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聖典(教法篇)
作者︰關世謙居士
第二章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1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2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3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4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5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6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7  
第二章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1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1

    第一節演變中的事物無實質

    (一)無論身或心,因為是依因緣而成,所以身體是無實質的。身體既是憑因緣所集而有,因而也是無常的。

    如果說身有實質的話,那麼我們這個身就能依所想像,得到稱心如意才對!事實如何呢?譬如︰

    一位王者之于國事,該賞的賞、該罰的罰,完全依自己的意願去處理一切。雖說如此,但是︰不願意生病,病還是會來;不希望衰老,衰老依然不請自至。每一件事都不能盡如所願。

    同一道理,心也是沒有實質的,心也是靠因緣集聚而成,也是常常在演變的。

    如果認為心有實質的話,那麼,應該照我們所想像的才對!但是,是否如此?心里不希望惡,卻又離善很遠;心里希望善,卻時常想到了惡。事實上都未盡如意。

    (二)或有人問︰我們這個身體,是永遠不變呢?抑或無常呢?無疑地,答案應該是無常的,而絕不會錯。

    如果再問︰那麼,這無常是苦惱?還是快樂的呢?我們的答覆是︰任何人既生之後,當他被病、老、死所逼迫時,誰都會說是苦惱的。

    準此之故,把無常、演變、苦惱視為實質的、視為歸我所有的,都是錯誤的。

    心,亦復如是,是無常的、苦惱的、無實質的。

    所以,把由身心所組成的,自己認為那就是‘我’,而且將之呵護有加、執取以為屬我所有,這種觀念必須祛除。

    把一顆不具智慧的心,據為己有,那只是執著我有而已。

    而你一意所呵護的身體,由于是因緣所生,無時不在演變,即使再短的時間,也從未稍停。

    一如流逝的水、恰似閃爍的燈火,無時不在演變。我心之起意動念,就像活躍的猿猴,從無片刻的靜止。

    具有智慧的眼光,是如是見解,如此地察覺,從而對身心的執著,必須洞然物外。超然地解除了身與心的執著,庶幾獲得正道的體悟。

    ——巴利本中部四•三五•薩遮迦小經

    (三)生存在這個世界,任憑你再偉大,依然有五件事還是無法達成心願︰

    第一、勢將衰老之身,使它不再老化。

    第二、陷入臥病之身,使它不病而稍安。
第二章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2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2

    第三、病篤垂危之身,使它得免于死。

    第四、形將銷滅的物體,使它不滅壞而苟存。

    第五、即將滅盡散渙的事物,使它幸存于一時。

    盡管如此,世界上依然時常有人甘冒這不可避免的事實,橫沖直闖,干犯無謂的痛苦與煩惱。接受過佛陀教法的人們,因為明了那不可避免的事實是難逞僥幸的,故而,不抱持這愚昧的苦惱。

    ——巴利本增支部五•四九

    此外,這世界上另有四種真實︰第一,舉凡一切生物,都因無明而生;第二,大凡能構成欲望的對象者,都是無常的、痛苦的、變遷的;第三,凡是存在的物體,都是無常的、苦的、會變遷的;第四,沒有我,或屬我所有的事物。

    ——巴利本增支部四•一八五

    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會變遷的。所謂萬事萬物均無實我的道理,縱使佛不出現于此世,也是亙古不易的定理。但佛了然于此,也悟證及此,並且以之教導人類。

    ——巴利本增支部三•一三四

    第二節心態

    (一)迷與悟是唯心所現,一切事物是心所造。恰如魔術師,能隨心所欲地變現出各種物品。

    ——楞伽經

    人心的變化是無際限的,其活動也是無止境的。一顆骯髒的心,能變現出滿是染污的世界;一顆清淨的心,也能變現出一個玲瓏絕塵的世界。至于物外境界的變化,也是無際限的。

    畫是畫家所描繪的,物外的境界是由心所造的。佛所造的世界,是清淨而無煩惱的;人們所構成的社會,則是既煩惱而又染污的。

    ——華嚴經盧舍那佛品

    心,也像一位技巧的畫家,能描繪出林林總總的世界。我們這個世界之中,沒有一件事物品,不是由心的活動而產生出來。心的功用如此,佛亦如斯;佛既如是,而其他的人類又何嘗不如斯?因此,在作畫的一切事事物物的功用來說,心、佛、人類這三種是了無差別的。

    一切事物從心而起,佛是正覺知者。因此,能夠洞悉這種道理的人,才算真正的見到佛。

    (二)但是,我們的這顆心,則又經常在恐懼、悲傷、憂惱之中,已經發生的事,固然常懷憂慮;尚未到來的事情,也要預為恐懼。此理安在呢?就是由于心中無明和貪愛的病態在作祟。
第二章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3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3

    ——華嚴經第十六•夜摩天宮品

    迷惘的世界,從這貪愛的心中產生出來,而這迷恫世界中的種種因素,歸納起來,都在這顆心的里面。

    生與死,也是由心所起。于迷惘生死有關的心,如果消滅,那迷惘的生死也就窮盡了。

    ——華嚴經第二二•十地品

    迷惘的世界,也是由心所生起;由于這迷惘之心所見,而構成了迷惘的世界。了解到致心于遠離這迷惘的世界,才能擺脫染污,獲致覺悟。

    ——楞伽經

    準此道理,這個世界是由心所統轄,也為心所累,因而接受心的控制。出現一個充滿苦惱的世界,就是迷亂的心所使然。

    ——巴利本增支部四•一八六

    (三)一切事物,都置心于先,以心為主,而又終以心成。如果說心是污穢的,而且身體所行亦復如是,痛苦當即尾隨此人而至;一如拉車的牛只,車輛永遠跟在它後面。

    如果說心是善良的,身之所行亦復如斯,快樂就跟隨著此人,恰似如影隨形一樣。從事于惡行的人,當生之世,已有感于行惡是苦;及至後世,由行惡所受的果報,更會覺得苦上加苦。

    素行善良的人,現生之世,自有為善最樂的感受;到了後世,接受行善所得到的果報,將會愈益快樂。

    ——法句經一、二、一七、一八

    此心如已污濁,那麼,所行的路途,也會覺得坎坷不平,甚而終必顛僕傾倒。如果此心清淨,所行的路徑,亦是平坦舒適,所到之處健步安穩。

    身心快樂而清淨,恰是突破惡魔的羅網,步向佛國的大地。心地恬靜的人,經常處境安寧,進而精勤以赴,則不論晝夜,此心均在修行之中。

    ——首楞嚴經

    第三節真實的本體

    (一)此世間的事事物物,都是依緣而現,本來是無差別的,但在人們的視覺上有了軒輊,這是出自個人心機判斷所致。

    太空之中,原本沒有東西之分的,人類逕自給它加上東西南北的分際,從而才執著東或執著西。

    ——華嚴經第一六•夜摩天宮品

    數目,本來從一到無量數,每個數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數量的本身從未有多少的差別。但是,人類以欲望之心去計取,于是多少之間的差別,遂告產生。
第二章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4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4

    人世間本來沒有生也沒有滅的,但人人都曾目睹生與死的差別。人類的行為,本亦無善無惡,但是我們確曾見到善惡的差別,這都是由于人的心機判斷。

    佛陀超越于這種差別,一如飄蕩在空中的浮雲,虛幻無實,認為執取或揚棄都是空的,故而須祛除心機用事。

    ——楞伽經

    (二)人由于心機用事,所以執著一切︰執著財富、執著名望、執著生命,執著有無、善惡、正邪,乃至一切事物,徒使迷上加迷,因而招致更多的痛苦與煩惱。

    在此有一個人,獨自作長途的旅行,來到了一處地方,面前橫著一條大河,心想︰環視這河的此岸是險象叢生的,見那對面的彼岸,安全舒適。當下制作木筏,由這木筏的擺渡,才得平安地到達彼岸。繼而一想︰‘這只木筏,把我平安地載渡到這邊的岸上,對我來說是厥功甚偉,豈有將之舍棄的道理?’于是用力扛在肩上,繼續走向那未完的旅程。

    至此,對這旅行人來說,認為不這樣做有些過意不去,其實果真是這樣嗎?

    ——巴利本中部三•二二•蛇喻經

    從這個譬喻中顯示出︰自認理所當然的事情尚且不應執著,適可而止;何況那些似是而非的種種?更應澈頭澈尾地舍離淨盡。

    ——楞伽經

    (三)一切的事物,既無所謂來、亦無所謂去,無生亦無滅,從而無所謂得、亦無所謂失。

    佛說︰‘一切萬物,都不拘泥于有無的範疇,既不屬有、也不屬無,既無生、亦無滅。’亦即︰一切萬物均依因緣而成。事物的本體並無真實的自性存在,故不屬有;既依因緣而生,當然也不可謂無。

    見到了事物的體相,而加以執著,這是招致迷亂心意的原因。如果不看到物體的表相,心機就不致起意。覺悟之道,就是去發現這真實的道理,摒絕心機用事。

    誠然,世事如夢境,財寶亦如幻化。畫中所見的高低,本來無何不同,雖有所見,實則其本質仍無若何變勤,這一切一切都譬如陽焰。

    (四)由無數因緣所構成的事物,如果相信它將永遠如實地存在,那是一種錯誤的看法——常見;如果相信那是完全不存在的,也是一種錯誤的看法——斷見。

    這些所謂︰斷、常、有、無,都不是實有其相的,因為人們執著它,所以才有了表相。一切萬物本來都是遠離于執著相的。
第二章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5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5

    因為一切物體都是依緣而生起,所以都是有變遷的,都不是永遠不變而各有其實體的。惟其有變遷,才猶如幻化,亦有如陽焰之所示,而且,在同時亦猶如當體的真實感,變遷之余,宛如永遠不變。

    河川之于人,雖然確曾見到是河川,但對餓鬼來說,所見的則是水火,而非河川。因此,河川對餓鬼來說,就不能說是‘有’;對人來說,則不能說是‘無’。

    同此道理,一切萬物不能都說是‘有’,也不能都說是‘無’,而是幻化的。

    而且,如果離開這個幻化的世界,也就沒有一個真實的世界,或永遠不變的世界。所以把這個世界看成是假的世界,固屬錯誤;如視為真實的世界,更是錯誤。

    但是,世界上的人類,基于這種錯誤,雖然看到了這世上的有,仍謂世上都是幻化,以為既具因應幻化的心,而謂不應有錯誤,其實這種錯誤,在愚痴人的心中不盡了解其道理所在,以為是假的世界,以為是真實的世界。

    有智慧的人即能領悟這番道理,對于虛幻,當下就看出是假有,同時還能不犯這項錯誤。

    ——楞伽經

    第四節不偏不倚之道

    (一)修道之人,必須避免兩種偏頗的生活。其一,沉淪于欲望中妄自菲薄的卑賤生活;其二,徒自痛責身心,而加以百般折磨的苦行生活。

    擺脫這兩種的偏頗生活,啟開心眼、進修智慧,才是導向覺悟的中道生活。

    這中道生活,究系何所指呢?那就是︰正確的看法、正當的思惟、正經的語言、正大的行為、正常的生活、正當的努力、正直的記憶、正規的心思集中等八種正道。

    ——巴利本律藏大品第一•六•轉法輪經

    一切萬物都是依緣而有生滅,沒有所謂的有與無;愚痴之人或者見有見無,但具真智慧者的所見,是超越于有無的,這就是中道的正確見解。

    ——楞伽經

    (二)一根木材在大河之中順流而下,這木材既不靠近兩岸,也不淪沒入中流;既不漂上陸地,也不為人所撈取;復不被卷入漩渦、也不會從內部腐朽,最後終于流入大海。

    這根木材所譬喻的是︰既不執內,亦不執外;既不執有,也不執無;既不執正,也不執邪;雖離迷惘,但不拘泥于悟覺,任其一身在中流里浮動,一如學道之人的中道見解和中道生活。
第二章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6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6

    ——雜阿含經卷四三

    學道生活中最切要者,就是不執著兩邊的極端,經常運步在中道之間。

    一切萬物,既無生、亦無滅。了解它沒有常性而不受拘束,不執持自己所做的善,更不系縛于任何物體。不受拘束,就是不堅持,也就是不執著。學道之士,既不畏懼死,更不求貪生。至于說這種見解、那種見解,應該是不追逐在任何見解之後。

    ——楞伽經等

    人,當興起執著心的時候,迷惘的生活,馬上即將開始,所以步向覺悟之路的人,他們過的是︰不堅持、不執取、不停滯、不受拘束的生活。

    (三)因為覺悟沒有其自體的本質,實際上也沒有覺悟處。

    因為有迷惘,所以才有覺悟;如無迷惘,何來覺悟?離開迷惘,即無覺悟;離開覺悟,亦無迷惘。

    至此,執著覺悟也是一種障礙。

    ——巴利本中部二•一八•蜜丸經

    有了黑暗,才需要照明。黑暗如果消失,照明當下即無用場,于是照明與被照明的物體,同時均消匿于無形。

    誠然,學道之士,覺悟而不停滯于覺悟之境;之所以須求覺悟,那是因為猶在迷惘之中。

    達到這番境地,即使在障礙中也能得悟,在黑暗之中也有光明。一切煩惱之境,正是開悟之處,必當戮力以赴。

    ——楞伽經

    (四)事物平等而無差別謂之空;事物共自體的本質沒有實相,既不生、亦不滅,因為用語言無法表達或形容,故謂之空。

    一切事物都是以相互的關系而成立、互相依附而存在,沒有一個是單獨成立的。

    正如光和影、長和短、白和黑的物體,其自體的本質並非只靠單方面就可得而為有,所以稱之謂無自性。

    復次,迷外無覺,覺外無迷;這兩件事情相互之間並不抵觸,兩件事也沒有相反的沖突。

    ——楞伽經

    (五)人們經常看到事物的生成或消滅,其實實物本來就沒有生,亦無滅。

    眼楮之得以見到事物的真實狀態、了解到生滅不二的道理,就是覺悟。

    人們自己想到有我,才會執著屬我所有,但是本來就沒有我,又怎麼能屬我所有?了解到無我和有我本一不二的道理,就是覺悟。
第二章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7
    人心與真實的本體7

    人,想到了既有清淨也有污穢,而為這兩件事所拘束。但是事物本來就沒有清淨也沒有污穢,清淨也好、污穢也罷,同時都是人的心機作用而已。

    人們對善惡,本作不同的想法而固執于善和惡。但是,善無獨有、惡不孤存;證悟覺道之人,了解到善與惡本來不是兩回事,就是覺悟不二法門的道理。

    人們經常畏懼不幸而企望幸福;但以真智慧去衡量這兩件事情,在不幸當中也有幸福。因此,覺悟到不幸中也會有幸福存在,了解到那是纏縛身心和拘束自由,從而將失去真實的自在;這種人才算是覺悟到不二的道理。

    因此,無論說有與無、迷與悟、實與妄、正與邪,其實都不是兩個極端相反的,其真實情況都無法言說、表示和認識。這些言語和心機,都有必要將之遠離;人們如果遠離了這些言語和心機用事,就可以悟得真實的空性。

    ——維摩經•入不二品

    (六)例如︰蓮荷不會生長在清淨的高原和陸地,反而在污泥中才會開花;不是離開了迷就能得悟。錯誤的見解和迷惘都是成佛的種子。

    若不冒著種種的危險潛到海底,就得不到價值連城的寶物;不進入迷惘的泥海之中,也得不到覺悟之寶。執著自我堅固如山的人,其後,如能發心探求真理,最終,同樣也會得到覺悟。

    因此,往昔有位仙人攀登如刃的高山,並且回身自行投入大火之中,當身體尚未墜及火焰,頓時自覺于一陣意外的清涼,當下便覺悟了迷惘。名聞利欲的刃山、怨憎的火焰,覺悟的涼風起處,便怡然地得度了。

    ——華嚴經第三四•入法界品

    (七)佛的教法是讓我們離開相反的兩端,以覺悟中道不二的道理。如果你執取了相反兩端的任何一邊,即使那是善的、是正的,也是錯誤。

    如果,人們的思想一味地固執于一切事物的變遷,這將陷入一種錯誤的想法。還有,如果固執于一切事物都是不變的想法,這也是根本錯誤的思惟。如果依然執著人我,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永久都無法脫離苦惱;如果執著無我,那也是一種錯誤的想法,這對學道亦無何助益。

    復次,堅持一切事物都是苦惱,也是錯誤的想法;如果說一切事物只有快樂,這也是錯誤的想法。佛的教法是中道,是脫離兩端而不偏不倚的。

    ——楞伽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