業不休。”

    有一天,佛陀告訴眾弟子說︰“實力子比丘,因為他過去世曾經供養一位闢支佛,種此福因,所以他今生出生在富貴的家庭,生活受用均能得到安樂自在。他又能發心在我的教法中,出家學道,精進行持,而證得阿羅漢道。他雖然是得到聖果的大阿羅漢,因為過去曾造作毀謗的惡業,成道之後,也照常遭受人家的惡言批評與毀謗。”

    佛陀又繼續說明實力子比丘受人惡言毀謗的原因。佛陀說︰“過去世時,在一個村中,住有一戶富豪人家,夫婦之間的感情都很親厚,沒有任何嫌怨,只是為了婚後沒有生育而憂悶不樂而已!有一天,妻子向丈夫說︰‘由于我不能生育,而使夫君沒有後代,你應該再娶一房,讓她為你生生孩子。’丈夫回答說︰‘從古以來,家有二妻,則易起紛爭,很多家庭,都是因此而破裂,難以相安無事。’妻子又說︰‘這些事情我都很'解,但是能夠互相調和,相讓尊敬,就可平安無事,你說對嗎?我的心中不會有任何掛礙的。’

    “鄰村另外有一位富豪長者,他育有二男一女,都已經長大成人。不久,這二男一女富豪子弟父母均相繼逝世。那對無子的夫婦,即委托媒人到二位兄長處去說親,求娶其妹,結果得到兄長的諾許,遂迎娶為妾。

    “經過不久,前妻忽然有孕,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長得端嚴可愛,又很聰明,對于事理都能通達,更不會說謊話。正因為這個小孩所說的話,都是真實的,所以大家都稱為‘實語’。

    “到了‘實語’五歲的時候,他的母親起了嫉妒心,她暗忖︰‘我已經生下這麼一個可愛地男孩,可是我的丈夫仍然如此寵愛後妾,太不應該了!’于是妒心大熾,想把後妾趕走。她對兒子說︰‘實語!你知道女人的苦事嗎?’實語回稟說︰‘孩兒不知道。’母親告訴他說︰‘女人心有苦事,就是嫉妒。’兒子說︰‘媽媽!嫉妒不是好事,不可存有妒心!’

    “母親說︰‘實語!我想要捏造你庶母的罪惡,彰露她的惡名,你要為我當證人。’

    “兒子說︰‘媽媽!你要我作證的事,到底是真有此事,或者是假的呢?’母親說︰‘是假的。’兒子說︰‘媽媽!我年紀雖小,但是大家都知道我實語不會騙人,豈可為了媽媽而說妄語?’

    “該婦人于妒心之中,萌生出奸計之芽,擾亂這個小孩的心。她說︰‘實語!你的父親如果問你這件事,你可以不用口說,點頭就可以了。你是媽媽的乖孩子,應該要听媽媽的話,才是一個真正的好兒子。’五歲小孩的閱歷未深,中了他母親的奸謀,竟以點頭作有力之證,因此陷身于無量萬億兆丈深之罪坑,而不覺知。

    “這個奸妒的婦人,就告訴丈夫說︰‘夫君的愛妾居心不正——行邪事,她與外面的男人私通。’

    “丈夫說︰‘賢妻!你不要有這種惡意的想法,她決不會做壞事。’

    “妒婦說︰‘夫君如果不相信,可以問實語。’她的丈夫心想︰‘我的兒子,大家都稱贊他是實語,他一定不會說謊話。他對外人都如此說實言,豈會對我說妄語?’

    你知道你庶母和外面的男人私通行惡事嗎?’

    “母親急忙用手掩住兒子的口說︰‘她也是你的母親,你不可以說母親的壞話——罪狀,如果這件事是事實,你但可點頭。’

    “這個小孩,因為不明白母親是設計陷害,便糊涂遽行點頭。實語之名,即從此隱沒,變成妄語的大罪業人。

    “這時丈夫告訴後妾說︰‘你行惡事,不應該住在我這里。’便把後妾趕回娘家。

    “妾被驅逐之後,即含冤揮淚向哥哥哭訴說︰‘被夫主斥逐趕回,他冤枉我私通男人,由實語作證。’

    “她的兩個哥哥就秘密查訪鄰居,大家都說︰‘她並沒有不端的行為。’二兄知道妹妹是清白的,即留她住在家里。

    “這時,有一位得道的出家人,托缽行乞來到她家,二兄虔誠地供養這位聖者,其妹即發惡願說︰‘我今生被毀謗,來生及未來世,即使他出家修行,成就證得阿羅漢道,我也要毀謗他。’

    “二兄也說︰‘到那個時候,我如果遇到有人在毀謗他,我也要出面作證。’就這樣怨怨相報,至今不休。”

    佛陀又說︰“那時點頭毀謗庶母的實語,就是現在的實力子比丘;庶母就是現在友女比丘尼;其二兄即友地二比丘。

    “實力子比丘,由于過去毀謗庶母,墮落在燒煮地獄千年,慘遭無量劇苦!餘業五百生中,世世均受人惡言毀謗。到了今生,他已經證得聖果,成就阿羅漢道,也常受惡言毀謗。

    “大家應當明白,造作黑業的人,一定會得到黑報;種下純白的因,就會有純白的果報。自作自受,因果業報,如影隨形,永遠不會分離。汝等宜勤修白業,應如是學。”

    詩曰︰

    “毀謗讒言毒口開,惡因孽果永悲哀;

    點頭偽證無邊罪,妒忌慘遭萬世災。”

    附注說明︰

    (一)這篇因果業債,乃是實力子大阿羅漢,普為天下後母,以及無量無邊的有情現身說法。妄語毀謗,或假見證的人,應該要多加注意,以此為戒。

    (二)女人的嫉妒心最為嚴重,造惡業受苦報,都是由妒心而生的。佛經說︰“十方世界有女人處,即有地獄。”好像地獄是專為妒心人所設立的。

    (三)毀謗罵人,或播弄是非、批評人家,就是虧欠人家的業債,均有“種一得萬”的苦報。即然謗人是自謗,何必借此重利,自尋苦報呢?
分卷閱讀 二十、宿業難消 羅漢遭災
    二十、宿業難消羅漢遭災

    詩曰︰

    “離越前因謗聖賢,賠償加罪八多千;

    惡心毒口招殃咎,莫在僧中結孽緣。

    苦報三涂難息滅,來生酬債利增填;

    如今證果阿羅漢,宿業還冤十二年。”

    從前北印度的賓國,有一位很有名的聖者,他的名字叫離越,從小就徹底看破人生無常,苦空無我,而出家學道,並長期住在深山中的岩洞里,精進修持苦行,不久即證得六神通自在的大阿羅漢道。

    離越成道之後,還是繼續住山修行。因此,很多遠近愛好修道的人,都入山來拜他為師。他以神通觀察弟子的根機,對癥下藥,數百名的弟子受到他的指導,都前後證得阿羅漢道。眾弟子成道之後,均到各地去弘法利生。到後來,只留老阿羅漢自己獨居在山中修行。

    有一天,離越老阿羅漢利用空閑的時間,整理山洞,他看見自己一件百衲僧衣,退成淡白的顏色,想把他再染成灰色。他便向山中尋找能夠染衣的草根和樹皮,來充當染料,並將僧衣放在鍋里,然後用烈火燒煮。

    當老阿羅漢開鍋用柳枝翻攪時,發現鍋中那件百衲僧衣,竟變成牛皮,草根和樹皮也作起怪來,皆變成牛肉,染料的水也變成紅血水,而且牛肉的氣味特別重。老阿羅漢驚愕道︰“我的業障來了!因果業報真是不可思議,世間造口業和惡意的人,均逃不出因果報應的追蹤,且看即刻便有業報來到。”

    這時,忽然有一個粗暴的農夫匆匆追來,大聲喊道︰“喂!和尚,你這個出家人今天大開殺戒,山里許多山豬、山羊還吃不夠,連我的耕牛也殺了。我早上才牽牛到山邊吃草,不多時就不見了,到處都找不到,原來是你這個和尚偷來把它殺掉。”

    農夫把全鍋的證據帶走,並且氣憤憤的逼著老阿羅漢離越去見國王。古代人事簡單,沒有設置法庭和法官,一旦人民有了事故,就去請求國王裁判。賓國王問農夫何事?農夫即將經過情形向國王申訴。國王問離越有什麼話說?老阿羅漢回稟國王說︰“大王!這是我的業報,貧僧無話可說。”

    國王說︰“被告既不申辯,又有鐵證在前,偷盜罪難辭。出家人破殺戒,又犯偷盜罪,違犯了佛教的根本大戒,戒律和法律均所不許,絕對無法容恕!”因此離越阿羅漢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

    十二年總計有四千三百八十天之久,離越老阿羅漢在監獄中,每天除了修持佛法以外,即擔任清潔環境,掃除廁所等工作。晚上則端身靜坐不臥,他的慈悲忍辱,深受獄官和獄卒的稱贊佩服。

    到了刑期屆滿那天,過去在山中修行,先後得道的弟子,均不約而同的想念師父。這數百名的阿羅漢,均運用自己的神通觀察,知道恩師被冤枉坐牢十二年,大家均以神通飛騰來到王宮,在空中大鳴天鼓,為師父申冤,責備國王失察,誤听農夫誣謗,委屈聖師坐牢十二年。

    國王大為驚懼,親自前往監獄釋放,並懺悔一時失察的罪過。離越老阿羅漢走出獄門,即飛上空中,放大光明,作種種神變。一時化身無量,又合成一個大身遍滿虛空;忽然將虛空變成大海,又變成大火,自身在烈火中入定;忽又火息山現,自身在山石中,出入無礙等神通變化。

    這時,數百名阿羅漢要懲誡國王辦事不明,老阿羅漢阻止說︰“不可對國王無禮,這是我的業報,不能埋怨他人。”老阿羅漢離越尊者,即向大家宣說他宿世所造的因緣︰“我在過去世中,曾出生為農夫。一日走失一條牛,入山尋覓,看見山洞中有一位出家人在修行,我那時失察,誤以為牛是被他所藏匿,因為當時山中並無他人。我即惡心毒口擾亂他一天十二小時,要把他驅逐出山,送交國王拘禁于監獄之中。當時我造業十二小時,如今酬債十二年冤獄,好像借錢生利息,日期越久利息越多,我今生償還所加的利息,是當時造業的八千多倍。至心修善作功德,都是施一得萬的福報;惡口造業播弄是非,也是由一得萬倍的業報。稍微的差誤,就會遭受無量無邊的慘苦!”

    詩曰︰

    “口業難亡利日增,一因萬果永相承;

    愚痴凡眾心顛倒,酬債悔遲俱不能。”

    附注說明︰

    (一)造口業毀謗出家人,一開口或一開筆誹謗僧尼,將來決定受無量劇苦。這種造一句口業,即能得到萬倍痛苦的“高利貸”,我們千萬不要虧欠人家這種帳。

    (二)最容易犯過的就是口,口能造業如山大,愚痴凡夫的眾生,卻把嚴重的口業當作好玩。信佛學佛的人也會如此,豈非愚痴之極!

    (三)造口業是十惡中最大的惡業,罪大惡極無過于此,很多佛經里均說口業罪報嚴重。曾對佛、法、僧三寶犯過口業的人,應速至心向三寶懺悔,否則後患業報受苦無窮。
分卷閱讀 二十一、戒德降龍 餓鬼訴苦
    二十一、戒德降龍餓鬼訴苦

    詩曰︰

    “師尊微笑憶前因,鬼子門邊托聖人;

    劇苦慘然無一食,住城壞見七番新。”

    釋迦世尊涅後七百年,北印度賓國,出現阿利那惡龍王,興災作亂。是時有二千位大阿羅漢,雖各盡神通力,均無法將惡龍王驅出國境。有一位大威德的尊者,名叫祗夜多,他來到龍池邊,向龍三彈指說︰“龍!你今出去,不得住此。”惡龍王隨即離開,不敢停留。

    二千位大阿羅漢非常驚訝,均問尊者說︰“祗夜多尊者!為何我們各盡神通力,毫無反應,尊者只用三彈指,即能令惡龍王遠入大海呢?”

    尊者說︰“這就是密宗的密法威力不可思議之處,也是由于持戒功德的關系。我從凡夫以來,均嚴持顯密佛戒,尊師重道,清淨身、口、意三業,即使極微細的戒,也視同四重禁無異。因為神力不同,所以諸位尊者不能夠把它趕走。”

    祗夜多尊者驅龍之後,即和眾弟子往北天竺,途中看見一只烏鴉,尊者向它仰視微笑。眾弟子訝異地問道︰“尊者!您為什麼見到烏鴉就微笑?可以對我們敘說微笑的因由嗎?”尊者說︰“時間到時我就會說。”于是繼續前行到石室城的門口,尊者慘然變色。這時因為快近中午,尊者和眾弟子均入城去托缽乞食。用過午餐之後,將出城門時,尊者又慘然變色。眾弟子即長跪請求尊者開示,微笑和慘然變色的原因。

    尊者向眾弟子說︰“過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後,是時我出生為富豪人的兒子,少年時欲出家學道,父母卻不允許我出家。父母親說︰‘家業事重,你若出家去修道,誰能繼承後嗣?我為你娶妻,生下一個兒子,就讓你出家去修行。’因此即便娶妻。後來生下一個男孩,到了小孩七歲時,我再請求父母親放我出家去修行。

    “是時,父母恐違前言,暗中囑咐乳母向孩子說,你的爸爸如果要出門去時,你就在門口纏住他,而對你的父親說︰‘爸爸!您既然生了我,為什麼現在又要舍棄我而去出家呢?爸爸如果決心要去出家,就請您先把我殺死,爸爸要去出家再去。’

    “我看到孩子啼啼哭哭的纏住不放,慘然情變,便對他說︰‘你不必悲哭,我住在家里,不再去出家。’由于受到父母和兒子的阻礙,沒有出家去修行,因此流浪在生死輪回中,遭受各種劇苦。

    “後來,我五百世出生為狗,經常饑渴難忍,只有兩次得到飽滿︰一次是遇到一個酒醉的人,酒肉吐滿一地,我得到安樂飽足。另一次,遇到夫婦二人,丈夫在田里工作,婦人在家中煮飯,忽然有事暫出,我即乘機入內,準備偷吃他們的飯菜,因為食器的口小,我的頭鑽了進去,難得出來,雖得一飽,卻受到辛苦。這時農夫從田間回來,他一怒之下,即用刀把我的頭砍斷在容器中。“當時阻擾我出家的兒子,因為犯了留難出家人的深重罪業,命終也墮落在三惡道中受苦。我成道之後,運用神通道眼去觀察宿命,天上人間以及三惡道中,相遇非常困難,到現在才頭一次見面。我向它微笑的那只烏鴉,就是當時阻擾我出家的兒子。

    “我在城門邊見到可憐的餓鬼子,他對我說︰‘尊者!我在此城邊已經七十年了,我的母親為我入城去求食,一去不回,我饑渴難堪!拜托尊者入城若見我母,請傳話給她,說我非常痛苦,趕快回來看我。’

    我入城時看見餓鬼母說︰‘你的兒子在外面啼哭,餓渴得非常困苦,請你趕快回去。’餓鬼母說︰‘尊者!我入城已經七十多年,因為我薄福,加以新產,羸弱無力,偶然找到膿血、涕唾、糞穢等不淨之物,也被大力鬼搶去。最後我得到一個人吐出來的一口痰,我要拿回去和我子分食,可是城門中的守城鬼,不許我出去。懇請尊者慈悲帶我出城,使我母子相見,以便分食此不淨物。’我即將餓鬼母帶出城和他兒子相見。

    我問餓鬼母說︰‘你住在這里有多久?’鬼母答說︰‘我眼見這座城壞掉,再重建新城;新城又壞,壞了又重建新城。這樣見過七次新城,七番成壞到底有多久,我也不知道。’是時我嘆氣說︰“餓鬼壽命長,甚為大劇苦。’我看見餓鬼如此困苦,所以才慘然變色。”

    詩曰︰

    “出家學佛利人天,福廣虛空德海淵;

    無量聖賢由此得,留難阻礙罪深堅。”

    附注說明︰

    (一)佛陀說︰“無知之人,若是阻擾別人出家,其罪甚重!入深地獄,黑暗無目,四圍赤鐵,烈火猛燒,經萬億劫,不能得出。”

    (二)出家學佛修行,能夠了脫生死,弘揚佛法,救渡眾生,所以出家人是人天福田,有善神恭敬守護。

    (三)如果有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欲求出家,修行學佛;應該要堅固信心。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當初為求道要出家時,父母親也不允許。但他信願真實,堅定不移,以至出家修道,終能成佛,普度眾生。
分卷閱讀 二十二、改造命運 夫婦賣身
    二十二、改造命運夫婦賣身

    詩曰︰

    “貧家夫婦悟窮因,作福無錢共賣身;

    喜得千金功德種,國王贊善賜瓔珍。”

    佛經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人生的富、貴、貧、賤、苦、樂,皆是因果的關系。然而命運是活的,可以由我們的“心”去改造。

    古德說︰“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于心,吉凶惟人召。”下面這段故事,就是指示我們“改造命運”的秘訣。從前有一個非常貧苦的人,名叫夷羅,因為生活艱難,他們夫婦二人必須為人做苦工,每天都在饑寒的交逼中,度過其淒慘困苦的生活。他倆看見村上有很多富豪,均紛紛到佛寺去作大施供法會,十分羨慕。回到破屋中,夫婦互相悲嗟不已!

    丈夫說︰“我們宿世犯了慳貪,吝惜金錢,不會廣種福田,布施修福,今生才會遭受如此貧窮困苦!那些富豪有錢的人,是因為他們先世樂善好施種福;福業成熟,他們一出生,就得到衣祿充足,快樂自在;現在又再修善種福;將來他們的福祿,更加受用不盡!布施好像耕種一樣,有種植才會得到收獲,這是一定的道理。他們有錢又會布施修福,實在令人羨慕不已。”

    他的妻子說︰“空羨慕人家有什麼用?我們既然知道財富是修福得來的,應該趕快種福才對啊!”

    丈夫說︰“我也知道趕快修福,可是,我們連一天三餐都吃不飽,那里有錢去布施種福呢?談起錢來,真使我們傷腦筋!”

    妻子說︰“這樣吧!你把我賣給富豪人家去做奴婢,你把賣得的錢,到佛寺去供佛齋僧修福,何必愁苦呢?”

    丈夫說︰“不行啊!如果把你賣給人家當女婢,我一個人怎麼存活?”妻子說︰“你如果不忍心單單出賣我,我就和你同賣此身,供養三寶作福,豈不大善?”夫婦商量決定後,就到一個富翁的家里去,對富翁說︰“我們夫婦二人,以此賤身,抵貸金錢,可以嗎?”

    富人問說︰“你們要貸多少錢?”夫婦答說︰“如果抵貸千金,供佛作福,就可以了。約期七日,如果過了七天後不償還,我們夫婦願做奴婢,供您使喚。”富翁知道他倆發心供佛,就答應他們,隨即訂立契約,他倆拿到千金之後,立刻前往佛寺,將千金交給寺主,舉辦七天的無遮大施供法會。

    夷羅夫婦歡歡喜喜作功德,不計任何辛苦,他們互相勉勵說︰“這七天供佛齋僧的時間,至為寶貴,改造命運,盡在此一舉,我們必須要至心、竭誠、奮勇,恭敬供養三寶,出力造福。七天過了以後,我們就要準備去當奴婢,那時候就沒有造福的機會了。”話說完之後,他倆就日夜在佛寺里,不停地為諸僧眾服務,供養一切所需。

    齋供法會的第六天,國王也蒞臨佛寺準備辦布施齋會。佛寺的住持僧稟告說︰“本寺已接受貧者請供,明天是最後一天,日期不能移動。”

    國王說︰“他是誰?好大膽!敢與本王共爭齋會日期。”因此派人去找他,夷羅夫婦拜見國王,啟稟說︰“大王!小民夷羅夫婦,只有明天一天自在,以後就不得自由了,明天是最後一天,敬請大王慈悲恕罪。”國王接著探詢詳細情形,夷羅稟告說︰

    “我因為前世慳吝不作福,今生才會受到如此困苦。現在如果再不作福,後世更加貧困,因此,我倆賣身貸款,來作此七天功德,希望能夠從此斷除貧窮困苦。契約日期只有七天,後天起,倘若無錢償還,我倆就要去當人家的奴僕。因為只剩下明天一天,所以必須爭取這寶貴的日子。”

    國王贊嘆說︰“不堅之命,易于堅命。能夠知苦斷集,真是聰明人。”于是就讓他倆作完圓滿功德。

    國王和王後深受感動,拿出很多衣服以及瓔珞寶物,贈送給夷羅夫婦;又割讓十個聚落(村莊)的土地,賜給他做為福因,從此遂成為富豪。

    詩曰︰

    “福田廣種富財生,施一金能得萬成;

    輾轉連綿行樂善,儲因熟果永增榮。”

    附注說明︰

    (一)真心供養三寶的功德,真不可思議!夷羅夫婦,本來是困苦難堪,他倆發心在佛寺竭誠供佛齋僧七天,遂即成為一代富翁。

    (二)需要求財的人,應該竭誠發心供養三寶作福;富樂有錢的人,更需要廣種福田——把錢財儲蓄于佛法僧福田中,則萬世享用不盡。

    (三)佛陀說︰“動一仁念,出一良言,盡一分力,助以適需(幫助出家人,供養所需要之物品),皆名為施;所得施福,六天(六欲天上)人中,往返十世。”改造命運最好的秘訣,就是發心修福。
分卷閱讀 二十三、勸善棄惡 聖德騰香
    二十三、勸善棄惡聖德騰香

    詩曰︰

    “賢婦施衣裹聖傷,悲心毀謗勸修良;

    善因福報生天上,身著金縷口妙香。”

    印度摩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從前有一位家財萬貫,賢譽遠聞的長者。他經由媒人介紹,聘娶城外一位賢善長者的千金為妻,結婚之後,夫人不久,就懷孕了。

    長者夫人,自懷孕的時候起,口中不斷發出一種微妙香氣,薰遍全國各地。凡是聞到妙香的人,都感覺到非常奇異,不知道如此微妙的香氣,來自何處?彼此紛紛揣測其來源。

    阿世王聞此妙香之後,命令各級官員秘密尋查微妙香氣的來源。不久,即被探查出妙香的起源,是出自長者夫人之口。她本來沒此香氣,受胎懷孕之後,才發生這種奇事。

    探知此妙香源頭的人,急速跑去報告國王;阿世王非常歡喜,于是召見長者,對他說︰

    “賢卿!你的夫人,如果生下男孩,請贈予本王。”

    長者夫人懷孕十個月期滿,產下的嬰孩,並不是男孩,而是一個妙相端嚴的女孩子。這個女孩與眾不同,初出生時,就有金縷寶衣自然著身,她的母親覺得奇怪,就把它脫掉,可是脫後又生,始終不露寶體,怎樣脫也脫不盡。大家都認為這個女孩是有福報的。但還是覺得奇怪,猜則她過去究竟種何福因,能夠得到妙香和寶衣的福報?

    王舍城的人大家都有同感,于是推出代表前往靈山(即靈鷲山),請問佛陀。因為任何奇怪的事情,或不能夠解決的事情,大家都會去請問佛陀,唯有佛陀才有辦法能夠徹底知道,徹底解決難事。

    這時候,釋迦世尊正在王舍城外的靈鷲山,演說妙法。民眾代表來到佛陀座前,恭敬頂禮後,即請問佛陀說︰“世尊!此長者女,宿世種何福因,能得到此妙香和金縷寶衣自然著身?惟願世尊慈悲開示,以釋群疑。”

    佛陀說︰“過去有一個出生在鄉下又非常困苦的貧婦,有一天,她出門遇大雨。這時候有一位老比丘,是證得獨覺果位的聖者,因為大雨路滑而跌倒在地,摔破膝蓋,血流不止。貧婦見狀,急忙把他扶起來,為他洗去泥血,並撕下自己的衣服,替這位老和尚包裹傷口。

    “這位貧婦,她雖然出生于鄉間,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不能夠通達高深的佛法,但她卻知道︰“佛”是徹底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大聖人,佛法廣大無邊,天上人間,無有與佛能比的。

    “她知道恭敬三寶,供養出家人的功德無量無邊。她也知道,對佛、法、僧三寶不恭敬,或毀謗播弄出家人的是非,是犯“破和合僧”(五無間罪之一)的大罪業,罪過無量。因此,她不但竭誠恭敬三寶,而且到處稱揚贊譽佛教救世利人的偉大。

    使他棄惡修善,並說明毀謗僧尼的罪業與惡報,使他懺悔恭敬三寶。造口業毀謗三寶的人,受到她的教化,因她一言,出罪生福,可說是不計其數。“這位賢良的婦人,因為她有此好心,撕裂自己的衣服,救護老比丘,為他裹傷;又規勸造口業的人,改惡從善,她種下這種好因緣,所得福報,獨一無二。所以命終之後,上生忉利天為天人,享受天福千歲,天壽千歲享盡之後,又下生到人間,所以有此寶衣自然著身,和母親口出妙香的瑞相。”

    詩曰︰

    “善心聖口福騰香,護比丘身德顯揚;

    轉世人天多妙樂,皆因勸導出賢良。”

    附注說明︰

    (一)本篇故事出于“佛說譬喻經”十卷之首。

    (二)撕下自己破舊的衣服,包裹老比丘的傷口,即獲得生天的福報,以及身穿著自然的金縷寶衣。勸戒造口業的人,棄惡行善,即獲得口出妙香的福報,其功德無量無邊。

    (三)造口業批評僧尼是非的人,除了死後墮落耕舌地獄受諸劇苦之外,尚有萬世慘受盲聾喑 的苦報;生生世世受人毀謗,口出臭氣,所說的話,沒有人會相信,受苦無量。
分卷閱讀 二十四、撮鹽山立 一本萬利
    二十四、撮鹽山立一本萬利

    詩曰︰

    “借物粗微未送還,定中所見即鹽山;

    一因萬果生無盡,切莫心貪起野蠻。”

    從前,浙江杭州的西湖,是中國佛教的聖地,不但佛寺林立,而且在家信佛學佛的人也相當之多。特別是杭州各地,盛傳著一位居士“護戒”的佳話。這段史實,可做為一切修行人的良範。

    據說︰有一位在家學佛的居士,天性好靜,專心修學佛法,他在西湖附近,自己蓋了一所茅屋,就在其中靜修,每天除了自行料理一餐午飯之外,其余的時間,都在精進修持佛法。

    有一天,快近中午的時候,他走進廚房煮飯,把各種蔬菜混在一起,想煮成一鍋羅漢菜,以備數天的佐食。當一切都已準備停當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所準備的“鹽”,已經不夠用了。在此臨急之際,他就匆匆忙忙跑去向鄰家借了一湯匙的鹽,以便應急。

    可是當他跑到鄰家去借鹽時,鄰人剛好有事外出,家里沒有人在。燒蔬菜沒有鹽又不行,怎麼辦呢?他心想︰鹽是本地出產的粗俗物,反正一湯匙鹽,價值也不到一毫錢,拿人家一湯匙的鹽回去應急,大概沒有什麼關系吧!于是他就私自走進鄰家的廚房,隨便拿了一撮鹽。

    依照一般世俗來說,借一撮鹽,是一件小事,所以這位居士根本就沒有把借鹽的這件事記在心里。因此,也就忘記把一撮鹽送還給人家。

    借一撮鹽雖然是件小事,但是“非予而取”,這在因果律上,已經構成嚴重的問題。因為佛說三毒之中,以貪為首。凡是一花一草,非予而取者,就是犯了偷盜之罪。

    居士借鹽這件事,經過一年之後,他有一天在修法的定中,忽然看見面前有一大堆濃重的陰影,而且從此開始每天都是如此。他仔細觀察,發現這個陰影,並非別物,而是像山一般的鹽堆。他一再詳細研判,終于省悟昔日向鄰家借鹽的往事。

    他非常驚駭的說︰“拿人家一湯匙鹽,一年未還,利息竟然生了這麼多!如果虧欠人家一塊錢,一年的利息,可能會生出千萬塊錢,業債果報真是‘一本萬利’啊!”

    他急忙準備了很多錢,親自到產鹽區去購買數千包鹽,鹽價錢及運費,均一齊付清,囑咐產鹽的主人,把這如山的鹽包,運到他昔日借鹽的鄰家之後園,說是償還他的舊欠。

    “鹽”債還清之後,浮現在他面前的鹽山,即時消散無蹤。從此以後,他的面前就不再浮現鹽山了。此時,這位居士終于徹底了悟因果業報的嚴重,他經常把親身體驗的這件事告訴大家,使他們有所警惕,他說︰

    一點也不會錯。我向鄰家拿一湯匙鹽,忘記送還人家,想不到一年之後,一撮鹽竟變成如山之大。如此一本萬倍的嚴重利息,真使我心駭膽裂!好在‘鹽’是本地出產粗俗又便宜之物,否則如果是金錢或珍貴之物,那後果就難以設想了!”

    居士又再鄭重的勸告大家說︰“拿俗家一撮鹽,尚且有如此嚴重的因果,假如有人盜取三寶物(佛寺或精舍以及出家人的財物),那罪業就更加嚴重了。“地藏菩薩說︰‘若有眾生,侵損常住(佛寺或僧眾常住的地方)……,偷竊常住財物谷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盜用‘三寶物’的罪業,為何如此嚴重呢?原因是︰佛寺或精舍以及所有‘出家人’的財物,盡皆是十方眾施主所共同布施供養的。拿出家人的錢財去做私人俗事,就是違犯不得懺悔的十方罪。此人死後,一定墮落無間地獄,慘遭無量劇苦。遭受千萬億年的慘苦之後,還要再墮落畜生道中去做牛,償還所虧欠的業債。”

    詩曰︰

    “僧家財物十方來,侵損當遭眾苦災;

    地獄出時還業債,為牛萬劫更悲哀。”

    附注說明︰

    (一)無論出家法師或在家居士,任何人偷三寶(僧矰)物,一律都是犯十方罪。十方罪是指違犯著眾多的罪,因為“三寶物”是十方眾善信所共施的財物。侵犯私人財物的罪,容易懺悔;如果違犯到十方眾罪,不但無法懺悔,而且一定要墮落無間地獄去。寶梁經說︰“宜自啖身肉,不得盜三寶物。”通常一般人在無意中很容易違犯大罪業的行為是︰去到佛寺或精舍佛堂的時候,濫用常住財物,或亂取寺院所種的花木、水果等;或在佛寺精舍內,擅自撥長途電話,電話費由常住負擔……。凡此種種都是違犯“盜用三寶物”的嚴重罪業。

    (二)古今有少數無知的人,因為他們的祖先是該佛寺的大護法——大施主,布施供養了很多財物及田地給佛寺。可是他的不肖子孫,妄把該佛寺當作祖厝,甚至想盡辦法霸佔寺產;並且派流氓在寺里,收取諸善信所供養的油香錢,把佛寺的常住出家人,當做是他們的佣人。罪大惡極,莫過于此!

    須知︰凡是布施供養給佛寺的財物以及田地等,捐施之後,就變成三寶物,他人不得佔用,否則造十方罪。而且這是先人所造的功德,與子孫無關,因為先人吃的飯,子孫不會飽。

    (三)在佛教中,常常發生“半路出家”的女眾——尼師死後,她的兒女不肖,誤認為該尼師所住的佛寺(或精舍)之財物,是她媽媽的遺產——紀念物。于是,這些不肖之徒,就當起老板來,而且把該佛寺(或精舍)的常住人眾,擾亂得日夜不安寧。

    凡是出家僧尼之遺物,均屬三寶物,在家俗人不得私人佔有,否則造十方罪。更何況人生無常,死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何必為了貪圖一時之享樂,逞一時之所能,而犯上十方大罪,讓自己遭受千萬億年的業報慘苦呢?這未免太不劃算了!
分卷閱讀 二十五、竭誠供佛 四願成就
    二十五、竭誠供佛四願成就

    詩曰︰

    ‘供佛虔祈四子生,商農學果俱圓成;

    財官富樂全能獲,志願出家度有情。’

    信佛和學佛,最重要的是,依照佛教的信、願、行三資糧去行持。

    一、要有具足堅固的信心。信佛所說的教法,真實不虛;信佛、法、僧三寶,是一切眾生的無上福田;信善惡因果業報,如影隨形;信修行學佛,能了脫生死輪回痛苦,獲得涅寂靜的永久安樂。

    二、要發百折不撓的誓願。發願修學佛法;發願弘揚佛教;志願成就佛道;誓願廣度一切眾生,共證無上菩提佛果。

    三、對顯密佛法精進行持。實行修行學佛,必須要親近善知識明師,依照明師的指導去行持學佛,如說修行。

    下面這段因緣故事,就是實施佛教三資糧,而獲得成功的史實傳記。

    二千五百年前,也就是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在世說法度眾生的時候,印度有一位信佛虔誠的在家優婆夷(女居士——信女),她每天都竭誠恭敬到佛陀的座前,去供養佛陀和比丘僧眾,從來沒有一天懈怠或疏忽過。佛陀早就知道她心里的願望,有一天,佛陀故意問她︰‘優婆夷!你每天如此竭誠的恭敬禮拜供佛,有什麼願望祈求呢?’

    優婆夷謹向佛陀恭敬禮拜,然後長跪合掌說︰‘世尊!我如果有福報,現世就可得到的話,我希望生四個兒子。’

    佛陀再問她說︰‘為什麼希望有四個兒子?’

    優婆夷回答說︰‘佛陀!我如果有四個兒子,撫養他們長大,大兒子,我讓他去經商,可以賺很多錢財;二兒子讓他去務農,生產米谷等物,衣食所需,都能豐足;教三兒子用功求學,將來做官覆蔭門戶;第四兒子,我就讓他去出家修行,精進修持佛法,將來得成聖果,救度父母,以及救度一切眾生。我期望有四個兒子的用意,就是這樣。’

    佛陀說︰‘好的!讓你得到滿願。’

    優婆夷非常歡喜,向佛陀恭敬禮謝之後,就回到家里。經過不久,優婆夷就懷孕,生下一個相貌端嚴的男孩子,這個孩子的聰明智慧,與一般的小孩不同,所以父母特別寵愛。

    兒子長大以後,有一天,恭敬地請問母親說︰‘媽媽!你為什麼對我這樣慈愛?世間當母親的人,沒有像媽媽你這樣愛護兒子的。’優婆夷告訴他說︰‘孩子!我本來祈求生四個兒子,讓你們各作一種事業。現在只有你一個,我就將愛護四個兒子的心合並起來放在你一個人身上。’她接著詳細敘述‘願求四子’的用意。

    兒子听到母親的話之後,時時謹記在心里。首先,他學習經商做生意,以他的聰明智慧,不到一年,就賺了很多的錢而成為鉅富。隨後,他又改行務農,耕種很多的農作物;由于他如法的勤勞灌溉,收獲特別豐盛,遠近的大農家,都非常羨慕和欽佩他。後來,他又研究學問,仕進求官,而且官居高位,一一均如願成就。

    他娶妻之後,不久又生了男孩子,家門盛極一時。經過沒幾年,竟成為富貴之家,雙親均康泰在堂,可謂福祿壽三齊全,家庭非常圓滿、安樂。

    有一天,兒子敬稟母親說︰‘媽媽!你老人家要求四個兒子,發出四大願要給四個兒子做,如今孩兒已完成媽媽三願,只缺最後一願。如果讓我出家去修行,豈不是四願都具足圓滿了嗎?’

    母親暗忖︰‘我本願求生四子,想讓他們各做一種事業,但又擔心他們會違反我意。如今這個孩子所作所為,均超出我的願望之外,如果讓他去出家學道,一定能夠遂願完成,得成聖果——成道。’于是即允許兒子去出家修行。

    兒子听到父母允許他出家學佛,非常高興的割愛辭親,拜別父母,前往釋迦牟尼佛的座前,請求佛陀允許他剃度出家作沙門。

    佛陀即滿他的願,使他圓頂出家當比丘,並為他說法。他听聞佛陀的教法之後,日夜修精進行;由于他的精進用功,不久就證得大阿羅漢果。他成道之後,即回家為父母說法,度雙親出離苦海。他又在各地發揚佛教,廣度一切眾生,大家均得福得道,皆大歡喜。

    信、願、行三資糧,好像寶鼎的三足,缺一不可;世間和出世間一切賢聖,均由此三資糧而得成就。修學佛法,或造福發願,其成就與不成就,均在我們的心志。而‘志’是心中的指南針,南北一定,八方隨之而定,此即所謂‘有志者事竟成’也。

    詩曰︰

    ‘佛教資糧信願行,能圓聖果自他成;

    無邊福慧皆由得,精進修持妙覺生。’

    附注說明︰

    (一)以上二十五個善惡因緣,大部份是佛教經典中的故事,個個都是為現在與未來一切的眾生,現身說法。讀者大德!請切勿等閑視之。

    (二)從本集的各因緣中,可以看出︰得成就聖果,與墮惡道受苦,均皆是由我們的‘心’所造成的。

    (三)一切惡業,雖然是由于我們的身口意所造出來的,但其中造惡業的力量最大者,就是口業。口能造惡業如山之大,十分嚴重!因此我們應該要三思而後‘說’,最好是守口如瓶,以免犯諸口業而墮惡趣。

    吉祥圓滿

    詩曰︰

    ‘吉日編成聖傳書,祥雲富樂賜盈渠;

    圓通佛法勤修學,滿足安寧福慧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