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者的信念
作者:济群法师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1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2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3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4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5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6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7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8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1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1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智,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密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喜、不嫉妒

    随、是跟随、依顺、不违背的意思。喜、是欢喜、不恨、不讨厌意思。什么叫随喜功德呢?凡是别人得到利益,或做了好事,不论大小,不管是看见,或是听到的,哪怕一丝一毫,如像是自己跟随他人同做一样,表示由衷的欢喜,赞叹。如看到别人给希望工程、寺庙捐献了一万块钱,虽然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捐献,但如果你从内心为他人的这种行为,表示赞叹,感到高兴、欢喜;既使你没有出一分钱,但是你所得到的功德,跟这个做好事的人,所得到功德是一样大的。随喜功德,成本非常低,效益非常大。

    有人说,这种功德划得来,反正我又没有花一分钱,只是高兴一下,这有什么难的?其实,事情并非这样简单。对于一个嫉妒心较重的人来说,恐怕难以做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通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如两家人,在两对门开了两家饭馆,看见对门顾客多,生意兴隆,一天到晚进出顾客量大,但自己这边的生意十分清淡,一天到晚守在那里,自然会生起嫉妒,巴不得这个饭店早一天搬走,或是把他的厨师夺过来。还有的人,自己个儿生得矮小,皮肤又黑,天生一付不引人注目的容貌,老大不小的还找不到女朋友,一次恋爱也没有谈过。相反,对门邻居家的一位小伙子,身体高大魁武,长得英俊,一表人材,只见那些漂亮的姑娘,成天围绕在他的身边转来转去,有说有笑,就是没有一个女孩子对他笑笑。那你说,这个人会为别人高兴地起来吗?我看,很难做到,是不是?所以嫉妒心是修行随喜功德最大的障碍。

    嫉妒心重不能随喜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这里就不再多说。作为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讲,要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好事,或取得的成就,我们要表示由衷地欢喜,不要说风凉话去打击别人做好事的积极性,要说赞叹语,使人家高兴。如别人有钱,出一万元修庙、架桥、铺路什么的,你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出上十元、五元表示随喜。我们要学会一种随喜的心态,修学随喜功德在佛法中是很重要的。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2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2

    以佛陀为榜样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修随喜的功德。首先对佛菩萨所有的善行,和一切功德我们表示随喜,诸佛如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诸佛如来,不是一尊佛、二尊佛,而是整个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他们所做的一切善事和功德,都是我们修学随喜的物件。诸佛菩萨到底有哪些功德呢?普贤菩萨告诉了我们:‘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诸佛如来之所以成佛,是从最初发心开始修成的。佛陀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普通人经过修行而成佛的。

    佛教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没有天生的释迦,也没有自然的弥勒’。是说释迦牟尼佛不是生下来就是佛,弥勒菩萨也不是凭白无故就成为菩萨。佛祖释迦牟尼,原先跟我们一样也是凡人。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他是他们的太子。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二十说:他的母亲回娘家,路过兰毗尼园的时候,手扶无忧树枝休息时,忽然从右肋生下了他。长大后,像凡人一样娶妻生子,过著世俗生活。从有关史籍上可以知道,他在修道中遍访了当时印度著名的宗教师,最后才摸索出一条解脱人生痛苦的大道,佛陀不是生下来,马上就觉悟成佛的。释迦牟尼这个名字,也是后世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是指释迦族,牟尼是圣者或贤人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是‘释迦族中的圣者’。他的真实名字叫悉达多。

    悉达多太子早年的生活很幸福美满,拥有权力、财富,在他十七岁那年,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公主为妻;她是邻国天臂城主善觉王的长女,窈窕的姿态,像初春的柳絮,秀美的娇容。英俊的太子,美貌的公主,就这样结下了美好的姻缘。生下一个可爱的儿子,名叫罗候罗。有一天,悉达多太子突然抛弃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出家修行去了。关于他出家的年龄,一般资料也不明确。据研究者考证,有的说十九岁,有的说二十九岁。总之出家时很年轻就是了。也许有人会问,他既然生活得这样美满幸福,为什么还要出家呢?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要把它讲清楚,《普贤行愿品》要讲得时间就不够了,这里不再多讲。

    这里给大家介绍悉达多修行、证悟的一些经过。他的父母知道悉达多决意出家修行,都十分伤心、难过,想了许多的办法劝阻,都没有改变他出家的决心。只好悄悄派侨陈如等五人跟随他,服侍他,尽到父母最后的心意。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3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3

    太子出家成了沙门,托著要饭的食钵,步行向王舍城走去。到了城郊,先没有进城,而是在附近的灵鹫山上找到一处岩洞,作为修道和暂时栖身之地。后来,他又离开那里,四方行脚,寻师访道,在苦行林中苦修六年。这六年的生活经历,是相当困苦的。经文中说:‘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米’,‘身形消瘦,有如枯木’。甚至有一次,在尼莲禅河洗澡,因身体虚弱,洗完澡后连爬上河岸的气力都没有了。对六年的苦修结果,他很不满意,觉得根本没有证悟真理。最后,他来到尼莲禅河畔的一棵大毕波罗树下,这毕波罗树是梵文的音译,汉文佛经上还将它译为‘阿沛多罗树’,‘贝多树’,‘阿输陀树’等,都是根据梵文语言而译的。还有的经文将它称作广为人知的名字,即是‘菩提树’。为什么叫它‘菩提树’呢?‘菩提’是梵文的音译,意为觉悟、智慧,后来专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因为释迦牟尼在这棵树证得菩提,觉悟真理。此树因沾圣人之光,被称为‘菩提树’。原来的树名在中国反而少为人知。

    菩提树是一种热带的常绿乔木,树籽坚硬圆润,可作念珠;树叶是椭圆形的,叶片非常阔大,树干呈黄白色,异常的高大粗壮。悉达多在这棵树下铺上一束软草,披上坐具作为坐垫,然后以盘腿的姿势坐下来,即‘结跏趺坐’。并立下大誓愿说:‘不成正觉,不起此座’!由此静静地进入了悟道的沉思。

    悉达多在菩提树下究竟坐了多长时间才悟道呢?经典上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七天七夜,有的说四十九天,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这里研讨的范围。最后一天的淩晨,他突然抬头望见天上的启明星,心中顿时大彻大悟。这就是佛经上常说的:‘释迦尊者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觉悟后的太子,被人们尊称为‘佛陀’,也就是‘觉者’的意思。

    佛陀觉悟的是什么呢?佛陀初转法轮时,向五比丘讲述了他所领悟的生命的秘密。这就是十二缘生的因果法则的规律。这个内容,是佛陀七天七夜中沉思的主要成果。因为,他破译了生命和宇宙的奥秘,突破了人的理性和思维极限,飞跃到佛的境界。所以,佛也是人修来的。从佛陀出家、修行、证悟,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佛陀既然是人修成的,那么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只要修行,也是能够成佛的。禅宗里有的学禅的人,去问祖师,什么是佛?回答:‘你就是佛’!你们在坐的人敢不敢承认自己是佛啊?如果你不敢承认自己是佛,你离佛道就远了。《大本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就是说人人都有成佛的潜能。人人都有成佛的资格,禅宗非常重视这一点。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4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4

    ‘从初发心,为一切智’。佛陀从最初发心修学佛法的时候,就是为了成就一切智。什么叫一切智呢?就是佛陀所成就的一切智慧。佛,是觉悟者或智者,它是梵文的音译。不过佛教中所谓的觉悟,它与通常的理解不同,它是指一种特殊的智慧或觉悟。不是世间一般人的聪明才智可比的,而是指具有断除烦恼和痛苦,证得的智慧,佛教专称这种智慧叫般若智。佛陀就是彻底、圆满、拥有般若智的觉悟者。佛陀跟凡人不同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就是证悟了宇宙人生真相,解脱人生一切的困惑和烦恼。

    ‘为一切智’就是修道成佛,成就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普贤菩萨说:‘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要想成佛,就要精进修福修慧。佛有二种功德达到圆满,就是福慧达到圆满。我们称佛为两足尊,就是福德和智慧达到了圆满。反过来讲,我们的智慧修得怎么样呢?佛陀成就的智慧,我们尚未开发;至于福德呢?每一个人肯定都有,只是多少的问题。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一些善事。福德在修学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寿命长、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儿女孝顺、人缘好、临命终时死得安祥……这些都是修福德,得到福报的具体的体现。但是世界上的人,不管你当官,还是百万富翁,拥有的福报都是很有限的。而只有佛的福德和智慧是圆满的。但佛陀的功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打开经书能看到许多这样的故事:地脏了,佛陀也会去扫地,看到老比丘老眼昏花,穿针缝衣服眼睛看不清,佛陀帮他穿针缝衣。老比丘感动地说:我不敢劳累您!佛陀说:‘我也要修福报的,我能成佛,就是无始以来我非常重视福报的积累。虽然我已成佛了,但还得继续修福报’。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命运的好坏,福份的大小,是靠自己无始以来,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佛陀这样的圣人都要修福,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之人,更应该向佛学习,勤种福报的善根!

    社会上有的人福报很大,有许多的人很有钱,只懂得吃喝玩乐,享受福报。有的人只懂得拼死地去挣钱、拼命的去享福。不懂得做好事,也不知道一个人的福是有限的。就像银行的存款一样,你只知道往外面取,不知往里面存,时间长了,再多的钱也会被你取光的,福报的道理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要惜福。要懂得修福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的福报享完以后,他就会提前死。佛教讲人的死有三种:一是福尽死,寿命没到,但你的福报享完了。二是寿尽死,寿命到尽头他就死了。三是横死,就是意外的车祸伤亡。我们讲诸佛从最初发心开始修福报和智慧,甚至为了修福报,诸佛不惜献出他们自己的生命。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5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5

    ‘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佛陀的成就不是一生修来的,也不是几十年就能修成佛的。佛陀的成佛到底要经过多长时间呢?普贤菩萨告诉我们‘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佛刹,前面已经讲过,这个道理很难理解,现在,再讲一下。佛刹就是佛的世界,佛的国土。我们把佛的国土剖析成微尘,这个微尘就像一个一个非常小的元素,然后每一个元素比作一劫。在每一个劫里边,佛舍弃了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头目手足。

    佛陀在因地行菩萨道时,有一次,他在山上看见一只母老虎守在三只小老虎身边。天正下著大雪,已经下了好几天的大雪,山林里的动物都躲进自己的洞里,老虎找不到东西吃,母老虎没有奶水喂小老虎,眼看这几只小老虎快饿死了。佛陀为了救活这几只老虎,就把自己身上的肉用刀割下来,拿去喂虎。

    有一生,佛陀做国王的时候,天人为了考验他行菩萨道的道心,故意变做一只老鹰,追捕著一只小鸟。那只小鸟飞到王宫里,就躲进国王的袖子里边去了。老鹰抓不到小鸟,开口说话:‘请您把小鸟还给我,因为我肚子饿,小鸟是我的食物,还是把它还给我吧’?佛陀说:‘它跑到我这里来是为了避开你的追杀,我只能尽力去保护它,我不能把它给你’。老鹰说:‘你既然这样慈悲它,你也应该慈悲慈悲我呀。你救了它的命,就意味著夺去我的一顿美餐’!。佛陀对它说:‘那你想怎样呢?’老鹰说:‘既然我吃不成它,就在你身上割一块相当于小鸟重量的肉还给我吃,这样才可以。’佛陀毫不犹豫,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满足了老鹰的要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就是这样行菩萨道的。

    还有一生,佛陀作为仙人在雪山上修行。有位天人现罗刹相,来到仙人面前,宣称他曾经听过佛陀说法。仙人就向他求教佛法,罗刹说:‘如果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佛法,我当然可以告诉你。不过,我有一个条件,你必须答应我,否则,我就不会告诉你。’仙人说:‘你有什么要求,你尽管说吧?’罗刹说:‘你必须用你的身命来供养我,我要吃你的肉。’佛陀马上答应了天人的要求,后来天人就把佛法告诉了他。佛陀为了求佛法在因地时,不惜自己的头、手、足,这种例子是非常多的。佛陀的这种行为,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舍身为法’。为了追求佛法,得到真理,舍去自己的身体和性命。

    舍身为法,对于一般修道的来讲,简直难以想像和做到。但作为释迦牟尼来说,他是怎样看等这个问题呢?他说:我无始以来,生命的时间对于我来说,那简直是太长太长了。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浪费了多少生命。现在为了寻求真理,得到真理,为自己、为众生的解脱利益,虽然死得痛苦一些,但是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孔夫子也曾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能听到真理,晚上死了也值得。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6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6

    为了寻求真理,面对涉及到自己生命安全的时候,是很难取舍的,‘为法忘身’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别人没有钱,你可以或多或少的拿一些钱给他。假如他要电视,你让他搬去就是了。这些东西对你的身体,性命不会构成伤害和威胁。但如果有人,需要换心脏,才能保住生命,要你把心挖给他,那你舍得把心挖出来吗?我看一般的人是难以做到的。因为电视机搬走了,还可以再买一个,反正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但是一个人只有唯一的一颗心,如果把心拿给你,他就没法活。那你肯定会这样说,有钱的什么东西都能够买得到,但唯独用钱买不到心脏。你的这个要求我不能满足你。这个就难以做到对吗?但是作为我们每一个学佛,行菩萨道的人来说,就要向佛学习!佛能舍身为法,佛能做到,我们也应该去学习。

    菩萨道的修行的具体内容:是六波罗密。波罗密不是指那种香甜,好吃的水果凤梨。佛教中所讲的波罗密,是指修行的六度法门。波罗密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六度,是能使我们度过生死的痛苦,然后到达成佛的彼岸。六度法门的具体修行的内容是:一是布施,二是持戒,三是忍辱,四是精进,五是禅定,六是般若智慧。

    因为菩萨在因地的修行过程,坚持不懈地修六度法门,所以‘证入种种菩萨智地’。菩萨地,是把菩萨修行的过程分为十地。这十地的名称依次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十地在佛法的修行中,它的果位非常高,这些都要通过修六度后才能得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最高的觉悟,就是成佛了。成佛以后,说法度化众生,化缘已毕,然后就。后‘分布舍利’。诸佛圆寂后都是火化的。舍利、是佛的身骨形状,像珍珠那样圆的,质地有些像水晶,很透明,很坚固,颜色有红绿黄白几种颜色。我们北京的佛牙塔,就是牙齿的舍利。佛灭度后把舍利分散给弟子们永远供养。

    舍利是一种宝贝,本师释迦牟尼佛后,弟子阿难等把他的身体火化后,发现许多许多,明亮坚固的五色珠,这种珠,就叫舍利。佛的许多弟子,大家修造了一座塔,藏放佛的舍利,永远供养。他们把佛的舍利分布到各个国家,分布到世界的各个地方去。这种舍利,分散在各处寺院去供养,功德非常大的。

    供养舍利的意义是什么呢?也许很多人不一定清楚。佛因为已经了,世界上的众生,都见不到佛了,所以特地把佛身体的骨头舍利,留在世界上,后世的佛子们,见了佛的舍利,就像见到佛一样。供养佛的舍利,就像供养佛一样。‘所有善根,我皆随喜’。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综上所述的种种功德,对佛所修的一切善法,我都会表示由衷地称赞和欢喜,并以佛陀为榜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就佛果。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7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7

    为他人的利益而高兴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一切众生的生命现象在佛教里归纳为:六趣四生。六趣,是六道轮回。六道,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四生,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胎生的动物:如人、马、羊、猫、狗等等,从娘胎肚里边生出来的。卵生的动物:如鸡、鸭、鹅、各种鸟类,它们的生命是从卵浮化出来的。湿生的众生:如像、蚊子、苍蝇、水里边的沙虫等之类的动物,它们是靠湿气产生。化生:是无中生有,不假物质条件而出生的有情生命。我们随喜的物件不仅仅是诸佛,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对他们一丝一毫的善举也要表示随喜。我们不仅对诸佛菩萨所有成就的一切功德表示随喜,对一切众生的善行或幸福也要由衷地欢喜。

    随喜功德的修习,就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看见某人把几万元钱,拿去为那些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盖上一所学校,给那些贫穷人家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解决特困生学杂费问题。虽然,你没有这笔钱去帮助他们,你一分钱也没有拿出去,但你如果能对他人行为感到由衷地欢喜,赞叹,那你所得的功德也跟他人一样大。又如当你走在街上,看见某人把地上的西瓜皮捡起来,扔到果皮箱里。虽然你没有动手,但你能为他人,生怕别人滑倒,所做的行为表示高兴。那么,你的功德也跟他一样大。

    我们为什么难以做到随喜功德呢?原因是嫉妒心、自私心理在作怪。为他人的利益往往高兴不起来,主要是我们的心胸太狭窄了。普贤菩萨的第五大愿‘随喜功德’,就是对治嫉妒、自私、狭窄心量的最好方法。菩萨道为什么说难行呢?因为菩萨道的特点是完全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去成就别人。

    见贤思齐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声闻,是听闻了佛陀说四谛法门之后,闻法悟道者。声闻成就四种果位。初果须陀洹,他从人间到天上还来七次,然后才能进入了脱生死;二果斯陀含,他要往来人间一次,最后他才能证得。三果阿那含?阿那含就不再来了。四果阿罗汉,彻底断除烦恼,证得。这是佛教里讲的四果圣人。四果圣人又分为有学、无学。有学,是说功德没有圆满,还应该继续向上修的意思。无学,是说所有应修的功德已经修学圆满,没有什么再应该修学的了。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8
    第七章、随喜功德愿8

    独觉,是自己看到花开花落,春去冬来,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突然领悟到世界无常,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称为独觉。这种人慧根深厚,领悟力强,他在没有听闻佛法的情况下,自己能够觉悟宇宙人生真实,解脱烦恼。所以,佛陀的出世与不出世,客观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只要你具备独觉的这种慧根,你自己也能觉悟。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以上所说佛陀在做菩萨的时候,立志发愿度众生,行菩萨道,证得成佛那广大圆满的功德,菩萨所修极难极苦的功德和行为,我都由衷地表示欢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一段经文,也是同前边忏悔业障末后一段,完全一样,这里不再多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