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迦派上師
哥蘭巴•甦南•桑吉大智如聖道遍一切無不知如月光之大悲是眾生頂岩神聖事業是滿眾願如意寶賜予眾生功德之無比怙主釋迦師子(釋迦牟尼佛)我敬禮!三世諸佛智慧之總集文殊師利我敬禮三界一切眾生之怙主觀音菩薩我敬禮于末法以人身道眾生薩迦尊者(貢噶寧波)我敬禮以及不難知名諸聖賢眾我皆一心而敬禮此文是我應一位心地清淨的請法者而說,他由過去所積的功德力,今生得人身,很自然地生活富裕,事業興隆,並為佛法活動盡力,是佛法的護持者。這個殊勝的教法屬大乘。說到這兒,究竟圓滿的佛陀,為利益一切眾生,不待眾生之請為眾說法,所說的教法與所教化對象的根性相合,所有這些教法皆包含于波羅蜜道和金剛乘道中。前者(波羅蜜道)又包括兩種︰第一,依主要經典及其論著的教法修行。第二,依精國的口授教示修行。
第一,如果你依主要經論修行,那麼在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中說︰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意義是以八種現觀為此道之次第。在其經莊嚴論中說︰“各種大乘經的目的是為了顯示哲理和對法的信心等等,這些是道之次第。”聖龍樹在他的寶行王正論中說︰“首先是要成就轉生善道和一些(人天)快樂,然後經由修習信心和智慧完成解脫道之次第。”提婆尊者說︰“若將超越的解脫自己的目標,此超越的解脫沒有四種不正見(認為自己是常、樂、我、淨的),行者就能消除障礙的苦信苦因——究竟真實之甘露,是謂道之次第。”寂天大師說︰“基本圓滿人身(具八有暇和十圓滿),行者修六波羅蜜(菩薩道之本),並將此與完全清淨的祈願相連,是謂走向覺道的次第。”阿底峽大師說“根性小的行者放棄對此生的執著,而得來世利益;中等根性的行者舍棄輪回中的快樂果報,達到自我解脫;大根性的行者,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求達于佛果;此三類行者是道之次第。”月稱大師說︰“一般行者修此三法——悲心、菩提心、無二心——則能成為聖者,然後修行十波羅蜜、經菩薩十地,這此地完成佛陀三身(化身、報身、法身)的道次第。”雖然這個由大師們解釋大乘經典形成的傳統極莊嚴、偉大,但唯有智慧高的行者能理解。
第二,是修行口授的要義︰一般說來,這類都很多,而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由金洲大師傳給阿底峽尊者的教法;第二種是文殊菩薩傳給薩迦巴喇嘛(貢噶•寧波)的教法。
第一種教法的內容包括︰思維求得修學必要條件的難得,死和無常行為的因果律,世間的過患等,經由思維此四者,行者能成為發起菩提心的法器,經由修學慈悲心的前行法相當時日後,然後修正行,此正行主要是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有時亦修習絕對菩提心,關于此道的分支修法有︰將不利的環境轉入覺道、修行之徵兆、修心之誓約、修心之戒條等。基于這樣的修行,行者對于完成長遠的大道會有一些小小的明確徵兆。在西藏,阿底峽尊者只將此教法傳給其法友卓東巴,卓東巴又只將之傳與三位珍貴的兄弟,經引三兄弟這個教法廣傳開來,在西藏雪嶺間的隱處,此道如日月般地有名,欲了解此法,須看其他的人的作品,如嘉色•確縱及其弟子及須努•嘉確。
第二種,就是怙主文殊師利傳給薩迦巴喇嘛(貢噶•寧波)的這個教法,此法的要義雖與前者同,但其所教的內容及所含意義的層次,則較前者為多。當大喇嘛薩迦巴•現噶•寧波十二歲時,修習文殊師利法,六個月後親見怙主文殊師利,他告訴薩迦巴說︰“若執著此生,即非修行者;若執著輪回,即無出離心;執著己目的,即失菩提心;若執著生起,正見即喪失;這幾句偈,將波羅蜜道的修行完全摘要地包括了。這四句偈的意義是︰遠離對此生的執著後,你的心趨向于法;遠離這世間的執著後,你行于法道上;遠離對自己目的執著後,道上的錯誤被清除了;遠離了四種邊執後,幻境顯現為根本智。
一、遠離對此生的執著後,你的心趨向于法。
此法包括前行、正行、附行三部分,前行是思維獲得修法條件的難得,正行是思維死和無常,附行是思維行為的因果。
第一,思維獲得修法條件的難得︰先座于一舒適的座墊上,皈依上師三寶多次,並祈禱自心趨向于法等等。
俗生起“為救度一切眾生,我必須成佛”的菩提心,應如是思維︰(一),由此身本質的觀點,觀此身具足八有暇及十圓滿是多麼能得。
(二),從因的觀點來觀察,因為得人身必須有修功德之因,此因是非常難得的。
(三),由數目多寡的觀點觀察六道中,下道的眾生皆較其上道的眾生為多,欲真各曉,可觀夏天大樹洞或隱蔽處所之昆蟲。較之全人類尤多,故各人身難得。
再從譬喻的觀點來看,其難如將豆粒拋向牆壁而能粘于其上,難得烏龜伸頸入于大海中隨幾漂流的木軛孔中,所以一旦如今我得到了條件具足的人身,一定不能耗費生命,要好好地為來世的利益而努力。
第二,思維“死和無常”,首先仍修皈依和發菩提心,然後作如下的思維︰沒有一個生命出生之後能夠不死的,死是必然的,而此地對死和不死沒有保證,因為死的因緣多,生的因緣少,故死是必然的,死亡來臨時,沒有任何方法(譬如︰吃藥和宗教服務)可以避開它。此時,什麼都無用了,死後,你的僕人,財富皆帶不去,唯有佛法能跟著你,所以必須遠離對此生的執著,這是令人趨向法的主要方法,因此,縱使你現在吃著美食,穿著錦衣,周圍環繞著僕從,仍應如是思維︰雖然目前看似如此美好,但總有一天要與這此分離的,屆時我必須獨自離去,所以這一切都沒有什麼意義和價值。”于是你離開了對此生活的執著。
第三,是思維行為的結果,修皈依和發菩提心後,作如下的思維︰“我雖已得到如此難得的修法必要條件,但此身是無常的,因此在死之前,我必須舍棄一切的不善,並盡累積功德,因為造十惡的果報是生于三惡道中,果必緣于其因,如殺生得短命報、偷盜得貧窮報等等,instrumental因是指習慣于犯某一種特殊惡業,使人有再犯該項不善的意願。這些惡業的果報也會生于三惡道中,無由得解脫、果報環境則是骯髒難聞之地,如是思維後,則極樂意舍棄這引惡行。同樣地,行善的果報則生于快樂之界,果亦應于因,如不殺生得長壽報等等,行善的instrumental因是喜愛一再地做某種善業意願,環境的果報則是生于香潔之地等等,所以我一定要完成這些善業。”尤其是了解了什麼應該接受、什麼應拒絕的因果律後,必須將之付諸實行。
二、遠離對世間的執著後,你行于法道上。
天此你應思維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過患。修皈依和發菩提心後,思惟︰“三界世間的性質不外是苦。在熱地獄中受火燒刀割等苦,在寒地獄中受極寒之苦,骨肉皆裂成碎片;在近邊地獄則受火炭遍地等苦。如果,這些苦讓我現在的身體來承受,真是千分之一也受不了,餓鬼、渴、寒、熱種種艱難和恐懼之苦,畜生受相互啖食之苦,人們飼養的畜生則受苦役和宰殺之苦。至于人,高貴變成低賤的,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這些和其它種種苦是可以立刻見到的。欲界天人,當其臨終的衰相現時,內心的痛苦較之地獄價值生肉體的痛苦尤劇,至于色界和無色界的天人,雖然他們目前不會直接感受到痛苦,但有一天他們必會墮下下去,遍嘗下界之苦,故此三界之存在皆不離苦的本質,因此我必須舍棄整個世間並求達解脫之地。若將本節與三士(三種根性的行者)道次第相比,則相當于完成了中、下二士(小根和中根性的行者)道︰依據金洲大師的教法,以上完成了基礎加行之‘四法’”。
三、遠離了對自我目的的執著後,道上的錯誤被清除了。
在此你應修行︰(1)慈心(2)悲心(3)菩提心。
首先,只求自己由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是不應該的,你應如是思維︰“三界一切眾考皆曾在多種情況下為我慈愛的父母,特別是我今世的母親,首先她懷我于胎中,出生後,我脆弱得有如一只小蟲,她撫育我,慈悲地給我衣食等並保護我。回憶母親慈愛的偉大,我一定要她幸福安樂,並考慮到你的其他親人、迫害你的敵人乃至三惡道中受苦的眾生等等,從無始以來的輪回中,他們亦曾多次為你的母親,慈愛的對待你。”如是思維令心中生起“讓他們皆得安樂”的慈心。
第二,修悲心︰同樣地思維今世母親對你的大慈愛,以及你必須助她遠離痛苦。因為目前她具有痛苦的性質,你應生起悲心,如是思維︰“若她能離開一切痛苦,不是很好嗎!我必須將安置于無苦的境地!”同樣地,思維一切眾生,過去亦曾給你相似的慈愛,應思維生起“令他們亦皆遠離痛苦”之悲心。
如果你不能由衷生起這兩種心——慈心和悲心,則菩提心不會真正生起,因為此二者是一切大乘教法的根本,你必須努力修學。
第三,修菩提心︰包括︰(1)願菩提心(2)自他平等菩提心(3)自他交換菩提心。
關于願菩提心,你應如是思維︰“雖然我希望三界父母皆得快樂,皆離痛苦,但目前我卻無此能力令其實現,不僅我不能,世間的大人物,如梵天、帝釋等,以及超越世間的聲聞、緣覺們也不能,唯有究竟圓滿覺悟的佛陀具此能力,故為了一切眾生的緣故,我必須成佛!必須令世間海中所有慈愛的父母們皆得解脫•”成佛沒有其他的因,如果你心中真正生起了菩提心,那麼所須做一切修行的功德,都成了達于究竟覺悟的因。因此,在大乘經典中經常有贊嘆菩提心的文章。
其次是修自他平等,你應思維︰“正如同我要幸福安樂,一切眾生也要幸福安樂,因此,如同我要成就我的幸福安樂一樣,也必須成就一切眾生的幸福安樂;而我不要痛苦,一切眾生也不要痛苦;因此,如同我要除去自己的痛苦一樣,我也必須除去一切眾生的痛苦。
最後,是修自他交換,觀想現世的母親在自己面前,然後如是思維︰”我母親對于我這樣慈悲,而今她處于苦惱的性質中,我應對她生起悲心,願母親所有的苦痛和惡業皆成熟于我;我,由我來承擔;願我的一切幸福和功德成熟于母親,令她成佛!,擴之,你應對其他人和親友或只是相認識听聞過的人,曾經傷害你的敵人乃至惡道受苦眾生等等,均思維習之。最後你應修習將一切眾生廣大的痛苦統統集中于自身,並將自己的幸福t功德給予一切眾生,同時願意此成眾生瑞士如意和究竟成佛的因,這是大乘修行的心要和三世諸葛亮佛的密教,至于所以要如是修的理由,此教法之戒律和除去疑惑的修法則未提及,因為實在太多了!在修願菩提心之前,當然仍應先修皈依和發菩提心,此外,應好好地修對上師的虔誠心,每座修行後,都應以回向偈或其他祈禱文為結束。平時不論行時、睡時、坐時皆應保持不失念。
四、遠離了四種邊執後,幻相顯現為本覺智。
依據其他的口授傳承,此項是由修止和觀慧予以完成,觀慧之修習又包括修人無我和法無我(現象之無我)等等。
于此傳承,在禪修時有三種修法︰(1)視一切顯現皆是自心(2)視心為幻化(3)視此幻化不具任何本性。
在禪修後的時間里,應視一切顯現之境界皆如幻如夢,而不去執著。至于這些修法,如果不遵照上師的指示,而只依自己的喜好去修,那麼你的根本迷惑會增加,無法只從經典(文字)中了解此,所以在此不解釋這個教法。
但是為了暫時的利益,你雖然修了一切功德,自己卻一點也不傲慢和自滿的認為︰“我是做功德的人,這些種種功德都是我做的”。這是很重要的,然而毫無自炫之意,為了鼓勵他人修行。而說︰“我曾做此功德。”則無有過失。因此,在完成某種功德及執行日常的世間工作時,若能經常記得︰“這是幻化的”、“這是一場夢”,則會成為理解究竟其理之正因,所以將此經常駐銘記于心,是非常重要的。
覺悟之道有四個次第︰首先,經由完成利益未來世的行為,心趨向于法。
第二,由舍棄世間完成于解脫道,你行于法道上。
第三,由舍棄小乘而固守大乘,道上的錯誤被清淨了。
第四,舍棄了一切心造之邊執︰將心和實相的究竟性結合,幻現顯現為根本智。
這些都是修道的重點,應認真修行。為善用目前的“身業”,你應修禮拜和繞佛;為善用“口業”,你應念佛菩薩的贊偈和讀深奧的經典;為善用“意業”,你應修慈心、悲忙亂菩提心;為善用財富,你應布施三寶並尊敬僧伽。如果你以清淨的祈願決心成佛,必能得到究竟覺悟,覺悟中具有一切無染的品質。
再以偈頌的方式將其意簡述如下︰第一既然已了知,修學佛法人身寶,難得無常易壞失,應努力斷惡修善。
第二既然已了知,生死海中無量眾,皆入海怪口中苦,應出離求涅盤地。
第三既然已了知,虛空眾生皆父母,曾與慈愛利益樂,應以慈、悲、菩提心,成就利他之目標。
第四既然已了知,凡所顯現皆自心,此心幻化因緣聚,幻化離一切心造(之邊執)應修究竟之真理。
供養三寶不失時,舍棄惡行修布施,三輪(行者、行為、行為的對象三者)體空淨回向,必能圓滿究竟願。
我編此大乘精要法的目的,是要將它獻給你這位護法,以幫助你修行,願你修行此法,眾願皆得滿足,〔拉魯多杰是一位現居士身的菩薩,他供養護持修法者,對珍貴的教法具有不動搖的信心,他向我請求關于神聖佛法的詳細教示。〕于昂宿星座升起的第三天(十月∼十一月),在位于多康的一處神聖隱居所,我——薩迦派比丘甦南聖吉依據經典造此教本,願吉兆和加持登起“遠離四種執著”修心法集解“遠離四種執著”歷代上師祈禱文!
佛教書籍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