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这一世:自然中阴
    首先让我们探讨四种中阴的第一个:此生的自然中阴,及其许多相关的意涵;然后,再

    渐次探讨其他三种中阴。此生的自然中阴跨越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它的教法让我们清

    楚知道为什么这个中阴是如此珍贵的得度机会?它对人的真实意义是什么?这一世我们幸得

    人身,最重要和最应该做的事是什么?

    上师们说:心有一个层面是它的根本基础,称为「凡夫心的基础地」(thegroundof

    theordinarymind)。十四世纪西藏的一位伟大上师龙清巴如此描述:「它是未开悟的,

    属于心和心所(心的事件)的中立状态,它是一切轮回和涅槃的业及『痕迹』的基础。」它

    们就像仓库,过去我们由于烦恼所造成的行为,其痕迹全被储藏起来,有如种子一般。当因

    缘成熟时,这些种子就会发芽显现成生活中的环境和情况。

    请把这个凡夫心的基础地想象成银行,「业」就存放在里面,变成印记和习气。如果我

    们倾向于某种思考习惯,不管是正面或负面的,这些习气很容易就被刺激和引生出来,并且

    继续不断地发生。由于经常重复,我们的倾向和习惯就变得越来越深,即使在睡觉的时候,

    它们还是持续增加和累积力量。这是它们决定我们的生活、死亡和轮回的方式。

    我们常常怀疑:「我死时会是什么样子呢?」答案是:我们现在有什么心态,我们现在

    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不加以改变,死时就是那个样子。这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利用这一世的时

    间,在我们还有能力的时候,努力净化我们的心流,从而净化基本存有和性格。

    业的景象

    我们怎么会生而为人呢?一切众生如果有类似的业,他们四周将会有一个共同的世界景

    象;他们所共有的这套认知称为「业的景象」(karmicvision)。我们的业和我们所处的

    「道」,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个事实也说明为何产生不同的生命形式:譬如,你和我

    有基本的共业(commonkarma),所以我们都是人。

    不过,即使是在人道里,大家也都有自己的别业(individualkarma)。因此,出生在

    不同的国家、城市或家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过程、教育、影响因素和信仰,整个制约

    作用(conditioning)就构成别业。每一个人都是习惯和过去行为的复杂集合体,因此不得

    不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来看事情。人类看起来很类似,但对于事情的认知方式却完全不同,每

    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独特而分离的个人世界里。诚如卡卢仁波切(KaluRinpoche)所说的:

    如果有一百个人睡觉和做梦,每个人在他的梦中都会经验到不同的世界。每个人的世界

    也许可以说都是真的,但绝对不能说只有一个人的梦是真实的世界,而其他人的梦都是虚幻

    的世界。依据业的模式制约,对每个人的认知来说,都是真的。

    六道

    人类的存在,并不是唯一的业的景象。佛教提到有六种存在界(称为六道):天、阿修

    罗、人、畜生、饿鬼、地狱。每一道都是六种主要烦恼的结果:骄傲、嫉妒、欲望、愚痴、

    贪婪、嗔恨。

    这六道确实都存在吗?事实上,他们也许存在于我们业的景象的认知范围之外。但千万

    不要忘记:我们所看到的,是我们业的景象让我们看到的,别无其他。就像在目前未净化、

    未进化的认知状态里,我们只能觉察到自己的宇宙,而一只昆虫也许会把我们的一只手指看

    成整个山水。我们傲慢地只相信「眼见为真」。但伟大的佛法却提到,在不同的面向有无数

    的世界——甚至有许多世界很像或就像我们的世界——而现代天文物理学家已经发展出平行

    宇宙存在的理论。在我们有限的认知范围之外,我们怎么能够肯定地说,何者存在或何者不

    存在呢?

    看看周遭的世界,也看看我们内心的世界,我们能够看到六道确实是存在的。它们存在

    的方式,在于我们无意识地将烦恼投射出去,将环绕着我们的六道具体化,并且界定这六道

    当中生活的方式、形式、品位和内容。它们也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在我们的身心系统

    中,它们是各种烦恼的种子和倾向,随着影响它们的因素和我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时时准

    备发芽和成长。

    让我们看看六道如何在种子世界里投射和呈现。譬如,天道的主要特色是没有痛苦,那

    是永不改变的美,以及极尽享受之能事的世界。想象天神的模样:高大、金发的冲浪人,悠

    闲地斜躺在风和日丽的沙滩上或花园里,听着自己喜爱的音乐,沉醉在刺激物品里,热衷于

    静坐、瑜伽及雕琢身体等改善自己的功夫,只是从来不用脑筋,从来不曾碰到任何复杂或痛

    苦的情境,从来不曾意识到自己的真性,已经麻醉到不曾察觉自己到底真正是什么样子。

    如果我们想起美国加州和澳州的某些地区如同天道,你也可以看到阿修罗界每天都在华

    尔街的阴谋和竞争中,或在华盛顿和伦敦政府的沸腾走廊上不断出现。至于饿鬼道呢?有些

    人尽管富可敌国,但从来不曾满足过,渴望并吞一家又一家公司,永不休止地在法庭上表现

    他们的贪欲,这些人就是饿鬼道。打开任何电视频道,你立刻就进入阿修罗和饿鬼的世界。

    天道的生活品质似乎比人道还要好,但上师们说,人的生命价值却无限可贵。为什么?

    因为我们具有觉察力和智慧,这是开悟的素材;同时,人生无所不在的苦,可以激励我们从

    事精神上的转化。每一种痛苦、悲伤、损失和无止境的挫折,都有它真实而戏剧性的目的:

    唤醒我们,促使(近乎强迫)我们冲破轮回,从而释放被禁锢的光芒。

    每一个精神传统都强调,人身是殊胜的,具有我们不曾想过的潜力。如果错过这一生可

    以转化自己的机会,很可能要经过非常长的时间才能重获人身。想象有一只盲龟,漫游在像

    宇宙这么大的海洋深水里。水面上漂着一支木环,在海浪间漂荡。这只龟每一百年才会浮上

    水面一次。佛教徒说,生为人身比那只盲龟浮上水面,又刚好把头穿过木环还要困难。又

    说,即使出生为人,那些有很大福气接触佛法的人更是稀有难得;而真正把佛法牢记心中,

    表现在行动上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认知的门

    我们如何认知这个世界,完全取决于「业的景象」。上师们使用一个传统的例子来做说

    明:有六种生命在河岸边见面。对人来说,他把河流看成水,是可以洗涤和止渴的;对鱼来

    说,河流是它的家;天神把它看成是带来喜悦的琼浆玉液;阿修罗把它看成是泪水;饿鬼把

    它看成是脓血;地狱道的众生把它看成是熔化的岩浆。同样是水,但认知的方式却不同,甚

    至相反。

    这种认知的多样性告诉我们,一切业的景象都是幻影;因为如果一种东西可以有这么多

    的认知方式,那么又有什么东西有真实的、本具的实相呢?这个事实也告诉我们,有些人可

    能把这个世界看成天堂,有些人却看成地狱。

    佛法告诉我们,景象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普通生命有「不净的、业的景象」;禅修的

    人会在禅坐中有「体验的景象」,这是超越的道路或媒介;而开悟者则有「清净的景象」。

    开悟者或佛,把这个世界看成是当下圆满的,一种完全而绝对清净的国土。因为他们已经净

    化了「业的景象」的因,他们对每样东西都直接看到它赤裸的、本初的神圣性。

    我们之所以把周遭每一样东西看成这个样子,那是因为我们生生世世都以同样方式重复

    强化对于内外实相的经验,这就形成我们的错误假设,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具有客观上的真

    实。事实上,当我们继续修行,就可以学到如何直接对治已经僵化的认知。我们对于世界、

    物质,乃至一切旧的观念,都被净化和消溶了,代之以全新的「天堂般」的景象和认知。如

    同布莱克(Blake)说的:

    如果认知的门被净化了,

    一切万物都将显现……本有,而无限。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一个亲密的时刻里,敦珠仁波切倾身向我,以柔和、沙哑而略为提

    高的语调说:「你知道,我们周遭的一切事物都会消失,就这样消失……不是吗?」

    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业和烦恼使我们无法看清自己的本性及实相的性质。结果,我

    们就执著乐和苦为真实不虚的,我们就在笨拙而愚痴的行动中,继续播下来生的种子。我们

    的行动把我们系缚在世间的循环里,在永无止境的生死轮回里。因此,当前这一刻的生活方

    式,自己要负责:现在的生活方式,可能会牺牲我们的整个未来。

    因此我们现在就必须准备明智地迎接死亡,转化我们的「业的未来」,避免一再掉入无

    明的悲剧和重复痛苦的生死轮回。这一世,是我们能够做准备,而且是透过修行真正做准备

    的唯一时空:这是此生自然中阴给我们的讯息,谁也逃避不了。诚如莲花生大士所言:

    现在当此生中阴在我身上降临时,

    我将不再懈怠,不愿虚度此生,

    心无旁骛地进入闻、思、修的大道。

    让认知和心成为道,体证「三身」:觉悟心;

    现在我已获人身,

    没有时间让心在道上彷徨。

    无我的智慧

    有时候我会好奇,如果把一位西藏乡巴佬带进科技发达的现代都市里,他会有什么感

    觉。他可能会以为他已经死了,进入中阴境界里。它会对飞过天空的飞机,或越洋电话难以

    置信而目瞪可呆,他会以为看到奇迹。然而,对接受过西方教育的现代人来说,这一切都是

    稀松平常的,因为教育说明了这些事情的科学背景。

    同样情形,西藏佛教有基本的、正常的、初步的精神教育,对于此生的自然中阴提供完

    整的精神训练,以及关于心的主要字汇。这种训练的基础,就是所谓「三种智慧工具」:听

    闻的智慧、思索和反省的智慧,以及禅修的智慧。透过闻、思、修三慧,可以唤醒我们认识

    真性,也可以体现我们发掘本来面目、所谓「无我的智慧」的喜悦和自由。

    想象有一个人发生车祸被送到医院后突然醒过来,反省她完全丧失记忆。从外表来看,

    一切都毫发无伤,但她已经不记得她到底是什么人。同样的情况,我们记不得自己的真实身

    分、我们的本性。反之,我们却狂乱地到处投射,扮演另一个人,执著不放,就像一个持续

    掉进深渊的人一般。这个虚假的、妄执的身分就是「自我」。

    因此,自我就是没有确实了解自己是谁,结果是:不惜任何代价,执著一个拼凑和替代

    的自我影像,那终究是善变而冒牌的自我,不得不持续地改变来维持它的存在。「自我」在

    藏文中称为dakdzin,意思是「我执」。因此,「自我」可以界定为不断执著「我」和

    「我所有」、自己和他人的虚妄观念,以及因而产生的概念、思想、欲望和活动。此一执著

    自始就是徒劳无功、注定要挫败的,是因为它本身并没有基础或真理可言,而我们所执著的

    对象,本质上就是不可执著的。我们之所以这么执著,是因为在生命深处,我们知道自我并

    不是本来就存在的。从这个秘密的、令人焦虑的认识里,就产生了我们所有的不安和恐惧。

    如果我们不去揭开自我的假面具,它就会继续欺骗我们,就像一位三流的政客不停开出

    空头支票,或像一位律师持续创造天才般的谎言和辩护,或像一位脱口秀主持人滔滔不绝地

    说话,全是空口说白话,毫无内容可言。

    多生累劫的无明,让我们把整个生命和自我视为一体。它最大的胜利,就是诱使我们相

    信:它的最佳利益就是我们的最佳利益,我们的生存就是它的生存。这是一种残酷的讽刺,

    因为自我和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然而,自我却如此具有说服力,长久以来我们都在上它

    的当,因此一想到无我就会让我们吓得六神无主。自我对我们低声耳语:如果无我,我们就

    会丧失一切身为人类的乐趣,就会被贬低为单调乏味的机器人或脑死的植物人。

    我们对于丧失控制和未知事物的恐惧,绝大部分是自我在作祟。我们也许会对自己说:

    「我是如此痛苦,我必须确实放下自我;但如果我这么做了,会发生什么呢?」

    这时候,自我将甜蜜地作声:「我知道我有时候是讨人厌的,请相信如果能为要我离

    开,我会很知趣的。但是你真的要我离开吗?想想看:如果我真的离开,你会是发生什么事

    呢?谁来照顾你呢?谁会像我这么多年来一样的保护和关心你呢?」

    这时候,自我将甜蜜地作声:「我知道我有时候是讨人厌的,请相信我,如果你要我离

    开,我会很知趣的。但是你真的要我离开吗?想想看:如果我真的离开,你会发生什么事

    呢?谁来照顾你呢?谁会像我这么多年来一样的保护和关心你呢?」

    即使真的看穿了自我的谎言,我们还是会恐惧而不敢放弃自我;因为如果我们没有确实

    认识心性或真实面目,我们就没有其他的选择。就像酒鬼知道喝酒是在毁灭自己,毒瘾者也

    知道吸过毒后仍无法解除痛苦,我们也以令人伤心的自艾自怜,一再屈服于自我的要求之

    下。

    修行道上的自我

    我们之所以走上修行的大道,就是为了结束自我怪异的独裁,但自我几乎有无限的方

    法,在每一个修行阶段上,都可以破坏和阻止我们想逃脱自我的欲望。真理是简单的,佛法

    也非常清楚;但我很伤心地一再看到,每当佛法开始接触和感动我们时,自我就让它们变得

    错综复杂,因为它知道它已受到根本的威胁。

    在我们开始着迷于修行之路及其可能性时,自我也许甚至会鼓励我们说:「太好了。这

    正是你所需要的!这个教法确实很有意义!」

    然后,当我们说我们要试试禅坐或参加避静专修时,自我就会低声唱着:「多棒的主

    意!为什么我不跟着你呢?我们可以一起学习。」在我们修行的蜜月期间,自我会一直催促

    我们前进:「好极了――多么美妙,多么启发人……」

    一旦过了蜜月期,我们便进入「柴米油盐」期,而佛法也开始触动我们的深处,无可避

    免的,我们就会面对自己的真相。当自我被揭露,痛处被碰触时,一切问题将开始发生,好

    象一面不能不看的镜子,挂在面前。镜子一尘不染,但里面却出现一张丑陋而怒目相视的

    脸,回盯着我们。于是我们开始反叛,讨厌所看到的;也许会大发雷霆地挥拳把镜子捣个粉

    碎,但它只会碎裂成几百个相同的丑脸,仍然凝视着我们。

    现在正是我们开始动怒和大发牢骚的时候了,自我哪儿去啦?它就坚强地站在旁边,怂

    恿着我们:「你很对,这太粗暴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不要再容忍它!」当我们又被它迷惑

    时,自我更激起多疑和分裂的情绪,火上加油地说:「现在你还看不出这种教法并不适合你

    吗?我早就告诉过你了!难道你看不出他不配做你的老师吗?再怎么说,你是个聪明、现

    代、世故的西方人,像禅、苏菲教、静坐、西藏佛教之类的怪物是外国的、东方的文化。一

    千年前在喜马拉雅山上所产生的哲学,怎么可能对你有用呢?」

    当自我高兴地看着我们步步落入它的陷阱时,它甚至会把我们在开始认识自己时所经历

    过的一切痛苦、寂寞和困难,都归咎于教法,甚至上师:「不论你碰到什么,这些上师都毫

    不在乎。他们只是来剥削你而已。他们只是用『慈悲』和『恭敬』之类的字眼来控制你而

    已……」

    自我非常聪明,可以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曲解教法;毕竟,「魔鬼可以为了自己的目的而

    引用经典。」自我的最终武器是假道学地指责老师和学生们说:「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完

    全依照教法的真理在做!」现在,自我扮演一切行为的正义仲裁者:这是最狡猾的立场,足

    以摧毁你的信仰,并腐蚀你对修行的恭敬和发心。

    不过,尽管自我千方百计想妨碍修行之路,如果你确实继续修行,并精进禅修,你将开

    始知道你被自我的诺言――虚假的希望和虚假的恐惧――骗得有多深。慢慢地,你开始知道

    希望和恐惧都是你的敌人,会破坏你内心的宁静;希望蒙骗你,让你徒劳无功,大失所望;

    恐惧则令你瘫痪在虚假身分的监牢里。你也开始看到自我如何全然控制着你的心。在禅定所

    打开的自由空间里,当你暂时从执著获得解脱时,你将瞥见真实自性是多么令人神清气爽,

    旷达廓然。你了解到多少年来,你的自我就像疯狂的骗子、艺术家,一直以虚伪的阴谋、计

    划和承诺来骗你,几乎使你的内心破产。当你在禅定的平衡中,毫不掩饰地看清这点时,这

    一切计划和阴谋都将自暴其短,开始崩塌。

    这不纯是破坏性的过程。在你准确而可能是痛苦地体悟到自我的虚伪和罪祸时,就会产

    生内心的空灵感,直接认识万事万物的「空无自我」和彼此依存性,那种鲜明和大方的幽

    默,正是解脱的标记。

    因为你已经从戒律学到简化你的生活,所以减低了自我引诱你的机会;因为你已经练习

    过禅定的正念分明,所以减低了攻击、执著和烦恼对你整个生命的控制。透过这种戒定的修

    习,观照的智慧将慢慢露出曙光。在它的阳光遍照之下,这种智慧将清晰而直接地告诉你,

    你自己的心和实相的本性是如何微细地运作。

    聪明的向导

    在你的生命中,一直有两个人活在你身上。一个是聒噪、要求很多、歇斯底里、诡计多

    端的自我;另一个是隐藏的精神生命,它宁静的智慧声音,你偶尔才会听到或注意到。当你

    听了越来越多的教法,思索它们,并把它们融入你的生活中时,你内心的声音,你本有的抉

    择智慧(在佛教里我们称为「分别的觉察力」),就会被唤醒并加强,这时候你将开始分辨

    什么是它的指导,什么是自我的各种吵杂和迷惑声音。你的真性,带着它的光辉和信心,就

    开始回到你的身上。

    事实上,你将发现你已经在自己里面找到聪明的向导。因为他彻底了解你,因为他就是

    你,你的向导越来越能够以清明和风趣,帮助你协谈思想和情绪上的一切难题。你的向导也

    可以持续的、愉快的、柔和的,甚或偶尔挪揄的出现,知道什么对你最好,帮助你发现越来

    越多的出路,让你不再受困于你的习性反应和混乱情绪。当你的分别觉察力变得更强化而清

    晰时,你将开始分辨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自我的各种骗技,你将能够以清明和信心来倾听

    它。

    你越听信这位聪明的向导,你越能够改变自己的烦恼,看透它们,甚至嘲笑它们的荒谬

    和虚幻。渐渐地,你将发现自己越来越能够快速地从生命的黑暗情绪中解放出来,有这种能

    力就是最大的奇迹。西藏神秘家拖顿·索甲(TertonSogyal)说:如果有人能够把地板变

    成天花板,或把火变成水,还不会让他感到惊讶。他说,如果有人能够解脱一种烦恼,那才

    是真正的奇迹。

    渐渐地,你不再像过去一般老是听着自我对你说的叨叨絮语,相反的,你将发现你可以

    在心中听到教法的清晰指示,在每一个转折点启发你、教诫你、引导你、指示你。你听得越

    多,你将收到越多的指引。如果你遵从聪明向导的声音、分别觉察力的声音,让自我保持缄

    默,你将经验到你本来的智慧、喜悦和快乐。一种新生命将在你身上展开,完全不必再像过

    去为自我戴上假面具。当死亡来到时,你早已在生命中学会如何控制那些情绪和思想,免得

    它们在中阴身的阶段主宰你。

    当你开始治愈对自己真实身分的失忆症以后,你最后将了解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原

    因。你终将明白它对自己和别人的伤害有多大,你将体悟最神圣和最聪明的事是爱惜别人,

    而非爱惜你自己。这种观念将治疗你的心,治疗你的脑,治疗你的精神。

    有一点很重要,你必须牢牢记住:无我的原则并不是说原先有一个自我,然后佛教再来

    扫除它。相反的,它的意思是一开始就没有自我。体悟到这一点,才能称为「无我」。

    三种智慧的工具

    上师告诉我们:发现无我智慧的自由,其方法是透过闻、思、修的过程。它们开示我们

    一开始要反覆听闻修行的教法。在我们听闻教法的时候,它会不断地提醒我们本来就具有智

    慧的本性。我们就如同前面所述的那个失去记忆力的人,躺在医院病床上,而爱我们和关心

    我们的人,在耳边呼叫我们的真名,拿着家人和老朋友的照片给我们看,尝试唤回我们失去

    的记忆。当我们听闻教法时,某些段落和其中所蕴藏的智慧,将逐渐引起我们特殊的回忆,

    我们的真性将开始点点滴滴地回忆起来,一种非常熟悉的深沉感觉将慢慢唤起。

    听是一种远比多数人所想象还要困难的过程;真正像上师们所说的方式去听,就要完全

    放下自己,放下满脑子所装的一切资讯、概念、想法和偏见。如果你真正听闻教法,那些构

    成我们真正的障碍、横梗在我们和真性之间的概念,就可以渐渐地被洗清。

    在真正听闻教法方面,铃木禅师(Suzuki-roshi)的话经常对我产生启示作用。他说:

    「如果你的心是空的,就可以随时准备接受一切;它是开放的。在初学者的心里,存在着许

    多可能性;但在专家的心里,却只有很少的可能性。」初学者的心,是开放的心,是空的

    心,是准备接受的心,如果我们真正以初学者的心来听,我们就可以确实开始听到。因为如

    果我们以宁静的心来听,尽可能不受预存观念的影响,教法的真理就可能贯穿我们,生死的

    意义也可能变得越来越清晰。我的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说:「你听得越多,你听到的就会越

    多;你听到的越多,你的了解就会越深。」

    然后,透过第二种智慧的工具——思,就可以加深了解。当我们思维我们所听到的教法

    时,它就逐渐渗透我们的心流,充满我们内心的生活经验。当思维慢慢展开而且变得更丰富

    时,我们将把知识上所了解的东西,从脑袋带入心里,那时候日常事务也就开始反映教法的

    真理,并且越来越微妙而直接地肯定它。

    智慧的第三个工具是禅修。在听闻教法并加以思维之后,无明就要透过禅修的过程把所

    得到的智慧付诸行动,并直接运用在日常生活的所需上。

    修行道上的疑问

    从前似乎有一段时间,杰出的上师会针对杰出的学生传授一种教法,而学生也能证得解

    脱。敦珠仁波切经常提到一位印度大盗的故事,这位大盗在经过无数次成功的抢劫之后,了

    解到他所造成的可怕痛苦。他渴望为过去所做的坏事赎罪,因此拜访一位上师。他问上师:

    「我是罪人,我很痛苦。什么是解脱的方法?我能做什么?」

    上师望着强盗上下打量,接着问他有什么专长。

    「没有。」强盗回答。

    「没有?」上师吼叫。「你一定有什么专长!」强盗静默了一会儿,终于承认:「实际

    上,有一件事情我是满有天分的,那就是偷东西。」

    上师咯咯笑了起来:「好!那正是现在你所需要的技巧。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把你所有

    的认知抢光,把天上的所有星星偷来,放在空性的肚子里,放在心性无所不包的虚空里溶

    化。」在二十一天内,强盗证悟了他的心性,最后被尊为印度最伟大的圣人之一。

    因此,古时候就有非比寻常的上师,也有像那位强盗一般肯接受而专心一意的学生,他

    们只是以不动摇的恭敬心修行一种教法,就能够证得解脱。即使是在今天,如果能够把心用

    在一种强有力的智慧方法上,而且直接下功夫,我们确实是有可能会开悟的。

    不过,我们的心却充满疑问和迷惑。有时候我认为,比起贪念和执著,怀疑更会阻碍人

    类的进化。我们的社会提倡机伶而非智慧,颂扬我们的聪明才智中最为肤浅、粗糙和最没有

    用的层面。我们已经变得假「精明」和神经质,以致于把怀疑本身当作真理:怀疑只不过是

    自我拼命抗拒智慧的企图,却被神化为真实知识的目标和结果。这种恶意的怀疑形式,是生

    死轮回的卑鄙国王,由一群「专家」服侍者,他们教给我们的,不是灵魂开放和大方的怀

    疑,而是破坏性的怀疑;前者是佛陀强调在检验和证明佛法价值时所需要的,后者则让我们

    觉得一切都不可相信,一切都没有希望,一切都不能遵循。

    现代教育灌输给我们的思想却是要颂扬怀疑,事实上,已经创造了「怀疑的宗教或神

    学」,我们对什么都怀疑,好让别人把我们当成有智慧的人,随时指出什么是错的,而不去

    问什么是对的或好的,而且还嘲讽地污蔑传统的精神理念和哲学,或否定以善意或平常心所

    完成的事情。

    佛陀教诫我们要有另外一种怀疑,「就像分析黄金一样,要烤、切、磨才能测出它的纯

    度。」对于这种怀疑形式,如果我们遵从到底,便可以见到真理,但是,我们既没有内观的

    智慧,又没有勇气和良好的训练。我们已经被训练到盲目地怀疑一切,而无法接触到宽广而

    高贵的真理。

    为了取代当前虚无主义的怀疑,我请求你们要有我所谓的「神圣的怀疑」,这是觉悟之

    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承袭自先人的修行法门,绝不是目前饱受威胁的世界所能忽视

    的。与其怀疑「它们」,何不怀疑自己的无知、自以为是、执著和逃避。我们对于解释实相

    的热衷追求?其实,终极实相的信差——历代上师们,早已经用他们那惊人而无限的智慧告

    诉我们,实相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这种神圣的怀疑鼓励我们前进,启发、考验我们,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真诚,加持我们,

    让我们越来越接近真理的领域。当我和我的上师在一起时,我会一再问他们问题。有时候我

    得不到清楚的答案,但我并不对他们或教法的真理感到怀疑。有时候,我也许会怀疑自己的

    精神成熟度或听懂真理的能力,更多时候我会一再提问题,直到获得清晰的答案为止。当那

    个答案纯净而有力地来到我心中,而我的心也报以感恩和了解时,就激起我的坚强信心,那

    是所有怀疑者的嘲笑所无法摧毁的。

    记得有一年冬天,在一个万里无云、明月当空的夜晚,我和一位学生开车从巴黎南下义

    大利。她是心理治疗师,接受过许多种训练。她告诉我,她所体会到的是:懂得越多,产生

    的疑问就越多,而每当真理开始深深接触你时,你怀疑的藉口就越细微。她说,她曾经试过

    多次想要逃开佛法,但最后了解到无处可逃,因为她实际想逃避的是她自己。

    我告诉她,怀疑并不是病,它只是一种缺乏传统中所谓「见」的症状而已。「见」是对

    于心性的证悟,所以也是对于实相之性质的证悟。当那种「见」完全呈现时,就不可能产生

    丝毫的怀疑,因为那时候我们会以实相本身的眼睛来看实相。但在达到觉悟之前,不可避免

    的还是会有怀疑,因为怀疑是迷惑心的基本动作,而对治怀疑的唯一方法是既不压制也不纵

    容。

    怀疑需要有真正的善巧方便才能对治,我发现很少有人知道如何研究或利用怀疑。现代

    文明如此崇拜贬损和怀疑的力量,但几乎没有人有勇气贬损怀疑本身,或者像一位印度教上

    师所说的:把怀疑的狗转向怀疑本身,揭开嘲讽的面具,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恐惧、失望、

    无助感和烦人的状况引发了这些怀疑。如果能这样做,怀疑就不再是一种障碍,而是证悟之

    门,每当心中有所怀疑时,修行人就会迎接它,视为深入真理的方法。

    我很喜欢一个禅师的故事。这位禅师有一个忠诚而非常素朴的学生,视他为活佛。有一

    天,禅师不小心坐在一根针上。禅师尖叫一声:「哎唷!」跳了起来。学生当下丧失一切信

    心,就离开禅师,他说他很失望地发现师父竟然并未完全开悟,不然的话,师父怎么会那么

    大声尖叫和往上跳呢?师父知道学生已经离开后,有点伤心,他说:「唉!可怜虫。他应该

    知道,事实上,不仅是我,连针和『唉唷』声都不是真的存在啊。」

    我们不要像那位禅学生一样,犯下冲动的错误。不要把怀疑看得过分严重,但也不要让

    它们过分膨胀,不要对它们着迷或加以善恶的判断。我们所需要学习的是慢慢改变我们对怀

    疑的态度;过去受到文化的制约和感情用事,未来应该采取自由、风趣和慈悲的看法。换句

    话说,要给怀疑时间,要给自己时间,以发现问题的答案,那不只是知识上或「哲学上」的

    答案,也是生活、真实、真诚和可行的答案。怀疑不会自动解除;但如果有耐心,就可以在

    内心创造一个空间,仔细而客观地检查、分析、消解和治疗怀疑。我们的文化中所缺少的,

    是心理的镇定和空灵,唯有靠不断的禅修才能达到,而只有在这种心理才能慢慢培养和发展

    智慧。

    不要急着想解决你所有的怀疑和问题;诚如上师们所说的:「急事慢做。」我总是告诉

    我的学生不可以过分的期待,因为精神的成长需要时间。光是把日文学好或成为医生,就需

    要多年的时光:我们怎么能够期待在几个星期之内就获得一切答案呢?精神的旅程,是一种

    持续学习和净化的旅程。当你知道这一点,你就会变得谦虚。西藏有一句著名的谚语说:

    「不要把了解误以为是证悟,不要把证悟误以为是解脱。」密勒日巴尊者也说:「不要抱有

    证悟的希望,却要一辈子修行。」对于我的传统,我最欣赏的是它的脚踏实地和不尚空谈,

    它强调最伟大的成就需要最大的耐心和最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