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净心法师
甲二解释经题1
妙法莲华经
这部普门品,应该名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妙法莲华经一共有七卷廿八品,这部普门品是其中的一品。因为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中的一品,所以对于妙法莲华经的经题,也必须要明了。
一般解释经题,都分为‘别题’和‘通题’来解释。‘别题’就是各部经各别不同的专有名称。这部经的‘妙法莲华’四字就是‘别题’,因为‘妙法莲华’四字,只是这部经独有的名称;以这妙法莲华四字,拣别不是其他的经,所以叫做‘别题’。‘通题’就是通用的名词。这部经的‘经’字,就是‘通题’。因为‘经’之一字,是通用的。凡是经藏的教典,无论是金刚经、弥陀经、药师经……,都叫做‘经’。这‘经’之一字,是通用于一切的经典的,所以叫做‘通题’。
现在先解释本经的别题──妙法莲华。妙法莲华又要分为二段来解释:一、‘妙法’,二、‘莲华’。先解释‘妙法’。
妙法二字是法──真理。‘妙’是不可思议的意思。佛法的真理,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是甚深微妙的,所以叫做‘妙法’。这微妙的法,就是:‘佛法’、‘众生法’、‘心法’。叫做‘佛法妙’、‘众生法妙’、‘心法妙’。
佛法妙──佛法就是佛陀所亲证,至高无上菩提的真理。这至高无上的真理,是甚深微妙,不是菩萨罗汉所能了知的,更加不是凡夫知见所能臆测的。法华经上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这就是说,唯有证到究竟佛果的,才能彻底了知诸佛所证甚深的妙理。因为佛法是奥妙的,所以叫做‘佛法妙’。
众生法妙──众生虽然迷而不觉,而受生死轮回的痛苦,可是众生本来具有佛性,而且这佛性,虽然被埋没在众生的尘劳烦恼中,也没有失去。当佛陀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的时侯,很惊奇的说:‘奇哉!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句话,就是说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真理。法华经上佛陀说:‘我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开示悟入,众生佛之知见故,佛现于世。’这就是说明佛陀之出现于世间,就是为的要启发众生本具的佛性,使众生也能觉悟成佛。众生虽然在迷,而有灵觉的佛性,这唯有大智慧的佛陀,能彻悟这道理,能启示这真理。这种真理也是很奥妙的,所以叫做‘众生法妙’。
心法妙──心有‘肉团心’、‘缘虑心’、‘真心’的差别。这里所说的心,不是指吾人身中的肉团心,也不是日常分别缘虑的妄想心,而是指人人本具的真性,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众生本具的佛性。这真心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约时间说,它是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的;约空间说,它是横遍十方,不见内外的,而且也是超物质而存在的。它是人生宇宙的本体,十法界一切诸法,都是依它所现。经上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因为一切都是唯心显现,所以要下地狱也是由心,要上天堂,也是由心,乃至要成佛作祖也是由心。这颗心能造天堂,能造地狱,乃至能成佛作祖。诸佛的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所以叫做‘心法妙’。
解释经题2
‘妙法’虽然分为佛法妙、众生法妙、心法妙的三种意思解释,可是把它归纳起来,就是‘心法之妙’。因为这一心之法,众生和佛都是具足,而且本来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诸佛悟了这一心之法,就成佛,众生迷这一心之法,就沦为众生。真心是人人本具的,只因迷悟之差,就有‘众生’和‘佛’的分别。在这部法华经,就是佛陀兴大慈悲,赤裸裸地启示众生心中的一真如心,要使众生都能了悟这本有真心而修行成佛!
莲华二字是譬喻,因为‘妙法’二字的道理,很深奥而不容易了知,所以就以‘莲华’来譬喻,以便于了知‘妙法’甚深的道理。这‘莲华’有‘当体莲华’和‘譬喻莲华’的两种意思。
当体莲华——‘当体莲华’就是‘花果同时’的譬喻。以这花果同时,譬喻‘因果同时’的道理。莲华和其他的花不同,其他的花,是花谢了才结子,可是莲华是正在开花的时候,莲子就在花瓣中了。花瓣和莲子,是同时而有的,叫做‘花果同时’。以这‘花果同时’,譬喻众生的因心,就是佛地的果觉,因心与果觉同时具足,因果同时的道理。可是详细的说来,众生的因心不但具足佛地的果觉,乃至具足著十法界诸法。一念嗔恚心起,就是地狱的因;一念贪欲心起,就是饿鬼的因;一念愚痴心起,就是畜生的因;一念嫉妒心起,就是修罗的因;一念修五戒的心起,就是人间的因;一念修十善的心起,就是天上的因;一念修四谛的心起,就是声闻的因;一念修十二因缘的心起,就是缘觉的因;一念修六度的心起,就是菩萨的因;一念修一乘实相真理的心起,就是究竟佛果的因。一念心为十法界之因,而结十法界之果,受十法界之报。虽然报应是在未来,可是当你一念心起,或善或恶,已经结成相当的果了。例如:起了一念嗔恚的心,就是地狱的因,有这地狱的因,未来决定要受地狱的苦报;而未来之所以会受地狱的苦报,是由一念心起的当儿就决定了的。这种一念心具足十法界的道理,也是‘因果同时’的意义。
譬喻莲华——‘莲华’是生长在污泥中的,可是从污泥生长出来的莲花,是清净而不被污泥染污的。以这莲华在污泥而不染的道理,譬喻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虽然处在染污的烦恼中,而不被烦恼所染污。染污的烦恼,虽然能够盖覆著自性清净心,使自性清净心,埋没在无明烦恼中,而不能发生妙用,可是自性清净心的本体,是不会被无明烦恼所染污的。莲华在污泥而不染,就是譬喻真心在无明烦恼中而不染的道理,所以叫做‘譬喻莲华’。
解释经题3
上面把别题中的‘妙法莲华’四字,分别解释好了,现在要解释通题——经。
经字的梵语‘修多罗’,翻译中国话叫做‘契经’。‘契’是契合的意思,经中所诠的道理,上能契合诸佛的真理,下能摄尽众生的根机。换一句话说,经中所诠的道理,是佛佛道同,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且真理是随时随地适合于群众的需要的,所以叫做‘契经’。
又有将‘经’字譬喻为‘镜’或‘径’的。镜子是要拿来照面孔的美、丑、染污或干净的。当我们拿起镜子一照,就知道自己的面目美、丑,干净或染污。而‘经’是用来规范身心的行为的,当我们打开佛经一看,以之反省自己,就知道自己心之所念,身之所行,是邪是正,是善是恶。‘经’的作用,和镜子一样,所以譬喻为‘镜’。‘径’是道路的意思,众生之所以能转凡成圣,就是依靠著经中道理的指示;经中的道理,就是指示众生,修行成佛的一条大道,所以譬喻为‘径’。
佛教书籍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