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珠法師
(一)肉團心——人的心髒肉團心,
指人體的心髒言,居人體之正中稍偏左。人體所有血管皆與之相通,是促進人體血液循環的總機構,其形上大下小,尖端偏向左下方,像蓮花含苞待開,其質純是以筋肉混合,含有地水火風的成份,其量大如拳頭,內部縱橫分為左心耳,右心耳,左心室,右心室四區。由瓣膜直接相通,出入心髒血管共八條。入于右小耳約為上大靜脈,由右心室出的為肺動脈,入于左心耳的四條,即左右肺動脈,由左心室出的為大動脈,四區外有一層滑澤的心囊包圍,以保護心髒,防止人在劇裂運動或搏斗時,不致與體內其他部分摩擦而受傷。因是血肉組成,有形相、有實質,名肉團心,是人意識所依止的器官。
(二)緣慮心——人的知覺緣謂扳緣,慮是思慮,屬人體器官的機能,佛教名之為眼等六識。當人體眼等六根,與外界色等六塵對立時,能引生六識的心理分別作用。例如︰眼緣于色而有知覺,耳緣于聲而有听覺,鼻緣于香而有嗅覺,舌緣于味而有味覺,身緣于觸而有觸覺,甚至末那識緣于第八識見分,及八識見分緣于相分,而有我及我所等分別心理,更引生喜怒哀樂及愛惡欲之情,皆屬人的緣慮心。不過在八種識心中,此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緣境顯著,是以緣慮雖然通于八識,卻偏指眼等六識為緣慮心。
(三)思量心——人的主觀因為第七識特別思慮量度第八識的見分以為實我,而引生我見,我慢、我愛、我痴等煩惱,所謂︰‘恆審思量我相隨’,所以思量心,專指第七末那識。雖然,第六意識,亦有思量審度的作用,但審而不恆,第八阿賴耶識,雖永恆相續,但恆而不審,唯獨第七識,既恆又審,永遠堅執八識見分為自我。基于自我主觀,往往影響第六意識的活動,一切皆以自我出發,一切皆為滿足自我私欲而努力,甚至唯達目的,不擇手段,驅使人的意念,走向罪惡,作出種種越軌的行為。是以第七識,何止是思量分別計度,同時操縱人生,純屬主觀作用。
(四)集起心——人的主體
集謂積集,起謂生起。指第八阿賴耶識,能積集一切善惡種子,作為一切業種的儲藏室。又能保持業種不失不壞,作為引生同類果報體的主要因素。唯識宗認為人類日常生活的一切做作,無論善惡,都能形成一種特殊的習氣,印烙于八識田中,保持不失,作為一種能引生未來同類果報體的業力種子。人的環境,善緣具足,便引生善道果報生命,享受人間天上的快樂;若然惡的因緣成就,惡的種子配合惡的助緣,便招致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苦果。若然覺悟的因緣具足,則轉凡成聖,覺悟成佛。是以阿賴耶識,不獨是宇宙現象界一切生命的本體,亦是創造宇宙人生的主要力量。宇宙間一切善惡好丑,及十法界聖凡懸殊,苦樂天淵,無一不從此識心所積集的業力種子而生起,因名集起心。
(五)堅實心——人的佛性此堅固而真實的清淨心,是人類精神的主體,亦是眾生本具的佛性。在唯識宗名圓成實性,在天台宗名真如自性。真是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世間事物,皆虛妄不實,唯此真如自性,真實而又永恆。在時間言,此心窮盡三世,過去如是,現在,未來,甚至無量劫的將來,無不如是,所謂︰‘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在空間言,此心體包太虛,量周沙界,彌滿十方,無有方所,既不在內,亦不在外,更不在中間。在作用言,此心能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靈明朗照,覺諸法底源,達實相邊際,故又名覺性。此覺性非生滅去來,非大小一多,但能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所以說︰佛性常住。
綜上,可知眾生心識活動,共有八種,分為五類。肉團心純屬物質,緣慮心因境而生,思量心因執而有,雖屬精神活動,但皆是主觀的想妄分別,所知不實,是假非真。集起心,雖是幻生宇宙人生一切現象的本體,是創造十法界聖凡的主要力量,但因無明不覺,堅執真心影子見相二分為我我所,引生俱生我法二執,作善惡業,積集而有,是真妄混合,染淨交參。唯獨堅實心,是諸法實相,眾生本性,不生不滅,永恆常住,純真無妄。可惜眾生缺乏智慧,無法運用始覺智,理解此超越時空的本覺理。由于迷而不覺,致使此純真之心,發生變化,染淨混合,真妄交參,成為第八阿賴耶識的集起心。再因第七識的思量心,恆審思量,堅執不已,故由真而妄,由細至粗,由不覺而錯覺,因錯覺而扳緣外境,緣慮心生,分別取舍,引生意識虛妄想像的知覺。自此,失去真理依據,善惡原則,僅憑情緒沖動,‘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作諸善惡業緣,流轉六道生死,招致果報體的肉團心。因此,釋尊最初覺悟此堅實的真心時,即說︰‘善哉善哉,大地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楞嚴經亦言︰‘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證明妄想的思量心及緣慮心,是迷失真心枉受生死的主因,亦是幽禁佛性,奴役人性的罪魁禍首。
佛教書籍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