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录要
作者:谛闲法师
释题
释题1 释题2    
释题 释题1
    释题1

    甲一释文题

    乙一文之由来

    此一篇文,是净土大德,省庵法师所作。师在阿育王寺,供养释迦如来真身宝塔,发起两种感想:其一为:不生佛世,不见真佛,自悲悲人。其二为:犹得读经典,犹得见真身舍利(灵骨),自庆庆人。于涅槃纪念日,作供舍利大会;发四十八大愿,作此文以劝人发心。详见省庵法师语录。

    乙二文之价值

    此文是祖师所作,名虽非经、非律、非论,而经律论三藏无不摄在其中。劝人发佛果之因心,为显法身续慧命之关键;实可当作经读,当作律看,当作论研究。故今讲此文,即当作讲经、讲律、讲论也。

    乙三文题之分释

    劝发菩提心文为文题,古杭梵天寺沙门实贤撰为人题。

    乙四通别能所

    此题有通别二分,文之一字是通题,劝发菩提心五字是别题。又有三重能所:(一)文为能诠,劝发菩提心为所诠。(二)祖师是能劝人,大众是所劝人。(三)发是能发,菩提心是所发。

    乙五五玄略释

    五重玄义,为就一经题开出幽微难见,深有所以之旨也。天台宗祖师释经之遗规如此。五重者: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教相。

    丙一释名

    此题以单法立名。一切经题可分七种:单人,单法,单喻,人法,人喻,法喻,及人法喻也。此题‘劝发菩提心’都是法,无人,无喻,故曰单法。

    所言法者,有性法,有修法。此菩提心为性法(性德本具),劝发为修法(修德所显)。

    心即我人日常思虑之心,此可为善、可为恶;成佛亦此心,做人亦此心,地狱亦此心。菩提此云觉道,亦即是心。然前心是妄心,此是真心;但妄者全真成妄,真者全妄即真也。此有三义:一、真性,二、实智,三、方便。

    真性菩提者,即我人现前一念心性,上至诸佛,下至地狱,十法界众生,无不具足。是自性本具的如如理,又名本觉。不假造作,离诸虚妄,故曰真性菩提。

    实智菩提者,依如如理,起如如智。又名始觉,如我人发起好心听经,皆是始觉之智。此智即是意识相应之慧心所,用此慧心所,照本觉理,如实了知,故名实智菩提也。
释题 释题2
    释题2

    方便菩提者,用此菩提心,行菩萨道,鉴机说法,种种设施,度脱众生,是为方便菩提也。

    心字是凡夫心;菩提是佛之妙心,即是圣心。今合言之者,欲人即凡心见圣心,依本智求佛智故。何以能尔?发字其要矣!菩提心无人不具,凡圣平等,生佛体一之法,无论智愚贤不肖皆具。既然皆具,何以不同诸佛?即无此发字耳。

    发者,心本无生,仗境方起;如世间顺逆境界,能令善恶心生。今发菩提心,亦须缘境。约而言之,有其四种:(一)外见佛,内观身,自惭奋勉故。(二)悯念众生同己,欲化净故。(三)观佛相好功德,因喜乐故。(四)最胜佛果,非不可得,因勤求故。

    劝者,劝勉也。文中举十种因缘,皆是劝勉之词,观文可知,不烦历举。

    别题四义已释,今通题‘文’字。文者,文章也;积名成句,积句成章。

    丙二显体

    此文以真性为体。虚明洞澈,湛寂常恒,寂照不二之体,不但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皆以为体;即山河大地虚空,莫不以此为体也。

    丙三明宗

    此文以慈悲为宗。既发菩提心后,慈悲之心自然能生。与乐曰慈,拔苦曰悲。

    丙四论用

    此文以与乐拔苦为用。以慈悲之心,观于四谛,发四宏誓愿,不外慈悲二用。

    丙五教相

    此文以方等生酥为教相。佛一代时教,有华严、阿含、方等、般若,及法华涅槃五时,喻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此文属第三时者,以非余四时所摄也。既是第三时,则大乘教法矣。

    前讲文题,次讲人题。

    甲二释人题

    古杭梵天寺沙门实贤撰

    撰即作也。实贤,祖师之法名。贤者,望上非圣,望下非愚也。实本是行辈,但亦可作义解。祖师字思齐,能实践贤位,不徒空悬思想而已。祖师四十九岁生西,上品上生,且是西方圣人,名曰实贤,不亦宜哉。

    沙门,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言,非世俗人也。

    古杭即今杭州。梵天寺在凤山门外,宋时开山,明代中兴。祖师在清雍正时住持此寺,掩关寸香斋,课佛十万声。师生于康熙二十四年八月初八日,于雍正十一年二月十四日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