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四种执著”修心法详释 “远离四种执著”修心法详释11
    (四)菩萨行:一般说来,菩萨的行为或修学是避免伤害别人,并尽可能助益他人。确切地说,菩萨应修习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令自心成熟。

    同时修学四摄法(布施、爱语、依他人的能力鼓励他人修行、自己努力修行以、在虚空藏菩萨经、大乘集菩萨学论、入菩提行论等经论中有极详细的说明。

    四、若执著生起,正见即丧失。

    这是说,即使你已生起很好的相对菩提心,但此时仍执着境界是真实的,所以落入了断。常于两种边执中,而不能得到解脱,为克服对物质性和性质的执着,必须修习止和观,有言:苦恼可被观慧破除,观中有止,所以应先将止修好,修止必须不执于世间方能完成。

    实修时,应修止、观、止观双运:(一)修止(奢摩他):先到一适合禅修的处所,譬如:“一个隐蔽而令人喜悦之地,且受到法王保护,不受来往行人的干扰和伤害,此时,先安住于舒适的坐垫上,就像修一切禅修一样,应先修皈依、发菩提心、双腿以金刚坐姿、手结定印、舌抵上颚,背直、眼半闭,如是以正确的姿势坐好。

    弥勒菩萨说:“将身体正确坐好后,‘止’是将心安住于心上,而不散乱。

    ‘观’则是要透视一切事物的真性。”所以你应将心,一心安住于一个修止的对象上——不论是内心的对象或外在的物体(如:黑色珠子)皆可。在月灯三昧经中,UttaraBhadra长者说,应以佛像或观想佛像做休止的对象,虽然不论将心一心安住于一粒黑珠子或佛像并无差别。然而在观想佛像时,能令你忆起佛陀,故更具功德,因此,在此采用这个方法。

    在你面前虚空中观想一宝饰庄严的座椅,其上有一个杂色莲花,花上有月轮,其上坐著释迦牟尼佛,身纯金色,右手触地印,左手以禅定姿势,身着番红色袍子,双腿金刚坐,应如是观想,你可观想他的全身,尤其应将观想集中于其两眉间的白毫上,也或观想阿弥陀佛身红色,双手结定印,其他如宝座等与释迦牟尼佛同。

    所以在修观前必须修止。正如前文中所引述的一样:“应先将止修好”,当你将“止”修好之后,可将止转移至任何对象,当你可以将心经年累月地安住于任何对象时,这时你的“止”可谓修好了。然而“止”本身并不能解决痛苦,欲除苦还必须修观,经由分辨的观慧透视一切心物现象的真性,其心了悟了远离一切边执的境界(譬如:有、空、常、无等)是谓“观”。“止”已如前述,下节将讨论“观”。盖经同观慧透视的对象,必先以“止”的功夫令之一心安住于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