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净心法师
正释经文,分三21
庚二总结神力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这段文是说明,称念观音圣号,能离三毒之后,作一个结束,显示观音菩萨的神通妙用,并劝勉众生,应该要常念恭敬观音菩萨。
‘无尽意’:是世尊说法说到这里,再招呼无尽意菩萨一声,以唤起他的注意。
‘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如是’是指上面所说,观音菩萨能离众生贪嗔痴三毒烦恼的不思议妙用。‘等’是等及其他——包括上面的三灾四难,以及所有的灾难等等。‘威神力’是威德神通的力量。菩萨的威德势力,是能降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屈挠。菩萨的神通妙用,是不可测度的,所以叫做‘大威神力’。观音菩萨,有像上面所说,能拔众生贪嗔痴的根本烦恼。你看,他的威德神通的力量,是何等的伟大呢!
‘多所饶益’:‘饶益’是礼饶利益。‘多所饶益’是很多的利益的意思。观音菩萨的威德神通力量,能拔众生三毒深根,能除众生的三灾、四难。其对众生的利益,既能够解脱众生现生的灾难,又能使众生,远离未来生死的苦报。其对众生的利益,真是太多了。
‘是故众生,常应心念’:‘是故’是因为观音菩萨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于众生的缘故。‘众生’,近指六道中的众生,远赅九法界的众生。‘常应心念’,是常常应该在内心称念观音圣号,‘是故’与‘常应’是劝勉之词,‘心念’二字是称念的工夫。称念观音圣号,必须发自内心,如果像小沙弥念经一样‘有口无心’,那是不能得到感应的。
世尊讲到这里,又呼一声无尽意,接著说:因为观音菩萨,有像上面所说的大威德神通的力量,对于众生的利益很多,所以众生,常常应该发出虔诚的心,一心专意,称念观音圣号呀!
己四能应二求,分二
庚一别明应求,分二
辛一求男得男
上面将观音菩萨,‘能离三毒’文中的意义解释好了,现在接著要解释‘能应二求’文中的意义。‘能应二求’下,又分二科:一、‘别明应求’,二、‘总结神力’。‘别明应求’下,又分为二科:一、‘求男得男’,二、‘求女得女’。兹解释第一科‘求男得男’文中的意义。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正释经文,分三22
这段文是说明观世音菩萨,不但能救济众生的三灾、四难和三毒的苦恼,而且也能使祈求子息的妇女,满其所愿。
‘若有女人’:‘若有’是如果有的意思。‘女人’是指已经出阁的妇女。
‘设欲求男’:‘设欲’是假设想要的意思。‘求男’是希求有个男孩子。世间的妇女,如果没有生育男孩的,就希求能生得一个男孩子。
‘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礼拜’是以身体来顶礼。‘供养’是以香花茶果等物质来供奉,或者在三宝门中执役效劳。世间的妇女,如果希求生个男孩,就得礼拜供养这位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
‘便生福德智慧之男’:‘便生’是就会生的意思。‘福德’的‘福’是福报,‘德’是善行,修善行所得到的福利,叫做‘福德’。‘智慧’是‘愚痴’的反面。礼拜观世音菩萨,就会诞生一个既有福德,又有智慧的男孩,所以说‘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世间的人们,无论男女,都很注重生育子女,以传宗接代的,因为这是人伦的俗习呀!尤其妇女家,对于求子的心,比较男人还要急切。因为身为妇女而不会生育,就有三种痛苦:一、为丈夫所轻视抛弃;二、为翁姑所嫌;三、为邻近妇人所讥笑。因为妇女家,求子的心比较急切,所以在这里单指女人求子嗣来说。而必定要求男者,因为家无男儿,就有:一、年老无人服侍,二、家业无人付嘱,三、身后宗嗣断绝等三种可畏的事。所以没有生育男孩的妇女,就希望能诞生一个男孩。
释尊告诉无尽意菩萨说:如果有妇女家,想要求得一个男儿,只要他肯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菩萨就能满他所愿,而生一个男儿了。可是如果生一个平平凡凡的男儿,并不足为奇,所可贵的是,求观音菩萨所生的男儿,是有福德、有智慧的男儿呢!有福德就富而且贤,有智慧就是贵而且哲,四美具足,可以说是世间上稀奇少有的男子了。
生在世间上做人,如果但有福德而没有智慧,就是痴福。有一种人,生来很有福报,人也良善,可是生得不聪明,这是痴福。有的虽然很聪慧,可是缺乏了道德心,又没有福报,虽有满胸的希望和计划,却一事不成,这更是人生的缺陷。观音菩萨能将福慧双全的男子,赐给没有儿子的妇女,由此可见,菩萨对众生的恩惠,是山高海深,无穷无尽的。
据现果随录记载:在清朝初的时候,有一位谭宪卿,是一位很富有的长者,因为他们夫妻到了半老的时候,还没有子女,所以族亲们争著要分他的财产,宪卿为此而困扰不甘。于是,费了五千金,设大悲忏坛,礼拜大悲忏四十九日,以此功德,祈求观音菩萨赐与子息。果蒙菩萨的感应,当年妾遂生一子。他的妻儿又发心捐舍一千金,修建白衣阁,过了没有多久的时间,也生一子。这就是观音菩萨,能应求子的妇女,赐与子息的证明。
正释经文,分三23
辛二求女得女
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这段文是说明观音菩萨,能应无女儿众生的要求,而赐与女儿的意思。
‘设欲求女’:‘设欲’是假设想要的意思。‘求女’是希求有个女孩子。世间的妇女,如果没有生育女孩的,就希求能生得一个女孩子。
‘便生端正有相之女’:‘便生’是就会生的意思。‘端正’是端庄正经,拣别不是娇慢惯养之类,这是约贞静娴淑的品德说的。‘有相’是有好的相貌。如果没有女儿的妇女家,想要求得女儿,就会生得一个端正有相的女儿。在这句的上面,应该要有‘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一句,在这里所以省略者,是鸠摩罗什法师译法的巧妙。
‘宿植德本,众人爱敬’:‘宿植’是宿世所植。‘德本’是善行的因。凭什么会转生为端正有相之女呢?这是因为前生种了善行之因所致呀!‘爱敬’是被人看了,既爱而且敬。爱敬就是虽然被人看了,会生起亲爱的心理,但不敢随便干犯她。
依世俗来说,男承内嗣,女结外亲。如果只有男孩而无女儿,也是美中不足之事,所以女儿虽属半子,也有祈求者。而没有女儿的人们,只要他们肯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菩萨就会满其所愿,而赐与女儿。而且其所赐与的女儿,不是平庸的女儿,而是一个品德端正,形相尊贵的女儿。这是一个使人既亲爱又敬畏的女儿呀!如果但使人爱而不敬的话,就是虽然有端妍之貌,而无福德之相。如果只有使人敬而不爱的话,就是虽然有福德之相,而没有端妍之貌。能够使人见了生起亦爱亦敬的心理,必是福德智慧都具足的人,这是宿世培植众德之因所致啊!
己二缘结应求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
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这段文是总结二应求的文,以显示观音菩萨威德神通的力量,和众生所得到的利益,并劝勉众生受持观音圣号。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无尽意’是释尊开示了观音菩萨能应二求的道理以后,又呼无尽意菩萨一声,以唤起无尽意菩萨,其实也是唤起法华会上听经大众的注意。‘如是’二字是指法之词,是指上面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的意思。观世音菩萨有能满足世界人类,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愿望的神通力量,所以说:‘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正释经文,分三24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若有众生’是如果有一类的众生——是有宿世的善根,而且和观世音菩萨有缘的众生。‘恭敬’二字的解释,是自己谦逊退让为‘恭’,推崇他人智慧道德为‘敬’。‘礼拜’是将恭敬的心意,表现在身体外表的行为上,其最恭敬的是,五体投地的致敬方式。恭敬观音菩萨是意业的虔诚,礼拜观音菩萨是身业的虔诚,称念观音菩萨是口业的虔诚。但这三业是以意业为主,所以无论是礼拜或称念,必须心存恭敬,才能得到感应道交的效用。‘唐捐’的‘唐’是‘徒’或‘空’,‘捐’是弃的意思。所做的事,徒劳无益叫做‘唐捐’。恭敬礼拜观音菩萨的功德,不会徒劳无补,其福报不会虚无缥缈,叫做‘福不唐捐’。
‘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是故’,是因为恭敬礼拜观音菩萨,福不唐捐的缘故。‘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是大家都应该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受持’是不但口里称念圣号,更是牢牢的常常记在心里。因为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所以释尊开示说:‘世间的众生都应该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圣号’。
释尊向无尽意菩萨,开示观音菩萨能应二求的道理之后,又呼一声无尽意菩萨说:无尽意呀!如果有众生,能够心存恭敬,身行礼拜观世音菩萨的话,不但能免三灾、除四难、离三毒,乃至能满二种的祈求,而且因为恭敬礼拜所获得的福报,终无虚弃。就是不礼拜,而单持名也能得到很大的福报。所以你们世间的众生,都要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这正是显示恭敬礼拜的利益,以劝勉众生受持观音圣号的意思。
己五能得多福,分二
庚一一多相较
上面已经把观音菩萨能脱四难、离三毒,应二求的道理解释好了,下面要解释‘答示持名感应’下第四科,‘能得多福’的经文。‘能得多福’下,又分为二科:一、‘一多相较’,二、‘结显多福’。兹解释一、‘一多相较’的科文中的意义。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无尽意’:世尊要向无尽意菩萨说明礼拜观世音菩萨,能得多福的道理之前,又先呼无尽意菩萨一声。
正释经文,分三25
‘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受持’是口里称念,心内忆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是六十二亿恒河沙数那么多菩萨的圣号。‘恒河’是在印度,宽四十里,长一千多里的大河。恒河里面的沙,好像面粉那么细。一小撮的恒河沙,尚且不能计数,何况既宽且长的恒河里面的沙呢?佛陀说法,讲到数目之多的没有办法计算的时侯,就以恒河的沙来作譬喻。一个恒河沙数的菩萨,已经是太多了,何况有六十二亿的恒河沙数菩萨,其数目更是多的没有办法计算。
‘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复’是‘又’的意思。‘尽形’是尽此身形,也就是尽此一生的意思。‘供养’是向三宝供奉:香、华、灯明、饮食、资财等,为之供养。‘饮食’是日常生活上解决饥渴的食料。‘衣服’是身体上穿以遮体的衣裳之类。‘卧具’是睡眠所用的床铺、被褥之类。‘医药’是医治病体的药品。供养这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是为四事供养。有一类众生,不但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数菩萨的圣号,又尽他的一生,向这六十二亿恒河沙数的菩萨,行四事的供养。所以说:‘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
‘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于汝意云何’是在你的心意怎样?‘是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受持六十二亿菩萨名字,又尽形寿供养四事的善男子和善女人。‘功德’二字的解释是,身行叫做‘功’,心行叫做‘德’。内心有良好的美德,又能表现在身体上做诸善事,叫做‘功德’。‘功德多否?’是问其所得的功德多不多。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无尽意言’是无尽意菩萨为要回答世尊而发言。‘甚多’是很多的意思。因为世尊向无尽意菩萨,问起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又尽形寿供养四事所得到的功德,是否很多?因此,无尽意菩萨就回答说:世尊呀!那个人的功德是很多的了。
‘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佛言’是释尊又向无尽意菩萨发言开示。‘若复有人’是如果另外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是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这句话是和‘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的相对照。‘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说明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的时间之短暂;这句话是和‘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相对照的。
‘是二人福,正等无异’:‘是二人’是一个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等四事的人,和一个但受持观音菩萨圣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的人。这两个人所得的福报,叫做‘是二人福’。‘正等无异’是真正平等而没有差别的意思。受持观音菩萨圣号,乃至只有一时礼拜供养所得到的福报,和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数菩萨名字,尽形寿供养四事所得到的福报一样而没有差别,这正是显示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功德的殊胜。
正释经文,分三26
‘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他们两个人的福报,在百千万亿劫的时间中,都不能穷尽。不能穷尽是享受不尽的意思。‘百千万亿劫’是形容时间的长久,不必当做固定的数目。
‘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数菩萨的名字’是显示受持菩萨圣号之多:‘尽形供养’是显示供养时间之长:‘四事供养’是显示供养之大。‘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是显示所受持菩萨圣号的寡少:‘一时礼拜供养’,是显示供养的时间的短促。有人能普遍的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数菩萨的名字,并且尽其一生,常以四事供养这么多的菩萨,他的供养心是何等的广大,他的精进心是何等的勇猛,当然他的福报是不可思议。但为甚么受持观世音菩萨和一时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所得到的福报,也一样的大,而百千万亿劫,享受不尽呢?我们应该要知道,六十二亿恒河沙数的菩萨虽然很多,但都是普通的菩萨,犹如一般的珠宝,而观音菩萨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是度化众生心恳切,倒驾慈航示现的菩萨,犹如摩尼宝珠。因为摩尼宝珠一粒,压倒海宝千群,所以一名能等余号,犹如一粒摩尼宝珠,能胜海中众宝一样。
以上是约事相解释,再进一步,约理论来说:观世音菩萨和六十二亿恒河沙的菩萨,都是证到真如本体的。在真如实际中,法性是平等,而没有一多的差别的。从这法性平等的道理来说,受持观音一号,就等于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圣号一样,所以二人的功德是正等无异。
又约修持的工夫来说:学佛修行是要澄清心里的尘劳杂念的。专心一意单持观音圣号的话,可把心里的尘劳杂念澄清下来,而受持或礼拜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那么多的菩萨,一会儿要念这位菩萨的圣号,一会儿要礼拜那位菩萨,一会儿要供养这位菩萨,一会儿又要供养其他的菩萨。这样的时刻都在起分别的话,心里的尘劳,将会愈动乱,是不能收到‘修心’的工夫的!所以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数菩萨圣号,不如单独受持一位观音菩萨的圣号呢!
庚二结显多福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这一段文是世尊将受持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和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做个比较,并说明两者的功德没有差别之后,再做个结论,以显示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能得多福的道理。
‘无尽意’:世尊说法到这里,又呼无尽意菩萨一声,可是在法华会上的菩萨有很多,为什么不呼其他善萨的名字,而都是呼无尽意菩萨的名字呢?因为无尽意菩萨,是这部普门品的发起人,他是这部普门品的当机众的关系啊!
正释经文,分三27
‘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这句话正是显示受持观世音菩萨圣号,能够得到很多福德的道理。‘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不但口里在念观音圣号,更能将观音圣号,常常牢牢的记在心里。‘得如是’是得到这样的意思。这‘如是’二字,近指这一科‘较量功德’文中所说:称念观音圣号,其所得福德,等于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洪名。远指前面诸科所说,众生称念观音圣号的话,菩萨就能救他三灾、四难,能离三毒,能应二求等威德神通,不可思议的意思。‘无量无边’是无有限量和无有边际。多的不可计算,叫做‘无量无边’。‘福德’是福报和功德。有福报和功德的利益,叫做‘福德之利’。而受持观音圣号,能够得到如上所说,很多福报功德的利益,所以说:‘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有人认为:称念一菩萨圣号,不如念很多菩萨的圣号;礼拜一尊佛的圣像,不如拜很多佛的圣像;念小部经,不如念大部的经。甚至认为佛菩萨固然要拜,但天公妈祖、城隍爷、福德神等等也都要拜。于是,今天念这个佛号,明天念那个佛号,今天念这部经,明天念那部经,今天拜佛,明天拜天公,后天拜妈祖城隍爷,弄得心里乱糟糟。这样不但不能得到效果,反而弄得身心疲倦不安。这就是不知道修行要领所致。大家要知道,学佛修行是在修心,众生的心好像猿猴野马一样。学佛的初步,就是要使散乱心平静下来,然后才能修持应该要修的法门。如果还没开始修持法门,就把心弄得乱糟糟,岂不是病上加病,这样怎么能收效呢?佛陀开示众生念一菩萨的圣号,能与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的功德相等,正是要众生专一其心,好好一门深入。所以我在这里做个结论:如果能专心一意的念一佛一菩萨的圣号,其所得的福德之利,是无量无边的。反之虽然受持很多佛很多菩萨的圣号,如果心里散乱的话,其功德是有限的。假若是为贪求福德而受持很多佛菩萨圣号,其所得的福德利益更是有限了。
戊二答示游化方便,分二
己一当机进问
上面已经将世尊‘答示持名感应’经文中的意义解释好了,下面接著要解释‘答示游化方便’。所谓游化方便,是观音菩萨随类现身,应化在世间,教化众生的方法。
‘答示游化方便’下,又分为二科:一、‘当机进问’,二、‘如来详示’。兹解释一、‘当机进问’科中的经文。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正释经文,分三28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无尽意菩萨是这部普门品的发起众。因为他听世尊说了上面的道理之后,还有要请问的地方,所以就再向世尊开口说话了。‘白佛’是禀白于佛,下对上发言请示叫做‘白’,上对下开示叫做‘告’,这是佛法的仪规。
‘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世尊’是无尽意菩萨要请法之前,先称呼一声佛陀的尊称。‘云何游此娑婆世界’,是‘怎样游化这娑婆世界?’的意思。‘娑婆’二字是印度话,翻译中国话叫做‘堪忍’。意思是说:在这世界里的众生,能够忍受这五浊恶世中种种痛苦和祸害,不但不求解脱,反而认是这娑婆世界是快乐的,终日过著醉生梦死的生活,所以名为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也就是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在这句‘游此’的‘游’字,含有重要的意思,我们不可让它忽略过去。‘游’是‘游化’,所谓‘游化’是去来自由。菩萨应化在娑婆世界是去来自由,不受任何限制的。譬如,游客到风景区游览,要去就去,要回就回,来去自由,不受任何限制一样。这去来自由的游化,和众生的随业受报,迥然不同。凡夫众生,如果不是造的这个世界的业,你想要来也不得来,如果这娑婆世界的业未满,您想要去也不得去。凡夫众生的去来是要受著业力的限制的,但是佛菩萨的游化,是想要来,随时可以来,想要去随时可以去,是自由自在,丝毫都不受任何限制的。
‘云何而为众生说法’:这句经文,是无尽意菩萨的第二问。无尽意先向世尊请问观世音菩萨游化娑婆世界之事之后,再进而请问观音菩萨怎样对众生说法,所以说:‘云何而为众生说法?’
‘方便之力,其事云何?’:这句话是无尽意菩萨的第三问。‘方便’是教化众生的方法,‘力’是力用。‘其事’是这段事情,对于教化众生这段事情怎么样,所以说:‘其事云何?’
无尽意菩萨这三段问话,有三种含意:一、云何游此娑婆世界,是问身业;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是问口业;三、方便之力,其事云何?是问意业。这是请问菩萨的三轮不思议妙用。所谓三轮不思议妙用是:一、身轮不思议妙用;二、口轮不思议妙用;三、意轮不思议妙用。身口意在众生叫做业,因为众生依著身口意而作业,所以叫做三业。但在诸佛菩萨就名为三轮,轮是运载的意思。诸佛菩萨的应化娑婆世界,能以身口意的妙用,普载众生,断除烦恼,出离生死,证入涅槃,所以名三轮。观音菩萨以三十二应身,游化娑婆世界,教导救度众生,是为‘身轮不思议妙用’。观音菩萨以一口能说无量法,世间的众生,应以何法得度者,菩萨即为说何法。菩萨能说大、小、权、实、契埋、契机的道理,就是‘口轮不思议妙用’。观音菩萨能以智慧鉴别众生的根机,善巧方便应机施教,是为‘意轮不思议妙用’。
正释经文,分三29
前科‘答示持名感应’文中,是说明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故名为观世音,及说明菩萨冥中加庇众生的功用,这名为‘冥应’。但还没有谈及菩萨普门示现‘显应’,大悲济世的力用,所以无尽意进问观音菩萨游化方便的道理,乃是合情合理的。无尽意既然是一位菩萨,怎么会不知道菩萨的三轮不思议妙用呢?大家要知道,无尽意菩萨的明知故问,是为著在会及当来的众生,示同凡夫情解而请问的。
己二如来详示,分二
庚一广显应化诸国,分二
辛一明应显化,分八
壬一能应三圣
上来已经将‘当机进问’科文中的意义解释好了,现在要解释‘如来详示’科。‘如来详示’下,又分为二科:一、‘广显应化诸国’,二、‘正答游于娑婆’。‘广显应化诸国’下,又分二科:一、‘明应显化’,二、‘结德劝供’。‘明应显化’下,又分为八科:一、‘能应三圣’,二、‘能应六天’,三、‘能应五人’,四、‘能应四众’,五、‘能应众妇’,六、‘能应二童’,七、‘能应十类’,八、‘能应力士’。兹解释‘能应三圣’的文。
壬一能应三圣,分三
癸一能现佛身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所谓‘能应三圣’,是观世音菩萨能够应现佛、辟支佛、声闻的三种圣人之身。这‘能应三圣’又分为三科,兹解释第一科‘能现佛身’。‘能现佛身’是菩萨能够应一类众生的需要,现佛的身而为众生说法的意思。
‘佛告无尽意菩萨’:上对下的开示叫做‘告’。佛要对无尽意菩萨说话,是为‘佛告无尽意菩萨’。
‘善男子’:这句话是对无尽意菩萨赞美之词。
‘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国土’是国家土地,也就是依报的世界,众生是正报的身体。正报的众生,要依著依报的国土而住,依报和正报同时举出来,所以名‘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是应该要用佛身来度他,才能化度他的意思。菩萨的利乐众生,必需先有机感,然后适应其根机而化导他,所以先出其机——国土的众生,然后应具机类而教化他。
‘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有一类的众生,应该要用佛身才能化度他,所以观世音菩萨,就现佛身来对他说法,这正是随类现身说法的意思。
正释经文,分三30
观世音菩萨的教化众生,是应现诸国土,度脱诸众生的。所以如果有一类实报庄严土的众生——菩萨,成佛的机缘已经成熟,一见佛相,就能够成就佛果的话,观音菩萨就随他的机缘,示现佛身,向他开示成佛的法门,使他断除最后一分微细无明,证得圆满法身真理,而得成就佛果。楞严经上说:‘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这是观世音菩萨亲向佛陀说自己应菩萨的机类,而现佛身说顿入佛乘的道理。
或者有人会疑问:观音菩萨证得耳根圆通,只是登上圆教初住位而已,怎能现佛身为等觉菩萨说法呢?我们要知道,菩萨虽然圆教初住,也可分身百界八相成道,而度众生,所以可以现佛身为菩萨说法。何况圆教初住,乃是迹门中的事,若论其本,菩萨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既然是古佛再来,当然可以现佛身为菩萨说成佛之法了。又退一步说:如果有一类的众生,希望见佛身,才能生起敬仰心的话,菩萨就现佛身,随机施教,并不一定是说一乘实相,成佛的法门呢!
此中‘应以佛身得度者’的‘应以’二字,是说观音菩萨能知众生机宜,这是说明菩萨的‘意轮不思议妙用’。‘即现佛身’是说观音菩萨,能适应众生的机宜而现身,这是说明菩萨的‘身轮不思议妙用’。‘而为说法’是说观音菩萨能适应众生的机宜而说法,这是说明菩萨的‘口轮不思议妙用’。菩萨的三轮不思议妙用,是同时应用,而不相离的。
癸二现辟支佛身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辟支佛’的梵语,应该叫做‘辟支迦罗’,旧译为‘缘觉’,新译为‘独觉’。‘缘觉’是出生在有佛的时侯,亲近佛闻佛说十二因缘法,而悟道的名为‘缘觉’。‘独觉’是出生在没有佛的时侯,春观百花开,秋观黄叶落,自己静静的观察世间无常演变的道理,由此体悟无生的真理的名为‘独觉’。观音菩萨运用他的意轮不思议妙用,知道有一类众生,是要用辟支佛身才能得度的,是为:‘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
‘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现辟支佛身’是观音菩萨的‘身轮不思议妙用’,‘而为说法’是‘口轮不思议妙用’。
观世音菩萨观察法界的众生,见到有一类众生,应该要现辟支佛身才能化度的,观世音菩萨就现辟支佛身来度他。众生宿世所种的善根是千差万别的,有的种了‘信行善根’,欢喜听闻佛法而受益,有的种了‘法行善根’,欢喜独自修持。观世音菩萨为著要教化法行善根之类,就现同类身——独觉身,随机施教,而为他说无生之理,为了要教化信行善根之类,观音菩萨也现缘觉身,为他说十二因缘的生灭门和流转门的道理。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说‘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这就是观音菩萨为辟支佛的机类,现辟支佛身,为说十二因缘或无生真理的明证。但如果有一类的众生,并不是辟支佛的机类,可是他对辟支佛有渴仰受法的心理。既然这样,观世音菩萨也就不失其度化众生的机会,现辟支佛身在于其前,为他说法了。而这个场合的说法,就不一定是说十二因缘或无生之理了。
正释经文,分三31
癸三现声闻身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声闻’是闻佛说四谛教法,而悟道的阿罗汉。观世音菩萨知道有一类众生要用‘声闻身’才能得度的。这是菩萨的‘意轮不思议妙用’。
‘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知道一类众生,要用声闻身度他才能得度,所以就现‘声闻身’向他说法而度他。‘现声闻身’是观音菩萨的‘身轮不思议妙用’。‘而为说法’是观音菩萨的‘口轮不思议妙用’。
声闻是信行善根之机,因为他须要闻佛声教,才能断惑证真,所以观音菩萨就现同类身,为他说四谛的法门,教他‘知苦断集,修道证灭’,得以超出三界,而证入偏空涅槃。楞严经上观音菩萨说:‘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这就是观音菩萨,为信行善根的声闻,现声闻身而说四谛法的意思。有一类众生,虽然不是声闻根机之类,但他对于声闻有渴仰受教的心理,所以观世音菩萨就投其所好,现声闻身来向他说法而度他。辟支佛与声闻都是佛门中的出家众。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有的人对于出家人特别有缘,所以观音菩萨,为投其所爱乐,就现出家人的身份来度他了。但对他所说的,不一定就是四谛或十二因缘的法门。
以上已经将‘能应三圣’的文义解释好了。‘能应三圣’应该要能应四圣才是圆满,因为也有一类众生,应以菩萨身才能得度的。而观音菩萨正是现菩萨身度化众生,用不著特别为此类根机另外示现,所以经文中也就省略了。
壬二能应六天
上面已经将‘能应三圣’科文的意义解释好了,下面接著要解释‘能应六天’科文的意义。‘能应六天’下,又分为六科:一、‘现梵王身’,二、‘现帝释身’,三、‘现自在天身’,四、‘现大自在天身’五、‘现天大将军身’,六、‘现四天王身’。兹解释一、‘现梵王身’的科文。
癸一现梵王身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这句话是说明菩萨的‘意轮不思议妙用’。‘梵王’是色界梵天的天王,他管领著大千世界。依佛经说:天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所云‘欲界天’是有男女的性欲和饮食欲的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地方,共有六层。‘色界天’是有色质而无淫欲和食欲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色界天的众生,虽然断除了欲界的性欲与食欲,但仍有色身和宫殿的物质存在,所以叫做色界。此中众生由其禅定功夫的深浅,境界的粗妙优劣分为四级,共有十八层。‘无色界天’是没有色身和宫殿的物质,唯有精神存在的地方。在无色界天的众生,将心识住于深妙的禅定中,既无四大的色身,也没有国土的色质,所以叫做无色界天。无色界天,也依其禅定工夫的浅深,分为四层。合起来名为三界二十八天。兹为明了起见,将三界二十八天的名相表列于后:
正释经文,分三32
┌四天王天
│忉利天
│须夜摩天
欲界六天┤
│兜率天
│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梵众天
┌初禅天┤梵辅天
│└大梵天
│┌少光天
│二禅天┤无量光天
│└光音天
│┌少净天
色界十八天┼三禅天┤无量净天
│└遍净天
│┌福生天
│┌凡夫天┤福爱天
││└广果天
└四禅天┼外道天─无想天
│┌无烦天
││无热天
└五不还天┤善见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
┌空无边处天
│识无边处天
无色界四天┤
│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
要做三界中色界大梵天的天王,就得断欲离爱,具足五戒十善,获得初禅定力,且须要修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才能做大梵天王。菩萨以其智慧观察,知道有一类的众生,是要现梵王身才能度得了他的,是为:‘应以梵王身得度者’。
‘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有一类众生,既然要以梵王身才能度化他,观世音菩萨,仍是不失其对化度众生的机会,‘运用身轮不思议妙用’,而现大梵天王的身形,运用‘口轮不思议妙用’,为他说适应机宜的佛法了。楞严经上说:‘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这就是观世音菩萨,亲自说明自己,为一类厌离欲界尘欲,希求得到清净之身,希望统领大千世界,而持戒修善的众生,现梵王身而说法的文。对这种众生所说的法,当然是五戒十善,离爱断欲,四无量心等的法门。但也有一类众生,虽然不是希求做梵王的,但他欢喜看到梵王身,乐于接受梵天王的话,所以观音菩萨就为他现梵王身而说法。而这个时候所说的法,就不一定是五戒十善等的道理,而是随其所需而说了。
正释经文,分三33
癸二现帝释身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帝释’又名‘释提桓因’,翻译中国话叫做‘能为主’,是欲界第二层‘忉利天’的天主。欲界有六层天,名为六欲天。六欲天的第一层是四天王天,第二层是忉利天,就忉利天向横的方面来算,东西南北的四方各有八天,中间有一个天,合起来有三十三天,所以忉利天翻译中国话叫做‘三十三天’。帝释就是住在三十三天的中间一个天——善法堂天,而统领著其余的三十二天。佛教所说的‘帝释天主’,等于我国民间信仰的‘天公’,基督教所崇拜的‘上帝’。他们以为天公,上帝是万能之主,是世间上最尊贵的神,但在佛教看起来,却只是二十八层天当中,居在下面第二层的天人而已。在他的上面还有很多比他地位高的天人,况阿罗汉、菩萨、佛,那更是他望尘莫及的呢。观音菩萨运用他的智慧观察,知道有一类的众生,应该要以帝释的身份,才能度化他的。可不是吗?就以台湾的民间信仰来说吧,大多数人的心里,都存有一个天公的观念,而且视天公为世间至高的神,而信仰供奉著呢!
‘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现帝释身’是观音菩萨的随类现身:‘而为说法’是观音菩萨的随机说法。楞严经说:‘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这就是观音菩萨,为投合一类想要做帝释天主的众生,而现帝释身,为他们说五戒十善的法门,以成就他的愿望。但也有一类众生,虽不希求做天主,而是信乐帝释天主的,于是观音菩萨,也就不失度众生的机会,现帝释天身,使其欢喜亲近,然后为他开导佛法了。
癸三现自在天身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自在天’是欲界六天中,最高的一层天。这个天有两个王,一是天王,二是魔王。‘天王’是因为修未到定的力量,举动自在,而受五欲之乐,且能将旁天所化现的娱乐,作为自己的娱乐,摄为自己享受,而自在无碍,所以又名‘他化自在天’。‘魔王’是看到人世间有大修行人,持戒修定,将出离三界,他则恐怕三界内的众生,超出三界,得到解脱,而减少他的眷属,于是就来扰乱修行人了。这个魔王也拥有其诸魔眷属——魔兵魔将的。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各人的好乐不同。因为观音菩萨有他心通智的妙用,所以就知道也有一类众生,要现自在天的身份才能得度的。
正释经文,分三34
‘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现自在天身’是观音菩萨的‘身轮不思议妙用’,而为说法,是观音菩萨的‘口轮不思议妙用’。观音菩萨运用他的智慧观察而知道,有一类众生须要用自在天身才能化度的,所以就随其机感而现自在天身,对他说法了。楞严经上说:‘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这就是说,有一类众生,希望得到自在天身,以便逍遥自在,游行十方的话,观音菩萨,就现自在天身,到他的面前,对他说上品十善等法门,使他成就自在天的福报。还有一类众生,虽然不是想要做自在天人的,但他和自在天人有缘,所以观音菩萨,仍不失其机感,现自在天身,而度化他了。
癸四现大自在天身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大自在天’是色界的最上一层天,其他的经典称为‘摩醯首罗天’。这类众生,有三眼八臂,骑白牛、执白拂,飞行虚空,统治三千大千世界,为大千世界之主,而得大自在,所以叫做‘大自在天’。观音菩萨运用意轮不思议的妙用,知道有一类的众生,是要用大自在天身才能得度的。
‘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先以意轮鉴机之后,就运用身轮现身,口轮说法了。楞严经上说:‘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其所说的法,如果听法者是希望得到大自在天身,便为他说十善,四无量心等法。如果只是乐意接受大自在天王的教化,而不希求生天为大自在天人的,就投其所好,而说应机之法了。
癸五现天大将军身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天大将军’是天上的大将军,他的职责是统领天龙八部,而拥护佛法,救护国土,巡视世间,摧邪辅正,赏善罚恶,降福除灾的。如在寺院供奉著的韦驮菩萨,就是发出护教护人的本愿,示现天大将军身,作为忉利天主的外臣的。菩萨运智观察,知道世间有一类众生,是要现天大将军的身份,才能度化他的。
‘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既然有一类众生,应以天大将军的身份才能得度,观音菩萨就随类现身——现天大将军身在他的面前,为他开示佛法了。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这就是说,有人道或八部鬼神的众生,如果有志愿要统领鬼神,救护国土,保卫佛教的,观音菩萨,就现天大将军身,为其说五戒十善等法,使其成就天大将军身的威德勇猛,以完成摧邪辅正,保国卫教,护法安僧的志愿。
正释经文,分三35
癸六现四天王身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毗沙门’是印度话,翻译中国话叫做‘多闻’。是四天王中的北方‘多闻天王’。观音菩萨运用智慧观察,知道有一类众生,应该要用毗沙门天王身的身份,才能度化他的。
‘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又知道有一类众生,须以毗沙门天王身,才能度化他,就应其机宜,现毗沙门天王身在其眼前,对他开示佛法了。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从这个经文就可以知道,观世音菩萨,不但化现毗沙门天王身,同时也现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东方持国天王的身份呢!在这里只举出毗沙门天王,乃是只举其一,而把其他三方的天王省略了。这四天王是帝释的外臣武将,居住在须弥山腰,各各统领著鬼神部属,常常拥护正法,使修行者,远离魔障。观音菩萨,观察世间众生,有希望生四天王宫为太子,或发愿为四天王,以护国安邦的,即为这类根机示现四天王身,对他们说上品十善,及统领鬼神,护国安邦的道理,使其成就,以满其愿。
上面已经将‘能应六天’经文的意义解释好了,在这里所说的,欲界六天中,只举出‘四天王天’、‘帝释’、‘自在身天’,而略去‘兜率天’、‘夜摩天’、‘化乐天’等身,色界四禅十八天中,只举出初禅‘梵王’与四禅的‘大自在天身’,而将二禅兴三禅略去。这并不是余天不现,而是行文的省略而已!
壬三—应五人,分五
癸一现小王身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小王’是人间各国的国王,因为和转轮圣王之统领四天下比较起来,其统领的范围很少,所以叫做‘小王’。又因世间上国家多,国王也多,犹如粟子散布遍地,所以又名‘粟散王’。世间的众生,也有要以小国王的身份,才能度化他的。
‘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既然知道,有一类众生,要以小国王的身份,才能接受度化,就应其机宜,示现小国王的身份,在其面前,为他说法了。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做一国之王,算是人中之最高贵者,谁不希望做国王,以君临天下呢?但要做国王,必须先多修福德。观音菩萨,看到一类众生,希望做人王的,于是就现人王之身,于其面前,为他说五戒十善,治国祐民之法,以成就其福德,以满其治国安民之愿。又有一类众生,须以人王的威德才能接受教化,观音菩萨,也就现人王尊严之身,为其说法,以使其信伏领教了。
正释经文,分三36
癸二现长者身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所谓‘长者’,就是有财有德,在地方上有声望的长辈者。但严格的说,要具备十种条件,才够做长者的资格。这十种条件是:一、姓贵——族姓高贵,如王族之类。二。位高——要有很高的地位,如朝中的元老、宰相之类。三、大富——要有田宅财宝之富。四、威猛——要具备威德勇猛,使人见了肃然起敬。五、智深——要智慧高深,能通达世间的事理。六、年耆——要年纪在六十岁上,而有相当涵养的美德。七、行净——要行为端正,堪为众人的模范。八、礼备——要具足威仪,待人以礼。九、上叹——要为在上者(如国王或上司)之所赞叹。十、下归——要为下辈者之所信伏归附。这便是长者所应该要具备的十种条件,又名长者十德。有一类众生,须要以长者的身份,才能接受化度的。
‘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知道有一类众生,要以长者的身份,才能感化于他,就随类应化,现长者身,到其面前,为其说法了。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因为做了一个长者,能得到地方人士的归附爱戴,所以也有人羡慕的。既然这样,观音菩萨,就现长者身,对他说博施济众,仁民爱物的法门,使其成就,以满其愿了。又有一类,虽自身不希望为长者,但要以长者的身份来感化他,才能信伏的,所以观音菩萨,就投其所好,现长者身,为其说法,以便使其接受教化了。
癸三现居士身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所云‘居士’,依通常的解释,是居在家庭里,修学佛道之士。世间众生的乐欲和机缘各别不同,也有一类众生,要以居士的身份,才能得度的。
‘即现居土身,而为说法’:既然有一类要以居士身才能得度的机感,观音菩萨也就现‘居士身’,为其说法了。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这就是说,有一类希望韬光藏德,寡欲精修,爱谈名言,心慕佛法的众生,观音菩萨,就现居士身,为其说居家修德之法。又有一类与居士有缘的机感,观音菩萨,就应其机宜,现居士身,为其说法,使其接受感化了。
佛教书籍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