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圓中鈔
作者︰傳燈大師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1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2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3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4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5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6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7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8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9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10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11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12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13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14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15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16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17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18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19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20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21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22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23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24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25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26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27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28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1
    明永樂吳郡沙門大佑解

    明天啟天台沙門傳燈鈔

    ○次、釋解文分二。初、釋題解。次、釋經解。初又二。初、題解。二、譯人。初題解又二。初、標題。

    佛說阿彌陀經

    ○二、分科

    ○釋經為二。初、釋經題。二、釋經文。初中二。初、正釋題。二、譯人號。今初

    ○子科為二。初、總標。

    《疏》釋此經題。五重玄義。準孤山法師。以兩土果人為名。方等實相為體。信願淨業為宗。舍苦得樂為用。生酥大乘為教相。

    《鈔》五重者。名。體。宗。力用。教相也。玄者。幽微難見也。義者。深有所以也。此天台智者大師。深得佛心。洞明經旨。未釋經文。先以經中幽微難見。深有所以之旨。以釋經題。使人一覽經題。即知經義。蓋名者。經之名也。體者。經名所詮。眾生之心體也。宗者。行也。全性體以起觀行。全觀行以歸心體之宗要也。力用者。經之體宗。生善滅惡之大用也。教相者。明如來五時說法之進否也。意使學者。因名以尋心體。因體以立宗要。斷疑而生信。生善而滅惡。善知大小偏圓。不致謬濫經旨也。

    ○二、別釋為五。初、釋名二。初、標。

    《疏》初、釋名

    ○二釋三。初、釋今題二。初、通別各釋二。初、釋別題二。初、約能說所說釋二。初、釋佛說二字二。初、二字合釋。

    《疏》佛說者。釋迦教主。四辯宣演也。

    《鈔》佛乃極聖之通號。舉其別號。乃娑婆世界。釋迦教主也。具雲釋迦牟尼。此雲能仁寂默。能仁是其用。寂默是其體。今智在于說。乃其教用。故略體從用。號曰能仁。謂能其仁而利益三界也。四辯者。一、義無礙辯。謂知一切諸法義理。通達無滯。二、法無礙辯。謂通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三、辭無礙辯。謂于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為其演說。能令各各得解。辨說無滯。四、樂說無礙辯。謂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佛凡說法。以此四無礙辯才。而宣演之。故曰佛說。

    ○二、二字各釋二。初、釋佛字。

    《疏》梵語佛陀。華言覺者。十號之一。究竟覺了諸法實相。名圓滿覺。

    《鈔》題稱為佛。梵語猶略。具雲佛陀。華言覺者。此則屬人。若單雲佛。華翻為覺。此則屬法。通號有十。一、如來。二、應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間解。七、無上士。八、調御丈夫。九、天人師。十、佛。十號具足。為世間尊。究竟覺了等者。此指天台六即判佛中此當第六究竟即覺也。六即者。一、理即覺。二、名字即覺。三、觀行即覺。四、相似即覺。五、分真即覺。六、究竟即覺。六故凡聖不濫。免生上慢。即故初後不二。免生退屈。一、理即覺者。諸法實相。一心圓具。昏盲不減。倒惑無虧。故無機子頌雲。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名理即覺也。二、名字即覺者。從善知識。或修多羅。聞三寶名。知四諦字。全體即是。毫發無差。故無機子頌雲。方听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名名字即覺也。三、觀行即覺者。全三諦理。起三觀修。圓伏五住。入五品位。故無機子頌雲。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名觀行即覺也。四、相似即覺者。冶未成器。粗垢先落。見相似理。獲六根淨。故無機子頌雲。四住雖先脫。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里見花紅。名相似即覺也。五、分真即覺者。分破無明。分見佛性。百界作佛。八相成道。故無機子頌雲。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名分真即覺也。六、究竟即覺者。無明破盡。三德功圓。窮源到底。稱無上士。故無機子頌雲。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名究竟即覺也。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2
    ○二、釋說字二。初、詁訓釋。

    《疏》說者。悅也。得機而說。稱悅佛懷。

    《鈔》四明雲。悅是暢悅。懷是心懷。若論此經。即是如來久修久證念佛三昧。蘊之在懷。今機叩發。說之乃暢昔之所懷。

    ○二、簡異釋

    《疏》又經通五人共說。揀異菩薩。天。仙。化人。故言佛說。

    《鈔》五人皆能說經。若請佛印。皆可流傳。揀非四人。故標佛說。

    ○二、釋阿彌陀二。初、翻梵。

    《疏》阿彌陀。此雲無量壽。

    《鈔》阿彌陀三字梵語。此方翻為無量壽。

    ○二、釋義二。初、釋無量壽二。初、引經釋。

    《疏》經雲。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劫。

    《鈔》彼佛壽命。舉其化主。及其人民。舉其眾生也。彼國淨土。雖有其民。而無其王。以其人民。各各調善自居。不須文武兼治。故無其王。但有佛為化主。法王而已。大凡化主壽命。隨其國土人民。以為長短。彼國人民。尚然壽命無量。況佛壽命而有量乎。此則舉民顯主。佛壽無量。

    ○二、況勝釋

    《疏》以應身無量。而天人莫知其數。況法報耶。

    《鈔》法報應三身。各有壽量者。夫壽依命立。命藉身持。經既言壽。必有身量。故天台大師。觀經疏釋題無量壽。明三身。三壽三量雲。法身師軌法性。還以法性為身。此身非色質。亦非心智非陰入界之所攝持。強指法性為法身耳。法性壽者。非報得命根。亦無連持。強指不遷不變。名之為壽。此壽非長壽。亦非短壽。無延無促。強指法壽同虛空量。此即非身之身。無壽之壽。不量之量也。報身者。修行所感。法華雲。久修業所得。涅經雲。大般涅。修道得故。如如智。照如如境。菩提智慧。與法性相應相冥。相應者。如函蓋相應。相冥者。如水乳相冥。法身非身非不身。智既應冥。亦非身非不身。強名此智為報身。法壽非壽非不壽。智既應冥。亦非壽非不壽。強名非壽為壽。法量非量非無量。智既應冥。亦非量非無量。強名無量為量也。應身者。應同萬物為身也。應同連持為壽也。應同長短為量也。智與體冥。能起大用。如水銀和真金。能涂諸色相。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能為身非身。能為常壽。為無常壽。能為無量。能為有量。有量有二義。一、為無量之量。二、為有量之量。如七百阿僧。及八十等。是有量之量。如阿彌陀。實有期限。人天莫數。是有量之無量。應佛皆為兩量。逐物隨緣。參差長短。然此三身三壽。不可並別。一異即乖法體。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乃會玄文。今文乃以應壽。而況顯法報。以是之故。而經題稱為無量壽也。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3
    ○次、釋無量光二。初、別翻。

    《疏》亦雲無量光。

    ○二、引經

    《疏》經雲。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鈔》此亦無量壽佛應身之光。以光而例壽。應亦可論三身。謂法身非身非不身。則法光非光非不光等。今是應身之光。尚然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況法報光耶。

    ○二、約通號別號釋二。初、正釋。

    《疏》又佛是通號。阿彌陀是別號。

    《鈔》諸佛皆有通別二號。今此經題。釋迦但舉其通。彌陀但舉其別。

    ○二、釋疑

    《疏》釋迦是此方教主。庶物咸知。故舉通號。彌陀是極樂導師。理須表顯。故彰別號。

    《鈔》或有疑雲。諸佛既有通別二號。經題何不兩土化主。通別並舉。應雲釋迦佛。說阿彌陀佛經。故解中釋其疑雲。釋迦是此方教主。眾生無不聞知。故但舉通號。以該其別。彌陀是極樂導師。不表其別。名則不顯。故彰別號。以該其通。譯人為省重繁。存略雅得其所也。

    ○二、釋通題二。初、約法常釋。

    《疏》經者。法也。常也。十界同遵。三世不易。

    《鈔》法常之釋。乃依觀經疏。轉釋又依妙宗鈔。謂儒經講解。有茲二訓。萬代軌則。故訓法也。百王不易。故訓常也。佛經亦然。十界咸軌。三世不易也。

    ○二、以由義釋

    《疏》由聖人金口所宣。故言經也。

    《鈔》妙宗鈔雲。由佛大聖金口。宣吐自證之法。故名為經。

    ○二、通別合釋二。初、指通別二名。

    《疏》又經是通名。佛說等是別名。

    《鈔》妙宗雲通名者。頓說漸說。施權開權。律論之外。皆名為經。故稱通也。別名者。別相乃多。今從三種。謂人法譬。單三復三。並具足一。以成七別。單三者。單人。如阿彌陀經等。單法。如大般涅經等。單譬。如梵網經等。復三者。人法。如文殊問般若經等。法譬。如妙法蓮華經等。人譬。如如來師子吼經等。人法譬具足者。如勝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等。以此七別與通。合標一代佛法。

    ○二、明通別所以五。初、通論一化。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4
    《疏》經有三種。謂教行理。依教修行。從行顯理。

    《鈔》妙宗雲。今家釋題。約通別論者。以其二者。各具教行理也。若無此三。徒論通別。無所以矣。何以故。蓋依教而後修行。從行而後顯理故也。

    ○二、別指今題

    《疏》佛是覺義。約修成說。故屬于行。說即是教。阿彌陀是理。

    《鈔》今題佛字。判屬于行者。以佛是覺義。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義也。約修成邊說。故屬于行。說字屬教最分明。阿彌陀判屬于理者。以是本性彌陀故。正當行者。稱念修行。斯得見故。故判屬于理。

    ○三、判其通別

    《疏》與眾典不同。則三經皆別。以對經字。則三經皆通。

    《鈔》與眾典不同。則不惟五字成別。即教行理。三經皆別。以對經字。則不惟一字成通。即教行理。三經皆通也。

    ○四、結成秘藏

    《疏》理即法身。行即般若。教即解脫。三一圓融。不可思議。名秘密藏。

    《鈔》今家凡是經題。皆約通別釋者。正欲明各各具三經也。各具三經者。又正欲明具秘密藏也。如一題阿彌陀三字。即我行者法身本性也。佛之一字。即全性起修之般若智慧也。說之一字。即智與法身所得之解脫也。又理即全苦道即法身。正因。佛性也。行即全惑道即般若。了因佛性也。教業道即解脫。緣因佛性也。如是三德。如世伊三點。天王三目。不縱不橫。不並不別。乃不可思議秘密之藏。經題義理。微妙若此。講者听者。安可忽諸。

    ○五、結成功德

    《疏》故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也。

    《鈔》如金光明。及諸大乘。多作此說。

    ○二、出本名

    《疏》此經本名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三、辨譯異二。初、總標。

    《疏》傳至中華。凡二譯。

    ○二、別明二。初、唐譯。

    《疏》唐譯雲。稱贊淨土佛攝受經。

    ○二、秦譯二。初、與唐辨異。

    《疏》今秦本隱略經題在六方佛後。即雲。汝等眾生。當信是等。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5
    《鈔》唐譯則存本名。而秦譯不存者。以其隱略在六方佛後故也。

    ○二、贊秦譯善巧

    《疏》以此經正示持名方法。況彌陀聖號。眾所樂聞。用此立題。人多信受。故得四海同遵。流通無盡。譯人之善巧也。

    《鈔》大凡立名。貴生物善。今所生善則有二種。一以此經。正示持名方法。一以彌陀聖號。眾所樂聞。故用此立題。人多信受。是以唐譯者。秘于大藏。而不見不聞。秦譯者。四海同遵。而流通無盡。譯人善巧。信而有征矣。

    ○二、辨體二。初、標

    《疏》二、辨體

    《鈔》二、辨體者。即前總列中雲。方等實相為體也。方等實相有二義。一此經說在第三方等時。方等四教並談。此經屬圓。揀異此經實相。非華嚴。般若。法華。三時之實相。故雲方等。一圓教實相。門門可入清涼池。故方。生佛均有。平等不二。故等。觀經疏雲。體是主質。妙宗鈔雲。名傍是賓。體正是主。名是假名。體是實質。一切名下。皆有其質。今辨假名下之實質也。

    ○二、釋二。初、引論明體

    《疏》智度論雲。諸大乘經。通以一實相。為經正體。

    《鈔》妙宗鈔雲。諸法不生不滅。非有非無。無能無所。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此等相。名為實相。無相之相也。若以彼義。會歸此經。則前段七重欄J去。至聞是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明惟心淨土。序雲瓊林玉沼。直顯于心源是也。中段彼佛何故號阿彌陀去。至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說。是明本性彌陀。序雲壽量光明。全彰于自性是也。瓊林玉沼。是明依報。該得四種淨土。壽量光明等。是明正報。該得佛菩薩。九品往生之人。此正法華。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天台所謂性具三千。無非實相之體也。

    ○二、結成所詮

    《疏》即所詮之理也

    ○三、明宗二。初、標

    《疏》三、明宗

    ○二、釋二。初、引經證成。

    《疏》經雲。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鈔》前總列中雲。信願淨業為宗。故今引經證成。若有信者。即信門也。應當發願。即願門也。若欲證成淨業行門。應具引下文。七日持名。一心不亂。求生淨土。此為三要之門。信則。信有惟心淨土。本性彌陀。如來願力。皆得往生。此當十乘中。第一觀不思議境也。雖有其信。若無其願。則不得生。蓋彌陀既以願力而攝生。我當誓願而求往。方得天性相關。任運與拔。猶如磁石。自然吸取。十乘往判。此當第二真正發菩提心也。四弘中。當佛道無上誓願成。該得前之三願。雖有其願。若無行門。其願則狂。故須七日持名。一心不亂。十乘往收。此當第三善巧安心止觀也。七日持名。即是觀。一心不亂。即是止。方持名而一心。方一心而持名。是則止觀雙照。亦復雙遮。善巧安心。方得成就。略標上根三法。其余七乘。皆在中矣。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6
    ○二、結成宗要

    《疏》一經之宗要也。

    ○四、明用二。初、牒

    《疏》四、論用

    ○二、釋二。初、引經證成。

    《疏》經雲。即得往生。極樂國土。皆不退轉于無上菩提。

    《鈔》初二句。即示以七日持名。一心不亂後之文。次一句。即此前經雲。眾生生者。皆是阿跋致之文。前總列中雲。舍苦得樂為用。即經雲。即得往生。雲雲之文。若以後足前。則眾生生者。皆娑婆念佛之人。必得不退菩提。以此二文。合證此經之力用也。

    ○二、結成力用

    《疏》離生死苦。得解脫樂。此經之力用也。

    《鈔》余之法門。莫不皆令眾生。豎出三界。離生死苦。得解脫樂。如重台九級。自下升高。力勝則進。足疲則墮。其登也難。惟淨土法門。令眾生橫出三界。離生死苦。得解脫樂。家庭咫尺。從東至西。舉目可觀。彈指即到。其去也易。經之力用。豈不大乎。

    ○五、判教相二。初、總標。

    《疏》五、判教相

    《鈔》教者。聖人被下之言。相者。分別異同。如來五時設教。適時而進。大小漸頓。各有區分。天台約五時。而分別之。各有攸存。故凡釋經。皆須判教。

    ○二、釋相

    《疏》部屬大乘方等教攝。二藏明義。菩薩藏收。漸頓分之。此屬頓教。

    《鈔》判此教相。而有三說。部屬大乘方等教攝者。第一、約時判也。前總列雲。大乘生酥為教相。生酥即方等時也。天台大師。用涅五時。生起次第。以判如來一代之教。初從牛出乳。譬從佛最初三七日說華嚴經。次從乳出酪。譬從十二部。出九部修多羅。十二年中。說小乘四阿含經。次從酪出生酥。譬從阿含出方等。八年之中。說維摩大集楞嚴楞伽十六觀。並此經等。彈偏斥小。嘆大褒圓。聲聞之人。得彈訶益。恥小。慕大。出入無難。如小乘偏空。出三界外。無身無土。今則特告身子。而雲彌陀有土。菩薩有身。眾生生者。皆不退轉。即其事也。次從生酥出熟酥。譬從方等出般若。二十二年。說大品般若等諸經。以空慧水。洮汰二乘執情。令須菩提等。轉教般若。付財融通。次從熟酥出醍醐。譬從般若出法華。涅。九界三乘。會權授記。無小無大。皆令作佛。今是第三生酥。故曰部屬大乘方等教攝。二藏明義。菩薩藏收者。第二、約藏判也。蓋佛所說經。有聲聞藏。即為諸二乘人說者。明理但至真諦。明惑但破見思。明智但修空觀。明果無身無土。今經既明出娑婆外。別有淨土。則果報有乎身土。豈不理惑智果。皆屬菩薩藏收。漸頓分之。此屬頓教者。第三、約教判也。化儀之教。有漸有頓。漸則經劫修行。方階不退。頓則即生成辦。位至阿。故結成雲。以令凡夫。不退菩提。然而令其即生。位階不退。固是圓頓法門。亦必須先開圓解。而次修圓行。破三惑。而方證圓果。以階不退。今則但說彼土依、正二報。以之為開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亂。以之為造修行門。臨命終時。即得往生。以階跋致。自非釋迦之善權。彌陀之願力。行者之宿根。現前之三要。一心不亂。而三惑圓伏。頓斬業根。而直往無前。安能克此。故知此經。為五濁惡世之無上醍醐。涅經雲。置毒生酥中。食即殺人。可不信諸。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7
    ○二、譯人二。初、標名

    ○二、譯人號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二、解義三。初、明其生處。

    《疏》鳩摩羅什。此雲童壽。龜茲國人也。

    ○二、明其翻譯

    《疏》後秦姚氏據長安。尊為國師。弘始年間。譯諸經論。

    《鈔》姚秦者。簡非嬴秦。苻秦。乞伏秦。今是後秦姚氏也。以弘始三年。方入長安。秦主敕僧值取0稅偕趁擰W墑蓯倉肌S誆萏盟隆K刖 邸7簿攀 瞬俊︰縴陌俁 瘓懟I !I 亍5萊5取1適塴br />
    ○三、證其功德

    《疏》南山感通傳雲。七佛以來。譯經師。

    《鈔》過去七佛。皆生于西天竺。迦維羅衛國。滅度之後。或正法。或像法時。西天梵。必傳流震旦。譯梵成華。譯經之師。歷代皆有。惟什師自七佛以來。常為我震旦譯經之師。此乃南山律師。問費氏天人所說。又有雲。什師位證三賢。是知非聊爾人也。

    ○二、釋經文二。初、總別科判。二、依科解釋。今初二。初、總科三分。

    ○二、釋經文三。從初至大眾俱為序分。從爾時佛告至六方後。征釋經題為正宗分。從汝等皆當信受我語。盡文為流通分。

    《鈔》漢明以來。經至震旦。弘法之師。隨文講解。無有科判。至晉道安法師。方判大小諸經。皆有三分。謂序。正。流通。後西天親光論至。與其三分義同。又此方出家之士。自漢以來。皆隨師姓。如三支之類。後道安法師。謂既舍俗姓。以從釋迦。宜合一切。俱從釋姓。後增一阿含至。世尊果雲。萬流入海。同一堿味。四姓出家。同稱釋氏。故後人贊道安法師雲。分經雅合于親光。釋姓頗同于增一。

    ○二、別明二序

    《疏》諸經皆有通、別二序。此經但有通序證信。而無別序發起。即十二部經中。無問自說也。

    《鈔》通、別二序者。通者。同也。如是等六事。諸經皆同故。別者。異也。諸經發起之緣。各各不同故。今經但有通序。而無別序者。乃如來無問自說。蓋淨土法門。若被菩薩之機。正所當對。必須假問而說。如十六觀經。是其類也。但此一經。是對小乘。及凡夫機。令知微妙身土。即生可獲。原非小乘凡夫境界。豈能問之。故如來無問自說。稱性宣揚。何須發起。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8
    ○二、依科解釋三。初、釋序分二。初、分科

    ○序分分二。初、五句證信。

    《鈔》證信者。佛將滅度。阿難咨問。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佛答雲。當安如是我聞等。豈惟我然。三世諸佛。經初皆爾。

    ○二、釋經二。初、五句證信二。初、列經

    《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樹給孤獨園。

    ○二、釋義五。初、釋所指法體。

    《疏》如是者。指所聞之法體也。實相之理。古今不異名如。如理而說為是。

    《鈔》如是者。指法之辭。所指者。即所聞法體實相之理。如此之理。古今不異名如。即真如不動之體。亙萬古而恆新。歷千差而不改。如來能稱此理而說。無不當理。故稱如是。

    ○二、釋所顯能聞

    《疏》我者。阿難結集法藏。自言如是法門。我從佛聞。

    《鈔》佛地論雲。謂結集時。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便許可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

    ○三、釋所明機感

    《疏》一時者。機應和合之時也。不言某年月日者。二土正朔不同故也。

    《鈔》機。即阿難與千二百人。並菩薩等眾。應。即釋迦如來。能說教主。機無應而不成。應無機而不就。砧椎相叩。乃方成法器。機應合一。則此經方說。二土正朔不同者。如此土四時。彼方三際。東夏以合朔為月旦。西方以既望為月旦。兩方既爾。四夷可知。既難準定。故但言一時。

    ○四、釋所稱化主

    《疏》佛者。覺也。自覺。異凡夫之不覺。覺他。異二乘之獨覺。覺滿。異菩薩之在因。眾聖中尊。故名曰佛。即釋迦教主也。

    《鈔》梵語佛陀。此雲覺者。謂覺了性相真妄之者。即究竟本覺。亦究竟始覺。自覺異凡夫之不覺者。凡夫則終朝昏擾。逐妄漂流。如來則寂、照雙融。還源返本。覺他異二乘之獨覺者。二乘則覺了生死。如獐獨跳。如來則自登彼岸。慈航度人。覺滿異菩薩之在因者。菩薩則三覺雖修。而三因未滿。如來則三覺究竟。而三德圓彰。為二乘菩薩。眾聖中尊。故稱為佛。以通從別。即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也。

    ○五、釋所述住處二。初、釋舍衛國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9
    《疏》舍衛。正雲室羅筏悉底。此雲聞物。言人物富庶。遠聞諸國故。

    《鈔》人物富庶者。謂此國具足欲塵財寶之物。多聞解脫之人也。

    ○二、釋樹給孤獨園二。初、出二人名德二。初、只陀

    《疏》梵語只陀。此雲戰勝。波斯匿王太子名也。

    《鈔》波斯匿王太子。初生之時。適與外國戰勝。因立美名。

    ○二、須達

    《疏》梵語須達。此雲善施。長者名也。能惠施國之窮民。名給孤獨。

    ○二、明二人並稱

    《疏》側布黃金。從只陀買園。建立精舍。請佛說法。只陀施樹。故並稱也。

    《鈔》須達長者。為兒聘婦。往王舍城。得見如來。請佛供養。佛命身子。同往相地。惟只陀太子。園林茂盛。可造精舍。只陀戲許。須金磚側布其地。金錢掛滿其林。便當與之。須達歡喜。命車載金。布地將滿。只陀見其精誠。便雲。地當屬卿林屬于我。共施供佛。不亦可乎。故後凡于此地說經。經家序處。必美二人之德。而並稱之。

    ○二、眾同聞二。初、分科。

    ○二、列眾同聞三。初、聲聞眾三。初、示數

    ○二、釋經三。初、聲聞眾三。初、示數二。初、列經。

    《經》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二、解義為四。初、釋明類。

    《疏》比丘。此雲乞士。乞食資身。乞法煉心。又雲怖魔。又雲破惡。僧者。具雲僧伽。此雲和合眾。

    《鈔》比丘梵語。而含三義。一、乞士。外于檀越乞食。以資色身。永離四邪。內于如來乞法。以煉心性。常趣八正。應供之因也。二、破惡。能破九十八種煩惱惡因。能破二十五有生死惡果。殺賊之因也。三、怖魔。發心出家。魔王怖其出境。精進修行。波旬怖其離欲。無生之因也。和合眾者。凡為僧者。須具六和。一、戒和同修。二、見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無諍。六、意和同悅。具此六和。方可稱僧。

    ○二、釋示數

    《疏》三迦葉。有千弟子。舍利。目連。共二百五十人。最初歸佛。常隨眾也。

    《鈔》三迦葉者。一、優樓頻螺迦葉。二、伽耶迦葉。三、那提迦葉。若最初度x陳如五人。合雲千二百五十五人。經舉大數。是故略之。得甘露。莫先于此。故為常隨眾也。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10
    ○三、釋顯位。

    《疏》阿羅漢含三義。一、應供。為人天福田。乞士果也。二、殺賊。斷煩惱盡。破惡果也。三、無生。不受後有。怖魔果也。

    《鈔》比丘因名也。阿羅漢果號也。因果二名。一一主對。如影隨形。略無差忒。故為比丘。有乞士之因。方獲羅漢應供福田之果。有破惡之因。方獲斷煩惱盡殺賊之果。有怖魔之因。方獲無生不受後有之果。

    ○四、釋嘆德

    《疏》聞名欽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識。

    《鈔》若但聞名。而未睹形。則知而未識。但睹形。而不聞名。則識而未知。今既聞名而睹形。必欽德而敬奉。阿難尊者。與此輩等同聞。非惟見同列之德齊。亦乃顯所聞之法真。以之證信。誠可信也。

    ○二、列名二。初、牒科

    ○二、列名

    ○二、釋經二。初、列經

    《經》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拘羅。離婆多。周利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x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冕樓馱。

    ○二、釋義二。初、釋長老

    《疏》耆年碩德。通稱長老。

    《鈔》此諸聖僧。有耆年者。必有碩德。有碩德者。未必定是耆年。故長老者。乃耆年與碩德之通稱也。

    ○二、釋眾名十六。初、釋舍利弗。

    《疏》舍利弗。此雲身子。其母身容端正。眼如鷺。兼母名之。故又雲子。智慧第一。

    ○二、釋目犍連

    《疏》摩訶目犍連。此雲大采菽。姓也。其族眾多。故以大別之。神通第一。

    ○三、釋大迦葉

    《疏》摩訶迦葉。此雲大龜氏。其祖感靈龜負仙圖而出。遂以名族。又雲飲光。身光赫奕。映蔽余光。毗婆尸佛時。為冶金師。貧女以金珠。同修塔像。從是以來。身光金色。

    ○四、釋摩訶迦旃延

    《疏》摩訶迦旃延。此雲文飾。論議第一。

    ○五、釋摩訶拘羅

    《疏》摩訶拘羅。此雲大膝。從狀得名。舍利弗母舅。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11
    ○六、釋離婆多

    《疏》離婆多。此雲星宿。父母禱星而生。遂以為名。

    ○七、釋周利陀伽

    《疏》周利陀伽。此雲繼道。其母省親。生于路傍故。姿性魯鈍。惟誦半偈。證羅漢果。

    ○八、釋難陀

    《疏》難陀。此雲善歡喜。佛之親弟也。

    ○九、釋阿難陀

    《疏》阿難陀。此雲慶喜。白飯王之子。佛之堂弟也。佛成道日生。舉國忻慶。因立嘉名。多聞第一。

    ○十、釋羅侯羅

    《疏》羅侯羅。此雲覆障。本修羅之名。能障日月。佛為所障。不即出家。故以為名。

    ○十一、釋x梵波提

    《疏》x梵波提。此雲牛司。宿生為牛。食已轉哨。故受此名。

    ○十二、釋賓頭盧頗羅墮

    《疏》賓頭盧。此雲不動。名也。頗羅墮。此雲利根。姓也。別譯雲。賓度羅跋 殛^。

    ○十三、釋迦留陀夷

    《疏》迦留陀夷。此雲黑光。其形粗黑故。

    ○十四、釋劫賓那

    《疏》摩訶劫賓那。此雲房宿。母禱房星而生。

    ○十五、釋薄拘羅

    《疏》薄拘羅。此雲善容。形貌端正故。昔施僧一訶梨勒。感五不死報。

    ○十六、釋阿冕樓馱

    《疏》阿冕樓馱。此雲無貧。昔于饑世。以稗飯施闢支佛。九十一劫。果報充足。天眼第一。

    《鈔》諸經列眾。皆有嘆德。如法華楞嚴。是其例也。惟此經無之。非無也。蓋譯人善巧。令顧名而思義也。如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顧何德而不彰。然諸經嘆德。必隨緣起。如阿難以邪染之緣。浚發楞嚴。而經家嘆德特曰。佛子住持。善超諸有。雲雲。同列之眾。既有是德。正顯當機。雖托緣于邪染。而實無是過也。此經余諸弟子。且無暇論。即大智舍利弗。位居其首。次之以大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三人者。豈無意乎。蓋極樂法門。微菩薩實智而莫能信。微菩薩大神通而莫能往。微抖擻三惑而莫能淨。微四無礙辯而莫能論。此經說在方等。意令聲聞。回小智以成大智。回小通以成大通。回小頭陀以成大頭陀。回小論議以成大論議。淨土即權而實。即實而權者。斯可以照了實相。信受奉行。即近而遠。即遠而近者。斯可以不速而疾。彈指即到。心淨土淨。即穢而淨者。斯可以生即無生。生化兩冥。妙有即空。真空即有者。斯可以妙用辯才。剖析無礙。至于余諸弟子。各有一德。以類而嘆德。即事而回向。于此法門。成方等益。了無生而生。感界外生。達無身而身。受變易身。豎出三界。固不可思議。又有橫出三界。尤不可思議也。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12
    ○三、總結二。初、牒科

    ○三、總結

    ○二、釋經二。初、列經

    《經》如是等。諸大弟子。

    ○二、解義

    《疏》學在師後。故稱弟。解從師生。故稱子。此總結前文也。

    《鈔》弟則顯師之謙讓。師乃明資之尊敬。故夫子曰。余也處回如弟。回也處余若父。

    ○二、菩薩眾二。初、分科

    ○二、菩薩眾二。初、明類

    ○二、釋經二。初、列經

    《經》並諸菩薩摩訶薩。

    ○二、釋義

    《疏》梵語菩提薩省4嗽憑跤星欏M 鶿ッ瘓酢N廾魑淳≡揮星欏D  4嗽拼蟺佬鬧諫br />
    《鈔》菩薩二字。梵語存略。若具足稱之。應雲摩訶菩提質帝薩省D   蟆F刑岱 饋V實鄯 摹H史 諫R嚳 星欏︰餃 蟺佬鬧諫4蟺佬腦螄亂 諫S星樵蟶弦 罘稹8且牙氪稅丁I芯又辛鰲4酥釔腥D擻志倨浯笳摺9室閱  鷸 br />
    ○二、列名二。初、牒科

    ○二、列名

    ○二、釋經二。初、列經

    《經》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二、解義為五。初、釋文殊

    《疏》文殊師利。此雲妙德。以微妙三德。同佛所證故。亦雲妙吉祥菩薩。入法正位。名法王子。

    《鈔》微妙三德。同佛所證者。圓教始從初住。終至等覺。分破一品無明。分同佛證微妙三德。若約文殊菩薩。則有本跡之殊。本因如悲華經。對寶藏佛。發弘誓願。蒙佛授記。字曰文殊。又于燈明佛所。為八王子之師。是釋迦九代之祖。昔太鄰諸佛。今輔佐釋迦。若論本果。現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在南方離垢世界成佛。號普現如來。本跡如此。同佛所證。厥位相齊。亦名妙吉祥者。惑業苦三。有少分在。皆未吉祥。位居究竟。三德圓彰。故又號妙吉祥也。佛破二十五有。獲王三昧。入法正位。名破有法王。文殊以位鄰妙覺。為佛長子。名法王子也。

    ○次、釋阿逸多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13
    《疏》阿逸多。此雲無勝。超出偏小故。慈氏之名也。

    《鈔》梵語阿逸多。翻為無能勝。名也。又名彌勒。翻為慈氏。姓也。思益經雲。若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合而言之。是則此菩薩。以地位證入鄰極。慈心及物。以受姓名也。

    ○三、釋乾陀訶提

    《疏》乾陀訶提。此雲不休息。勤修不懈故。

    《鈔》思益經雲。恆河沙劫。為一日夜。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過百千萬億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恆河沙佛。行諸梵行。修習功德。然後授記。心不休息。故號為乾陀訶提。

    ○四、釋常精進

    《疏》常精進者。乃法性常住。成無作正勤故。

    《鈔》大寶積經雲。是菩薩為一眾生。經無量劫。隨逐不舍。猶不受化。無一念棄舍。以身心俱進。名常精進。只以見法性常住。成無作正勤。雖精進而無精進相也。

    ○五、釋總結

    《疏》大菩薩者。回出偏小故。

    《鈔》靈芝雲。菩薩名通初後。如是菩薩。莫非深位補處。或權現影響。故稱大也。諸經列菩薩眾。亦有嘆德。如法華等。是其通例。惟此經無之。非無也。亦令讀是經者。顧名而思義。仰德而受行也。何也。如文殊以妙德吉祥。阿逸多。以無能勝慈氏。乾陀訶提。以自強不息。勤修無懈。常精進。以悟法常住。成無作正勤。顧何德而不具。經家獨列此四人者。意令修行淨土者。先以微妙三德。即吾心之三諦。為能觀三觀之本。即所謂先觀不思議境是也。繼之以無能勝之無緣慈悲。而真正發菩提心。以表今之求生極樂者。一以化眾生。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而為初志。然後加之以全性起修。自強不息。勤修無懈。了法性常住。成無作正勤。庶舍穢能盡。取淨窮源。即娑婆之塞。以臻乎極樂之通。則道品自然調適。對治法爾助開。九品可階。疑城不住。法愛不生。金台可升。得預如是等諸大菩薩之列矣。經家之意。其在是乎。

    ○三、人天眾二。初、牒科

    ○三、人天眾

    ○二、釋經二。初、列經

    《經》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二、釋義三。初、釋釋提桓因

    《疏》釋提桓因。此雲能天帝。忉利天主也。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14
    《鈔》梵語具雲。釋提桓因陀羅。此翻能作天帝。忉利天主也。忉利。此翻三十三。須彌山頂。四面共八城。每城居四天。天帝居善見城中。合三十三。因果莊嚴。具俱舍頌說。

    ○次、釋無量諸天

    《疏》無量諸天者。欲色界中。諸梵天王。護世四王等也。

    《鈔》欲界有六天。地居二天。即下四王天。並第二忉利天。空居四天。即夜摩。兜率。化樂。他化也。色界四天。初禪。二禪。三禪。各三天。四禪九天。佛凡說經。皆來會集。惟無色界天。既無色質。故不雲來。

    ○三、釋大眾

    《疏》兼四眾八部。故言大眾俱。

    《鈔》四眾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八部者。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呼羅伽。人非人等也。

    ○次、釋正宗二。初、總判三科

    ○二、正宗分三。初、依正莊嚴。二、修證行法。三、諸佛稱贊。

    ○二、依經釋義二。初、分科

    ○就初為二。初、總示。二、別釋。初又二。初、依報莊嚴

    ○二、釋經為三。初、依正莊嚴二。初、總示二。初、依報莊嚴二。初、列經

    《經》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二、解義六。初、釋爾時

    《疏》爾時者。將說經之時也。

    《鈔》爾時。即前序分機應合一之時。惟其合一。故將說經。

    ○二、釋當機

    《疏》以身子利根。故特告之。不俟其請問也。

    《鈔》淨覺雲。不告菩薩天龍者。應有四悉意。一、是左面弟子。大小法集。多居其首故。二、由智慧第一。四眾八部。罔不欽仰故。三、為令四眾聞佛淨土。自鄙絕分故。四、復欲小乘。未取證者。回小向大故。佛凡說法。必獲四悉檀益。今謂于佛說十二部經中。此當無問自說。以淨土法門。非小乘境界故。復欲令彼回小向大故。此經唯無夜。伽陀。因緣。譬喻。優波提舍。而長行。自說。方廣。授記。未曾有。此皆顯有。若夫本生。本事。則以略望廣。于大彌陀經。亦復具有。

    ○三、釋界數。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15
    《疏》一大千世界。稱一佛土。十疑論雲。西方去此十萬億剎。為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而言之耳。但使眾生淨業成就。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實非遠也。

    《鈔》解中先依經明遠。次約理明不遠。一大千世界。稱一佛土者。百億日月。百億須彌。百億四大海。百億鐵圍山。名一佛土故。俱舍頌雲。四大洲日月。須彌盧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為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是也。如此觀之。極樂世界。去此甚遠。次引天台大師十疑論明不遠。蓋言凡夫之人。以先世煩惱惑善惡業報。得此生五陰苦果。所有凡夫肉眼。遠即不見。乃以不見者為遠。所有生死心量遠則不知。亦以不知者為遠。無怪其然。若念佛之人。一心不亂。則惑道伏。淨業成就。則業道清。臨終之時。娑婆印壞。則苦道脫。當爾之時。化肉眼為天眼。變凡心為聖心。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言動念者。乃垂終得見三寶。與夫見光見華等。一有所見。便名動念。非妄念之念也。雖在此土得見。已是華池受生之時。故曰實非遠也。又般舟經。明眾生有三力。故得見彌陀。一者、三昧力。即論中所明是也。二者、佛力。四十八願。經雲。設我成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三者、本功德力。此有二義。一者、眾生自無始來。曾有念佛求生淨土種子。當時未生。今種已熟。應得往生。二者、眾生心性。本具塵剎。雖十萬億之遙。無非性具。即性體性量。如帝網之一珠。影含眾珠。如大海之一浪。具全潮體。非但互具。亦乃互即。故四明雲。若心性不具塵剎。則生無感見之功。佛無應現之理也。

    ○四、釋極樂

    《疏》梵語須摩提。此雲安養。或雲清泰。又雲極樂者。猶言最勝也。

    《鈔》安養者。對娑婆八苦交煎。所養者非安也。清泰者。對娑婆五濁惡世。所處者非泰也。極樂者。對娑婆眾苦之劇。所受者非樂也。

    ○五、出四土二。初、總標

    《疏》一切國土。隨機所感。有乎四種。

    ○二、別釋四。初、寂光土

    《疏》一、常寂光土。諸佛究竟極果所居。

    《鈔》觀經疏雲。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是三點伊。不縱不橫。名秘密藏。妙宗鈔雲。前三在事。故從居人。修斷因果而立土名。此土屬理。故從本體三德為名。私謂鈔中既有上品寂光之名。則知彼土亦分九品。惟上上品為極果所居。余之八品。皆圓聖分證人所居。為分證寂光也。疏雲分證究竟。寂光淨穢是也。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16
    ○二、實報土

    《疏》二、實報土。法身大士所居。

    《鈔》觀經疏雲。實報無障礙者。行真實法。感得勝報。色心不相妨。故言無障礙。純菩薩。無有二乘。仁王經雲。三賢十聖住果報。即是其義。釋論雲。菩薩勝妙五欲。能令迦葉起舞。華嚴雲。無量香雲台。即其土淨妙五塵。私謂諸佛亦有報土。何必定為菩薩所居。亦可準分九品。上上品為佛所居。余之八品。隨菩薩所破無明多少。以為差降爾。疏雲。次第頓入。實報淨穢是也。

    ○三、方便土

    《疏》三、方便土。三乘人所居。

    《鈔》觀經疏雲。方便有余者。修方便道。斷四住惑。故曰方便。無明未盡。故曰有余。釋論雲。出三界外。有淨土。聲聞闢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法華雲。若我滅度後。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若遇余佛。便得決了。就中復有利鈍。指上為淨。指下為穢也。私謂既曰就中復有利鈍淨穢。是則準望亦分九品。圓方便道。居上三品。別通方便道。居中三品。藏方便道。居下三品。疏雲。體析巧拙。有余淨穢是也。

    ○四、同居土二。初、出名

    《疏》四、同居土。六凡所居。

    《鈔》觀經疏雲。娑婆雜惡。荊棘瓦礫。不淨充滿。同居穢也。池流八德。樹列七珍。次于泥洹。皆正定聚。凡聖同居。上品淨土。

    ○次、釋義

    《疏》以五濁輕重。而分淨穢。娑婆五濁重。故兼四惡趣。輪回不息。安養五濁輕。故惟有人天。皆得不退。故名極樂。

    《鈔》以五濁下。標。娑婆下。釋。一往言之。娑婆眾生。以五濁之因重。故名同居穢。是故感報兼四惡趣。此由煩惱濁中五鈍使。隨其強者。而牽生四趣。人天既由戒善。故煩惱稍輕。安養五濁輕者。由在娑婆。專修淨業。輕于五濁。故得往生極樂。受人天報。況至彼邦。塵境輕清。不生煩惱。故雖人天。皆得不退。故名極樂。再往言之。極樂國土。亦分淨穢。如觀經九品。大本三輩。品位既分高下。所見亦自不同。故妙宗鈔雲。初五濁輕。為同居淨者。此淨甚通。須知別意。如戒善者。四教凡位。皆悉能令五濁輕薄。感同居淨。而圓觀輕濁。感同居淨。依正最淨。如經中說。地觀已去。一一相狀。比于余經。修眾善行。感安養土。其相天殊。

    ○六、簡別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17
    《疏》盡理言之。惟究竟寂光。是真極樂。

    《鈔》盡理言之等者。此約四土展轉簡之。是則分證寂光。猶名穢土苦域。惟究竟果人。所居之土。方得名為真實極樂。故前序先明真源不二雲。寂光真淨。初無苦樂之殊。此之謂也。

    ○二、正報莊嚴二。初、牒科

    ○次、正報莊嚴

    ○二、釋經二。初、列經

    《經》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二、釋義二。初、釋三身二。初、總標

    《疏》佛有三身

    ○二、別釋三。初、法身

    《疏》一、法性身。居寂光土。身土一如。名秘密藏。

    《鈔》觀經疏雲。法身者。師軌法性。還以法性為身。此身非色質。亦非心智。非陰界入之所攝持。強指法性。為法身耳。妙宗鈔雲。師軌釋法。舍通從別。通則生佛俱軌法性。然其九界。雖軌而違。如人依師。不順師教。唯有諸佛。從初發心。軌法而修。今能究竟。冥合法性。故大經雲。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順法性故。名法為師。實非所師。與能體別。故即所師法。而為其身。雖名為身。已出五陰。故非色質。及非心智。色是初陰。心智即四陰。既其非陰。亦非入界。故非三科。任持攝屬。此則已簡分段變易。以示生死陰等攝故。亦可色質簡應。心智簡報。三科簡因。既非此等。何以狀名。為物機故。強指法性。名為法身。此能居之身也。所居之土。正如前釋。

    ○二、報身

    《疏》二者、報身。居實報土。

    《鈔》觀經疏雲。報身者。修行所感。法華雲。久修業所得。涅雲。大般涅。修道得故。如如智。照如如境。菩提智慧。與法性相應相冥。相應者。如函蓋相應。相冥者。如水乳相冥。法身非身非不身。智既應冥。亦非身非不身。強名此智為報身。妙宗鈔雲。報即酬報也。修行是因。感于妙報而酬因也。法華證智德。經雲。慧光照無量。久修業所得。大般涅證斷德也。此二果德。酬答修因。是故名報。感報之時。其相何似。故以一法二喻顯之。如名不異。所觀差別。不名如境。智外有境。不名如智。各二如者。境如如智。智如如境。此之境智。故得應冥。智慧名通。故以果覺菩提簡之。即是無上菩提之智。與法性境。相應相冥。先舉函蓋。喻其相應。恐謂函蓋雖際畔相當。終存兩相。故重舉水乳。以喻相冥。令知始本同是覺性。其體泯然。正同水乳。則顯境外無智。智外無境。水乳可見。言非身者。非應佛有分齊身。非不身者。非報佛無分齊身。又非身。則非有。非不身。則非空。中道法身。乃本覺體。始覺冥此。能冥亦忘。為成觀故。強名報身。土義同前。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18
    ○三、應化身

    《疏》三、應化身。居不二土。隨九品機。所見不同。

    《鈔》觀經疏雲。應身者。應同萬物為身也。智與體冥。能起大用。如水銀和真金。能涂諸色相。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能為身非身。然此三身。不可並別。一異即乖法體。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乃會玄文。妙宗鈔雲。如谷答響。大小隨聲。如鑒現形。端丑在質。應萬物感現勝劣身。智即報身。體即法身。此二冥合。應用無方。真金上色。須水銀和。方能涂物。闕此一緣。金無涂用。報智功德。契會法身。隨有機處。應無不往。上所說報。但論冥法。即自受用也。今明垂應。以他受用。常住之應。對于生身。無常之應。示二跡用。是故雙明身等。身即生身。有分齊相。故名為身。非身是報。無分齊相。故曰非身。小般若雲。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大身者。乃他受用身也。他身者。一時隨機變化而有。義則同于應身。體用少有差別。應身則從法報冥合之體。以起應用。化身則從應身之體。以起化用。乃從用而為用也。更或從化而化。則化化無窮。應身則八相始終。化身則倏起倏滅。居不二土者。報身為能證之智。法身為所證之理。是則寂光實報。皆能應之體。他受用土。及方便同居。皆應身所居之土。機緣差別。有乎九品。故視之為異。佛應無差。則寂光實報。橫在三品。故雲不二。應準觀經疏。判九品往生人。須者往檢。又四土。土土各分九品。隨土感見三身有異。隨機感見。四土不同。

    ○次、釋簡異

    《疏》現在說法。揀非過未也。

    《鈔》下經雲。阿彌陀佛。成佛已來。于今十劫。則知彌陀現在成佛。而為眾生說法。非過去未來之諸佛也。

    ○二、別釋二。初、分科

    ○二、別釋二。初、依報二。初、總明極樂。

    ○二、釋經二。初、依報二。初、總明極樂二。初、列經

    《經》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二、釋義

    《疏》彼土下。征起。其國下。總釋。無有眾苦者。無三途八難等諸苦也。對娑婆極苦言之。故雲極樂。

    《鈔》娑婆世界。具乎六道。人天修羅。名三善道。以戒善為因。地獄餓鬼畜生。名三惡道。以惡逆為因。道即能通之義。謂一切眾生。造作善業。能通人天等處。造作惡業。能通地獄等處。故也。又謂之三途者。乃約果為名。即由惡業。而通至于火途。刀途。血途也。一、地獄道。謂此處在地之下。並鐵圍山間。有八寒八熱等獄。即造作極重惡業眾生。墮于此道。故名地獄道。二、餓鬼道。有三種。一、謂罪業極重者。積劫不聞漿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間。蕩滌膿血糞穢。又其次者。時或一飽加以刀杖驅逼。填河塞海。即造惡業眾生。由慳貪故。生于此道。三、畜生道。謂披毛戴角。鱗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無足。水陸空行等。即造作惡業眾生。由愚痴故。生于此道。八難者。八處皆障難也。此之八處。雖感報苦樂有異。而皆不得見佛。不聞正法。故總稱為難。一、地獄難。義釋同前。地獄之中。長夜冥冥。受苦無間。障于見佛聞法。是故名難。二、畜生難。義釋同前。畜生道中。受苦無窮。障于見佛聞法。是故名難。三、餓鬼難。義釋同前。餓鬼道中。受苦無量。障于見佛聞法。是故名難。四、長壽天難。謂此天以五百劫為壽。即色界第四禪中。無想天也。言無想者。以其心識不行。如冰魚蟄蟲。外道修行。多生其處。障于見佛聞法。是故名難。五、北郁單越難。梵語郁單越。華言勝處。謂此處感報。勝東西南三洲也。其人壽一千歲。命無中夭。為著樂故。不受教化。是以聖人不出其中。不得見佛聞法。故名為難。六、盲聾喑啞難。謂此等人。雖生中國。而業障深重。盲聾喑啞。諸根不具。值佛出世。而不能見佛。雖說大法。亦不能聞。故名為難。七、世智辯聰難。謂世間之人。邪智聰利者。惟務耽習外道經書。不信出世正法。故名為難。八、生在佛前佛後難。謂佛出現于世。為大導師。令諸眾生。離生死苦。得涅樂。人有緣者。乃得值遇。其生在佛前佛後者。由業重緣薄。既不見佛。亦不聞法。故名生在佛前佛後難。等諸苦者。即人間八苦也。一、生苦有五種。一者、受胎。謂識托母胎之時。在母腹中。窄隘不淨。二者、種子。謂識托父母遺體。其識種子。隨母氣息出入。不得自在。三者、增長。謂在母腹中。經十月日。內熱煎煮。身形漸成。住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間夾如獄。四者、出胎。謂初生下。有冷風熱風吹身。及衣服等觸體。肌膚柔嫩。如被物刺。五者、種類。謂人品有富貴貧賤。相貌有殘缺妍丑。是名生苦。二、老苦。有二種。一者、增長。謂從少至壯。從壯至衰。氣力羸少。動止不寧。二者、滅壞。謂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其命日促。漸至朽壞。是名老苦。三、病苦有二種。一者、身病。謂四大不調。眾病交攻。若地大不調。舉身沉重。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倔強。二者、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是名病苦。四、死苦有二種。一者、病死。謂因疾病。壽盡而死。二者、外緣。謂或遇惡緣。或遭水火等難而死。是名死苦。五、愛別離苦。謂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是名愛別離苦。六、怨憎會苦。謂常所怨□憎惡之人。本求遠離。而反集聚。是名怨憎會苦。七、求不得苦。謂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陰即覆蓋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發也。盛即盛大之義。謂前生老病死等。眾苦聚集。故名五陰熾盛苦。對娑婆極苦言之。故名極樂者。蓋極樂眾生。無有如上娑婆種種極苦之事。故名極樂。若敵顯者。極樂眾生。六根所對塵境。無非微妙。色聲香味觸。莫不生人觀解。信念三寶。故無三毒之因。不造惡逆之業。故無三途之苦果。無三道之障難也。聞法入定。不墮無想。故無長壽天難也。雖受極樂。常受教化。故無北俱盧洲難也。六根清淨。明利黠慧。故無盲聾喑啞難也。眾生生者。皆正定聚。故無世智辯聰難也。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經無量劫。觀音即補其處。號普光功德山王佛。故無佛前佛後難也。蓮苞托質。無生苦也。寒暑不遷。無老苦也。身非分段。無病苦也。壽命無量。無死苦也。無父母妻子。無愛別離苦也。諸上善人聚會。無怨憎會苦也。天花香食。自然受用。無求不得苦也。觀照陰空。無蘊苦也。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19
    ○二、別示莊嚴二。初、分科

    ○二、別示莊嚴五。初、欄網行樹

    ○二、釋經。初、欄網行樹二。初、列經

    《經》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J。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二、解義四。初、釋欄J

    《疏》欄。檻也。橫曰欄。縱曰J。莊嚴寶樹。圍繞華叢也。

    ○次、釋羅網

    《疏》羅網者。寶網羅覆。光色晃耀。周匝垂布。莊嚴校飾也。

    ○三、釋行樹

    《疏》行樹者。觀經雲。一一樹高八千由旬。七寶華葉。無不具足。

    ○四、釋四寶

    《疏》四寶者。金。銀。琉璃。玻璃也。

    《鈔》大略言之。極樂寶地之上。一一珍寶。樓閣之外。莫不列以寶樹。寶樹之外。繞以欄J。寶樹欄J之上。又覆以羅網。各以七重為率者。所以表菩提分也。然若樹若欄若網。皆以四寶者。所以表七覺。不離四諦也。娑婆世界。王臣之家。非無此嚴。然以樹言之。不過林。以欄言之。不過木石。以網言之。不過絲麻。以地言之。不過土石。以因言之。不過人力。諸天雖復同之。非若淨土之演法音。淨土穢土之不同。自然造作之各異。豈無其故哉。解引觀經。一一樹高八千由旬。七寶華葉。無不具足。以類明之。則所莊嚴。不啻四寶。又可知也。今當具引大本。及以觀經。一一具列。非曰好繁。亦所以助長求生淨土者之信樂耳。觀經雲。觀寶樹者。一一觀之。作七重行樹想。一一樹高。八千由旬。其諸寶樹。七寶華葉。無不具足。一一華葉。作異寶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瑪瑙色中。出硨磲光。硨磲色中。出綠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眾寶。以為映飾。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以為瓔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猶如和合百億日月。不可具名。眾寶間錯。色中上者。此諸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于眾葉間。生諸妙華。華上自然有七寶果。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有百種畫。如天瓔珞。有眾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宛轉葉間。涌生諸果。如帝釋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于中現。又大本雲。復有七種寶樹。其純一寶樹者。根睫枝葉華果。皆以一寶。二寶為一樹者。根睫枝葉花果。間以二寶。三寶為一樹者。根睫枝葉花果。間以三寶。四寶為一樹者。根睫枝葉。各以一寶。其花與果。同于根睫。五寶為一樹者。根睫枝葉花。各以一寶。果則同于其根。六寶為一樹者。根睫枝葉華果。各以一寶。七寶為一樹者。亦復如是。惟加其節。益用一寶。如是諸樹。種種異行。行行相值。睫睫相望。枝枝相準。葉葉相向。華華相順。果果相當。如是行列。數百千重。間以寶池。亦復如是。乃至周遍世界。榮色光耀。不可勝視。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20
    ○二、華池樓觀二。初、分科

    ○二、華池樓觀二。初、正明

    ○二、釋經二。釋華池樓觀二。初、正明二。初、列經

    《經》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二、釋義六。初、釋七寶池

    《疏》七寶池者。觀經雲。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

    《鈔》七寶池。從水得名。故引觀經池水從七寶成而釋。然娑婆世界。水豈無之。乃從天一而生。故體非七寶。寶豈無之。乃從戊己而生。故體非柔軟。淨土之水。柔而非陰。寶而不剛。淨穢所以異也。不特此也。彼經又雲。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正以體非天一。故不特可下。而亦可上。粗妙所以分也。又不特此也。彼經又雲。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復有贊嘆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贊念佛念法念僧。正以體即唯心。無情說法。苦樂所以別也。

    ○次、釋八功德水

    《疏》八德者。唐譯雲。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除饑渴。八、長養諸根。

    《鈔》此與觀經疏列少異。彼雲。輕。清冷。美。不臭。飲時調適。飲已無患。疏復以八德而對五入。清是色入。不臭香入。輕冷是觸入。美是味入。調適無患是法入。妙宗鈔雲。疏釋八德。而對五入。並前說法。即聲入也。雖成六入。無非妙境。故令行者。速證無生。又大本雲。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彼諸菩薩聲聞。諸上善人。若七寶池中。澡雪形體。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至腋。以至于頸。水亦如是。欲淋灌其身。悉如其意。欲令其水如初。即亦如初。調和冷暖。無不順適。開神悅體。滌蕩情慮。清明澄潔。瑩若無形。

    ○三、釋金沙布地

    《疏》金沙布地者。觀經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而為底沙。

    《鈔》此經但雲金沙布地。觀經雲。金剛以為底沙。其文猶略。具足言之。應如大本雲。黃金池者。底白銀沙。水晶池者。底琉璃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有二寶為一池者。其底沙亦以二寶。若黃金白銀池者。底沙則以珊瑚琥珀。若珊瑚琥珀池者。底沙則以硨磲瑪瑙。若三寶四寶。以至七寶。共為一池。則底沙亦如是。此諸寶池。有方四十里者。有方五十里者。有方六十里者。如是展轉漸大。以至于方二萬四百八十里。若大海然。是諸池者。皆菩薩聲聞。諸上善人。生長之所。有時浴于其間。若彼佛池。其方倍此。皆七寶相間而成。白珠。明月珠。摩尼珠。為之底沙。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21
    ○四、釋四寶

    《疏》琉璃。此雲不遠。去波羅奈城不遠有此寶。故以為名。玻璃。此雲水玉。

    《鈔》琉璃。梵語具雲吠琉璃。此雲不遠。是故字體。古作流離。以是梵語故。後人見是玉類。故改從琉璃。玻璃。亦是梵語。具足應雲。坡致迦。其狀似此方水晶。有赤白青三色。字體亦應從坡離。人見似玉。故改從玻璃。硨磲。梵語具足應雲。牟揭拉婆。此雲青白色寶。尚書大傳曰。大貝如大車之渠。渠謂車輞。赤珠。佛地論雲。赤蟲所出。智論雲。真珠出魚腹中。竹中。蛇腦中。不必唯生蚌胎也。瑪瑙。梵語摩婆羅伽隸。此翻瑪瑙寶。色如馬之腦故名。字體舊作馬腦。後人改從玉石。

    ○五、釋樓閣

    《疏》樓閣者。觀經雲。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大本雲。其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復以真珠。明月摩尼眾寶。以為交絡。覆蓋其上。

    《鈔》大本又雲。阿彌陀佛。講堂精舍。皆自然七寶。相間而成。復有七寶以為樓觀欄J。復有七寶為之纓絡。懸飾其側。復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為之交絡。遍覆其上。殊特妙好。清淨光輝。不可勝言。其余菩薩聲聞。所居宮宇。亦復如是。彼諸天及世人。所居宮宇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悉化現而成。

    ○六、釋四華

    《疏》靈芝雲。車輪大小。難為定準。十住婆沙論雲。輪王千輻輪。周圍十五里。青色下。觀經雲。一一池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則非止四色。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非止如車輪也。大本雲。池中蓮華。或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是知隨機所見。優劣不同耳。

    《鈔》寶池蓮華者。一以為淨土中之莊嚴。一以為念佛人之托生。以極樂眾生。無有淫欲。故無男女。無有男女。故無父母。無有父母。故無胎生。尚無胎生。豈有卵生。濕生。宜其皆為化生。第今所談極樂。乃橫出三界。正與娑婆世界平。是以眾生生者。以化為主。而三義似兼有之以其托質蓮胎。而花居水上故也。故大本雲。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飛蠕動之類往生阿彌陀佛剎者。皆于七寶池蓮花中化生。自然長大。亦無乳養之者。皆食自然之食。其容貌形色。端正淨好。固非世人可比。亦非天人可比。皆受自然清虛之身。無極之壽。然約下八品言之可也。若上上品生。乘金剛台。到即見佛。不涉蓮生而即悟無生。良有以也。即解雲。隨機所見。優劣不同。亦由乎此。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22
    ○二、結成二。初、牒科

    ○次、結成

    ○二、釋經二。初、列經

    《經》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二、釋義二。初、正釋經文

    《疏》國界嚴飾。皆是彌陀。積劫燻修。菩提行願之所成就。

    《鈔》釋成如上種種嚴飾。皆彌陀功德之所莊嚴。功之言力。德之言用。此皆如來果上解脫大用。以攝受眾生者。遠討其因。乃始心所發四十八願。誓取樂邦。嗣後經無量劫修行填願。行滿而後願成。願成而後土淨也。

    ○次、指所引文

    《疏》今經文略若欲詳明當閱大本及與觀經

    《鈔》引文中言大本。即無量壽經二卷。廣談淨境。言觀經。即十六觀經。廣明行相。今經略說。世稱小本。即對大本而言也。

    ○三、金地天華二。初、牒科

    ○三、金地天華

    ○二、釋經二。初、列經

    《經》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二、釋義六。初、釋天樂

    《疏》天樂者。觀經雲。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大本雲。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微妙和雅。一切音聲。所不能及。

    《鈔》一切音聲。所不能及者。大本雲。如世間帝王。有萬種音樂。不如轉輪聖王諸音樂中。一音之美。百千萬倍。如轉輪聖王。萬種音樂。不如忉利天王。諸音樂中。一音之美。百千萬倍。如忉利天王。萬種音樂。不如第六天王。諸音樂中。一音之美。百千萬倍。如第六天王。萬種音樂。不如阿彌陀佛剎中。諸七寶樹。一音之美。百千萬倍。復有自然種種妙樂。而其音聲。無非妙法。清暢嘹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二、釋黃金為地

    《疏》黃金為地者。觀經雲。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兼以七寶。界其分齊。今言黃金。乃地面莊嚴耳。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23
    《鈔》今經小本從略。若廣明者。如大本雲。阿彌陀佛剎中。皆有自然七寶。所謂黃金。白銀。水晶。琉璃。珊瑚。琥珀。硨磲。其體性溫柔。以是七寶。相間為地。或純以一寶為地。光色照耀。奇妙清淨。超越十方。一切世界。其國恢廓曠蕩。不可窮盡。地皆平正。無須彌山。及金剛鐵圍。一切諸山。亦無大海小海。及坑坎井谷。亦無幽暗之所。

    ○三、釋曼陀羅華

    《疏》曼陀羅華。此雲白華。亦雲適意。然彼國光明常照。不假日月。則無晝夜。準大本經。以華開鳥鳴為曉。蓮合鳥棲為夜。亦無四時。春秋冬夏。不寒不熱。常和調適。

    《鈔》白華適意。乃四華中。略舉其一。具足應如法華。天雨四華。一、曼陀羅華。此雲白華。二、摩訶曼陀羅華。此雲大白華。曼殊沙花。此雲小赤花。摩訶曼殊沙華。此雲大赤花。大本又雲。有天優缽羅華。缽頭摩花。拘物頭華。芬陀利花。皆天花也。以彼佛國土。主伴依正。皆有光明。故無日月陰陽。寒暑四時。然而以花開鳥鳴為曉。蓮合鳥棲為夜。竊恐猶是凡聖同居淨土氣分。與穢土將忘未忘之間。以眾生生者。多帶業往生故。若上之三土。則無此相也。

    ○四、釋衣

    《疏》衣即衣襟。下鈔。前九字系疏文。

    《鈔》真諦雲。外國盛花器也。解存兩釋。初釋為正。以本衣襟。況天花雨時。何必尋器。即以衣而盛之。就襟拾花而散之。散已放襟而忘之。此淨土最適意之事也。

    ○五、釋供養

    《疏》供養十萬億佛者。大本雲。承佛威力。一食之頃。往詣十方無量世界。恭敬供養諸佛。

    《鈔》此猶略文。若具引者。經雲。阿彌陀佛剎中諸菩薩。承佛威神。一食之頃。遍至十方無量世界。供養諸佛。隨心所欲。花香伎樂。衣蓋幢幡。無數供養之具。自然化現在前。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輒以奉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或欲獻華者。即于空中。化成華蓋。小者周圍四十里。或五十里。或六十里。如是展轉漸大。有至于六百萬里。各隨其小大。停于空中。以成圓像。勢皆下向。以成供養。光色照耀。香氣普燻。不可勝言。既已用已。隨其前後。以次化沒。諸菩薩復于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嘆佛德。听受經法。喜悅無量。既供養已。忽然輕舉。還至本剎。猶為未食之前。

    ○六、釋食時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24
    《疏》食時者。午前也。大本雲。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見色聞香。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食已化去。時至復現。

    《鈔》大本具雲。其飯食時。有欲銀缽者。有欲金缽者。有欲琉璃水晶缽者。有欲珊瑚琥珀硨磲瑪瑙缽者。或用明月珠。摩尼珠。白玉紫金等缽。皆隨其意。化現在前。百味飲食。充滿其中。酸堿辛淡。各如所欲。多亦不余。少亦不缺。亦不以美故。過量而食。惟以資益氣力。食已自然消散。而無遺滓。或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適。無所味著。身心清利。既已用已。自然化去。再欲食時。復現如前。極彼剎中。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于無為泥洹之道。

    ○四、靈禽說法二。初、牒科。

    ○四、靈禽說法二。初、正明

    ○二、釋經。四、靈禽說法二。初、正明。二、初列經

    《經》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二、釋義六。初、釋奇妙

    《疏》淨土珍禽。與娑婆羽族不同。故雲奇妙。如來順世而說。譯人取類而翻。

    《鈔》娑婆羽族。雖有珍禽。既非光明所化。的系罪業所生。安得稱為奇妙。或者疑曰。既非罪業。何以同名。故釋之曰。蓋如來順世而說。故譯人取類而翻。其實不可以此方者比也。

    ○次、別釋眾鳥

    《疏》白鶴等三。可解。舍利。此雲春鶯。或雲鷺。迦陵頻伽。此雲妙音鳥。在殼中。其音已超眾鳥。共命。兩首一身。報同識異法華雲。命命是也。

    《鈔》余如文釋。妙音鳥。殼字正書應從殼有作者非。音寇。大論雲。頻伽在殼。聲逾眾鳥是也。頻伽共命。此之二鳥。東方所無。

    ○三、釋和雅

    《疏》和雅者。音聲悅人。演暢者。說法無滯。

    《鈔》音聲雖悅人。而不惑耳牽心。說法既無滯。則能生慧思修。眾生皆不退者。以此。

    ○四、釋道品二。初、正釋四。初、五根

    《疏》五根者。一、信。二、精進。三、念。四、定。五、慧。能生聖道。故名為根。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25
    《鈔》三十七品助道之法。譬猶樹焉。始以聞法為種子。以思修為種溉。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三者不失其候。因緣成就。則能生五根。根既得力。則能排厚地之五障。布七覺支之枝葉。以生八正道三昧之華果。始婆娑而作清涼大樹也。故法界次第初門釋雲。一、信根。謂信于正道。及助道法。則能出生一切無漏禪定解脫。是名信根。二、精進根。謂既信四念處正觀。及諸助道善法。倍策精進。勤求不息。是名精進根。三、念根。謂但念正道。及諸助道。一心觀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四、定根。謂攝心正道。及諸助道。一心寂定。相應不散。是名定根。五、慧根。謂四念之慧。為定法所攝。內性自照。不從他知。是名慧根。

    ○次、釋五力

    《疏》五力同上根名。能排業障。故名為力。

    《鈔》一、信力。謂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長。則能遮諸煩惱。不為偏小諸疑所動。故名信力。二、精進力。謂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時。若精進根增長。則能破諸懈怠放逸。令一切正助道法成辦。是為精進力。三、念力。謂念此正道。及助道法時。若念根增長。則能破諸邪想。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是為念力。四、定力。謂攝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長。則能破諸亂想。發諸事理禪定。是為定力。五、慧力。謂四念處之慧。照了一切諸法。若慧根增長。則能除一切邪妄之執。破一切偏小之慧。故名慧力。

    ○三、七菩提分

    《疏》菩提。此雲覺。分。或雲支也。一、念覺。二、擇法覺。三、精進覺。四、喜覺。五、輕安覺。六、定覺。七、舍覺。

    《鈔》一、念覺。念即思念。謂修諸道法之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昏沉之時。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觀察諸法。令不昏沉。若心浮動之時。當念用除覺分。除身口之過非。用舍覺分。舍于觀智。用定覺分。入正禪定。攝其散心。令不浮動。是名念覺分。二、擇法覺。擇即揀擇。謂用智慧觀察諸法之時。善能簡別真偽。而不謬取虛偽之法。故名擇法覺分。三、精進覺。不雜名精。無間名進。謂修諸道法之時。善能覺了。不行無益苦行。而于諸正法中。常能用心專一。無有間歇。故名精進覺分。四、喜覺。喜即歡喜。謂心契悟真法。得歡喜時。善能覺了。此喜不從顛倒法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覺分。五、輕安。一名除覺分。除即斷除。謂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去虛偽之法。增長真正善根。故名除覺分。六、定覺。定即禪定。謂發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禪。不生煩惱妄想。是名定覺分。七、舍覺。謂離所見念著之境。善能覺了。虛偽不實。永不追憶。故名舍覺分。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26
    ○四、八聖道分

    《疏》八聖道。諸經或雲八正道。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鈔》謂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為正。復能通至涅。故名為道。一、正見。謂人修無漏道。見四諦分明。破外道有無等種種邪見。是為正見。二、正思惟。謂人見四諦時。正念思惟。觀察籌量。令觀增長。是謂正思惟。三、正語。謂人以無漏智慧。常攝口業。遠離一切虛妄不實之語。是為正語。四、正業。謂人以無漏智慧。修攝其心。住于清淨正業。斷除一切邪妄之行。是為正業。五、正命。謂出家之人。常離五種邪命利養。常以乞食而活其命。是為正命。六、正精進。謂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專精。無有間斷。是名正精進。七、正念。謂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進至涅。是名正念。八、正定。謂人攝諸散亂。身心寂靜。正住真空之理。決定不移。是名正定。

    ○二、指闕

    《疏》三十七品。闕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三科。故雲等法。

    《鈔》經既闕略。解雖不補。今當備出其義。以為後學思修之助。四念處者。念即能觀之觀。處即所觀之境也。謂諸眾生。于色、受、想、行、識五陰。起四顛倒。于色多起淨倒。于受多起樂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識多起常倒。為令眾生。修此四觀。以除四倒。故名四念處也。一、觀身不淨。身有內外。己身名內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內外身。皆攬父母遺體而成。從頭至足。一一觀之。純是穢物。眾生顛倒。執之為淨。而生貪著。故令觀身不淨也。二、觀受是苦。領納名受。有內受外受。意根受名內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順受違受。不違不順受。于順情之境。則生樂受。于違情之境。則生苦受。于不違不順之境。則生不苦不樂受。樂受是壞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樂受是行苦。眾生顛倒。以苦為樂。故令觀受是苦也。三、觀心無常。心即第六識也。謂此識心。體性流動。若粗若細。若內若外。念念生滅。皆悉無常也。四、觀法無我。法有善法惡法。人皆約法計我。謂我能行善行惡也。善惡法中。本無有我。若善法是我。惡法應無我。若惡法是我。善法應無我。眾生顛倒。妄計有我。故令觀法無我也。四正勤者。一、已生惡令永斷。謂五蓋等煩惱覆心。離五種善根。故一心勤精進。方便斷除。不令更生也。二、未生惡令不生。謂五蓋等。煩惱惡法。今雖未生。後若生時。能遮五種善根。故一心勤精進。方便修習。令永不生也。三、已生善令增長。謂五種善根等善法。雖已生。當守護令增長。故一心勤精進。方便修習。令不退失也。四、未生善令得生。謂五種善根。雖未生為令生。故一心勤精進。方便修習。令得生也。四如意足者。一、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樂。莊嚴彼法。故名為欲。謂凡所修習。一切諸法。若無樂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樂欲。所願皆得。是為欲如意足。二、念如意足。念者專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為念。謂若非一心。觀法斷絕。若能一心。所願皆得。是為念如意足。三、精進如意足。謂唯專觀理。使無間雜。故曰精進。凡所修習。一切諸法。若無精進。事必不成。若能精進。所願皆得。是為精進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謂于彼境。籌量審度。故名思惟。凡所修習。一切諸法。若無思惟。則無所得。悉不成就。若能思惟。所願皆得。是為思惟如意足。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27
    ○五、釋正念

    《疏》孤山曰。念佛如醫王。念法如良醫。念僧如瞻視人。三者既備。煩惱之病可瘥。又觀自心寂而常照。則諸法炳然。名念佛。照而常寂。無法可得。名念法。寂照不二。即存而亡。名念僧。此一體三寶也。

    《鈔》孤山約二義而釋三寶。一、別相。二、一體。于別相中。又但出應念所以。不雲三寶之相。言醫王等者。蓋眾生生死之病。根于煩惱。欲治其疾。非佛之大醫王。不能知病而識藥。應病而與藥。故首之以念佛寶。然而雖見之矣。苟不聞法。以求其治方。合而服之。則病不能愈。故次之以念法寶。雖能依法而思修。苟無菩薩良友。為同行。為外護。為節飲食。示其忌諱。而病亦莫能愈。故又次加之以念僧寶。若欲知其所念。則以具足三身四智者。為佛寶所說十二分教為法寶。四十一位菩薩為僧寶。佛滅度後。又有住持三寶。則範金刻木為佛寶。西來貝葉為法寶。剃發染衣為僧寶。如此二種。若能歸之念之。則煩惱之病本可瘥。生死之病果可痊矣。二、一體者。即文雲。又觀自心寂而常照。雲雲等是也。蓋佛名為覺。覺即照也。故以此心寂而常照。諸法炳然者。名佛寶。法名不覺。不覺即寂。故以照而常寂。無法可得者。名法寶。僧名和合。寂照不二。即和合義。故以寂照不二。即存即亡者。名僧寶。

    ○六、釋生心

    《疏》靈芝雲。此界心垢。常思五欲。彼土心淨。專念三寶。兩土升沉。于斯可見。

    《鈔》夫對境生心。雖佛聖賢。亦不能無。惟求其正焉而已。娑婆世界。塵境粗強。故對境所生之心。住而非正。惟淨土耳中所聞。無非妙聲。故聞是音者。皆悉生深念三寶之心。正所謂生心而無住。無住而生心者也。

    ○二、釋疑二。初、牒科

    ○二、釋疑

    ○二、釋經二。初、列經

    《經》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二、釋義二。初、釋淨土惡道。有名無體

    《疏》濁世禽畜。罪業所招。淨土何緣有此。故雲。勿謂罪報所生。故大本法藏比丘本願雲。設我得佛。國中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鈔》濁世禽畜下。疑問。故雲下。釋疑。故大本下。引證。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28
    ○次、釋淨土惡道。名體俱無

    《疏》然彼土清淨。尚無惡道之名字。況有罪報所生之實體乎。皆是彼佛變化所作也。故觀經雲。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贊佛法僧。靈芝雲。當知眾鳥。即是如來神力。欲使法音宣暢耳。知非罪報所生也。

    《鈔》然彼下。正明其無。皆是下。明今有所以。故觀經下。引證。靈芝下。引同。

    ○五、風樹樂音二。初、牒科

    ○五、風樹樂音

    ○二、釋經二。初、列經

    《經》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二、釋義二。初、引經類明

    《疏》大本雲。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忍法。觀經又雲。其摩尼水。流注華間。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次、引文明淨

    《疏》孤山雲。雖寶樓金池。為悅目之玩。而非惑蕩之色。而能達唯心無境矣。雖風樹鳥聲。有入耳之娛。而非粗 簟6苣釗τ泄橐印br />
    《鈔》世人厭煩擾者。必杜視听于見聞。以墮偏枯之失。樂繁華者。必恣任逸于聲色。以縈紛擾之勞。總之五濁惡世。根塵皆穢。苟無體空之觀。又無析色之門。進之退之。孰能免過。何如淨土。不乏寶樓金池之玩。兼風樹鳥聲之娛。見色而不惑蕩。聞聲而非礎N薹直鷸 鴕印6幟艽錁澄┬摹I金釗ΑN奩   V印>煌林 睢4尤 械饋N哦磺笊摺7欠蛞病br />
    彌陀略解圓中鈔卷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