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
作者︰文珠法師
分卷閱讀
正宗分23 正宗分24 正宗分25 正宗分26
正宗分27 正宗分28 正宗分29 正宗分30
正宗分31 正宗分32 正宗分33 正宗分34
分卷閱讀 正宗分23
    正宗分23

    三無余依涅,謂諸聖人,或鈍根阿羅漢,厭苦欣寂,灰身泯智,煩惱既盡,余依亦滅,名無余依涅。

    四無住涅,指諸佛菩薩,雖然惑盡智圓,證本具真如自性,但大悲愍物,不住涅;般若智照,不住生死;盡未來際,利樂有情,用而常寂,名無住涅。

    自性涅,通于凡夫及一切聖人;有余無余涅,通于三乘聖眾;無住涅,唯局限于大乘,是諸佛菩薩境界。今言︰‘示現般涅’,是示顯諸佛涅,實非真滅,乃示現而已。普賢菩薩于盡空遍界,十方三世佛剎極微塵數佛,‘將欲示現般涅時’。固然殷勤勸請,諸佛住世。即使是三乘聖眾,有學無學,甚至一切諸善知識,悉皆勸請,莫入涅,留住世間,‘經于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眾生福田。

    華嚴經離世間品言,善知識有十種︰‘所謂令住菩提心善知識,令生善根善知識,令行諸波羅密善知識,令解脫一切法善知識,令成熟一切眾生善知識,令得決定辯才善知識,令不著一切世間善知識,令于一切劫修行無厭倦善知識,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識。’此等善知識,能饒益眾生,故皆勸請莫入涅。

    諸佛出世,及入涅樂。可分為實義及對機二種︰

    若約實義,其理有三,一以緣性即空的真諦言︰則非出非般,如華嚴經言︰‘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此是隨緣不變義,亦即是空如來藏。

    二以法界緣起之俗諦言︰則念念處處而出現,念念處處而入滅,因佛證一切智,大悲相續,救度眾生,是以念念出現;如來成正覺,無處不至,是處處出現。遍一切處出現的佛身,是以隨相有為言,即念念即生即滅,故念念處處而入涅,此是不變隨緣義,亦即是不空如來藏。

    三以法界實體第一義諦言︰則諸佛常住世間,亦常入涅,因為寂而常照,故名住世;照而常寂,故名涅。此即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義,亦即是空不空如來藏義。

    若以對機言︰由于機緣感應,則菩薩樹下出現;若機感緣盡,則雙林樹下入滅。如華嚴經出現品說︰‘佛子,諸佛如來為令眾生,生欣樂故出現于世,欲令眾生生戀慕故,示現涅。’

    今普賢菩薩請佛住世,當然是以對機言。實則佛身周遍法界,本無去來,何用勸請,但因眾生心水渾濁不清,何止不能見佛,且于三乘聖眾,乃至一切善知識,亦無福親近,致使一切聖眾,相繼示現入滅。
分卷閱讀 正宗分24
    正宗分24

    普賢菩薩為欲利益一切眾生,令眾生有機會見佛聞法,有機會供養三乘聖眾,或有機會親近善知識,而發願勸請︰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以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莫入涅,恆住世間,經于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弘揚佛法,利益眾生。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講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此總結弘願無盡。普賢菩薩說︰即使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諸佛住世之願,亦無有窮盡。而且是盡未來際,念念相繼,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8.常隨佛學願

    復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婆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

    別行疏鈔雲︰‘自此以下三願,皆是回向,常隨佛學是自利,恆順眾生是利他,以自利利他二行功德,及前七願所修之福,回向三處。’

    常是恆常,揀非短暫而是永恆;隨是隨順,揀非違逆。指自今生開始,直至成佛,生生世世,常隨順于佛所說的道理,決不違背佛的宗旨。在一般而言︰佛學與學佛不同,佛學是名詞,指佛的思想與言論,包括佛所說三藏十二部教典,及其所詮的義理;而學佛則是動詞,即如說修行。佛學偏重于知識與理論;學佛著重于模仿,實踐,與言行。

    今言常隨佛學,該是動詞,意思是︰永遠恆常隨順于佛,學佛之所學,行佛之所行,以佛心為己心,以佛志為己志,學佛的思想與意志,學佛的修因與證果,學佛的功德、智慧、與慈悲,學佛濟物利生,舍己為人的種種德行,甚至難行難忍的事,亦應學習,時刻約束身心,勿使趣向七情六欲,時刻策勵自己,向佛學習,謂之常隨佛學。

    ‘如此娑婆世毗盧遮那如來……及余種種難行苦行’,是說明學佛因中妙行。娑婆世界,是華藏世界,最中的香水海第二十重中第十三重,梵語娑婆,譯名堪忍,意思是說︰此世界中的眾生,能堪忍受一切苦惱,屬于穢土,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佛國土。‘毗盧遮那如來’,是釋迦牟陀佛的真身,天台宗以毗盧遮那及釋迦,次第配佛的三身。
分卷閱讀 正宗分25
    正宗分25

    如法華文句說︰‘法身如來名毗盧,此翻遍一切處;報身如來,名毗盧遮那,此翻淨滿;應身如來名釋迦。’

    法華玄義言︰‘覺妙究竟顯,名毗盧遮那。智妙究竟滿,名盧遮那,行妙究竟滿,名釋迦牟尼。’

    華嚴宗則以毗盧遮那是報身佛,晉譯華嚴,名盧舍那,唐譯華嚴名毗盧遮那,古譯淨滿,新譯光明遍照,因佛以身智光明,遍照理事無礙法界故,是佛的自受用身。

    密宗則以毗盧遮那,是釋迦理智不二的法身佛,譯名大日如來,如大日經疏說︰‘梵音毗盧遮那者,是日之別名,即除暗通明之義。’又說︰‘所謂毗盧遮那者,日也,如世間之日,能除一切暗冥而生長一切萬物,成就一切眾生事業,今法身如來,亦復如是,故以為喻。’

    毗盧遮那,既是釋迦如來的法身,則言毗盧遮那,即等如是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佛,于此娑婆世界成佛,是婆娑世界的教主,因名︰‘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

    ‘從初發心’是自從凡夫時,最初發菩提心勤求佛道開始,一直勇猛精進不退。別行疏說︰心有十種相︰‘一親近善友,二供養諸佛,三修習善根,四志求勝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深心平等,九愛樂大乘,十求佛智,所以十事,皆是發心求大菩提之相。’

    又真發菩提心,應該具足以下十種心︰

    一信心︰是信本具佛性,樂念真如,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願求一切智;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密;信僧,能修正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學如實行。

    二進心︰勇猛精進,堅固前之信心,遠離眾苦。

    三念心︰由精進力,六念現前,念佛三身,種智無邊;念法教理行果,能利益眾生;念僧理事和合;念戒成就菩薩三聚淨戒;念施,平等實行財、法、無畏之施;念天,念第一義天,常樂我淨。此六念皆是屬于正念,由精進行,成就正念心。

    四慧心︰不妄分別,開悟決擇,唯識道理,慧解現前,正觀諸法,名慧心。

    五定心︰修正定聚,止息外緣,攝心定境,名定心。

    六戒心︰恆住三聚淨戒,自利兼他。

    七回向心︰將前所種善根,回向佛果菩提。

    八說法心︰于末法時,發心受持如來正法,策勵修行,廣為人說,令法廣布,名說法心。
分卷閱讀 正宗分26
    正宗分26

    九舍心︰于身命財產,以及一切煩惱,普皆舍棄,名為舍心。

    十願心︰願求佛果菩提。真正發心者,應具備此十種心,能具備此十種心者,可作賢位,名發心住。

    ‘精進’,揀非懈怠,萬行無雜謂之精,勇猛向前名進。又練心于一,謂之精,專心務達,謂之進。身精進者,則能如法致財,用于布施;心精進者,則能斷煩惱,而遠離惡法。

    佛經說精進有三種︰一披甲精進,是披菩薩大勢心之甲,不怖畏種種難行。二攝善精進;即是勤修一切善法而不倦。三利樂精進;勤化眾生,利樂有情,盡未來際,心無厭倦。

    ‘不退’︰是說菩薩修諸善根功德,展轉增進而無退失。法相宗言不退有四︰

    一信不退︰指于菩提路上,十信位中的第六信,名不退心,得不退墮外道邪見之家。

    二位不退︰指十信位中第七位,名不退住,即不退墮二乘之家。

    三證不退︰初地以上菩薩,出越二乘,證得聖法,不退下位。

    四行不退︰八地菩薩,得無生忍,必當作佛,更不退轉,于有為無為法中,能行一切行,不被相用所動,名行不退。

    天台宗則說,不退有三︰別教從初住至七住,圓教自初信至七信,能斷見思煩惱,永不退墮三界生死輪回,是位不退;別教由八住至十回向止,圓教八信至十信,能伏斷塵沙煩惱,不退菩薩利他行,是行不退;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以上,分斷無明,分證法身,一心三觀,任運現前,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念念與中道理相應,是念不退。

    ‘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是明菩薩因中修檀波羅蜜時,精進之相。菩薩布施,不獨舍棄外財的珍寶,更能舍棄內財之身命。

    ‘剝皮為紙’以下等七句,是說菩薩修因,為法忘軀,不惜身命。此可分為因緣及觀智兩方面解釋。集一切福德三昧經記載︰‘往昔過去久遠阿僧劫,有一仙人名曰最勝,住山林中,見諸神仙常行慈心,復作是念,非但慈心能濟眾生,唯集多聞,滅眾生煩惱邪見,能生正見。念已,便詣城邑聚落,處處推求說法之師,時有天魔來語仙人言︰我今有佛所說一偈,汝今若能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析骨為筆,書寫此偈,當為汝說。

    最勝仙人聞已,念言︰我于無量百千劫中,常以無事為他割截受苦無量,都無利益。今當舍不堅之身,易得妙法,歡喜踴躍,即以利刀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析骨為筆,合掌向天,請說佛偈,是魔王見已,愁憂憔悴,即便隱去。仙人見已,作如是言︰我今為法,不惜身命,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析骨為筆,為眾生故,志誠不虛,余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說法者,當現我前。
分卷閱讀 正宗分27
    正宗分27

    作是語時,東方去此三十二剎土有佛國土名普無垢,國中有佛號淨名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勝身,苦痛即除,平復如故,佛即廣說集一切福德三昧,最勝聞法,得無礙辯,佛說法已,還復不現。最勝仙人得辯才已,為諸眾生,廣說妙法,令無量眾生,住三乘道,經千歲後,爾乃命終,生淨名王佛普無垢國,由敬法故,今得成佛。佛告淨威,昔最勝者今我身是。是以當知,若有人能恭敬求法,佛于其人不入涅樂,法亦不滅,雖在異土,常面見佛,得聞正法。’

    若以觀智,則觀此身,是由五陰四大組合而成,若皮若骨,卻無定實,舉體全空,無我我所,雖相假有,但如泡如焰,如聚沫,如芭蕉,實無自體,故能不惜身命,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析骨為筆,書寫經典,而且不止一部兩部,而是堆積如須彌之多。

    ‘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是以外財輕施之易,以況前內財重施之難。菩薩行道,為求法故,連犧牲性命,亦在所不惜,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等身外之物?如有求者,菩薩當然歡喜施予。

    ‘及余種種,難行苦行’,是總明佛因中歷劫修行,除前面所說,內外財布施外,其中所經過種種難行苦行之事,無不難行而能行,難忍而能忍。為饒益眾生,為進趣佛道,而犧牲性命。我等常隨佛學,亦應該常修一切難行苦行,甚至為法忘軀,不惜身命。

    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闢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于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于涅,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此是舉果以辨其行用。既證佛道,自然具足種種神通變化,能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為眾說法。菩提樹有木樹,有七寶樹。劣應身佛,于木菩提樹下成道,以生草為座;勝應身佛,于七寶菩提樹下成佛,以天衣為座。菩提譯名正覺,大智度論分析菩提有五種︰

    一發心菩提︰指十信位的菩薩,于無量生死中,為無上菩提發大菩提心,行菩薩道。

    二伏心菩提︰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位菩薩,于諸煩惱,能調伏其心,行諸波羅密。
分卷閱讀 正宗分28
    正宗分28

    三明心菩提︰初地以上菩薩,能現三世諸佛所證諸法實相,其心明了。

    四出到菩提︰八地已上菩薩,于般若中,不著般若,能滅諸惑,見十方佛,出離三界,趣向佛果。

    五無上菩提︰等覺菩薩,坐道場,斷煩惱,證法身,成無上道。

    今言︰‘成大菩提’,是指第五種無上菩提。經文于樹下成大菩提之前,加‘乃至’二字,是超略之詞,因為菩薩行道,法門無量,所謂︰六度萬行,前文謹舉六度之一的布施度而已。故以‘乃至’二字,概括余五度,以及其他八萬四千細行,菩薩經三大阿僧劫,精勤修持六度萬行,福德圓滿,智慧具足,方證菩提,故言‘乃至樹下成大菩提’。

    ‘示現種種神通’,是成佛後所作種種佛事。不測謂之神,無礙謂之通。佛證菩提,妙用難測,理智無礙,故能現種種神通。普通天人及鬼神,皆有五通,謂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等五通;二乘聖人,于前五通外,加漏盡通,合言六通。

    晉譯華嚴經,言佛具足十種神通︰

    一出生念宿命方便智通︰此智能出生過去際之方便,即是宿命通。

    二出生無礙天耳智通︰此智能出生聞十方音聲無礙之天耳方便,屬天耳通。

    三出生知一切眾生不可思議心心數法方便智通︰此智通為出生知一切不可思議心心所法之方便,是他心通。

    四出生無礙天眼︰觀察眾生方便智︰此智為出生無礙天眼,觀察眾生之方便,即天眼通。

    五出生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示現眾生方便智通︰此智通為出生不可思議自在神力對眾生之方便。

    六出生一身示現不可思議世界方便智通力︰此智通力為出生一身示現不可思議世界之方便。

    七出生于一念中往詣不可說世界方便智通︰此智通為出生一念中,能往詣不可說佛剎之方便。

    八出生不可思議莊嚴具莊嚴一切世界方便智通力︰此通為出生以不可思議莊嚴具,莊嚴一切世界之方便。

    九出生不可說化身示現眾生方便智通︰此通為出生對于眾生示現,不可說化身之方便。以上五種皆屬神足通。

    十出生不可說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議示現眾方便智通︰此智通為出生對于眾生在不可說之世界,示現不可思議等正覺之方便,是漏盡通。佛果十通,雖不出六通,但其境界則遠勝二乘,故言︰‘示現種種神通’。
分卷閱讀 正宗分29
    正宗分29

    ‘起種種變化’,變化即是神通變化,法華玄贊雲︰‘妙用無方曰神,神通變異曰變’。神變亦有多種,大致可分為三︰

    一說法神變︰謂如來以無礙大智,知眾生種種善惡業因,及善惡果報,而應機說法。

    二教誡神變︰謂如來對諸弟子教誡,是法應作,是法不應用,是道得聲聞乘,是道得緣覺乘,是道得菩薩乘等。

    三神通神變︰如來為調伏驕慢眾生,現種種神通,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等。神變不限于身輪,凡佛一切語言,及善巧方便,皆名神變。

    大寶積經總以佛之三業為神變,如佛昔日,為度三迦葉,而現十種神變,別行疏鈔說︰佛之神變有十八種︰

    一震動︰諸佛菩薩定力自在,能普遍震動大地,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或無數世界。

    二熾燃︰佛身相名顯,由于定自在力,能出生種種光明,青光、黃光、赤光、白光等,如底沙如來入火光定,名為熾燃。

    三流布︰佛菩薩由定自在力,教示利喜,施于眾生,如法華經中普賢菩薩言︰‘我當以神通力,守護是經,于閻浮提,廣宣流布,令無絕斷。’

    四示現︰佛依定自在力,變異類形,現種種身,教化一切異類眾生。

    五轉變︰佛由定自在力,起勝解通,變身大小不定,或變山河大地,一切物品,甚至飲食,皆能隨心轉變,以利眾生。

    六往來自在︰山河石壁,無能滯礙,上到梵天,旁至十方,皆隨心念即至,如普賢菩薩從寶威得上王佛國來于此土,無所阻礙。

    七卷變︰佛由定力,令須彌山入芥子中,無量世界,不出一塵等,名之為卷。

    八舒變︰能展小令大,令一塵一毛皆遍法界。

    九眾像入身變︰身內能包容一切形像,如摩耶夫人能含容無邊世界,大菩薩眾集會听法,又如普賢身內,佛佛無盡,佛毛孔內,菩薩重重。

    十往同類趣變︰佛菩薩由定自在力,能現身六道中受生,同其形類,以彼等言音,說法教化。

    十一隱變︰是從有現無,諸佛菩薩,能于大眾前,忽隱忽現,如文殊菩薩于靈山會上,答彌勒菩薩問後,即隱身到龍宮等。

    十二顯變︰是從無而有,如靈山會上,從地涌出,無量菩薩,一一菩薩,皆百福莊嚴。
分卷閱讀 正宗分30
    正宗分30

    十三所作自在變︰由于定力,能于十方世界,行住坐臥,所作所為,隨意自在,利益眾生。

    十四制他神變︰佛菩薩定力,能制伏一切邪魔外道之邪通。

    十五能施辯才神變︰凡有志于佛道,而求智慧者,佛菩薩皆能施與。如利涉和尚,求觀音菩薩乞無礙辯,結果得過人辯才。

    十六能施憶念神變︰佛菩薩由定自在力,能加被有情,令知過去久遠劫事。

    十七能施安樂神變︰佛菩薩以大悲力,拔眾生苦,令得安樂。

    十八放大光明神變︰佛菩薩能放光明,照無量世界,如經言︰‘照東方萬八千世界,乃至遍照十方無數世界。’

    十地菩薩及諸如來,皆能具足以上十八種神變,故言︰‘起種種神變。’

    ‘現種種佛身’,佛身總則有法身,報身,應身;別則有五身,十身等。五身指堅固自性身,福德莊嚴身,受用智慧身,作變化身,及淨法界身等。十身是︰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法身,智身,虛空身等。然則善財童子,所遇善知識,皆不離佛身。

    華嚴經說佛的十身是︰

    一菩薩身︰即八相成道的佛身,名正覺佛。

    二願身︰願生兜率天的佛身。

    三化身︰生于王宮的化身,名涅佛。

    四住持身︰亦即舍利身,謂佛滅後,分布舍利,住持佛法,名住持佛。

    五相好莊嚴身,佛有無邊相好莊嚴,是萬行業因所感之功德,即業報佛。

    六勢力身︰佛以慈心攝伏一切,名勢力身,即是心佛。

    七如意身︰是對地前菩薩而現的如意身,即如意佛。

    八福德身︰佛常住于三昧,三昧是福德之最,因名福德身,即三昧佛。

    九智身︰佛之大圓鏡等四智,是本有之性德,故智身即是性佛。

    十法身︰智身所明了的法身理性,盡空遍界,故法身即是法界佛。

    從一至四是應身佛,從五至九屬于報身佛,第十法身即是法身佛。故三身是十身之總,十身是三身之別。今言︰‘現種種佛身’,即是方便示現,從用而言︰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從體而言,雖隨類應現,不出佛身。成大菩提,示神通,起變化,現佛身,是顯能教化之人,以下處種種道場,是顯所教化之機。
分卷閱讀 正宗分31
    正宗分31

    ‘處種種眾會’是總標,‘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以下是別釋,大眾雲集之處名眾會,一切賢聖,一切功德聚合之處,名為道場。又弘法修行之處,名為道場。所以諸大菩薩聚修之處名︰‘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二乘聖人聚修之處名︰‘聲聞及闢支佛眾會道場’。

    ‘轉輪聖王’,是人中第一,千子圍繞,七寶隨身,統領四大部洲,廣弘十善,相圓百福,足蹈千輪,名金輪王。銀輪王管三洲,銅輪王管兩洲,鐵輪王管南瞻部洲。‘眷屬’,指各轉輪聖王的親屬。

    ‘剎利’,即剎帝利,是印度王族之稱,‘婆羅門’,譯名淨行,指出家或在家修行人言。齒德俱尊,上敬下歸稱‘長者’,富而不貴,宅心仁慈名‘居士’。‘天龍八部’,指天眾,龍眾,以及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等八種部屬,‘人非人’等,是概括八部以外的眾生。

    凡是菩薩、二乘、轉輪王,人間國王,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所聚會之處,佛即現身,而為說法;不但一音圓具眾音,而且音聲如大雷震,能令听法者,皆隨其類各各得解,皆隨其類各各得益,皆隨其類各各驚醒迷夢,皆隨其類為說三乘五乘,乃至一佛乘正法,令各各得成就其所樂欲。甚至應見佛入滅而得度者,佛即示現入于涅。故說︰‘處于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于涅。’

    佛證法身,原無生滅去來,但為饒益眾生,非生現生,非滅現滅。如釋尊將示現入滅時,出大音聲,普告大眾,若有疑者,今悉可問。後于晨朝,面門放光,普照世界,大地震動,天人大眾,皆來集會,佛出八種音聲,普勸大眾,莫大號哭,勿自亂心,即為說法,令眾知身如電,無常迅速,應疾修行,早出三有,勿復懈怠,散心放逸,說是語已,于七寶林,右脅而臥,頭北足南,面西背東,即于中夜,入第四禪,寂然無聲、入于涅,是名︰‘示現入于涅’。

    ‘如是一切,我皆隨學’,是明能學之心。‘如是一切’,指佛初發心,至示現涅,于其中間,經無量時空,修種種苦行,因圓果滿,成菩提道;示通現變,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成熟有情等自利利他的勝行,‘我’是普賢菩薩,及修學普賢行願的一切行者,‘皆隨學’,即是發願學習佛的一切勝行。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分卷閱讀 正宗分32
    正宗分32

    此明隨諸佛學。‘如是’,是推廣之詞,普賢行願,不僅隨娑婆教主本師世尊毗盧遮那佛學,同時隨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學。因為一切如來,亦皆如毗盧遮那佛一樣,發心修行,證菩提,現神變,處眾會,說法利生,成熟有情。是以‘于念念之中,我皆隨學’。

    恆以覺悟之心,念覺悟之佛,謂之念念,華嚴經出現品中說︰‘佛子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因此,一念覺悟,即一佛出世,念念覺悟,即諸佛出世,本此念念覺悟之心,常修一切梵行,自利兼他,即是常隨諸佛學。雖然說︰‘佛佛道同’,但這只是就佛所證的真理而言;至于諸佛的願力,諸佛的悲心,諸佛的勝行,諸佛攝取眾生的方便,則各有特色,皆值得學習。

    但隨諸佛學,非暫時性或間歇性學,而是盡未來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的學。學諸佛的願力與苦行,學諸佛成菩提,現神變,處眾會,成就眾生。這種學習的精神,歷久彌堅,即使‘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不但‘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而且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此是總結常隨諸佛學的行願無盡。

    9.恆順眾生願

    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此是說明第九恆順眾生大願的內容。恆是恆常,隨是隨順,眾生,包括法界六道四生,凡有心者,皆名眾生。眾生的種類無量,眾生的數量無量,眾生的根性,眾生的嗜好亦無量,非佛的大智大悲,如何能恆順一切眾生?普賢菩薩常隨諸佛學,學佛的大智,融通物我一體,自他無隔;深知聖凡雖異,其體實同,故能學佛的大慈,本同體的大悲,恆順眾生。並以其恆順眾生的經驗及方法,開導善財童子,及華嚴海會諸大菩薩,鼓勵大眾,發起恆順眾生的弘願,實行恆順眾生的勝行。故名恆順眾生願。

    前常隨佛學,是著重于自利,今恆順眾生,是偏重于利他。實際上,自利與利他,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隔的;特別是在菩提路上,往往由利他的行為,來達成自利之目的,也唯有自利成就,方能實行真正利他的弘願。例如︰菩薩發心廣大,恆思饒益一切眾生,自然從利他行為中,使自己增長善根,開發智慧,積聚功德,甚至覺悟成佛。成佛之後,更可以應身無量,盡未來際,度脫眾生,是以自利利他是相因相成,不可或分。故前八願,雖然看似屬于自利,實則內容包括利他;今此大願,恆順眾生,似純屬利他,但因恆順眾生,結果自己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自利。所以一個上求佛道以自利的菩薩,必然與之同時,下化眾生以利他,二利並行,二利究竟,方能成佛。
分卷閱讀 正宗分33
    正宗分33

    利生的方法,雖然很多,但其中最容易攝受眾生的,該是恆順眾生;否則,與眾生意見相左,各走極端,又如何攝化眾生?因此,普賢菩薩教導善財童子,及華嚴海會諸大菩薩,行菩薩道時,應發願恆順眾生,不違眾生嗜好,不逆眾生意念,隨之順之,先建立良好關系及友誼,然後隨緣教化之,所以隨順眾生,非盲從附和,更非為眾生所轉,而是堅定自己的立場,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最終目的,是在攝化眾生歸向佛道。菩薩萬行中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該是‘恆順眾生’的原則,亦是恆順眾生最好的方便。

    ‘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是出其所隨順的對象,盡空遍界十方三世中,一切諸佛剎土,其數無量,因名‘剎海’。‘眾生’指四大五蘊眾緣組合而生的有情,大法鼓經言︰‘一切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不增不減經言︰‘此法身本性清淨,但為恆沙煩惱所纏,隨順世間,往來生死,即名眾生。’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海無量,其中所有眾生,當然亦無量,此無量眾多的‘所有眾生’,是指下文所說︰三界、六道、四生、五類。四生,是胎卵濕化四種;五類,指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三界六道眾生中,天及地獄,唯獨化生。鬼道眾生,地行夜叉,羅剎及鬼子母等是胎生,余皆化生。

    人道與畜生,各具四生,如毗舍夷福 焉 櫻 鍬焉黃脹ㄈ聳翹Э 致蓯髖  郵髦   儷踔 舜佣煜律保 允腔  嗜說讕咦闥納P笊樂校 敖鴣崮瘢  咚納U 罹 疲骸  鴣崮瘢 蓯乘納 鞜問 Ц眩 蓯橙弧 S嗄窠月焉 嗍藿蘊Э 且孕笊嗑咚鬧稚br />
    化生遍三界,胎卵濕唯欲界,有色遍下二界,有想遍三界,唯除無想天及有頂天,無想天限于色界,非有想非無想,亦唯指無色界的有頂天,三界六道,四生五類,皆由眾緣和合而生的有情,故言︰‘所有眾生’。

    ‘種種差別’,是總標三界六道眾生的差別相。‘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以下,是別釋眾生的差別。因為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佛剎海眾多的世界無窮無盡,其中所有三界六道眾生,亦無窮無盡,而眾生的種種差別相,亦無窮無盡;以下,是分類說明眾生的差別相。

    ‘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是明眾生的生處不同。卵生,是指由蛋類孵化而生,雞鴨烏之類;胎生,是由母胎出生,如人及豬馬牛羊等類;濕生,是從濕氣而生,如蟲蟻等類;化生,是隨業而生,如天人及地獄眾生等。此外往生極樂世界,亦是由蓮花化生。
分卷閱讀 正宗分34
    正宗分34

    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

    初二句是說明眾生依止之處,差別不同。依地而生住者,如蚯蚓等;依水而生住者,如魚蝦等;依火而生住者,如地獄眾生,及其他依暖氣而生的動物;依風而生住者,如空氣中飄揚的各種微生物;依空生住者,如空居天,及其以上的天人。

    有依‘諸卉木而生住者’,如花蕊中,及各種樹木所寄生的小蟲等,亦有部分鬼怪精靈,是依花木而生住,如樹神花神等。

    ‘種種生類’,是指眾生的種類差別,如上所說卵、胎、濕、化四生外,加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及非有想非無想,合成九類眾生。

    ‘種種色身’,指眾生身體的構造,及其顏色有種種差別,如人的膚色有黃、白、紅、黑種種不同,其他飛禽與走獸,亦顏色各殊。

    ‘種種形狀’,指眾生軀體有肥、有瘦、有大、有小、有橫、有豎,種種形態不同。

    ‘種種相貌’,眾生的相貌有美有丑,有粗有妙,彼此互異。

    ‘種種壽量’,眾生壽命長短不一,有即生即死的,或朝生暮死的;有數十年、數百年、數千年乃至百千萬年的;人與畜的壽命顯然不同,然同是人,四大部洲的人,壽命亦各不同;同是天,地居天及非想非非想天的壽命,更是長短懸殊。故說︰‘種種壽命’。

    ‘種種族類’,眾生種族繁多,僅是人類,就有種種民族不同,其他水族,空族……甚至禽類、獸類,亦各有其種族不同。

    ‘種種名號’,人類,有各人的姓名;鳥類,有各種鳥名;魚類,有各種魚名;獸類,亦有各種不同名稱的獸類。據已經發現的昆蟲,已有六萬多種不同的名稱,其他未發現的,更不知有若干種。

    ‘種種心性’,眾生的心性不同,各如其面,有剛強、有溫柔、有暴惡、有良善,有偏于貪心,有偏于嗔恨心,種種隨其習氣各異,心性亦不一。

    ‘種種知見’,是指眾生的知識及其見解,更是千差萬別,由于知識高低不同,其思想及見解亦各別。

    ‘種種欲樂’,指個人的愛好而言;‘種種意行’,指個人主觀而言;‘種種威儀’,指個人儀態而言。有人喜愛花花世界,貪戀五欲塵勞;有人喜愛清淨,志在出塵;有人意志向善,行為良好;有人居心不軌,無惡不造。有人舉止文雅,嫻靜,有人舉止粗暴不安,僅是人類,其欲樂意行,威儀,已各不同,何況一切眾生,故說︰‘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