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
作者:佚名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1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2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3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4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5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6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7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8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9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0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1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1

    【川禅师曰】唤牛即牛。唤马即马。颂曰。借婆衫子拜婆门。礼数周旋已十分。竹影扫□尘不动。月轮穿海水无痕。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疏钞云】言佛土者。心土也。佛土无相。云何庄严。若有庄严。法即是增。

    【陈雄曰】以定慧之宝。庄严心佛土者。菩萨也。不言其功。而人莫见其迹。以金珠之宝。庄严世间佛土者。凡夫也。自言其功。而常急于人知。文殊般若经云。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心不见庄严之相。菩萨如是。岂肯自言其功哉。若作是言。是四种相未除。即凡夫之见。其谁名为菩萨耶。

    【李文会曰】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者。妙定经云。若人造作白银精舍满三千大千世界。虽有无量布施福德。谓心有能所。即非菩萨。不如一念无能所心。所得功德。胜前功德百千万倍。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肇法师曰】此明不达法空。取庄严净土。故非菩萨。复明离相无为庄严佛土也。

    【王日休曰】此取第十分之意同。(傅本第十分。王本十一分。)于此再言者。为续来听者说。故兼说下文也。

    【陈雄曰】如来所说者。庄严心佛土也。心佛土本来清净无相。何假庄饰。故云即非庄严。常人以庄严为庄严。而如来则以非庄严为庄严。有妙庄严存焉。是则所以名其为庄严也。故净土论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世人著世间佛土而不知反。佛前言而此复言。救弊云尔。

    【颜丙曰】心常清净。不染世缘。是为庄严佛土也。虽曰庄严。不可作庄严相。故曰即非庄严。但强名而已。

    【李文会曰】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者。实无有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岂复取庄严相如是。即逍遥自在。无纤毫挂碍。云何是庄严。云何不是庄严。故云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也。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王日休曰】据楞伽经说二无我。谓人无我与法无我也。人无我者。谓人无本体。因业而生。法无我者。谓法无本体。因事而立。若作富贵之业。则生于富贵中。作贫贱之业。则生于贫贱中。是人无本体也。若因欲渡水。则为舟楫之法。因欲行陆。则为车舆之法。是法本无体也。一切法皆因事而立。即是假合。假合即为虚妄。若信此理而悟解之。是真菩萨之见识。故云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2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2

    【颜丙曰】通达无我法者。直下大悟。如漆桶底脱。四通八达。廓然无我。我身既无。何更有法。人法双忘。只这真是菩萨。更莫别求。

    【李文会曰】通达无我法者。于诸法相无所滞碍。是名通达。若作有所能解。是名我相。若作无所能解。湛然清净。是名无我。故云真是菩萨。僧问马祖作何见解。即得达道。答云。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方唤作道。人的取善舍恶。观空入定。皆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一念妄想。便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是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傅大士颂曰】人与法相待。二相本来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人法两俱实。授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川禅师曰】寒即普天寒。热即普天热。颂曰。有我元无我。寒时烧软火。无心似有心。半夜拾金针。无心无我分别道。不知道者是何人。呵呵。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日月殊光如来解曰】言肉眼者。照见胎卵湿化。色身起灭因缘也。言天眼者。照见诸天宫殿。云雨明暗。五星二曜。旋伏因缘也。言慧眼者。照见众生慧性深浅。上品下生。轮回托阴因缘也。言法眼者。照见法身遍充三界。无形无相。尽虚空。遍法界因缘也。言佛眼者。照见佛身世界无比。放光普照。破诸黑暗。无障无碍。圆满十方。寻光见体。如有涅槃国土也。此五眼如来其中若有上根上智之人。能识此五种因缘。即名为大乘菩萨也。

    【陈雄曰】华严经云。肉眼见一切色故。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故。慧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佛眼见如来十力故。(一是处非处如实力。二知三世报业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力。四知众生诸根上下力。五知众生种种欲力。六知世间种种性力。七知一切道至力。八得夙命智力。九得天眼能观一切力。十得漏尽智力。)大般若经。所谓清净五眼是也。世尊设五眼之问。须菩提皆答以有如是之理。可谓善问答矣。

    【颜丙曰】化身观身为肉眼。普照大千为天眼。智烛常明为慧眼。了诸法空为法眼。自性常觉为佛眼。有僧问尊宿云。观音菩萨用许多手眼作么。尊宿云。通身是手眼。若人于这里荐得。一眼也无。岂更落三落四。然虽如是。须是个汉始得。能具足此五眼者。唯自性如来也。五眼度世品经云。佛言随世开化。入于五道而净五眼。一肉眼。处于世间。现四大身。因此开化。度脱众生。二天眼。诸天在上。及在世间。未识至道。示以三乘。三慧眼。其不能解智度无极。皆开化之。使入大慧。四法眼。其在褊局。不能恢泰。悉开化之。解法身一无去来。令平等三世。五佛眼。其迷惑者。不识正真。阴盖(盖者。遮也。)所覆。譬如睡眠。示以四等四恩之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善权方便。进退随宜。不失一切。令发正真道意。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3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3

    【李文会曰】一切凡夫皆具五眼。而被迷心盖覆。不能自见。若无迷心妄念。如得翳障退灭。五眼开明。见一切色也。内外空寂。名为肉眼。见自真性。是法平等。名为天眼。见自性中。般若之智。名为慧眼。见诸色相。心不动摇。见一切法。无一切法。见一切相。无一切相。是名法眼。见前际无烦恼可断。中际无自性可守。后际无佛可求。三际清净。是名佛眼。又云若以无相为法身者。名为慧眼。而见如来指空论有。假立名相。名为法眼。而见如来若了有无。即非有无。二边寂灭。全体法身周遍法界者。具足佛眼。而见如来。

    【傅大士颂曰】天眼通非阂。肉眼阂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川禅师云】尽在眉毛下。颂曰。如来有五眼。张三祗一双。一般分皂白。的的别青黄。其间些子爻讹处。六月炎天下雪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六祖曰】恒河者。西国祗恒精舍侧近之河。如来说法。常指此河为喻。佛说此河中沙。一沙况一佛世界以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王日休曰】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者。谓一粒沙为一恒河也。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者。是诸恒河。为一粒沙。为一恒河。如此恒河中所有之沙。则不胜其多矣。佛世界如是者。谓世界如是之多也。此其为多。不在所言矣。然而佛又以问须菩提者何也。亦以广坐说法。欲人先明了于心。故不厌其详复。而将为下文之说也。佛世界者。谓凡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设化。故凡大世界。皆谓之佛世界。

    【颜丙曰】以沙数世界。言其多也。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者。等者。比也。将如此沙。比恒河之多。又将诸多恒河中之沙。而数佛世界。佛举此以问。如是宁为多不。须菩提答云。甚多。

    【僧若讷曰】明诸恒河中沙。一沙为一世界。举此为问。

    【李文会曰】恒河沙数者。欲明众生有种种妄念。故举无穷之沙以为喻耳。

    【楞严经云】琉璃光法王子。观世间众生。皆是妄缘风力所转。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尽同一虚妄也。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4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4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王日休曰】所有众生。谓彼世界中。凡有之众生。乃一切众生也。其众生之心。如来所以悉知者。以此心为妄想。乃自真性中现。既生此妄想心。自佛观之。则有形相矣。有形相。故可得而知也。若寂然如虚空。则无得而知矣。且所谓他心通者。(六通。天眼通。彻视大千。天耳通。洞听十方。他心通。悉知种类。宿命通。达三世事。神境通。形无窒碍。如意通。任运自在。)谓彼既起心念。则此可得而知也。闻有人把□子于手中。令他心通者观之。则知其为□子。以己知为□子故也。然己则不知其数之多寡。使彼言之。则亦不知其数。以己不知其数故也。由是言之。若一起心念。则如有形相。故可得而知。如佛者。岂止他心通而已哉。故无量众生。一起心念。皆悉知见无可疑也。

    【颜丙曰】若干。乃几多之意。若几多心。如来悉知。心镜一明。无不遍知。

    【僧若讷曰】若干者。若。如也。干。数也。颜师古云。设数之辞也。若干有二种。一世间凡夫心。二出世间圣人心。如来尽能知之。故名正遍知也。

    【李文会曰】若干种心。如来悉知者。眼耳鼻舌身意。若起心动念处。皆是国土。于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种差别之心。心数虽多。总名妄心。既觉是迷。故云悉知。

    【川禅师云】曾为浪子偏怜客。惯爱贪杯识醉人。颂曰。眼观东南。意在西北。将谓猴白。更有猴黑。一切众生一切心。尽逐无穷声与色。喝。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六祖曰】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一一众生。皆有若干差别。心数虽多。总名妄心。识得妄心非心。是名为心。

    【颜丙曰】如来说诸心。实无心可得。故曰非心。但强名曰心。

    【李文会曰】觉妄之心。即是非心。本无妄念。不起妄心。即是自性本心。故云是名为心。即是菩萨心。亦名涅槃心。亦名大道心。亦名佛心。

    【临济禅师云】若一念心能解缚。此是观音三昧法。

    【川禅师云】病多谙药性。颂曰。一波才动万波随。似蚁循环岂了期。咄。今日为君都割断。出身方号丈夫儿。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5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5

    【肇法师曰】闻说诸心。谓有实心。故须破遣。明三世皆空。故论云。过去已灭。未来未起。现在虚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

    【疏钞云】未觉不知。随时流转。故有三世。若悟真一之心。即无过去现在未来。若有过去心可灭。即是自灭。若有未来心可生。即是自生。既有生有灭。即非常住真心。即为依他心。虚妄心。若一念有生灭心。即成六十二种邪见。九百种烦恼。

    【王日休曰】常住真心。即真性也。是以自无量无数劫来。常一定而不变动。岂有过去未来现在哉。若有过去未来现在。则为妄想。此三心是也。且若饱而未欲食。则饮食之心为未来。饥而正欲食。则欲食之心为现在。食毕而放匕箸。则欲食之心为过去。是此心因事而起。事过而灭。故为妄想也。不可得者。谓无也。言此三心本来无有。乃因事而有耳。圆觉经所以言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谓众生以六种尘缘之影。为自己之心相也。

    【僧若讷曰】本生心地观经云。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源。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嗔痴。于三世法。唯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可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

    【颜丙曰】谓思念前事者。为过去心。思念今事者。为现在心。思念后事者。为未来心。三念总放下者。谓之不可得。经云。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邪见染。此为三心不可得。古云。一念不生全体现。亦谓三际俱断。三念俱妄。了不可得。

    【傅大士颂曰】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行。便分六十二。九百乱纵横。(法华经二卷。世尊偈言。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毗婆沙论云。六十二见者。五蕴中各起四见。四五二十。三世各二十。通为六十。断常二见为根本。总为六十二见。且于色蕴中。即色是我。离色非我。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五蕴中具有此四。疏钞解三心云。若一念有生灭心。即成六十二种邪见。九百种烦恼。)过此灭无灭。(一作不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作此观。(去声)真妄坦然平。(晁文元公遇高士刘惟一。访以生灭之事。刘曰。人常不死。公骇之。刘曰。形死性不灭。是知此性历长存。)

    【川禅师曰】低声低声。真得鼻孔里出气。颂曰。三际求心心不见。两眼依然对两眼。不须遗剑刻舟寻。雪月风花常见面。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6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6

    【未曾有经云】妙吉祥菩萨。因见一人。言我造杀业。决堕地狱。如何救度。菩萨即化一人。亦曰。我造杀业。决堕地狱。前人闻已。言我亦然。化人告之。唯佛能救。相随共诣。化人白佛。我造杀业。怖堕地狱。愿佛救度。佛即告言。如汝所说造杀业者。汝从何心而起业相。为过去耶。未来耶。见在耶。若起过去心者。过去已灭。心不可得。若起未来心者。未来未来。心不可得。若起见在心者。见在不住。心不可得。三界俱不可得故。即无起作。无起作故。于其罪相何所见耶。善男子。心无所住。不在内外中间。心无色相。非青黄赤白。心无造作。无作者故。心非幻化。本真实故。心无边际。非限量故。心无取舍。非善恶故。心无转动。非生灭故。心等空虚。无障碍故。心非染净。离一切数故。善男子作是观者。即于一切法中。求心不可得。何以故。心之自性。即诸法性。诸法性空。即真实性。由是义故。汝今不应妄生怖畏。是时化人闻佛说法。即白佛言。我今得悟罪业性空。不生怖畏。尔时实造业者。亦白佛言。我今得悟罪业性空。而不复生怖畏之心。

    【李文会曰】谓三世心无性可得。故可从缘而生。

    【肇法师云】闻说诸心。谓有实心。故须破遣。明三世皆空。故云过去已灭。未来未起。现在虚妄。三世推求。了不可得。故云若悟无法无相无事平常真心。即法体空寂。不生不灭。湛然清净。岂有前念今念后念可得也。

    【马祖云】道不用修。但莫洿染。何谓洿染。但有生死造作趣向。皆是洿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即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憎爱。无圣凡。是故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

    【赵州问南泉云】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

    【圜悟禅师颂曰】欲识平常道。天真任自然。行船宜举棹。走马即加鞭。若遇饥来饭。还应困即眠。尽从缘所得。所得亦非缘。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自在力王如来解曰】此虽如是布施。只是有碍之宝。不是无为清净功德。是故如来不说多也。若有菩萨。以卢舍那身中七觉菩提。持斋礼赞。从其心灯。化生功德。不生不灭。坚如金刚。乘香花云。入无边界。起光明台。供养十方一切诸佛。此是无为功德见性之施。化为菩萨。颂曰。广将七宝持为施。如来不说福田多。若用心灯充供养。威光遍照满娑婆。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7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7

    【疏钞云】若据舍大千珍宝布施。其福极多。若执著希望福德。有余则有尽。故云若福德执实有。如来不说得福德多。此是反释之义。言以福德无者。无希望心也。既无希望。即为无住相施。是名无为福。若依无住无为而施者。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僧若讷曰】福有者。取相也。福无者。离相也。离相故称性。性如虚空。其福无量。

    【颜丙曰】假使尽世界七宝布施。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终不免轮回。毕竟有堕落。不足为多。以福德无故。此其所以为多也。所谓无之一字。赵州教人见性看话头。自云狗子还有佛性无。应云无。只将这无字。贴向鼻头上。崖来崖去。久久自然有个入头处。是则是。切不得作无字会。

    【僧微师曰】世尊召云须菩提。若能施之人。以妄识为本。修布施行。即取著能所者。以为实有此福。即成颠倒。如来不说此福德多。以福德无故者。若能施之人。以佛智为本。修布施行。悉皆离相。不见福为实有。即非颠倒。如来说此人福德甚多。

    【智者禅师颂曰】三千大世界。七宝满其中。有人持布施。得福也如风。犹胜悭贪者。未得达真宗。终须四句偈。知觉证全空。

    【李文会曰】凡夫住相布施七宝。希求福利。此是妄心。所得福德。不足为多。不如净妙无住之福。无得之德。同于虚空。无有边际。

    【川禅师云】犹胜别劳心。颂曰。罗汉应供薄。象身七宝珍。虽然多浊富。争似少清贫。罔象只因无意得。离娄失在有心亲。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陈雄曰】色身者。三十二相也。具足者。无一而亏欠也。备三十二行而具足是相。三十二行。法身中有之。欲见法身如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足矣。岂应见于具足色身也哉。

    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陈雄曰】坛经云。皮肉是色身。华严经云。色身非是佛。观此则知肉身无如来。殊不知有生如来存焉。知色身非法身。殊不知有妙色身存焉。华严经又云。清净妙色身。神力故显现。曰妙色身。则现一切色身三昧。便是法身如来。即非具足色身可知。以非具足色身。而名为具足色身者。盖得其所以具足色身故也。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8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8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陈雄曰】楞伽经云。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此言诸相者。种种变现。神通之相也。又不止于三十二相而已。如来离色离相。以净行则具足三十二。以智慧则具足八万四千。具足三明。六神通。八解脱。(法华经三卷云。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皆得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此之具足。即非诸相之所谓具足也。然此之具足。乃其实也。而诸相具足。特其华耳。充其实则其华必副之。是以有诸相具足之名。

    【颜丙曰】佛。觉也。觉性如虚空。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唯见性人。方知即非色身。如夫子母我。颜子坐忘是也。自性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性尚不可得。又何有诸相。故以即非之说为扫除之。

    【王日休曰】此分与第五分第十三分之意同。于此再言者。为续来听者说也。(傅本十三分王本十六分。)

    【李文会曰】心既空寂。湛然清净。岂有色身诸相可得。凡夫既不著有。即著于空。有此断常二见。谓观空莫非见色。观色莫不皆空。即是具足色身。具足诸相。非具足也。空色一如。有无不异。方可能观。无身而见一切身。无相而见一切相。是名色身具足。诸相具足也。

    【僧问赵州】狗子有佛性么。州云。狗子无佛性。进云。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州云。为他有业识在。夫有业识之人。种种著于有。起诸妄想者。此名颠倒知见。种种落于空。都无所悟者。此名断灭知见。宿有善根之人。无此颠倒断灭二病。而能洞晓空趣。此名正真知见。若悟此理。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

    【四祖谓牛头融禅师云】百千妙门。同归方寸。恒沙功德。总在心源。一切空门。一切慧门。一切行门。悉皆具足。神通妙用。只在侈心。业障烦恼。本来空寂。一切果报。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无欠无余。与佛无殊。更无别法。但只令心自在。莫怀妄想。亦莫欢欣。莫起贪嗔。莫生忧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众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皆是佛之妙用。

    【祖印明禅师云】养就家栏水牯牛。自归自去有来由。如今稳坐深云里。秦不管兮汉不收。

    【傅大士颂曰】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般若经第十卷。言八十种好。文繁不录。)应物万般形。理中非一异。人法两俱遣。色心齐一弃。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去声)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9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9

    【川禅师云】官不容针。私通车马。颂曰。请君仰面看虚空。廓落无边不见踪。若解转身些子力。头头物物总相逢。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李文会曰】心既清净。语默皆如。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张无尽云】非法无生谈空。非人无以说法。此谓不同生灭之心。有法可说也。若有以灭心在而说法者。是教一切人不能得见自性。谓之谤佛。但无生灭心。方可说法。

    【川禅师云】是即是大藏小藏从甚处得来。颂曰。有说皆为谤。无言亦不容。为君通一线。日出岭东红。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王日休曰】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者。谓佛本不说法。以真性无法可说。若以为佛本说法。即为志在于法耳。佛岂志在于法哉。此所以为谤佛。所以为不能解佛所说之故也。佛又呼须菩提而言。说法者实无有法。谓本来无法。特为众生去除外妄而说耳。此法岂真实哉。众生既悟。则不用此法矣。故但虚名为说法而已。此分与第七分言无有少法。如来所得之意大略同。亦与十三分所谓无有少法。如来所说之意同。(傅本在十三分。王本在十五分。)然此再举者。后详言之。亦为续来听者说也。

    【颜丙曰】终日吃饭不曾咬著一粒米。终日著衣不曾挂著一茎丝。所以我佛横说直说。四十九年未尝道著一字。唯同道方知。若言如来有所说。即为谤佛。不能解会我所说。直饶说得天花乱坠。也落在第二著。唯能坐断十方。打成一片。非言语可到。是名真说法也。所以道墙壁瓦砾。说禅浩浩。前辈颂云。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谢灵运曰】教传者。说法之意也。向言无说。非杜默而不语。但无存而说。则说满天下。无乖。法理之过。无存。谓不著诸相。心无所住也。

    【傅大士云】相寂名亦遣。心融境亦亡。去来终莫见。语默永无妨。智入圆成理。身同法性常。证真还了俗。不废是津梁。

    【川禅师云】兔角杖。龟毛拂。颂曰。多年石马放毫光。铁牛哮吼入长江。虚空一喝无□迹。不觉潜身北斗藏。且道是说法。不是说法。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0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0

    尔时慧命须菩提

    【疏钞云】尔时。当起问之时也。言慧命者。善现达佛智海。入深法门。悟慧无生。觉本源之命非去非来。故曰慧命须菩提。

    【陈雄曰】慧命须菩提。见于法华经信解品。慧以德言。命以寿言。即长老之异名也。

    【颜丙曰】慧命者。具智慧性也。故曰天命之谓性。

    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疏钞云】佛言彼非众生者。皆具真一之性。与佛同源。故曰非众生。言非不众生者。背真逐妄。自丧己灵。故曰非不是众生。

    【王日休】解第二分云。命者寿之意。寿者老之意。其言慧命者。以须菩提既得慧眼。且年高矣。须菩提于此问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彼非众生非不众生者。恐听法者误认众生以为实有。故曰彼非众生。谓自业缘中现。业尽则灭。岂有真实众生也。然亦有众生之身现在。此又不可谓之非众生。故曰非不众生。但非真实而为虚幻耳。佛又自问云。何以故者。谓何故非不众生。乃呼须菩提而自答云。众生众生者。谓凡为众生者。则所谓一切众生也。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者。谓一切众生。佛皆以为非真实众生。但虚名为众生而已。此佛自言也。而又言如来说者。岂非诸佛亦如是说乎。

    【颜丙曰】须菩提问佛。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答曰。彼非众生。非不众生者。盖众生属有。不众生属无。彼众生性。本同太虚。不落有无二见。如来说非众生。但假名众生。故佛尝曰。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我佛未尝轻众生也如此。

    【智者禅师颂曰】不言有所说。所说妙难穷。有说皆为谤。至道处其中。多言无所解。默耳得三空。(三空即见第一分。又疏钞云。有无中道。亦曰三轮体空。)智觉刹那顷。无生无始终。(俱舍等论。谓时之最少。名一刹那。一百二十刹那。名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名一罗婆。三十罗婆。名一牟呼粟多。亦云须臾。三十牟呼粟多。为一昼夜。)

    【川禅师曰】火热风动。水湿地坚。颂曰。指鹿岂能成骏马。言乌谁谓是翔鸾。虽然不许纤毫异。马字驴名几百般。灵幽法师。如此慧命须菩提六十二字。是唐长庆二年。今在濠州钟离寺石碑上记。六祖解在前故无解。今亦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