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
作者:佚名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1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2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3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4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5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6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7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8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9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90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1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1

    【李文会曰】此则魏译偈也。长庆中僧灵幽入冥所。指魏译则存。秦译则无也。谓言若敬信佛法。即著圣见。非众生也。若不信佛法。即著凡夫见。非不众生。若起此二见者。是不了中道也。须是令教凡圣皆尽。不住两头。方是正真见解。故云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此分与第七分大概同。于此再言者。为续来听者说也。佛言如是如是者。盖深许其言之当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少法可得者。谓性中无有少法可得。无有所得。则荡然空空。是不可以形相求。不可以言说求也。但说名为无上正等正觉而已。

    【陈雄曰】坛经云。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既无一法可得。宁须有菩提可证耶。我佛无得无证。无名可名。是以强名曰阿耨菩提。

    【颜丙曰】有法可得。是名法缚。无法可得。方名解脱。须菩提以无所得之辞而告世尊。世尊即以如是如是而证据之。佛又云。我于无上正等正觉。乃至无少法可得。虚名而已。

    【智者禅师颂曰】诸佛智明觉。觉性本无涯。佛因有何得。所得为无耶。妙性难量比。得理即无差。执迷不悟者。路错几河沙。

    【李文会曰】若有少法可得。亦是著相。

    【志公云】但有纤毫即是尘。举意便遭魔所扰。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学道之人。但于一切诸法无取无舍。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如木石。刮削并当。令内外清净。方是逍遥自在底人。

    【法句经云】虽然日见。犹为无见。虽终日闻。犹为无闻。

    【草堂清和尚云】击石乃出火。火光终不然。碧潭深万丈。直下见青天。

    【逍遥翁云】内觉身心空。外觉万事空。破诸相讫。自然无可执。无可争。此谓禅悦。所谓大明了人。勿令有秋毫许障碍。微尘许染著。坚久不渝。便是无上士。不动尊也。

    【琪禅师云】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分别现文殊之心。运用动普贤之行。门门而皆出甘露。味味而尽是醍醐。不出旃檀之林。长处华藏之境。若如此也。行住坐卧。触目遇缘。虽应用千差。且湛然清净。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2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2

    【川禅师云】求人不如求己。颂曰。滴水生冰信有之。绿杨芳草色依依。春花秋月无穷事。不妨闲听鹧鸪啼。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六本皆作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然此所谓是法。乃真性也。真性岂可谓之法哉。强名曰法耳。上自诸佛。下至蠢动含灵。其真性一同。故云平等。无有高下。谓色身则有高下。真性则无高下也。

    【谢灵运曰】结成菩萨义也。人无贵贱。法无好丑。荡然平等。菩提义也。

    【肇法师曰】明此法身菩提。在六道中亦不减下。在诸佛心中亦不增高。是名平等。无上菩提。

    【真武说报父母恩重经云】物不能平物。惟水不动。则可以平物。物不能等物。惟权衡之公。则可以等物。平则无高无下。等则无重无轻。

    【李文会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者。凡夫不见自性。妄识分别。自生高下。谓佛是高。众生是下。菩萨了悟人法二空。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无所分别。故一切法皆平等。岂有高下也。

    【黄檗禅师云】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能得阿耨菩提。又云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我彼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满光明遍照也。

    【傅大士云】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法中何彼此。理上起亲疏。自他分别遣。高下执情除。了斯平等性。咸共入无余。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王日休曰】所以名为无上正等正觉者。以真性中本无我人众生寿者。此四者乃妄缘中现。而正性则平等。岂有四者之异哉。故名为无上正等正觉也。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一切善法。乃佛接引众生悟明真性之法也。依此法修行。即得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也。真性我本有之。岂可谓之得哉。盖凡言得者。皆谓自外而得。此则非自外而得。故不可谓之得。然此则言得者。盖不得已而强名曰得耳。

    【李文会曰】修一切善法者。若不能离诸相而修善法。终不能得解脱。但离诸相而修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又云。若人于一切事。无染无著。于一切境。不动不摇。于一切法。无取无舍。于一切时常行方便。随顺众生。令皆欢喜。而为说法。令悟菩提真性。此即名为修善法也。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3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3

    【川禅师云】山高水深。日生月落。颂曰。僧是僧兮俗是俗。喜则笑兮悲则哭。若能于此善参详。六六从来三十六。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王日休曰】佛又呼须菩提。而谓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谓本来无此善法。乃假此以开悟众生耳。故但虚名为善法而已。

    【颜丙曰】两头话有三十六对。善与恶对。有与无对。生与死对。去与来对。动与静对。语与默对。胜与负对。高与下对。不作两头见。是为平等法。亦名无上正等正觉。以无四相心。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即非善法者。盖凡夫执恶。声闻著善。若不离善法。又落两头机。岂谓平等。

    【傅大士颂曰】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子荣曰。水陆同真际者。总标四生有情之本。皆有一真之性。故云飞行体一如。今据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此颂亦总四生而言之也。水之所产。陆之所生。水陆虽不同。而一性之真际则未尝不同也。有翼者能飞。有足者能行。能飞虽不一。而一性之本体则未尝不一也。)法中何彼此。理上起亲疏。(性中所有之法。曾何彼此之间。性中所具之理。岂有亲疏之殊。)自他分别遣。(自者。己也。他者。人也。自己他人妄生分别者。皆当遣去。圆觉经曰。自他身心。注云自之身心。即我相也。他之身心。即人相也。又曰。自性憎爱故。注云。于自则爱。于他则憎。)高下执情除。(妄分高下而坐执著之情。亦当除之。)了斯平等性。咸共入无余。(经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有人若能了悟平等之性。则咸共入于无余涅槃矣。寒山诗曰。佛性元平等。总有真如性。但自审思量。不用闲争竞。)

    【李文会曰】不住相故。即非善法。无漏福故。是名善法。

    【法华经云】初善中善后善者。初谓发善心时。须是念念精进。不生疑惑懈怠之心。中谓常修一切善法。令悟真性。不著诸法相也。后谓即破善法。直教一切善恶凡圣。无取舍憎爱之心。平常无事。故云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也。

    【古德云】了取平常心是道。饥来吃饭困来眠。又云。常平等心。如此广大。妙观察智。如日光明。体用及此。是佛境界。

    【川禅师云】面上夹竹桃花。肚里侵天荆棘。颂曰。是恶非恶。从善非善。将逐符行。兵随印转。有时独上妙高峰。却来端坐阎王殿。见尽人间只点头。大悲手眼多方便。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4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4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疏钞云】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山王。上至□利天。下至昆仑际。若有时七宝如须弥山高。持用布施。获福不可知数。问。还有过此福者不。下文答。

    【僧微师曰】佛召云。须菩提。且如一四天下。则有一须弥山。若据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百亿须弥山。是众山之最。故言山王。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疏钞云】若于无住般若。受持真四句偈。及书写诵念。为他人演说。如是等人。所得功德。不可称计。何以故。悟性圆融。不断有为而证无为。不除妄想而趣真常。达第一义。于一念之间。得无为福。无为福德。量等虚空。不可思议。故经云。于前舍须弥山珍宝布施福德。若比无为福。百千万亿倍。不及一倍。

    【王日休曰】此言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布施。而不可以此受持演说之功者。以彼则世间福。终有时而受尽。此则为出世间福。愈增长而终无穷故也。

    【陈雄曰】佛以性上福德为最上。以身中七宝为希有。傥七宝满三千大千世界之多。等须弥山之高大。有能持以布施。则其福德。想不下于须弥山。今有人焉。持诵真经并四句偈。说与他人。是修自性上福德。是聚自身中七宝。回视多施七宝之福。万万不侔。五祖曰。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六祖曰。乘船永世求珠。不知身是七宝。二佛之言。皆为世人不修身修性。徒施宝以为求福之道。

    【颜丙曰】此一分专较量福德轻重。若有人将七宝比于须弥山王布施。所得福德。比之持经之人。百分不及一分。况持经之人。又能悟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不特自利。又且利他。如此福德无量。有百千万亿分。乃至不可算数譬喻。正如寒山云。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李文会曰】聚七宝布施。如三千大千世界中须弥山王。所得无量无边功德。此为住相布施。终无解脱之期。不如受持读诵此经。乃至四句偈等。所得无住相净妙功德。胜前功德。百千万倍。

    【傅大士颂曰】施宝如沙数。唯成有漏因。不如无我观。(去声)了妄乃名真。欲证无生忍。要假离贪嗔。人法知无我。消遥出六尘。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5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5

    【川禅师云】千锥劄地。不如钝锹一捺。颂曰。麒麟鸾凤不成群。尺璧寸珠那入市。逐风之马不并驰。倚天长剑人难比。乾坤不覆载。劫火不能坏。凛凛威光混太虚。天上人间总不如。噫。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僧若讷曰】如来虽设法施。广度众生。而不作是念。故诫云。汝等勿谓也。莫作是念者。重诫也。度无度相。能所一如。故论偈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李文会曰】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不见有众生可度。又云。谓诸众生起无量无边烦恼妄想。于一切善恶凡圣等见。有取舍分别之心。迷情盖覆菩提之心。佛出于世。教令觉悟。降六贼。断三毒。除人我。若能了悟人法二空。无诸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净。更不停留纤毫滞碍。即是见性。实无众生可化度也。

    【石霜禅师云】休去歇去。古庙香炉去。枯木寒灰去。一念万年去。如人死人去。若能如此用。心安有不成道乎。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王日休曰】佛谓须菩提云。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又呼须菩提而再言曰。莫作是念。何以故者。以实无众生如来所度。谓一切众生。皆是妄缘中现。其实无有。若言有众生如来所度。即是执著于有我人众生寿者也。

    【僧若讷曰】若见有可度者。即同凡夫有我执也。

    【李文会曰】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即有我人众生寿者相。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本来是佛。与佛无异。

    【圜悟禅师云】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上。处处祖师巴鼻。若也恁么返照。凝然一段光明。非色非心。非内非外。行棒也打他不著。行喝也惊他不得。直得净裸裸。赤洒洒。是个无生法忍。不退转轮。截断两头。归家稳坐。正当恁么时。不须他处觅。只此是西方。

    【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众生但为业障深重。与佛有殊。若能回光返照。一刀两段。即便见自性也。若不因佛经教。一切众生无因自悟。凭何修行。得至佛地。此是如来无所得心。故云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即有我人众生寿者相也。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6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6

    【川禅师云】春兰秋菊。各自馨香。颂曰。生下东西七步行。人人鼻直两眉横。哆□悲喜皆相似。那时谁更问尊堂。还记得在么。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僧若讷曰】如来既无我人等相。云何有时称我。须知假名称我。对所度众生。随时说我。

    【李文会曰】有我者即是凡夫。非我者随处作主。应用无方。故云。凡是佛因。佛是凡果。

    【境界经云】三世诸佛皆无所有。唯有自心。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二乘之人执有我相。欲离生死。而求涅槃。欲舍烦恼。而求灭度。是舍一边。不了中道。乃同凡夫行也。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王日休曰】佛又呼须菩提而言凡夫者。谓非有真实凡夫。但虚名为凡夫而已。此所谓随举随扫也。上言凡夫。是之谓举。下必言无真实凡夫。是之谓扫。与其扫之。曷若不举。盖不举则无以明其理譬如过渡而不用筏者也。不扫则恐人泥其说。譬如到岸而不登。乃住于筏上者也。此所以必举之而又必扫之。

    【僧若讷曰】因上如来说我释非凡夫。却见佛与凡夫有隔。于是亡泯。则圣凡平等。故云即非凡夫。

    【颜丙曰】当人自性自度。迷来悟度。邪来正度。从言诸佛言句。但为指出路头。须是自行自履。岂由他人。所以道。实无众生如来度者。若有可度。是如来有四相。如来乃见性人也。所以无我。凡夫未见性人也。所以我相未忘。佛又恐人落分别界。故曰即非凡夫。所以见如来凡夫本同一性。不容分别。

    【智者禅师颂曰】众生修因果。果熟自然圆。法船自然度。何必要人牵。恰似捕鱼者。得鱼忘却筌。若道如来度。从来度几舡。(经上文曰。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何生可度。)

    【李文会曰】即非凡夫者。一念清净。非凡非佛。故云即非凡夫。凡夫亦空。迷者妄执。但无执著。即一切清净耳。

    【川禅师云】前念众生后念佛。佛与众生是何物。颂曰。不见三头六臂。却能拈匙放筋。有时醉酒骂人。忽尔烧香作礼。手把破沙盆。身披罗锦绮。做模打样百千般。蓦鼻牵来只是你。□。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7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7

    【王日休曰】如来。谓真佛也。第五分已言此意矣。于此再言者。为续来听者说。故兼及转轮圣王之说也。

    【李文会曰】空生疑谓众生是有。可他成圣。法身不无。可以妙相而见妙也。

    【川禅师云】错。颂曰。泥塑木雕缣彩画。堆青抹绿更装金。若言此是如来相。笑杀南无观世音。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六祖曰】世尊大慈。恐须菩提执相之病未除。故作此问。须菩提未知佛意。乃言如是如是之言。早是迷心。更言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又是一重迷心。离真转远。故如来为说。除彼迷心。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转轮圣王虽有三十二相。岂得同如来。世尊引此言者。以遣须菩提执相之病。令其所悟深澈。须菩提被问。迷心顿释。故云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是大阿罗汉。所悟甚深。得方便门。不生迷路。以冀世尊除遣细惑。令后世众生所见不谬也。

    【王日休曰】佛又呼须菩提而言。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且转轮圣王是为四天王。乃管四天下。正五九月照南阎浮提。二六十月照西瞿耶尼。三七十一月照北郁单越。四八十二月照东弗婆提。常如轮之转。以照四天下。察人间善恶。故名转轮圣王。以其福业之多。故色身亦具足三十二相一如佛。佛故谓若以三十二相为佛。则转轮圣王亦当为佛。是不可以三十二相见佛。故继云。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也。

    【李文会曰】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者。佛以近事质之。令其自解。又云。未达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是心有生灭。生灭即是转轮义。王者。心也。虽修三十二净行。生灭心即转多。终不契清净本来心。故云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也。

    【川禅师云】错。颂曰。有相身中无相身。金香炉下铁昆仑。头头尽是吾家物。何必灵山问世尊。如王秉。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刘虬云】音声色相。本自心生。分别之心。皆落邪道。若能见无所见。闻无所闻。知无所知。证无所证。体兹妙理。方见如来。虚皇天尊经章四十四妙行曰。妄为妙相七十二。顶负九色光。诸大仙人。以是睹天尊也。天尊曰。我以非色。汝妄为色。我以非相。汝妄为相。若以九色七十二相观我。即是离无著有。不可与闻。无上之义。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8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8

    【疏钞云】佛言善现。汝不可以眼见我之法身。何故。法身无相。云何见得。众生妙性。亦复如是。不可以见之。又言以音声求我者。佛之法身。还可耳音而闻。若以耳闻者。亦非法身。如众生自性。还可以耳闻。若以耳闻者。即非佛性。所以佛言。若以见闻我法身者。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法身者。非色非声。无形无状。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识识。在凡不少。至圣不增。看时不见。悟则全彰。

    【王日休曰】我谓真我。乃性佛也。此如来亦谓真性之佛。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者。谓真性佛。无形无相。故不可以形色见。亦不可以音声求。若以形色见。以音声求。是人所行者乃邪道也。真性乃正。故非邪也。形色音声则为邪耳。故以形色音声求佛。则是所行者邪道。岂可以见正觉常住之真性佛哉。故曰不能见如来。如来。即所谓真我。即所谓性佛也。

    【僧若讷曰】言我者。此是法身真常净我。随流布而说。若以色见声求。心游理外。皆名邪见。不能见法耳。

    【肇法师曰】所谓诸相焕目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声。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法体清净。犹若虚空。无有染碍。不落一切尘境。今且略举声色。

    【陈雄曰】我者。我之性也。法身如来。即我性是。视之不见。以色相取不可也。听之不闻。以音声求不可也。华严经云。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又云。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惟内观返照。即性而修。则如来得之于方寸之间矣。

    【颜丙曰】转轮圣王。外貌端严。具足三十二相。然不明佛性。但享顽福。有时而尽。佛言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后闻佛语。方始称如我解佛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所以世尊为说偈语。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我者。有我相也。不得大自在。欲以形色言音而求见我相者。是人乃行邪道。即非正见。不能见如来者。不能得见此如如之性也。

    【傅大士颂曰】涅槃含四德。唯我契真常。(楞严四卷。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注云。非所证法。涅槃四德是也。涅槃是总。四德是别。)齐名入自在。独我最灵长。(忏法云。身常觉诸佛涅槃。入自在触。)非色非声相。心识岂能量。看时不可见。悟理即形彰。

    【川禅师曰】真饶不作声求色见。亦未见如来在。且道如何得见。不审不审。颂曰。见色闻声世本常。一重雪上一重霜。君今要见黄头老。(黄头老。乃释迦佛也。)走入摩耶(摩耶夫人。乃释迦佛母。)腹内藏。噫。此语三十年后。掷地金声在。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9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89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此一分经。总是四章。原佛之意。初则反其辞而语须菩提曰。汝若作是念。如来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次则正其辞而谓之曰。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下文亦然。初则反其辞而语须菩提曰。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次则正其辞而谓之曰。莫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世本第一章多误作如来不以具足相故。新州印六祖注本。南浦陈氏施本。第一章并无不字。于理为当。王虚中注本。武夷张公绰施本。并作如来可以具足相故。其理亦通。(寿州石本皆有不字。经义尤明。)

    【王日休曰】诸法断灭者。谓一切法皆断之灭之而不用也。相。谓凡夫之相也。佛经所谓相者。凡有者皆谓之相。故昼明则谓之明相。夜暗则谓之暗相。经所说之法。则谓之法相。非佛经所说之法。则谓之非法相。所以于此言不用法而断灭之者。则谓之断灭相也。且法者。固不可以泥。然亦岂可以断灭之哉。譬如渡水。既渡之后。固不须舟楫。未渡之前。岂可无舟楫耶。是故既悟之后。不须佛法。未悟之前。不可以无佛法。所以发求无上正等正觉真性之心者。必须依佛法修行。不可遂断灭佛法。而谓不用法。故云汝若作是念。发求无上正等正觉真性心者。说诸法断灭相。不可作是念也。何故不可作是念乎。以发求真性心者。必依佛法以修行。故于法不可断灭也。

    【颜丙曰】此一卷经。虽然只说无之一字。佛又恐人执著此无。一向沉空滞寂。弃有著无。反成断灭相。何异证道歌云。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故此一分。专戒人不可断灭。今人或已悟。或未悟。便以无为极则。误汝去在。昔张拙秀才参西堂藏禅师。问山河大地。三世诸佛。是有是无。藏答云有。拙。云错。藏云。先辈曾参见什么人来。拙云。参见径山来。某甲问径山。皆言无。藏云。待先辈得似径山时。一切皆无即得。大凡未见性人。如何便说一切皆无。所以佛告须菩提。汝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若果作是念发心。即是说诸法断灭相。何故。凡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不可说断灭相。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90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90

    【智者禅师颂曰】相相非有相。具足相无凭。法法生妙法。空空体不同。断灭不断灭。知觉悟深宗。若无人我念。方知是至公。

    【李文会曰】如来不以具足相故者。佛恐须菩提落断灭见。是故令离两边。然性含万法。不自具足。应用遍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来自由。无所挂碍。此法上至诸佛。下至含识。本无欠少。是名具足相也。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者。诸法性空。空即是常。是故不断不灭。若作念云。无相而有道心者。是断一切行。灭一切法。此乖中道也。又云。若作有相观。即是一边见。若作无相观。亦是一边见。若不作有无观。即见断灭法。故知真如法性。不是有。不是无。湛然不动。观与不观。皆是生灭。故云莫作是念也。于法不说断灭相者。见性之人。自当穷究此理。若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著空相。断灭诸法。

    【晁太傅云】诸佛说空法。为治于有故。若复著于空。诸佛所不化。故云大士体空而进德。凡夫说空而退善。当知有为是无为之体。无为是有为之用也。

    【川禅师云】翦不齐兮理还乱。拽起头来割不断。颂曰。不如谁解巧安排。捏聚依前又放开。莫谓如来成断灭。一声还续一声来。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六祖曰】通达一切法。无能所心。是名为忍。此人所得福德。胜前七宝之福。

    【李文会曰】知一切法无我者。一切万法。本来不生。本来无我相。所得功德。即非七宝布施等福所能比也。得成于忍者。既知人法无我。则二执不生。成无生忍。此乃胜前七宝布施菩萨。夫万法本来无性。皆因自己之所显发。且如眼对色谓之见。耳对声谓之闻。见闻是根。色声是尘。色声未对之时。我性常见常闻。未曾暂灭。色声相对之时。我性未曾暂生。此是菩萨了悟真性。活泼泼地。洞然同于太虚。所以不曾生灭。凡夫即被妄心所覆。随六尘转。即有生灭。故尘起即心起。尘灭即心灭。不知所起灭心皆是妄念也。若见六尘起灭不生。即是菩提。

    【川禅师云】耳听如聋。口说如著。颂曰。马上人因马上君。有高有下有疏亲。一朝马死人归去。亲者如同陌路人。只是旧时人。改却旧时行履处。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