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菩萨戒略注[一]
    各位诸山长老、大德高僧:

    今日后学到九华山,参加传戒法会,去年仁德老法师莅临广东顺德县,邀请本人于今年九华山开戒前讲梵网经,此是正信之行,与香港宝莲寺开戒前,先讲梵网戒经一样,我即答应下来。

    菩萨戒名道俗通行戒,已受戒或欲受戒的在家、出家菩萨者,都可以听,因此传戒前,先说梵网经,令一切见者闻者,皆种下成佛的善根。

    戒的意义是什么?很多人尚未明白:

    (一)戒就是道德,不论你有多大的才能,多大的学问,戒体一破,无道德就无人恭敬,别人恭敬我们,是恭敬我们的道德,不是恭敬我们的外表。小乘经中记载,一国家内有一位大臣,国王很恭敬他,这位大臣想知道:“究竟国王那一方面恭敬我,且试他一试,究竟是我的学问,还是我的才能,受到国王的恭敬。”

    这位大臣到皇宫里,偷了一个钱,守宫的人尊重他,虽知而不捕他。第二天,他偷二个钱,这守宫殿的人也放过他,第三天,他就偷了五个钱,守宫的人即时捕著他,绑他到国王前,国王说:“你偷了国家的钱,犯了国法要死。”这位大臣说:“国王啊,我现在试出来了,我知道人人恭敬我的,不是学问才能,而是道德,现在我知道道德可贵,请国王让我出家吧!”国王答应了他,许他出家。

    偷国家的钱财,就是犯戒,犯了戒就没道德,无论我们的学问及才能多么好,若破了戒,没有道德,就不受人尊重。

    昔日孔子到处教学,赞叹两位学生:颜回、闵子骞。后来孔子将心法传给闵子骞,他不传给文学第一的子由子夏,也不传给能言而多财的子贡,他传给颜回、闵子骞,闵子骞是道德第一。

    戒律是道德轨范,人人都要持戒,世界上最为人尊重者是“道德”这两个字,离了道德即无戒,离了戒亦无道德,所以我今天提出,“戒”就是道德。

    (二)“戒”又是我们的清净心,璎珞经云:“一切凡圣戒,尽以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持戒,心则清净,在清净心中建立万德,建立万行,犹如白纸,有了红点、黑点、绿点,就染污了,失去用处,若这白纸未被染污,可以写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心经,可以写一切经典,染污了的白纸,什么也写不上去。我们这个心亦复如是,心清净可以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一切功德都成就。

    例如黄金有矿,什么都造不了出来,若果黄金炼去了矿,黄金就可以造佛像、菩萨像、罗汉像、以及造一切器具,皆因这黄全是纯金无矿,所以“戒”是什么?是我们的清净心,心清净,即成等正觉。

    (三)现在是末法时代,人人希望振兴佛教,有主张坐禅来振兴佛教的,有主张办学来振兴佛教,可不可以呢?且看释迦牟尼佛的一句话:“佛在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毗尼住世,正法久住。”毗尼是戒律,若戒律住世,正法就久住,欲想振兴佛法,当奉行戒律。

    以上三点:第一,戒是道德观念,第二,戒是我们的清净心,第三,戒能振兴佛教,是略释戒的意义,现在解释经题。

    佛说梵网经

    简单的说,梵即梵行,梵行很多,犹如网之孔,一网有多孔;戒有无量梵行,梵行清净名为戒,诸佛有无量梵行,菩萨广学无量梵行,就如一网多孔,所以名为梵网经。说者,悦也,佛说戒,畅佛本怀,故名悦。

    经题解释已毕,再说人题,人题是译者。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兴是国王的名,秦是国号,三藏指经律论。经藏诠定学,定即心,若想明心要多诵经,或持四句偈;律是戒学,论是慧学。戒定慧三无漏法,是苦海的慈航,我们欲想了生死,到涅槃的彼岸,不能离开戒定慧三无漏学,这位法师以戒定慧为自己之师,亦为他人之师,故称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此云童寿,以童子之年,而有耆寿之德,故名。

    佛指卢舍那,是报身佛,卢舍那即净满之意,烦恼惑已净,功德圆满,故云净满。

    众生成佛时有三身,称为三身佛,三身佛分别名为法身佛、报身佛、及应化身佛。

    法身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本来具有的,不需要修,只要你悟,悟即见自己本源自性清净的法身佛。

    报身佛不容易成,需经三大阿僧祇劫,修种种的苦行难行,乃至无善而不成,无德而不就,功德圆满,方可成报身佛。

    释迦佛的报身,称为卢舍那佛,住在华藏世界,阿弥陀佛的报身,又是住在华藏世界,各各佛的报身,都是住在华藏世界。

    报身又分自受用报身及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无相,就是大菩萨也见不到;他受用报身,大菩萨可以见到,惟是所见的各有不同,十地菩萨见的,是无量大身,其他菩萨所见的,或是千丈卢舍那身。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度之,是为应身佛。应身是以报身为本,所以应身佛又称为逆佛,所谓从本垂迹,就是这个意思。

    应身佛有千百亿化身,如释迦佛有千百亿化身,阿弥陀佛亦有千百亿化身,化身佛住在凡圣同居土——暂时住的、方便的、不长久的。是故释迦佛十九岁出家,三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便离开这个世界——应度众生已度尽,说法已完,住世无益。

    众生成佛时,三身佛一时成,无分先后彼此。

    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上两句“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是指法身佛,法身佛无相,万佛一体,无有你我之分,亦无过去,现在,未来佛之分别,更无此土、他土、无量国土之佛的区别,万佛一体,犹如虚空般的清净,清净是一体的,不能说这一边的虚空清净,那一边的虚空不清净,是故法身佛无男无女、无此无彼、圣凡两亡、生佛俱泯,是谓不二法门。

    “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是指报身佛。

    法身清净,不染一尘,故亦名素法身,众生迷此,所以有生死,虽则六道轮回,其性不变,故又名佛性,因在迷不变,常随众生流转生死,故云“法身流转六道,处处皆闻。”有幸得闻佛法,著力薰修,刹那除卸迷情,得识本来,乃至大彻大悟,悟同诸佛,此时名信解,解法身之理,但解而矣,法身还未出现,必须悟后起修六度万行,以及一切功德,若有一德未圆,一功未满,法身亦不现前。

    直待万行已圆,万德已满,惑垢尽除,无明业空,法身才全体出现,此时却又名报身佛,号卢舍那。

    简略而言,悟后从性起修六度万行,庄严素法身,修至功德圆满,素法身成为万德庄严的报身,报身又化成千百亿化身,到十方世界,天上人间,转随意法轮,教化有缘众,所以坛经云:“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原来是一身。”

    尔时卢舍那佛。

    梵网经心地品分上下两卷,上卷说菩萨心地法门,下卷说心地戒,尔时者,指说心地法门竟。

    为此大众。

    为华藏世界无量菩萨众。

    略开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中心地如毛头许。

    成佛的法门,多至无量无边,故文中说多如恒河沙,广说不尽,惟有大菩萨才是当机,对初心菩萨,只可略说。

    佛法有广有略,广则有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略则如菩萨心地品,心地品在百千不可说法门中,犹如毛头许少,亦如大海水一滴。

    是过去一切佛已说,未来佛当说,现在佛今说。

    心地法门虽如毛头许少,但过去一切佛都说此心地法门,未来、现在十方佛成佛时,亦说此法门。

    三世菩萨已学、当学、今学。

    过去、现在、未来的菩萨,亦学此心地法门,不学此心地法门,不能成就菩萨行,舍心地法门,无别可学。心是三十心,地是十地。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号吾为卢舍那。

    我,指卢舍那佛,曾经一百劫修行此心地法门,至无明惑净,功德圆满,号名为虑舍那。

    汝诸佛转我所说,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

    从报起应,化成千释迦,又从千释迦应化成千百亿释迦,“汝诸佛”,就是指应化身佛。

    心地法门是成佛之道,众生心地未曾开,汝诸化身佛应对众生说,使众生闻此法门,开心地道。

    开者,对封而言,以诸众生皆为烦恼业识所障,深迷不觉,非经指点开示,终无得见诸佛体性。

    尔时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师子座上,卢舍那佛放光。

    在华藏世界,大香水海中,有一莲台,上大下小,共二十层,状如莲华,中有无量无边数世界,故名莲华台藏世界。娑婆世界就在华藏世界的第十三层,极乐世界也是在第十三层。莲华台藏世界属依报,是报身佛的国土,日夜放光明,师子座上,卢舍那佛身亦放光,故称赫赫天光。

    光告千华上佛。

    卢舍那佛莲座有千叶,一叶一释迦,故谓千华上佛。佛放光,以光嘱告千化佛。

    持我心地法门品而去,复转为千百亿释迦,及一切众生。

    卢舍那佛把心地法门,传与千释迦,千释迦又把心地法门,传与千百亿释迦,千百亿释迦又把心地法门传与一切众生。

    次第说我上心地法门品。

    心地法门,位有四十,诸众生性,根有大小利钝,是故说时,要次第而说:初说十住,住于如来家;次说十行,修菩提行;次说十回向,以菩提行的功德,回向佛果;再说十地,法身犹如大地,能生一切法,能度一切众生,能出生一切佛。

    汝等受持读诵,一心而行。

    不但要讲说心地法门,并且从解起行,要受持、读诵、一心而修行。

    尔时千华上佛,千百亿释迦,从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师子座起,各各辞退,举身放不可思议光,光皆化无量佛,一时以无量青黄赤白华,供养卢舍那佛,受持上说心地法门品竟。

    青黄赤白花,表心地法门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此四十位是佛因,因必向果,故以四色花供养卢舍那佛。

    每一尊化佛,均能受持住、行、向、地法门,故云受持上说心地法门品竟。

    各各从此莲华台藏世界而没,没已,入体性虚空华光三昧,还本源世界。

    千佛及千百亿化佛,从华藏世界隐退,人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定。

    摄用归体为之入,摄六根之用,归于一心之体,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为定;以心为体,泯相见性,是为体性虚空。

    体性虚空常有光明如花,是为体性虚空华光三昧,诸佛入此三昧而隐没,辞退华藏世界,此没彼出,还到自己的国土。

    阎浮提,菩提树下,从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出。

    阎浮提,即娑婆世界四洲之中的南瞻部洲,佛坐菩提树下,亦从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出。

    出已,方坐金刚千光王座。

    百亿释迦,于菩提树下,坐金刚台,放千光明,成等正觉。

    及妙光堂,说十世界海。

    四天王天,有一讲堂名妙光堂,佛成等正觉后,上升妙光堂,先说十世界海法门。

    海喻深广,无所不藏,有无穷尽之相:十方世界无尽、诸佛无尽、众生无尽、诸佛法门亦复无尽,简略而说,十方世界如海,广大无边,惟是各各不同。

    十世界海,可参阅华严经世界海品。

    复从座起,至帝释宫,说十住。

    帝释宫在须弥山顶,即忉利天。

    十住指十种住于菩提心之法,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一切不住,无住而住,住于菩提心。

    复从座起,至焰天中,说十行。

    焰天即夜摩天,日月光明照不到,天宫殿自有光明,天莲花亦有光明,见莲花开合为一昼夜。

    从菩提心起菩提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十种都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复从座起,至第四天,说十回向。

    第四天是兜率陀天,到兜率陀天说十回向法门,把十行的功德,回向佛果菩提,不求余物,唯求作佛,回向有两种:(一)回自向他,把十行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二)回事向理,十行属于事,真如法界属理,所有功德投入真如法界,功德常住世间。

    复从座起,至化乐天,说十禅定。

    六欲天的第五层天,名化乐天,世尊于此处说十禅定法门,为令十回向位诸菩萨,得圆知诸佛禅定、圆入诸佛刹土,圆证法身境界。

    复从座起,至他化天,说十地。

    有禅定可以破无明,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证,圆证十地法门。

    心如大地,地能生万物,心能生万法,能出生一切佛,所谓“一佛一切佛,心是如来地。”

    复至一禅中,说十金刚。

    一禅指初禅天,十金刚指金刚三昧,为一切法所不能坏。世尊于此说十金刚,为令已登七地菩萨,得证金刚观智,入妙觉果海。

    复至二禅中,说十忍。

    有了金刚三昧,一切法不能动,便能入十忍,忍指无生法忍,了一切法无生无灭。

    复至三禅中,说十愿。

    世尊于此天,说普贤十愿法门,令彼已登九地菩萨,更得十大愿力,得入如来妙觉果海。

    复至四禅中,摩醯首罗天王宫,说我本源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四禅顶天,又名色究竟天,乃摩醯首罗天王住处,摩醯首罗以禅定得大自在,故摩醯首罗天又名大自在天。

    上来各天中所讲的心地法门,是别说,即各各分别而说,如在忉利天说十住,夜摩天说十行,兜率天说十回向,他化天说十地,是为别说。惟世尊于四禅天,顿说四十心地成佛法门,把住、行、向、地之法,一起说出来,故云:“说我本源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令彼圆证心地功德,入妙觉果海。

    其余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无二无别。

    此国释迦在人间成佛后,上升妙光堂等各天说心地法,共余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

    如贤劫品中说。

    贤劫品乃梵网经六十一品之一,上来乃略言其义,广如贤劫品中说。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华台藏世界,东方来入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已。

    以上讲千释迦及千百亿释迦,于诸世界说心地品,以下讲一释迦,于此世界说心地法门品。

    释迦佛自从初现于华藏世界,秉受心地法门竟,向东而来,入摩醯首罗天王宫中。摩醯首罗以定得大自在,定能生一切色法,所以他认为大千世界是他所造,一切众生从他而出,于是生大骄慢,故大自在天,又名大我慢天,有了我慢便成魔,佛先度大魔王,舍离我慢,故云:“说魔受化经已”,然后在天上示现成佛。

    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

    此乃从本垂迹,降生人间之文。

    人间有一四天下:东胜神洲、南阎浮提、西牛贺洲、北俱卢洲,以南阎浮提的众生最为勇猛,虽未见果而修因,故佛从天上降迹南阎浮提,迦夷罗国。迦夷罗国在喜马拉雅山之南,为世界之中心点。

    母名摩耶,意即大幻,华严经中,摩耶夫人对善财言:“我得大幻愿智法门,为卢舍那佛之母,为千佛之母。”贤劫千佛,皆以摩耶夫人为母。其父名白净,又名净饭王。

    悉达,即一切义成之意。一般经典中记载太子十九岁出家,此经说七岁出家,可能是说太子初出家时,先学非非想定,不久证得,但知非究竟,次复游行诸国,凡经一年,次更苦行六年,前后共七年(岁),至三十岁乃成佛。

    释迦即能仁之意,以慈悲心,能作佛事,因娑婆是五浊恶世,众生多苦,若无慈悲,不会到此世界救苦;牟尼即寂默,寂灭道场,默契真理,表智,悲智和合,方可度众生。

    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

    寂灭是用功之法,不生不灭称为寂灭,是出世间法,世间法有生有灭,在生灭中见不生灭,是为寂灭,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所以修行用功很简单,从生灭中见不生灭,唯有寂灭,乃能得道。

    以金刚三昧力,破最后一品无明,大觉现前,成等正觉,故云坐金刚华光王座。

    坐金刚华光王座,成佛说法,即时上升妙光堂,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转大法轮。

    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

    从妙光堂,乃至首罗天王宫,一共十处,所说的都是成佛之法。

    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

    佛观大梵天王网罗幢,因物说法。一网幢有无量孔,孔孔不同,一华藏有无量世界,界界不同,诸佛教门,亦复如是,佛佛教风,亦各各不同。

    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竟。

    如来大慈,悲愿深广,在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示现成佛,前后已有八千次,每次成佛,即上升四天王天宫,次第乃至首罗天,为诸天人,略说心地法门。

    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

    天宫说法竟,即下人间,在菩提树下,为一切众生说心地戒。

    凡夫没在愚痴黑暗之中,未解如来心地法,唯有说本佛卢舍那佛,初发心时,常所诵一戒。一戒者,即佛戒,佛性清净,从清净的自性中,流出无量戒,例如:

    自性清净,不杀生,是佛戒。

    自性清净,不染污,不淫欲,是佛戒。

    自性清净,不自欺,不欺人,是佛戒。

    所谓一即无量,无量即一,从一佛戒中,开出无量戒,戒能破无明烦恼黑暗,故名光明,戒是无相,一切不能坏,犹如金刚;戒是无漏,出生无为功德故云宝,是以称为光明金刚宝戒。

    是一切佛本源。

    诸佛万德圆融,以戒为本,德从戒而生,故戒是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萨本源。

    菩萨修万行,亦以戒为本,无戒,行不成,所以戒是菩萨本源。

    佛性种子。

    佛性以戒为种子,种子起现行,就是戒,现行薰种子,归佛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一切众生,皆有成佛之性,性以不变为义,有佛性者,将来尽得成佛,现在未见佛性,所以是众生。

    众生虽然未见佛性,但一切众生可以持戒,持戒清净即见佛性,所以戒是佛性的种子。

    那么众生如何持戒?

    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一切意识,就是指第六识,第六意识是什么?一切他都参与:如眼见色,这意识就立即分别是什么色,耳闻声,第六意识又立即分别是什么声音,鼻嗅香,他又分别香,本来舌尝味,与意识无关,但意识又去分别是什么味;身觉触,这意识又分别是什么触,意根知法尘,这意识又立即分别一切法,所以意识称为一切意识,什么他都管,是分别心,假如意识持戒清净,分别心变了无分别心,即见佛性。

    一切众生,都有色心,色心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色属物质,受想行识属于心。

    色身持戒清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若心持戒清净——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若身心持戒清净,五蕴就空了,五蕴空时即见佛性,故云皆入佛性戒中。

    “是情是心”,众生的情与心,都可以见佛性,情是六根——眼欢喜见色,所以眼根称为眼情,耳喜欢闻声音,鼻欢喜嗅香,舌喜欢尝味,所以六根称为六情。修行要以六根来持戒,若六根持戒清净,回光返照,亦可见佛性。

    “是心”指六识,六识持戒亦可见佛性,六识怎样用功?返照这个六识心是甚么?明白这个六识心,就见佛性,所以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上来情是指六根,心指六识,但六尘就不同,六尘是依报,属无情,不会修行,修行是说有情,惟是有情成佛时,无情亦成佛,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

    见佛性后,从佛性起修,一举一动,无论拈花奉水,焚香扫地,或是念一句阿弥陀佛,或诵经,都是成佛之因,所以“当当常有因故”。

    “当当常住法身”,见佛性后,住在甚么地方?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无住而住,住于法身;全性起修,全修是性,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

    如是十波罗提木叉,现于世界。波罗提即解脱,木叉即戒,十条戒是解脱之因,持木叉之戒,得解脱之果。这十条戒如何令众生得解脱?

    (一)不杀生——不杀生悟无生即解脱。(二)不偷盗——能舍一切,一切不取,即是解脱。(三)不淫欲——不淫欲,身心清净,是为解脱。(四)不妄语——无妄归真就是解脱。(五)不酤酒——无无明,无明既无亦是解脱。(六)不说四众过——修行不见他人过就是解脱。(七)不自赞毁他——人我两空是解脱。(八)财法二施又是解脱。(九)不嗔心亦即解脱。(十)正信三宝亦即解脱。

    如是十条波罗提木叉,出现世界,是法律之戒、法则之戒、大自然律戒、返本归元之戒,一切众生应顶戴受持。

    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情净。

    此无尽藏戒品,释迦佛过去成佛已数数说,今次成佛,为大众重说此众生戒,众生持此戒,得见自性本源,本源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就是清净的自性,故云本源自性清净。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

    此乃报身佛卢舍那成佛之文。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我”指释迦牟尼佛的报身,“今”字要留意,我今天惑净功满,才可以在华藏世界,坐莲华台成报身佛。

    一报身成佛坐莲华台,华藏世界有无量佛国土,每一佛国土的佛成报身佛时都是坐此一莲华台,表示每一位报身佛的功德相同,但是彼佛报身不与此佛报身互相妨碍,例如一室千光,彼此不相妨碍,既然所有报身佛的功德相同,所以成佛时,佛佛同体,如水合水,如空合空,无有彼此,这是指无相的自受用报身佛而言,若他受用报身佛,在华藏世界成佛时,四十二位法身大士,如云靇月,佛为彼等说华严经,独法身大士才可见闻,唯识论云:“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指报身佛化现一千释迦,在摩醯首罗天上成佛,摩醯首罗天统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有百亿四天下,是故在人间成佛时,是一千个百亿释迦,意即卢舍那佛在华藏世界成佛,化成千释迦在天上成佛,每一释迦又化成百亿释迦,共有千个百亿释迦在人间成佛。

    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

    古人云:大千世界,同日出家,百亿国中,一时成佛。

    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

    千百亿释迦,都是以卢舍那佛为本。

    千百亿释迦,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听我诵佛戒,甘露门即开。

    千百亿释迦,于应迹世界,接引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众生,俱至华藏世界,听卢舍那佛诵成佛之戒。

    甘露即不死药,不死就是涅槃,若得佛戒则无惑业,惑业尽则涅槃门开,故云甘露门即开。

    是时千百亿,还至本道场,各坐菩提树,诵我本师戒,十重四十八。

    从本垂迹,千百亿释迦,还至本昔修道之场,各各坐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为大众宣说本师卢舍那佛成道之戒:十重四十八轻。十重是戒体,戒体犹如衣裳,污染了可以清洗,四十八轻戒护持戒体无染,清洗后的衣裳,可以再穿著,若果衣裳破裂了,就没有用,所以戒体不能破。

    戒体光洁,可以修六度万行,进趣无上菩提,是以佛保护戒,菩萨保护戒,又教一切众生保护戒,故有十重四十八轻戒。

    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持戒能消惑业,如日出能消罪雾,持戒复本心地,犹如月出清凉,从清凉心地,修一切功德,如璎珞珠庄严法身。

    罪灭、心清凉、功德庄严,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是卢舍那诵,我亦如是诵,汝新学菩萨,顶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己,转授诸众生。

    戒亦是成佛之本,故报身佛诵戒,化身佛亦诵戒,汝等初发心菩萨,应恭敬尊重、顶戴受持。历代祖师不但受持佛戒,还传给我们,是故一切众生,都应发心受持菩萨戒。

    谛听我正诵,佛法中戒藏,波罗提本叉。

    谛者实也,落实听诵戒,听一句明一句,听一戒明一戒,一听永听,戒种传入心田,名为谛听。

    五戒虽得人身,未能了生死,比丘戒虽能了生死,未能成佛道,唯菩萨戒度自、度他成佛,方名正诵。

    佛法中有无量藏:戒藏、行藏、定藏、慧藏、因果佛性常住藏,现在所诵的是佛法中戒藏,藏者合藏义,戒是止恶义,一戒止一恶,无量戒止无量恶,无量戒聚在一处,故名戒藏。

    梵语波罗提木叉,此云保解脱,持如来之戒,保卫三业,得涅槃解脱之果,佛遗教经云:“我灭度后,当尊重恭敬波罗提木叉,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受戒与否,要看你们的信心,持戒与否,亦要看你们的信心,实实在在的信,一信永信,在清净的信心中,念念知道自己现在持戒,当来必得成佛,所以现在心中,念念不敢违背戒律,更相信释迦成佛,实由持戒清净,所以自己心中,念念不敢为非,如是释迦是已成佛,自己是当成佛,皆因戒律,心中自然念念持戒,故云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有心即有情,有情有心,能辨好丑善恶,既知善恶邪正,迷悟凡圣,所以凡有心者,皆应受佛戒。无情无心,不辨好丑,不知受戒。

    摄者受也,摄戒入心,心中有戒,其心清净,在清净心中,谛信自己将来成佛无疑,即入十信位;发菩提心,愿成佛道,入十住位;广修万行,入十行位;功德回向一切,入十回向位;见佛法身,入十地位;如是信、住、行、向、地,五十位所有功德,与佛相同,所谓见同佛见、行同佛行、智同佛智、戒同佛戒、德同佛德,一一与佛相同,将来定绍佛位,现在是佛子,故云真是诸佛子。

    大众皆恭敬,至心听我诵。

    欲得佛法中利益,须向恭敬心中求,以恭敬心念佛,以恭敬心参禅,以恭敬心出家,以恭敬心持咒,若以妄心持咒,不能相应,所以大众要以恭敬心听佛诵戒,使八识田中,下为戒种,种子起现行时,是名持戒。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

    尔时者,指释迦牟尼佛在人间,出家求道,五年参学,六年苦行,三十岁坐道场,七日七夜,夜睹明星,豁然大悟,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者,释迦成佛后,先说戒法,戒乃万善之本,唯佛一人能结戒,菩萨、声闻、缘觉、历代祖师等,只能持戒,不能结戒。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怯,孝名为戒,亦召制止。

    此段文中,佛把戒的奥义说出来——戒以孝顺为义。

    我们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即不作恶,凡是孝顺父母的人,不敢为非作歹,就是戒。师僧即师长,孝顺师长,而修一切善法,即是戒;孝顺三宝,要度众生,不度众生,不称为孝顺三宝,孝顺三宝,广度众生,名之为戒。

    孝顺父母,止一切恶,至仁义之道。

    孝顺师僧,修无为法,至涅槃之道。

    孝顺三宝,度诸众生,至菩提之道。

    孝顺父母,受五戒,名优婆塞、优婆夷。

    孝顺师僧,受具足戒,名比丘、比丘尼。

    孝顺三宝,受菩萨戒,名摩诃萨。所以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所有恶法,制而不起。

    佛即口放无量光明。

    如来说戒前,先放光现瑞,一切有缘众生,见到如来的光明,便前来听法,“口放”者,表此戒由佛金口亲宣。

    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

    是时听戒人数有百万亿,当中有各阶位的菩萨,亦有三界内的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等。

    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菩萨戒名大乘戒,比丘比尼是小乘戒;小乘戒只求了生死,大乘戒求成佛道,小乘自度,大乘自度、度他。小乘只有律仪戒,大乘有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

    此乃万世诵戒立法之仪,半月半月者,前半月是初一至十五,名白月。后半月十六至三十或二十九,名黑月。

    每半月诵戒不易忘记戒条,而且诵戒时亦可随之而省察一下,若有犯即时忏悔,忏悔则戒体清净,在半月之中来检点自己的戒行,若有犯,半月内罪未生根,容易忏悔清净,若过了半个月,所作的罪已生根,生了根才忏悔,罪比较难拔,是故有罪应即时忏悔,不要等太久,日久罪已生根,到结果时,悔恨则太迟,半月之内,罪还未有生根以前忏悔,罪得灭,戒体清净。

    所以半月半月诵戒有两种作用:其一,不易忘记戒条。其二,有罪则忏悔清净,是以佛作我们的模范,半月半月诵戒。

    汝等一切发心菩萨。

    初发心指十信位的菩萨,经云:十信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

    乃至十发趣。

    即十住位的菩萨,一切不住,住如来家。

    十长养。

    即十行位的菩萨,修十波罗密,长养菩提苗。

    十金刚。

    即十回向位的菩萨,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功德犹如金刚,坚固不坏。

    十地。

    即十地位的菩萨,心如大地,出生实德,上供诸佛,下化有情。

    诸菩萨亦诵。

    如是由初发心,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菩萨,亦半月半月诵戒。

    是故戒光从口出。

    如来从初发心直至成佛,半月半月诵戒不忘,持戒不犯,成佛后,戒化为光明,是故戒光从口出。

    有缘非无因故光。

    如来的戒光,从因缘而有,受戒为因,三大阿僧祇劫持戒为缘。

    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戒光是无漏,不漏落生死,不漏落世间,世间法是青黄赤白黑,无漏法非青黄赤白黑。世间法靠不住,青是无常、黄是无常、赤白黑亦是无常,是生灭法,漏落生死,戒是无漏,不漏落生死,所以非青黄赤白黑。

    “非色非心”,则非五蕴,色蕴是四大所成,心法是受想行识,有色就有心,有心就有色,众生是色心和合而成,持戒清净,五蕴空则无众生,故戒光非色非心。

    “非有非无”,有属见,无亦属见,见有见无,即见惑未破,不能见道,戒是无漏,知见已空,所以戒光非有无。

    “非因果法”者,先因后果,属权教,实教即因即果,因果不二,持戒见实相,故云非因果法。

    持戒见实相,一切诸佛皆从实相流出,实相是诸佛之本源,菩萨六度万行,以实相为体,故云行菩萨道之根本。一切佛子都要持戒,戒是佛性种子,有戒可以见佛性,无戒不能见佛性,所以持戒,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

    所有佛子应受戒、持戒、读戒、诵戒、还要善学戒,善学即善知戒的开、遮、持、犯之相:遮即遮止,持即不可以犯,开即是为救众生而开方便。

    明末,张定国又名张献忠,称霸西蜀,下令屠杀全城人,当时有一和尚名破山,他请求张定国莫屠城,张定国知他是和尚,即拿出许多猪肉对破山说:“若你吃了这些猪肉,我即不杀。”食肉犯戒,和尚觉得很为难,旁边有一人细声说:“为救万万人,何惜如来一戒。”破山和尚于是尽食猪肉,张定国亦不屠城,这个便是为救万万人而开方便,假如有人食肉,问他救甚么人,不是救人不可以开。

    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甚么人可以受佛戒呢?国王可以受,国王不是法王,受了菩萨戒后,将来可以为法王,王子受了佛戒,将来为法王子,百官受戒后,可以为民判断是非,宰相受了佛戒,可辅王治国安民,比丘比丘尼受戒后,不但可了分段生死,更能了变易生死,十八梵天以佛戒出色界囚笼,六欲天子以佛戒出欲界火宅,庶民百姓受戒后堪称佛子,黄门太监受戒后便是大丈夫,未离淫欲的男女更应受佛戒,有戒便是清信仕女,奴婢得戒体,人品尊贵,乃至八部金刚神等尽应受戒。

    但能解法师语者,心内明白,尽未来际不杀生是菩萨戒,又知尽未来际不偷盗是菩萨戒,更知度众生是菩萨戒,于戒明白了解,然后受戒、得戒、持戒,就证了戒法身,此时心清净、身清净、遍法界清净,更无超越,故名第一清净者。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十波罗提木叉,是菩萨根本之戒,若不诵戒,即无根本,本尚不得,如何利益众生而名菩萨,故云非菩萨,既非菩萨,自然不是佛种子。是故释迦佛半月诵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诵戒,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

    佛已略说十波罗提木叉相貌,若人半月半月诵戒,则戒相现前,故云“应当学,敬心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