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作者:道源法师
分卷阅读
正宗分 15 正宗分 16 正宗分 17 正宗分 18
正宗分 19 正宗分 20 正宗分 21 正宗分 22
正宗分 23 正宗分 24 正宗分 25 正宗分 26
正宗分 27 正宗分 28    
分卷阅读 正宗分 15
    正宗分15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佛告韦提希,说她是凡夫,此话告诉韦提希,就是告诉我们这些未来的末法时代的众生。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有一个卑劣慢,自己瞧不起自己。自以为我是末法时代的众生,怎么能够修观想念佛法门?我们比不得韦提希,她是与佛同时出世的大菩萨。这么一来,生了卑劣慢,为卑劣慢所障,不敢望修圣道。佛因此告诉韦提希,叫她不要生卑劣慢,同时告诉我们未来的众生,要发起道心来,跟韦提希学,韦提希就是个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羸者羸弱无力,劣是恶劣,凡夫的心想,羸弱恶劣,想不到远。又未曾得到天眼通,看不到远处,可是‘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净土法门,靠佛力加被。异方便是奇异、特别之意,起信论叫做胜方便。净土宗是个方便法门,但非普通之方便,而是特异殊胜方便。诸佛有特异殊胜之方便,可以令汝得见。这‘令汝得见’,亦是牒前标后的一句经文。重牒前文,前面佛放眉间光,把西方极乐世界摄照过来,再佛顶金台上,韦提希夫人已见到过了。韦提希是个凡夫,她怎么能看到极乐世界?这就是如来的异方便令她见的。此为牒前。标后者,即标明后面十六种观想法门,若是依照所示十六观法去修观,观想成功,便可亲见极乐世界。这亦是如来的异方便。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韦提希此话,是沿著上面牒前标后之句义,而谢前请后也。我刚才看见西方极乐世界,那是蒙佛力加被看见的,我当感谢世尊,此是谢其前。请其后者,佛有异方便,宣说观想念佛法门,我依佛所说,随闻入观,当下修成,即得无生法忍,如下面经文所说,我这还是佛力加被我的,可是末法众生,去佛遥远,怎么能够见到极乐世界呢?此即是韦提希夫人代我们这些佛灭度后的众生请法。如经文云:‘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由此可知,韦提希夫人作当机者,确实是个大乘根器,她自己得到利益,她就关念到众生。‘浊恶不善’就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叫做五浊恶世,所以名为不善的世界。五浊在阿弥陀经上有明文: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等,因为有此五浊,是故这个世界变成恶世,叫做五浊恶世。‘五苦所逼’之五苦,即是八苦合并起来,叫做五苦。将八苦前面的四苦,生老病死合并为生死苦,再加其余的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苦等,名为五苦。五苦所逼,是指末法时代的众生,为五苦所逼迫。此五苦所逼,分开来就是八苦交煎。那时候的众生,怎么样修行,怎么能够见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呢?这都是韦提希夫人替末法时代的众生请法。以下是佛开示修行观想念佛之法,分十六观。
分卷阅读 正宗分 16
    正宗分16

    丙一、日观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从此以下是十六妙观:一日观,二水观,三地观,四树观,五池观,六总观,七华座观,八佛菩萨观,九佛身观,十观音观,十一势至观,十二普往生观,十三杂明佛菩萨观,十四上品生观,十五中品生观,十六下品生观。这十六观文,约分为三:初六观观其依报,次七观观其正报,后三观说明三辈九品的往生。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谓汝韦提希以及未来世的一切众生,都当如是修。‘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怎么能见到西方世界?要修观想,把它想出来,怎么个想法?应当专心系念一处。众生之心是散乱心,东想西想,要把它统一起来。专心即是一心,系念就是把心念安制在一个地方,此即遗教经所谓‘制心一处’,把散乱心管制在一处。那制心一处之制与此系念一处之系,同一意义。要把心念控制住,‘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果能把凡夫的散乱心控制得住,没有什么事不能办。你要成阿罗汉,就成阿罗汉;要成佛就成佛。那么,你要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就能观想西方极乐世界。所谓想于西方,‘云何作想’怎么个想法呢?如来有异方便,有一个下手的方法,‘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生盲就是从母胎生出来就是个瞎子,这种人从未看见日头,无法修日观,只要不是生盲,就一定看到过日头,这里讲的是快要落山的日头,有目之人,都看到过那种日头的。‘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行者这时候,应当生起想念,想念那个快要落山的日头。行者修行观想,须于清静室中,‘正坐’就是跏趺坐,不能大跏趺坐,半跏趺坐亦可。正坐的面一定要对著西方,因为要观想落日,而且极乐世界亦在西方,故当面向西方。‘谛观于日欲没之处’,这时候用眼睛观心里想,观想那日头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令是使令,使令观想之心,坚固安住,专想那个要落的日头,不移就是不要东想西想。此即前面说的‘专心系念一处’之意。‘见日欲没,状如悬鼓。’专心观想成功,便见到那欲落的太阳,形状就像大殿里悬挂著的鼓一样。‘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观想是用心想的,最初是闭著眼睛想的,想出来一个太阳,状若悬鼓,但一睁开眼睛,它就没有了。再闭著眼还想,想那状如悬鼓的日头,再睁开眼睛看,要修到闭著眼和开著眼,都看到一个状如悬鼓的落日,分分明明,在正前方,这时日观就修成了,此是在静室中打坐观想出来的。还有一个前方便的修习方法,就是先去实际的观落日,这时或坐或立都可以,正对西方,瞪著眼睛看那欲落的太阳,太阳快要落了,发红色,光线不强,不刺眼,这个时候可以开著眼睛看,看一会儿,再闭著眼睛想,若是想不出来,再开著眼看,那个太阳还在,还没落下去,再看,看了再闭著眼睛想。天天这样的用功,直到闭眼开眼,皆见落日,这是方便中之方便。然后回到静室打坐,打坐这时,房间里没有太阳,当先闭著眼睛观想太阳,观想见到太阳,再睁开眼睛,在这没有落日的静室中,开著眼睛亦看见太阳,闭著眼睛亦看见太阳,这就是日观修成了。修这个日观干什么呢?这问题下面有讲到的,是为了修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宝地的前方便。凡夫的心想羸劣,一旦观想大的西方极乐世界,观不成功,所以先教观想落日,观想的落日有多么大呢?有大殿里的鼓那么大,这是凡夫的心,可以想得成功的。想成功了,下面再一个观,再把它放大,再把它生起庄严,这是为了要观想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地,先观想这个日。‘是为日想,名曰初观。’这是十六观中的第一个观。
分卷阅读 正宗分 17
    正宗分17

    丙二、水观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水观就是将前面第一观观想出来的落日,叫它变成水,‘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想见那状如悬鼓的落日里面,通通变成水,那个水非常澄清,没有半点浑浊之象,亦令明了,就是前面观想落日之时,谓开目闭目,皆令明了。此处观想水,亦要观想得清清爽爽,明明了了,故说‘亦令明了’。‘无分散意’者,既已专心观想水,观想成功之时,此心便不再分散,一定把它训练得专心系念一处。‘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这个观,本名水观,其中含有次第观想之意,先观想水,水观成功,再观想水把它结冰。‘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水把它观想成结冰,见冰映彻就是内外通明,水是澄清之水,结成的冰不但澄清,还带光明。光明映照,内外通彻。冰的观想,观想成功,再作琉璃想,叫冰再变成琉璃。琉璃是什么东西?琉璃是宝物之名,译成中国话叫青色宝,它的青色像什么色?就是晴天的天空之色,我们普通叫蔚蓝色,那个就是琉璃色。佛经上说,四大部洲中间的须弥山是金、银、琉璃、玻璃四宝合成,我们所居的是南赡部洲,南洲正是应著那个琉璃宝,所以琉璃宝对著日光照射反映出来的颜色,就是蔚蓝天空。此处说作琉璃想,就是要把原已观想成功的冰,冰本色白,再把它观想成琉璃宝色。‘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琉璃宝观想成功,见到的琉璃宝地,亦是内外映彻,因为先观想冰,冰是内外映彻,只是把它变变颜色,白色的冰变成青的琉璃宝色,而琉璃宝的本体仍旧是内外映彻。这个地方有个前方便的观想:上面第一观--日观,有个大小的形状--‘状若悬鼓’,那个鼓有多么大?经上没有说,再大亦大不到那里去,因为是个鼓,再大的鼓亦决不会像西方世界那种范围,于是教观想将欲落山的太阳状如悬鼓那么样。此即前面说的,我们凡夫的心想羸劣,一旦教观想西方极乐世界,观想不出来,因为我们的肉眼,常常看见落日,所以令作此观想,容易观成功。只要把那状如悬鼓的落日观想成功,这第二个观观成水,水再观成冰,冰再观成琉璃,这都很容易了。最难的就是第一个落日观,虽然只观一个落日,却很费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用过专心系念的工夫,我们的妄想心,是个散乱心,叫它专一,它不专一;叫它不打别的妄想,它愈是妄想纷纷,这就是凡夫的境界。你没有用过功,你不知道这个心多么散乱,它昼夜六时都在散乱,白天东想西想,晚上睡著了还是在乱想,它不散乱,为什么做些乱七八糟的梦?现在我们学了佛法了,叫它专心系念西方,把西方极乐世界观想出来,那可非常费力,就是你叫它不要东想西想,它愈要东想西想,而我们用功,却要控制住这个妄想心,要观想落日,把它观想出来。怎么样的费力,都一定要观想。把它观想出来了,这个心就受了训练了,就是怎么样能把它归一?这个心控制到能听你的招呼之时,再观想水就比观日容易,水观想成冰,冰变成琉璃,这都不太费力气了。所以用功的人说:‘头难头难’!第一步最难,不要怕难,没有观想不成功的。
分卷阅读 正宗分 18
    正宗分18

    初用功的人,最难调伏的有两个心理:第一是掉举心,即妄想心,东想西想,想的都与道不相应;第二是昏沉,即打瞌睡,这是在没有掉举心以后的现象,这比掉举心更可怕,一打坐就昏昏沉沉的睡著了,坐香的时间满了,瞌睡亦醒了,人家坐了一枝香,他睡了一枝香,他不知道,还以为他是在用功呢。这种昏昏沉沉的坐禅,就叫做养无明,这无明愈养愈大,起初是打坐时昏沉,渐渐的看经、念佛、拜佛都会昏沉。所以初学用功的人,有二句警语,叫做‘腿子痛不算病,腿子不痛要老命。’过去大陆上的出家人,初学用功,一定要去丛林里参学,叫做入众参学:在丛林里用功,不容易昏沉,因为上有师长的督导,中有同参们的辅助,叫做依众靠众。举例来说:禅堂里有监香师父,大众坐著他站著,站在禅堂当中,手里拿个香板,静静的监视大众,有没有人打瞌睡?他若看到你在昏沉,就轻手轻脚的来到你身边,拍哒一声,打你一香板,这香板要打的响,而不是要打的痛,打的响可使旁的人听了,提高警觉,免落昏沉,以收打一警百之效。念佛堂有当值的师父,他拿个巡香旛,这旛就像大殿里挂的长旛,旛上一面写著「惺惺寂寂’,一面写‘寂寂惺惺’,在大众师念佛归位止静以后,僧值师就站在堂中,监视大众用功,若你昏沉时,他就用巡香旛,在你脸上打一下,这都是去除你的昏沉,令你提起正念来用功。祖师们制定这些规矩,是要令初学不走错路--不走掉举和昏沉的路。现在大陆的佛教通通没有了,台湾佛教既没有禅堂,亦没有念佛堂,你想入众参学,没有地方可以参学;你想依众靠众,没有个众可以依靠;发心用功的人,只有入山住茅蓬,这既没有师长督导,又没有同参协助,打坐之时,应特别注意,不要昏沉。还有在家居士发心静坐,亦要注意到不要昏沉!因为现在台湾没有禅堂亦没有念佛堂,所以在此讲经之时,多说几句,给大家做参考,发心用功的人,要注意掉举和昏沉这两个烦恼。

    现在再讲到十六观,叫做妙观;妙者不可思议,它既能对治掉举,又能对治昏沉。因为修观之时,坐下来先观想一个落日,这须专心系念,非得把妄想心统一不行,心不统一观想不出一个落日来。所以你能修观想的时候,自然而然把掉举烦恼对治了,对治了掉举亦不会有昏沉。昏沉打从那儿来的?怎么会坐著睡觉呢?妄想不起,妄想刚刚歇落下来,昏沉来了,打从这儿来的,就是没有用功人才会有这种烦恼。你现在修观想,观想一个落日,叫他闭著眼睛亦看见,睁开眼睛亦看见。再观想叫它变成水,变成冰,变成琉璃。妄想不起,昏沉亦起不来,因为有个境界贯注著他,要他想观一个落日像鼓那么大;这亦是因为凡夫的心量,观西方极乐世界一时间观不出来,能够把鼓那么大个日头观成功,这就容易了。日观既成,再叫它变成水,水变成冰,冰变成琉璃。经上虽然没有说,用功的人得知道这里有个放大的观想。因为琉璃地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地,光观想像个鼓那么大怎么行?须尽你的心量,叫它尽量放大,一直放到一看这个地无量无边,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地。这个十六妙观,怎么叫做妙?刚才说它能对治掉举和昏沉,它还能够把我们的心从小扩大起来。我们不学佛法,不知道自己有个真心;学了佛法才知道我还有个真心。真心有多么大?真心遍法界,大而无外,没有那一法超出我的心以外,所以一切法都在我的心内。依著经是这么讲,我们现在的心,还是个妄想心,还是个小心。心在那里?心在我们的身体内,身体以外的都不是我的心。这个时候假观想作下手,利用心大无外,叫它尽量的大,大得无量无边的一个琉璃宝地,这时候你要知道,你的心已变成一个大的心了。这个地方有个疑问,就是小本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这里为什么说琉璃为地?要知道,弥陀经经文少,意义简单,它说黄金为地,你就观想黄金为地就对了。它和这个十六观经说琉璃为地,怎么配合?整个极乐世界是琉璃为地,所谓黄金为地者,是指琉璃地上的道路是黄金色的。阿弥陀经下文说饭食经行,经行就在这黄金路上走的,那是指著黄金路说的,不是全体黄金的,而是全体琉璃宝。‘见琉璃地,内外映彻。’前面由水观变成冰观,冰观变成琉璃观,琉璃观观成,看到琉璃地,尽我们的心量,把它放大。既见到琉璃地,内外映彻,再往下观,此琉璃地‘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下就是琉璃地的下面,有个金刚七宝金幢在那里擎著它。幢是什么?幢就像柱子一样,柱子有圆的,有方的,而这根金幢是八方的,有八个楞子。它的本体是黄金的,叫做金幢。上面有金刚宝,还有七宝,叫做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的擎,就是托举起来。西方极乐世界琉璃宝地的下面,有一根金刚七宝金幢,把它擎起来。‘其幢八方,八楞具足。’这个幢有八个方面,八个楞子,叫做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上面说金刚宝、七宝、黄金等,那是从本体简单说,其实那个八面金幢,每一方面都不止七宝,还有其他的宝,这个宝不止七种,是百种宝所成的。‘一一宝珠,有千光明。’此处观想宝,要随著经文按次第观:先观想琉璃地下面有个幢,在那里擎著它;再观想那个幢什么颜色?黄金的;再观想那个上面还有金刚宝、还有七宝;七宝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弥陀经上有明文。再观想它每一方面都有百种宝;这百种宝都是宝珠,它是用宝珠庄严其上。再观想一一宝珠,有千光明。这要先观想这些宝珠放光,放一种光,慢慢的观,观想它能放出一千种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再观想宝珠放出来的光明,起初是一种颜色,愈观愈多,每一种光明都具足八万四千种色。这个光大了,这大光明‘映琉璃地’。宝幢上,宝珠上的光,都照映著琉璃地上。这个光大了,大得‘如亿千日,不可具见。’我们这娑婆世界的光,最大的就是日头,一个日头的光很大,两个日头的光,我们就不能看了。这个光明,如亿千个日头的光那么大。我们作观想的人,虽然能观想成就,亦不能完全看,完全看,眼睛简直受不了。‘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上是观想琉璃地下面的庄严,观想成功,现在把观想的心,转到琉璃地上,再观想琉璃地上面的庄严。这个琉璃地是整体的,全体都是琉璃宝。这个地上面,‘以黄金绳,杂厕间错。’杂厕间错,就是纵横交织。黄金绳刚才解释弥陀经上叫做黄金为地,这绳子是路。可看四帖疏上善导大师的解释便知。我们作观想,应知琉璃地是整体的,地上面一条一条的黄金道路,我们观想它就像绳子一样。绳子是形容和譬喻,实际就是个黄金的道路。黄金的道路,有横著的路,有竖著的路。像我们台湾有纵贯路,有横贯路,这就叫做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把黄金道路,纵横交错的形状,观想成功了,再看那路边的庄严,以七宝界,分齐分明这句,上面那个分字念作份,齐字念作剂,(份剂)下面那个分字读本音(分明)。这是指那个譬作黄金绳的道路两旁的庄严。道路两边有个界限,此地是以七宝来分界限的,有个分齐,就是有个路的边界,这边界的分齐很分明,因为是用七宝庄严出来的。‘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庄严道路的七宝,每一种宝珠放光都放五百种颜色。‘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本来是庄严黄金路的七宝,它放光映射到虚空里,有的像华,又有的像星星、像月亮。悬挂在虚空里,变成虚空的庄严,再变成一个光明台。再变又变成楼阁,‘楼阁千万’千万是说它很多,不一定是一千一万,而是统说他有很多的楼阁。‘百宝合成’这些楼阁是百种宝合成的。小本阿弥陀经说的简单,七宝合成,这个地方说百宝合成的。‘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再观光明台的庄严,这光明台的两边,以华幢庄严。幢,我们平常叫做幢旛,那虚空里,一个一个的幢旛,都是华做的,故名华幢,而有百亿之多。还有无量乐器,以为庄严。乐器就音乐之器,如笙萧管笛等等,在这光明台两旁的虚空里,有无量无数的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乐器就是笙、萧、笛、管、大钟、大鼓等,都在空中悬著的庄严,风一吹它就会响,这风有八种,故说八种清风。风为什么有八种?这是表法八正道分,阿弥陀经讲雀鸟会说法,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就是表示八正道的风。这风通通是从前面,那光明里面出来的。鼓是鼓动,这八种清风,鼓动那空中的乐器,乐器就像有人吹奏一样,自然会响起来。响起来的音声会说法,说的什么法?说的苦、空、无常、无我之法。苦、空、无常、无我,这四种法,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平常说佛教的道理很难懂,是因为不知佛教的基本道理。你想学佛法,应先了解一切都是苦的,再了解一切都是空的,再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再观想根本就没有一个我。这苦、空、无常、无我,为佛教的基本道理,因此,它是三乘共学之法,就是佛弟子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乘人皆当修。专学苦、空、无常、无我,这就叫做二乘人,又叫小乘人,小乘修此法,它就叫小乘佛法。大乘人学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亦以这个法为它的基础,亦得修苦、空、无常、无我这四种法。西方极乐世界,它是大乘法,大乘法亦是最初先学苦、空、无常、无我这三乘共学之法,等于前面的三种福,那三种福,有凡夫的福,有二乘的福,有大乘的福。它可以一一分修,亦可以三种福一齐修。你发了菩提心,就要修大乘的福,而前面凡夫的福,即变成大乘的福,二乘的福,亦变成大乘的福。你若是单修凡夫的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没有发菩提心,这就叫做凡夫的福,修的再多,都是得人天福报,来生来世做个大富大贵的人,或者升到天上做天人,故名凡夫福。发了菩提心的人,还是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凡夫福,就是人道的福,你欲想成佛,先成个人,如果人道都不具足,人的资格都不够,那里可以成佛呢?
分卷阅读 正宗分 19
    正宗分19

    ‘是为水想,名第二观。’这十六观的第二观名为水观,你看了经文就可知道,这第二观不是单观想水,而要观水变成冰,冰变成琉璃,琉璃地下有金幢,地上有种种的庄严,可是它结句结到水上,就是第一个落日观观成,第二个叫它变成水很费工夫。只要把水观修成,叫它结冰变琉璃,都省力气了。所以第二观结句结到水上。

    丙三、地观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水想成已,如此想著,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这是说将前面的第二个水观,连地上地下的种种庄严,都观成功了。‘一一观之,极令了了。’再令一一观想,前面曰明了,此处云了了,就是明了再明了,叫做了了分明。闭著目可以看见,开著目亦可以看见,不令它境界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凡夫要吃饭,不吃饭不行,除了吃饭之时,不修这个观想,平时要恒常忆念著前面第二观的观境。‘如此想著,名为粗见极乐国地。’前面观琉璃地已经观成功了,怎么不叫地观叫水观呢?那还是个假想地,是粗粗的看见,不是真实的详细看见,所以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前面的观想,观想成功,还没有入三昧,梵语三昧,译成中国话叫做正定,就是还没有入定;又译作正受,正受者不受一切诸受,照定力受,叫做正受。若得三昧者,得到念佛三昧。弥陀经的一心不乱,叫念佛三昧,是持名念佛三昧。而这观经第三观的念佛三昧,是观想念佛三昧。若是修观想,得到三昧了,即‘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看见西方极乐世界,了了分明,不可具说,因为这时所看到的庄严更多了,说亦说不完,故云不可以具说。前面修的观想,没有得三昧看见的,是粗见西方极乐世界;须是得了念佛三昧看见的,这才是真实详细的看见西方极乐世界。若是以答覆韦提希夫人的问题‘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而言,前面第一第二观,都是教她思惟的工夫,思惟就是观想,教我正受者,就是用思惟的工夫,离邪倒想,领纳所缘,这个时候,就得到三昧了。三昧即正受。这就是教她正受的工夫。

    ‘是为地想,名第三观。’这第三观结名地观,就可知道第二观观那个地叫做水观,那个地是粗见地相,并不是真实见到地,要到了第三观入了念佛三昧,这才是真实见到地了,所以这叫做地观。
分卷阅读 正宗分 20
    正宗分20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佛对阿难等说过第三观之后,再告以得第三观的利益:汝持佛语,即是你要受持佛说法的话,为未来世一切大众,给他们讲。为当时其他的菩萨讲可以,为未来大众怎么讲呢?这是叫他要结集经藏;他结集这十六观经,就等于为我们这些未来大众说。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未来的一切大众,他不愿意脱苦,他是愚痴众生;若是愿意脱离苦海,就给他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修此地观法者,现在一下子就给你消除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这就是第一观日观,第二观水观,都是这第三观地观的前方便。因为凡夫的心想羸劣,一下子观西方极乐世界,观不起来,未得三昧之故,故教以先修日观,再修水观,再粗见其地相,再得三昧,得了三昧,就把地观成功了。才观了第三观,你就得了大利益,先消除生死重罪,一下子消掉八十亿劫。‘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这个时候,叫你信心能够成就,阿弥陀经说往生三资粮,第一个就是信心,这个时候你的信心已成就了。舍身他世,就是你这个身体,果报尽了,再活八十岁要死,再活一百二十岁还是要死的,死后舍了这个身体,来生、他世(第三世)要转生,转生不在六道轮回里转,必生净国,用个必字,是说决定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国土。‘心得无疑’这个心里,丝毫没有疑惑,绝对相信,那信心就成就了。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欲修地观者,应依佛经所说,包括前面第一、二、三观,渐次修学,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即观想的境界,与经文不合者,就叫邪观;应赶快把它舍弃,还是依照经文来修观想,叫做依文作观。

    丙四、树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

    地观成已,谓第三观地观,观想成就之后,再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树,那个树都是宝成就的,所以叫做宝树。

    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王黎)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
分卷阅读 正宗分 21
    正宗分21

    观宝树当怎么样观?‘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观想那里每一个地方,都有七重行树,行字读ㄏㄤˊ,重字读ㄔㄨㄥˊ,一行一行,一重一重,如此有七重行树,观想七重行树的大相之后,再观想它的高,‘一一树,高八千由旬。’一由旬等于八十华里,此等宝树,有八千由旬那么高。‘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不但树身有八千由旬之高,树上面开的华,生的叶,通通是七宝成就的。‘一一华叶,作异宝色。’每一朵华,每一片叶,作异宝色,它是七宝成就的华和叶,颜色不一样,且放光放的不一样,叫做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王黎)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是白色);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珊瑚琥珀句,是简略词,可作珊瑚色中出琥珀光,或琥珀色中出珊瑚光解。一切众宝,以为映饰,这两句是总结,谓七宝所成的华叶,再出种种的光,以为映饰。因为光是互相照映的,即以此等宝光,互相照映,以为装饰,而资庄严。‘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妙真珠网,即用珍珠串结而成的网,叫真珠网;妙真珠网,妙者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真珠宝网。弥覆树上,弥者满也,满覆七宝行树之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即是说每一树上,都覆有七宝宝网,而每一个一个宝网中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此诸宫殿,都是妙华庄严出来的。如梵王宫者,如大梵天王的宫殿那么庄严。

    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叶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閰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

    ‘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那个像梵王宫那么庄严的妙华宫殿,它里面住的什么人?住的天人,故言诸天童子,自然在中。须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夫众生,只有两道:天道和人道。这两道众生,还互相交通。我们娑婆世界有六道,我们在人道,只有畜生道,可以交通,人看见畜生,畜生看见人,其他的天道、阿修罗道看不见,地狱道、恶鬼道看不见。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两道众生,天道和人道,而且随时可以来往的。这里是说天道的众生,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那些诸天童子,每个人身上挂的璎珞,都是用摩尼宝珠制成的。摩尼即宝珠,又叫如意珠,摩尼宝珠的名字不一样,他们佩的摩尼宝,叫释迦毗楞伽摩尼,译成中国话叫能胜,是摩尼宝中最好的宝珠。因为他们有此宝珠璎珞佩在身上,故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他们那个摩尼宝放光,能照百由旬大的范围,这种光明特别大,像和合百亿日月那么多的光明,不可具名,说都说不来多大的光明。‘众宝间错,色中上者。’在这个光明之中,看见众宝的颜色,互相交错起来,是光色之中最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这七重宝树,行行相当,就是一行一行都互相对准。叶叶相次,就是树上一个一个的叶,都很有次序,而不紊乱,这是形容那个树的身很庄严,长的叶也庄严。‘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在这种宝树的众叶之间,还要开华,开的都是不可思议的华,叫做妙华。佛经对妙字的解释,是不可思议为妙。因为华是妙华,华上长的果亦是不可思议的,都是些七宝果。这里须注意,它是华果同时的。其他的树上,开了华,华落了才结果,这个是就在华上结的果,是华果同时的。这华是表因位的。我们念佛生西方,这是观想念佛,你同时观想,同时就生到西方,这叫因果同时。在我们娑婆世界,都是用莲华作譬喻,莲华它就是华果同时的,莲华它有了华,里面就结了果。这个地方是七宝行树的华,并不是莲华,亦是华果同时,所以叫做妙华妙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每一个树叶,叫做一一树叶,每一个树叶,有多么大?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纵是竖,广是横,正等即相等,那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那么大。那树叶为什么那么大?因为树太大了,有八千由旬高的树,所以树叶亦大。‘其叶千色’那个树叶的本体是七宝,表面看它的颜色,有千种之多。‘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树叶上有脉络,即长的纹,一道一道的纹,像画的画。它像个什么?像个天人挂的璎珞那个样子。‘有众妙华,作閰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再说那个叶,那华作閰浮檀金色。閰浮檀金译作胜金,是一种最殊胜的黄金,那个华具这种金色叫做閰浮檀金色。可是它还有光明,看起来像一个火轮一样,像个火轮在那树叶之间旋转,故说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那里华果同时,所以就在华的上面,一下子涌生诸果来。帝释就是释提桓因,我们念弥陀经的人,都知道释提桓因是欲界第二重天忉利天的天主,他有个宝瓶,叫做德瓶,这个瓶子,你求什么,它就出什么来,因为瓶口是向上的,由瓶口上冒出东西来,所以叫做涌;帝释天的宝瓶如此,这里是指极乐世界的华,能涌生诸果,故言如帝释瓶。
分卷阅读 正宗分 22
    正宗分22

    有大光明,化成幢旛,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

    ‘有大光明,化成幢旛,无量宝盖;’这些果上都放光,放出的光明再变化成幢旛宝盖,这都是庄严品,亦是供养品。我们佛教里常以这些东西作庄严。幢就是圆形的庄严,旛是扁形的庄严,宝盖就像一个伞样。‘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在那个光明里面,现出来宝盖,宝盖里面再现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一切佛事,就是讲经说法,或应赴斋僧,或者是诵经打坐,都叫佛事;不但是现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十方诸佛的国土,都给你现出来。

    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

    ‘见此树已’,修观想者,已见到了这个七宝行树八千由旬那么高,这是总结之语,前面一桩一桩都讲过,到此把它总结起来,你先观想这个树,把树观见之后,亦当次第一一观之,照著前文说的,一样一样把它都观想成功。‘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先观想一个树的大相,再观想树的茎--茎即树的根干部分;再观想树枝树叶和华果。如前面所讲的,华呀!果呀!如旋火轮,及放大光明等种种,都要把它观想成功,一一皆令分明。

    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这是个树的观想,在十六妙观中,这是第四个观想。

    丙五、水想观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

    此观名八功德水观,亦叫莲池观。‘次当想水’,想水者即观想水,此与前面第二观‘次作水想’不同,那是观地之前,以观水作前方便,先观想水,次观水结成冰,再观冰变琉璃,琉璃变为地。而此观水就是水,并不是别的地方之水,而是莲华池里的水叫八功德水--轻、清、冷、软、甘美、不臭、饮时调适、饮已无患。‘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欲观想水者,应知极乐国土共有八个莲华池。‘一一池水,七宝所成。’那各个池里的八功德水,是从何处来的呢?是由七宝化成的。七宝何以能化成水呢?‘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因为极乐世界的这种七宝,是非常柔软的。此七宝水而且是从如意珠王生出来的,如意珠梵语为摩尼珠,最大最上的如意珠,叫如意珠王。此水生出来时‘分为十四支’,为什么此水不多不少,分为十四支?须知此类数目都是表法的,如本观八池水是表八正道,七宝所成是表七觉支;分为十四支,是表示有十四个佛国的众生,往生西方,详如无量寿经所说,除了我们娑婆世界外,还有十三个佛刹土的众生往生其国,所以它那莲池水分为十四支。实际十方世界的念佛众生都可往生西方,但是释迦佛陀说法之时,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才十劫,已经有十四个佛国众生往生其国,尔后可能有十五、十六,甚至无量佛国土众生往生之时,那水就分得更多支了,此水不可思议,不是呆板的。
分卷阅读 正宗分 23
    正宗分23

    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一一支作七宝妙色。’因为那水本是七宝所成,从如意珠王生出的,所以水亦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此讲莲华池之边岸,我们此方作池皆以水泥或磁砖建筑,而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七宝所成,所以说黄金为渠。渠就指莲华池之边岸。‘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此说莲华池下面的底沙,我们这世界都以石子泥沙以为底沙,极乐世界是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弥陀经说:‘池底纯以金沙布地’,那是简单说。‘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彼土有八个莲华池,每一个莲华池,能容纳六十亿七宝莲华,可见其大的很。‘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弥陀经说:‘其中莲华,大如车轮。’所谓车轮,不是我们普通所见的车轮,而是转轮圣王转轮宝的那种车轮。那有多么大呢?有十二由旬大,为什么那样大?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莲华化生,莲华是往生者的母亲--托生之所,生出的人很大,母亲当然要大,所以莲华很大。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摩尼是梵语,译成中文为宝珠,又译作如意珠。其摩尼水,即前面所说的如意珠王流出之水,此水不是在池中不动,还会上下流动,流到华上去,甚至流注到树上去。‘寻树上下’寻字当顺著讲,树是指莲华池岸上的七宝行树,寻树上下是说八功德水是流到岸上,顺著树上下流注,这是不可思议的。水流起来,就有声音,声响就是说法的声音,‘其声微妙’说法的声音很精微很玄妙,不可思议。‘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说的什么法?说的三乘妙法,苦、空、无常、无我是小乘法,诸波罗蜜是大乘法,合之为三乘法。前面讲过,苦、空、无常等,小乘人修为小乘法,大乘人亦必须修,这叫三乘共学之法。诸波罗蜜是大乘不共之法,小乘人不会修的,只有菩萨才会修;波罗蜜是梵语,译成中文叫到彼岸,诸波罗蜜是说波罗蜜不止一种,有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波罗蜜义为到彼岸,就是由凡夫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亦就是转凡成圣,谓修此六度法门,能转凡成圣也,这是大乘菩萨修的,叫大乘不共法。佛法法相太多,愈学法相愈觉得多,道理又太深,愈学愈深,实际它都有个纲要,佛法的法相没有好多,亦没有什么难,只要把苦、空、无常、无我,六波罗蜜等记熟就好了,三乘法门,统统有了。要学佛法,第一先知道苦,若不知道苦,就不配学佛法,学了佛法亦不会修行,为什么?他把佛法当成世间上的学问,口里讲,不修行,故不能得法益。若能知苦,应断集--集诸烦恼,此有三个根本烦恼,名贪、嗔、痴;此三根本烦恼中,贪是根本中之根本,贪不到便生嗔,不应贪而贪,不应嗔而嗔,则生痴。故贪烦恼为三根本烦恼之首;今知苦要断集,断集第一就要断除贪烦恼。贪烦恼如何断法?即修空观(第二观);观空就能断除贪烦恼。观空如何观法?但观此身,有生必有灭,无论寿年长短,终有死亡之日,到死时‘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到死时才知道万般带不去已迟了,因为你已造了大堆业了!故须平日修空观。第三作无常观;须知一切法无常,我们的生命当然是无常,不能永久存在,纵然活到一百二十岁,终有一死。四十二章经说:‘人命在呼吸间’,能作无常观,现在就是空,不必等到一百二十岁时,方是空是无常。第四无我观;这是小乘佛教根本观法,小乘圣人将无我观空了,便证得阿罗汉果。无我观如何观法?应观此身为地、水、火、风四大和合之假法,及受、想、行、识四个作用之心法,内外八法合成之假相,本无有我。如此观想成功,便证得我空。小乘人观想到此为止。大乘行人不但破我空,还要破法空,大乘的不共法,叫六波罗蜜,即是六度。六度中第一布施度,分财施、法施、无畏施。大乘法门怎么叫做大?它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功夫故名大。小乘家用功夫,有钱皆舍了,不生贪心,自己不生贪心,得了利益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大乘菩萨会利用钱财,心想我怎么有钱财呢?因前生行布施,故有此福报;有了福报,就去利益众生,用财去布施,普济众生,本是污染法的钱财,因此变成了利益众生的微妙法;光以财布施还不够,还要给他说佛法,令他知道今世穷,是前世未修布施,今世应行布施培福,此名法布施;众生遭了灾难,我们去协助他,叫无畏施。第二持戒度,分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聚。一摄律仪戒者,凡是不合戒律,不合威仪事,统统不犯不作,此包括大小乘戒,例如不杀生戒,小乘戒有,大乘戒亦有,而小乘的一切戒,皆摄在大乘菩萨戒的摄律仪戒中。二摄善法戒,无论大小善事,皆应当作,不作即犯戒;小乘戒重防非止恶,若不作恶则戒行清净,小乘戒到此为止,大乘戒不但持摄律仪戒,诸恶莫作,还须众善奉行,若善事不作,犯菩萨戒。三饶益有情戒,大小乘戒之不同,小乘戒只图了生脱死,出离三界,便到达目的,众生有苦他不管;大乘菩萨戒则不然,因菩萨行人发了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应多多利益众生,若不利益众生,犯菩萨戒。第三忍辱度,行菩萨道,是于众生界行,可是于度生过程中,若遇众生不受度化反加污辱,应予慈悲忍受,莫退道心,凡是逆境现前,必须忍,名忍辱波罗蜜。第四精进度,凡夫懈怠成性,出闻佛法,发勇猛心,要用功,要自利利他,但不到几天便懈怠了,一定要用精进度,不教他退堕。精进不但对自己用功,还要用以度人,例如度人遇到障碍,决不为此退心,应更另求别处度别的人,故精进是积极的利己利人。第五禅定度,禅定度散乱,这是用功修行的方法,我此散乱心如何令他定下来?可依照佛说修禅定的方法去修禅定,修成功,便成禅定波罗蜜。第六般若度,般若,中国话叫做智慧,这个智慧,不是世间法的聪明、学问,佛经上的般若,是人人本具的般若智慧,要把它启发出来,如何启发呢?持戒修定,定修成功,般若智慧自然启发出来了。佛教的书籍非常之多,大小乘法,经律论及祖师们的疏注文钞等,多得不得了,但它有个总纲,即苦、空、无常、无我、六波罗蜜,能把此总纲记到,统统有了,既能自利亦能利人,结果还能圆成佛道。本经说极乐世界的水发出此等音声,水何故说此法?须知此是对带业往生之凡夫说的,因带业往生的凡夫,我没有空,法亦没空,诸波罗蜜亦未曾修,故极乐世界以水音说此法,令其悟道。‘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佛的相好是从修无量功德得来的,赞佛相好,是要令带业往生的凡夫,听了发起大心去修功德。
分卷阅读 正宗分 24
    正宗分24

    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前面说如意珠王能生水,此说如意珠王又能出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阿弥陀经说:‘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此经说是如意珠王涌出的光明所变化的,为什么和阿弥陀经不同?须知如意珠王从那里来?如意珠王亦是阿弥陀佛变化出来的,所以此说和阿弥陀经说的是一样。‘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鸟声哀雅是世间相,但此处鸟音是常赞叹念佛、念法、念僧--念者从今从心,你若心里常常念到佛、念到法、念到僧,它便赞叹你,你若不知念三宝,它就赞叹念三宝功德,使你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拣别不是第二观的水观,‘名第五观’在十六妙观中,这是第五个观想。

    丙六、总观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

    此观将前面所说的极乐世界宝地、宝树、宝池等,结成总观想,故名总观。‘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前第二观说彼国地‘以七宝界’,此谓每一个宝界中,即每一区域内,都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伎乐即音乐,天伎乐就是天上的音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是总观,故将前面所说悬处虚空的乐器重观之;如天宝幢,是说如帝释天的宝幢,不要人工鼓动,它自己会鸣会响,发出叮叮当当的音声;此音声中,说的还是叫你念佛、念法、念僧。此一观想成功,比较前面观想水结冰,冰成琉璃,琉璃变为地,那叫粗见极乐国地,此是总观。虽然还叫粗见,还不精细,可是这第六观,已经把依报观成功了。前面韦提希夫人,求生无忧恼处。生忧恼是由环境恶劣,今此六种观想,观西方依报庄严,依报庄严环境好,即不生忧恼处也。前面韦提希夫人又请求不闻恶声,若是生到西方,怎闻恶声?极乐世界的水声、风声、鸟声、音乐声,统统为你说法,你自然要办道了,更无因缘令生烦恼。若是光看阿弥陀经,说到极乐世界种种庄严,若无信心,或信心浅的众生,会误认是佛说的理想世界,不是事实,因为我们此世界太苦了,佛陀慈悲,说个那样好的世界,我们尚未往生,究竟有没有此世界,还不知道,佛说的话虽然可信,他还不敢相信到此。十六观经谈一切唯心造,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造的,我们自己亦能造,只要修观想,观想个极乐世界现前,这你能不相信吗?‘一切法唯心造’,硬要观想个极乐世界现前,你就相信了,还没有修观想,要观想成功,亦非易事。即以今此精舍便是无忧恼处,此无忧恼处非虚空掉下来的,‘一切唯心造’,此是曹居士夫妇发心建造变化出来的,这不是事实证明吗?那么你们亦可以去造个讲堂,亦就是你造就个极乐世界。
分卷阅读 正宗分 25
    正宗分25

    若不学佛,前生修了福,虽然有了钱不会用,不知以福培福,而是以钱造罪。怎么造罪业?以钱开酒家、开舞厅,这即是造恶世界。因酒家舞厅中常常发生杀、盗、淫、妄等事,为什么?因为那是养贪嗔痴的地方,耳闻虽有乐声,却完全是苦声,引发贪嗔痴烦恼故也。结果恶业上加恶业,这就是有福报不会用,拿著福报去造恶业,又引众生造恶业,自己堕地狱,又牵著众生堕地狱。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此说明总观观想成功的利益。极重恶业就是杀、盗、淫等业,无量亿劫所造之极重恶业,只把此依报观想成功,统统消除。前面地观说能消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看起来很长,还有个数目,这里是无量亿劫的极重恶业,都给消除。‘命终之后,必生彼国。’生到西方是一定的。‘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可是你的观想要一步一步的观,要照十六观经,名为正观;若观想中,忽然发生特别境界,与十六观经不合的,就把它舍掉,因为那是邪观。

    丙七、华座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十六妙观中,从一至六观,是观依报;从第七观至十三观,这七个观,是观正报。此第七观是观正报的第一个观,观的是莲华座,莲华座是依报,为什么把它分到正报里面来?因为这个莲华座,不是一般世间法的依报,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通于圣凡,通于圣就是佛菩萨,通于凡就是带业往生的凡夫,此莲华座是佛的最亲近之依报,属于佛独有的,不与凡夫相共,所以判为正报。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以下将开示观想正报之法,佛故再度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你们要谛听谛听!详详细细的听!实实在在的听!听了之后,还要善思善念。佛此语虽是对当机者说,以现在来讲,就是告诉诸位听众,你要留心听到,听了还要善思善念。‘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众生就是苦恼境界,韦提希亲身领略到这种苦恼,所以求佛给她说个除苦恼法,佛对韦提希夫人讲,亦就是为大众讲,为未来众生讲除苦恼之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此话是告诉阿难尊者,同时亦对韦提希夫人,怎么知道呢?他用‘汝等’两字,要他们听了去为大众讲。此大众包括当时的大众,因为阿难尊者,回到耆阇崛山去讲,亦包括未来的一切众生。我们听经,听到那里,学到那里,你们诸位听懂之后,就得去讲给大家听听。
分卷阅读 正宗分 26
    正宗分26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释尊宣说此语之时,阿弥陀佛现了相,住立在空中,两边还有‘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我们现在或塑或画的西方三圣立像,就是以这个经文作根据,可是那个时候的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站立在空中的相,‘光明炽盛,不可具见。’阿难尊者是个小乘,韦提希夫人虽发大心,仍是凡夫,以故他们的眼睛还不能完全看得清楚,因为光明太大之故也。‘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阎浮檀金译华语为最胜金,百千种的阎浮檀金,和弥陀佛身的金色,还比不来,因为佛身的金色太好了。我们每天做晚课时,唱赞佛偈云:‘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就是由这个地方来的。‘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时就是当西方三圣住立空中现相之时,韦提希夫人看见了无量寿佛,当然亦看见了两位菩萨,当时就接足作礼。古时印度最恭敬的礼拜,就是接足礼。什么叫接足礼?人体最尊最贵的莫过于头顶,而最卑最下的莫过于两足,以最尊最贵的头顶,来接拜佛的两足,这就叫接足礼。释迦佛应身住世时,我们可以行接足礼,今阿弥陀佛示现空中,怎么行接足礼呢?就是作观想,拜下去的时候,将两手反过来,观想接到佛的双足,亦名接足礼。所以我们现在拜佛像的时候,把两手反过来,就是这个道理。‘白佛言:世尊!’这时韦提希夫人,礼过无量寿佛之后,仰白释迦牟尼佛,说道:‘世尊!’称释迦佛一声。‘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我现在因佛力的加被,得见到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二菩萨,可是‘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呢?韦提希发了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的人,观念不一样,她得了利益,就想到众生,尤其是想到未来世的众生。她想到未来世的众生,去佛遥远,没有佛力加被,有什么方法能见到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我们听经,要听到那里,就学到那里,学大乘佛法,以发菩提心为本,菩提心是个什么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只要发了心,就可做得到。菩萨发了菩提心,得到了好处,就念到众生,有如母亲念儿女之心一样,母亲对儿女的慈悲,是无间断的,只要得到点好吃的东西,就想到她的儿女,得到什么利益,亦会想到她的儿女,你把那个母亲慈爱儿女的心,扩大起来,就叫菩提心了。可是母亲爱儿女的心,只叫慈心,不能叫菩提心,因为她只慈爱自己的儿女,不能慈爱别人的儿女,所以她是个凡夫,不是菩萨;菩萨看到一切众生,有如自己的独生子般慈悲爱护,没有分别,这叫菩萨发心,亦叫菩提心。
分卷阅读 正宗分 27
    正宗分27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各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交饰。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这段经文,是佛答覆韦提希夫人的问题,未来众生怎样能见到西方三圣?欲想见到西方三圣,必须作观想,修观想亦不容易便能观成,博地凡夫,欲观佛像,须先观莲华座,莲华座观成功,再观佛像和菩萨像。‘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彼佛即是阿弥陀佛,你若是想观想彼阿弥陀佛,当起观想之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前面令先观想依报,今则于前面观想成功的七宝地上,观想有个莲华座,此莲华座,就是佛的座位。‘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此叶字当作花瓣的瓣字解,不是荷叶之叶。一一叶上,作百宝色,就是每一片一片莲华瓣上,作百宝之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是脉络,此谓莲华瓣上,有八万四千条脉络,图案美观,有如天宫之图画。‘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莲华瓣的脉络上有八万四千光明,要把他一个一个的观想,观想得很清爽,了了分明,皆令得见。那么这莲华叶有多大呢?‘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那个莲华大得很,华叶小的就有二百五十由旬,大的更大了。‘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一个小的莲华叶,就纵广二百五十由旬,那么一座莲华有多少叶呢?有八万四千个莲华瓣。平常我们简单说千叶莲华,实际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各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在那每一个莲华叶上,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庄严。‘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就是这百亿摩尼珠,每一颗一颗珠,都放千种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那个光明,像一个宝盖,都是七宝合成的。‘遍覆地上’,就是那个莲华座的宝珠之光明像个宝盖样,罩著地上。‘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释迦毗楞伽宝,中国话译为能胜宝,谓此宝最尊最贵,能胜一切宝。台是莲华当中的莲台,因为佛要坐到上面,成了个座位,故名莲华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交饰。’此莲华当中的莲华台,有种种庄严,有八万四千金刚甄叔迦宝。甄叔迦宝,此地叫赤色宝;梵摩尼珠,梵是清净,此为白色如意珠;妙真珠网,以为校饰,就是这个莲华台,有八万四千赤色宝,和白色的如意宝珠,还有妙真珠制成的网,以为庄严。‘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这个莲华台的上面,自然而有四根柱子,这四个柱子叫幢,就是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有那么高,那么大。‘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夜摩天此译善时,以彼天光明无昼夜之别,故曰善时,是欲界第三层天。这个善时天的特别庄严,就是宝幢庄严。阿弥陀佛的莲华台上,有四根宝幢,宝幢上挂的宝幔,就像夜摩天的宝幔那么样。‘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这是指宝幔上的庄严。‘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每一个宝珠都放光,放出八万四千之多。‘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异者不同也,虽然都是金色,但金光的颜色各各不同,有八万四千种。‘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这宝幔上的宝珠,放出来的金色光,遍满极乐世界妙宝国土,处处变化,各作奇异之相。有些什么样的奇异之相呢?‘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这些光明,或者变个金刚台出来,有的变成个真珠网,或者变作种种的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变这么多的庄严具干什么呢?是利益极乐世界的众生的。极乐世界带业往生的凡夫,因为本是凡夫,各有所好,你喜欢看金刚台的,他就变个金刚台;你喜欢看杂华云的,他就变化杂华云;随意变现,就是随西方极乐世界众生之意而变现。变现作甚?变现是施作佛事,令你发道心的。‘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这叫做莲华座的观想,顺著前面的次第,这是第七个观想。
分卷阅读 正宗分 28
    正宗分28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

    佛把第七观,说了观想方法之后,再告诉当机者:那里来的这么庄严的莲华座?‘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它是本著法藏比丘的愿力所成就的。法藏比丘是谁?是阿弥陀佛因位作比丘时之德号,阿弥陀佛是果位的佛号。他最初亦是个凡夫,他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出家,号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发了四十八个大愿;依著这四十八个大愿,经无量劫,修行无量功德,成就西方极乐世界,成就这个莲华座的庄严。这就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不可思议。佛坐的莲华座的庄严,更是稀有。这是那儿来的呢?它不是神话,佛法和外道不同,佛法讲因讲果,有如是因,得如是果。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么庄严,是法藏比丘发了愿,经无量阿僧祇劫修诸功德把它成就的。现在就说佛的莲华座这么庄严,是那儿来的这么庄严呢?亦是法藏比丘最初发四十八大愿,无量数劫修行功德成就的。佛法和外道不同,外道在那里说神话,都是些无因之果,他说了半天神话,若问他的庄严从那里来的,它没有因。佛教见了果,一定要推因,有因才有果。‘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若是众生想欲观念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应当先观想这个莲华座。‘作此想时,不得杂观。’这个莲华座的庄严很精细,应专观这个莲华座,不得再作其他的观想,这叫做专心系念。‘皆应一一观之’照著前面经上所说的观想,一个一个的作观。‘一一叶’,一片一片的莲华瓣,‘一一珠’一颗一颗的宝珠,‘一一光’一个一个的光明,‘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皆当观想成功,了了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等于照镜子,见到自己的脸,看得那么清楚。我们听经听到这里,会觉得这个不容易观成功,因为这些庄严太多了,太详细了。可是,你要知道前面观想了六个,观想成功,才观想这第七个观想。并且要知道释迦佛说法,他是有次第的,第一个观想,只观想一个落日,里面没有其他庄严,倘若是只观想个落日,像悬著的鼓那么样,都观不起来,那怎么能够观第二个第三个庄严。所以能够把落日观观成功,本应叫你把他变成地,但是很不容易,故以方便把它变成水,水再变成冰,冰再变成琉璃。须到修完六个观想,将西方极乐世界依报种种庄严都观成功,再观这个莲华座是很容易的,不是一下手就叫你观莲华座。下面再讲到把这莲座观,观想成功,得个什么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