溟州[山*窟]山故通曉大師嗣鹽官,法諱梵日,鳩林冠族金氏。祖諱述元,官至溟州都督,廉平察俗,寬猛臨人,清風尚在于民謠,余列備于傳乎。其母支氏,累葉豪門,世稱婦範。及其懷娠之際,夢徵捧日之祥,爰以元和五年庚寅正月之辰,在胎十三月而誕生。螺髻殊姿,頂珠異相。
年至一五,誓願出家。諮于父母,二親共相謂曰︰“宿緣善果,不可奪志。汝須先度吾未度也。”于是落采辭親,尋山入道。年至二十,到于京師,受具足戒,淨行圓備,精勤更勵,為錙流之龜鏡,作法侶之楷模。
洎乎大和年中,私發誓願,往游中華,遂投入朝王子金公義琮,披露所懷。公以重善志,許以同行。假其舟楫,達于唐國。既諧宿願,便發巡游,遍尋知識。
參彼鹽官濟安大師,大師問曰︰“什摩處來?”答曰︰“東國來。”大師進曰︰“水路來,陸路來?”對雲︰“不踏兩路來。”“既不踏兩路, 梨爭得到這里?”對曰︰“日月東西,有什摩障礙?”大師曰︰“實是東方菩薩。”
梵日問曰︰“如何即成佛?”大師答曰︰“道不用修,但莫污染。莫作佛見菩薩見,平常心是道。”梵日言下大悟,殷勤六年。
後師到藥山,藥山問︰“近離什摩處?”師對曰︰“近離江西。”藥山問︰“作什摩來?”師對曰︰“尋和尚來。”藥山問︰“此間無路, 梨作摩生尋?”師對曰︰“和尚更進一步即得,學人亦不見和尚。”藥山曰︰“大奇大奇,外來青風凍殺人。”
欲恣游方,遠投帝里。值會昌四年沙汰僧流,毀坼佛宇。東奔西走,竄身無所。感河伯之引道,遇山神之送迎。遂隱高山,獨居禪定。拾墜果以充齋,掬流泉而止渴。形容枯槁,氣力疲羸,未敢出行。直逾半載,忽夢異人雲︰“今可行矣。”于是強謀前行,力未可丈。須臾,山獸口餃餅食,放于座側,慮其故與,收而食焉。
後以誓向韶州,禮祖師塔,不遙千里,得詣曹溪。香雲忽起,盤旋于塔廟之前。靈鶴倏來,嘹唳于樓台之上。寺眾愕然,共相謂曰︰“如此瑞祥,實未曾有。應是禪師來儀之兆也。”于是思歸故思,弘宣佛法。
卻以會昌六年丁卯八月,還涉鯨浪,返于鶴林。亭亭戒月,光流玄兔之城;皎皎意珠,照徹青丘之境。暨大中五年正月,于白達山宴坐,溟州都督金公仍請住[山*窟]山寺。一坐林中,四十余載。列松為行道之廊,平石作安禪之座。
有問︰“如何是祖師意旨?”答曰︰“六代不曾失。”又問︰“如何是納僧所務?”答曰︰“莫踏佛階級,切忌隨他悟。”
咸通十二年三月景文大王,廣明元年憲康大王,光啟三年定康大王,三王並皆特迂御禮,遙申欽仰,擬封國師。各差中使,迎赴京師。大師久蘊堅貞, 乎不赴矣。
忽于文德二年酉西四月末,召門人曰︰“吾將他往,今須永訣。汝等莫以世情淺意,亂動悲傷,但自修心,不墜宗旨也。”即以五月一日右脅累足,示滅于[山*窟]山寺上房。春秋八十,僧夏六十,謚號通曉大師,塔名延徽之塔。
嵩嚴山聖住寺故兩朝國師嗣麻谷,法號無染,慶州人也。
俗姓金氏,以武烈大王為八代之祖,大父名周川,品在真骨,位在韓粲,高、曾皆為相為將。父名範清,族品降于真骨一等,鄉談得難。母華氏,夢感修臂天人,垂授藕花,因此有娠。又時夢中胡道人,授十戒為胎教,過其/月而誕焉。以十二歲,落染于雪岳。五色石寺有法性禪師,嘗扣楞伽門于其中夏,大師事師數年。
長慶之初入唐,到佛爽寺問道,如滿印可于江西之印,而應對有慚色曰︰“吾閱人多矣,罕有如是東國人,他日中國失禪之時,將問之東夷焉。”又到麻谷寶徹和尚處,服勤執役,無看所擇,人所難者,必能易之。眾人目曰︰“禪門之中,異德高行。”徹公曰︰“我師馬和尚訣我曰︰‘若得東人可目擊者,畎渠道中,俾慧水丕胃于海隅,為德非淺。’師言在耳,吾喜汝來,今印焉。俾冠禪俟于東土,往欽哉。”已得心珠于麻谷。
會昌六年,回歸本國。大中元年,始就居于嵩岩山聖住寺,僧徒千眾,名震十方。于是大師吐珠于嵩嚴寺,內授印于祖師根中。繇是兩朝聖主天冠傾于地邊,一國臣寮,頭面禮于足下。
大師禪定之余暇,應求之機緣。有人問曰︰“無舌土中無師無弟,何故從西天二十八代,至于唐代六祖,傳燈相照,至今不絕耶?”答曰︰“皆是世上流布,故不是正傳。”問曰︰“一祖師中具二土耶?”答曰︰“然也。是故仰山雲︰‘兩口一無舌,即是吾宗旨。’”問曰︰“一祖師中,見二土如何?”答曰︰“正傳禪根,不求法故。”師亦不餉,是為無舌土也。應實求法之人,用假名言之說,是名有舌土矣。然則文孝康王,以為事師,然後定康大王即位,皆承前規奉迎,然而年當九十,不能上闕。
國師以文德元年吃露 呷帳久穡 趾糯罄駛鄞笫Π自螺 庵 /div>
天龍和尚嗣大梅。未睹行錄,不決化緣始終。
正原和尚嗣五泄,同住龜山。姓蔡,宣州南陵縣人也。
貞元十五年,落發于當州藉山。元和丁酉歲,建州乾元寺受具。
師靈苗間出,道器混成。桂芬少以呈香,松柏新而見節。始從稚子,不狎朋游。尋會稽之叢林,契五泄之密印。師有偈曰︰
滄溟幾度變桑田,唯有處空獨湛然。
已到岸人休戀筏,未曾度者任須船。
又雲︰
尋師認得本心源,兩岸俱玄一不全。
是佛何須更求佛,只因從此便忘言。
又雲︰
忍仙林下坐禪時,曾被歌王截四支。
況我聖明無此事,只令休道亦何悲。
又雲︰
心本絕塵何用洗,身中無病豈求醫。
欲知是佛非身處,明鏡高懸未照時。
師享齡七十八,為僧五十四夏。敕謚性空大師慧觀之塔。後至天佑二年龍集乙丑八月,閩王重建塔,凡是國家祈禱,靈應生民,迄至于今,香燈續焰。天龍仰衛,士庶傾瞻,號龜山二真身。至梁開平四年庚午歲,省弁漼賹O文矣。
芙蓉和尚嗣歸宗,在福州。師諱靈訓,福州侯官縣人也。姓危。
初參見歸宗,問︰“如何是佛?”宗雲︰“向你道,你還信不?”對曰︰“和尚若道,那敢不信。”宗雲︰“信即是佛,即汝便是。”師雲︰“如何保任?”宗雲︰“一翳在目,空花亂墮。”
師領受玄旨,便創芙蓉。住持嚴整,海內聞名。
入滅之後,敕謚弘照大師圓相之塔。
岑和尚嗣南泉,在湖南。未睹實錄,不決化緣終始。
問︰“如何是諸佛師?”師雲︰“不可拗直作曲。”問︰“如何是向上一路?”師雲︰“一里二里。”僧雲︰“請師道。”師雲︰“三里四里。”問︰“如何是學人心?”師雲︰“盡十方世界是汝心。”
僧雲︰“與摩則學人無著身處。”師雲︰“是汝著身處。”僧雲︰“如何是學人著身處?”師雲︰“大海水深又深。”僧雲︰“學人不會。”師雲︰“魚龍出沒任升沉。”
問︰“古人有言︰動是法王苗,寂是法王根。’如何是法王根?”師指露柱雲︰“何不問取大士?”僧雲︰“如何是法王苗?”師雲︰“道什摩?道什摩?”
問︰“學人不據地時如何?”師雲︰“向什摩處安身立命?”僧雲︰“學人卻據地時如何?”師雲︰“拽出死尸。”問︰“如何是本來地?”師雲︰“一步兩步。”僧雲︰“本來地是地不是地?”師雲︰“三步四步。”
會和尚雲︰“未有諸聖已前作摩生?”師雲︰“魯祖開堂,亦與師僧東話西話。”三聖和尚問︰“請和尚說向上。”師雲︰“ 梨眼瞎耳聾作什摩?”
問︰“如何是玄旨?”師雲︰“虛空道得。”僧雲︰“虛空常道,還有斷時也無?”師雲︰“徒勞念靜。”問︰“請和尚道。”師雲︰“不可重道。”
問︰“如何是沙門眼?”師雲︰“長長出不得。”又雲︰“成佛成祖出不得,六道輪回亦出不得,汝道出什摩不得?”僧便問︰“未審出什摩不得?”師雲︰“晝見日,夜見星。”僧雲︰“學人不會。”師雲︰“妙高山色青又青。”
問︰“如何是異類?”師雲︰“尺短寸長,寸長尺短。”問︰“上上人相見時如何?”師雲︰“如死人手。”“如何是上上人行李處?”師雲︰“如死人眼。”問︰“如何是無情說法?”師指東邊露柱雲︰“這個師僧說得。”僧雲︰“什摩人得聞?”師指西邊露柱雲︰“這個師僧得聞。”僧雲︰“師還聞摩?”師雲︰“我若聞,則教誰舉?”師示眾雲︰“富貴則易,貧窮則難。”又雲︰“今時禪師,只識得天子,終不識未作天子已前。”師《勸學偈》曰︰
萬丈竿頭未得休,堂堂有路少人游。
禪師欲達南泉去,滿目青山萬萬秋。
問︰“如何是平常心?”師雲︰“要眠則眠,要坐則坐。”僧雲︰“學人不會。”師雲︰“熱則取涼,寒則向火。”
問︰“有人問和尚,和尚則隨問答話。總無人問時,和尚如何?”師雲︰“困則睡,健則起。”僧雲︰“教學人向什摩處領會?”師雲︰“夏天赤骨身,冬天須得被”。
問︰“南泉遷化,向什摩處去?”師雲︰“東家作驢,西家作馬。”僧雲︰“學人不會。”師雲︰“要騎則騎,要下則下。”師《誡斫松竹人偈》曰︰
千年竹,萬年松,枝枝葉葉盡皆同。
為報四方參學者,動手無非觸祖翁。
師《投機偈》曰︰
處處真,處處真,塵塵盡是本來人。
真實說時聲不現,正體堂堂沒卻身。
問︰“如何是西來祖教?”師良久,學人不敢進語。師令侍者去會和尚處,問︰“和尚見南泉後如何?”會和尚良久,侍者進雲︰“未見南泉已前事如何?”會和尚雲︰“不可別更有也。”侍者卻歸舉似師,師當時有偈曰︰
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三聖和尚問︰“承師有言︰‘百尺竿頭須進步。’百尺竿頭則不問,百尺竿頭如何進步?”師雲︰“朗州山,澧州水。”進曰︰“更請和尚道。”師雲︰“四海五湖王化里。”“亡僧遷化,向什摩處去?”師雲︰“歷劫無言真性命,解語能行卻死人。”
三聖和尚令秀上座問師︰“南泉遷化,向什摩處去也?”師雲︰“石頭作沙彌時,參見六祖。”上座雲︰“不問石頭作沙彌時參見六祖。南泉遷化,向什摩處去也?”師雲︰“教伊尋思去。”上座雲︰“雖有千尺之松,且無抽條石筍。”師嘿然。上座禮拜起雲︰“謝師答話。師又嘿然。上座卻歸,舉似三聖。三聖雲︰“若實如此,勝林際七步。雖然如此,待我更驗看。”
至明日,三聖問訊曰︰“昨日答那個師僧一轉因緣,為只是光前絕後,古今罕聞。”師又不語。師因事頌曰︰
自覺開佛堂,慧放五道光。
無人不佛佛,不悟意中藏。
師問僧︰“從什摩處來?”對雲︰“從洞山來。”師雲︰“何不教洞山自來?”對雲︰“只與摩。”師雲︰“彼自無瘡,勿以傷之。”
有人問︰“如何是第二月?”師雲︰“正月第二月。”又雲︰“恰是。”師乃頌曰︰
也大奇,也大奇,一月之中兩月疑。
見與見緣無自性,常寂誰是復誰非?
又須彌納芥子頌曰︰
須彌本非有,芥子元來空。
將空納非有,何處不相容。
皓月供奉問曰︰“教中說幻意,是有耶?”師曰︰“大德是何言歟?”雲︰”是無耶?”雲︰“是何言歟?”雲︰“與摩則幻意是不有不無耶?”師曰︰“大德是何言歟?”大德進曰︰“如□甲三明,盡不契聖意。未審和尚如何明教中幻意?”師曰︰“大德信一切法不思議不?”大德雲︰“佛之誠言,那敢不信?”師雲︰“大德言信,二信之中,是阿那個信?”大德雲︰“如某甲所信,二信之中,名為緣信。”師雲︰“依何教文,得生緣信?”大德雲︰“《花嚴經》雲︰‘菩薩摩訶薩,無障無礙智慧,信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又曰︰‘諸佛世尊,悉知世間法。性無差別,決定無二。’又曰︰‘佛法世間法,若見真實,一切無差別。’”師曰︰“所起緣信,所引教文,甚有來處。老僧與大德明教中幻意。”偈曰︰
若人見幻本來真,是即名為見佛人。
圓通法界無生滅,無滅無生是佛身。
問︰“蚯蚓斬兩段,兩頭俱動,佛性在阿〔?*那〕個頭?”師答曰︰“動與不動,是何境界?”大德雲︰“言不關典,非智者之所談。只如和尚言,動與不動是何境界?出自何經?”師答曰︰“灼然。言不關典,非智者之所談。大德豈不見道《首楞嚴經》雲︰‘當知十方無邊不動虛空,並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師有偈曰︰
最甚深,最甚深,法界人身便是心。
迷者迷心為眾色,悟時剎海是真心。
身界二座無實性,分明達此號知音。
有大德問︰“虛空為定有耶?虛空為定無耶?”師答曰︰“言有亦得,言無亦得。虛空有時,但有假有。虛空無時,但無假無。”大德再問︰“只如和尚所說,有何教文?”師答曰︰“大德豈不聞《首楞嚴經》雲︰‘十方處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里。’豈不是虛空生時但有假有?汝等一人發真歸源,此十方虛空悉皆消隕,豈不是虛空滅時但滅假滅?老僧所以道︰‘有時假有,無時假無。’”
問︰“天下善知識,為證大涅盤不?”師雲︰“為問因中三德,為問果上三德?”大德雲︰“為問果上三德。”師雲︰“若問果上三德。天下善知識未證大涅盤。”又問︰“何故未證大涅盤?”師雲︰“功未齊于諸佛,所以未證大涅盤。”又問︰“既功未齊于諸佛,何故名為善知識?”師答曰︰“明見佛性,名為善知識。”皓月雲︰“若與摩則功齊何道,名為證大涅盤?”以偈曰︰
摩訶般若照,解脫甚深香。
法身寂滅體,三一理圓常。
欲識功齊處,此名常寂光。
皓月再問︰“果上涅盤,已蒙和尚指示。如何是本來涅盤?”師答曰︰“大德是。”
問︰“和尚承嗣何人?”師雲︰“我無人承嗣。”雲︰“師還參學不?”師雲︰“我自參。”“師意如何?”師偈曰︰
虛空問萬象,萬象答虛空。
何人得親問,木叉丫角童。
問︰“如何是教?”師雲︰“五千四十八卷。”“如何是教意?”師曰︰“祖意即是。”問︰“如何是祖師意?”師雲︰“教意即是。”學雲︰“與摩即教意與祖意無二去也。”師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大德便禮拜,師偈曰︰
祖心即教意,教意即祖意。
欲識祖師意,祖師傳佛心。
祖意與教意,一性一真心。
問︰“第八識及七六識等,畢竟無體。雲何得言‘轉第八識為大圓鏡’?”師答曰︰“豈不聞‘轉名不轉體’?”師偈曰︰
七生依一滅,一滅持七生。
一滅滅亦滅,七六永無生。
第九真常識,非後亦非先。
非後非先義,常住永無遷。
問︰“古人有言︰‘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嘗宿債。’師子尊者與二祖大師,為甚摩卻償債?”師雲︰“大德不識本來空。”皓月雲︰“如何是本來空?”師雲︰“業障是。“如何是業障?”師雲︰“本來空是。”皓月禮謝。師偈曰︰
假有元非有,假滅亦非無。
涅盤償債義,一性更無殊。
問︰“本心何故不離生滅心?生滅心何故不當本來心?”師以偈答曰︰
妙空妙用不思議,無滅無生無所依。
本覺性真為智父,父生智子妙難思。
智智不覺元來妙,達見無觀即本如。
父子本來無二相,即今即本更無時。
問︰“如何是陀羅尼?”師雲︰“大德無問,老僧無答。”又問︰“是何人誦得?”師指禪床左臂雲︰“這個師僧誦得。”又問︰“如何得聞?”師指禪床右臂雲︰“這個師僧得聞。”大德雲︰“某甲為什摩不聞?”雲︰“豈不聞‘真誦無響,真听無聞’?”大德雲︰“與摩則音聲不入法界性耶?”師雲︰“大德豈不聞道‘離色求觀非正見,離聲求聞是邪聞’?”又問︰“如何是‘不離色是正見,不離聲是真聞’?”師雲︰“大德听老僧相助明。”以頌曰︰
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
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
會三元一體,達四本同真。
堂堂法界性,無佛亦無人。
問︰“善財童子,為什摩無量劫游普賢身中世界不遍?”師雲︰“從無量劫來,還游得遍摩?”又問︰“如何是普賢身?”雲︰“含元殿里,更覓長安。”問︰“如何是文殊?”師雲︰“牆壁瓦礫即是。”問︰“如何是觀音?”師雲︰“音聲語言即是。”問︰“如何是普賢?”雲︰“眾生心即是。”問︰“如何是佛?”師雲︰“眾生色身是佛。”問︰“a沙諸佛體皆同,何故說有種種名號?”師雲︰“眼根返源,名為文殊;耳根返源,名為觀音;意識返源,名為普賢。文殊是佛妙觀察智,觀音是佛無緣大悲,普賢是佛無為妙行,三聖是佛之妙用,佛是三聖之真體。用有a沙假名,體總名為一博伽梵。”又問︰“四聖為定是四耶?”師雲︰“燈分千室,元是一光。潮應萬波,本來一水。迷人差別,智者同真。是故先德雲︰‘非唯我今獨達了,a沙諸佛體皆同’。”
問︰“教中有言︰‘十劫坐道場,不得成佛道’。未審此意如何?”師雲︰“佛是果,菩薩是因。釋迦如來,于果地談大通智勝佛因中事。大通智勝佛,雖十劫在著提樹下,金剛座上,結跏趺坐,猶是菩薩未成佛故,為彼時眾生壽命長故,根未熟故,過十劫已,眾生根始熟。大凡菩薩,須待眾生很熟。如雞伺啐,啐啄同時。眾生根熟,便成佛菩薩。故言‘過十劫已,證得無上菩提。’所以經曰︰‘佛知時未至,受請嘿然坐。’”
有人問︰“如何是觸目菩提?”師答曰︰“一切法常住。”“如何是一切法常住?”師曰︰“觸目菩提。”問︰“如何轉得山河大地歸于自己去?”師答曰︰“我卻憂轉自己歸山河大地去。”學人禮謝,師偈曰︰
誰問山河轉,山河轉向誰?
圓通無兩畔,法性本無歸。
問︰“如何是色本殊質像?”師曰︰“盡十方世是什摩?”進曰︰“如何是聲元異樂苦?”師答曰︰“將來,將來。”
問︰“教中有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未審教意如何?”師以偈答曰︰
礙處無牆壁,通處勿虛空。
若能如是解,心色本來同。
自外具載別錄,謚號招賢大師。
白馬和尚嗣南泉,在江陵。師諱曇照。未睹實錄。
問曰︰“如何是學人自己?”師以杖當面指學人。長慶和尚舉此因緣,以手指面前雲︰“古人只與摩。”又豎起指雲︰“何似與摩?順德大師雲︰“蝦跳不出斗。”慶不肯。自代雲︰“是什摩心行?”
下堂和尚嗣南泉,在襄州。
有俗官問︰“蚯蚓斷,兩頭欲動,佛性在阿那個頭?”師展開兩手而示。洞山和尚雲︰“即今問底,在阿那個頭?”
雙峰和尚在南泉。師諱道允,姓樸,漢州 岩人也。
累葉豪族,祖考仕宦,郡譜詳之。母高氏,夜夢異光熒煌滿室,愕然睡覺,有若懷身。父母謂曰︰“所夢非常,如得鶴櫻 廖 俊奔奶Ю 辛 略氐 6 筧戰 戮停 S貌鸞姿,舉措殊儕,風規異格。竹馬之年,摘花供佛;羊車之歲,累塔娛情,玄關之趣昭然,真境之機卓爾。年當十八,懇露二親,舍俗為僧。適于鬼神寺,听于花嚴教。禪師竊請曰︰“圓頓之筌蹄,豈如心印之妙用乎?”遂被毳挈瓶,棲雲枕水。
洎于長慶五年,投入朝使,告其宿志,許以同行。既登彼岸,獲覲于南泉普願大師。伸師資之禮,目擊道存。大師嘆曰︰“吾宗法印,歸東國矣。”
以會昌七祀夏初之月,旋屆青丘,便居楓岳。求投者風馳霧集,慕來者星逝波奔。于是景文大王聞名歸奉,恩渥日崇。
咸通九載四月十八日,忽訣門人曰︰“生也有涯,吾須遠邁。汝等安棲雲谷,永耀法燈。”語畢,怡然遷化,報年七十有一,僧臘四十四霜。五色之光,從師口出,蓬勃而散漫于天。伏以今上寵褒法侶,恩霈禪林,仍賜謚澈鑒禪師澄昭之塔矣。
佛教書籍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