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元音老人
正文1
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藏名巴多脱卓)
西藏密教初祖莲华生大士心传宝典
取库藏者持明羯磨大师自黄金河畔堪波达山请出流通
诺门金刚乘弟子寿固金刚孙景风敬译
本经由密宗红教初祖莲华生大士所著。由于时间因缘不成熟,他将本经写好后,藏在山洞里面,并没有马上流传。后来他又化身成持明羯磨洲大师,到藏经的地方(即黄金河畔堪波达山),把经文取出来流通。现在由金刚乘弟子孙景风居士翻译完成。
正编上卷死位中有与法性中有
◎皈敬偈
法身‘阿弥多婆无量光’
报身‘莲华’‘寂静’‘忿怒’尊
化身‘莲华生师’众生怙
三身上师尊前我敬礼
死位中有就是人刚刚断气后的三天半到四天之内,这段时间中有身处于迷闷阶段,还没有脱离肉身。到第五天中阴身从身体里出来,就清醒了,这时就到了法性中有时期,为期十四天。
‘皈敬’就是皈敬求加之意。皈者,皈依也(皈即归家,依即依靠);敬者,敬礼也。求加就是请求加被。皈敬偈就是依靠我们的法祖莲华生大士,向他敬礼,请求他的加被。阿弥多婆无量光就是说阿弥陀佛具有无量光、无量寿。他具足一切,法力无边,光明不可限量。这就表示我们的法身(即佛性),它是诸法的根本。‘莲华’就是指莲华身。‘寂静’尊就是正法轮身,妙相庄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忿怒’尊就是教令轮身,即明王身,是专门怖魔的。所以在这里‘莲华’‘寂静’‘忿怒’尊都是指我们尊贵无比的佛菩萨,代表我们的报身。‘化身“莲华生师”众生怙’就是说莲华生大师是由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合起来化生的,所以叫化身‘莲华生师’。众生怙就是指佛菩萨是广大众生的依靠和保护者。所以这段‘皈敬偈’就是说我们要在具足法、报、化三身的上师面前,恭恭敬敬的再三顶礼,诚心诚意的祈求佛菩萨的加持。
诸中根瑜伽士,中有解脱方便,即此‘听闻解脱密法’。凡义有三:即前导、正述、结归三分。
文中为什么说诸中根瑜伽士,而不说上根瑜伽士呢?因为上根人修法修得好,他们在未死之前已经证到自己的佛性,不必等到中阴境界现前即可解脱。所以本密法是诸中根人最方便的解脱法门。瑜伽士就是指修法修的相应的人。中根瑜伽士生前未证法身,活的时候不能了生死,但死后中有时期听到本法的教导就可以得到解脱。这本《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共分三个部分,即前导、正述和结归。前导就是在为亡者说法之前的导引。正述就是本经的正宗分,就是告诉我们一步一步的如何解脱。结归就是最后的归纳与总结。就像我们讲经一样也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前导就相当于序分,正述就相当于正宗分,结归就相当于流通分。
正文2
[初]前导
此中敷陈‘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在密乘中,修法行者,分为上、中、下三根,诸上根人,依‘引导次第’(引导次第者,谓行者初由显教入手,俟有相当修持,通达空性以后,次入密教坛城灌顶,授以大法,由‘生起’‘圆满’二次第循序进修,迨命终时,即仗引导次第而得解脱)。最初入手修持,即仗‘引导’,定得解脱,若或未能解脱,则于‘死位中有’(命尽时谓之死位中有)时,不必修颇哇法(迁识往生法名颇哇法)径修成佛。
敷就是铺出来,陈是陈述。前导讲述了在《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中,上根人、中根人以及下根人如何解脱。上根人能够解脱的法,中根人就不能解脱,下根人则更不能解脱。所以上、中、下三根人的解脱方法都不一样。
译者在括号里将密法的修行次第作了解释。就是说修密宗的人开始修行的时候都要由显教入手,假如不懂得显教的教理,就不能修密法!因为教理是通理,密法是事行。就像读书,先要明理,明理之后才能具体去做。净土宗同样也是先要懂得教理,然后再念佛—这就是修持。如果一点道理都不不懂,怎么去做呢?所以修行先要由显教入手。研究教理达到一定的程度,最好能够通达空性以后再入密教。通达空性就是指明白了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不再把空当成是顽空、断灭空或析法真空、或体法真空等等,而是理解了妙有真空,真空妙有的道理(此段可参见本书‘翻译缘起’31页)。但如果对显教没有相当修持的人是不容易通达空性的。所以应该通达空性以后,再来实修密法。密法是通过持咒、结印等方法来修持,比显教多了一个方便加持—即佛菩萨的加持力。关于咒,我们前面讲过了,是佛菩萨的心在禅定中所化的符号。我们念密咒就等于和佛菩萨通电报,咒就是密电码,印就像天线一样。我们通过结印、持咒就能把自己本身的能量和宇宙间的能量接通,也就是和佛菩萨的能量接通。这样佛菩萨就会加持我们。显教就完全靠自力,比如参禅就没有佛菩萨的加持力。所以密宗有这样的方便法,比较省力,也比较容易成就。进入密教须经‘坛城灌顶,授以大法’。坛城就是道场,就是设个道场来为受法者灌顶。灌顶是个仪式。因为佛教是在印度创立的。当时印度王子继位(就是要做国王了),就要请个大臣来为他举行仪式,这个仪式就是灌顶。所以为了尊重之故,传授密法时也依照这个习惯举行灌顶仪式。每个法的灌顶都不同,因为用的咒语不同。灌顶授法之后,再由‘生起’‘圆满’二次第循序渐修。‘生起’者就是从无到有,修有相的观想法。最初步的观想法是观想本尊、坛场等等。比如修‘嗡、阿、吽’就是观想红光、白光、蓝光分别从本尊顶上、喉结、心里放出来,收到我们的心中。再把我们所有的习气、污秽都消光、除尽。这就是从无生有,是生起次第中的一个方法。圆满次第就是把从无观想出来的有再化空,光也不可得,就像我们整日在空气当中不觉得有空气一样,要归无所得。所以《心经》中讲:‘一无所得故,依般若波罗密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所得是真得,有所得就不对了。所以圆满次第到最后就是归无所得。
正文3
修习密法应按次第循序渐进,不可跨越。现在有些人初步的还没有修好,就要修下一步的。比如修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分彻却、脱嘎两部分。有些人连彻却还没有修好,就修脱嗄了。这怎么能成就呢?!彻却没修好,心还在动,心动就像我们照镜子时镜子在摇动,这样照的像就不清楚了。所以先要把初步的修好。修好后你的心就像静止不动的镜子一样,照的影象就逼真现前了。有的人还没有修过彻却,也不知道修成彻却是什么境界,就修脱嘎了。这不是胡来吗?!所以不得师承胡来是不行的。
我们修法,不管是净土宗、禅宗还是密宗修到一定程度都是一样的,都能证到自己的光明,都能明心见性(修到这种程度的人就是上根人)。我们平时修法用功,快打开本来见性时,呼吸是要断的。一般人到这时都很心慌:‘哎呀,我怎么要断气了,要死了!’一害怕就退回来了,很可惜!所以到这时千万不要害怕,要证见本性,要脱开这个色壳子,气是要断的,这就叫‘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上根人已经证到这个地步,到死的时候就不害怕了,因为他已经‘死’过,已经熟悉了,就能安安稳稳的解脱了。所以上根人就不需要中阴救度法,也不需要颇哇法了,即使他到死的时候有点迷闷,只要依照‘引导次第’也可以解脱。引导就是告诉他:你现在已经放光,与光明合上去就能解脱。他一听到就会马上醒悟:‘哦!我的光明显现了’。他就成就了。所以在世的时候用功最为重要!
诸中根瑜伽士,临命终时,由此密法,决定解脱,又若未能解脱,则于法性中有(命尽后,经过三日半或四日期间,即为法性中有。)起现时解脱,故此听闻解脱密法,必须殷重修持为要。
中根人即使活的时候没有证到本性,也不要紧。依靠这本‘中阴救度法’也决定能得到解脱。因为这个法很殊胜,它能够一遍一遍地提醒我们:现在是什么阶段,放什么光,是什么佛来接引你,什么菩萨来护持你……。使我们在中有时期(即死位中有、法性中有、轮回中有)得到解脱。所以借助本密法,即便是下下根人也不害怕了。中根瑜伽士中的‘瑜伽’就是指相应。就是我们修的法要和我们的心相应;凡夫的心要和佛的心完全相应。上和佛的心相应,下和众生的心相应。所以在我们修法时要专心致志、毕恭毕敬,非常的虔诚,才能把妄念打断,才能和法相应。比如修净土宗的人念佛,也要念得相应才行。光是嘴上念念佛号,心里还在乱动,那就不是相应。念佛要做到‘心念耳闻’,持咒也是一样,要把咒音听得清清爽爽,心佛道交打成一片,这才是相应。中根人在临命终时,假如在死位中有这三天半到四天之内没有得到解脱(死位中有有两次放光,假如这时候你业障重,经过很多次的提词,还没有醒悟,没有解脱),那也不要紧,还可以在法性中有(就是死后第五天到第十八天之间)光明显现时得到解脱。因为那时还有佛多次放光来接引,还有菩萨来护持我们,所以到法性中时期仍然可以得到解脱,但要求我们对本法要虔诚,要恭敬,不要轻看。应时时刻刻,拳拳在心,不要忘记。
初、瑜伽人、于诸死相(凡人在未死以前,先现死相。请参卷头语度亡时期注意事项之(四))。当依观察死相自解脱法,善为观察。迨死相特征全现时,当施颇哇法,如教回忆,自行解脱。
在卷头语中我们已经讲过了,不论是谁在未断气之前都先要现死相。就是身体重了,呼吸急促了,舌头大了等等的现象现前(可参见本书131页)。在度亡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仔细观察死者,对于生前曾经修过颇哇法的人,在他死相现前时就要教导他:这个时候你不要心慌,不要痛苦,不要舍不得离开你的家庭。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有生必有死,每个人都会死,这是辩证法。所以要镇定,不要悲哀,心不能散乱。现在到了关键时刻,千钧一发,你曾修过颇哇法,现在要注意观想用“嘿—”把明点提起来,升到头顶上,再观想把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的脚拿开,然后“啪—”明点就出去了,就到了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的心中。你就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假如亡者生前没有修过‘颇哇法’那么在他死相现前时,就要由度亡的人来帮他修。到时还是用观想法,度亡的人把气集中到手上,然后把气从他的脚底往上推,推到心脏,再推到喉咙,再推到头顶。一边推一边观想,最后‘啪—’观想他的识神从头顶出去了。这个方法很有用。人到最后这一关非常重要,所以大家为帮助死者可以用这个办法。
若已证迁转(即神识已经因修颇哇迁往净土),则不需修此听闻解脱密法。若或未证,则当于亡者尸旁高声朗诵此法。若无尸在(详附注一),则坐于亡者床榻或其住处而行此法。
怎么能知道亡者的识神已经迁到西方去了呢?有个办法:就是测量亡者的体温。看他是不是脚底先凉,然后腿上再凉,肚皮再凉,心口再凉,到最后头上还是温温的,那就证明他的识神已经从头顶出去了,这就叫顶圣,就是升到佛的净土去了。但是摸的时候要轻轻地试,不能戳得太重。也不能左一次,右一次的戳。因为人到最后要断气的时候很痛苦,你若踫他,他心里很窝火。从前有个国王,也是修佛法的。到最后要走的时候,让别人给他扇扇子赶苍蝇。不小心,‘啪’一下子扇子打到了他的头上。这下坏了,国王一发火变成了蟒蛇,西方就升不上去了。所以不要左一次,右一次地去量他的体温,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假如亡者的识神经过修‘颇哇法’已升到净土去了,就不需要再修《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了。下面的经文、咒语也不必再念了。假如亡者的识神没有从顶上出来,就证明他没有到西方去。那就要在亡者的旁边为他高声朗诵本密法。假如亡者的房间里有很多人,最好由一个人领诵,其余的人跟著念,声音不要太嘈杂。
附注一:亡者如在远方,亦可函索其生前相片或其贴身衣服一角,或取亡者生前用物,并列于前,呼亡者名,则亡者亦可应呼而至。
‘附注一’告诉我们:如果亡者不是死在家里,而是死在外地,即‘无尸在’,这也不要紧。可以取他的照片,或者取他贴身衣服的一角(剪下一只角就可以了),或者取亡者生前用过的东西,摆在他的牌位面前,喊他的名字。他叫张三,就喊:‘张三,请你来受供,我给你讲法,可以帮你解脱’。就这样和他讲,亡者即可应呼而至。因为死的人识神一出来,就脱离了躯壳,没有了障碍,所以就有神通(当然不像佛那样神通具足,没有漏尽通),哪怕远隔千里万里,他也能感受得到。你喊他的名字,他一飘就到,快得很。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就这样来行法。
此时行法者,先念下文‘谛实力偈’三或七遍,钩召亡魂,来前听法。
谛实力偈
(此偈应于每一次行法之前,必须念诵)。
以我意乐力如来加持力及法界力等
凡所思惟境皆随其所应无碍速现前
行法的人(就是超度亡者的人),在每次行法之前都要先念‘谛实力偈’三到七遍。‘谛’是真谛,就是真理。‘实力’就是说我们本来具足一切妙用、神通,拥有真正的力量。只要我们发心,呼喊亡者的名字,就能够把亡者呼唤过来,和他讲法,并且能够让他听懂。下面讲述‘谛实力偈’。
‘我’是指行法者,‘意’是指乐意、诚心诚意,‘力’是指力量。‘以我意乐力’就是说我诚心诚意,非常乐意超度这个亡灵,作这件好事。我本身就具足这个力量。因为人人都具足万能的法性。只要我们诚心诚意的去做,再加上佛菩萨的加持力,我们就有这个感召力。因为一切时、一切处,不论我们修不修法,都离不开佛菩萨和十法界(指四圣六凡)的加持力。所以净土宗人不但要念阿弥陀佛,还要念观世音菩萨,以求观世音菩萨时时刻刻的加持。佛在《法华经》中也说:此人是行《法华经》的,修法华定的,要如何如何加持他。如果我们做好事,鬼神都会护持;如果我们做坏事,非旦佛菩萨对我们摇头:这个众生怎么在造恶?!就连鬼神也要责罚我们。所以我们平常说:‘三尺顶上有神明’,就是这个道理。这是真的!不要以为一个人做坏事没有人看到。其实鬼神都看得清清爽爽,你瞒不了人!因此,我们现在要救度亡灵,做好事,就会得到佛菩萨和十法界力量的加持,天龙八部都会护持我们。‘凡所思惟境’就是指我所想像的、所要求的。‘皆随其所应’就是说都能得到感应。‘无碍速现前’就是说没有任何障碍,能迅速现前。所以‘谛实力偈’就是说以我自己的力量,再加上佛菩萨的加持力和十法界的加持力,使我所要求的都能得到感应,我就能做好这件事,就能将亡者超度,不会有任何障碍。所以我们只要一点不疑惑,把这段偈文一念,亡者就能随感而至,很快地在我们面前显现。
上偈诵已,即已钩召亡魂,当即观想其来住面前听法,开始朗诵经文。斯时亡者亲属及恩爱夫妻等,不得哭泣,以碍行法。行法时,若有尸在,则于亡者外气将断时,由剌嘛或大德尊者、或亡者生前信崇之友、或同学侣伴等,引唇附耳(但不可近触其耳),而为诵此听闻解脱密法。
我们把‘谛实力偈’念诵三至七遍,就可以把亡魂钩召来。这时我们就观想亡魂已来到我们面前听法。我们就可以为亡者朗诵经文了。经文大义就是告诉亡者:心不要乱,一切放下,与光明合上去就可以超脱了。所以这个时候死者的家属,就是死者的夫(或妻)、子女、父母等不能哭泣。一哭死者的心就乱了,也就听不进去本法了。我们在这里哭,舍不得离开他;他也会哭,舍不得离开我们。这样就妨碍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所以净土宗人也是这样讲:死的时候,大家不能哭,只能帮他念佛。有佛菩萨的加被,可以接引他升西。假如我们这个时候忍不住,就到外面去哭。因为在房间里哭,既妨碍死者又妨碍行法者。
在为亡者超度的时候,假如有尸体在,就在死者外气将断未断的时候,由剌嘛(就是西藏的出家人,我们汉地称作和尚)或大德尊者(就是修道有成就的人)或亡者生前信崇之友(就是死者活的时候很相信、很崇拜的人)来为亡者行法。如果找不到上述这几种人,就找一个和他意气相投,合得来的伴侣来为他行法。行法时,为使他能听清本密法,不要离亡者太远,要靠近他的耳朵,但不要踫著,要离开一点。
佛教书籍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