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作者:文珠法师
分卷阅读
正宗分51 正宗分52 正宗分53 正宗分54
正宗分55 正宗分56 正宗分57 正宗分58
正宗分59 正宗分60 正宗分61 正宗分62
分卷阅读 正宗分51
    正宗分51

    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是明成佛后利生妙用。众生根性,是诸佛成道的增上缘,若众生善根成熟,无论在此界他方,或现在未来,佛皆为之示现,八相成道,教示利喜,令众生得益。

    ‘乃至尽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是说明成佛后的工作与任务,修学普贤行愿之人,虽然二利究竟,福慧圆满,示现八相成道,但利生任务,却永无终止,乃至尽未来际,一切劫海,随众生根机,坐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槃,如是循环不已,辗转教化,永无休息。

    准是可知,求生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逃避现实,更非消极厌世。只是为了求得一安静良好助缘殊胜的环境,使自己能够精勤修行佛道而已。所以普贤行者,往生极乐,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得授记已,并非立即成佛,亦非自此万缘放下,不再教化众生。反而要更积极负起弘法利生的责任,经无量劫,于无量世界,广度无量众生,直至八相成道后,才正式开始纯为利益众生的工作,不但令一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同时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不但于现在广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且尽未来劫海,永无休止的利乐有情。然则,往生极乐世界,该是更积极于佛道,该是永远教化成熟众生的开始;谁说求生西方是消极,厌世,逃避现实呢?

    6.劝嘱受持流通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

    此总结愿王功德,并劝众受持,自利兼他,流通正法。‘彼诸众生’,是能受持愿王的人,‘若闻若信此大愿王’,是出其所受持之法,‘受持读诵’,是自利,‘广为人说’,是利他,‘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正显功德殊胜。

    意思是说:若果彼诸众生,有机会听闻而又信解前文所说的十大愿王,不但依解起行,自己受持读诵以自利,还能广为他人宣说以利他,其人所得功德之大,唯佛能知,除诸佛外,其余人天,或三乘圣众,皆无能知者。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以下是劝诫受持。因为听闻受持读诵,及广为人说此愿王的功德,不可衡量,唯佛能知,以是之故,汝善财及所有发菩提心的菩萨等,闻此十大愿王之后,必须深心信解,切莫心生疑念,应当提高理智,审实谛观,衷心接受。信受之后,能够开始阅读;阅读之后,能够背诵;熟诵之后,能忆持其义不失,如法修行;同时将自己所受持读诵的愿王,书写流通,广为人说。
分卷阅读 正宗分52
    正宗分52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此显示其自利利他所得的功德殊胜。‘是诸人等’,是指对愿王深心信解,受持读诵,广为人说,自利兼他的人。‘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是明自利获福;‘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是明利他功德。凡对愿王深心信解的人,必然于一念中,便可以圆满具足,十大愿王所有功德,是以所获福德无量无边。凭此福德及愿王威力,故能于烦恼生死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所有众生,皆得出离生死苦海,共同‘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因为凡是能深心信解,读诵受持愿王的人,及被其所教化的众生,皆得共同往生极乐,所以受持净土法门的人,将此‘普贤行愿品’,列为必诵的课本,成为净土五经之一。

    六、解释偈颂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尔时,指普贤菩萨说完愿王功德,并劝众受持,广为人说,以获福聚,令出苦海,共登极乐,完毕之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其用意有二,一为使闻者易于记忆持诵,二为令迟来众生,得闻前说,因此,再用偈颂体裁,重说前面曾经说过的十大愿王,及其功德。

    佛经的文字体裁有两种,一是长行,二是偈颂。长行是散文体裁,偈颂是韵文体裁,有用四字、五字,或七、八、九字为一句,合四句为一偈。偈颂有多种:

    一重颂:用偈语方式,重说长文中所诠的义理,以加深听众的理解。

    二孤起颂:在长行中未曾提及的意义,今用偈颂,特别提出宣说,加广听众的认识。

    三复颂:为未理解的人,用偈颂重复再说一次,令听众明白了解前文所说义。

    四广颂:在长行中,虽曾简略提及,然意又未尽,今再用偈颂,广申说明。

    五略颂:在长行中曾广宣此义,故于偈颂中,仅略提之。

    六结颂:为使受持人易于记忆,特别用韵文体裁的偈颂,结述长行中要义。

    七超颂:在长行中后说此义,今在偈颂中先说,谓之超颂。

    八追颂:义在长文中前说,今于偈颂中最后始说,谓之追颂。
分卷阅读 正宗分53
    正宗分53

    今普贤菩萨于结述愿王功德,及劝人受持流通之时,欲用偈颂,重复宣说,前文所说的义理时,而用法眼普观华藏海会来自十方的各类众生,是否欣喜乐闻?是否能够接受?是否需要重复再说一次?然后说出下面的偈颂。在下面所说的偈颂中,前七大愿的偈颂,较为简单,容易明了,但后面三大愿王的偈颂中,别说菩萨十愿,是申广前长文所未说的孤起颂,而且是三愿结连在一起,非细心研究,不易理解。

    (一)正颂十大行愿

    (1)颂礼敬诸佛愿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此二偈颂,是重颂第一礼敬诸佛愿,初二句颂所礼境,次句明能礼人,第四句明能遍礼的意愿,第五句明能遍礼的原因,最后三句明遍礼之相重重无尽。

    师子是兽中王,其威力能降伏余兽,用以喻佛的威德神力,能摧伏一切邪魔外道,是人中圣,天中天。十方世界中,过去、现在、及未来,皆有无量无数极佛刹微尘数诸佛住世,说法利生。普贤菩萨能以极清净的‘身语意’三业,普遍礼敬无量时空中所有无量无数诸佛,无有漏余。

    普贤菩萨所以能以一身,遍礼所有一切佛,原因是凭借普贤行愿的威德神力。由于普贤行愿的威神力,能使修习普贤行愿的行者,不但能普现一切如来前,遍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同时使修普贤行愿的行者,现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前,每一身体复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之身,如是众多如极微尘数之身,一一皆能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故言:‘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是显能礼所礼皆无尽。

    (2)颂称赞如来愿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此颂十大愿王中的第二大愿‘称赞如来’。初颂是明所赞境界的广大,次颂初二句明能赞无尽,第三句明能赞时长,末句明所说功德深妙。

    ‘深信’是能赞之因,因为普贤菩萨以甚深智慧,深信一粒微尘中,有佛刹极微尘数诸佛,而此众多如极微尘数诸佛,一一皆各处诸大菩萨所围绕的众会中,故说:‘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分卷阅读 正宗分54
    正宗分54

    不但一粒尘中有佛刹极微尘数众多诸佛,而且于十方无尽法界尽碎为尘的众多微尘中,亦一一充满佛刹极微尘数佛。虽然,未能统计其确数,但在普贤菩萨的深心信解中,确信每一粒微尘中,皆充满极佛刹微尘数诸佛,故言:‘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由于普贤菩萨深信诸佛充满于尽虚空、遍法界中,所以能于每一佛前,‘各以一切音声海’,及‘普出无尽妙言辞’而且‘尽于未来一切劫’如是长久的时间,‘赞佛甚深功德海’。

    前礼敬诸佛,虽然三业清净,但偏于身业;今称赞如来,亦三业清净,但偏于口业。音声海,妙言辞,是能赞之相,‘尽于未来一切劫’是能赞之时间,‘赞佛甚深功德海’,是所赞之人及其功德。

    ‘音声’言海,功德亦言海,显示能赞的音声与言辞,既美妙而且无尽,如海水之多。而所赞的佛功德,亦甚深广大如海,无法衡量,非在短暂时间中,可以赞完佛之功德;即使尽于未来一切劫,如斯无穷无尽的时间,亦无法称赞完毕佛的功德,正显示能赞、所赞皆无尽。

    (3)颂广修供养愿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此三偈是重颂‘广修供养愿’。前二偈中的前七句,是说明供养具之多与胜,末句是正申供养。第三颂明能供之因,及所供之佛。‘华鬘伞盖’属色尘,‘伎乐’属声尘,‘涂香’‘末香’‘烧香’‘最胜香’皆属香尘,‘最胜衣服’属触尘,用种种香油作灯烛以供佛,是味尘,五尘供养,既胜且妙,堆积起来,一一皆如妙高聚。普贤菩萨说:我悉用来供养诸如来。

    普贤菩萨之所以用如是最多,最胜,最妙的庄严具,供养十方诸佛,皆因‘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十方三世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中,皆充满极微尘数佛,是以凭借普贤行愿的威神之力,便能普遍供养,一切十方三世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中,所有极微尘数佛。此总显供养心胜,供养物胜,及供养境胜。至于供养之道,有事供养,有法供养。而供养之福田,有敬田,悲田、及恩田。前长行已详述,今谨略颂。

    (4)颂忏悔业障愿
分卷阅读 正宗分55
    正宗分55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初句总标所忏的业,次句明造业之因,第三句指身语意是造业的根器,末句正申忏悔之意。六道众生,自无始来,迷真逐妄,追求五欲尘劳的享受,所造之业,恶多善少,今要忏悔的但忏恶业。此等恶业的形成,皆因众生内心积聚贪嗔痴等烦恼,而策动身口意,作杀盗淫等恶业,不但招致三恶道苦果,而且能障碍进修佛道。因此,不但‘昔往所造诸恶业’要忏悔,而能作恶业的身语意,及策动身语意的贪嗔痴等烦恼,亦要忏悔。故说:‘一切我今皆忏悔’。

    由于至诚忏悔,烦恼不起,恶业不生,恒住于诸佛净戒,自然灭罪生福,积聚功德,疾证菩提。至于忏悔的方法及种类,前面长文中已详述,今谨略颂而已。

    (5)颂随喜功德愿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此略颂随喜功德,初句明随喜六凡功德,次句明随喜二乘功德,第三句是随喜大乘佛及菩萨的功德,末句‘所有功德’四字,总括四圣六凡各各所有的功德。因为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无论圣凡,莫不皆有其所具功德,学佛人对于他人的功德,应该生随喜之心,歌颂赞叹,或给予赞助及鼓舞,令一切众生,速得成就圆满所有功德,或对已成就圆满所有功德的诸佛菩萨,称扬赞叹,故言:所有功德皆随喜,随喜功德,能除妒忌障。

    (6)颂请转法轮愿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初二句明所劝请之境,广大殊胜;第三句明能劝请之人,末句明所请之事。‘世间灯’,是佛的德号,因为佛的智光如空中日月,亦如幽室明灯,无论众生根性大小,或处于无明暗室中的一切有情,悉皆普照无遗。十方世界所有最初成就菩提,觉悟成佛的世间灯,普贤菩萨,及修学普贤行愿的人,悉皆劝请一切诸佛,转无上法轮,以饶益众生,使诸众生,明白真理,止恶行善,共得解脱。

    (7)颂请佛住世愿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佳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初句标所请之佛,及劝请的原因,次句明劝请的诚意,后二句说明请佛住世之目的。涅槃有四种,广如涅乐经说。今言涅槃,是指众生机尽,佛示现入灭,归于无相,名为涅槃。但若然有人劝请,仍可住世说法利生,如薪尽火灭时,如能及时加薪,火仍不息。普贤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于诸佛欲示现入涅槃时,皆悉以最至诚之心,而劝请诸佛久住世间,经尘刹劫,使一切众生,皆得听闻佛法,获出世解脱之道,故言:‘利乐一切诸众生’。
分卷阅读 正宗分56
    正宗分56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前三句总颂前七愿,后一句明回向。所修功德,若不回向,但得人天有漏福,或得二乘无漏果,必须回向众生,方证菩提。故今总以前七大行愿,所成就的善根功德,回向众生及佛道。

    ‘礼’指礼敬诸佛愿,‘赞’指称赞如来愿,‘供养福’指广修供养愿,‘诸佛住世转法轮’,是超颂请佛住世,及请转法轮愿,随喜忏悔诸善恨,是追颂随喜功德,及忏悔业障二愿,总以前七愿所修的一切善根,及所成就的一切功德,悉皆回向众生及佛道,即是回自向他,及回因向果。

    (8)颂常随佛学愿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初二句总标示常随佛学愿,次三句正明随诸佛学,第六句明随学之因,第七句结成随学的心愿,末句说明常随佛学之目的。过去有无量诸佛,现在及未来,亦有无量诸佛。如来,天人师,皆佛之通称。天含多义:一天是昼义:因为天上昼长夜短故。二天是无愁义:因为天人常受快乐,无愁恼故。三天是明灯义:以天人身常光明,能破黑暗故。人亦含有多义:一人能多思虑,二人能破骄慢,三人之身口柔软。

    佛能为天上人间的导师,虽然诸佛出世,九法界众生皆可得益,但三圣悟深,三涂迷重,阿修罗憍大,非主要机,唯天及人,能发菩提心,能修十善业,能证四果,甚至疾得菩提。是以诸佛出世,主要教化的对象,该是诸天及人,以是因缘,佛名天人师。

    ‘一切’诸佛,无不‘意乐皆圆满’,因此,‘我’普贤及一切修学普贤行愿的众生,应该发‘愿’,‘普’皆‘随’从‘三世’一切诸佛‘学’,希望‘速得成就大菩提’,而获得‘一切意乐皆圆满’。所以一切意乐皆圆满,是愿常随佛学的原因,‘速得成就大菩提’,是愿常随诸佛学之目的。此即是菩萨四弘誓愿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9)颂恒顺众生愿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分卷阅读 正宗分57
    正宗分57

    此二偈是重颂恒顺众生愿,初颂标能益之人,次颂说明所起之愿,于初颂中,前二句明刹土庄严,后二句明主伴庄严。后一颂中,初句明所顺之众生,后三句明恒顺众生的利益。

    恒顺众生的利益有四种:一离忧患,二常得安乐,三得正法利,四灭除烦恼。前长文中,曾详述恒顺众生的意义,今重颂略提而已。‘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是形容诸佛所居国土,既广大又清净美妙,是依报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佛每会说法,皆为广大群众所围绕,佛是主,众会是伴,即是主伴皆庄严。

    ‘十方所有诸众生’,指长文中所说三界六道中,四生五类众生,所谓:种种生类。普贤行愿恒顺十方所有诸众生之目的,是愿一切众生,远离现实生活中一切忧悲苦恼,种种过患,而常获得身心安稳快乐,进而获得诸佛甚深正法利,以灭除烦恼,使烦恼尽无余。即是菩萨四弘誓愿中:‘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10)颂普皆回向愿

    1.别颂菩萨十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颂普皆回向愿,共有三十偈,其中别显菩萨十愿,是长文中没有的。前长文略,今颂文广,故多属孤起颂。回向众生,愿成佛道,非一生一世所能成办,地前菩萨尚有隔阴之迷,何况凡夫境界,若无愿力支持,岂能常行菩萨道,保持菩提心不失。因此,普贤菩萨于重颂普皆回向的大愿中,特加孤起颂,说明菩萨的十种别愿。

    依十地经说:菩萨应发的十愿是:‘一供养,二受持,三转法轮,四修二利行,五成熟众生,六承事,七净土,八不离,九利益,十成正觉。今此二偈,是颂十地经所说菩萨十大愿中的第二种‘受持愿’。以其受持佛法,令正法久住于世,故亦名‘护法愿’。

    佛道遥远,菩萨发心修菩萨行时,欲想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趣中,保持菩提心不失,先决条件,就是获得宿命智。否则,恐被隔阴所迷,为尘劳所蔽,无法继续进修菩提行。故言:‘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出家’,拣非在家修行。在家菩萨,固有其利生的方便,而出家菩萨的功德利益,又远非在家菩萨可比。所以佛在心地观经中,盛赞出家菩萨的功德殊胜,能远离在家种种过失。因为出家修行,受持佛的清净禁戒,能做到‘无垢无破无穿漏’。
分卷阅读 正宗分58
    正宗分58

    ‘垢’是污垢,垢染,今言无垢,即持戒清净,无诸垢秽污染。破是破坏,无破,即不破梵行。穿漏是譬喻,古之交通不方便,欲渡河海,必携带浮囊,如无穿漏,必可度过河流,抵达目的,否则浮囊穿漏,何止不能抵达目的,反被洪流淹殁。比喻出家受持佛戒,自然可以度生死海,登涅槃岸,若然犯戒,将永沉生死大海,无法出离。

    今普贤菩萨劝导行者,发愿受持佛法,生生世世,常得宿命,常得出家修行,持戒清净,无垢,无破,无穿漏,自可常居人天胜族,成就自利,进而利他,能以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的语言,音声为其宣说佛法,故言:‘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种境界,已经获得一切众生语言三昧了。

    十地经言:‘愿受一切佛法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今颂文‘我为菩提修行时’,即是十地经的摄菩提愿,‘一切趣中成宿命’,是十地经的受持佛法愿,‘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是十地经护诸佛教愿,‘天龙夜叉鸠槃……’等四句,能以一切音声语言为一切众生说法,即彼十地经所说:‘受持一切佛法轮’愿。

    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导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此二偈是颂‘修二利愿’,即是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的第四修行二利愿。初二句是标诸行体,次二句是明业行用,后四句正明诸行相。‘勤修’,显然是精勤修学,拣非懈怠。菩萨能精勤修学,诸清净波罗密,必能成就菩提心而不忘失。否则,退失菩提心,而修诸善业,亦成魔业,岂可不慎?

    梵语波罗密,译名到彼岸,彼岸对此岸言,此岸是生死,是烦恼;彼岸是涅槃,是菩提。众生因无正智力,不发菩提心,不修菩萨行,故住生死此岸,溺烦恼流,起惑造业,轮转六道,为四魔所缠,不得自在。今菩萨乘般若智,照见五蕴皆空,修无相行,不失菩提心,故能离生死岸,度烦恼流,到达涅槃的彼岸。自然能灭除昔日的烦恼障垢,而成就一切妙行。

    大智度论言:到彼岸有三义,一以生死为此岸,菩提为彼岸;一切如来,无不从生死此岸,到达菩提彼岸,此约果法言。二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是约心法言。三以六蔽为此岸,六度为彼岸,是约修行解释。
分卷阅读 正宗分59
    正宗分59

    要由此岸到达彼岸,必须具足七种最胜之法:一安住最胜:是安住于菩萨种性中。二依止最胜:是依止菩提心,永不忘失。三意乐最胜:是乐意悲愍一切众生。四专业最胜:是具足一切菩萨,饶益众生的事业。五巧便最胜:要以无相,善巧摄受一切众生。六回向最胜:是回向无上菩提。七清净最胜:能解脱二障,不为所缠。具足此七种最胜法,即是清净波罗蜜。既能‘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退失菩提心’,自然可以‘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一切妙行’,指十种波罗密,十种波罗密,能度世间十蔽,究竟登涅槃彼岸,故名妙行。十波罗密是:

    一布施波罗密:运心广大名布,辍已惠人名施。施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以私人财产,无论是外财或内财,对凡有所求者,无不施与,名财施;见有众生,受种种忧恼恐怖,菩萨悲闵同情,方便救脱,令得安稳,名无畏施;以佛法真理,为人演说,名法施。

    二持戒波罗密:防非止恶,名之为戒,于戒不犯,名之为持。戒有在家优婆塞,优婆夷戒,有出家比丘、比丘尼戒,有菩萨三聚净戒。菩萨能断一切恶法,名摄律仪戒。能修一切善,名摄善法戒。能利益一切有情,名饶益有情戒。由摄律仪戒,建立菩萨行;由摄善法戒,广集佛法;由饶益有情戒,广度众生。

    三忍辱波罗密:他人无理加害,名之为辱,能安然忍受名为忍,可分为三,一耐怨害忍:由大悲心,不舍有情,于怨害自己的人,能忍受不嗔。二安受苦忍:菩萨修行办道时,若遇寒暑饥渴等苦逼迫,能安住忍受,不生退屈之心。三谛察法忍:是运用智慧,审察谛观一切诸法,原无生灭,而得无生法忍。由于了达诸法无生,自然忍受外来一切怨害,以及内在身心之苦恼,故谛察法忍,是前二种忍之所依,前二忍依此忍而得处之泰然。

    四精进波罗密:专心无杂谓之精,勇往向前名进。精进亦有三种:一名被甲精进,菩萨被精进甲,积极进修菩提行,降伏四魔,犹如猛将身被甲胄,能摧怨敌无退屈心。二摄善精进,菩萨修习善法,进取无倦。三利乐有情精进,对弘法利生之事,不生疲怠厌倦之心。

    五静虑波罗密:以其摄心不乱,专注一境亦名定。有三种,一名安住静虑,是心住定境,轻安悦愉,受用法乐,心无怠倦。二引发静虑,依此定境,能引发六种神通,诸所思事,皆得成就。三办事静虑,依此定境,能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如以定力,止息饥馑等灾害。
分卷阅读 正宗分60
    正宗分60

    六般若波罗密:译名智慧到彼岸,能通达诸法,决断无疑名智,能断惑证真,与实相理相应名慧。此亦有三,一生空无分别慧:以般若智,照见五蕴皆空,四大无我,而证我空之理。二法空无分别智:知诸法缘起性空,而证法空之理。三俱空无分别慧:是能证人空法空,令我法二执不起的智慧。

    七方便波罗密:善巧摄化众生,能离过止非,应变自在名为方便。有回向方便,及救济方便二种,回向方便,是以前六度所积集的善根功德,回向佛道,属般若德。救济方便,是善巧救济,众生苦恼,属大悲行。

    八愿波罗密:意向欲乐谓之愿,有求菩提愿,及利乐众生愿,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弘颇,亦即是菩萨的四弘誓愿,四事圆满究竟,名愿波罗密。

    九力波罗密:能堪重任,不生退屈谓之力。有三种,能思考决择,可作、不可作等,名思择力;能修习一切苦行,不退不屈,名修习力;能起神通变化,降魔制敌,是变化力。

    十智波罗密:善能通达了知一切诸法名智,有无相行智,受用法乐智,及成熟有情智三种。由前般若深达实相,无住生心,离相布施,是无相行智。由修前六度而成就此智,亦由此智策修前六度,运行自在,名受用法乐智。由此智明了布施、持戒、忍辱、等波罗密,可饶益有情,而精进不懈,名成熟有情智。

    此智与前般若不同之处,是般若观空,而智照有。实则由于般若波罗密,而开出方便、愿、力、智等四度,故般若是根本智,由根本智证理,而生后得智,便能生方便善巧,以及愿力智等,以助修前六度。

    别行疏言:‘方便善巧,助施等三,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助般若。’菩萨修此十波密,使二利究竟,到达涅槃彼岸,可度生死苦海,越烦恼暴流,故又名度。以十度可度十蔽故,如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方便度耽滞,大愿度退屈,大力度怯劣,大智度昧事。能以十波罗密,灭除众生心中十蔽,成就一切功德,故言:‘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以下四句,是明行相,前二句是法,后二句是喻。惑业及魔境,是世间行,解脱,是出世间行。莲华喻世道解脱,日月喻出世解脱。莲华生于污泥而不染,出于清水而不沾,喻修菩萨道,以十度度十蔽,灭诸烦恼障垢,成就清净波罗密一切妙行,证诸法性空,不执著于有,故能于世间惑业魔境道中得解脱,如莲华之清净无染。菩萨虽然不执著于有,但亦不滞于空,而能入俗利生,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如日月不住于空。
分卷阅读 正宗分61
    正宗分61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此颂成熟众生愿,是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第五种大愿,初句令一切众生得离苦,是大悲心;次句愿平等施与一切众生乐,是大慈心。第三句‘如是经于刹尘劫’,是竖穷三世,即时间无尽,‘十方利益恒无尽’,是横遍十方,即空间无尽。‘诸众生’,包括三界六道,四生五类,‘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正显弘愿无尽,‘恒修普贤广大行’是因,‘圆满无上大菩提’,是果,故后一颂是总结长时间所成就之因果。

    佛教教化众生的程序有三:一是未种善根者令种,二是已种善根令其成熟,三是善根成熟者令得解脱。今菩萨本乎慈悲心,平等教化众生,拔苦与乐,非限于一时或一处,而是尽虚空,遍法界,平等随顺救度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令种,已种善根者令成熟,善根已成熟者,令得解脱,如是于无限时间及空间中,成熟有情,广修普贤胜行之因,证无上菩提之果,故言:‘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此二偈是颂不离愿,即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的第八种愿,愿生生世世,不离诸佛,菩萨及一切善知识。凡能助长道业,有益身心的皆名善知识,是以乞取头目手足的恶众生,亦为成就布施忍辱诸波罗密的善知识。

    华严经言:‘善知识者,长诸善根,譬喻灵山,长诸药草。善知识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纳众流。善知识者,是功德净法生处,譬喻大海,出生众宝。善知识者,能净菩提心,譬喻猛火,能炼真金。善知识者,出过世法,譬喻须弥,出于大海。善知识者,不乐世法,譬喻莲华,不著于水。善知识者,不受诸恶,譬喻大海,不宿死尸。善知识者,增长白法,譬喻日月,色光圆明。善知识者,照明法界,譬喻盛日,照四天下。善知识者,长菩萨身,譬如父母,养育儿子。善男子,以要言之,菩萨摩诃萨,若能随顺善知识教,得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功德等。’

    因为亲近善知识,有以上种种利益功德,所以菩萨应发愿与一切善知识,于一切时,一切处,皆共同集会,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共同分担弘法利生的工作,共同修学菩萨的一切行愿。特别是所有开示,使自己在修行过程中,获得利益的善知识,或为我开显指示修学普贤菩萨,十大愿行的善知识,更愿常与我共同集会,且‘于我常生欢喜心’。
分卷阅读 正宗分62
    正宗分62

    人与人之间相处,能做到彼此互相容忍,互相赞美,互相悦愉,实在不易。所谓:‘日久生厌’,总不肯容忍对方之短,发掘对方所长;反而吹毛求疵,恶意批评。关系如此恶劣,如何同行、同愿、同修学?又如何共同担当如来的家业,完成弘法利生的任务?是以普贤菩萨劝导初发心菩萨,发愿常亲近善知识,恒不舍离,且设法令善知识‘于我常生欢喜心’,不致日久生厌,默然摈之。故言:‘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此是普皆回向十大别愿中第五供养愿,亦即是十地经中所说,菩萨十愿中的第一供养愿。供养而言广大,其义有六:‘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是福田大。‘于彼常兴广大供’,是供具大。‘尽未来劫无疲厌’,是供养心大。‘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是正行大。‘究竟清净普贤道’。其中清净二字是因大。普贤道三字是功德大。因普贤菩萨所修的佛道,已达究竟圆满,而获最胜功德故,‘尽未来劫常修习’,是时大。

    修学普贤行愿的菩萨,除愿常见佛及其弟子,而兴广大供养,常以华香灯涂果乐种种财物供养三宝外,更愿修持诸佛微妙法门,学佛所学,行佛所行,以般若智光,显示一切菩提行,以清净三业,实践普贤行愿,以法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尽未来际,永远勤勤恳恳,无穷无尽的修习,永不疲厌,故言:‘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学’。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此颂普皆回向十大别愿中的第六利益愿,亦是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的第九利益愿。菩萨修菩提行时,愿于一切时、一切处、恒作利益众生的事业,永无止息,从不空过,故又名‘三业不空愿’。

    初偈中前三句,是不空因,后一句,是不空果。‘诸有’,指三界二十五有(欲界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四禅天、及初禅天中之大梵天,四禅天中的净居天与无想天,无色界四空处),菩萨历劫修行,于三界二十五有中受生,常福慧双修,或定慧均等,或修种种方便,利益众生的法门,或修八解脱等,结果,‘获诸无尽功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