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六代祖師傳燈法本
作者︰釋淨慧敬編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燈法本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記 達摩祖師四行觀 達摩祖師血脈論 達摩祖師悟性論
達摩祖師破相論 達摩祖師安心法門 達摩祖師無心論 達摩祖師絕觀論
達摩祖師禪觀七門 達摩祖師禪觀七門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燈法本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記
    初祖菩提達摩大師,南印度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種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來逢上西天第二十七祖師般若多羅到此國來,受到國王供養。般若多羅知道菩提多羅前世因緣,便叫他同兩個哥哥辯析其父親施舍的寶珠,以試探他,讓他闡發心性的精髓。然後對他說︰“你對于各種法道,已經博通。達摩就是博通的意思,你應該叫達摩。”于是他改號叫菩提達摩。他問師父︰“我得了佛法以後,該往哪一國去作佛事呢?听您的指示。”師父說︰“你雖然得了佛法,但是不可以遠游,暫時住在印度。等我寂滅六十七年以後,你就到震旦(即中國)去。廣傳佛教妙法,接上這里的根。切莫急著去,那會讓教派在震旦衰微的。”達摩又問︰“東方有能夠承接佛法的大器嗎?千年以後,教派會有什麼災難嗎?”師父說︰“你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獲得佛法智慧的人不計其數。我寂滅六十多年以後,那個國家會發生一場災難。水中的花布,自己好好鋪降。你去了那里,不要在南方居住。那里只崇尚功業作為,看不見佛家道理。你就是到了南方,也不要久留。听我的偈語︰‘跋山涉水又逢羊,獨自急急暗渡江。可愛東土雙象馬,二珠嫩桂久昌昌。’”達摩又問︰“這以後,又有什麼事?”師父說︰“此後一百五十年,會發生一場小災難。听我的讖語︰‘心中雖吉外頭凶,川下僧房名不中。為遇獨龍生武子,忽逢小鼠寂無窮。’”達摩又問︰“這以後又怎麼樣?”師父說︰“二百二十年以後,會見到林子里有一個人證得了道果。听我的讖語︰‘震旦雖廣別無路,要借兒孫腳下行。金雞解御一粒粟,供養十方羅漢僧。’”般若多羅又把各段偈頌演說了一遍,內容都是預言佛教的發展,教派的興衰(詳見《寶林傳》和《聖冑集》)。達摩恭承教義,在師父身邊服役將近四十年,從來沒有懈怠。等到師父圓寂之後,他便在本國演說佛道,教化人民。

    當時有兩位佛教大師,一位叫佛大先,一位叫佛大勝多。二人本同達摩一塊兒學習佛陀跋陀小乘禪觀。佛大先遇上般若多羅尊者後,舍小乘而修大乘,和尊者共同化導人民,當時號稱“二甘露門”。而佛大勝多卻把他的徒眾又分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各宗囿于己見,自圖發展,支系茂密,弟子眾多。達摩嘆道︰“一位老師已經陷入不同的佛教支派了,何況還要枝葉茂盛地分為六宗?我要是不除掉這多余的派系,他們就會永遠被邪見所糾纏。”說罷,小施法力,來到有相宗的寺廟,問︰“一切法為什麼都叫做實相?”僧眾中有一位叫薩婆羅的尊長回答︰“各種相互不交錯,就叫實相。”達摩說︰“如果各種相互不交錯就叫實相,該怎麼定呢?”對方說︰“各種相其實沒有定。如果有定,怎麼叫做實呢?”達摩說︰“各種相不定,便叫實相。你今天說不定,是怎麼得來的呢?”對方說︰“我說不定,不是說各種相;如果說各種相,意思也是這樣。”達摩說︰“你說不定應該是實相,定其實就是不定,也就不是實相了”對方說︰“定既然是不定,就不是實相。如同知道我不是我,不定也就是不變。”達摩說︰“你說不變,怎麼叫實相?已經變了遷流了,意義也還是這樣。”對方說︰“不變就應當在,在就是不在。所以變了實相,以定它的意義。”達摩說︰“實相是不變的,變了就不是實相。就有無來看,什麼叫實相?”薩婆羅心里明白聖師理解深遠,便用手指著虛空說︰“這是世間的有相,也能看作虛空。就我這身體看,能像這樣嗎?”達摩說︰“若是理解實相,就會看見無相。若是理解無相,也就理解萬物都是假有。而對萬物的認識,又不失其假有的形體,對無相的認識,不妨礙有相的感受。如果能這樣理解就叫做實相。”僧眾們所了,豁然開朗,欽佩地向他行禮,十分信服他。達摩一下子從這里消失了,又來到無相宗的寺廟,問︰“你們說無相,怎麼證明它?”僧眾中有一個叫波羅提的回答︰“我辨明無相,就是心里不顯現對象的形象。”達摩說︰“你心里不顯現,如何知道它?”對方說︰“我辨明無相,就是心里對對象不加取舍。如對著陽光,也就當沒有對著。”達摩說︰“對于各種有無現象,心里不加取舍。又,對著光明當沒有對著,光明也就沒有。”對方說︰“在禪定狀態中,尚且沒有什麼感悟,何況還想知道無相呢!”達摩說︰“相是什麼都不知道,還說什麼有無?感悟都沒有,怎麼能叫禪定?”對方說︰“我說不證,是證無所證。不是禪定,我就說是禪定。”達摩說︰“不是禪定,怎麼又叫禪定?你說不證,這不是證什麼是證?”波羅提听了佛祖的辨析,悟到了本心,拜謝佛祖,懺悔以前的錯誤。達摩預言道︰“你不久將證得道果。這個國家有魔鬼,不久就會被你降服的。”說完,忽然就不見了,又來到定慧宗的寺廟,問︰“你們所學的定慧,是一還是二?”僧眾中有個叫婆蘭陀的人回答︰“我們這個定慧,不是一也不是二。”達摩說︰“既然不是一也不是二,為什麼叫定慧?”對方說︰“既在定中又是非定。既在慧中,又是非慧。一就是非一,二也是不二。”達摩說︰“當一不一,當二不二。這不是定慧,怎麼說是定慧?”對方說︰“不一不二,定慧知道。非定非慧,定慧也知道。”達摩說︰“慧不是定,怎麼知道呢?不一不二,誰是定,誰是慧?”婆蘭提听了,疑心渙然冰釋。達摩又來到第四處戒行宗的寺廟,問︰“什麼叫戒?什麼叫行?這戒行是一還是二?”僧眾中有一個賢人回答︰“一二二一,都是那因緣所生,依法教行事,內心不染,就叫戒行。”達摩說︰“你說依法教行事,就是有染。一二都破了,還說什麼依法教。你這兩種說法矛盾,不能訴諸行動。內外都不明確,如何叫做戒?”對方說︰“我有內我外我,完全知彼知己。得到了通達,就是戒行。如果說矛盾,就是全是全非。說到清淨,就是戒,就是行。”達摩說︰“全是全非,還說什麼清淨?既然得到通達,又哪有內外之分?”賢人听了,自覺慚愧,信服了佛祖。達摩又來到無得宗的寺廟,問︰“你們說無得,既然無得,又得到什麼正果?既然沒有所得,也沒有能得。”僧眾中有個叫寶靜的回答︰“我說無得,不是說沒有能得。要說能得,無得就是得。”達摩說︰“得既然是不得,得也就不是得。既然又說能得,能得到什麼?”寶靜說︰“見到的得是非得,非得是得。如果見到不得,就叫做能得。”達摩說︰“得既然不是得,能得也是無所得。既然無所得,又說什麼能得?”寶靜听了,迷惘頓消。達摩佛祖又來到寂靜宗的寺廟里,問︰“什麼叫寂靜?在此法中,哪是靜,哪是寂?”僧眾中有一位尊者回答︰“此心不動,就叫寂。不染教法,就叫靜。”達摩說︰“本心如果不寂,就要借助寂靜之法。本來寂,哪還需要寂靜之法?”對方說︰“諸法本空,因為空空。就空空而言,名叫寂靜。”達摩說︰“空空已經是空,諸法也是空。寂靜無相,哪有什麼靜,哪有什麼寂?”那位高僧听了佛祖教誨,一下子開悟了。接著六派徒眾都發誓歸依佛祖。這樣,達摩的佛化遍及南印度,聲馳全印度,在六十年的時間里,說服了無數的人出家。

    後來南印度一位相信外道的國王登荃,便開始貶抑佛法。常說︰“我的祖宗都信仰佛道,陷入了邪見,壽命不長,福運也短。況且,既然我身是佛,還外求什麼?善惡報應,都是聰明人妄自虛構的。至于國內受先王尊奉的佛派老臣舊友,都予廢除。”達摩知道後,悲嘆國王德薄。如何挽救呢?他想到無相宗有兩個首領,第一個是波羅提,此人與國王有緣,快要證得道果了。第二個是宗勝,不是不博學善辯,而是沒有宿因。當時六宗弟子心里無不暗想︰佛法有難,祖師怎能自己安閑?達摩遙知弟子心事,就彈響指頭回應他們。弟子們听到後說︰“這是師父達摩的信響,我們應該趕緊前去,听受祖師慈命。”他們來到達摩的住所,禮拜問訊。達摩說︰“有一片葉子障蔽了天空,誰能剪除?”宗勝說︰“我雖然淺薄,卻不敢害怕去走一遭。”達摩說︰“你雖然聰慧善辯,可是道力未全。”宗勝心想︰“師父擔心我見了國王後,大作佛事,名譽顯達,奪去了他的尊威。縱使那國王福祿智慧雙全,我是受過大佛教誨的佛門弟子,難道還敵不過他?”于是他就私下去見國王。到了王宮,他向國王大談法要、世界苦樂、人天善惡等事情。國王同他問答交鋒,所說的無不在理。國王問︰“你今天所說這套,法在哪里?”宗勝說︰“這個如同大王治國教化人民,應當合乎正道。大王的道是什麼?”國王說︰“我的道就是要除去邪法。你那個法,將降服在誰人手下?”達摩坐在那里,遙知宗勝失敗了,趕快對波羅提說︰“宗勝不听我的話,悄悄去化導國王,一會兒就理屈了。你可快去救他。”波羅提恭敬地接受了佛祖的指令,說了聲︰“希望借助您的神力”,腳下已經升起白雲。他飛到國王面前,默默地停住。國王正在問宗勝,忽然看見波羅提乘著雲趕來,大吃一驚,忘了自己的話,說︰“騰空而來的人,是正的還是邪的?”波羅提說︰“我無所謂邪正,而是來正邪的。大王心若正,我便無邪正。”國王雖然驚異,而正值傲慢頭上,便向宗勝下了逐客令。波羅提說︰“大王既然有道,何必趕走僧人?我雖然不明白事理,希望大王發問。”國王惱怒地說︰“什麼是佛?”波羅提說︰“見性是佛。”國王問︰“大師能見性嗎?”波羅提說︰“我能見佛性。”國王問︰“性在哪里?”波羅提說︰“性在作用上。”國王說︰“什麼作用?我沒看見。”波羅提說︰“現在正在作用,大王自己看不見。”國王說︰“我有它嗎?”波羅提說︰“大王如果作用,無不有它;如果不作用,連自己身體都難以看見。”國王說︰“作用的時候,他分幾處出現?”波羅提說︰“分八處出現。”國王說︰“給我講講這八處。”波羅提說︰“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為見,在耳為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握拿,在足走跑。他出現在無所不包的沙界,又收攝于一顆微小的塵埃中。知道的說是佛性,不知道的說是精魂。”國王听了這段偈語,心里就開悟了,向波羅提悔過謝罪。他經常向佛家人咨詢法要,修習佛道日夜不倦,活到九十歲才死去。

    當時宗勝被趕出王宮,跑到深山里,心想︰“我如今一百歲了,八十歲前行事不端,二十年來方歸依佛道。天性雖然愚昧,行為可沒有差錯。既然不能抵御佛法的災難,活著還不如死了好!”于是跳崖自盡。立刻有一位神人用手托住了他,把他放在岩石上,身體安然無損。宗勝說︰“我慚愧地躋身佛門,本該以宣揚正法為使命,卻不能去除國王的偏見,所以捐軀自責。沒想到神人竟然如此救助我!希望神人賜我一句話,讓我保用余生。”神人便說了一偈︰“大師壽有百歲,而八十年所作都不是,後來因為靠近了至尊,在佛祖燻陶下修人了佛道。雖然有些智慧,而有較多彼我,遇到各位賢人,未曾生起尊敬之心。二十年功德,內心還沒有恬靜。因為聰明和傲慢,落在這個地步。國王不尊敬你,應當知道這是當然的結果。你如果從今以後不再疏慢怠惰,不久就會成就奇智。聖人們都是潛心修煉才得道的,如來也不例外。”宗勝听了偈語高興起來,便在岩間靜靜地坐禪。

    這時,國王又問波羅提︰“仁人聰明善辯,應當拜什麼人為老師?”波羅提說︰“我出家,拜婆羅寺烏沙婆三藏為受業師,出世師是大王的叔父菩提達摩。”國王听到佛祖的名字,驚了半天,說︰“我慚愧地繼承了王位,德性鄙薄,又趨向邪說,違背正道,忘了我尊敬的叔父。”立刻下令,叫近臣們專程去迎請達摩。達摩隨著使臣來到王宮,幫助國王懺悔前非。國王听了勸誡,流著眼淚向達摩謝罪。又下詔書,請宗勝回國。大臣稟奏︰“宗勝被貶斥之後,跳崖自殺了。”國王對達摩說︰“宗勝的死,都是我的錯。如何能大發慈悲,免去我的罪過?”佛祖說︰“宗勝現在正在岩石上休息,只消派使臣去召,馬上就會回來。”國王便派使臣進山,果然看見宗勝在那里端坐靜思。听說國王召他回去,宗勝說︰“深愧國王美意,貧道立誓居處在岩泉了。何況,王國之中,賢德如林,達摩是大王的叔父,佛家六眾的導師,波羅提是佛法中的龍象,希望大王推崇二位聖人,以便給身家國業造福。”使者回頭來復命,還沒走到,達摩就對國王說︰“你知道帶回宗勝了嗎?”國王說︰“不知道。”達摩說︰“第一次請不來,第二次必然不會來。”過了很久使者回來了,果然如達摩所說,沒有帶回宗勝。達摩于是向國王告辭說︰“好好修習善德,不久你就會生病的,我走了。”七天之後,國王生病了。請御醫來診治,病卻越來越嚴重。貴戚近臣們記起達摩大師的預言,急忙派使者去對達摩說︰“國王病重,快到彌留的時候了,望王叔大慈大悲,遠道來救治。”達摩便到王宮來慰問。這時,宗勝又一次承蒙國王召請,便離開了深山。波羅提也來探病,問達摩︰“該怎麼做才能讓國王免除病苦?”達摩便叫太子代替父王赦免罪人、廣施恩惠、崇奉佛、法、僧三寶,又為他懺悔,希望消止罪過。這樣做了三遍,國王的病有了好轉。達摩想到震旦緣熟,游歷化導的釋子不時走到那里去,便首先告別了先師的寶塔,然後又告別同學,再來到王宮,安慰鼓勵國王說︰“要勤修各種善業,護持佛家三寶。我這一去不會很久的,九年便回來。”國王听了涕淚交流,說︰“這個國家有什麼不好,那方土地有什麼吉祥?不過,叔父既然同它有緣,也不是我勸阻得了的。只希望不要忘記了父母之國,事情辦完了,早日回來。”國王便準備了大船,裝上各種珍寶,親自率領臣屬,把達摩一行送到海灘。

    達摩一行遠涉重洋,在海上顛簸了三年之後,終于到達了中國的南海。這時是梁武帝普通七年——丙午年九月二十一日。廣州刺吏蕭昂備設東道主的禮儀,歡迎他們,並且上表奏稟梁武帝。武帝看了奏章,派遣使臣奉詔到廣州迎請,這時是大通元年——丁未年。十月一日達摩等到達金陵(按,即今南京)。武帝接見了達摩,問他︰“朕即位以來,營造佛寺,譯寫經書,度人出家不知多少,有什麼功德?”達摩說︰“並沒有功德。”武帝問︰“為什麼沒有功德?”達摩說︰“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然有,卻不是實有。”武帝說︰“怎樣才是真功德呢?”達摩說︰“清淨、睿智、圓妙,體自空寂。這樣的功德,不是在塵世上追求的。”武帝又問︰“什麼是聖諦第一義?”達摩說︰“空寂無聖。”武帝又問︰“回答朕的問話的人是誰?”達摩說︰“不知道。”武帝沒有領悟。達摩知道二人的心思沒有契合,于是在十月十九日,悄悄回到長江北岸。

    十一月二十三日,達摩到達洛陽。這時是魏孝明帝孝昌三年。達摩下榻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整天默默不語。人們不知道他葫蘆里賣的什麼藥,管他叫“壁觀婆羅門”。

    當時有個叫神光的僧人,是個曠達之士。他長期居住在洛陽附近,博覽群書,善于談論玄妙的道理。他嘆道︰“孔子、老子的教,不過是禮術規矩,《莊子》、《易經》這些書,也未盡妙理。近日听說達摩大士住在少林寺,最聖達的人就離自己不遠,該佔探訪他那玄妙的境界。”于是來到少林寺,早晚參見大士,恭候在旁。達摩卻每每對著牆壁端坐,神光听不到他的教誨和鼓勵。神光心想︰“過去的人求學訪道,餓了,把光骨頭敲開吸取里面的骨髓,從身上扎出血來暫時充饑,割下珍貴的頭發掩埋在泥里,或者舍身跳崖去喂老虎。古人尚且如此,我又是什麼人呢?”這年十二月九日晚上,漫天大雪,神光站在殿外,一動不動。到天亮時,積雪都沒過他的膝蓋了。達摩憐憫地問道︰“你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要求什麼事?”神光悲苦地流下淚來說︰“只希望和尚慈悲為懷,打開甘露門,普度眾生。”達摩說︰“諸佛有無上妙道,是天長地久勤奮精進,行難行之事,忍難忍之情而修得的。哪能憑小德小智,輕慢之心,就想得到真乘,白費辛苦。”神光听了佛祖的教誨激勵,悄悄拿了一把快刀,砍斷了自己的左臂,將殘臂放在達摩面前。達摩知道他是堪承大業的法器,就說︰“諸佛最初求道的時候,為了證法而忘掉了形骸.你今天在我面前砍斷手臂,你所追求的也可以得到。”達摩于是給他改名叫慧可。慧可問︰“諸佛的法印,可以說給我听嗎?”達摩說︰“諸佛的法印,不是從人那里得到的。”慧可說︰“我的心還沒有安寧,求大師幫助我安寧下來。”達摩說︰“把你的心交給我,我幫助你安寧。”過了一會兒,慧可說︰“找我的心,找不到了。”達摩說︰“我幫你安心,完成了。”過了九年,達摩要返回印度了。他召集門人說︰“回國的時間到了,你們何不說說自己有什麼心得?”一個叫道副的說︰“在我看來,不拘于文字,不離開文字,這就是道用。”達摩說︰“你學到了我的皮毛。”尼姑總持說︰“據我理解,就像慶喜見到如來的佛國,見了一次就見不到第二次。”達摩說︰“你學到了我的肉。”道育說︰“地、水、火、風四大皆空,色、受、想、行、識五陰並非真有。在我看來,沒有什麼法可以學得。”達摩說︰“你學到了我的骨頭。”最後,慧可禮拜了大師,依次序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沒有開口。達摩說︰“你學到了我的精髓。”他又看看慧可,告訴他︰“過去如來把他的清淨法眼傳給迦葉大士,然後又展轉囑托,傳到我手里。我現在交付給你,你要護持。我把袈裟也傳給你,作為傳法的信物。它們各有自己的含義,應該知道。”慧可說︰“請大師指示。”達摩說︰“內傳法印,以便正智與真理相契合。外傳袈裟,以便教派承傳旨意明確。若是後代輕薄,群起懷疑,說我是西天人氏,你是東方學子,憑什麼得真法,你拿什麼證明?你如今接受這袈裟和佛法,以後遇上災難,只消拿出這衣裳和我的法偈,就可以表明化導無礙。我寂滅兩百年後,衣裳就不再往下傳了,佛法已經遍布天下。但那時候,懂佛道的人多,行佛道的人少;說佛理的人多,通佛理的人少。私下的文字,秘密的證說成千上萬。你應當宣傳闡發正道,不要輕視了沒有真悟佛理的人。他們一旦回復正道,就跟沒走彎路的人一樣了。听我的偈言︰‘我來到這里,本是為傳妙法、救迷情。現在一花開五瓣,結果自然成。’”達摩又說︰“我有《楞伽經》共四卷,也傳給你。這是如來心地要法,開示眾生悟法人道的。我來到這里,已經中毒五次。我曾經把毒物吐出來試過,放在石頭上,石頭都裂開了。我離開南印度來到東土的原因,是看到神州大地有大乘氣象。所以才跨過大海越過荒漠,為大法尋找法器。機遇未合,便像愚人一般少言寡語。現在得到了你承傳我佛大法,我的目的已經達到。”(《別記》載︰達摩祖師在少林寺住了九年,為二祖慧可說法。只教他外息諸緣,內心無事;心如牆壁,這樣才可以人道。慧可講說心性種種,同真理不相契合。佛祖只制止他的錯誤,不給他講解無念心性。慧可有一天忽然說︰“我已經息了諸緣。”達摩問︰“莫成斷滅了嗎?”慧可說︰“不成斷滅。”達摩說︰“這就是諸佛所傳的心性,永遠不要懷疑它。”)說罷,和眾徒們來到嵩山的千聖寺,住了三天。

    期城太守楊之早就仰慕佛教,來問達摩︰“在西方大國印度,佛祖代代相師承,如何就是佛祖呢?”達摩說︰“覺悟心的自性,知和行相應,就叫佛祖。”楊之又問︰“此外怎麼樣?”達摩說︰“能知曉他人內心,他人古今諸世的情況,不厭有無。法教不取,不賢明也不愚蠢,不迷惑也不覺悟。如果能這樣,就稱為佛祖。”楊氏又說︰“弟子歸心三寶也有些年頭了,可是心智昏蒙,還不明白真理。剛才听了大師的話,不知道該怎麼辦。望大師慈悲,向我講明宗旨。”達摩知道他懇切,就說了一偈︰“不因看見了惡事而生厭,也不因看見了善事而勤動;不丟下智慧走向愚昧,也不拋棄迷惑走向覺悟。達大道呵就要超凡,通佛心呵就要脫俗。不與凡人或聖人同軌,超脫一切就叫做佛祖。”楊氏听了,悲嘉交集。說︰“願大師久住人間,化導眾生。”佛祖說︰“我就要走了,不可久留,人的根性千差萬別,我們多災多難。”楊之說︰“不清楚誰人敢害您,弟子能為大師除掉他嗎?”達摩說︰“我因為承傳了佛家的秘密心印,利益會使某些人迷失方向,害得他不得安心,不能說出此人。”楊氏說︰“大師如果不說,怎麼表現通察變化觀照四方的法力?”達摩不得以,就說了一段讖語︰“江槎分玉浪,管炬開金鎖。五口相共行,九十無彼我。”楊之听了,不知究里,默默地把讖語記在心上,禮拜了大師,告辭離去了。達摩祖師所下的讖語雖然在當時不能檢測,以後都應驗了。

    當時,魏皇帝尊奉釋家,佛門俊才如林。光統律師和流支三藏二人,便是僧中的鸞鳳。他們看到達摩大師演說佛道,常比手劃腳同大師辯論,是非蜂起。達摩佛祖遠振玄風,普施法雨,贏得了聲望。而氣量褊狹的兩個僧人不堪忍受,竟相生起害人之心,幾次在大師的飲食里施放毒藥。到第六次放毒時,大師教化世人的因緣已盡,法教也有了傳人。便不再自救,端坐圓寂。這時是魏文帝大統二年——丙辰年十月五日。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達摩安葬于熊耳山,人們在定林寺為他起了一座塔。

    三年後,魏臣宋雲奉命出使西域,回來經過蔥嶺時,同達摩祖師相遇。宋雲看見他手里提著一只鞋子,翩翩遠去。宋雲問︰“大師往哪兒去?”達摩說︰“西天去!”宋雲回來,把這事源源本本告訴大家。等到他的門人啟開墳墓看時,只剩下一付空空的棺材,里面有一只皮鞋。滿朝廷的人都為之驚嘆。官員們奉皇帝命令,取了那只皮鞋,放在少林寺供養起來。到了唐朝開元十五年——丁卯年,鞋被信道的人偷到了五台山華嚴寺,現在已經不知去向。當初,梁武帝遇到達摩師祖,因緣未合。後來武帝听到達摩到魏推行教化,打算親自為他寫一篇碑文,但是沒有抽出時間。再後來听到宋雲講的故事,終于動筆把碑文寫出來了。唐代宗謚達摩為“圓覺大師”。他的塔叫空觀塔(年號依《紀年通譜》)。

    (《通論》說︰《傳燈》記載,魏孝明帝欽服達摩非同尋常的事跡,三次下詔書請他下山,可是達摩到底也沒離開少林寺。大師圓寂之後,宋雲從西域回國,在蔥嶺踫上了大師。孝莊帝下令打開墓穴。這時是《南史》所說的普通八年,即大通元年。孝明帝在這年四月癸丑去世,達摩祖師十月到梁國。則達摩還沒有到魏國時,孝明帝已經去世了。他兒子即位不久,就被爾朱榮殺死,這才立的孝莊帝。由此魏國大亂。過了三年,孝莊帝死,五年後北魏分為東魏和西魏,因而祖師在少林寺的時候,正值魏國內亂。等到宋雲回來的時候,孝莊帝已經去世五六年,國家也早被分割了,哪有孝莊帝命令開啟墓穴的說法?按,《唐史》說︰後來魏末時,有個叫達摩的僧人航海來中國,去世之後,這年魏國使節宋雲從蔥嶺回來,看見了他。宋雲的門徒挖開他的墓穴,只有一只鞋子留在里面。這才是真實的記載。)

    (五燈會元白話文)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燈法本 達摩祖師四行觀
    四行觀

    弟子曇琳序

    法師者,西域南天竺國人2,是大婆羅門國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摩訶衍道3,故舍素從緇4,紹隆聖種。冥心虛寂,通鑒世事,內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邊隅正教陵替5,遂能遠涉山海,游化漢魏。忘心之士6莫不歸信;存見之流7乃生譏謗。于時,唯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門,年雖後生,俊志高遠。幸逢法師,事之數載,虔恭咨啟,善蒙師意。法師感其精誠,誨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無錯謬。如是安心者,壁觀。如是發行者,四行。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序所由雲爾。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8。深信含生9同一真性,但10為客塵妄11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12,無自無他,凡聖等一13,堅住不移,更不隨于文教14,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

    行入者,謂四行。其余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15。

    雲何報冤16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17,多起冤憎18,違害19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20,甘心忍受,都無冤訴21。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本故22。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23,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24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于道,是故說言隨緣行也。

    三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25,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26,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舍諸有,息27想無求。經雲︰“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判知28無求真為道行,故言無所求行也。

    四稱法行者29︰性淨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于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吝惜。達30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31。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余五32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說偈言33︰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明佛心宗,等無差誤。行解相應,名之曰祖——

    【注解】

    1.本文原名《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最早見于《楞伽師資記》,並附弟子曇琳序,後被收錄于《景德傳燈錄》卷三十。本書所錄文本,以《大正藏》第五十一冊《景德傳燈錄》所載為底本,參照《大正藏》第八十五冊《楞伽師資記》、《d續藏經》等第六十三冊《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校勘。此論為達磨祖師親口所宣,由弟子記錄而成,公認是達磨祖師的唯一語錄,但是此論在敦煌資料發現之前,一直得不到學界的承認。近代以來,由于敦煌資料的發現,此論才重新被認定為達磨所說。在敦煌資料中,此論,又慰問團《二入四行論》詳略不同,至今尚無定本。目前所能知道的版本有︰(1)朝鮮本《菩提達磨四行論》二種,即是天順八年(1464)及李氏朝鮮隆熙二年(1908)所刊行二種版本,後者收入《禪門撮要》中。(2)北京圖書館藏敦煌寫本,宿九九號。(3)倫敦大英博物館藏敦煌寫本,S.2715號及3375號。(4)法國國民圖書館藏敦煌寫本,P.3018號及4634號。其中,北京圖書館藏的敦煌寫本與倫敦博物館藏的敦煌寫本S.2715號,已由鈴木大拙對照朝鮮本加以校訂,收錄在《禪思想史研究》中。S.3375號及P.3018、4634號等三本,都只是中間部分的斷片,為近年所發現。上述敦煌寫本,均缺少卷首部分,所以無法確定知本來的題名,今所謂《二入四行論》,乃統指前面所說的敦煌寫本,包括雜錄部分。

    2.原無“人”字,據《d續藏經》本補。

    3.摩訶衍道︰即大乘教法。

    4.舍素從緇︰指舍俗出家。素,借指在家人。緇,指代出家人。從,一作“隨”。

    5.陵替︰廢馳,衰落。

    6.忘心之士︰《楞伽師資記》作“亡心寂默之士”。

    7.存見之流︰《楞伽師資記》作“取相存見之流”。

    8.藉教悟宗︰借助教下之理,契悟宗門之旨。教指禪宗以外的教門。宗指教外別傳的禪宗。

    9.含生︰有情眾生。

    10.原作“俱”,今據《d續藏經》本改為“但”。

    11.客塵︰即煩惱之義,相對于“清淨自性”而言煩惱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故稱為客;又以煩惱能污染吾人之心性,猶如尖埃之染污萬物,故稱為塵。以佛法真理而言,人性本身清淨無染,一無塵垢,然因外境現象紛沓,導致對境生迷而心生煩惱。

    12.壁觀︰面壁靜觀之意,後專指達磨禪法,指一心禪觀,身心如牆壁,寂靜而不動,一切妄想不能侵入。《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二中講,達磨以壁觀教人安心,外息諸緣,內心無喘是,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13.等一︰平等不二。

    14.文教︰文字教法。

    15.《景德傳燈錄》卷十三作“稱法之行”,今從《楞伽師資記》及《d續藏經》本,去掉“之”字。

    16.冤︰無過而受罪,謂之冤。

    17.諸有︰泛指生死苦海。眾生之果報,有因必有果,故稱之為有。

    18.冤憎︰怨恨,仇恨。

    19.違害︰觸惱傷害(眾生)。違,觸忤。

    20.見與︰猶言給與、強加。

    21.冤訴︰覺得冤屈而憤憤不平。

    22.原為“識達故”,今據《楞伽師資記》,補“本”字。

    23.緣業所轉︰被業力所牽制。

    24.勝報︰好報。

    25.理將俗反︰依乎真理,返本還源,不被貪嗔痴等煩惱所迷。

    26.功德、黑暗︰即功德天、黑暗女。事見《大般涅經》卷十二。“迦葉,如有女人入于他舍。是女端正,貌瑰麗,以好瓔珞莊嚴其身。主人見已,即便問言︰‘汝字何等?系屬于誰?’女人答言︰‘我身即是功德天主。’主人問言︰‘汝所至處,為何所作?’女人答言︰‘我所至處,能與種種金銀、琉璃、頗梨、真珠、珊瑚、虎珀、磲、馬瑙、象馬、車乘、奴婢、僕使。’主人聞已,心生歡喜,踴躍無量︰‘我今福德故,令汝來至我舍宅。’即便燒香、散花、供養、恭敬、禮拜。復于門外,更見一女。其形丑陋,衣裳弊壞,多諸垢膩。皮膚皴裂,其色艾白。見已問言︰‘汝字何等?系屬誰家?’女人答言︰‘我字黑暗。’復問︰‘何故名為黑暗?’女人答言︰‘我所行處,能令其家所有財寶一切衰。’主人聞已,即持利刀作如是言︰‘汝若不去,當斷汝命。’女人答言︰‘汝甚愚痴,無有智慧。’主人問言︰‘何故名我痴、無智慧?’女人答言︰‘汝舍中者即是我姊。我常與姊,進止共俱。汝若驅我,亦當驅彼。’主人還入,問功德天︰‘外有一女,雲是汝妹,實為是不?’功德天言︰‘實是我妹。我與此妹,行住共俱,未曾相離。隨所住處,我常作好,彼常作惡。我常利益,彼常作衰。若愛我者,亦應愛彼。若見恭敬,亦應敬彼。’主人即言︰‘若有如是好惡事者。我俱不用,各隨意去。’是時二女,俱共相將還其所止。爾時主人見其還去,心生歡喜,踴躍無量。”

    27.息,《d續藏經》本作“止”。

    28.判知︰推知,推斷出。

    29.原無“者”字,據《楞伽師資記》補。

    30.達,《d續藏經》本作“脫”。

    31.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楞伽師資記》作“攝(一作“攝化”)眾生而無(一和“不”)取相”

    32.余五︰指其它五度,即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33.喘︰chu n(上聲),呼吸急促。一說,同“惴”,zhu (去聲),恐懼。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燈法本 達摩祖師血脈論
    血脈論

    1、三界興起2,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2、問曰︰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

    答曰︰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吾?問吾即是汝心,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無有是處。自性真實,非因非果。法即是心義。自心是菩提,自心是涅。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無有是處。佛及菩提皆在何處?譬如有人以手捉虛空,得否?虛空但有名,亦無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覓佛,終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心外既無佛,何起佛見?遞相誑惑,不能了本心,被它無情物攝,無自由分。若又不信,自誑無益,佛無過患。眾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而不識佛,但是外覓佛者,盡是不識自心是佛。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

    若欲覓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回,三界受苦,無有出期。昔有善星比丘3,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回,為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論,以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閑文書,都無用處。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知識,切須苦求,令心會解。

    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誑無益。縱有珍寶如山,眷屬如恆河沙,開眼即見,合眼還見麼?故知有為之法,如夢幻等。若不急尋師,空過一生。然而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若未悟解,須勤苦參學,因教方得悟。若自明了,不學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別皂白,妄言宣佛敕,謗佛忌法4。如斯等類,說法如雨,盡是魔說,即非佛說。師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揮,不覺墮生死海。但是不見性人,妄稱是佛,此等眾生,是大罪人,誑他一切眾生,令入魔界。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盡是魔說,魔家眷屬,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憑何免生死?

    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若離眾生性、別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處?眾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

    3、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得成佛否?

    答曰︰不得。

    又問︰因何不得?

    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回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若是佛,不習外道法。佛是無業5人,無因果;但有少法可得,盡是謗佛,憑何得成?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見,佛都不許。佛無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淨。諸法無修無證,無因無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惡,佛不精進,佛不懈怠,佛是無作6人。但有住著心見佛,即不許也。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見此義,一切時中,一切處處,皆是不了本心。若不見性,一切時中擬作無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無記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惡。若擬修無作法,先須見性,然後息緣慮。若不見性、得成佛道,無有是處。有人撥無7因果,熾然作惡業,妄言本空、作惡無過;如此之人,墮無間黑暗地獄,永無出期。若是智人,不應作如是見解。

    4、問曰︰既若8施為運動,一切時中皆是本心,色身無常之時,雲何不見本心?

    答曰︰本心常現前,汝自不見。

    問曰︰心既見9在,何故不見?

    師雲︰汝曾作夢否?

    答︰曾作夢。

    問曰︰汝作夢之時,是汝本身否?

    答︰是本身。

    又問︰汝言語施為運動,與汝別不別?

    答︰不別。

    師雲︰既若不別,即10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從無始曠大劫來,與如今不別;未曾有生死,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好不惡,不來不去,亦無是非,亦無男女相,亦無僧俗老少,無聖無凡,亦無佛,亦無眾生,亦無修證,亦無因果,亦無筋力,亦無相貌;猶如虛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為礙,出沒往來,自在神通,透五蘊山,渡生死河,一切業拘11此法身不得。此心微妙難見。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見。于此光明中,運手動足者如恆河沙,及乎12問著,總道不得,猶如木人相似。總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識?佛言,一切眾生盡是迷人,因此作業,墮生死河,欲出還沒,只為不見性。眾生若不迷,固何問著其中事,無有一人得會者?自家運手動足,因何不識?故知聖人語不錯,迷人自不會曉。故知此難明,惟佛一人能會此法;余人天及眾生等,盡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方名法性,亦名解脫。生死不拘,一切法拘他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來,亦名不思議,亦名聖體,亦名長生不死,亦名大仙。名雖不同,體即是一。聖人種種分別,皆不離自心。

    心量廣大,應用無究。應眼見色,應耳聞聲,應鼻嗅香,應舌知味,乃至施為運動,皆是自心。一切時中,但有語言,即是自心。故雲“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色無盡是自心,心識善能分別一切,乃至施為運用,皆是智慧。心無形相,智慧亦無盡,故雲“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四大色身即是煩惱,色身即有生滅。法身常住而無所住,如來法身常不變異,故經雲︰“眾生應知,佛性本自有之”。迦葉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即此同諸佛心。前佛後佛只傳此心,除此心外,無佛可得。顛倒眾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馳求,終日忙忙,念佛禮佛,佛在何處?不應作如是等見,但識13自心,心外更無別佛。

    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雲︰“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自心是佛,不應將佛禮佛。但是有佛及菩薩相貌忽爾見14前,亦切不用禮敬——我心空寂,本無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盡落邪道。若是幻從心起,即不用禮。禮者不知,知者不禮,禮被魔攝。恐學人不知,故作是辨。諸佛如來本性體上,都無如是相貌,切須在意。但有異境界,切不用采括15,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來清淨,何處有如許相貌?乃至天、龍、夜叉、鬼神、帝釋、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懼——我心本來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相,但莫取相。若起佛見、法見及佛菩薩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墮眾生位中。若欲直會,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無別語。都無定實,幻無定相,是無常法;但不取相,合他聖意。故經雲︰“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5、問曰︰因何不得禮佛菩薩等?

    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羅示見16神通,皆作得菩薩相貌;種種變化,皆是外道,總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錯禮拜。佛是西國語,此土雲覺性。覺者靈覺,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聖所測。直見本性,名之為禪。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至道幽深,不可話會17,典教憑何所及?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見性即是佛。聖體本來清淨,無有雜穢。所有言說,皆是聖人從心起用。用體本來空,名言尚不及,十二部經憑何得及?道本圓成,不用修證。道非聲色,微妙難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說也。唯有如來能知,余人天等類,都不覺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執相;不了自心本來空寂,妄執相及一切法,即墮外道。若知諸法從心生,不應有執;執即不知。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千經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教將何用?至理絕言,教是言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

    若夜夢見樓閣宮殿象馬之屬,及樹木叢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樂著;盡是托18生之處,切須在意。臨終之時,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被魔攝。法身本來清淨無受,只緣迷故,不覺不知,因茲故妄受報。所以有樂著,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來身心,即不染習。若從聖入凡,示現種種雜類等,自為眾生,故聖人逆順皆得自在,一切業拘他不得。聖成久矣,有大威德,一切品類業被他聖人轉,天堂地獄無奈他何。凡夫神識昏昧,不同聖人內外明徹。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後悔、無相救處。貧窮困苦皆從妄想生。若了是心,遞相勸勉,但無作而作,即入如來知見。

    初發心人,神識總不定。若夢中頻見異境,輒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從外來。夢若見光明出現,過于日輪,即余習頓盡,法界性見。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可自知,不可向人說。或靜園林中,行住坐臥,眼見光明,或大或小,莫與人說,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靜暗中,行住坐臥,眼見光明,與晝無異,不得怪,並是自心欲明顯。或夜夢中,見星月分明,亦自心諸緣欲息,亦不得向人說。夢若昏昏,猶如陰暗中行,亦是自心煩惱障重,亦可自知。

    若見本性,不用讀經念佛。廣學多知無益,神識轉昏。設教只為標心;若識心,何用看教?若從凡入聖,即須息業養神,隨分過日。若多嗔恚,令性轉與道相違,自賺19無益。聖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沒,隱顯不定,一切業拘他不得。聖人破邪魔。一切眾生但見本性,余習頓滅,神識不昧,須是直下便會,只在如今。欲真會道,莫執一切法,息業養神,余習亦盡,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會佛意,用功最多,違背聖意,終日區區20念佛轉經,昏于神性,不免輪回。佛是閑人,何用區區廣求名利,後時何用?但不見性人,讀經念佛,長學精進,六時行道,長坐不臥,廣學多聞,以為佛法。此等眾生,盡是謗佛法人。

    前佛後佛,只言見性。諸行無常,若不見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中,阿難多聞第一,于佛無識,只學多聞。二乘外道皆無識佛,識數21修證,墮在因果,是眾生報,不免生死。違背佛意,即是謗佛眾生,殺卻無罪過。經雲︰“闡提人不生信心,殺卻無罪過”。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見性,即不用取次22謗他良善,自賺無益。善惡歷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獄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現墮黑暗地獄中,亦不覺不知;只緣業重故,所以不信。譬如無目人,不信道23有光明,縱向伊說,亦不信,只緣盲故,憑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復如是。現今墮畜生雜類,誕24在貧窮下賤,求生不得,求死不得。雖受是苦,直問著,亦言我今快樂,不異天堂。故知一切眾生,生處為樂,亦不覺不知。如斯惡人,只緣業障重故,所以不能發信心者,不自由他25也。

    若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須發,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須發,亦是外道。

    6、問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淫欲。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淫欲本來空寂,不假斷除,亦不樂著。何以故?性本清淨故。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淨,染污不得。法身本來無受,無饑無渴,無寒無熱,無病,無恩愛,無眷屬,無苦樂,無好惡,無短長,無強弱,本來無有一物可得。只緣執有此色身,因即有饑渴寒熱瘴病等相;若不執,即一任作為,于生死中得大自在,轉一切法,與聖人神通自在無礙,無處不安。若心有疑,決定透一切境界不過。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輪回生死。若見性,旃陀羅亦得成佛。

    7、問曰︰旃陀羅殺生作業,如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作業;縱作業不同,一切業拘他不得。從無始曠大劫來,只為不見性,墮地獄中,所以作業輪回生死。縱悟得本性,終不作業。若不見性,念佛免報不得,非論26殺生命。若見性,疑心頓除,殺生命亦不奈他何。

    8、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遞傳心印。吾今來此土,唯傳一心,不言戒、施、精進、苦行,乃至入水火、登于27劍輪,一食卯齋28,長坐不臥,盡是外道有為法。若識得施為運動靈覺之性,即諸佛心。前佛後佛,只言傳心,更無別法。若識此法,凡夫一字不識,亦是佛。若不識自己靈覺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塵,覓佛終不得也。

    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無形相,無因果,無筋骨,猶如虛空,取不得,不同質礙,不同外道。此心除如來一人能會,其余眾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離四大色身中。若離此心,即無能運動;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身是無情,因何運動?若自心動,乃至語言施為運動,見聞覺知,皆是心動。心動用動,動即其用。動外無心,心外無動。動不是心,心不是動。動本無心,心本無動。動不離心,心不離動。動無心離,心無動離。動是心用,用是心動。即動即用,不動不用。用體本空,空本無動;動用同心,心本無動。故經雲︰“動而無所動。”是故終日見而未曾見,終日聞而未曾聞,終日覺而未曾覺,終日知而未曾知,終日行坐而未曾行坐,終日嗔喜而未曾嗔喜。故經雲︰“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見聞覺知,本自圓寂,乃至嗔喜痛癢,何異木人,只緣推尋痛癢不可得故。經雲︰“惡業即得苦報,善業即有善報”。不但嗔墮地獄,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執,即諸業脫。若不見性,誦經決無憑,說亦無盡。

    略標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29。

    9、偈曰30︰

    吾本來此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江槎分玉浪,管炬開金鎖。五口相共行,九十無彼我。31——

    【注解】

    1.俗稱《達磨血脈論》,為《少室六門》中的第六門,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d續藏經》第六十三冊、《禪宗全書》第一零一冊。有人認為該書並非達磨,所作,應是與《寶林傳》同時或稍後時期,假借達磨之名而撰述的。關于作者,有說應屬馬祖系傳人,有說是牛頭系弟子。一書所錄文本,以《大正藏本》為底本,參照《d續藏經》本校勘。《d續藏經》本,文首有任哲齊序,今從《大正藏》本,略去任哲序。

    2.興起,《d續藏經》本作“混起”。

    3.善星比丘,傳說是佛為太子時之子。出家讀誦十二部經,能斷欲界之煩惱,發得第四禪定,謂為真涅。然彼近惡友,退失所得之解脫,以為無涅之法,起撥無因果之邪見,且向佛起惡心,生墮無間地獄,因之稱為闡提比丘。闡提者,一闡提之路,不信之義,不成佛之義,又稱曰四禪比丘。《涅經》卷三十三雲︰“善星比丘是佛菩薩時子,出家之後受持讀誦分別解說十二部經,壞欲界結,獲得四禪。(中略)善星比丘雖復讀誦分別解脫十二部經獲得四禪,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之義,親近惡友,退失四禪。失四禪已,生惡邪見。作如是言︰無佛無法,無有涅。(中略)善男子!汝若不信如是事者,善量比丘今者在尼邊禪河,可共往問。爾時如來即與迦葉往善星所,善星比丘遙見如來,見已,即生惡邪之心。以惡心故,生身陷入阿鼻地獄。(中略)以其宣說無因無果、無有作業,爾乃記彼永斷善根,是一闡提廁下之人,地獄劫住。”

    4.原作“妄法”,今從《d續藏經》本及《禪宗全書》本改為“忌法”。忌法,因嫉恨而誹謗正法。

    5.無業︰不造作生死業。

    6.無作︰無為,無心而應物。

    7.撥無︰廢除,否定。

    8.既若︰猶言既然。

    9.見,同“現”。

    10.原本作“即是”,今從《d續藏經》本刪去“是”字。

    11.拘︰系縛,束縛。

    12.原作“及于”,今從《d續藏經》本改為“及乎”。

    13.《d續藏經》本亦作“知”。

    14.見︰同“現”。

    15.采括︰猶言理睬、執著。

    16.示見︰示現。

    17.話會︰從文字語言中領會得。

    18.原作“詫”,今從《d續藏經》本改為“托”。

    19.賺︰欺騙。

    20.區區︰辛勞貌。

    21.數︰就小乘一切有部而言,數有二義,一指慧數,二指法數,均以斷惑證真為歸旨。就外道之數論派而言,數指以分別智計度諸法,安名立論。

    22.取次︰任意,隨便。

    23.不信道︰不相信。

    24.誕︰生,出生。

    25.不自由他︰即不能自主,被他物所轉。他,《d續藏經》本作“它”。

    26.非論︰猶言“更不用說”。

    27.原無“于”字,據《d續藏經》本補。

    28.《d續藏經》本無“卯齋”二字。今從《大正藏》本。卯齋,早齋,早飯。

    29.《d續藏經》後,有“頌曰︰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今從《大正藏》本。

    30.原本作“說頌曰”,今從《d續藏經》本,改作“偈曰”。

    31.《d續藏經》本只載前四句偈,無後四句偈。今從《大正藏》本。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燈法本 達摩祖師悟性論
    悟性論

    1.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故經雲︰“寂來是菩提,滅諸相故”。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經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2發大乘,超三界3。

    2.三界者,貪嗔痴是。返貪嗔痴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貪嗔痴亦無實性,但據眾而言矣。能返照、了了見,貪嗔痴性即是佛性,貪嗔痴外更無別有佛性。經雲︰“諸佛從本來,常處于三毒,長養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菩薩所行之處也。無所不乘,亦無所乘,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經雲︰“無乘為佛乘也”。

    3.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遍體求之,必無定處,當知此人解佛語。經雲︰“五蘊窟宅,是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是禪定。知心是空,名為見佛。何以故?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于心,名為見佛。舍身不吝,名大布施。離諸動定,名大坐禪。何以故?凡夫一向動,小乘一向定;為出過凡夫、小乘之坐禪,名大坐禪。若作此會者,一切諸相不離自解,一切諸病不治自差4。此皆大禪定力。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護法,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般涅,不處無明為大智慧,無煩惱處名般涅,無相處名為彼岸。迷時有此岸,悟時無此岸。何以故?為凡夫一向住此。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離于此彼岸也。若見彼岸異于此岸,此人之心已無禪定。

    4.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異,只隔其迷悟耳。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平等法中,不見凡夫異于聖人。經雲︰“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聖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5大菩薩與諸佛如來行也。若見生異于死,動異于靜,皆名不平等。不見煩惱異于涅,是名平等。何以故?煩惱與涅,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妄斷煩惱,妄入涅,為涅所滯。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

    5.涅者,涅而不生,而不死,出離生死,出6般涅。心無去來,即入涅。是知涅即是空心。諸佛入涅者,即是無妄想處。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煩惱處。空閑處者,即是無貪嗔痴也。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痴為無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

    6.凡言一心7者,似破瓦石竹木無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即知自寂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無。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不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是知將心學法,則心法俱迷;不將心學法,則心法俱悟。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有生滅。有者有于無,無者無于有,是名真見。

    7.夫真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何以故?無所見故,見無見故,見非見故。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心境相對,見生于中;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故心境俱淨,乃名為真見。作此解時,乃名正見。不見一切法,乃名為真見。作此解時,乃名正見。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見與不見,俱不見故;解與不解,俱不解故。無見之見,乃名真見;無解之解,乃名真解。夫真見者,非直見于見,亦乃見于不見。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不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無所解者,始名真解,解與不解,俱非解也8。經雲︰“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為空,解與不解俱是真;以心為有,解與不解俱是妄。若解時,法逐人;若不解時,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則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則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則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則法皆真。是以聖人亦不將心求法,亦不將法求心,亦不將心求心,亦不將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故常為在定。

    8.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心生則真法滅,心滅則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不相屬,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屬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場。迷時有罪,解9時無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迷時,無罪見罪;若解時,即罪無罪。何以故?罪無處所故。經雲︰“諸法無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業即為消滅。迷時,六識五陰皆是煩惱生死法;悟時,六識五陰皆是涅無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時,無心可得;若得道時,無道可得。若言將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見。迷時有佛有法,悟10無佛無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9.夫修道者,身滅道成,亦如甲拆樹生。此業報身,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隨念念修之;亦不得厭生死,亦不得愛生死,但念念之中,俱不妄想,則生證有余涅,死入無生法忍。眼見色時,不染于色;耳聞聲時,不染于聲,皆解脫也。眼不著色,眼為禪門;耳不著聲,耳為禪門。總而言之,見色性者常解脫,見色相者常系縛。不為煩惱所系縛者即名解脫,更無別解脫。善觀色者,色不生于心,心不生于色,即色與心俱是清淨。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國。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若一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為體非有非無,在凡即有,在聖即無。聖人無其心,故胸臆空洞,與天同量。

    10.心得涅時,即不見有涅。何以故?心是涅。若心外更見涅,此名著邪見也。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子,為因煩惱而得智慧。只可道煩惱生如來,不可得道煩惱是如來。故身心為田疇,煩惱為種子,智慧為萌芽,如來喻于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樹中。煩惱若盡,佛從心出;朽腐若盡,香從樹出。即知樹外無香,心外無佛。若樹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11.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國土穢惡;心中無三毒者,是名國土清淨。經雲︰“若使國土不淨,穢惡充滿,諸佛世尊于中出者,無有是處。”11不淨、穢惡者,即無明三毒也;諸佛世尊者,即清淨,覺悟心也。

    12.一切言語無非佛法。若能無其所言,即盡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終日默而非道。是故如來言不乘12默,默不乘13言,言不離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時而言,言亦解脫;若不知時而默者,默亦系縛。是故言若離相,言亦名解脫;默若著相,默即是系縛。夫文字者,本性解脫。文字不能就系縛,系縛自來就文字。法無高下;若見高下,即非法也。非法為筏,是法為人14。筏者,人乘其筏者,即渡非法,則是法也。

    13.若以世俗言之,即有男女貴賤;以道言之,即無男女貴賤。以是天女悟道,不變女形;車匿15解真,寧移賤稱乎?此蓋非男女貴賤,皆由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14.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亦如離水無冰,亦如離冰無水。凡言離心無佛者,非是遠離于心,但使不著心相。經雲︰“不見相,名為見佛。即是離心相也。離佛無心者;言佛從心出,心能生佛。然佛從心生,而佛未嘗生心。亦如魚生于水,水不生于魚。欲觀于魚者,未見魚而先見水;欲觀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即知已見魚者忘于水,已見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眾生與菩提,亦如冰之16與水;為三毒所燒,即名眾生;為三解脫所淨,即名菩提。為三冬所凍,即名為冰;為三夏所消,即名為水。若舍卻冰,即無別水;若棄卻眾生,則無別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眾生性者,即菩提性也。

    15.眾生與菩提同一性,亦如烏頭與附子17共根耳;但時節不同,迷悟異境,故有眾生、菩提二名矣。蛇化為龍,不改其鱗;凡變為聖,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內照,身者戒外貞。眾生度佛,佛度眾生,是名平等。眾生度佛者,煩惱生悟解;佛度眾生者,悟解滅煩惱。非無煩惱,非無悟解;是知非煩惱無以生悟解,非悟解無以滅煩惱。若迷時佛度眾生,若悟時眾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眾生度故。諸佛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無明貪愛皆是眾生別名也。眾生與無明,亦如右掌與左掌18,更無別也。迷時在此岸,悟時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見相,則離迷悟;既離迷悟,亦無彼岸。如來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提也。

    16.佛有三身者︰化身、報身、法身。若眾生常作善根,即化身現。修智慧,即報身現。覺無為,即法身現。飛騰十方,隨宜救濟者,化身佛也。斷惑修善,雪山成道者,報身佛也。無言無說,湛然常住者,法身佛也。若論至理,一佛尚無,何得有三?此言三身者,但據人智有上中下。下智之人妄興福力,妄見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斷煩惱,妄見報身佛;上智之人妄證菩提,妄見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內照圓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是知三身與萬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此即解脫心,成于大道。經雲︰“佛不說法,不度眾生,不證菩提。”此之謂矣!

    17.眾生造業,業不造眾生。今世造業,後世受報,無有脫時。唯有至人19,于此身中,不造諸業,故不受報。經雲︰“諸業不造,自然得道。”豈虛言哉!人能造業,業不能造人。人若造業,業與人俱生;人若不造業,業與人俱滅。是知業由人造,人由業生。人若不造業,即業無由生人20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業,妄說無報,豈不苦哉!若以至理而論之,前心造、後心報,何有脫時?若前心不造,即後心無報,亦安得妄見業報哉?

    18.經雲︰“雖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見。雖信有佛,言佛有金鏘、馬麥之報21,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闡提。”解聖法者,名為聖人;解凡法者,名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聖法,即凡夫成聖人矣。世間愚人,但欲遠求聖人,不信慧解之心為聖人也。經雲︰“無智人中,莫說此經。”此經者,心也,法也。無智之人,不信此心、成于聖人,但欲遠求外學,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墮邪見,失心狂亂。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內淨,由22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病本也。凡夫當生憂死,飽臨愁饑23,皆名大惑。所以聖人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念念歸道。24

    19.夜坐偈雲︰

    一更端坐結跏趺,怡神寂照胸同虛。

    曠劫由來不生滅,何須生滅滅生渠。

    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如如。

    二更凝神轉明淨,不起憶想真如性。

    森羅萬像並歸空,更執有空還是病。

    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25想論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懷,誰道即凡非是聖。

    三更心淨等虛空,遍滿十方無不通。

    山河石壁無能障,恆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無無性即含融。

    非但諸佛能如此,有情之類普皆同。

    四更無滅亦無生,量與虛空法界平。

    無來無去無起滅,非有非無非暗明。

    無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應能識,未會眾生由若26盲。

    五更般若照無邊,不起一念歷三千。

    欲見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奧非心測,不用尋逐令疲極。

    若能無念即真求,更若有求還不識。

    20.真性頌27——

    【注解】

    1.見《少室六門》第五門。本書所錄文字,以《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少室六門》為底本,參照《d續藏經》第六十三冊《達磨大師悟性論》校勘。

    2.以,同“已”

    3.原本“超三界”前有“乃”字,今從《d續藏經》本刪去。

    4.差︰音ch i,同“瘥”,病除。

    5.唯︰《d續藏經》本作“唯有”。

    6.出︰《大正藏》本及《d續藏經》本均作“出”,而坊間本作“名”。

    7.一心,《d續藏經》本作“一法”。

    8.這段的大意是說,真性(自性)超越于見與不見、解(悟)與不解(迷),對于見與不見、解與不解,都不生心。若在見與不見、解與不解二邊上產生分別執著,即舍本逐末。故雲“不見一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用名解法。何以故?見與不見,俱不見故;解與不解,俱不解故。”雖然如是,真性,無論是見還是不見、解還是不解,都不曾失過,與見不見、解不解都沒有交涉。何以故?真性是體,見不見、解不解俱是真懷之相用。故雲“夫真見者,非直見于見,亦乃見于不見。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不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無所解者,始名真解;解與不解,俱非解也”

    9.解,《d續藏經》本作“將”,今從《大正藏》本。

    10.坊間流通本,“悟”字後有“時”字。今從《大正藏》本及《d續藏經》本。

    11.見《大般涅經》卷二十四。原文是“若使世界不淨充滿,諸佛世尊于中出者,無有是處。善男子!汝今莫謂諸佛出于不淨世界。當知是心不善、狹劣。汝今當知我實不出閻浮提界。”原本無“者”字,且“無有是處”的“是”作“此”字,今據《涅經》及《d續藏經》本補“者”字,改“此”為“是”。“無有是處”,《d續藏經》本作“無有此事”。

    12.乘,《大正藏》本、《d續藏經》本均和“乘”,但據上下文意看,疑為“乖”字。

    13.同上

    14.非法為筏,是法為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非法者,以法為目的,執著于法,忘記了解脫。是法者,以人之解脫。是法者,以人之解脫為目的,不執著于法,解脫之後,法亦當棄。

    15.車匿,意譯為應作、樂作、欲作、覆藏,乃淨飯王之僕役,悉達太子逾城出家時,為太子之馭者,以太子意堅不返,遂持太子剃脫之須發、寶冠、明珠還宮。佛陀證道歸城時,隨佛陀出家。初傲慢,惡口之性不改,犯罪亦不悔過,與諸比丘不和,人稱惡口車匿、惡性車匿。佛陀欲涅時,阿難請示佛陀,如何與闡怒等惡行比丘相處,佛陀言︰“我滅度後,若彼闡怒不順威儀,不受教試,汝等當共行梵檀罰,敕諸比丘,不得與語,亦勿往返教授從事。”此即後世佛弟子與不受教試者相處之道。佛陀入滅後,弟子依法治之,車匿比丘始悔悟,後隨阿難學道,證阿羅漢果。

    16.原本無“之”字,據《d續藏經》本補。

    17.烏頭,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經加工,即為附子,性辛甘熱,有毒,歸心腎脾經,有回陽救逆、助陽補火、散寒止痛之功效。

    18.《d續藏經》本作“左掌與右掌”。

    19.至人,坊間流通本一作“聖人”,今從《大正藏》本及《d續藏經》本,作“至人”。

    20.原本作“人生”,今據《d續藏經》本改為“生人”。

    21.金鏘馬麥之報︰金鏘之報,《蓮華面經》卷一︰“復告阿難,善惡之業終不敗亡。我于過去曾作商主,入于大海,活多人故,手殺一人,以是業緣,乃至成佛,猶尚身受金鏘之報。”馬麥之報,佛嘗受阿耆達王之請,至彼國結夏安居,遇災荒,谷米昂貴,受販馬人供養,與五百比丘共食馬麥三月。此為佛十難之一。佛言,“過去世時,有比婆葉如來,在頭摩跋城中,與大比丘眾俱。有頭王與諸臣民,請佛供養,及比丘僧,佛默然許之。王還,具饌已畢,即執香記,啟曰︰唯願屈尊來受我供。佛敕大眾往詣王宮。食畢各還。時為病比丘取食而歸。爾時城中有婆羅門,教五百童子。佛從婆羅門所過時,婆羅門見食香美,便起妒意︰‘此髡沙門,正應食馬麥,不應食甘饌。’亦教童子言︰‘此等師主,皆食馬麥。’時婆羅門者,即我身是。五百童子者,五百羅漢是。我時言他食馬麥故,受諸苦報,今雖得佛,由此殘緣,我及眾等于毗蘭邑食馬麥九十日也。”

    22.由,同“猶”。

    23.《d續藏經》本作“飽臨愁饑”。

    24.坊間流通本後,尚有“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須早求人天之善,無令兩失”一句。疑為批注,混入正文,非為原文。

    25.妄,《d續藏經》本作“安”。

    26.由若︰猶若、好比。

    27.此真性頌圖上文字為“圓始終常妙極真離性情緣理空忘照滅身至淨明。”可左旋,亦可右旋,根據個人的體悟,當有多種句讀,如“圓始終常妙,極真離性情,緣理空忘照,滅身至淨明”。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燈法本 達摩祖師破相論
    破相論

    1、問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2,當修何法,最為省要?

    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

    2、問曰︰何一法能攝諸法?

    答曰︰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而始生,及伐樹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則省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則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3、問曰︰雲何觀心稱之為了?

    答曰︰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了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雲何為二?一者淨心,二者染心。此二種心,法界自然、本來俱有,雖離假緣,合互相待。淨心恆樂善因,染體常思惡業。若不受所染,則稱之為聖;遂能遠離諸苦,證涅樂。若隨染心造業,受其纏覆,則名之為凡,沉淪三界,受種種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體故。《十地經》雲︰“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雲所3覆,如瓶內燈光,不能顯現。”又《涅經》雲︰“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佛性者,即覺性也。但自覺覺他,覺智明了,則名解脫。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因其覺根,遂能顯現諸功德樹。涅之果,因此而成。如是觀心,可名為了。

    4、問︰上說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覺為根,未審無明之心,以何為根?

    答︰無明之心,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及恆河沙眾惡,皆因三毒以為根本。其三毒者,即貪嗔痴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猶如大樹,根雖是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邊。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諸惡業百千萬億,倍過于前,不可為喻。如是三毒心,于本體中,應現六根,亦名六賊,即六識也。由此六識,出入諸根,貪著萬境,能成惡業,障真如體,故名4六賊。眾生由此三毒六賊,惑亂身心,沉沒生死,輪回六趣,受諸苦惱;猶如江河,因少泉源,涓流不絕,乃能彌漫,波濤萬里。若復有人斷其本源,即眾流皆息。求解脫者,能轉三毒為三聚淨戒,轉六賊為六波羅蜜,自然永離一切苦海。

    5、問︰六趣三界廣大無邊,若唯觀心,何由免無窮之苦?

    答︰三界業報,唯心所生;本若無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痴為無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業輕重,受報不同,分歸六處,故名六趣。

    6、問︰雲何輕重分之為六?

    答曰︰眾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輕趣。雲何三輕趣?所謂迷修十善,妄求快樂,未免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愛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執有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羅趣。如是三類,名三輕趣。雲何三重趣?所謂縱三毒心,唯造惡業,墮三重趣。若貪業重者,墮惡鬼趣;嗔業重者,墮地獄趣;痴業重者,墮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輕,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業,由自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惡,三界六趣輪回之苦,自然消滅,即得解脫。

    7、問曰︰如佛所說,我于三大阿僧劫,無量勤苦,方成佛道。雲何今說唯只觀心而制三毒,即名解脫?

    答︰佛所說,言無虛妄也。阿僧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漢名不可數。此三毒心,于中有恆沙惡念,于一一念中,皆為一劫,如是恆沙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蓋,若不超彼三大恆沙毒惡之心,雲何名為解脫?今若能轉貪嗔痴等三毒心為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劫。末世眾生愚痴鈍根,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秘密之說,遂言成佛塵劫未期,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5

    8、問︰菩薩摩訶薩由持三聚淨戒,行六波羅蜜,方成佛道。今令學者唯只觀心,不修戒行,雲何成佛?

    答︰三聚淨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心,成無量善聚。聚者,會也,無量善法普會于心,故名三聚淨戒。六波羅蜜者,即淨六根也。胡名波羅蜜,漢名達彼岸,以六根清淨,不染六塵,即是度6煩惱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羅蜜。

    9、問︰如經所說,三聚淨戒者,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豈不文義有乖?

    答︰佛所說經,是真實語。菩薩摩訶薩,于過去因中修行時,為對三毒,發三誓願。斷一切惡,故常持戒,對于貪毒。誓修一切善,故常習定,對于嗔毒。誓度一切眾生,故常修慧,對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種淨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諸惡消滅,名之為斷。諸善具足,名之為修。以能斷惡修善,則萬行成就,自他俱利,普濟群生,名之為度。故知所修戒行不離于心,若自心清淨,則一切佛土皆悉清淨。故經雲︰“心垢則眾生垢,心淨則眾生淨。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三聚淨戒自然成就。

    10、問曰︰如經所說,六波羅蜜者,亦名六度;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今言六根清淨,名波羅蜜者,何為通會?又六度者,其義如何?

    答︰欲修六度,當淨六根、降六賊。能舍眼賊,離諸色境,名為布施;能禁耳賊,于彼聲塵,不令放逸,名為持戒;能伏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柔,名為忍辱;能制舌賊,不貪諸味,贊詠講說,名為精進;能降身賊,于諸觸欲,湛然不動,名為禪定;能調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名為智慧。六度者,運也,六波羅蜜喻若船筏,能運眾生,達于彼岸,故名六度。

    11、問︰經雲︰“釋迦如來為菩薩時,曾飲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飲乳,後證佛果,豈唯觀心得解脫乎7?

    答︰誠知所言無虛妄也8;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種,佛所食者,不是世間不淨之乳,乃是真如清淨法乳也。三斗者,即三聚淨戒;六升者,即六波羅蜜。成佛道時,由食如是清淨法乳,方證佛果。若言如來食于世間和合不淨牛羶腥乳者,豈不謗誤之甚乎!真如者,自是金剛不壞無漏法身,永離世間一切諸苦;豈須如是不淨之乳,以充饑渴!如經所說,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濕,不食谷麥糠麩,不與特牛9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此牛者,毗盧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憐愍一切,故于清淨法體中,出如是三聚淨戒、六波羅蜜微妙法乳,養10育一切求解脫者。如是真淨之牛,清淨之乳,非但如來飲之成道,一切眾生若能飲者,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2、問︰經中所說,佛令眾生修造伽藍,鑄寫形像,燒香散花,燃長明燈,晝夜六時,繞塔行道,持齋禮拜,種種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觀心,總攝諸行,說如是事,應虛妄也。

    答︰佛所說經,有無量方便,以一切眾生鈍根狹劣,不悟甚深之義,所以假有為喻無為。若復不修內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言伽藍者,西國語11,此土翻為清淨地也。若永除三毒,常淨六根,身心湛然,內外清淨,是名修造伽藍。

    鑄寫形像者,即是一切眾生求佛道也;所謂修諸覺行,彷像12如來真容妙相,豈是鑄寫金銅之所作乎?是故求解脫者,以身為爐,以法為火,以智慧為巧匠,以三聚淨戒、六波羅蜜以為模樣13;煉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14奉行,一無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謂究竟常住微妙色身,不是有為敗壞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鑄寫真容,憑何輒言功德?

    又燒香者,亦非世間有相之香,乃是無為正法之香也;薰諸臭穢無明惡業,悉令消滅。正法香者,其有五種︰一者戒香,所謂能斷諸惡,能修諸善;二者定香,所謂深信大乘,心無退轉;三者慧香,所謂常于身心,內自觀察;四者解脫香,所謂能斷一切無明結縛;五者解脫知見香,所謂觀照常明,通達無礙。如是五種香,名為最上之香,世間無比。佛在世日,令諸弟子,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寶香,供養十方諸佛。今時眾生不解如來真實之義,唯將外火燒于世間沉檀、薰陸15質礙之香,希望福報,雲何可得乎?

    又散花者,義亦如是,所謂演說正法16,諸功德花,饒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莊嚴。此功德花,佛所贊嘆,究竟常住,無凋落期。若復有人,散如是花,獲福無量。若言如來令眾生剪截繒彩,傷損草木,以為散花,無有是處。所以者何?持淨戒者,于諸天地森羅萬像,不令觸犯;若誤犯者,猶獲大罪,況復今者故毀淨戒,傷損萬物,求于福報,欲益返損,豈有是乎?

    長明燈者,即正覺心也,覺之明了17,喻之為燈。是故一切求解脫者,身18為燈台,心為燈炷,增諸戒行,以為添油;智慧明達,喻如燈火。常燃如是真正覺燈,而照一切無明痴暗。能以此法輪,次第相開示,即是一燈燃百千燈,燈燈無盡,故號長明。過去有佛,名曰燃燈,義亦如是。愚痴眾生,不會如來方便之說,專行虛妄,執著有為,遂燃世間酥19油之燈,以照空室,乃稱依教,豈不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間一毫相光,能照萬八千世界,豈假如是酥油之燈,以為利益!審察斯理,應不然乎!

    又六時行道者,所謂六根之中,于一切時,常行佛道,修諸覺行,調伏六根,長時不舍,名為六時行道。

    繞塔行道者,塔者,是身也,當修覺行,巡繞身心,念念不停,名為繞塔。過去諸聖,皆行此道,至涅時。今時世人,不會此理,曾不內行,唯執外求;將質礙身,繞世間塔,日夜走驟,徒自疲勞,而于真性,一無利益。

    又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功。齋者齊也,所謂齊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于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內制三毒,勤覺察清淨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食有五種︰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俗塵。此五種食,名為持齋20。若復有人,不食如是五種淨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唯斷于無明之食,若輒觸者21,名為破齋。若有破,雲何獲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皆為諸惡,貪欲恣情,不生慚愧,唯斷外食,自為持齋,必無是處。

    又禮拜者,當如法也,必須理體內明,事隨權變,會如是義,乃名依法。夫禮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謂恭敬真性,屈伏無明,名為禮拜。若能惡情永滅,善念恆存,雖不理相22,名為禮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謙下心,亦為禮拜,故須屈伏外身,示內恭敬。覺外明內,性相相應。若復不行理法,唯執外求,內則放縱貪痴,常為惡業,外即空勞身相,詐現威儀23,無慚于聖,徒誑于凡,不免輪回,豈成功德!

    13、問︰如經說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淨土,以此一門,即應成佛。何假觀心,求于解脫?

    答︰夫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為正,不了義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雲何到彼哉?佛者,覺也,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也。念者,憶也,所謂憶持戒行,不忘精進,了如是義,名之為念。故知念在于心,非在于言。因筌24求魚,得魚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稱念佛之名,須知念佛之道。若心無實,口誦空名,三毒內臻25,人我填臆26,將無明心,向外求佛,徒爾虛功。且如誦之與念,義理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故知念從心起,名為覺行之門;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執相27求理,終無是處。故知過去諸聖所修念佛,皆非外說,唯只推心28。心即眾善之源,心為萬德之主。涅常樂,由真心生;三界輪回,亦從心起。心是出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知門戶者,豈慮難入29?識關津者,何憂不通30?

    14、問︰如《溫室經》說,洗浴眾僧,獲福無量。此則憑于事法,功德始成,若為觀心,可相應乎?

    答︰洗浴眾僧者,非世間有為事也。世尊嘗為諸弟子說《溫室經》,欲令受持洗浴之法。其溫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溫淨戒湯,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莊嚴。當日比丘,聰明上智,皆悟聖意,如說修行,功德成就,俱登聖果。今時眾生,莫測其事,將世間水,洗質礙身,自謂依經,豈非誤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煩惱塵垢,本來無相,豈可將質礙水,洗無為身?事不相應,雲何悟道?若欲身得淨者,當觀此身,本因貪欲不淨所生,臭穢駢闐31,內外充滿。若洗此身求于淨者,猶如洗塹32,塹盡方淨。以此驗之,明知洗外非佛說也。是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隱說節事供養功德。其事有七,雲何為七?一者淨水,二者燃火,三者澡豆,四者楊枝,五者淨灰,六者酥膏,七者內衣。舉此七事,喻于七法。一切眾生由此七法,沐浴莊嚴,能除毒心、無明垢穢。其七法者︰一者淨戒,洗蕩愆非,猶如淨水,濯諸塵垢。二者智慧,觀察內外,猶如燃火,能溫淨水。三者分別,簡棄諸惡,猶如澡豆,能淨垢膩。四者真實,斷諸妄想,猶如楊枝,能消口氣。五者正信,決定無疑,猶如淨灰,摩身障風33。六者柔和,忍辱甘受,猶如酥膏,通潤皮膚。七者慚愧,悔諸惡業,猶如內衣,遮丑形體。如上七法,是經中秘密之義,皆是為諸大乘利根者說,非為少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無能解悟。

    15、竊見今時淺識,唯知事相為功34,廣費財寶,多傷水陸35,妄營像塔,虛役人夫36,積木疊泥,圖青畫綠,傾心盡力,損己迷它;未解慚愧,何曾覺悟!見有為則勤勤愛著,說無為則兀兀37如迷。且貪現世之小慈38,豈覺當來之大苦!此之修學,徒自疲勞,背正歸邪,誰言獲福?!但能攝心內照,覺觀外明,絕三毒、永使銷亡,閉六賊、不令侵擾;自然恆沙功德,種種莊嚴,無數法門,一一成就。超凡證聖,目擊非遙。悟在須臾,何煩皓首?真門幽秘,寧可具陳?39

    16、略述觀心,詳其少分,而說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40,求心不知待心知。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注解】

    1.《破相論》為《少室六門》中的第二門。其異本又稱《觀心論》。本書所錄文本,以《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少室六門》為底本,參照《d續藏經》第六十三冊《達磨大師破相論》校勘。

    2.《d續藏經》本“道”後有“者”字。

    3.原本無“所”,據《d續藏經》本補“所”字。

    4.原為“名為”,據《d續藏經》本改為“故名”。

    5.原本作“遂言成佛塵劫,斯豈不疑誤行人”,今從《d續藏經》本。

    6.度,同“渡”。

    7.乎,《d續藏經》本作“也”。

    8.《d續藏經》本作“成佛如此,言無虛妄也”。

    9.原本作“特牛”,《d續藏經》本作“孛牛”或作“牛”。特牛,指公牛。孛牛、牛均指母牛。孛,音b 陽平。,音z 去聲。

    10.養育︰原作“育”,據《d續藏經》本改作“養育”。

    11.西國語,《d續藏經》本作“兩國梵語”,“兩”當為“西”。今從《大正藏》本。

    12.彷像︰摹仿。

    13.原作“模酢保 翊印d續藏經》本改作“模樣”。模樣,即“模型”。  簟 i陽平”。

    14.教,《d續藏經》本作“敬”。

    15.薰陸︰植物名,產于西域,其樹高大,狀如古松,盛夏有木膠流出,可作香料。

    16.演說正法,《d續藏經》本作“豈說正法”。

    17.《d續藏經》本作“以覺明了”。

    18.《d續藏經》本“身”字前有“以”字。

    19.原為“甦”,據文本義改為“酥”。下同。

    20.持齋,《d續藏經》本作“齋食”。

    21.原作“輒作解者”,今據《d續藏經》本改作“若輒觸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持齋就是要斷無明食;若與此相反,經常與無明在一起,就是破齋。

    22.雖不理相︰意思就是說,雖然外表不行理法(即禮拜)。

    23.詐現威儀︰虛偽地做出種種威儀之相。詐,虛偽不實。

    24.筌,音qu n陽平,竹制捕魚的工具。

    25.臻︰集聚。

    26.人我填臆︰人我分別、人我是非塞滿胸中。

    27.相,原本作“外”,據《d續藏經》本改作“相”。

    28.唯只推心︰原作“只推內心”,今從《d續藏經》本。

    29.豈慮難入,《d續藏經》本作“豈慮難成”。

    30.何憂不通,《d續藏經》本作“何憂不達”。

    31.駢闐︰布集,連屬,充滿。

    32.塹︰壕溝。

    33.摩身障風︰摩擦身體,防止邪風入體。障風,防風。

    34.唯知事相為功︰只知道從形式上做功夫,卻不知從心性上去做功夫。

    35.水陸︰水里與陸地上所產的食物或生命。

    36.虛役人夫︰徒勞耗費人力。役,役使。

    37.兀兀︰昏沉貌。

    38.小慈︰猶言小善。

    39.寧可具陳︰豈能詳細說明。寧可,豈能、怎能。

    按︰第13、14、15這幾個段落,《d續藏經》本之順序與《大正藏》本有出入,今從《大正藏》本。

    40.這句偈語的意思是說,我本來是想尋找自己的心,可是最終發現,我的心一刻也沒有離開過我。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燈法本 達摩祖師安心法門
    安心法門

    1、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則識攝色,迷則色攝識2。但有心分別計較,自身現量3者悉皆是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動念處,是名正覺。

    2、問︰雲何自心現量?

    答︰見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不自無,自心計作無。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並是4自心計作有,自心計作無。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己之法王,即得解脫。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從文字解者,氣力弱。即事即法者深,從5汝種種運為,跳踉顛蹶6,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所施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體是法界故。

    3、問︰世間人種種學問,雲何不得道?

    答︰由見己故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憂,遇樂不喜,由不見己故。所以不知苦樂,由亡己7故。得至虛無,己自尚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4、問︰諸法既空,阿誰修道?

    答︰有阿誰,須修道;若無阿誰,即不須修道。阿誰者,亦我也。若無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無心,是為通達佛道。即物不起見,名為達道。逢物直達8,知其本源,此人慧眼開。智者任9物不任己,即無取舍違順;愚人任己不任物,即有取舍違順。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即一切處無處,即作處無作法,即是見佛。若見相時,即一切處見鬼。取相故墮地獄。觀法故得解脫。若見憶相分別,即受鑊湯爐炭等事,現見生死相。若見法界性,即涅性;無憶想分別,即是法界性。心是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廢,故非無。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無。

    5、即說頌曰︰

    心心心,難可尋。

    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

    亦不睹惡而生嫌10,亦不觀善而勤措11。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抱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12。

    不與凡聖同躔13,超然名之曰祖——

    【注解】

    1.《安心法門》為《少室六門》中的第四門,《宗鏡錄》和《正法眼藏》收有此文。本文依據《大正藏》第四十八冊之文本校勘。

    2.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悟解之後,心能夠自主,不被色境所轉;迷的時候則相反,心不能自主,被色境所系縛。解,覺悟。識,心。攝,攝持。

    3.現量︰指尚未加入概念活動,毫無分別思惟、籌度推求等概念作用,僅以直覺去量知色等外境諸法之自相。如眼見色,耳聞聲等是。廣義之現量,分為真現量、似現量兩種,真現量系指不受幻相、錯覺等影響,尚未加入概念等分別作用之直接經驗;似現量則指由于幻相、錯覺所致,或已加入概念分別作用之認識。狹義之現量多指真現量而言。

    4.並是︰都是。

    5.從,同“縱”,任由。

    6.跳踉顛蹶,跳躍顛僕。踉,音li ng陽平,蹶j e陽平。

    7.亡己︰無我,空掉了我執。

    8.逢物直達︰面對事物,能當下通達其實相。直達,當下現量通達,不借助分別思維。

    9.任︰听任,順從。

    10.嫌︰厭惡。

    11.勤措︰勤勞努力地去施行。

    12.出度︰同前面的“過量”,均指超越于二邊,非分別思維所能思量,測度。

    13.不與凡聖同躔︰意思是不落凡聖二邊。躔,音ch n陽平,足跡,行跡。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燈法本 達摩祖師無心論
    無心論

    1、夫至理無言,要假言而顯理;大道無相,為接粗而見2形。今且假立二人共談無心之論矣。

    2、弟子問和尚曰︰有心無心?

    答曰︰無心。

    3、問曰︰既雲無心,誰能見聞覺知?誰知無心?

    答曰︰還是無心既見聞覺知,還是無心能知無心。

    4、問曰︰既若無心,即合無有見聞覺知,雲何得有見聞覺知?

    答曰︰我雖無心,能見能聞能覺能知。

    5、問曰︰既能見聞覺知,即是有心,那得稱無?

    答曰︰只是見聞覺知即是無心,何處更離見聞覺知,別有無心?我今恐汝不解,一一為汝解說,令汝得悟真理。假如見,終日見,由為3無見,見亦無心;聞,終日聞,由為無聞,聞亦無心;覺,終日覺,由為無覺,覺亦無心。知,終日知,由為無知,知亦無心;終日造作,作亦無作,作亦無心。故雲見聞覺知總是無心。

    6、問曰︰若為4能得知是無心?

    答曰︰汝但仔細5推求看,心作何相貌?其心復可得是心不6?是心為復在內?為復在外?為復在中間?如是三處推求,覓心了不可得,乃至于一切處求覓,亦不可得。當知即是無心。

    7、問曰︰和尚既雲,一切處總是無心,即合無有罪福,何故眾生輪回六聚7,生死不斷?

    答曰︰眾生迷妄,于無心中而妄生心,造種種業,妄執為有,足可致使輪回六趣,生死不斷。譬有人于暗中,見杌8為鬼,見繩為蛇,便生恐怖;眾生妄執亦復如是,于無心中妄執有心,造種種業,而實無不輪回六趣。如是眾生,若遇大善知識,教令坐禪,覺悟無心,一切業障盡皆銷滅9,生死即斷。譬如暗中,日光一照而暗皆盡。若悟無心,一切罪滅亦復如是。

    8、問曰︰弟子愚昧,心猶未了,審一切處六根所用者,應答曰語10、種種施為、煩惱菩提、生死涅,定無心否11?

    答曰︰定是無心。只為眾生妄執有心,即有一切煩惱、生死、菩提、涅。若覺無心,即無一切煩惱、生死、涅。是故如來為有心者說有生死。菩提對煩惱得名,涅者對生死得名,此皆對治之法。若無心可得,即煩惱、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亦不可得。

    9、問曰︰菩提、涅既不可得,過去諸佛皆得菩提,此謂可乎?

    答曰︰但以世諦文字之言得,于真諦實無可得。故《維摩經》雲︰“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金剛經》雲︰“無有少法可得”。諸佛如來但以不可得而得。當知有心即一切有,無心一切無。

    10、問曰︰和尚既雲于一切處盡皆無心,木石亦無心,豈不同于木石乎?

    答曰︰而我無心,心不同木石。何以故?譬如天鼓,雖復無心,自然出種種妙法,教化眾生;又如如意珠,雖復無心,自然能作種種變現;而我無心亦復如是。雖復無心,善能覺了諸法實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應用無妨。故《寶積經》雲︰“以無心意而現行”,豈同木石乎?夫無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無心也。

    11、問曰︰今于心中,作若為12修行?

    答曰︰但于一切事上覺了無心即是修行,更不別有修行。故知無心即一切,寂滅即無心也。

    12、弟子于是忽然大悟,始知心外無物,物外無心,舉止動用,皆得自在,斷諸疑網,更無礙。即起作禮,而銘無心,乃為頌曰︰

    心神向寂,無色無形。

    睹之不見,听之無聲。

    似暗非暗,如明不明。

    舍之不滅,取之無生。

    大即廓周法界,小即毛竭不停。

    煩惱混之濁13,涅澄之不清。

    真如本無分別,能辯有情無情。

    收之一切不立,散之普遍含靈。

    妙神非知所測,正覓14絕于修行。

    滅則不見其懷15,生則不見其成。

    大道寂號無相,萬像窈號無名。

    如斯運用自在,總是無心之精。

    13、和尚又告曰︰諸般若中,以無心般若而為最上。故《維摩經》雲︰“以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外道”。又《法鼓經》︰“若知無心可得,法即不可得,罪福亦不可得,生死涅亦不可得,乃至一切盡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乃為頌曰︰

    昔日迷時為有心,爾時悟罷了無心。

    雖復無心能照用,照用常寂即如如。

    重曰︰

    無心無照亦無用,無照無用即無為。

    此是如來真法界,不同菩薩為闢支。

    言無心者,即無妄相心16也。

    14、又問︰何名為太上?

    答曰︰太者,大也;上者,高也;窮高之妙理,故雲太上也。又太者,通泰之位也。三界之天雖有延康之壽福盡,是故終輪回六趣,未足為太。十住菩薩雖出離生死,而妙理未極,亦未為太。十住修心妄有入無,又無其無有雙遣、不妄中道,亦未為太17。又忘中道,三處都盡18,位皆妙覺,菩薩雖遣三處,不能無其所妙,亦未為太。又忘其妙,則佛道至極,則無所存;無存思則無思慮,兼妄心智19永息,覺照俱盡,寂然無為,此名為太也。太是理極之義,上是無等之義,故雲太上,即之佛20如來之別名也——

    【注解】

    1.見《大正藏》第八十五冊。編者及刊行年代均不詳。本論之敦煌古寫本,現今藏于大英博物館,編號史坦因第五六一九號,標題下有“釋菩提達摩制”六字。或謂本論純屬他人偽作,因其文內有我國固有術語“太上”二字,不似來自異邦之達磨所說者。或以本論之思想內容與形式,酷似牛頭法融所撰之《絕觀論》,而疑系法融之作。現據《大正藏》之文本校勘。

    2.見︰同“現”。

    3.由為,同“猶為”。

    4.若為︰如何,怎樣。

    5.子細︰同“仔細”。

    6.其心復可得是心不︰意思是說,心能把捉自己嗎?

    7.原作“六聚”,據下文,當為“六趣”。

    8.杌︰樹樁子,或坐具。音“wu去聲”

    9.銷滅︰同“消滅”。

    10.應答曰語︰泛指種種言談。

    11.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仔細考察一下,日用一切處、一切六根之所用,如種種言談,種種造作,乃至煩惱菩提、生死涅等等,難道都是無心嗎?

    12.若為︰如何、怎樣。

    13.此處疑為“不濁”。

    14.此處疑為“正覺”

    15.此處的“懷”字疑為“壞”字。

    16.妄相心,坊間本一作“妄想心”,今從《大正藏》本。

    17.“十住修心妄有入無,又無其無有雙遣、不妄中道,亦未為太。”這句話中的“不妄”,依據下文,疑為“不忘”。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十住菩薩修行,不離有無二邊,心中尚存遣有入無之念,未能有無俱遣,更談不上忘于中道,所以仍然不能稱之為“太”。

    18.三處都盡︰指有、無、中道之名相俱遣,一法不立,一法不廢。

    19.“妄心智”,原本如此,非校對之誤。所觀之妄心,能觀之智。

    20.之佛︰疑為“諸佛”。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燈法本 達摩祖師絕觀論
    絕觀論

    粗是問頭,緣門起決。注是答語、入理除疑。是名絕觀論。

    一

    1、夫大道沖虛,幽微寂寞,不可以心會,不可以言詮。今且立二人,共談真實︰師主名入理,弟子號緣門。

    于是入理先生、寂無言說。緣門忽起、問入理先生曰︰“雲何名心、雲何安心?”

    答曰︰“汝不須立心,亦不須強安,可謂安矣。”

    2、問曰︰“若無有心,雲何學道?”

    答曰︰“道非心念,何在于心也?”

    3、問曰︰“若非心念,當何以念?”

    答曰︰“有念即有心,有心即乖道。無念即無心,無心即真道。”

    4.問曰︰“一切眾生實有心不?”

    答曰︰“若眾生實有心,即顛倒。只為于無心中而立心,乃生妄想。”

    5、問曰︰“無心有何物?”

    答曰︰“無心即無物,無物即天真,天真即大道。”

    6、問曰︰“眾生妄想,雲何得滅?”

    答曰︰“若見妄想及見滅者,不離妄想。”

    7、問曰︰“不遣滅者,得合道理否?”

    答曰︰“若言合與不合,亦不離妄想。”

    8、問曰︰若為2時是?”

    答曰︰“不為時是。”

    二

    1、緣門問曰︰“夫言聖人者,當斷何法、當得何法而雲聖也?”

    入理曰︰“一法不斷,一法不得,即為聖也。”

    2、問曰︰“若不斷不得,與凡何異?”

    答曰︰“不同。何以故?一切凡夫妄有所斷、妄有所得。”

    3、問曰︰“今言凡有所得、聖無所得,然得與不得有何異?”

    答曰︰“凡有所得,即有虛妄;聖無所得,即無虛妄。有虛妄故,即論同與不同;無虛妄故,即無異無不異。”

    4、問曰︰“若無異者,聖名何立?”

    答曰︰“凡夫之與聖人,二俱是名。名中無二,即無差別;如說龜毛兔角。”

    5、問曰︰“若聖人同龜毛兔角者,應是畢竟無。令人學何物?”

    答曰︰“我說龜毛無,不說龜亦無。汝何以設此難3也?”

    6、問曰︰“無毛喻何物?龜喻何物?”

    答曰︰“龜喻于道,毛喻于我。故聖人無我而有道。但彼凡夫而有我有名者,如橫執有龜毛兔角也。”

    7、問曰︰“若如此者,道應是有,我應是無。若是有無,豈非有無之見?”

    答曰︰“道非是有,我非是無。何以故?龜非先無今有,故不言有。毛非先有今無,故不言無。道之與我,譬類可知。”

    8、問曰︰“夫求道者,為一人得耶?為眾人得耶?為各各得耶?為共有之?為本來有之?為復修成得之?”

    答曰︰“皆不如汝所說。何以故?若一人得者,道即不遍。若眾人得者,道即有窮。若各各得者,道即有數。若脊駁謎擼 獎慵純鍘H舯糾從姓擼 蛐行檣琛H糶蕹傻謎擼 熳鞣欽妗!br />
    9、問曰︰“究竟雲何?”

    答曰︰“離一切根量5、分別、貪欲。”

    三

    1、緣門問曰︰“凡夫有身,亦見聞覺知。聖人有身,亦見聞覺知。中有何異?”

    答曰︰“凡夫眼見、耳聞、身覺、意知。聖人即不爾,見非眼見,乃至知非意知。何以故?過根量故也。”

    2、問曰︰“何故經中復說聖人無見聞覺知者何?”

    答曰︰“聖人無凡夫見聞覺知,非無聖境界;非有無所攝,離分別故也。”

    3、問曰︰“凡夫實有凡境界耶?”

    答曰︰“實無妄有,本來寂滅。但被虛妄計著,即生顛倒也。”

    4、問曰︰“我不解,若為6聖見非眼見、聖知非意知?”

    答曰︰“法體難見,譬況可知。如彼玄光鑒物7,如照所照,非有能照之眼。又如陰陽候物8,似知所知,非有能知之意也。”

    四

    1、緣門起問曰︰“道究竟屬誰?”

    答曰︰“究竟無所屬,如空無所依。道若有系屬,即有遮有開、有主有寄也。”

    2、問曰︰“雲何為道本?雲何為法用?”

    答曰︰“虛空為道本,參羅9為法用也。”

    3、問曰︰“于中誰為造作?”

    答曰︰“于中實無作者,法界性自然。”

    4、問曰︰“可不是眾生業力所為耶?”

    答曰︰“夫受業者而為業系所纏,自因無由10;何暇系海積山、安天置地?”

    5、問曰︰“蓋聞菩薩有意生身11,豈不由神通之力耶?”

    答曰︰“凡夫有漏之業,聖人無漏之業,彼雖勝劣有殊,由12未是自然之道。故雲‘種種意生身,我說為心量’。”

    6、問曰︰“既言空為道本,空是佛不?”

    答曰︰“如是。”

    7、問曰︰“若空是者,聖人何不遣眾生念空、而令念佛也?”

    答曰︰“為愚痴眾生,教令念佛。若有道心之士,即令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夫言實相者,即是空無相也。”

    五

    1、緣門起問曰︰“蓋聞外道亦得五通,菩薩亦得,共彼有何異也?”

    入理答曰︰“不同。何以故?外道謂有能得者;菩薩即不爾,了達無我故也。”

    2、問曰︰“自有始,凡初學入理未圓,微證真如,薄13知妙理。與彼外道五通,何者勝?”

    答曰︰“先取入理微證,何用彼達事五通乎也?”

    3、問曰︰“若得五通者,交14為世所尊,交為世所重,前知未然,卻知過事15,自防愆犯,豈不勝哉?”

    答曰︰“不然。何以故?一切世人,心多著相,貪緣事業,假偽亂真。彼雖有勝意之通16、善星之辯17,若不知實相之理,皆不免沒于裂地之患18。”

    六

    1、緣門問曰︰“道者為獨在于形靈之中耶?亦在于草木之中耶?”

    入理曰︰“道無所不遍也。”

    2、問曰︰“道若遍者,何故煞19人有罪、煞草木無罪。”

    答曰︰“夫言罪不罪,皆是就情約事,非正道20也。但為世人不達道理,妄立我身;煞即有心、心結于業,即雲罪也。草木無情,本來合道,理無我故;煞者不計21,即不論罪與非罪。夫無我合道者,視形如草木,被斫如樹林。故文殊執劍于瞿曇22,鴦掘持刀于釋氏23。此皆合道,同證不生,了知幻化虛無,故即不論罪與非罪。”

    3、問曰︰“若草木久來合道,經中何故不記24草木成佛、偏記人也?”

    答曰︰“非獨記人,亦記草木。經雲︰于一微塵中,具含一切法。又雲︰一切法亦如也,一切眾生亦如也。如,無二無差別。”

    七

    1、緣門問曰︰“如是畢竟空理,當于何證?”

    入理曰︰“當于一切色中求,當于自語中證。”

    2、問曰︰“雲何當于一切色中求、當于自語中證?雲何色中求、雲何語中證?”

    答曰︰“空色一合,語證不二也。”

    3、問曰︰“若一切法空,何為聖通凡壅?”

    答曰︰“妄動故壅,真靜故通。”

    4、問曰︰“既實空者,何為受薰?若既受薰,豈成空也?”

    答曰︰“夫言妄者,不覺忽而起,不覺忽而動。其實空體中,無有一法而受薰。”

    5、問曰︰“若實空者,一切眾生即不修道。何以故?自然性是故。”

    答曰︰“一切眾生若解空理,實亦不假修道。只為于空不空,生于有惑。”

    6、問曰︰“若如此者,應離惑有道。雲何言一切非道?”

    答曰︰“不然。非惑即是道,非離惑是道。何以故?如人醉時非醒,醒時非醉。然不離醉有醒,亦非醉即是醒也。”

    7、問曰︰“若人醒時,致醉25何在?”

    答曰︰“如手翻覆,若手翻時,不應更問手何在。”

    八

    1、緣門問曰︰“若人不達此理,得說法化眾生不?”

    入理曰︰“不得。何以故?自眼未明,焉治他目?”

    2、問曰︰“隨其智力,方便化之,豈不得耶?”

    答曰︰“若達道理者,可名智力。若不達道理,名為無明力。何以故?助己煩惱作氣力故也。”

    3、問曰︰“雖然不能如理化人,且教眾生行十善五戒,安處人天,豈不益哉?”

    答曰︰“至理無益,更招二損。何以故?自陷陷他故。自陷者,所謂自妨于道;陷他者,所謂不免輪回六趣也。”

    4、問曰︰“聖人豈不說五乘有差別耶?”

    答曰︰“聖人無心、說差別法,但彼眾生自心希望現。經雲︰若彼心滅盡,無乘及乘者。無有乘建立,我說為一乘也。”

    九

    1、緣門問曰︰“何為真學道人不為他所知、不為他所識?何為也?”

    答曰︰“奇珍非為貧窮之所識,真人非為群邪偽人之所知。”

    2、問曰︰“世有偽人,不閑26正理,外現威儀,專精事業,多為男女親近者,何也?”

    答曰︰“如淫女招群男、臭肉來眾蠅,此為名相之所致也。”

    十

    1、緣門問曰︰“雲何菩薩行于非道、為通達佛道?”

    答曰︰“善惡無分別也。”

    2、問曰︰“何謂無分別?”

    答曰︰“于法不生心也。”

    3、問曰︰“可無作者乎?”

    答曰︰“非有無作者也。”

    4、問曰︰“不覺知乎?”

    答曰︰“雖知,無我也。”

    5、問曰︰“無我,何有知?”

    答曰︰“知亦自無性。”

    6、問曰︰“道我,有何妨?”

    答曰︰“知名亦不妨。只恐心中有事。”

    7、問曰︰“有事,有何妨?”

    答曰︰“無妨即無事,無事問何妨?”

    8、問曰︰“若簡有事、取無事者,雲何名行非道耶?”

    答曰︰“其實無事。汝強遣他生事,作何物?”

    9、問曰︰“叵有27因緣得煞生不?”

    答曰︰“野火燒山,猛風折樹,崩崖壓獸,泛水漂蟲;心同如此,合人亦煞。若有猶預28之心,見生見煞中有心29不盡,乃至蟻子亦系你命也。”

    10、問曰︰“叵有因緣得偷盜不?”

    答曰︰“蜂采池花,雀餃庭粟,牛餐澤豆,馬n30原禾;畢竟不作他物解,合山岳亦擎取得。若不如此,乃至針鋒縷葉亦系你項、作奴婢。”

    11、問曰︰“叵有因緣得行淫不?”

    答曰︰“天覆于地,陽合于陰,廁承上漏,泉澍31于溝;心同如此,一切行處無障礙。若情生分別,乃至自家婦亦污你心也。”

    12、問曰︰“叵有因緣得妄語不?”

    答曰︰“語而無主,言而無心,聲同鐘響,氣類風音;心同如此,道佛亦是無。若不如此,乃至稱佛亦是妄語。”

    十一

    1、緣門起問曰︰“若不存身見,雲何行住坐臥也?”

    答曰︰“但行住坐臥,何須立身見?”

    2、問曰︰“既不存者,得思惟義理不?”

    答曰︰“若計有心,不思惟亦有;若了無心,設思惟亦無。何以故?譬如禪師淨32坐而興慮、猛風亂動而無心也。”

    十二

    1、緣門問曰︰“若有初學道人,忽遇因緣,他欲來害,雲何對治而合道乎?”

    答曰︰“一個33不須對治。何以故?可避,避之;不可避,任之;可忍,忍之;不可忍,哭之。”

    2、問曰︰“若哭,與他有我見人何別?”

    答曰︰“如杵扣鐘,其聲自然出也。何必即有我乎?汝若強死捉心,嚙齒噤忍,此乃存大大我。”

    3、問曰︰“人之哀哭,中有情動,豈同鐘響?”

    答曰︰“言同與不同者,但是汝多事、妄想思量作是問。若無心分別者,道體自然。”

    4、問曰︰“吾聞聖人兵34不傷、苦不枉、色不受、心不動。此何謂也?”

    答曰︰“若了一切法即無我,聲與不聲、動與不動,俱合道理、無妨礙。”

    十三

    1、緣門問曰︰“我見有學道人,不多專精持戒,護威儀不殷ュ 換 諫 諤諶臥甦擼 我庖玻俊br />
    答曰︰“欲亡一切分別心,欲滅一切諸有見。雖似騰騰任運35,而內行無間36。”

    2、問曰︰“如此行者,乃更生他小兒之見,雲何言能滅見也?”

    答曰︰“但滅汝見,何慮他生?譬如魚脫深淵,何慮捕者嫌爾37?”

    3、問曰︰“若此者,即是自益損他,何名大士?”

    答曰︰“汝見若不生,彼即不生。汝今玄慮38他生,乃是自生,非他生也。”

    4、問曰︰“內通大理,外現小儀,于法何損?”

    答曰︰“汝今強欲要他大老子作小兒戲,于理何益?”

    5、問曰︰“如是滅見大士,何人能識?何人能知也?”

    答曰︰“證者乃知,行者能識。”

    6、問曰︰“如此大士,亦能化生不?”

    答曰︰“何有日月不照、燈舉不明!”

    7、問曰︰“作何方便?”

    答曰︰“正直無方便。”

    8、問曰︰“若無方便,雲何利益?”

    答曰︰“物來而名,事至而應。無心計校39,有預算之緣40。”

    9、問曰︰“我聞如來七日思惟,起乎方便,雲何而言無有計校41之心?”

    答曰︰“諸佛境界,非思量覺觀所知。”

    10、問曰︰“佛豈妄語耶?”

    答曰︰“真實非虛妄。”

    11、問曰︰“雲何經說思惟,今言不思惟?”

    答曰︰“化門方便也。”

    12、問曰︰“諸佛方便從何而生?”

    答曰︰“諸佛不生,但從心生。緣化萬有,法本無名。”

    十四

    1、緣門問曰︰“我不知雲何名為佛?雲何名為道?雲何名變化?雲何名常住?”

    入理答曰︰“覺了無物謂之佛。通彼一切謂之道。法界出生為變化。究竟寂滅為常住。”

    2、問曰︰“雲何名一切法悉是佛法?”

    答曰︰“非法非非法,是一切佛法也。”

    3、問曰︰“何名為法?何名非法?何名非法非非法也?”

    答曰︰“是法名是法。非法名非法。是非非所量,故名非法非非法。”

    4、問曰︰“此說誰證?”

    答曰︰“此說非誰,雲何言證?”

    5、問曰︰“無誰何說?”

    答曰︰“無誰無說,即是正說。”

    6、問曰︰“何名邪說?”

    答曰︰“計有說者。”

    7、問曰︰“是誰之計?雲何無計?”

    答曰︰“計者但語;語中無語,計者亦無。”

    8、問曰︰“若此說者,即一切眾生本來解脫。”

    答曰︰“尚無系縛,何有解脫人!”

    9、問曰︰“此法何名?”

    答曰︰“尚無有法,何況有名!”

    10、問曰︰“若此說者,我轉不解。”

    答曰︰“實無解法,汝勿求解。”

    11、問曰︰“雲何究竟?”

    答曰︰“無始終。”

    12、問曰︰“可無因果耶?”

    答曰︰“無本即無末。”

    13、問曰︰“雲何說證?”

    答曰︰“真實無證說42。”

    14、問曰︰“雲何知見?”

    答曰︰“知一切法如,見一切法等。”

    15、問曰︰“何心之知?何目之見?”

    答曰︰“無知之知,無見之見。”

    16、問曰︰“誰說是言?”

    答曰︰“如我所問。”

    17、問曰︰“雲何如我所問?”

    答曰︰“汝自觀問,答亦可知。”

    18、于是緣門再思再審,寂然無言也。

    入理先生乃問曰︰“汝何以不言?”

    緣門答曰︰“我不見一法如微塵許而可對說。”

    爾時入理先生即語緣門曰︰“汝今似見真實理也。”

    十五

    1、緣門問曰︰“雲何似見、非正見乎?”

    入理答曰︰“汝今所見無有一法者,如彼外道,雖學隱形,而未能滅影亡跡。”

    2、緣門問曰︰“雲何得形影俱滅也?”

    入理答曰︰“本無心境,汝莫起生滅之見。”

    3、問曰︰“凡夫所以問、聖人所以說?”

    答曰︰“有疑故問,為決疑故說也。”

    4、問曰︰“吾聞聖人無問而自說。何決也?是有法可說耶?為是玄見43他疑耶?”

    答曰︰“皆是對病施藥也;如天雷聲動,必有所應。”

    5、問曰︰“大聖如來,既無有心生,緣何現世?”

    答曰︰“夫太平之世,瑞草緣生。”

    6、問曰︰“如來既非命盡,雲何現滅?”

    答曰︰“饑荒之世,五谷緣滅也。”

    7、問曰︰“吾聞聖人哀從定起,悲化群生,無礙大通,豈同瑞草也?”

    答曰︰“定謂法身;報身,四大肉身也;分別前境應起,謂化身。法無因系,化無緣留,出沒虛通,故曰無礙也。”

    8、問曰︰“雲何言悲?”

    答曰︰“但以化身無慮,體合真空,仁物無心,彼強謂之悲。”

    9、問曰︰“眾生何時修道,得似如來?”

    答曰︰“若不了者,于恆沙劫修道,轉轉不及44。初若了者,眾生當身即是如來,何論得似、不似?”

    10、問曰︰“若如說者,如來即是易得,雲何言三大劫修?”

    答曰︰“甚難也。”

    11、問曰︰“若不轉45,即身是,雲何名難?”

    答曰︰“起心易,滅心難;是身易,非身難;有作易,無作難。故知玄功難會,妙理難合;不動即真,三聖希及46。”

    12、于是緣門長嘆,聲滿十方,忽然無音,豁然大悟。玄光淨智,返照無疑,始知學道奇難,徒興夢慮,而即高聲嘆曰︰“善哉!善哉!如先生無說而說,我實無聞而聞,聞說一合,即寂寞無說。不知先生向來問答,名誰何法?”

    于是入理先生身安不動,目擊無言,顧視四方,呵呵唧唧而謂緣門曰︰“夫至理幽微,無有文字。汝向來所問,皆是量起心生。夢謂多端,覺已無物。汝欲流通于世,寄問假名,請若收蹤,故名《絕觀論》也。”

    《緣門論》一卷。□□□阿、志澄梨,各執一本校勘訖。

    十六47

    1、問曰︰“人皆有心,作何方便,得無生心?”

    答︰“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知三界如幻實空,始可得免。”

    2、問曰︰“一切眾生如幻如夢,弟子煞之,有罪不?”

    答曰︰“若見眾生是眾生,煞之得罪。不見眾生是眾生,即無可煞;如夢中煞人,寤時畢竟無物。”

    3、問︰“雲何入道?”

    答︰“心非有無,何問入道?欲得識入道者,不出入心是也。”

    4、問︰“有人飲酒食肉,行諸五欲,得作佛法耶?”

    答︰“心尚不有,誰作是非?”

    5、問︰“何名佛法?”

    答︰“知心法無,即是佛法。”

    6、問︰“何名無分別智?”

    答︰“現識不生、覺觀不起是。”

    7、問︰“何名妄想?”

    答︰“想念心是。”

    8、問︰“雲何息妄想?”

    答︰“知妄想不生,無妄可息;知心無心,無心可息是也。”

    9、問︰“何名如來藏?”

    答︰“覺知色塵是自心現,想即不生故,即是如來藏。”

    10、問︰“世人修學,得道不?”

    答︰“口說修道,實行不可成。世人皆初時有心,久後即慢。故曰︰實行者不可口說而得道也。又雲︰兵怯,不可擬敵;馬劣,不能代步。”

    11、問︰“雲何無名相法?”

    答︰“心里所求,證無人我。說即假名,言即假相。見聞知覺,有何名相?”

    12、問︰“作何行,即生無色界?”

    答︰“此人不知方法,皆是息妄見心;雖得心靜,久後還發。經雲︰當來比丘,如犬逐塊。人已擲塊,犬不知塊從人起。犬咬塊,不咬其人。若也咬人,塊即自息。修道之人若了心量,亦復如是。”

    13、問︰“佛度眾生盡,然後成佛。眾生未度,佛已成佛。”

    答︰“佛自有解︰譬如有客坐在暗室,主人吹火,意欲照客,但火著時,主人先照。菩薩意度眾生,然功德具足,在前成佛。”

    14、問︰“眾生本法如何?”

    答︰“無佛無眾生,不見人我相,即是本法。(觀行法為有緣、無名上士集。)48譬如礦中,雖有其金,若不施功,終不可得;用功之者,乃獲金矣。心亦如是。雖知本來常寂,若不觀察,不得定也。是勸諸學者,一切時處,恆向內照,物得捉之舍49。

    若人求道不習此,千劫萬劫枉功夫。

    徒自疲勞忍辛苦,究竟不免墮三涂。

    譬如求酥鑽搖水,力盡不獲實由愚。

    智者求心不求佛,了本心源即無余。

    亦如求酥鑽乳濃,不費其功疾成酥。”

    15、問曰︰“諸佛聖人說青黃赤白觀法,何意?”

    答曰︰“正約眾生使住。此是住心法,亦合人識知所見皆不實。若為知,一切物上,或見青,或見黃,即一切所見皆無實。如今人將放光明作聖,大誤也。”

    16、問曰︰“作觀,亦知過去未來,若為?”

    答曰︰“由心靜知。縱使知,亦是不實。”

    17、又問︰“佛得他心智,知過去未來等事,亦可是不實?”

    答曰︰“亦不是實。經雲︰菩薩無來去今,雲何見過去、未來等事?說佛見過去、未來,得他心智,是不了經說。”

    18︰問曰︰“如來藏是眾生,雲何?”

    答曰︰“如來藏者,為見身人說有如來藏。若不見身者,即不說有如來藏。”

    19、又問︰“如來藏量說始有,若為?”

    答曰︰“人見身實者,即說有父母所生;若不自見身,亦不得論父母。佛就眾生見實,即說如來藏。眾生根本,皆如來藏造業,但造業即受報。說如來藏者,是不了教說。又知如來藏是無我之異名,亦是盡義也。

    《達摩和尚絕觀論》一卷。辛巳年三月六日寫記,僧法成——

    【注解】

    1.絕觀論,又名《達磨和尚絕觀論》、《入理緣門論》、《菩提心境相融一含論》。據推測,本論為唐牛頭法融禪師所作。敦煌出土中,本文有五種寫本。關于本書的作者,眾說紛紜。日本學者久野芳隆與關口真大據《宗鏡錄》卷九、卷十三、卷七十九、卷九十七,《祖堂集》卷三以及《圓覺經大疏抄》卷十一等所引,撰文論證此書為唐代牛頭法融(594-657)的著作。此外,柳田聖山在《初期禪宗史書的研究》書中,指出敦煌本《絕觀論》當為法融承達磨《二入四行論》之意而撰。本書所錄文本來自《禪宗全書》第三十六冊、《大藏經補編》第十八冊所收之日本禪文化研究所藏本。

    2.若為︰如何、怎樣。

    3.難︰詰難、問難。

    4.跡 肌鋇畝鎰鄭  白塴薄br />
    5.根量︰眼耳等六根之所量知。

    6.若為︰如何,怎樣

    7.玄光鑒物︰指神光照物,不見光之所從來。

    8.陰陽候物︰指萬物隨陰陽四季而榮枯,個中似有靈知,而不見有能知者。

    9.參羅︰猶言森羅。參,當作“摻”,音sen陰平,眾多貌。

    10.自在無由︰猶言自己尚且不得自由、作不了自己的主。

    11.意生身︰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非父母所生之身體,乃初地以上之菩薩為濟度眾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此外,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無色界、變化身、界外之變易身等,均屬意生身。

    12.由︰同“猶”。

    13.薄︰略微。

    14.交︰俱,都,並。

    15.前知未然,卻知過事︰能預知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能知曉過去已經發生過的事情。

    16.勝意之通︰勝意與喜根,為二菩薩名。勝意菩薩不見實相,偏于事相,喜頭陀行,稱贊少欲知足,遠眾獨行。而喜根菩薩通達實相,不壞威儀,不舍世法,主張煩惱性即是菩提性。勝意菩薩因而誹謗喜根菩薩以邪法教化眾生,而身墮大地獄中。事見《諸法無行經》卷二。

    17.善星之辯︰原為“善星之弁”,據《宗鏡錄》卷四十二改。善星比丘,傳說是佛為太子時之子。出家讀誦十二部經,能斷欲界之煩惱,發得第四禪定,謂為真涅。然彼近惡友退失所得之解脫,以為無涅之法,起因果撥無之邪見,且向佛起惡心,生墮無間地獄,因之稱曰闡提比丘。闡提者,一闡提之略,不信之義,不成佛之義也,又稱曰四禪比丘。《涅經》三十三曰︰“善星比丘!是佛菩薩時子,出家之後受持讀誦分別解說十二部經。壞欲界結,獲得四禪。(中略)善星比丘雖復讀誦十二部經獲得四禪,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一字之義,親近惡友,退失四禪。失四禪已,生惡邪見。作如是言︰無佛無法,無有涅。(中略)善男子!汝若不信如是事者,善星比丘今者在尼連禪河,可共往問。爾時如來即與迦葉往善星所,善星比丘遙見如來,見已,即生惡邪之心。以惡心故,生身陷入阿鼻地獄。(中略)以其宣說無因無果,無有作業。爾乃記彼永斷善根,是一闡提廁下之人,地獄劫住。”

    18.裂地之患︰指身陷地獄之惡報。

    19.煞︰同“殺”。下同。

    20.正道︰此指實相。

    21.不計︰指不計較或執著我、我所。

    22.文珠執劍于瞿曇︰事見《大寶積經》卷一“爾時世尊為欲除彼五百菩薩分別心故,即以威神覺悟文殊師利。文殊師利承佛神力,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手執利劍,直趣世尊。欲行逆害時,佛遽告文殊師利言︰“汝住!汝住!不應造逆。勿得害我。我必被害,為善被害。何以故?文殊師利從本已來,無我無人無有丈夫,但是內心見有我人,內心起時,彼已害我,即名為害。”時諸菩薩聞佛說已,咸作是念︰一切諸法悉如幻化,是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

    23.鴦掘,即鴦掘摩羅,為佛陀弟子之一。又作鴦崛利摩羅、央掘摩羅。意譯指、指髻。原為室羅伐悉底城之凶人,因信邪師之言,囑其殺人一千,各取一指作,始得授以涅之法。摩羅遂常殺人,並將所得之指串為狀而戴于身止。殺至九百九十九人時,最後欲多樣其母以在一千之數。佛陀憐憫之,乃為其說法,終至懺悔改過而入佛門,後得阿羅漢果。事見《雜阿含經》卷三十八、《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一、《鴦掘摩經》、《鴦掘髻經》等經典。

    24.記︰授記。

    25.致醉︰指醉時的狀態。

    26.閑︰通“嫻”,熟練,熟習。

    27.叵有︰亦作“頗有”,表推度、揣測之語氣,猶言“除此之外可有、尚有、更有”。

    28.猶預︰圖謀、預謀。猶,同“猷”。

    29.有心︰執實有之心。與般若空觀之心相對。

    30.n︰音d n,吃。

    31.澍︰此處讀zh ,同“注”,注入。

    32.淨,通“靜”。

    33.一個︰猶言全然、都。

    34.兵,指刀劍等兵器。

    35.騰騰任運︰意思是在日常動用中任持自性,隨緣應物。騰騰,奮起,動作迅疾剛健。任運,原指听任命運擺布,此指隨緣應物。

    36.無間︰不間斷,打成一片。

    37.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只管打掉自己的分別緣慮之心就行了,何必考慮他人是否生見。就好比魚兒從網中脫出,回到深潭中,這就達到目的了,何必還考慮捕魚的人是否生恨心。嫌,恨。

    38.玄慮︰妄認為。

    39.計校,同“計較”。

    40.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諸佛菩薩雖然處于無心、無為的狀態,但是他們卻具有應緣度生的神通妙用,一切事情就好象事先預知、事先準備好了似的,毫厘不爽。

    41.同39。

    42.說證、證說︰說與證,又稱說與默,為菩薩之二正行。以無漏之正智契入所緣之真理,謂之證。依眾生之因緣而對機說法,應病與藥,謂之說。就實相之理體而言,無說亦無證,有說有證皆是末邊之事,與理體了無交涉。

    43.玄見︰以他心通知曉。

    44.轉轉不及︰猶言不斷輪回,愈求愈遠,與目標背道而馳。

    45.不轉︰永離諸趣差別流轉,恆常安住自性。

    46.希及︰罕有能達到者。

    47.以後所集文字,疑為後補上去的。

    48.此句恐非原文,為鈔錄者補入。

    49.物得捉之舍︰此句恐鈔錄有誤。疑為“勿得促之舍”,意思是不要匆忙停止做功夫。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燈法本 達摩祖師禪觀七門
    禪觀七門

    1、問曰︰何名禪定?

    答曰︰禪為亂心不起,無動無念為禪定。端心止念,無生無滅,無去無來,堪然不動,名之為禪定。

    2、問曰︰何名為禪觀?

    答曰︰心神澄淨,名之為禪;照理分明,名之為觀;禪觀自達,無有錯謬,故名禪觀。心神澄淨,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湛然不動,名之為禪。

    3、問曰︰何名禪定?

    答曰︰禪定者梵音,此名功德聚林,三界諸佛皆說禪坐,故名功德聚林。

    4、又問︰何名禪法?

    答曰︰禪法從通有次第,初學時從始終有七種觀門︰第一住心門,第二空心門,第三心無相門2,第四心解脫門,第五禪定門,第六真妙門,第七智慧門。住心門者,謂心散動,攀緣不住,專攝念住,更無去動,故名住心門。空心門者,謂看心轉追,覺心空寂,無去無來,無有住處,無所依心,故雲空心門。心無相門,謂心澄淨,無有相貌,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長非短,非大非少3,非方非圓,湛然不動,故名無相門。心解脫門者,知心無系無縛,一切煩惱不來上心,故名心解脫門。禪定者,西域梵音,唐言靜慮,覺心寂靜,行時住時,坐時臥時,皆悉寂靜,無有散動,故名寂靜。真如門者,覺心無心,等同虛空,遍周法界,平等不二,無千4無變,故名真如門。智慧門者,識了一切,名之為智,契達空源,名之為慧,故名智慧門,亦名究竟道,亦名大乘無相禪觀門。則是修禪學道故,禪有七種觀門。

    5、大聲念佛得十種功德︰一者不聞惡聲,二者念佛不散,三者排去睡眠,四者勇猛精進,五者諸天歡喜,六者魔軍怖畏,七者聲振十方,八者三途息苦,九者三昧現前,十者往生淨土——

    【注解】

    1.此篇篇名為編者所加,原名為《南天竺國菩提達磨禪師觀門》,見《大正藏》第八十五冊。

    2.原作“第三無門”,現據後文,改為“第三心無相門”。

    3.少︰同“小”。

    4.千︰當作“遷”。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燈法本 達摩祖師禪觀七門
    禪觀七門

    1、問曰︰何名禪定?

    答曰︰禪為亂心不起,無動無念為禪定。端心止念,無生無滅,無去無來,堪然不動,名之為禪定。

    2、問曰︰何名為禪觀?

    答曰︰心神澄淨,名之為禪;照理分明,名之為觀;禪觀自達,無有錯謬,故名禪觀。心神澄淨,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湛然不動,名之為禪。

    3、問曰︰何名禪定?

    答曰︰禪定者梵音,此名功德聚林,三界諸佛皆說禪坐,故名功德聚林。

    4、又問︰何名禪法?

    答曰︰禪法從通有次第,初學時從始終有七種觀門︰第一住心門,第二空心門,第三心無相門2,第四心解脫門,第五禪定門,第六真妙門,第七智慧門。住心門者,謂心散動,攀緣不住,專攝念住,更無去動,故名住心門。空心門者,謂看心轉追,覺心空寂,無去無來,無有住處,無所依心,故雲空心門。心無相門,謂心澄淨,無有相貌,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長非短,非大非少3,非方非圓,湛然不動,故名無相門。心解脫門者,知心無系無縛,一切煩惱不來上心,故名心解脫門。禪定者,西域梵音,唐言靜慮,覺心寂靜,行時住時,坐時臥時,皆悉寂靜,無有散動,故名寂靜。真如門者,覺心無心,等同虛空,遍周法界,平等不二,無千4無變,故名真如門。智慧門者,識了一切,名之為智,契達空源,名之為慧,故名智慧門,亦名究竟道,亦名大乘無相禪觀門。則是修禪學道故,禪有七種觀門。

    5、大聲念佛得十種功德︰一者不聞惡聲,二者念佛不散,三者排去睡眠,四者勇猛精進,五者諸天歡喜,六者魔軍怖畏,七者聲振十方,八者三途息苦,九者三昧現前,十者往生淨土——

    【注解】

    1.此篇篇名為編者所加,原名為《南天竺國菩提達磨禪師觀門》,見《大正藏》第八十五冊。

    2.原作“第三無門”,現據後文,改為“第三心無相門”。

    3.少︰同“小”。

    4.千︰當作“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