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里的一棵樹
作者︰阿姜查
分卷閱讀
【流浪漢】【一瓶藥】【盲人】 【嬉戲的孩子】【眼鏡蛇】【椰子殼】 【烹飪】【瘋子】【築堤】【一杯水】 【深洞】【髒衣服】【玻璃杯】【醉酒的人】
【鴨子】【空】【家庭】 【肥料】【火】 【高速公路】【小草】 【手】【狼狗】
分卷閱讀 【流浪漢】【一瓶藥】【盲人】
    【流浪漢】

    當我們失去了真正的歸宿時,就像一個沒有目標的流浪漢,流落在街頭。這邊走走,那邊晃晃,一回兒落了腳又得流浪他方。在我們回到真正的家之前,無論如何,都會覺得不舒服,就如同一個離鄉背景的旅人。只有當他再次回到家時,才能真正輕松自在。

    在這世上我們找不到真正平靜的地方,這是世間的本然。就以觀照你自己的內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靜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當我們憶念起偉大的佛陀,他所說的是那麼真實,我們感到他是多麼值得尊敬啊!當我們看到事物的真相時,即使我們從來沒有真正地去實踐過佛法,也仍看得到他教導的法。然而,就算我們擁有佛法的知識,而且曾學習和實踐佛法,卻仍見不到真理,那麼我們依舊像流浪漢一樣,無家可歸。

    【盲人】

    身和心不停地在生生滅滅,“行”一直處於遷變的狀態中。我們無法如實地透徹這一點,是因為我們仍頑固地深信虛妄不實的事物。好像一位盲人帶路,我們跟他一起旅行怎麼安全呢?他只會引導我們走入密叢和森林之中,看不見的他,怎麼能帶我們走到安全的地方?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被“行”所蒙蔽,以至於在尋求快樂時造作苦︰在尋求平靜時造作了困難。我們真的想要解除痛苦與困難,但相反地,我們卻去造作這些,然後只會抱怨而已。我們會造惡因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對外觀的真相和“行”的真相毫無認識,而且還一再地去執取它們。

    【一瓶藥】

    我們可以將修行比喻為一瓶醫生留給病人的藥。瓶上寫了詳細的說明,指示病人如何服藥,但是,如果這位病人只是閱讀瓶上的說明,無論讀上數百回,都將困死在這兒,永遠得不到藥物的治療。在他死亡之前,還會懷恨地埋怨醫生無能,以及那些藥物並沒有治好他。他會認為醫生是個江湖郎中,或說那些藥物毫無作用,殊不知他只是花時間在檢查瓶子以及閱讀瓶上的說明書,卻沒有听從醫生的叮嚀而服藥。不管怎麼樣,如果這位病人听從了醫生的勸囑,照著藥方按時服藥,他便能夠痊愈。

    醫生開藥方是為了除去生理上的疾病;佛陀的教法則是治療心理疾病的藥方,使心回復到自然健康的狀態。因此,佛陀可稱是一位治療心理疾病的醫生,而我們每一個人毫無例外的都有心理的疾病。當你看到這些疾病時,難道不會合理地去尋求佛法做為依靠,就如同拿藥治療你看書的病一般嗎?
分卷閱讀 【嬉戲的孩子】【眼鏡蛇】【椰子殼】
    【嬉戲的孩子】

    我們對心性反復地思惟之後,將會了解,心就只是心,不會有別的了。我們會明白,心就是心,這是它的本然。如果我們清楚地看清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去執著念頭和感覺,只要持續不斷地告訴自己︰“它就是如此”,我們就不必要再加些什麼了。當這顆心如實地了解,它就能放下一切。雖然仍會有念頭和感覺,但是,每一個念頭和感覺都將失去作用。

    就像剛開始被一個喜歡玩卻會干擾我們的小孩煩擾得很厲害,所以我們責打他,但是,事後我們逐漸明白活潑好動是小孩子的天性,於是我們會任他去玩。我們放下了,我們的煩惱也就消失了。為什麼煩惱會消失呢?因為,現在我們已經接受了孩子的天性,看法也已經改變了,而且已經接受事物的真實面目。我們放下,然後心將會變得更平靜。現在,我們已經有了正見。

    【眼鏡蛇】

    心理的活動就像能致人於死的眼鏡蛇。假如我們不去打擾一條眼鏡蛇,它自然會走它的;即使它非常毒,我們也不會受到它的影響;只要我們不走近它或去捉它,它就不會來咬我們。眼鏡蛇會照著它的本性行動,事情就是如此!如果你聰明的話,就別去惹它。同樣地,就讓那些不好的和好的順其自然——依它的本性而隨它去不要執著喜歡和不喜歡,如同你不會去打擾眼鏡蛇一樣。

    一個聰明的人,將會以這種態度來對待在他心中升起的種種情緒。當善的情緒在心中生起時,讓它自是善的,並且了解它的本然;同樣地,我們也讓惡的自是惡的,讓它順其自然。不要執著,因為我們什麼都不要!我們不要惡,也不要善;我們不要負擔和輕松,乃至不求快樂和痛苦。當我們的欲求止息時,平靜便穩固地建立起來了。

    【椰子殼】

    欲是染著的,但首先我們必須有欲才能開始修行“道”。假設你到市場去買椰子,提著它們回來時,路上,有人問你︰“你為什麼要買這些椰子呢?”

    “買來吃啊!”

    “你連殼也吃嗎?”

    “當然不!”

    “我不相信。如果你不打算吃殼,又為什麼要買椰子呢?”

    好,你怎麼說?你要怎樣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是靠著欲望起修的,如果我們沒有欲望,我們就不會去修行。你知道嗎?!這樣思惟可以產生智慧。例如︰那些椰子,你要連殼子也一起吃下去嗎?當然不!那又為什麼要椰子殼呢?因為椰子殼的用途是將椰子給包起來,吃了過後,再將殼給扔掉,就沒問題了。

    我們的修行也是如此。我們不是要吃殼,只不過現在還不是丟掉殼的時候。我們先將它們收藏起來,就如我們依靠欲望修行一樣,修行便是如此。如果有人硬要說我們連椰子殼也吃,那是他們的事,與我們無關,只要我們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就夠了。
分卷閱讀 【烹飪】【瘋子】【築堤】【一杯水】
    【烹飪】

    首先我們要訓練我們的身和口遠離穢惡,這就是功德。有些人認為要有功德必須整天整夜地背誦巴利文的經句,但事實上,只要使你的身、口清爭無瑕疵,就是功德了。這並不難解,就像在烹調食物,我們放一點點這個,放一點點那個,直到恰到好處、美味可口為止。一旦調配出美味的食物時,就不需再添加任何的東西,因為正確的佐料都已經加了。同樣的道理,確定我們的身行和言語沒有缺失,這樣就可以帶給我們“美味”和恰到好處的功德。

    【瘋子】

    假設一日清晨,你正走在路上要去工作,有個人無禮地向你叫喊辱罵,霎時,你一听到這辱罵聲,正常的心便立刻轉變了,你覺得很不舒服,覺得很憤怒和受辱,所以你想要報復。

    幾天以後,另一個人來你家拜訪,並且告訴你︰“嘿,那幾天辱罵你的那個人,他瘋了!而且已經好幾年了!他都是這樣辱罵每個人,但是沒有人會去在意他說的話。”當你听到這兒,霎時,自在了起來。那以往積郁在你身上數日的憤怒和不快,完全地消失了,為什麼呢?因為現在你已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前你還不知道時,認為那個人是正常的,所以你會憎恨他,同時也導致你痛苦。一旦真相大白,事過境遷︰“噢,他是個瘋子!事情原來如此。”

    當你了解到這點時,你覺得很舒服,因為你已親身體驗。了解了以後,你就能放下。假如你不明白真相,就會去執著。當你認為那位辱罵你的人是正常時,你可能會殺了他,但當你發現事情的真相——他精神失常,你便覺得舒服多了。這就是了解真理。

    一個見法的人也有類似的經驗。貪、嗔、痴的消失,是以同樣的方式消失的。當我們不了知這三毒時,我們會認為︰“我能夠怎樣呢?我的貪和嗔是如此熾盛。”這並不是清明的認知,跟以為那瘋子是神智健全其實是一樣。只有當我們最後知道他精神失常時,我們的焦慮才得以釋懷。沒有任何人能告知你這些,唯有當心親自體認時,它才能絕滅和舍棄執著。

    【一杯水】

    來拜訪我的人中,有很多在社會上已有著高等的地位,他們當中有富商、大學畢業的、教師與政府官員。他們內心充滿對事物的種種看法。他們太聰明了,以致听不進別人的話。這就像一杯水。如果一個杯子里充滿了骯髒不新鮮的水,它並沒有什麼用處。只有當髒水倒盡,它才有可用之處。你們必須先除去你們充滿意見的心,然後才能領悟。我們的修行是超越聰明與愚痴的,如果你認為你很聰明、富有、重要、是佛學專家,這就掩蓋了“無我”的真諦了。你所見到的只是自己——我、我的。然而,佛教是入下“自我”的。那些太聰明的人將永遠學不到東西,他們首先必須除去他們的才智——空掉他們的“杯子”。

    【築堤】

    在定力的訓練里,是去修行以使心能安定和堅毅,這能帶來心的平靜。通常,我們這顆心是搖擺不定的,要控制它很困難。心隨著感官外馳散亂,就像水到處流竄一樣。雖說如此,人類卻懂得如何控制水,而使它更益於人類。人類很聰明,他們知道如何築堤防水,興建大型水庫和渠道——這一切都只是為了治理水,使水能更充分地被運用而不致於到處亂竄,最後流到最低處,而浪費了水的功能。

    同樣的,這顆已經“築堤”、被控制、經常訓練的心,將會獲得難以計量的利益。佛陀自己教導說︰“已被控制的心,會帶來真正的快樂,因此,為了最大的利益,你們得好好訓練你們的心!”相同地,我們周遭所看到的動物——大象、馬、水牛等等,在它們能被利用來工作之前,都必須先受過訓練,也唯有在訓練之後,它們的力量才能帶給我們利益。

    同樣的道理,已“築堤”的心將帶來比一顆未經訓練的心還要多倍的福澤。佛陀和他的聖弟子們,和我們都一樣在同一個方法下起步——有一顆未經訓練的心。但是,看看他們後來是如何成為我們所尊敬的對象,並且看我們能從他們的教化中得到多少的利益。真的,看看從這些曾經體驗心的訓練而為了達到解脫自在的人們身上,到底帶來了什麼樣的利益給整個世界。在所有的職業中或任何的情形況下,一顆受過控制與訓練的心是套更好且能幫助我們的設備,訓練過的心可以保持我們的生活平衡,使工作更得心應手。並且要發展和培養理性,以便控制我們的行動。只要我們追隨這顆訓練得宜的心,最後,喜悅也會隨著增長起來。
分卷閱讀 【深洞】【髒衣服】【玻璃杯】【醉酒的人】
    【深洞】

    大多數人想行善只是為了功德,但是他們卻不願舍棄惡行,這就叫做“洞太深了”。

    假設有一個洞,洞下面有東西,現在,只要有人將他的手伸進洞里卻摸不著底面的話,他就會說︰“洞太深了。”如果有百或千個人將他們的手伸進洞里,他們也同樣會說︰“這個洞太深了。”可是,卻沒人會說是自己的手太短了!我們必須回到自己身上,退一步反觀自己,不要埋怨是洞太深,而應該回過頭來看看你自己的手臂。如果你可以看透這點,那麼,在你的性靈道上便能更上一層樓,進而尋找到快樂。

    【髒衣服】

    當我們的身體是髒的,而且穿上髒的衣服時,我們的心也將感到不舒服和沮喪,這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我們保持身體潔淨,穿干淨、整齊的衣服,便能使我們的心輕快高興起來。

    同樣地,不守戒律,我們的身行和言語也就不清淨,這就是造成心理的不快樂、苦惱而沉重的原因。如果我們遠離了正確的修行,這會障礙我們徹見存在我們心中的法的本質。健全的身行和言語在於一顆正確訓練的心。因為是心傳達命令給身和語,所以,我們必須由“訓練我們的心”來不斷修行。

    【玻璃杯】

    我如何找到正見呢?我就簡單地以手中正握著的杯子回答你們。它對我們而言似乎是清潔實用的,可用來飲水,更可以長時間的保存。所謂的正見是要將它看做是破的玻璃,仿佛已經碎裂了。不久以後,它將破碎。如果你在使用它時,心存這種見解——它只是元素所組合而成的杯子的形狀,終歸破滅。那麼不論它發生什麼事,你都不會有任何煩惱。同樣的道理,身體就像這杯子,它也將破碎、死亡,你們必須了解這個道理。但是,了解這個道理並不表示你應該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像不應該因此去打碎這杯子或丟掉它一樣。杯子是個可以使用直到它自然破損的東西。同樣地,身體有如一輛車子,利用它直到它回歸自然。你們該做的是去了解一切事物的本然。這種正見可以使你們無系縛地生存於整個變動的世界中。

    【醉酒的人】

    任何人執著於感官就好比一位肝藏還沒被破壞的好酒者,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喝得夠。他繼續沉浸其中,不知節制地喝,喝上癮了,到後來必定會生病受苦。
分卷閱讀 【鴨子】【空】【家庭】
    【鴨子】

    你的修行就好像養鴨一樣。你的責任便是喂它和給它水。不管鴨子成長得快或慢都是鴨的事,與你無關。放下,然後盡你自己的責任。你的責任就是修行。如果修行的速度迅速或遲緩,清清楚楚即可,別去強迫它。這種的修行具有良好的基礎。

    【空】

    人們響往涅盤,不過,一旦你告訴他們那兒空無一物時,心里馬上起第二想。但那兒什麼也沒有,空無一物。看看這兒的屋頂和地板;屋頂代表“有”,而地板也代表“有”,你可以站在屋頂上,也可以站在地板上,但是,在屋頂和地板之間的空間卻無處可站。沒有“有”的地方,就是“空”的所在;直接地,涅盤即是“空”。人們一听到這兒便退卻不想去了。他們怕會見不著自己的孩子和親戚。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祝福在家人的時候,會說︰“祝你們長壽、美麗、健康、快樂。”他們就會很高興,可是,一旦你談起“放下”和“空”時,他們便不想听了。但你是否見過一個外表美麗、體力充沛或非常或非常幸福的老人?沒有!然而我們卻說︰“長壽、美麗、健康、快樂。”他們也非常歡喜。他們執著“有”,執著生死輪回。他們歡喜站在屋頂和地板上面,很少有人敢“站”在中間的“空”間

    【家庭】

    如果你想尋找佛法,它不在森林里、山里或洞穴中,而是在心里。法有它自己的語言,那就是“經驗的語言”。概念與經驗之間有極大的差異。就以一杯熱水里,都會有相同的經驗——熱,我們可以用不同語言的文字來表達。同樣地,任何人只要深入地洞察內心,不論什麼文化、地域或語言也會有相同的經驗。如果在你們心中,賞到了真理的滋味、法的滋味,你們會像一個大家庭一樣,猶如父母、兄弟、姐妹,因為你們已賞到了與所有人都一致的“心的本質”。
分卷閱讀 【肥料】【火】
    【肥料】

    我們的雜染好似我們修行的肥料。如同我們取一些髒的東西——雞屎、牛糞,灑在我們的果樹上,長出來的果實才會豐碩且香甜。在痛苦之中,有快樂;在煩惱(混亂)之中有寧靜。

    【火】

    世上沒有一朝可成之事,所以剛開始在我們的修行里,是看不到什麼結果的。就像我常告訴你們的譬喻︰一個人試圖磨擦兩根木棍取火,他告訴自己說︰“他們說這里有火。”於是便開始使勁地磨擦。他很性急,不斷地磨擦,就是沒什麼耐性,心想火,卻一直沒有火的影子。他有點灰心,所以就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後來又再開始,但是到了那時候,熱度都已經冷卻,所以進展得很慢。他就是磨擦持續的時間不夠久,以致一再地磨擦又磨擦,直到疲倦了,就將整個工作停頓下來,再說,他不只是疲倦,同時也變得愈來愈灰心,最後完全放棄且很堅決地說︰“這里根本沒有火。”

    事實上,他一直在做,但是卻沒有足夠的熱度可以引火,火一直潛在那兒,只是他沒有持續到最後。除非我們能達到平靜,否則心將依舊如前。因此我們偉大的導師說︰“只要繼續做,繼續修行。”我們可能會認為︰“如果我仍然不懂,我該怎麼辦才好?”但是,除非我們如法修持,否則智慧是不會現前的,所以我們說要持續地修行。只要不停地修行,我們就會開始思索自己的所作所為和修行。

    【魚】

    我們不想要欲望,但是,如果沒有欲望,為何修行呢?我們要有修行的欲望。“想要”與“不想要”,兩者皆是雜染、煩惱、無明和愚痴。佛陀也有欲望。欲望一直存在著,它只是心的一種現象。有智慧的人也有欲望,但是,沒有執著。我們的欲望,就好像在網中抓一條大魚一樣——我們需要等待,直到大魚筋疲力盡之後,便可以輕易的捕獲它。但我們得一直盯著它使它無法逃脫。

    【魚和青蛙】

    如果你執著於感官,就跟上了鉤的魚兒一樣,當漁夫來了盡管你怎樣掙扎,都無法掙脫。事實上,你並不像一只上鉤的魚兒,而更像一只青蛙。青蛙是把整個釣鉤吞進腸子里頭,而魚兒祗是口被鉤住而已!

    【魚籠】

    如果你清楚地看到了事物的利害關系,就不須等到他人來告訴你。回想一下一位在他魚籠里找到東西的漁夫的故事。他知道有東西在里面,也听到它在魚籠里面拍動。他認為是一只魚,於是便將手伸進魚籠里,竟發現是另一類生物。他看不見所以無法確定到底是什麼。可能是修鰻,不過也有可能是條蛇。如果將它扔掉,他也許會後悔……,如果是條鰻,就可以成為晚餐的佳肴。從另外一方面來看,如果他持續不放,最後竟發覺是條蛇,它可能就會咬他,不過不敢確定。但是,他的欲望卻強烈到不肯放手,只因為那可能就是條鰻。在他抓出的那一刻,霎時見到是條蛇時,不論如何,都會毫不遲疑地馬上扔開它,而不須等到他人喊︰“嘿,那是條蛇趕快扔了它!”親睹蛇時比听人家的警告更清楚地告訴他應該怎麼做。為什麼呢?因為他認識危險——蛇會咬你,並且會導致你死亡。這還需要有人告訴他嗎?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修行直到我們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我們就

    【漁夫】

    我們的禪定(靜慮)的修行可以使我們開解。舉個例子來說吧︰譬如有個正在收網的漁夫,網中有條大魚,你能推想他收網時的心情是如何嗎?如果他深怕大魚跑掉,就會迫不及待地硬扯那網子,在他覺察之前,魚兒已經因為他操之過急而讓它跑掉了。

    古時候,他們會這樣教我們︰你們應該慢慢地來,小小心心地收網,以免讓魚兒脫逃。我們修行也正是如此,慢慢地靠修持來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小心地收網以免遺漏了。有時,我們會遇到不喜歡修行的時候,也許我們不想了解,也不想知道,但是我們卻要繼續修行下去,繼續為修行摸索下去,這就是修行。如果喜歡修行,就去修行;不喜歡修行,也一樣要修行,就是要持之以恆。

    我們若是精進修行,那麼,信心就會給我們的修行帶來力量。不過,在此階段,我們仍然沒有智慧,縱使我們非常精進,也無法從修行中得到多少益處。這種情況會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因而使我們生起一種永遠無法尋到正道的感覺,也或許覺得自己達不到平靜,或覺得自己沒有具備足夠的條件來修行,乃至認為“道”是件不可能的事。於是我們便放棄了!

    說到這點,我們必須非常、非常地小心,我們要以很大的耐心和毅力,猶如網起大魚一樣——逐漸與它探索出自己的方法,然後小心地把魚網收回,扯那網子才不會太困難,所以我們繼續不斷地收網。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魚兒累得不能再掙扎時,我們就能輕而易舉地捕獲它了。這些都是修行通常會發生的事,不過我們只須慢慢地修持和小心謹慎地將修行聚集在一起。我們就是用這種方式來禪修的。

    不會去干預對自己有害的事物了。‘

    【手電筒】

    在佛教里,我們不斷地听到放下而不要去執著任何事物,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要我們取而不著。就拿這只手電筒做比方吧!我們會想知道︰“這是什麼?”所以我們將它拾起,才發現︰“噢,原來是只手電筒。”於是就會放下它。我們以這種方式來取。如果什麼都不取,我們能做什麼呢?行禪或其他的事都不能做了,所以首先我們必須要取。是的,是欲求沒錯,但未來它將導引你到達圓滿。

    到這里來也是一樣。首先你必須想來這里,如果你不想來,今天你們也不會在此地。我們是因欲望而有行動的,但當欲望升起時,不要去執著它,就好像我們不會去執著那只手電筒一樣——“這是什麼?”我們撿起來,“噢,是只手電筒!”於是就放下它。這就是“取而不著”的含義。知道了後,就放下,不要愚痴地執著事物,但要以智慧“取”,然後放下它們。善或惡,兩者皆要全盤放下。
分卷閱讀 【高速公路】【小草】
    【高速公路】

    錯誤的知見是認為我們就是“行”,我們是快樂和不快樂。像這樣的了解是對事物的真實本性仍未完全清楚的了解。所謂的真理是︰我們無法強迫所有事物听從我們的欲望,它們都必須遵循自然的法則。

    這有一個簡單的譬喻︰假設你坐在高速公路中央,有很多汽車和卡車急撞你而來,你不能生氣地對車子喊道︰“不準行駛到這里!不準行駛到這里!”這是高速公路,你不能這樣告訴他們,所以你該怎麼辦呢?你必須下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車子行駛的地方,假如你不準車子在那里,你就會痛苦。

    “行”也是一樣的,我們說是它們擾亂我們,如同我們靜坐時听到聲音一樣,我們認為︰“噢!是那聲音在干擾我。”假如我們認為是聲音干擾了我們,我們將會因此而痛苦。如果我們再深入地觀察,我們會了解,原來是我們出去干擾了那聲音。聲音其實只是聲音。假如能這樣理解,那麼聲音也只是聲音。我們可以讓它去!我們了解聲音是一回事兒,和我們並不相干。這是真知真理,兩邊你皆看透了,所以才得果樹平靜。假如你只看到一邊,痛苦!一旦看穿兩邊,便是遵循中道了。這是心的正確的修行,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修正我們的知見”。

    同樣地,一切“行”的本質是無常和死滅的,但是我們卻要捉住它們,背負它們,貪著它們,我們希望它們是真實的,我們希望在不是真實的事物中發現真實!不管什麼時候,若有人有這樣的想法,並執著“行”就是他自己,他會痛若不堪,佛陀要我們好好思惟這個道理。

    【青蛙】

    越忽視修行,你會越忽略要到寺院里來听聞佛法,而你的心越會深陷沼澤中,如同一只跳進洞里的青蛙。只要有人帶著釣鉤過來,這只青蛙的命就不保了,它毫無選擇的餘地,最後只好坐以待斃。小心!可別讓自己也掉進洞里了,那時候,可能會有人帶著釣鉤把你給釣起來。

    在家里,你常被孩子、孫子以及財產煩擾著,這比一只青蛙還糟!你仍不懂得該如何去舍離它們。一旦要面臨老、病、死的時候,你要怎麼辦呢?這便是那根來釣你的釣鉤,你能往哪里跑呢?

    【果實】

    當微風吹過一棵正開著花的果樹時,有些花朵會散落在地,有一些花苞則仍留滯在樹上,長成小小的青色果子;當風再一次吹來,一些青色果子也會隨之掉落,在它們掉落之前,有些已接近成熟,有些則已經熟透。

    人,就像在風中的花朵和果實,也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中“墮落”。有的在胎中就夭折;有的僅在出世幾天後就死了;有的在世幾年還未成年便去世;有的男女英年早逝;而有的人卻壽終正寢。當我們想到人的時候,應該連帶想起風中的果實——兩者都是非常不穩定的。

    我們的心也一樣,當法塵生起,在心中糾纏和“吹”一陣子後,心於是“墮落”了——就跟風中的果實一樣。

    佛陀了解除一切事物不穩定的性質,他觀察果實在風中的情形,以此反觀他的弟子——比丘及沙彌們,他發現︰基本上,他們也是一樣不穩定!怎麼可能有例外呢?這就是一切事物的本然。

    【垃圾坑】

    如果你的心平靜而專一,它就是個很有用的重要工具,但如果你禪坐只是為了得到禪定的喜悅,那是在浪費時間。修行是去坐下讓你的心平靜而專一,而後用來觀察身與心的本質,用來更清楚地看清它們,否則,只是讓心平靜,那麼心在那段時間里也許是安詳無雜染的,但這就好像拿一塊石頭蓋住惡臭的垃圾坑一樣,當石頭移開時,卻仍舊充滿著難聞的垃圾。你們必須善用禪定,不要只為短暫的快樂,而要正確地觀察身心的本然,這才是真正使你解脫之道

    【禮物】

    我們應該觀察身體里的身體。不管身體里有什麼東西,去看看它吧!如果我們祗看外表,那是不清楚的。我們所看的頭發、指甲等等,它們的漂亮迷惑了我們,所以佛陀教我們看看身體的內部——身體里的身體。身體里面有什麼東西?仔細地看清楚!我們會看見里面有很多東西會使我們很驚訝,因為縱然這些東西在我們體內,我們卻從來沒有看過它們。無論走到哪里,我們都帶著它們,可是卻不認識它們。

    就像我們造訪親友的家,他們送我們禮物,我們接受後,把它放入袋中,卻擱著沒去打開來看里頭是什麼東西。最後,當我們打開它時卻發現里頭全都毒蛇!

    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祗看身體的外表,就以為它很完美、很漂亮,我們忘了自己,忘了無常、苦、無我。如果我們觀察這身體的內在,真的很惡心,里頭根本沒有一樣美麗的東西。如果我們如實觀照,不故意去美化它的話,我們將會發現那真是可悲和令人厭煩,接著就會生起厭離心。這種厭離的感覺並不是要我們仇視這個世間,而是我們的心逐漸清明,心能放下了。我們看清一切事物都是不實在、不可靠的。不管我們對它們懷有多大的希望,它們仍會無情地離去——無常的事物還是無常;不完美的事物還是不完美。

    所以佛陀說,當我們經驗到色、聲、香、味、觸、法時,應該要遠離它們。不管快樂或不快樂,其實都一樣,所以放下它們吧!

    【小草】

    你必須沉思,其目的是為了尋求平靜。一般人通常所指的平靜只是心的平定,而非連雜染也平定下來。雜染只是暫時地被壓制著,如同小草被石頭壓住一樣。如果你把石頭移開,小草將在極短的時間里再次茂盛起來。其實,小草並沒有死去,只是暫被壓迫著而已。

    禪坐中也是一樣。雖然心很平靜,但是,雜染並沒有完全靜下來。因此,“三摩地”(定)並不可靠,若要尋得真正的平靜,必定要增長你的智慧才行。“三摩地”是一種的平靜,可是它就像石頭壓住小草,不過只是暫時的平靜罷了。智慧的平靜是將大石放下就不去移動它。如此一來,小草永遠也不可能再重生。這就是真實的寧靜,它們皆來自於智慧。
分卷閱讀 【手】【狼狗】
    【手】

    那些研究理論的人和禪修的人,彼此誤解。強調研究的人,通常會這樣說︰“修禪定的僧人只憑靠自己的看法,他們的教導是沒有依據的。”

    事實上,從某方面來說,學習與修行這兩種方式,其實是同一件事。我們把它想作是手心和手背,可能會比較容易了解。如果我們把手伸出來,手背好像不見了,其實它並沒有消失,只是藏在下面而已。當我們再把手翻過來時,會有相同的情形發生,手心哪里都沒去,只是藏在下而罷了。

    談到修行時,這點我們必須牢牢記住,假使我們認為它“消失”,就會改變心意而去做研究,希望能在研究中得到結果。不過,無論你下多少功夫研究佛法,你將永遠無法了解佛法,因為依據真理,你並不真的了解它。假若我們懂得佛法的如實本性,就會開始放下。放下就是——除去執著,不再有執著,就算仍有,也會逐漸減少。研究與修行之間,就有這種差異。

    【坑洞】

    有時,面對不同的你們,我在教導時可能會有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但我的教導方法其實很簡單。就好像我看到有人從他不熟悉,而我卻曾來回行走過許多次的路上走下來,我往上看到他快要掉入右邊的坑洞,於是我參了喊道︰“往左!往左!”同樣地,當我看到有人將要掉入左邊的坑洞時,我會喊︰“往右!往右!”導引的方法雖然不同,但我教他們走向同一條路上的方向前進。我教他們要放下二邊而回到能夠抵達真實佛法的中道。

    【房子】

    所有我的弟子就像我的小孩,對你們,我的心中只有慈悲與關懷。如果我似乎讓你們受苦,這是為了你們好。我知道你們之中有些人受過良好的教育,且具有廣博的知識,但教育程度不高、世俗知識知道不多的人較易於修行。常識廣博的人就好像擁有一棟大房子,需要費力去清掃,但當房子清理干淨時,就可以擁有寬闊舒適的生活空間。忍耐!耐心和毅力對於我們的修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主婦】

    不要像家庭主婦一樣,洗碗筷時總帶著一副愁容。她一心一意地想把碗筷洗干淨,然而,卻沒有覺察到自己的心竟是污穢的!你見過這種事嗎?她僅看到眼前的碗筷,其實,她看得離自己太遠了,不是嗎?我說呀,你們有些人大概都會有過這種經驗,而這也就是你們必須觀察的地方。一般人祗專心洗碗筷,卻讓自己的心染污了,這樣子不太好。他們遺忘了他們自己。

    【狼狗】

    有一次,佛陀在他停留的森林中看見一只狼狗跑出來,它站了一侍兒,然後跑進草叢,又跑了出來,隨後沖進一個樹洞里,又再沖了出來。一下子跑進穴里又再跑出來。站了一分鐘,又開始跑了起來,接著又躺、又跳,原來那只狼狗生了疥癬。當它站著的時候,疥癬會侵入它的皮膚,所以痛得拼命跑。跑時仍覺得不舒服,所以停了下來。站著也不舒服,所以躺了下來,一會兒跳起來,沖進草叢里,樹洞中,就是無法安定下來。

    佛陀說︰“比丘們,今天下午你們有沒有看見那只狼狗?站著苦,跑也苦;坐下來苦,躺下來也苦;它怪是站著使它不舒服,又說坐不好,跑不好,躺也不好。它怪樹、樹叢、洞穴都不好。事實上問題跟這都無關,,而是在它身上的疥癬。”

    我們就跟那只狼狗一樣。我們的不快樂由於錯誤的知見。因為我們不自我約制感官,因此責怪外界帶給我們苦痛。無論我們住在泰國、美國或英國,我們都不滿足。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知見還不正確,只是如此罷了!所以無論我們走到哪兒,都會不快樂。如同那只狼狗,無論它走到哪里,只要疥癬治好後,才會感到輕松愉快。因此,當我們除去我們的不正見時,不管走到哪兒,都會很快樂。

    【刀子】

    每一把刀子都有刀鋒、刀背和刀柄,在你拿刀子的時候,可以只提起刀鋒嗎?或只有提起刀背或刀柄?刀柄、刀背和刀鋒這幾個部位都在同一把刀子上。當你拿起刀子時,這三個部位都會同時地被拿起。

    同樣的道理,假如你拿起了善,惡也必然隨至。人們一味地尋求善,試圖拋棄惡,但是,他們卻沒有學習非善和非惡。如果你沒有學習非善和非惡,那麼,你將得不到真實的知見。如果只取善,惡一樣會跟著來;如果只取樂,苦同樣隨至。訓練你的心,直到它超越善、惡,而那就是修行完成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