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演培法師
【解釋正文】55
地獄,有各種形式的不同,以懲罰造不同惡業的地獄眾生。在地藏經及其他經中,對于地獄的描寫,是很詳盡的。如有地獄,叫做刀山,或名飛刀,亦名刀輪。地獄眾生,由于業力所感,當刀山顯現在罪人面前,其所見的,不是刀山而是自己一向所喜愛游玩的青山,或是其他能引起自己所喜歡攀登上去的東西,于是興高采烈的向這刀山走去,可是等他‘登’上以後,立刻就變成了可怖的‘刀山’,而且由于罪人的業力所感,刀山上的刀頭尖端,會隨罪人的上攀或下爬,而改變刀頭或上或下的方向。這樣,罪人在刀山上,受尖刀的剮割,自然是‘舉體無完膚’了。或說四面都是刀山,空中有八百萬億極大的刀輪,旋轉落下,如雨點般的密接,一著罪人的肉體,立即首足分離,肌肉狼藉,哪里還有縴毫的完膚。
劍樹,是地獄的另一相,罪人亦因罪業的招感,其初所見的,根本不是劍樹,而是好吃的果樹,或是其他什麼能引起罪人喜愛的樹,因此,罪人就欣然的‘攀’上‘劍樹’,可是等到攀上以後,豈知不是什麼果樹,而變成了可以致人死命的劍樹,于是罪人的生命肉體,立刻就‘方寸皆’被‘割裂’。方寸,是顯示極小的部份,亦即表示沒有微塵許不被割裂開來。由此,我們可以想像,在地獄的刀山劍樹中受苦的眾生,那副血肉模糊的慘狀為如何!
又有鐵丸地獄,其丸都是熱得滾熱的,不用說,如是‘熱鐵’之丸,根本‘不’能‘除饑’,可是地獄中的罪苦眾生,看到鐵丸,好似人間可以充饑的肉丸或菜丸,于是立刻取來吞入口中,即或有時自己不知道吞此鐵丸,當你有時感到饑餓,獄卒就用鐵鉗鉗開你的口,將灼紅的滾熱的鐵丸,拋入你的口中,使唇、舌、 依次焦爛,經過小腸,向下而出,鐵丸還是紅的,肝腸當然也都糜爛,所以說︰‘吞之則肝腸盡爛’。
又有烊銅地獄,烊是溶化的意思,銅放到高度烈火中去燃燒,就溶化為銅汁,而變成了液體,不用說,如是‘烊銅’,是‘難’以‘療渴’的,但是地獄中的罪苦眾生,看到烊銅,以為是什麼上好飲料,于是立刻取入口中,期能以之療渴,哪知飲入口中,不但不能療渴,而且使得骨肉,因抵不住火燙的銅液而都糜爛。即或有時自己不知道飲此烊銅,當你有時感到口渴,獄卒會用鐵鉗鉗開你的口,將溶化了的銅汁,灌入你的口中,使你的唇、舌、腸、胃、小腸及至骨肉,依次熱得糜爛不堪,所以說︰‘飲之則骨肉都糜’!
在地獄里受苦報的眾生,另外還有一種罪報,即由獄卒以犀利鋸子,把罪人的身體,予以鋸斷支解,受種種的痛苦,而且鋸斷以後,問題並未解決,因業力的推動,而又重覆的接續起來,又得勞煩獄卒再來鋸斷,所以說︰‘利鋸解之,則斷而復續’。被利鋸鋸斷的生命體,當然已告生命結束,可是由于巧風,亦即所謂業風一吹,使得罪人死了又活過來,再行重覆受罪,所以說︰‘巧風吹之,則死已還生’。可見眾生一入地獄,就萬死千生的受苦無盡。如經中說︰‘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求一念間,暫住不得’。諸位請想想,這是怎樣一種境界?
【解釋正文】56
【猛火城中,忍听叫嗥之慘;煎熬盤里,但聞苦痛之聲。】
這是形容八熱地獄的苦痛。‘地獄在地下,即地球中心,地心確是火熱的’。‘地獄為各宗教所共同承認的,佛經說主要是八熱地獄,基督教也說地獄中是火’。在地獄中,有名猛火地獄,或名流火地獄,于中遍處火燒,罪人被圍困在這‘猛火城中’,受到烈火燃燒身體,要想逃出這猛火城,但又絕對沒有出路,因而城中猛火,燒彼罪苦有情,使他沒有別的辦法,唯有發出受苦的叫號之聲,乃知彼猛火中,尚有有情存在,且其叫嗥之聲,真已到了聲嘶力竭,令人慘不忍聞地步。所以說‘忍听叫嗥之慘’,如真听到他們淒慘叫號,絕對不忍听聞!
八熱地獄中,有燒熱地獄和極燒熱地獄,或將罪苦有情,置于極熱燒燃多瑜繕那的大鐵□上,猶如炙魚那樣的煎熬罪人,或將罪苦有情,倒擲于熾然灰水滿鐵鑊中而煎煮之,上下漂轉,涌沸而行,待皮肉血皆銷爛已,唯留骨瑣存在之時,尋復從鐵鑊中漉出,置鐵地上,令其皮肉血脈復生,還置鑊中煎煮,這樣的處置罪人,罪人發出的苦痛呻吟之聲,可以想像是怎樣的情況?所以說︰‘煎熬盤里,但聞苦痛之聲。’如人間以活生生的魚蝦之類,放在烈火的鍋盤上煎熬,其痛苦的情形是一樣的。
【冰凍始凝,則狀似青蓮蕊結;血肉既裂,則身如紅藕華開。】
這是形容八寒地獄的苦痛。一、□部陀,譯為皰。二、尼拉部陀,譯為皰裂。此二是從寒冷逼身,以致有皰及皰裂得名。三、阿吒吒。四、阿波波。五、阿喉。此三都是聲音,即從寒冷所發出的苦痛聲音而立名的。六、□缽羅,譯為青蓮。七、缽頭摩,譯為紅蓮。八、摩訶缽頭摩,譯為大紅蓮。此三是從寒冷的逼迫,而使身色變成如青蓮等。‘冰凍’剛剛開‘始凝’結,‘則’其罪人的形‘狀’,就好‘似青蓮蕊結’一樣。據經說︰罪人的皮肉裂如青蓮,是因遭遇大風的逼迫,令到膚色變為青瘀,而裂成五破或六破。在寒冰地獄中,‘血肉既’然凍得‘裂’開,‘則’其罪人的‘身’體,就‘如紅藕華開’一樣。據經說︰罪人的皮肉裂如紅蓮,是即顯示罪人的皮膚,由青轉紅,裂為十分,或復更多。設若裂如大紅蓮華,是即顯示罪人的皮膚,轉為極紅,破為百數,或復多于彼數。諸位請想一想,八寒地獄又是怎樣一種苦況!
【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遍;一朝苦痛,人間已過百年。】
在經論中,說到人間與天上的時間,是有很大差別的。人間天上地獄的時間,更是絕對不同。首先要知道的,地獄有情的壽命極長,不但長過我們人間,亦復長過欲界六天。如人間五十年,為四天王天的一晝夜,彼天壽命有五百歲。現來簡單的計算一下︰彼天一晝夜是人間五十年,十晝夜就是人間五百年,一個月就相等于人間一千五百年,一年總共是人間一萬八千年。彼天五百歲,如以人類的年月計算,那就等于人類九百萬年,再向上去,忉利天的一晝夜,等于人間的一百年,而其天人壽命計一千歲。如以人類的年月計算,則等于人類一千八百萬年。再往上推,到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壽高一萬六千歲。如以人類的年月計算,則等于人類二億八千八百萬年。
【解釋正文】57
然而人天與地獄的時間又是怎樣?俱舍論告訴我們︰人間九百萬年,亦即四天王天的五百歲,為等活地獄的一晝夜。因為如此,所以說︰‘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遍;一朝苦痛,人間已過百年。’亦即上面說的︰‘出沒萬端,升沈片刻’。而等活地獄有情的壽命,有五百歲。如依年月計算起來,確是人間驚人的數位。所以經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這實在值得我人深長思的!
以上都是描寫地獄之內的慘況,而且是佛金口所宣說的。所謂︰‘非經不能陳其事,非佛不能道此言’。省庵大師為了警惕學佛行人,特根據佛經而略為我們指出。世人如稍明因果,特別是我們佛弟子,別的不信尚可,而對如來所說地獄苦痛的實情,應予深信而不應置疑的。因如前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的目的是為憐愍我們,不是以此來嚇唬我們,所以我們應堅定的信受,不可大意的墮入地獄。
【頻煩獄卒疲勞,誰信閻翁教誡?受時知苦,雖悔恨以何追;脫已還忘,其作業也如故。】
地獄中有獄卒,猶如人間牢獄有獄卒一樣。地獄中的罪苦眾生,是受獄卒管束,並受獄卒施刑。所謂地獄中的獄卒,就是通常說的牛頭馬面之類。是否真有這類形相的獄卒?依唯識學說︰這是地獄有情本身業力所感招的,亦即罪苦有情的業識所變現的,根本沒有什麼真正的獄卒。假如有人認為真有這些獄卒,那麼,地獄是純苦無樂的,去到地獄里的眾生,必然要受諸苦痛。如是,地獄里的獄卒,是否也同樣受苦?獄卒本是驅使罪人受苦的,如果獄卒本身亦要受苦,則本身受苦已感不堪,哪還有力量令諸罪人受苦?設若獄卒本身不需受苦,那他們又是以什麼業力而墮入地獄,去當這份差使?如是輾轉推尋,證知獄卒不是實有的。但在小乘大眾部及正量部的學者,不承認獄卒是假有的,而認為是實有的有情。這在唯識二十論中,有詳細的論爭,現在姑且不去談它。
以獄卒驅使罪人受苦來說,它亦運用各種施罪的器具︰或用燒熱的鐵杵和鐵臼,碓舂罪人的身體,或把罪人用磨來磨,用鋸來鋸,用鑿來鑿,或將罪人拋入大鑊里用湯煮,或用燒紅的鐵網纏絡罪人的身體等。是以一夜死生每經萬遍的地獄受苦眾生,真的常常麻煩獄卒,且使獄卒感到疲勞不已,所以說︰‘頻煩獄卒’施刑的‘疲勞’。
閻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閻羅王,閻羅王常派遣使者,來這人間巡察人群的善惡,將之一一記錄在功過簿上,死後到閻羅王前,按他的功過予以處罰,既不循從人情,亦復無法抵賴。因在閻羅王的立場,本不希望眾生作惡,而願一切人類行善,所以閻王對于世人,常常進行多方教誡。如人到老邁時,或牙齒脫落,或白發斑斑,或眼花繚亂,或腰彎背駝,是即閻君來催請你的訊號,亦即告訴你為日無多,應如何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免得將來按罪施刑,可是那個肯真相信?所以說︰‘誰信閻翁教誡’。站在佛弟子的立場,更應好好的有番修持的工夫。
【解釋正文】58
俗說︰‘病後方知身是苦,閑時多為別人忙’。又說︰‘眼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自己病也罷,他人死也罷,這都是閻君以現實從旁來告誡我們。可是愚昧眾生,在生不知這些,造作種種罪惡,等到墮入地獄去‘受’苦‘時’,才‘知’道其‘苦’不是好受的。雖悔恨當時不該作惡,但為時已遲,所以說︰‘雖悔恨以何追’?等到苦報受盡而‘脫’離地獄轉生到人間‘已’後,‘還’復‘忘’了在地獄受苦時的慘狀,依然如過去那樣的作種種惡業,所以說︰‘其作業也如故’。地藏經利益存亡品說︰‘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是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閻羅王眾贊嘆品又說︰‘然諸眾生,脫獲罪報,未久之間,又墮惡道’。復說︰‘自是閻浮眾生,結惡習重,旋出旋入’。正因眾生旋出惡道而又旋入惡道,所以勞苦了地藏菩薩,經過久遠的劫數,專做救度這些眾生的事業。
【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爾;啖其親而未識,凡類皆然。】
以上是說的地獄苦,以下來顯畜生的苦,亦即證明佛法說的輪回真實不虛,更示因果報應的絲毫不爽。所以這段文所說的畜生苦,同樣是值得吾人警惕的。
‘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這是說明因果報應的一個事實。在以前,我國北方的鄉村,鄉民常以驢子背負什物到市場去賣。驢子的行動如果稍為走得緩慢一點,主人就嫌其行走不夠迅速,而以鞭子在後抽打,使其行動加速,有時將驢子鞭撻得出血。以因果律的觀點說,被鞭撻的驢子,誰能知它不是趕驢主人過去生中的母親?關于這,現在不妨說個事實︰在我國南京金耕縣,有個養驢的人家,主婦生下一個兒子,剛滿三歲,母即去世。可是這個母親,生平沒有做過什麼善事,所以死後就墮入畜道為驢,且即生到她原來的家中。經過十六年的時間,一日其子令驢負糧食返家,由于驢已衰老,行走極為緩慢,其子不大高興,立刻予以鞭撻,直至皮破出血,驢望其子悲哭不已,可是其子不知驢就是他自己的母親,並不因為驢的悲哭而稍加憐惜!但到這天晚上,驢以神魂托夢給她的兒子說︰你不要這樣狠心的打我,我就是你生身的母親,因我過去偷你父親四兩銀子,所以今生變驢而來還債。現在債已還清,我亦已經脫苦,今後再駕驢出,不要再痛切的鞭我,以減輕我的痛苦。兒子從這夢中驚醒,知道驢是親生母親,不特不再鞭撻,且亦不再使用,而予以撫養之。
【解釋正文】59
‘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這亦是說明因果報應的一個事實。豕就是豬,當養豬人,或屠宰人,牽著一只豬去就屠時,在你或以為不過是一只豬,殺了給人去食又有什麼關系?殊不知就屠的這頭豬,就是你過去生中的父親亦說不定,怎麼可以隨便殺而食之?現在不妨亦說一個事實︰經說︰從前有一屠夫,買了一頭肥碩大豬,當他想把所買的這頭豬牽去宰殺時,說來真是奇怪,不但自己用力牽它不動,就是請了很多人去牽,亦同樣的牽它不動。當大家正在無計可施時,文殊菩薩示現一個普通人來對屠夫說︰你請這麼多工人,花這麼多工錢,牽不動一頭豬,不如讓我一人來替你牽。屠夫听了很歡喜,以為這個人一定是力大無比,豈料這人並不去牽它,只是輕輕呼喚它的名字,豬就欣然的移動它的身軀,隨著文殊菩薩走去。這時,那個屠夫,卻放下屠刀,泫然而泣,因他听文殊菩薩所喚的名字,不是別人,正是他已去世的父親。這麼說來,殺豬宰羊,怎可當作豬羊來看,而不想到是自己已故的父母?所以說︰焉識乃翁之痛!
‘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爾’,這同樣說明世間一個事實。我國古代商朝末代帝紂王,因為殘酷無道,所以人民都歸向于修德行仁的西伯侯,亦即後來周朝的文王。文王是位了不起的賢能人物,老百姓很想推舉他為天子。不幸這個消息傳到紂王耳里,大為震怒,立刻將文王囚于□里。紂有臣告于王曰︰文王是不是聖人,可以試驗得知的,不必為這事擔心。現請大王將其子殺了煮成肉食,送給文王去吃,如文王知道這是他兒子的肉,就可證明他是聖人,假定不知是自己兒子的肉,就不得稱為聖人。紂王听了,覺得有理,就照著去辦。于是殺文王之子伯邑考,做成羹湯送給文王去吃。文王不知,還以為真是一盤佳肴吃得津津有味。文王雖極賢能而得民心,但他畢竟還是一個凡夫,不知所食的就是自己親生兒子。紂王以他不知是自己的兒肉,證明不是一個聖人,就將他從□里釋出。文王尚且這樣,何況一般普通的人?是以前生父母,今生墮在畜生,世人當然多不認識,于是殺而食之,習以為常,所以說︰‘啖其親而未識,凡類皆然’。听來能不毛骨悚然?又怎能不茹素奉齋?更怎可恣意殺生食肉?
現在再來說個真實故事︰約在我國唐朝時代,有個在官場中很有名望的人,名字叫做韋慶植,生有一個貌美的女兒,大概由于過去的習性,經常歡喜偷竊父母的錢買東西吃,後來未到成長的年齡就不幸夭亡,墮入畜生道中為羊。某年冬天,韋慶植想宴請賓客,特囑廚師在宴客日宰殺家里畜養的那頭青毛羊以饗客。在宴客的前夕,青毛羊托夢給韋夫人說︰我是父母死去的女兒所投生的羊,因為在生偷了父母的錢,現在特地來還債的,明天父親請客要殺我待客,萬請母親救我一命,明天千萬不要殺我,母親是疼愛女兒的,想來會應我的請求。夫人醒後,于次日清晨,到羊群中去看,果然發現有一只羊,頭及身毛的顏色,頗似女兒在生所穿的衣服及所佩戴的玉釵顏色,因此,就去囑咐廚師切勿殺那只羊。當日,韋慶植公畢回家,發現廚師未宰殺羊,就去怒責廚師,並囑速殺速烹。廚司以其為一家之主,當就遵命照辦。廚師將羊牽出懸掛于鉤上宰殺,正在這時,賓客相繼到來,見到懸掛在鉤上的,不是一只羊,而是年輕的一位小姐,並且相貌很像韋慶植的千金,于是,個個面面相覷,感到十分詫異。不久開席,僕人端上一盤鮮美可口的羊肉來,不論韋慶植怎樣嚷著要大家吃,可是沒有一個客人敢動筷子吃。韋慶植見到這情形,不知發生什麼嚴重事,忙問客人為什麼不吃?客人齊聲答道︰今天你請我們來吃羊肉,為什麼不殺羊給我們吃,而殺一個女孩給我們吃?韋慶植听了,知道事非尋常,立刻奔去問他夫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夫人就將夢中所夢的情形詳告。韋慶植知是殺了自己女兒,大受刺激,一慟而絕。由此可以推想,世間的人,食子不知,啖親不識,真多得很。在這世間,我們敢說︰除了少數本于佛陀所示而持素食主義的佛教徒,可知畜生道中的豬馬牛羊,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子女。其他的人,舉世皆無所知,亦即本文說的凡類皆然,這是值得宣揚而提醒世人的。
【解釋正文】60
【當年恩愛,今作冤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為母而今為婦;舊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天眼視之,則可笑可憐!】
前說人畜之間的因果關系,此說人與人間的因果關系。‘當年恩愛’的當年兩字,在這兒是指過去生說,謂在過去生中,或是一對恩愛的夫妻,彼此之間搞得難解難分,可是到了今生,卻成了一對冤家,即或仍然結為夫婦,亦是一對怨偶,輕則齟齬不休,重則對簿公庭,甚至弄到需要殺害對方的程度。或雖未再結為夫妻,而是有著深切關系,亦復不能互容,甚至相互仇視,這是世間所常見到的現象,亦是無可否認的事實。所以說‘今作冤家’,試想這是怎麼一個人間?
反過來說,過去生中,原是自己的一個大仇人,但到今生卻成為自己的子女,所以說︰‘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所謂骨肉兒女,在佛法立場說,都是為債而來,或是來討債的,或是來還債的,俗說︰‘討債還債,無債不來’。常見世間一般愚痴的父母,對愈忤逆的子女,愈加是愛得入骨。不特在現社會中,可以明確的看到,即在歷史的記錄中,亦可找出許多這些例子。
還有,在‘昔’過去曾‘為’自己‘母’親的,等到改頭換面再來做人時,‘而今’反而成‘為’自己的妻‘婦’,你說這個變化多大?‘舊’昔曾經做過自己的父親或公‘翁’的,‘而’今重‘新’來做人時,反而‘作’了自己的丈夫’,如是彼此掉換,又是多麼迅速?
所惜我們現在沒有宿命通,如有宿命通而知道這些顛倒的事實,那你不論是個怎樣的人,都會感到無限羞恥的,所以說︰‘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幸而我們現在沒有天眼通,如有天眼通而親見這些愚昧的事實,那你必然要為自己以及世人,覺得可笑亦復可憐,所以說︰‘天眼視之,則可笑可憐’!關于以上所說的事實,在有新頭腦的人听來,不但不會相信,甚至認為怪誕;但在具有天眼宿命二通的人,看到以及知道,過去生中的這些事實,自然會深信不疑。我們現在生而為人,不知不見的事情多得很,但不能因為不知不見就不相信,特別是做個佛弟子,對于佛所開示的因果事實,務要認真的信受。現在說個故事于下︰
過去有個富有人家,夫婦二人誕生一子,不久丈夫死去,兒子養到幾歲,聰敏伶俐非常,做母親的異常疼愛。可是過了沒有好久,母親又去世而轉生到同一鄉里,為一有錢人家的女兒,長大出嫁,剛好嫁給前生的兒子為妻。因前生疼愛兒子的親情未斷,所以轉世就又成為恩愛夫妻。後來生了一子,愛如掌上之珠。一天殺雞烹食,夫婦相互對酌,並取好肉□子,真可說是一個和樂家庭。
【解釋正文】61
哪知夫婦正在吃得津津有味時,忽有一個僧人從外而來,直入他們的家里去,夫婦看到一個僧人走進,感到異常的驚奇,且從不認識這個僧人,于是不客氣的斥責說︰你們出家人為什麼隨便闖入人家?這麼不守出家人的規矩,真是太過豈有此理?出家人亦不客氣的回答說︰你自己沒有道理,還說我沒有道理,真是奇怪!夫婦二人又說︰你出家人無故闖入我家,自己不承認錯誤,反說我沒有道理,那你講的什麼理,倒請你講給我听听。
僧人這時指其丈夫說︰你殺害你的父親,奸淫你的母親,還養一個冤家在家里,敢說你是有道理的嗎?其夫听到出家人無故這樣誣謗,不禁心中大怒,立即呼喚僮僕,欲打這個僧人。僧人看這情形,就又對其夫道︰我不是隨便亂說的,怎麼可以要來打我?現我將實情告訴你︰你所吃的雞肉,是你前生父親,你眼前的妻子,是你前生母親,你所養的兒子,是你前世冤家,現在不論你怎樣疼愛他,到他長大後必定會殺你的。
夫婦听到僧人這樣說,當然不會馬上信以為真。僧人進一步對他說︰你如不信我所說的話,我可將天眼宿命二通借給你,讓你自己親去體驗,假定不是事實,再來打我不遲。其夫接受僧人這個意見,就借天眼來看,看看碗中的雞肉,果然是自己的父親,看看在旁的妻子,果然是自己的母親,看看面前的兒子,果然是自己的宿世冤家。到了這個時候,不得不信僧人所說的話,更不得不感謝高僧的指示,因而就從高僧學道,以解宿世之冤。
【糞穢叢中,十月包藏難過;膿血道里,一時倒下可憐!少也何知,東西莫辨;長而有識,貪欲便生。須臾而老病相尋,迅速而無常又至!】
以下明人類眾生生老病死的現象。在念父母恩中,講十月懷胎時,曾略為說到人類受生的情形。據佛經說︰當父母結合時,吾人業識見光而投入母胎中,進入母體胎盤中的胎兒,其所盤踞的地方,是在母體的生熟髒間,四周圍繞的都是不淨之物,因此,一入胎中,即等于投入‘糞穢叢中’。以人類說,不論男女,無分貴賤,肉體因有一層表皮包裹的關系,致使內部的諸多不淨物,不得流露于外,實際肉體內部是極污穢的。我們慣常稱這身體是‘臭皮囊’,靜思之下,的確是很切合的。
盡管胎兒處在這不淨的胞胎里,但還得等待到成熟時期,亦即是要經十個月的時間,然後才得出胎。在這‘十月包藏’的時間內,胎兒的生活,是很‘難’受而不好‘過’的。依佛經說︰在胎如在地獄︰當孕婦以熱辣的食物下肚時,胎兒所感受的,如在八熱地獄之中;當孕婦以冰凍的食物下肚時,胎兒的感受,如在寒冰地獄之中;當孕婦將固體的食物吞下肚時,胎兒的感受,如在夾山地獄之中;當孕婦在走路的時候,胎兒的感受,如在碓□地獄之中;當孕婦彎下腰的時候,胎兒的感受,如在壓山地獄之中。初期的胚胎,因體積小,在胎中所佔的面積亦小,是還有活動的余地,但隨時日增進,胚胎在母體內,也就逐漸成長,因自身的體積增大,其所佔的面積,當然日見狹窄,而活動自亦受到限制。本此,胎獄中的痛苦怎樣,不難由此可以想見。胎兒在胞胎里,于十月時間內,是隨每月的階段,而有不同的變化。到了十月期滿,最後分娩之時,胎兒的整個身體,是頭下足上的顛倒著,及至呱呱墮地,頭是倒置而下。以此看來,人出世時,是十分可憐的,所以說︰‘膿血道里,一時倒下可憐’!這證明了佛經說的生處不淨,的確是不錯的,因為是從尿道中出生的。
【解釋正文】62
每一生命出世,當其在年幼時,什麼事都不知道的,即東南西北的方向,也沒辦法辨別清楚,以東為西,以南作北,是尋常的事,所以說︰‘少也何知,東西莫辨’。原因在這時期,知識還未開發,什麼都需要人教導的。所以人出生後,有相當長的幼稚期,不特不能獨立生存,還有賴于父母的教養,才漸漸的學會語言、知識、技能。
一旦到了長大之時,亦即生命成熟時期,約在十五六歲左右,知識開始啟發,根境相接觸時,心識有所辨別,往往生起貪欲之心。在這時候,就是十二緣起中所說觸緣愛,所以不論觸對什麼境界,只要自己認為是可愛的,即對它生起貪欲,而想取得這喜愛的事物。同時,在這階段,不論少男少女,都開始愛好修飾,以期取悅異性,且其內心,對異性的愛慕之情,也在逐漸滋長,甚至對五欲境界,無不生起貪求,所以說︰‘長而有識,貪欲便生’。由于貪欲心的生起,于是對客觀的外在境界,就進一步的采取行動而求攫取,這就是十二緣起中所說的愛緣取。一經采取行動,就造作了業力,不論是善是惡,又為未來生命,奠定了動力。特別是在今日這個世界,一般無知瘋狂的青少年,沉湎于物欲及肉欲中,其造業的力量,遠勝一般成人。造業開始,在分位緣起說,就是取緣有。有,就是業的別名,以此而感未來的新生命。
一般人,大都有這麼一種錯覺,以為出現到這世間來的生命,從生到死,是要經過一段漫長的人生歷程,甚至感到悠悠歲月,不知如何度過是好。殊不知生命是很短促的,誠如古人說的︰‘光陰如白駒過隙’,哪里會有很久的生命?所以說︰‘須臾而老病相尋’。人出世後,經過童年、少年、青年、壯年、中年的各階段,很快的就又邁入老年。一入老年,疾病就跟著而來,因為那時體內細胞的組織已呈退化,一切新陳代謝的機能逐漸衰退,不但活力不足,更因機能的衰退,而各項疾病叢生。‘看看雞皮鶴發,漸漸老態龍鐘’,這豈不是老相即來的明證?‘身肉消瘦,皮干枯等’,這豈不是病相即來的明證?而且老病相侵,痛苦不已,人生究有什麼可值得留戀的?
生命出現在這世間,不但老病接踵而至,就是無常也是跟著而來的。所以說︰‘迅速而無常又至’。這里說的無常,就是代表死字。原來有情的生命體,不論是在什麼地方,不論是在什麼時候,最後終為死神之所毀壞的。而且當死神到來的時候,縱然以迅速騰躍的腳步奔跑,或者以極大勢力財物等想避免,都無法逃避得了的。因為生命是生存在時間中,而時間沒有一剎那停住在那里不向前走的。所以不論任何人的壽命,都在歲月如梭的時間中,而日趣于滅壞,決不可能久存的。經中喻如被殺的牲畜,當被牽赴殺場時,只有一步一步的逼近,哪有逃脫的余地?試問在這世間,有哪一個生命,能永久不結束的?能永久被保持的?既然如此,無常怎能不至!
【解釋正文】63
【風火交煎,神識于中潰亂;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無一毛而不被針鑽,有一竅而皆從刀割。龜之將烹,其脫殼也猶易;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
生命自入胎來,無一剎那暫停,而不趣向死亡。所以可說生的開始,就是死的開始,生死猶如形影一樣的不相舍離,什麼時候一息不來,什麼時候便成永訣!但死的時候又是怎樣的?這幾句文,就是描寫人類于死亡邊緣時的種種苦況,可見死不是很安然而是很痛苦的!
‘風火交煎’,形容死時的寒熱相迫。風與火,是四大中的二大,其性雖都是向上的,但火是分化的,具有離心的功能;而風是輕動的,具有變動的功能,火猛風鼓,相互交煎,時臨死亡的人,平時如沒有相當佛法上的修持工夫,必然就會‘神識于中潰亂’。意即顯示這時,神志昏迷,心識混亂,沒有辦法把持得住自己這念心,對于什麼自然模糊起來。在平時,我們的眼識能分辨人物,我們的耳識能辨別音聲,但當死時,由于四大分張,風火交煎的關系,神識就隨之崩潰而呈混亂狀態,聲音入耳既不能辨別,人物現前也無法辨認。同時,由于風火交煎的影響,生命體內的精血,就被煎熬得竭盡,‘精血既竭’,則表層‘皮肉’,當然也就‘自外干枯’,不再如生前的光澤滋潤。這從現實世間,我們明白見到,不特 者死時干枯,有很多肥胖的人,到了死時,不是變成骨瘦如柴,就是將人縮短成為嬰兒一樣大小。這因風鼓動火,火乘勢而熾然,身上的水份,自然被蒸發,而變為干枯了。
還有,人當臨命終時,由于四大分離,其痛實在是不堪言狀的,勉強的說︰其時生命體上,沒有一根毛孔不感到似被針鑽一樣的難受,所以說︰‘無一毛而不被針鑽’。同時,人的生命體上,是有很多竅穴的,如頭面的七孔,或身上的九孔,乃至體內骨骼相接之處,都是竅穴。可是當你命終之時,你將感到全身竅穴,沒有一竅不似被刀割一樣的難受,所以說︰‘有一竅而皆從刀割’。針鑽刀割,都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所以每見世間的人們,稍微被針刺了一下,或者被刀割了一點,立刻呼痛不已,何況一毛一竅,都被針鑽刀割?當更苦痛不堪!所以一個人死時,的確是很苦的。因而佛在每部經中,都痛切的告誡吾人,死苦是怎樣的慘烈!再以烏龜脫殼的譬喻,來與人死神識離體作一比較。如將烏龜置于熱鍋里烹煮,當它煮熟時,龜殼就脫落,雖說龜殼在煮熟時才能脫落,但還是比較容易的,所以說︰‘龜之將烹,其脫殼也猶易’。可是,如果一個人死時,神識離去人的軀殼,比烏龜脫殼倍加困難,所以說︰‘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這里說的神識,就是八識中的第八阿賴耶識。根據唯識學說︰人在入胎時,第八阿賴耶識首先而來,人當臨終時,第八阿賴耶識最後離體。在第八識將離而未離時,瀕于死亡邊緣的人,真是極其痛苦的。其痛苦的程度,遠勝于活龜的脫殼。因人類的情識,較之其他眾生更為旺盛,加以一向執持生命肉體執慣了的,現在忽然要精神與肉體分離,自然是苦不堪言的。
【解釋正文】64
復次,人當死時,或對其生平辛苦積聚的財產難舍,難舍仍得要舍;或對其最極親愛的眷屬難離,難離仍得要離;或對其他最極友愛的朋翼難分,難分仍得要分;或對其現實生命體不願放棄,不願放棄亦得放棄,再加上臨命終時,備受種種的憂苦,所以死苦是相當慘重的!
【心無常主,類商賈而處處賓士;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尸,多于大地。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未睹佛經,此理焉知焉覺?】
以身心說︰我們的一顆心,看似屬于自己,而實無有一定的主宰,亦即自己絲毫做不得主,所以說︰‘心無常主’。為什麼會如此?因它常隨境轉,攀緣六塵境界,時時刻刻的在東奔西馳,不是心猿意馬,就是妄想紛飛;好似做生意的人,出外貿易,處處奔走,沒有一時一刻的暫息,所以說︰‘類商賈而處處賓士’。嚴格說來,吾人的一念心,實在難以駕馭,完全不听招呼。不說是通常的人,即平時對佛法有相當修持的人,想要把心一直系于一處,亦是不容易做到的。不過兩者之間亦略有所區別︰通常一般對佛法沒有涉獵過的人,他(她)們對自己的心是蒙然不知的,而曾在佛法上用過工夫的人,就可發現這顆心的如同野馬,無法予以馴服的。你要它停在這個境界上,它非要跑到那個境界上去,你要它就留在那個境界上,它卻又飛回這個境界上來,真如商人為了商務利益,到處勞碌奔波不息,沒有片刻得以安定的。
再說我們這個身體,亦不能永遠保持定形,如說于所得身不可保信,因為不斷的舍身,就不斷的改變身形。且以人類來說︰今生是個人形,來生未必是人。人是立體直行的,改頭換面以後,可能成為橫行的旁生。即或來生仍舊重來人間做人,但又未必能保持今生或男或女的原來性別。換句話說︰原來是男性的,可能變易而為女性,原來是女性的,可能變易成為男性。若以六道輪回來說,更未必能保持人的身形,或上升而為天身,或下墮而為龍身、虎身等,同樣是改形易報的。所以說︰‘身無定形’。如我們所居住的房屋,忽而是高樓大廈,忽而是蓬門蓽戶,時時總在搬動,不得常住在同一房屋中,所以說︰‘似房屋而頻頻遷徙’。頻頻,是常常的意思。
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輪轉中,所受生死,不知經過幾千萬遍,每受一次生死,就換一次身形,所換身形,當然也就不知有了多少。如將三千大千世界,磨成一粒粒的微細塵沙,然後再以一粒微塵之點灑下,將所有塵點都逐一灑完,諸位想想,如是塵點,當然是很多的,就以這麼多的塵點來推算,一個塵點一個身體,也難以窮究我們在六道中往返的身體之多少。所以說︰‘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再以四大海的水量來說,一點一滴的水份,其數之多,也不是我人所能測算得出的。當知眾生從無始來,舍身受身,往返六道,生離死別,所流下的傷心之淚,其淚水較之四大海水,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根本沒有哪個能算出其淚水多少的。所以說︰‘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
【解釋正文】65
峨峨,是高聳貌,形容山的崇高。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流轉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每受一次生死,就留一堆尸骨,如果將這尸骨堆積起來,可以超過那最高的山,所以說︰‘峨峨積骨,過彼崇山’。依佛經說︰在我們現所居住的這個世界,其所最高的山,無過于須彌山,亦即一般說的喜馬拉雅山,此山的確沒有一山可以比得上其高的,但是我們生生世世的尸骨,堆積起來可以超過須彌山。諸位想一想看︰我們所受生死之身,如何眾多?莽莽,是草盛貌,形容草的眾多。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流轉,每經一番生死,即有一個尸體,其生生世世橫倒下來的尸體,當比大地還要多,如果一個個的尸體排列起來,盡大地亦容不了,所以說︰‘莽莽橫尸,多于大地’。
如上所說的種種事實和情形,都是佛在經中明白告訴我們的,為佛弟子的我們,听了佛陀的這些開示,當然會由衷的信受。然而世間一般的人,多是愚痴無知的,特別是注重眼前事實的科學研究者,不論做什麼,都要有事實證明,才肯相信,而不求在理論上加以推想。在這世界上的各個宗教及各種思想,除非斷滅論者,沒有不信生死流轉的,沒有不信六道輪回的,沒有不信三世因果的。因為這也是世間的事實,我們雖看不見,但在佛菩薩的眼光中,是看得清清楚楚的。佛以其所見的事實,如實的講給我們听,絕對不是欺騙我們的。一‘向’以來,假‘使不聞佛’的‘語’言教導,試問‘此事誰見誰聞’,設若從來‘未睹佛經’,試問‘此理焉知焉覺’?是以聞佛語閱佛經的人,對佛所說如上的一切,不能不承認是真實不虛的,更不能不深信不疑。
【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痴迷;只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道路冥冥,別離長久,三途惡報,還自受之,痛不可言,誰當相代?興言及此,能不寒心?】
眾生在生死中流轉不息,根本不出無明與貪愛的兩大動力在推動,如說︰‘于無始生死,無明所覆,愛結所系,長夜輪回,不知苦之本際’。又說‘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共成此有情的苦命兒。所以眾生從無始來,任憑經過多少生死,而實全由貪痴所致。貪痴兩根繩索不斷,生死永遠不能了脫,因而要想了生脫死,首要而唯一的課題,是運用智慧刀,斬斷貪痴繩索,以解放被束縛的身心。假如我們現在對生死輪回深信不疑,而仍如過去那樣的貪戀世間的一切,或仍舊像以前一樣的痴迷不悟,那就大錯特錯,所以說︰‘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痴迷’,則問題就重大。怎樣重大?‘只恐’要經‘萬劫千生,一錯百錯’的難以出離這生死的牢獄了。以做人說,一錯再錯,前途是不堪設想,何況生死大事?怎可一錯百錯?我們不想出離生死便罷,如果真的想要出離生死,就要步步踏實的依照佛法去做,以期解決生死的根本,設若仍然一錯再錯甚至百錯,你怎麼能跳出生死輪回?
【解釋正文】66
經中常說︰‘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塵’。如爪上塵的‘人身’,是‘難得而易失’的,必須緊緊的抓住這一生的人身,利用這難得的人身來修學佛法。假定不是如此,等到失去這可貴的人身,任你怎樣追悔也來不及了,所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就是這個意思。現有這個人身,似乎不覺希奇,到了人身失去,你就知道這仍是很可貴的,所以應該好好保持這個人身。不但寶貴的人身難得,就是良好的機緣亦難遇,因而在這世間做人,更應把握大好時光,尤其是良時,更應珍惜它。實際說來,時間的本質,沒有什麼良與不良的差別,其差別在于我們能否善加運用而已。在整個人生歷程中,如能好好的利用時間,那時間就受我所支配,當知善用時間,時間就成良時。不然,讓時間在我們面前,悄悄的溜了過去,則一生的大好時光,就將被我們糟蹋殆盡。
本文說良時,還含有一特殊的意義,即本來沒有听聞佛法的我們,如今幸能踫到听聞佛法的機緣,而此聞法機緣就是良時,應知它的可貴而予以重視。當知‘光陰一去不復返’,要想追回來是不可能的。誠如古代伊朗一位學者說︰‘時間逝去不可追,機會錯過不可追’,這實在是至理名言,值得我們重視的。所以在這世間做人,不但應珍惜光陰,且還要重視機緣,尤其對人生有莫大轉捩點的良好時機,更應不可忽視。文中說的‘良時易往而難追’,正是指此。
‘道路冥冥’,指死後的九泉路上,是杳杳冥冥的昏暗無光。且一旦墮入了惡趣,要想再回復到人身,那將是遙遙無期,不知要經過多少時間,所以說︰‘別離長久’。生前不管是怎樣的恩恩愛愛,到此都將完全成空,根本是就什麼都不是你所有的了。同時,你不墮入三惡道便罷,如墮入了三惡道,其所有一切痛苦,還當自己去承受。所以說︰‘三途惡報,還自受之’。所受三途惡報的痛苦程度,不是人間語言可以表達的。且你所受的那痛苦,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得了,即使大慈大悲的佛陀,怎樣有心代你受苦,結果仍是代替不了的。當知佛力固然不可思議,眾生業力亦復不可思議,所以佛也難以救拔。大力的佛陀,尚且不能代替,更有什麼人可以相代?所以說︰‘痛不可言,誰當相代’?
自作自受,‘興言及此’,我人‘能不寒心’而有所警惕嗎?真的什麼都可能有人相代,唯有痛苦,特別是生死大苦,絕對無人可以替代的。獅子峰和尚對這有痛切的教誡道︰‘縱使妻兒相惜,無計留君;假饒骨肉滿前,有誰替汝?生者空自悲啼痛切,死者不免神識賓士。前途不見光明,舉眼全無伴侶。過奈何岸,見之無不悲傷;入鬼門關,到此盡皆淒慘’!
佛教書籍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