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品观察语言
    第四品观察语言

    世间一切取舍事,皆从言中可了知,

    是故无论任何语,当思功过而言说。

    世间上一切取舍之事,都可以从话语中了知,所以,无论对任何语言,应当先思维其功德与过失,尔后再言说。

    语言是人们互相了解的渠道,世出世间的一切取舍事,都是从语言中了知的。如法师在传法过程中,经常强调因果、人格、戒律、闻思修,就可了知这位上师是遵循世尊的足迹引导众生趋向善道,值得依止,对他作恭敬赞叹依止都是功德,应当对别人也如实宣说其本有的功德。若是来路不明,自封的“上师”,说话瞒头盖尾,讲神通,攀缘找钱,基本的八无暇也讲不清道不明,其人品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平时处处留心某人的语言,就可抉择出自己该取该舍的对境。特别是众人面前,说一句话,要看十个人的脸,反复思维,因为说出去的话如泼出的水,是收不回来的。若是对众人有功德就一定要说,若给佛教僧团会带来不利,话来嘴边也不要出口。尤其道友之间,不能说话不长头脑,管它三七二十一,哗拉哗拉,不管别人生邪见,也不怕自己造口业,嘴巴不为前途着想,到了查追原因时,哭哭啼啼离开了道友僧众,只是痛悔自己的语言把自己赶走了。所以,我们说话一定要再三思维,不能图一时的口快而自食其果。本人曾几次发心讲此语言品,今日机缘成熟,与大家共学,唯愿都能受益。

    有时缄默不成事,有时默言成办事,

    若不了知应说否,信口雌黄多过患。

    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有时沉默缄言无法成办事情,有时以此却能成办事情,若是不了知应说不应说的时间,信口开河,乱说一气,则必定会引生众多过患。

    有些人认为言多必失,适时也不说话,什么时候都保持沉默是金的态度,或者又有认为道理不讲他人不明,什么事情都要说清楚道明白,这两种观点都不正确,该说的一定要说,事情才能办成,不该说的一定不说,到了一定的时候再说,才不会影响事情的成办。

    尤其是一个部门的负责人或寺院的住持,不能像佛像一样,风吹灭了油灯也是笑咪咪的,狗叼走了神馐供品还是笑咪咪的,从来没有过明确的表态,让众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事情也只好一拖再拖,一误再误,结果一无所成。在该抉择的时候,一定要理直气壮,按照戒律及教言中的准则讲明,即使那些不如法不懂戒规的少数人不高兴,也不能顾及,否则,整个僧众做得不如法,其过失自然归于负责人。比如大家要求背诵某部大论,向法师请求时,法师只字不提,只是笑一笑,大家也不敢冒然行事,因为没有明确的开许,就放下来不背诵,结果耽搁下来又是一年浪费过去,什么事情也没办成。

    有些时候做事情又忌讳过早张扬,就是常人所说的滴雨未下雷声震天,特别是某些大德打算去某地传讲甚深法要之前,几年的筹备工作最多一两个人知道,直到百分之九十九成功了,才对大众宣布。这样,就避免了很不必要的麻烦,事情也顺利办成了。

    很多事情不到时候,随便一传十,十传百,肯定会弄巧成拙的,并留下很多后患。因此,要分清说话的界限,不能不分时间、地点、对象,像留声机一样,说个不停,或者像雕塑一样一言不发,这都会引来不必要的过患。应该当仁不让,该说的一定说,不该说的到海枯石烂也不要说出来。

    实语乃为胜功德,故君主当说实语,

    言说实语应赞叹,妄语受责当舍弃。

    说真实语是最为殊胜的功德,所以,君主应当说谛实语。说实语理应受到赞叹,打妄语必然会遭到众人的责备,所以应当舍弃。

    如《阿弥陀经》中云:“舍利弗,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意为说诚实语,能具如是舌相功德,使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为诸佛所护念,一时同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凡是发心为三界轮回众生得到究竟解脱的君主们,应当遵佛之言教而说谛实语,谛实语确实具足很多殊胜功德。

    说实语经常会受到当时人们的共同赞叹,正如人们经常赞叹说:“那个人所说的百分百可靠,像纯金一样的,一丁点也不会有假。”就像有些人,看上去很笨,说话也没有技巧,老实巴交的,一是一,二是二,这样的人,一开始,别人会有其他看法,但日久见人心,久而久之,对他所说的话,大家特别相信,经常会称赞随喜他的功德。那些油嘴滑舌的人,虽然说的比唱的还好听,都是瞎编一套,张口是谎言,闭口是妄语,不过几天或几次交道,马脚露出来了,其必然受到众人的责备或敬而远之,甚至引起公愤,这样的不良习气,无论是以现世果报还是来世的果报来衡量,都为应舍弃之处。尤其是身为佛子,不能因为一时逢迎别人而谎话连篇,致使毁坏了自相续,对自己的今生来世肯定无益,在家白衣也不易起信心。我们对诚实的众生都应该彼此以发自肺腑之言来友好相待,舍弃一切不实语。

    应保密事虽未说,有必要故无过错,

    非尔一切平常语,妄说少许亦卑劣。

    理应保密的事,即使没有实言相告,因为有此必要,所以也没有过失。如果不是这样,在平常的语言中,仅说少许的妄语也是非常卑劣的。

    最好大小事情都不要说妄语,但其中理应保密的不说也无过失。日常生活谁都有秘密,如嘱托密、修法密等等。有许多人不明白这一点,往往在回答父母师长的问话时,总是为难,说也不行,不说也不行,其实也没什么难处,只要你明说是“受人委托保密,恕我不能奉告”,明智的父母上师肯定不会追问下去,自己也不会有过失,这是智者的做法。像修法中的秘密,有的只能本人知道,谁也不告诉的,如一位上师修了四十年的一个法,连日日夜夜共住的道友也不知道。在誓言中有明确规定,有些修法,上师也不必告诉,对于这些类似应理的保密是没有任何过失的。

    如果没有很大的必要,平常也不能随便乱说一气。以前一个牧童,在山上边玩边唱:“狼来了,狼来了,狼来山上吃羊了。”别人听后,信以为真,气喘嘘嘘跑到了山上,才知道他是信口乱唱的。第二天,狼真的来了,他又同昨天一样叫,却没有一个人来,结果狼真的吃了羊,这就是乱说的后果。尤其是我们身为人天师表,言行上要为人表率,对待上师道友、一面之交的过客,不能说妄语。若对上师说妄语,根本骗不了上师,只是自己形成不良的习气,造下恶业;若对众生说妄语,本来就愚痴的众生被你坑害了,自己也犯了自性戒及佛制戒。所以,无论对任何人,都没有必要说妄语。在西方国家有一个比较良好的传统方式,就是总统在上任之前一定起誓,并有特级法官专门监督他的言行,这样有一定的约束,既不敢妄语也不敢妄为,人品就会愈趋完美高尚。

    于具智慧正直士,直言相告令生喜,

    于狡诈行之愚者,亦无必要说直语。

    对具足智慧正直者前,直言不讳,实语相告,能令他生起欢喜心,但对那些口是心非的狡诈愚人,也没有必要对他直话直说。

    在智慧正直者前,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诚实。具足智慧的人,他一眼就能洞查事情的究竟实质,对他不必要用不了义权巧方便的悦耳语与他绕口舌,如果一语道破,直截了当,他会特别高兴。正直的人本来就喜欢直来直去,讨厌拐弯抹角,所以对他直话直说,他就觉得你人品很好,也会特别高兴。尤其是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有些人会担心若是说了实话,上师会对自己印象不好,或者让上师不高兴有罪过等,类似的顾虑,大可不必。因为上师从来都是以真心利益弟众,从调伏弟子的相续出发,对弟子十分真诚极为可靠。如果弟子直言相告,上师会用智慧来作出正确抉择,对自他暂时究竟都会有极大利益,上师心里会欢喜无比。

    但是对那些花言巧语、心怀鬼胎的狡诈者而言,不必要说直话,因为狡诈的人,有时故意试探别人的口气,像特务一样,然后从中添油加醋、断章取义、臆造一些子虚乌有的是非,与这种人打交道不必多磨牙,随便应付几句就可以,对他说实话确实是浪费口舌。狡诈的人表面上好像很关心某人,问长问短,之后却取笑别人。对待这种人,最好对他禁语,没必要理睬。所以,我们说话一定要分清对境,哪些是智者哪些是愚者。

    于忠心依自己者,直言不讳勿歪曲,

    于为试探口气者,不必直说适当叙。

    对忠心依止自己的人,应当推心置腹有话直说,不必隐晦,对那些试探自己的人,就没有必要直接说什么,适当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就可以了。

    说话的对境是很重要的。如果别人诚心诚意依止自己,请问一些佛法的教理或做人的道理,自己就应一心一意地根据教证理证详加回答,以佛陀的智慧宝剑拨开迷雾,尽量让他彻底明白。若是道友或萍水相逢的朋友,他们也是想解除生活中的疑难才会请教的,为了帮助他们走出困惑的深谷,那么自己也应该诚心诚意地为其未来究竟利益着想而奉劝或者直指缺点,以免他一错再错,跌倒在人生的旅途上。

    但是对那些口亲心疏、好探口气的长舌妇,应少加理睬。这种人有两种:一种是有口无心的多事鬼,今天打听这个,明天打听那个,在一起大摆龙门阵,言多必失,传来传去,话都说变了原味,“传承不清净”是非就出来了,对这样的无聊鬼,随便说一些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事,三言两语打发就了事了。另一种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言在此意在彼,口里说烟子,心里想的却是烟子周围的人,总想从对方口里抓住把柄,对他作一番批斗,带个“帽子”才罢休,对这种人,也不要与他直心交谈,随着他转圈子谈一谈,乌鸦黑白狗猫玩耍的事就足矣。对什么人要说什么话,不能一视同仁,厚薄不分。

    除非无利无害语,心中斟酌之大事,

    若于非时脱口出,众人皆知事不成。

    除了无关利害的事情外,若是心中斟酌筹量的重大事情,在非时脱口而出,大家知道后,这件事情就很难办成。

    人们常说:“众人之中说话难。”若是一些无关大局的话,倒没有太大的关系,若是机密要事不小心脱口而出,就会节外生枝,很难圆满。在众人中一定不能将未来筹划一一道出。有智慧的人,未来几年的计划步骤早已胸有成竹,但根本不会说出来。譬如,想建一个道场,先把所有手续办好资金筹备齐全,建筑工人联系好,万事俱备再对大家宣布何时奠基,正式动工,这样一气呵成,不会有违缘。否则,仅有一个想法,其余的一无所有,就逢人便说,建道场修寺院,大家你一个主意,我一个“高见”,还没开始,便闹一肚子不快,事情也只能如梦幻泡影。所以,应依寂天菩萨的《入行论》所说:“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应当极其保密语,切莫泄露任何人,

    密友复传其密友,最终传遍全世界。

    应当极为保密的话语,切记不能对任何一个人泄露,因为若传给自己的密友,他又会传给他另外的密友,辗转互传,最终必将秘密传遍整个世界。

    若是有智慧懂得世规的人都会深刻地了知,秘密对任何亲人,甚至是上师也是不能讲的,否则,也就无秘密可言了。这在人们的习惯中也是首肯的,在密续中也有明确的开许。因为每个人都有密友,一个秘密,在密友之间互相密传,最终就成为公开的秘密。这样,对世间人来说,容易伤和气,修行人之间就犯了密乘戒。

    像世间大多数的朋友最多只是和好几年,因为世人心不稳定,又唯利是图,而受人小惠盛情款待时,愿意把心里话倾吐殆尽,特别是酒醉饭饱之后,最易吐真言,把秘密全都泄露,还说:“咱们朋友一场,依你我多年的交情,今天我什么都没保留,全跟你说了,你千万不要跟别人说。”可过了两三天之后,对方在别人面前,同样的戏又重演。这样,你我他之间,什么秘密全都知道了,大家都闹得不欢而散,事情没有办成。最好是像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即便是夫妻,也允许有各自的秘密,密不相告,彼此也不责怪,很能谅解。

    像修行人中,有些很不稳重的人,是“狗猫放不住剩豆腐”,心里一点话也存不住,什么话总要跟他人一吐为快,受别人委托的秘密,一会儿便到自己的密友那里一一汇报,之后加上保密键——这是秘密,只告你一个人,不要透露给任何人。一顿饭之后,密友又奔走相告,一夜之间,秘密胫走,满城知晓。待查根问底时,顷刻间各个反目成仇,金刚道友之间的三昧耶戒毁于一旦。

    有智慧的金刚道友是极能保密的,无论是上师嘱咐,还是道友拜托,你用山珍海味款待他,或者威胁他,不管怎样,他也不会吐出半个字,这样的人是真正密友。

    无论关系再密切,无有必要莫泄密,

    因向女人说密语,多数身败名裂矣。

    关系无论多么密切,没有特别的必要,切莫向彼泄露自己的秘密,因为向自己关系密切的女人说了密语的缘故,大多数都是因此而身败名裂。

    世间人常说:这两个人好得无话不说……但世人除了十分殊胜的因缘,没有永恒不变的密切。尤其是水性杨花的女人,今天高兴了,身口意全都唯命是从,愿意保密;明天不高兴,翻脸不认人,危及性命的事情也会抖落出来。从前某地一个官员与一个女人私通勾结,贪污受贿,先是一唱一合,打得火热。没过几年,两个人缘分尽了,关系破裂,那个女人一气之下,跑到公安局一五一十地将事情原原本本报告了公安局,这个官员不得不束手就擒。历代的国王们,国破身亡,大多数就是因为女人,在为女色所困时,那些刁女要胁他说机密要事才得以满足,之后她又以此为资本,玩弄权术,结果祸及臣民,殃及自身。

    尤其是某些大德,对未来极为重要的秘密,千万不要跟那些祸水女人透露,除非是具相大智慧女,能守口如瓶,否则会破坏缘起,整个众生的利益事业不能成办。如前几年,一位大德对一个女人说了句未来弘法因缘的事情,这个女人经不住别人的诱惑,全都倾吐出来,结果闹得全球风雨,大德的威望一时一落千丈,大事因缘也因此不了了之。在我们还没有了知有无必要性之时,无论如何,“于谁亦莫说密语”。

    无需保密之诸语,到处宣扬亦非理,

    时机成熟商讨时,断除傲慢说要义。

    对根本不需要保密的所有话语,去到处宣扬也是不应理的。时机成熟,大家共同商量讨论时,应该断除一切傲慢,简略地陈说自己的要义。

    一般不用保密的话,也不用特别保密,但也不应该大肆宣扬,因往往从此会带来出人意料的麻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添枝加叶传来传去,就容易生出是非来。即使想褒扬一个人,也应该得当,不应捕风捉影,以致间接地贬低另外一个人来抬高其身价,这是极不应理的。如某位大德显现病重,有很多高僧都前来探望,其中有一位高僧的弟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便大力广泛宣称“我们的上师加持如何如何,某位大德若不是我们上师的加持,早就怎么怎么了……”,这类无关紧要的事情,若过于脱质张扬是极不公平的。

    在大家共同商讨时,或在群言堂里,这个时候,不能闭目思维,一言不发,显得十分傲慢,而背后,却像打开语言伏藏的大门,关不住闸一样,滔滔不绝,此时应归纳要点毫不保留地说出来。智者在修行的时候,一心诵经修行,商量事情时,全部放下,集中精力商讨,从来不会三心二意,都是该干什么就专心干什么。

    赞叹可令世人喜,来世自己亦安乐,

    故于他人之功德,不应怀恨当赞美。

    如果很乐于赞叹他人,使世人因此而生起欢喜心,这对自己来说,来世也会获得无边的安乐。所以,对于他人的功德,不应心怀嫉恨而应随喜赞美。

    世人没有不乐于接受赞叹的,如果我们挚心对真实具足功德者作赞叹,他人闻之生起欢喜心,自己也会因此而增上功德,来世获得安乐,如云:“赞叹佛菩萨,来世得胜利。”尤其是三世诸佛总集的大德们,以优美纯清的语言出自于内心的赞叹,世人因此会对上师三宝生起信心和欢喜心,自己依此也积累了极大的福德。像某位大德,凡是一提起自己的恩师都是合掌含泪,以种种言语真诚赞叹其功德,以此恭敬心他本人也得到意传加持,有很高的成就,享受世人共不共的安乐。如今也现见,凡是对金刚上师具相大德至诚赞叹的人,人们都会很喜欢亲近他,他的修证也与日俱增,如《极乐愿文》等经论中所说的那样,自己来世也会获得与彼同等之功德。为了究竟自利,也不应嫉恨他人所作的功德,应对他人行善感到欣喜,为自己不能成办善法而感到后悔惭愧,于他人所行之善即使自己仅能尽微薄之力,也鼎力相助,实在无能为力,就赞叹随喜。因为佛曾说过:“他人亲自做,自己观想做,亦可同得到,等于彼功德。”由于业报不虚,我们今世赞叹他人,已为自己储备了来世的安乐。嫉恨他人,他人并不因此减少功德,自己反而多世堕成蛇等恶趣旁生;赞美他人,一份功德可变成两份乃至更多。

    如若赞扬其他人,自己亦为他人赞,

    越是讥毁其他人,自己越受他人讥。

    如果能够赞叹称扬他人,自己也能受到他人的赞叹,越是讥讽诋毁他人,自己越是遭受他人的讥毁。

    这个甚深窍诀如果大家能铭刻于心,则终生受益无尽。如有些道场为具相法师住持,基本上,所有的弟众行为如法,心也比较清净,师徒之间、道友之间相处极为和睦,犹如水乳融为一体,无论是对年愈八十的老僧,还是对年轻的后起之秀,凡具德相者,都是赞叹不已。这样,整个僧团的美名也名闻遐迩,世人也因此对三宝赞叹而增上福德。就像我们的上师,从来没有听见他在任何地方说别人的过失,若别人在他耳旁说某人不好,他总会说:“不要这么说,他可能是佛菩萨的化现。”若听到别人在赞扬某人,他则是最忠实的听众,并欢喜无比,因此无论去哪个道场,人们都会对他交口称赞。

    反之,有些人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赞扬,却去讥毁别人,这样适得其反,非但没能抬高自己,反而遭到众人的非议。从前,一位相当有名气的活佛,千方百计攻击另一位大德,除了自己诽谤诋毁以外,还唆使他周围的人到政府那里捏造事实汇报,结果不到五年,他自己声名扫地,世人渐渐远离他,感受现世果报,远近的人们都讥毁他。我们对任何人都不能轻视讥毁,彼等各有不共之功德,并皆有佛性故。

    嫉妒心强福浅者,恒时只会谤他人,

    依此于他无损害,却将毁坏自声誉。

    福报浅薄嫉妒心极强的人,恒时只会诽谤别人,依此卑劣的行为对他人无有丝毫损害,反而毁坏了他自己的声誉。

    具诤的末法时代,众生福报极为浅薄,性情恶劣,行为显现的全是非法行,如云“福尽之人恶念生”,因被强烈嫉妒烦恼所障蔽,根本看不到他人的功德。如果反观自己,每个人肯定都有粗细不同的嫉妒心,华智仁波切说过:“嫉妒心最易生起最难发现。”所以,很多人根本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其检验的唯一标准是看自己有没有生起“别人不如法”的心念,若有,则如六祖所说:看别人的过失,本身就是一种过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所以,我们不要看别人的过失,说他人的是非。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共的烦恼和功德,包括自己也是同样,每当说他人过失时,先反观一下自己是否十全十美,再与对方比较,肯定会发现对方有很多值得我们赞叹的地方,若实在赞不出口,可以一言不发,没必要说其过失。否则,自己容易形成不良的串习,会常常只看到众人的过失。犹如患胆病之人,见到白色的海螺也成黄色,就像外道的俄仲,他看佛陀也具有十八丑相极不庄严。同样,修行差的人,福报浅嫉妒强,只能见人之过而诽谤,但是他人并不因此而受到损减,反而增上声望美誉。从前,一位非常重视名声的活佛,他不能容忍任何人的名声超过他。当他得知一位大德受不计其数的世人与僧人恭敬时,他便将这位大德及其左膀右臂的名字全埋在地下,念一些损害他们的经文仪轨。结果,非但没有损坏他们的一根毫毛,这位大德的事业反而越来越广大,至今已将佛法弘遍全球。而他自己的名声从此一落千丈,追悔莫及。所以,尤其是修行人要逐渐断尽嫉妒心,才能增上福德。

    具有智慧福德者,他人微小之功德,

    亦出嘉言作赞叹,依此自己获美名。

    具有甚深智慧与广大福德的人,他人非常微小的功德也能看见,并以美妙动听之言辞诚作赞叹,依此自己也同样得到他人的称赞而名扬四海。

    具足福慧者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技巧,那便是对他人微小的功德善用种种方式方法美言赞叹,大地上也回响着对他的赞扬声。每个人都有其一技之长或不共的功德,皆有值得称赞之处,但是因为嫉妒的缘故,很多人不愿意赞叹别人。只有那些福报大智慧高的人,内心很清净,对他人的微小善举,如顺手搀扶擦肩而过的老人,拾走一块绊脚石,对心情不愉快者的一句安慰话等等日常生活中利人行为,他都会不由自主随喜。像《访雪域大师》的作者,虽然他走进西藏雪域为时不长,但他自心清净,对雪域的三宝、藏民、山水草木,都看得尽善尽美,发自内心地赞叹三宝,无偏无私地宣扬藏土的优良文化。他自己因此名声四起,致使海外拜读过他著作的信士们,在他的上师前请求道:我们很想拜见他……而那些本来有较大名声的人,专门对某些大德作书诽谤,将功德看成过失,结果他自己落得声名狼藉,引起公愤,遭到众人谴责。由此可见,诽谤他人只有自食其果,赞叹别人即是广扬自己。另外,有些人因人缘不好,即便做得很好,别人也会在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总是得不到别人的赞叹,自己也不乐意赞叹他人。这种为人的方法不对,无论别人与自己私人的关系如何,若看他对待众人平等慈善,也应予以公正的评价,切实的赞叹,这样对自他的相续都会有一定的利益。所以,应善于观察发现他人的长处而真心实意地赞叹他人。对于这甚深的窍诀,要实践于我们的具体行为上,融入相续中是十分关要的。否则,会像《格言宝藏论》中所说:“放在书中的学问,无有守护的戒体,散失零落的财物,急需之时用不上。”故当励力于实际体行上。

    称赞虽为世间饰,于慢愚者却如毒,

    无论何时于何人,莫以妄语作赞叹。

    称扬赞叹他人,虽然是世间的一种严饰,然而对于傲慢者来说,却像毒药一样危害他,所以任何时候对任何人,切莫以妄语作赞叹。

    赞叹真实具足功德者,不仅令见闻者生信欢喜,自己也因此获得无量功德。佛在世时,罗睺华哦专门作了赞叹文,对佛陀的慈悲智慧功德作赞叹,他自此成为非常著名的诗学家。如今汉地流行的《三宝歌》、《清凉歌》、《何其自性》等称叹三宝的梵呗,以其优美和雅的弦律,切实深广的内容而成为世间的庄严。但赞叹对傲慢的愚者来说却如巨毒,这可从两方面来说:一是对具功德者赞叹,傲慢的愚者忍不住内心的不满、嫉妒,难以抑制满腔的怨愤,总认为自己胜过别人,为什么得不到名位美誉?岂不知他自己被傲慢和愚痴所障,根本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和他人的功德,却愤愤不平,就如中毒者一样痛苦极了。二是对傲慢者某方面作赞叹,他一旦得到赞叹,就认为自己功成名就,德行圆满,再不需要进一步学习,而自高自大,天下独尊,从此人格修学迅速下降,等同凡人。此外,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赞叹的准则,当是据实称赞。如对自己很具信心的大德,对其赞叹诚然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不诚实,反而犯了妄语戒。若如板上钉钉真实可靠,有根有据,他人也会因此生起信心,欢喜随学大德之言行。我们应时刻真心实意对他人功德据实赞叹,断除自己的傲慢嫉妒和痴心。

    当面赞颂暗诋毁,犹如两舌之毒蛇,

    此等卑者切莫依,说有意语世间饰。

    当面赞颂某人之功德,私下却暗地诽谤诋毁,这样的人,犹如具有药舌和毒舌的毒蛇一样,如是卑劣者,无论如何是不能依止的。故而唯有宣说有意义的话语才是世间之严饰。

    毒蛇的两舌,一是白舌为药舌,具有解毒之妙用,一是黑舌为毒舌,触之则伤命。那些卑劣的人就像毒蛇一样,由于业力所牵,当面对别人伸出白舌,赞叹他智慧超人,能力非凡,人品高尚,忍辱精进等。但转脸背后倒伸出黑舌,却嗤之以鼻,反而骂他狡猾毒辣,以权压人,恃才傲物,心地不良等等,甚至把他对人宣讲五戒十善也看成是求名求利之举。这种口蜜腹剑的人,就如毒蛇一样,黑白都由他那两张皮的嘴巴,说话如手鼓有正反两面,像铃子左右摇动,极为卑劣,这种人绝不能依止。一个稍微正直的人,在谈论别人时,老老实实的,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不会变来变去。尤其是在私下暗地,没有第三个人时,比较容易谈别人的过失,这是很不好的习惯,应该发愿对任何人观清净心。就像从前有两位大德,因彼此交谈很契合,便经常在一起谈笑,后来当他们意识到其中难免谈论别人过失时,这两位大德便发愿:从此只讲他人功德,不讲别人过失。并互相监督,久之他们言谈中,只是探讨戒律、中观、因明、禅定、大成就者的传记等等话题,从来不会谈及任何人的过失。正是因为这些有利于修心、增长智慧的交谈探讨,使得他们的智慧与日俱增,他们自己以智慧庄严了自己,同时他们也成为僧众的庄严之一。《因缘品》云:“如说佛言者,是吉得灭度,为能断苦际,是谓言中上。”故我们恒时远离卑劣者之闲言碎语,而宣说有意义的佛陀教言,才是言谈中的上品语言。

    虽以施等广饶益,若说粗语令人嫌,

    虽未布施未护利,依靠爱语摄世人。

    有些人虽然以布施等对人广作饶益,若常对人说粗语也会令人嫌弃;有些人虽然没有对别人布施,也未曾护持其利益,仅依靠爱语却已摄受了世间的许多众生。

    一般的世间人,对其生存所需的财物等十分重视,若有人对他们布施这些,理应对施主极为高兴和鸣谢。但其中有一种施主却是“刀子嘴豆腐心”,往往因为对受施者说一些过分的粗语,而令众人讨厌嫌弃。世间有些高位者,心地善良又正直,对眷属福利各方面考虑得非常周到,就是说话不够委婉,呵责他人办事不仔细不周密,下属心里很难受,经年累月,承受不了,不得不辞职而远去了。同样,调化末法时代的众生,也只能用爱语,正如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中说的:“于此浊时野蛮眷众前,当面呵责纵然是善意,依彼生起烦恼之因故,言谈平和即是吾忠告。”确实如此,像现在调化弟众的过程中,本来骂他能使他断除很多世俗的习气和轮回的种子,他反而负气离开善知识。平时,若是平等地给每位生活费及日日传显密法要,很少人生起感恩戴德之想,也没有觉得上师非常慈悲。若是单独对某个人说几句赞叹的话,或问些与修法无关的事情,反而觉得上师细心周到,无微不至,很愿意亲近。殊不知阿底峡尊者如是开示过:“殊胜上师为揭露罪恶,殊胜窍诀为击中要害。”然而,众生根基一代不如一代,哪里能从心中信奉这些窍诀呢?也只有遵从马尔巴上师对至尊米拉日巴尊者的教言:以后切不可用我调伏你的方法去调伏弟子,因为后来者像你这样根器的人很难得。反之,有些人对周围的人并没有布施财物,只是适时地以悦耳的爱语使他们欣慰,很多人自然集聚在他的身边。因此,在摄受调化众生时,爱语是四摄之一,也是摄受弟子的方便方法的关要所在。

    未发中要害兵器,未饮沁人肺腑药,

    未尝迷人蜂蜜味,语言具有此特点。

    未见发射却能击中要害,犹如兵器般的锋利;未有酣饮却能沁人心脾,犹如妙药般的馨香;未加品尝却似迷饮甘饴,犹如蜂蜜般的甘甜,语言具有这些特点。

    语言确实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世人云:刀伤易合,心伤难愈。往往人与人之间因为出言伤人,几年甚至一辈子也难以忘怀,虽然是无形的,但它胜过伤人的利箭,让对方久久不能复合。以前有一位教师这样对学生说:“你们只是相处几年就分手,平时一定要说话和气,切莫伤害对方,小时候,一位老人骂我的话,我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仍旧记忆犹新。”可见,言语谨慎是何等的重要。但无意伤人也是难免,不过在别人伤害了自己时,应知道语言是一种假象,不值得执著,若是各以舌剑展开大战,后果是很难想象的。

    另一方面妙语能使人心旷神怡,如饮甘露,犹食蜂蜜。假如对某个人的利众之举,以非常赞同的态度加以称叹,他会像喝了人参汤一样,身心特别舒服。以前,我们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在美国华盛顿,对大家宣讲了爱心与慈悲方面的法,与会者均有很大收获,都觉得像吃了甘露妙药一样,有说不出的快慰。同样,优美切实的语言能让人们如品尝蜂蜜一样悦耳舒心,如云:“佛说语言有三种,称心真实颠倒说,犹如蜂蜜鲜花粪,唯一当弃最末者。”尤其是那些优美的散文诗篇,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能吸引每个人,正唱赞时,在坐的个个全神贯注,行人会止步恭听,全都沉浸其中,心里美不可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尽量用甘露妙语,交流彼此的心声,大家肯定都会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中。

    通常成为亲怨者,余事促成极少见,

    多由言词所导致,故当慎察再出言。

    通常由其余的因缘促使彼此成为亲人或怨敌者很少,而多数是由言词所造成的,所以应当详细观察后,再作言说。

    世间结成亲怨的来源,除语言以外是极为罕见的。若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交谈时,都以友好的态度互相问候,彼此都有好感,就会觉得值得一交,你来我往,久之关系密切就成了亲人。反之,即便以前是亲友,期间因为几句难听的话,也会翻脸无情,反目成仇,就像有两个亲姐妹,成家立业后都相当富有,好胜心也很强。一天,回娘家互相交谈时,一个对另一个说了一句“肯定你家买不起显像电话机”,姊妹俩仅因一句话吵得不可开交,连她们的孩子见面也像陌生人一样不打招呼。大家若稍仔细观察便可知道:世间的亲亲怨怨都由语言结成的,以身和意促成者极少,全是以语言为先导。如现在美国的两位候选总统戈尔和布什,为了中选而四处广作讲演,若谁的语言深得众人之心,谁就会胜过对方。同样,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都是凭语言来进行交流的,好坏亲疏,语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话在出口前应详作观察,尔后出言使人人悦意,这是智者的作为。

    不合时宜之话语,随意出口遭众辱,

    切合时机又应理,善言妙语利自他。

    说话欠考虑,不应说的话随便出口,这样会遭到众人的侮辱,若是切时又应理的善言妙语则能利益自他。

    我们平时说话时,一定先观察时机成熟否,若是不该说的时候,却站起来抢人话头,下面很多人会很讨厌的,自己当时振振有词,哗哗宣讲,事后自己也会觉得好笑又害羞。就像以前,有位藏族牧民的孩子,考入师范学校就读,第一天,老师招集全体同学开会,之后征求大家的意见,当时他以其强悍正直纯真的天性,首先站出来一口气提出了很多建议。在几十位的新生中,只有他穿着带补丁的破藏袍,说的话不藏不汉,又不是普通话,大家都以不同的目光打量着他……正如刚到寺院的很多人一样,连三宝的名字都不知道,却认为自己的想法全是正确的,便口若悬河,说东道西,别人会很讨厌。所以话不适时半句多,若通过观察后,是该讲的时候,所言又契合于佛法和世法之理,这时应说出善言妙语,对大家会有利益。了知应时,所言应理,宣说时,言之有理,既言则中,如此非但能利益自他,而且受到他人的尊重。

    若降瓢泼之大雨,小容器中岂容纳?

    虽然教诫劣根者,却亦无法获大利。

    如果把降下瓢泼大雨的水量,用小小容器来盛,怎能完全容纳呢?同样,对劣根者无论如何教诫,也是无法使他获得大利益的。

    现实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用一个碗想全部盛完倾盆大雨的降雨量,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容器有限。另外由于器皿的容量大小,质量优劣,也决定着所容有别,如狮乳不能注入土器中,否则立刻会器裂乳洒。同样,极为殊胜的教言密法,对下根劣器者,无论怎样宣说,他都不能受益。每当在传讲或独自静静思维本论时,我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如果你们的智慧不是很好,对此论你们可能是收效甚微,就像小器中所盛的雨水一样,只能记住一两句,其余的大多都会流走,若是智慧人格稍好,可能全部内容能铭记心中,并成为行动的指南,为人处世时会运用自如。根基确实有上中下之别的缘故,对劣根者宣说甚深之法,彼等也像对牛弹琴一样,他的相续丝毫未有受益,如《法华经》中世尊在宣说甚深空性时五百人接受不了而退出法席。而对上根利器者,仅讲一些共同显宗教言,就能深受法益。所以,我们每个人应观察:这么甚深的教言,自己的容器中盛入了多少?若是小器漏器全都流走了是很可惜的。正像夏瓦格西曾对恰卡瓦格西说:你所求的法深浅且不论,你若不想成佛也不说,若想成佛,此法必不可少。同样,你们若已超越人世,就无所谓了,若住在人间,本论实在是日常生活中绝不可缺的。

    心地善良之正士,旁敲侧击大有益,

    宛如妙药之忠言,说者听者皆罕见。

    心地善良的正直人士,用若明若暗的语言稍作提醒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获得大利,宛如妙药一样的真语忠言,能说的人和能听的人,如今极为罕见。

    由于宿世的一种因缘,有些人天生心地善良,纯真正直,有相当的智慧。对某些问题,不用直截了当地指出,只要对别人指出毛病缺点,他马上能拿来对照自己,或者稍微暗示他,他就会引以为戒不再重犯,在行为和相续中渐渐有很大改变。如果人格很不好,即使给他讲最深的道理,他也是把“好心当成驴肝肺”,根本不会接受,反而以逆反的心理行为变得更糟。修法上也是同样,正直心善者,只得到一部法,修行也很好,略作表示,他就能证悟,因此心地善良正直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正是古德所说的“直心是道场”。

    《格言宝藏论》中云:“树木纵使极众多,生长檀香林极少,如是学者虽众多,能说格言学者少。”同理,如今犹如妙药一样的忠言,像《忠言心之明点》、《三十忠告论》等,这样能解除现今当来痛苦的甘露教诲,忠言心语,能宣说的仁者极为稀少,能听闻者更是白昼的星辰。真正对自己有利的教言,直接指出自己过失的人,真心实意忠告劝谏对方的人极少,大多都是出于某种目的,当面赞叹奉承,背后说人过失。即便有这样忠劝者,能入耳入心善于接纳的人也是千载难逢、百年难遇。可能是由于这些原因,有些大德觉得对末法时代众生讲法没有多大益处,心生厌烦而隐居深山或退居自修。所以如今幸闻此窍诀,我们应该诚心纳受,竭力行持,方能利于自他,令诸佛化现的善知识得以欣慰。

    挑拨离间诸话语,尚不应闻何况言?

    假设理应听闻语,亦当观察至确实。

    对挑拨离间的种种话语,尚且不应听闻,更何况自己言说?假设是理应听闻的话语,也应当观察是否属实。

    世间上,喜欢说挑拨离间语的人非常多,无论是公开离间语还是暗中离间语,依上等世间道德准则与佛教的戒规来说,这些都是不应听闻的。尤其是僧团中,道友、师徒之间,对他人挑拨的语言都不能听,《小甘露丸》一文主要是这方面的对症良药,大家服用之后,可能会立刻见效。有些人自己没有主见,听了一些离间语后,生起很大的烦恼,对其修行危害很大,所以不能听更不能说不利于双方的话。不但是这些不应理的话不应听或说,即使是应听的语言,如见解修行方面的建议,或别人传说某人的过失等,听后不应马上信以为真,立刻有所表示,而应进一步确认是否属实。往往道听途说的见解修法与有传承的善知识前所闻得的有很大差异;听说某人的过失,与自己亲自了解所得的结论也是大相径庭。特别是一寺之主,对所有的话都应详加观察,证实后再抉择,才会万无一失。否则,往往会因此误使别人离开善知识,退失信心,造诸恶业,或者没有确凿的证据而将别人摈除僧团,当真相大白时,自己会后悔莫及的。再三思维这些金刚语,将会成为我们人生旅途和修行道路上的指南。

    粗语若多诸眷离,妄言毁坏自他众,

    绮语招致事衰损,是故应当断彼等。

    粗语若过多则致使眷属远离,无实的妄言毁坏自他相续,无义的绮语招致事情损衰,所以应当断除那些有过失的语言。

    这里是讲十不善中的语过失。若君主惯以粗语谩骂、恶语中伤,则眷属们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不得不远离君主。君主应该遵从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对眷属讲一些温和语,对他们的相续才会有很大的利益。若粗语过多把眷属都骂跑了,没有度化的对境,何谈利益众生呢?曾有七个小和尚依止一位老和尚,老和尚恨铁不成钢,天天骂他们,他们一开始挨骂时还编了一首顺口溜嬉笑自慰:白天见到白天骂,晚上见到晚上骂,一天到晚跟着他,肯定会被骂死了。后来实在招架不住了,一个个全跑了。

    如今世风总是向下行,好像唯有妄语才能生存一样,尔虞我诈,引来天灾人祸惩治人类,到时候再挽救,已为时晚矣。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对各类报纸有一种说法:除了日期是真的以外,其他都应倒着看,全是假的。但我们作为修行人,不能随顺他们,应该像麦彭仁波切所说的:“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不管自己因此是失败还是胜利,一定要说实话,不打妄语,不能因今世暂时的蝇头小利而毁坏了自相续。要像古人一样,说话如板上钉钉,真实可靠,不要像现代人一样,唯钱是命,唯财是情,连自己的父母亲朋也不会以诚相待,妄语连篇,结果只能使整个人类一代不如一代。

    再者,修行人平时若不能以正知正念护持三门,经常聚集在太阳下或饭桌旁,如同那些工人和老农民一样,从早到晚东拉西扯,尽是一些无意义的闲聊,谈久了就谈出是非长短。大家不要把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浪费在无义的闲谈上,对这个宝贵人身来说是得不偿失的,非常可惜!确实不耐烦时,可以转经绕佛,不要找人闲聊,耽误他人宝贵时间。就像平时,本来安排紧紧的日程,突然来个人聊天,自己心里非常讨厌,时间都浪费了,不能用在修法上,内心很可惜。

    总之,我们对人说话应温和诚实有意义,不能粗语伤人、妄语骗人、绮语误人,除宣说佛法劝人为善外,应经常念咒或禁语,肯定会远离语不善业,得口吐金莲的善果。

    以此为主一切语,功德过患有多种,

    各自进行分析后,当知说与不说界。

    以上述为主的一切语言,分别有种种功德与过患,通过对其各自进行分析后,则当了知应说不应说的界限。

    上面列举了一些不同语言的主要功过,以此为主具足功过的语言还有很多。语言是人类互相交流彼此沟通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体现出各人的智慧,在成办事情时,也是成败的关键。我们平时在话欲出口之前,应以智慧详加分析,如何言说才具足功德,说什么样的话会有过患,如是了知了该不该说的界限,会对自己的修行和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一国君王,能这样做,则会使国家不受别国的欺凌践踏。

    同样,一个寺院的住持,摄受近万的弟众,管理庞大的道场,只有精通了说话的技巧,明了说话的深浅界限,才能使上上下下的领导和徒众心服口服,弟众对各种根基的道友也能容忍和睦相处,清净行持,有条有理循序渐进地学修。上师慈悲摄受,弟众一心恭敬依教行持,上下顺和,同心协力,使其弘法事业如虎添翼,任运度生,把正法的甘露遍洒于有情,真正的佛法再度弘扬于人间。

    泱泱大国之中有,各种各样贤劣士,

    故于愚笨野蛮众,以饶益语难调伏。

    最初即当宣告之:国法公平为准绳,

    触犯法律之众人,将受如是之惩罚。

    泱泱大国中有各种各样贤劣不等的人士,所以对其中愚昧野蛮的民众,仅仅以饶益语是很难调伏的,为此,必须在最初就应当对整个臣民作宣告:凡事皆以公平的国法为准绳,若是触犯法律的人,必将依法惩罚。

    每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中都有诸多眷民,其中肯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贤士劣者行为迥异,贤者品行高尚,温和言语即可教化,而对那些俱生无智的愚者、性情刚强难化的野蛮众,以良言相教肯定无济于事,根本无法调伏。像僧团中大部分是好的修行人,这是不可否定的,然而,正如《四百论释》中所说:吉祥女的后面决定伴随着黑耳女。其中,肯定有极少部分刚强难化的“黑耳女”,对他们仅以慈悲的和声细语来调化,是很难奏效的。若大家以后住持道场时,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那就是建立寺院之初,首先诵戒讲戒,并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切实的规章制度,对众人宣告,必须遵守这些规则,凡违犯戒律条例者按照各人所犯戒的轻重,相应地给予对首忏、遮心忏、僧中忏、以体力劳动惩罚,或者摈除僧团等,到时一定要如是惩罚。为了整个僧团,“言必行,行必果”,不能像有些老糊涂,一味的老好人,凶手、盗贼、娼男妓女、骗子、酒鬼都收容在僧团里,也没有奖惩,结果他们会更加猖狂。对他们就应有言在先,执法如山,不能谦让一步。

    同样,国王对那些刁民愚者,为了让他们遵纪守法,先宣明告示宪法刑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条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若有违犯,惩处不误。就像前几年,边缘地区的一群野蛮人,三番五次种植贩卖鸦片大烟,政府对他们怎样教化,都是屡教不改,结果政府对他们宣读法律后,用几十架坦克,把他们整个地区房屋鸦片地全部辗成大平原,自此附近的人们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不知道近几年来,对那些吃喝嫖赌、贪污盗窃等触犯法律的罪犯是否绳之以法?否则,会不会殃及整个国家的命运?每个明智的君主当深思再深思。

    于彼屡教不改者,若不施予相应刑,

    野蛮人增毁国故,当依初订而执行。

    对那些屡教不改的人,如果不施予相应的刑罚,则野蛮的人会愈增愈多,终将贻毁国政,因此应当依据当初所制订的一切规范公约而依法执行。

    在每一个国度里,都难免会有恶劣之众,野蛮之徒,由于恶习业力所牵,常常是屡教不改,重蹈覆辙。如有人刚从狱中释放,又去抢劫偷盗,再次光临监牢,如此几进几出的犯人,在如今社会中屡见不鲜。君主若不予以严厉的制裁,这类人肯定会越来越多,终究会毁坏整个国家,影响民情,危及国君,故当对这类人以法处罚。凡触犯法律者,不依人情当依法治,依照最初制定国家法律来惩办,有法必执执法必严,才能给整个国家带来安定团结的局面。

    同样,在住持道场时,必须半月诵戒,以戒律的开遮持犯对不同的人给予分明的奖惩,才能树立起道风,为以后广泛弘扬佛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很多住持不明此理,仅以慈悲心摄持一切人,使一些恶人歹徒有机可乘,经常破坏僧团和合,致使许多道场无法维持下去……,若是具有调化恶人能力的大德则无可非议。但作为一般的住持则一定要有取舍,并按章办事,遵循因果规律,对那些野蛮有情按具体情况予以惩处是十分应理的。如此治理道场,许多难题会迎刃而解。大家在以后住持道场必定会遇到这类问题,那时候从自己智慧的宝库里取出这则教言,则如探囊取物,不费吹灰之力即可解决。像具足智慧的大德住持道场几十年来,从没有出现过解决不了的事情,其中的窍诀就是凡事先依佛陀教言制定纪律,然后以此执行,自始至终使整个僧团清净和合,个个精进于闻思。所以,在护持国政住持道场时,必须具备这些方便,才不致于使那些野蛮劣者无法无天,怙恶不悛。

    百般利护眷民等,有利国家大事者,

    了知是谁于彼等,当以益语作赞扬。

    君主应当善于明察,对那些想方设法保护利益眷民、真正有利于国家大事的人,先了知是哪些人之后,应当以有益的善言赞叹他的功德。

    有些能人贤士高官大臣,对上忠心耿耿,对整个民众百般饶益,他的所作所为对整个国家有莫大的利益。道场僧团中的住持对那些普通僧人平常留心,若能从内心为一切如母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利益着想,为整个佛教的前途着想,这样的人一定要拥立他担任负责一些重大事务,并适时地加以鼓励和赞叹。对那些爱护道友,为集体利益着想的人,推选为执事,在大众中加以赞叹,一方面是鼓励他再接再励,另一方面是让大家有一个学习的楷模,也有积极促进作用。君主明察到这样的贤善者时,应作赞叹!

    虽被封为执事官,若唯自私执偏袒,

    则当击中其要害,告诫今后断此行。

    对那些虽然被册封为执事长官的人,若他们唯以自私心偏袒而行,君主当直接揭露他的过失,明确地告诫他应该断除这样的非法行。

    君主属下的文武百官,虽依其品行能力已册封高位,但人心易变。也如常人所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三把火之后,渐渐利欲熏心,变得自私自利,处理事情时,以我为圆心,以利益为半径,把国家法律和人民利益置之度外,做任何事情都唯一为自己利益而转,偏护自己亲友,无形中损害别人。这时国王应毫不隐讳地揭露他的过失,击中他恶心的要害,明明白白告诫他应断除这些不合情理的非法行,否则将导致不良的后果。

    在僧团中,大家经过详细观察后,一致认为某某人在处事方面公平认真才被选为管家等,但有些人起初还大公无私,平等对待,但渐渐就放松下来,有偏袒之举,故主管法师也就应毫不客气地直指其缺点,并期望他能改进,这也是上师殊胜的所在——揭露弟子的过失,促使他能自省。殊胜君主当如是行。

    奉行佛法诸君主,慈爱眷属如子故,

    首先柔和教诲之,绝非最初即呵责。

    奉行佛法的君主们,慈心爱护眷属犹如慈母怜爱独子的缘故,对已犯过失的眷属,首先以柔和细语谆谆教诲,绝不一开始就严加呵责。

    高僧大德在摄受眷属时,难免会遇到少数烦恼深重的弟子,但对他们不能一开始就劈头盖脸痛骂一阵,《四百论》中说:“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如是能对他以柔和之语循循善诱,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实地从内心忏悔,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无论子女怎样无理取闹,她也能忍耐,不会嗔怒谩骂,而是好声好气地劝导。同样,善持诸佛微妙法的大菩萨们,对待眷属倍加慈爱,不能依止伊始,便骂得弟众不知所措而生起退失心。

    一国之君对待其眷属也应该先教育引导,不能对那些法盲们先不教其学法知法,一旦触犯法律,马上惩罚制罪,他们不但不会心悦诚服,反而更加败坏。君主在位当如一家之长,以仁慈之心,慈爱眷民。

    如是亦可能救脱,多数步入歧途者,

    即使无法被挽救,其亦不会恨君主。

    如此依法执行也可能会解救多数已经步入歧途的人,即使他们无法被挽救,但也不会因此而憎恨君主。

    初入道的大多数人都带着种种习气与不良行为,举止粗鲁,语言尖锐。作为大德君主在摄受之初,多以爱语教诲,对所注意的事项以柔和语气慢慢道来,使其能充分接纳,如此使许多本来已误入歧途、踏上邪道的人,能幡然悔悟,回头转入正道,脱离趋向痛苦的歧途。若是业力深重者,纵然无法被挽救,至少也不会因此对大德心存忌恨,免引后世的苦报。一般对那些野蛮愚者,一见面就呵责他,即便是千真万确的教理格言,他们也会断然不理毫不接受的,不但对大德恨之入骨,甚至对佛法僧三宝也会一股脑地全骂。

    若以善言相慰,先肯定对方的优点特长,逐渐指其不足之处,让人心服口服地接受,能让那些犹豫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觉察到自之过失,并能悬崖勒马,回归到佛法的金光大道上来。即使如此这般地善导,仍无法挽救,至少人与人之间少一份怨恨,这对大乘菩萨来说是应该做的。由于已经发了度化无边无际众生之大愿,故对任何人都要结上善缘,以待来世能很好地教化他们,如今尽量让他们少对殊胜对境起嗔心,竭尽全力挽救他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份内要事。

    应赞一切高尚士,谴责一切卑劣者,

    明辨贤劣之君主,无论住于任何处,

    高尚胜士生欢喜,卑鄙之徒亦谨慎,

    否则恶劣下流辈,遍满大地毁国政。

    明辨贤劣的君主,对一切高尚人士应赞叹,对所有卑劣者当谴责,这样他无论住在哪里,高尚胜士会生起欢喜心,卑鄙之徒也变得小心谨慎,否则恶劣下流之辈会遍满整个大地而毁坏国政。

    明达的君主应时刻观察眷属的贤劣,对高尚的人理应赞叹,如有些人人品好、心地善良、精进学修,一心为大众集体着想,默默无闻地任劳任怨,这样的人应该在大众及个人前经常赞叹。对那些不专心闻思懒散懈怠,好生是非等品行低劣者应公开或单独地谴责。有些人认为: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必对他们各有褒贬吧。这不对,就像俗语中有:“不赞好人彼失望,不谴恶人彼气扬。”因此,对好人要赞叹,对恶人要谴责,不能把“豌豆粉与青稞面混在一起”,否则让人味同嚼蜡难以下咽。在佛教开放之初,有的大德为了重振道风,对某一部份人猛显忿怒相,毫不留情呵责他们不如法的作为,当时觉得很难忍受。但对另一些人再三赞叹,他们甚觉快慰,高兴得三天也不想吃饭。如此善恶分明的君主,他长期安住一处,亦有很多知明人士、大德高僧几十年都愿意常随不离,天天法喜充满。少数卑鄙者亲近他老人家以后也行为谨慎,不敢放逸,渐渐变成佛教的栋梁。如果大善知识不称贤抑劣,任那些恶劣者下流辈滋生蔓延,久而久之这种人会遍满整个道场,则会如狮子身上虫自食狮子肉,很快将僧团毁坏无余。

    同样,一国之中,学校没有德育课,单位不提倡公正廉洁,把吃喝嫖赌贪污浪费作为时尚,君主又不惩恶扬善,人们就愈趋下行,整个国民的素质下降,这个国家必然为时不久。

    君主善加观察后,出口之言不应变,

    世间众人皆共称:国王金口言一次。

    君主经善加观察后,所说之言是不应该再有改变的,这样世间众人都会共同称赞:国王真是金口玉言,仅说一次就算数。

    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般有地位权势之人,平时言行举止当观察而行,已决定的不能随意改动。在座各位多是释迦教法下的大乘佛子,是佛教的君主,故对自己的发愿随行不应该经常更改,在佛菩萨前已经发心出家,发愿成佛,在恩师前亲口承诺为三宝效劳等,就不能三心二意,今天受了一点点苦,明天就想回俗家享受,上午上师训了几句,中午就退失发心不想干下去。在三宝前说话也不算数,自己失毁了誓言,所承办事业及修法也是成就无望,怎能算得上位君主呢?同样,世间的君主要治理整个国家,举国上下,凡所作为无一不是以国君的法令作准则,所以国君对一切决策,在未宣告于众之前,一定要经过深入仔细的观察方能决定,之后一旦公之于众是不能随变更改的,应如刻在石板上的字,始终不变。若是事先不慎思,随便制定一些宪法法律,再有眷属请求更改,自己也无主心骨,改来改去,政策像新闻一样,让下属们左右为难,执行时也是犹豫不决,难断是非,致使整个臣民对政府失去信任,国王的尊严也因此受到影响,更不可能治理好整个国家。

    末法时代的众生,心情不稳,像流水一样毫不可靠,此时发誓言彼时失毁之。唯经常在闻思道场熏习的道友,将法融入了心中,才能在人格修行上拾级而上,不致于像城中的那些人一样。藉佛法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大家能长久闻思佛法,必能根除自己类似的不良习气。一般的凡夫俗子信口乱言倒无关大局,而君主之金口玉言不同,正如古谚有“国王出言定无有变化,已出决不可能再收回,犹如山上滚下的石头,永不可能滚回山顶上”。一般人们对君主所言是坚信不移的,无疑君主也应该是众人所望的誓言坚固者,方算是真正的君主。

    历代明君之王法,不能随意更改之,

    倘若更改已定法,则法不会受重视。

    历代明君所制定的王法,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假若更改已经决定的王法,则所制定的法规就不会受到人们的重视。

    代代相承的法则若是经常改变,谁也不会去重视执行。因为当人们认真执行时,不知哪一天又要更改,根本无可适从。像古老文明国家的国君,都是循规蹈矩,谨承先贤之王法。泰国的第五世国王,他曾于本国宣告:“佛法与国法是平等的,国法须以佛法衡量。”这种传承至今未断,延至第九世国王,仍然遵循此规,所有的公民始终对国法相当重视,从来不敢掉以轻心。可是,如今某些国家,所制定的宪法,三年改一次,五载重新立,民心很难稳定。

    住持一个道场也是如此,沿续佛陀与历代祖师的清规戒律,才能使道风纯正,经久不衰。现在汉地比较如法的寺院,大都是承依古代的“百丈清规”,其寺院的僧人依此如法行持,因而佛教界及社会各界人士都会另眼垂青,不敢轻视。但有些寺院刚出家的人便自命不凡,以自己的小聪明妄改古寺清规,结果非但没有改进僧人的素质,反而闹出很多笑话。人品古板的老修行者最忌讳这类人,如以前有位年青僧人在去一个大佛学院参学之前,一位老僧对他说:“你去佛学院,那里肯定有许多新的院规,但我只有一个希望:你回来以后,一定不能改变我们寺院的祖传清规……”可见大德们都注重谨遵古训住持道场。我们也应该效仿古德先贤,将圣贤所制之法规承接下来,再传下去,才能真实地住持道场培养僧人。

    擅长辞令之君主,犹如璀璨之日轮,

    光芒照耀世间界,成办一切诸所愿。

    极为擅长辞令的君主,犹如璀璨的太阳,其善说之光芒能普照整个世间,也能成办世人的一切所愿之事业。

    在语言方面,了知应说不应说的界限,又有很强的表达能力,所言能恰如其分,这样的君主,是遣除眷民怀疑的智慧日轮。正如古印度的圣天菩萨以其无碍的辩才,击败了外道邪见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如日的善说,照亮了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璀璨的日轮,照耀人间、光彩夺目。人类离不开他的善说就像离不开太阳一样,因为万物生长靠太阳,善行滋长依善士,依照善知识指点迷津,人们能成办暂时与究竟的所愿。很多有一定修证的人,对语言的学习都是饶有兴趣的。所以希望大家能用心学好这一语言品,对自己将来弘法事业肯定会带来很多顺缘。

    无有神通之士夫,依靠语言而了知,

    世间一切善恶事,故当慎察所说语。

    一般无有五眼六通的士夫,只有依据人们的语言了知世间的一切善恶之事,所以应当谨慎观察彼等所说的话语。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彼此沟通互相了解的工具,架接心灵的桥梁,无论是观察某个人善恶,还是预知事情发展的动态,对于没有神通的人来说,只有从人们的所言而推知。如若欲了知某个道场的道风如何,则可从僧人平常的言谈而推知,若是开口闭口都是有关经律论典大德教言,则毫无疑问,这个道场十分注重闻思。如果行走安坐谈的是张三李四、你长我短,不必多问,这个道场的道风不良。至于世事则更须依靠语言来推断善恶,如果在某一个国度里,只听到街头巷尾的人们,怨声沸腾叫苦不迭,自然会联想到此国的政策肯定不够完善;若是再踏进另一片国土,听到的是文明用语,互赞美德,随喜行善,谈论经论中的问题,从他们的言谈中,会情不自禁地推想到这肯定是一个高度文明的佛国,……一切善恶之事,借语言完全能了然于胸。所以,我们在说话时应慎思,在听别人所言时也全神贯注,这是很有必要的。

    世人想法各异故,所说之语亦不同,

    多数心地虽善良,愚痴之故胡乱言。

    因世人想法各个相异的缘故,故各自所说的话语也不尽相同,多数人虽然心地善良,但因愚痴之故却经常胡言乱语。

    世人各自的意识形态千奇百怪,随之便有千千万万的语言形态。其中有的人由于说话的语气委婉而动听,有因语气粗硬而厌闻。有些人心地善良,却不善于言辞,好心好意想赞叹别人一番,结果别人感觉是在讽刺他,因此一言,互不愉快;有些人本想陈白某件事,心中毫无恶意,而不善于表达,结果引起上师道友的不悦和误会,事情弄巧成拙。故在语言中,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要看对方能以何种语言才能接受建议,这一点很重要。有些人开口让人讨厌,闭口让人心烦,其实并非心地不善,多是由于愚痴的缘故,才致于说话不能契理契机。

    我们对上师道友或他人说话时,应先抓住对方说话的要点,首肯对方的观点,尤其是对上师,无论如何一定要随顺师意,不得言辞粗硬语态顽固,执持己见,应该仔细观察谨慎言说,令上师生欢喜心。

    狡诈之徒为成办,私事而出欺骗词,

    多数虚伪嫉妒者,唯说伤害他人语。

    世间狡诈奸滑之徒,往往为了成办自己的私事,经常口出谎言,欺骗他人;大多数虚伪嫉妒的人唯说伤害他人之话。

    世上那些不诚实的狡诈人,经常口出欺诳之言,仿佛是他们的“正业”,任何时候无论做任何事,总是惯于谎话连篇,不知羞耻,其目的无非是成办私事,满足私欲,为了一件小事,欺骗了道友上师等很多人。如有一位道友本来不喜欢长住一处,闻思修行,打算买一台电视机来消遣,去上师前请假说去外地放生,跟道友说是为经堂重修化缘,跟居士们说,几千人的大经堂上课楼上楼下急需电视机……,对上上下下的人都说妄语。如今时代,这类人的队伍日益壮大,影响深广,我们一定要警惕自己不要沾染上这种恶习。世间那些人为了身上穿得俏,口里吃得香,从来都是不顾一切地尔虞我诈,凭两张嘴皮,变相地掏人钱包据为己有……,在与人接触做事的过程,一定要仔细分析,否则,很容易上当受骗。另外有许多虚伪之人,嫉妒难忍之徒,经常无法忍受他人的顺利、安乐及成功,而不择手段对他人伤害。确实,在人与人交往相处的过程中,若是嫉妒心极强的人,甚至对方说话、穿着、走路等正常的言行,他都看不惯,挑毛拣刺,刻意出言伤人,这种人的语言是不能信任的,否则只是损害自他的相续而已。故我一直强调,金刚道友之间,说话时要尽量避免伤害他人,毕竟世事无常,如今大家能相聚一处,共同亲聆佛祖教法、善士教诲,为时多久谁人也难断定,故应该珍惜彼此的缘分。像某些人闻法多年以来,与众人如盐融入水,始终和睦相处,从未与任何人有过不快,大家也都称他是大菩萨、真实的修行人。凡是想做一个上等人,应该诚实大度。

    尤其于此浊世中,无因妄语毁国土,

    是故何人说何语,亦莫盲目而跟随。

    尤其是在这个五浊恶世中,由许多无因妄语而毁坏整个国土的事例层出不穷,所以对任何人说什么样的语言,我们也都不能盲目信从,随其所言去做。

    上古的人们说话都是讲道理,而且出言句真话实,但现在的人们全不可靠,正如德巴堪布所说那样:“依佛说,诸法在胜义谛中皆为无实有的假象。而如今,显现的器情在名言谛中也全是虚假无实的,人与人之间很少有守信用者。”人们的话大多是虚假无实的,既无根据亦无道理。往往因妄语,充塞了大街小巷,最后会把一个国家毁灭。作为君主,众人都在传言某人某事,当传到君主耳旁时,切忌马上盲目信从,尤其是有关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方面的问题,一定要进行广泛深入的了解与调查,否则,若实属无因妄语,盲从将有极大的危害性。

    对于那些无因诽谤、有意妄语及对恶化事态的种种语言当禁止言说,若将无中生有的话传来传去,四处流布,只能是殃及自他。上师经常教导我们:“现在很多人的话都不可靠,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对上对下都是一派胡言,真正去调查事实,则纯属子虚乌有,一旦你们遇到他人谈论国家大事时,一定要仔细观察,千万不要盲从他人,否则,肯定会后悔的。”因此,无论是私事还是国事都应以智慧先观察其真实与否,若不加观察而盲从于人,将会后悔莫及。我们平时应当少言为佳,对他人所言更要善加分析,才不致于贸然而行。

    亦勿视诸言皆妄,无论是真抑或假,

    弄清之前记心中,明确之后再实行。

    君主也不要将所有的语言都断定为妄语,凡是所听到的话,无论是真还是假,应该自己通过观察,在弄清事实真相之前,牢记心中,待事情真相大白之后,再据实执行。

    老人和大德们经常这样语重心长地教诫我们:现在的世道,人们多说妄语,乐于说大妄语,一点没有可靠性。因此,对一切言说皆应加分析。那么如何分析呢?这里就告诉我们:当听到各方反映情况,无论是个人或集体,先不作全盘的否定。如有人对君主说某某是盗贼,君主认为是假的,也不进一步核实,就置若罔闻,这种做法不应理。待事实如此时,才悔恨当初不该忽视他人提醒之话语。人们常说:若有水音,必有水坑。人们既然有某种说话,可能会有一定的道理,先不要马上传开,立即采取措拖,而应先放在心里,详作观察,到一定时候,纸是包不住火的,终有一天真相大白,再据实处理也为时不晚。另外,在听到别人的反映时也不能马上全盘肯定,立刻处置,这也是不应该的。对别人所传言的某人犯了杀戒、淫戒、酒戒等,我们都不能马上将其摈除僧团,先放在心中,一步步地核实,若是事实再将其开除,稍晚几天也会使他自己服气;若是实有而未查出来,但在临死之前,不会没有明显的某些征兆,自会感受果报。反之,若纯属传言编造,我们也应该慢慢观察,给他一个清白。这样,才能对自他真正的有利益。总之,在处理事情之前,先弄清真假再加以奖惩,才会深得人心。

    民众苦乐诸申诉,莫因言巧靠山强,

    以及词拙靠山弱,随声附合或舍弃。

    君主属下的众人各有不同的苦乐,当他们申诉时,君主不能因为某人善于巧言花语,有很大的靠山,就随声附合他们的观点,或因为有些人笨口拙舌,没有强大的依靠而欺负、舍弃他们。

    泱泱大国中的众多眷民有各种各样的人,就言谈话语方面来讲,有的人是伶牙俐齿、善于狡辩,无理也能讲三分。另一种是生而涩于言论,不善为辞,十层的道理讲不出一层。君主在处理事情时,针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方法,公平对待。若是有说话的技巧又比较聪明的人,虽一时说得天花乱坠,振振有词,对这种人的语言也不能全信,对他说话应注意留心,详加观察再予以肯定或否定。反之,对没有口才、不善言表的人,要耐心寻问事情的原委,给予一定的照顾,若是仅凭他自己的嘴巴,肯定要被人欺负的,所以对口拙者之言词,也应认真听取,不能置之不理。

    君主在处理事情过程中,还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有权有势有靠山的人,如今社会里往往会因某种关系而偏向一方,这也不应理,应平等相待,以法律为准则。如一个人杀了两个人只坐了半个月的监狱,另外一个人抢了一元钱却坐了七年的监狱。主要是因为前者是高官家的子弟,前后左右都是靠山;后者是一个平头百姓,抬头只识父母、低头只识锅灶的人,拿钱也没处送礼,哪里谈得上靠山。君主若这样执法,只能使世人越来越多的哀叹和世风的腐败。身为君主,犹如一家之长,对待眷民如父母待子女,应平等慈爱,不能舍弃羸弱之人,偏向势强之人,否则,犹如保护手掌心的肉,割掉了手背上的肉一样,是极为愚蠢的做法。故君主当公平正直,秉公执法,据实抉择,不应有所偏向而作取舍。

    究竟真假应详察,依此可知民贤劣,

    进谏大臣之秉性,自己精通诸法律。

    君主欲对事情的真伪查根寻底,就应该详细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了知民众中谁为贤士谁为劣者,进谏大臣秉性是否贤良,同时促使自己精进学习了知各种法律法规的应取应舍。

    对人对事先了解很重要,因为由此可以直接了知间接推知各人的人格如何。如同时发生在二个人身上的一件事,君主派一个人协助另外一个人去调查主办这件事。之后,分别对这四个人单独了解情况,基本上可以知道:这个人诚实,那个人狡猾,此人对工作认真,公平正直,彼者有点偏袒、无主见。如有一桩民事纠纷,检查院长的一个外甥把别人眼睛打瞎了,他派了手下两位检查官,分别去调查,其中一个惯于溜须的人,调查实况上写了很多肇事者的理由,被打者是如何的无理;另一位则是将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记下来。

    同样,僧团中的事情,两个管家同时处理调查,从他们各自的结果,完全可以断定,一个是从悲心出发,一个是无所谓的态度。因此,通过一些事情能知事情的真相,各人的心地如何,也会促使自己更进一步精进学习戒律的开遮,增长智慧。

    初未了知新知识,有利取舍之要语,

    纵然出自疯人口,具慧智者亦接受。

    对自己从不了知的新知识,以及有利于取舍的法要良言,即使出自疯人之口,具有智慧的人也会接受。

    具智慧的人,对一切世间出世间的知识和善法,无论是什么身份的人宣说,他都欢喜纳受。像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中,他们的上师有猎人、妓女、屠夫等身份极为低劣者,为了成就解脱,他们都是悉心依止,最终证得了共不共的果位。近代东南亚某国的一位享有盛誉的大德,他的《楞伽经》传承,是从一位当时人们不屑一顾的疯僧那里得到的。据说,当时大德到他所在的寺院参学,本来这座名寺锦衣堂皇的老和尚们有千人云集,而这位疯僧衣衫邋遢,时笑时哭,寺院的人个个嫌弃之至,想摈除又苦于找不到借口,只有勉勉强强让他呆下来,大德独具慧眼,去为他洗尘除垢,端洗脚水,精心侍候完毕,疯僧就口诵经文加以略解对他宣讲。同样,大家若是留心身边的同参道友,也许表面令人讨嫌的人,他有众人所不共的智慧,所言具有不共的哲理,我们绝不能因其无名无位无身份而不加理睬。不管是古人大德还是世间有一定学识的人,对有助于解脱的法语及做人良言,皆不会择其名份高低而垂首听闻欣然接受,我们为了自己的人格完美,智慧圆满,也应该如是。

    随之而行于自他,暂时究竟有害语,

    即使出自上师口,亦应舍弃况他言?

    有些语言,若依之而行持,则对自他暂时与究竟都有害,这样的话,即使是出自上师之金口也应舍弃,何况是其他平凡人口出的如是之语呢?

    这里用“即使”一词作让步语,来进一步强调详细观察他人语言的重要性。“他人”包括父母亲朋、良师益友等,他们的话若对自己积福修慧等各方面毫无利益,对他人的身心皆有害,而且生生世世不能利益自他,即使是上师所说也应该舍弃。如一位上师让你杀一头猪宰一头牛,你自己是一个凡夫,还未达到能杀所杀及杀法三轮体空的境界,一听就知道对自他的今生来世肯定丝毫无益,勿庸置疑,绝不能依之而行持,更何况其余那些没有学过宗派的人所言呢?正因为如此,故《事师五十颂》中云:“师之言教若违法,汝当依法而行持。”不过,上师只要认真观察之后的言教是绝不会相违教法的,这里只是为了突出观察语言的准则是绝不能因人而变,应依法为据。因为,凡所行持都必需一定的智慧,最高的智慧莫过于上师,有些言教,以我们凡夫的分别心是很难断定未来是否对大众普遍有益,所以应该依教奉行。但是,若明知已违背了因果,对自他无利,却又担心破誓言,这是不必要的顾虑。如果是平凡人对自己乱指挥瞎命令,就应该有头脑,坚定立场,不能随他人胡言乱语去行持非法,否则只能有损于自他。所以做事之前,应先以智慧观察,而后再行持将于事有所裨益。

    境内苦乐功过事,多从闲言中可知,

    询问察访诚实人,多从碎语中解义。

    自己境内的苦乐功过等事,多数从人们的闲谈中可以了知,如果对诚实的人询问情况察访民情,大多可以从他们的闲言碎语中能了解到真实情况。

    如果想了知一个国家、一个单位或一方民众的苦乐,生活情趣,风土人情,则可从他们平时的闲聊中推知八九。比如踏上某个国土或某个区域,这方的人们开口闭口都念“嗡嘛呢呗咪吽”,互相摆谈的都是某某大德的功德事迹、刻心咒、印经、转绕神山等等的话语,由此可了知他们所生活的是一片净土,乐从中来。如果再到另一个国度,只听到街头的老少、途中的旅客彼此都互相叹道:“唉!现在这个社会,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个世道的人们都是一代不如一代了……”从中可推知人们肯定是生活在怨声沸腾的世界中,苦不堪言!这些苦乐之事若是郑重其事去调查那些油嘴滑舌的人,肯定很难如实了知,只要跟那些老实巴交的人随便问一问,聊一聊,就可以知道下面人真实的喜乐忧恼。所以,日常生活中,应与一些诚实人聊聊天,确知他们的悲欢,方能利益他们。

    是故贤明诸君主,多方询问诸情况,

    切莫傲慢默不语,适宜问津智者要。

    所以真正贤明的君主们,应多方询问各种情况,切莫因为心存傲慢而经常沉默不语,适宜之时过问下属们的状况,这是智者处事的秘要。

    若君主堪称贤明,则具足道德才能,任何事情如掌上观纹一清二楚,而这些要依靠适宜问津询问多方。如我们上师无论去哪一个地方,接触哪一个人,都要问很多问题:这个地方叫什么,有什么风俗习惯,这方人的性情善恶,有什么名寺名人等等;这个人性格如何,亲近善知识有多久,有什么特长,喜欢结交哪些人等。这样,掌握了实际情况,遇到事情就可以处理得当,既合佛法又合人情。在安住一处住持道场时,上师经常询问弟众在闻思修学何经何论,进展如何,各人学习的程度如何,僧众遵守纪律如何,上课下课大家的言行怎样,生活是否有困难,方方面面的巨细事情。从而切实地教诲僧众应该如何改进才能提高戒慧、定慧、智慧,这样近万数僧人的生活学习修行人格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大有进展。然而往往有些管家,稍有一点名位,便认为自己了不起,眯眼端坐,一旦出现点问题,心里就很烦恼,不知如何处理,对于这些行为,有一定身份的人应该避免。应该把自己看成与大众一样的身份,只是有一个为大众服务的机会和职责而已,在合时投机时,了解属下的生活、修学、待人的方法等是非常有必要的。必要时对所属道友嘘寒问暖,即能大概了知某人的品格优劣,行持是否如法,可以告诉其不足之处,使之有所改进。凡是愿意为一切众生得到究竟安乐的君主们,理当在因缘成熟时,对他人询问了解实情,方是智者之举。

    于内部人以杂念,对己赞叹或诽谤,

    顺其自然莫问询,若具实义当过问。

    如果眷属以分别念对自己作赞叹或诽谤,作为君主则不必过问,顺其自然即可,若是有关实质性或重大意义的赞诽应当过问。

    每个人都是评论者和被评论者,一般来说作为君主,对那些无利无害无关紧要的好坏评论不必寻根问底。因为,君主属下肯定有很多人做事,这些人的根基想法各异、其中难免有人杂以自己的分别念,对君主作各种赞叹或诽谤,对此君主不必大张旗鼓地去明察暗访。如一位讲经说法的上师,其弟众济济一堂,其中肯定会有人赞叹上师的深恩巨德,但也必然会有人说上师不好,这时,上师不必去质问个究竟,这些都不值得斤斤计较,盘根问底。若是后果比较严重,对僧众有很大影响的原则性问题,有必要查个究竟,如说上师偷了三宝的财产、饮酒等这类破根本戒的传言,这一定要问个明白,澄清事实,以免给僧团带来不良影响。同样,一位大君主,对别人说其夫人不美,称赞君主的头发眉毛好看,这些无关政局的问题,随便别人怎么说,都不必过问,若问个究竟倒显得君主度量小、心胸窄。若是谈及某个地方要篡权,这肯定要细问详察,以免扰乱民心。君主应对眷民之言掌握好分寸,不能小题大作,大题不作。

    从人所言话语中,大概推知其内心,

    从而自己便通晓,多数应理非理事。

    从每个人所言说的话语中,大概能推知其内心所思,以此自己便能知晓很多应理不应理做的事。

    一般人皆以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由语言大概能知其内心。如我们与素不相识的人交谈几分钟,就能大概了知对方性格的贤劣,学识的深浅,狡猾或稳重。同时自己也可以知道哪些话该说与不该说,哪些事该做与不该做。如以前有一位老居士带一位刚入佛门信众来学院求法,这位刚信佛的居士欲常住,就找块地基盖房子,因地基与别人发生了冲突,她一时特别生气,大动肝火,想与别人打骂,但这老居士很温和地对她说:“我们是学佛的人,佛在因地修忍辱时,别人索要佛陀的眼手身肢等,佛陀也是欣然施予……”她听后,想了一会儿,便平静下来与别人和解,作了恰到好处的取舍。世间人为了事业顺利成功,在办事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对方说话语气的急缓、轻重,从而推知对方的兴趣,再投其所好,给以合意的恩惠,不合理的事情办起来也变得顺理成章。所以说,除了狡猾人以外,了知别人语言,对我们如理取舍有很大的帮助。

    自己通达言语理,亦晓他说理非理,

    恰如其分出言词,如妙音女得美名。

    如果自己能通达语言之道理,也知晓他人所说的应理与非理,再恰如其分地宣说自己所要讲的话,则会如妙音女一样能得美名。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些人非但是在赞叹某种功德时,众人乐于闻听,即使是他呵责别人的话,也让人欣然笑纳。其中的窍诀,就是因为他自己热衷于学习掌握言语的道理及说话的技巧,同时了知他人语言应理与非理的界限。如身为一位法师,大家在讨论闻思修行的计划时,他不哼不哈、沉默不言,在其他人谈一些政治、建筑、买卖时,他却滔滔不绝,高谈阔论。或者是在上师一句话还没讲完,他打断话头,说一阵不着边际的话,或者问与他有关某人某事时,他却支支吾吾,半天吐不出一个字,这都是不懂说话的道理所致。从前,省上的领导们下乡去视察工作,召集大家开个群众大会,有市县乡各阶层领导陪同着,才讲到一半,一位楞头楞脑的老农民跑上去,高声对大家说:“今天领导和大家都在场,你们说,我家媳妇天天让我做饭合不合道理……”大家听了,都哭笑不得。同样,我们如果不懂得讲话的场合、时间、对境等,所言也不加思索便脱口而出,则与这位老农民又有什么两样?反之,在众人前讲话时,所言能恰到好处,各个层次的人都乐于接受,就会起到很大作用。在印藏古老文化中,诗学家、智者常用妙音天女来对精通语言者作比喻赞叹,因为她的语言十分优美动听,所以在兴诗作词著文之前先顶礼妙音天女:祈愿您智慧的月光,清澈地遍洒在我智慧的海面上。像有些法师如妙音天女一样讲法时,合于众人意乐又善言夺人,只要他一开口,众人都会有不共的恭敬心、信喜心。

    无形却动他人心,无施却集众多士,

    无光却除内心暗,良言具多奇妙相。

    良言虽无形但能打动他人的心,虽然未布施却能招集很多人士,虽然没有光亮却能遣除人们内心的痴暗,它具有如是等众多奇妙之相。

    日常生活中,如上师对我们宣说甚深法义或大成就者的传记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合掌流泪;或者为了调伏某人的我慢烦恼,狠狠地呵斥,被斥者马上蒙上披单,咧着嘴巴哭起来了。这些语言虽都没有方圆之形,一旦传播到他人心里,立刻会有一种有形的反映。一天,上师对大家宣说了转经轮的种种功德,全体僧众个个重视,梦中也在考虑转经筒,众人之心为之而动。有些人自己虽然没有作任何布施,却因善于言谈,很多人愿意围在他身边,或者因他的话极富哲理,给人启发,或者所谈极为幽默,给人乐趣,故很多人都愿意集聚在他的身旁。良言并非像日月一样,具足光明,但依靠它的力量,能遣除人们的怀疑。良言一句胜过良药一付,一旦服用,立刻见效,正是“良言一句三九暖,恶言一句三伏寒”。如有些人因某种原因对上师三宝生起邪见,如果拜读《小甘露丸》一文,立刻就会遣除自己内心的一些不如法的恶念。古德寒山拾得二位,也曾有过类似的良言“处方”,已医好了很多人的贪病、嗔病、我慢病、嫉妒病等等我执病症。所以,良言具有如此之多的奇妙功德,有心者当尽心学习谈吐的窍诀。

    擅长言辞之君主,光芒胜日照世间,

    遣除众生意黑暗,开启喜宴大莲园。

    擅长言辞的君主,他的功德慧光,已胜过普照世间的太阳之光,能遣除众生相续的意暗,令其内心安乐,开启彼等智慧莲园。

    我们都知道,身体的寒冷和夜间的黑暗只要太阳照到便立即能遣除,但是人们内心的愚痴黑暗,是十万个太阳也遣除不了的。但只要幸遇擅长言辞的君主,对其宣说世规的良言或佛法的甘露,一语道破,即能遣除多世累劫的疑惑。如从前一位老腊,乐于参禅,但悟性不高,盘腿打坐几十年,苦苦禅观“一切唯心造”的“心”,直至年愈七旬仍未能悟道,疑团难除,他便去朝山参访,见到一位高僧,对他劈头就问:“哪里有心?”老腊听此一言,便恍然大悟,疑云顿散。同样,古今很多仁人智士,以其善说之光芒,射入人心,遣除了人们的内外很多疑暗,给人们带来现世与来世的安乐,这乐园之慧莲只有靠君主的善说日光才能启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