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华严经组织
    全经组织从内容说是七处九会,包括了三十九品的内容,七处就是菩提场、普光法堂、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自在天宫、重阁讲堂。普光法堂讲了三次,第二会、第七会、第八会都在普光法堂,第九会是重阁讲堂。七处九会,每一会都有说法主,包括说法内容,这七处九会包括了八十卷三十九品的内容,是很有组织,很有秩序的。

    另外就是摄九会以为四分:第一会从世主妙严品至毗卢遮那品,有六品十一卷,为举果劝乐生信分;从第二会如来名号品至第七会如来出现品,有三十一品四十一卷,名修因契果生解分;第八会离世间品,有一品七卷,名托法进修成行分;第九会入法界品,二十一卷,名依人证入成德分。

    根据以上内容,有两个表,我现在综合讲一下。

    第一会:菩提场/诸佛和普贤/说如来依报因果

    第一会:世主妙严品以下,共六品,地点在菩提场,普贤菩萨为会主。

    所谓第一会,就是第一次集会,是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以后,现毗卢遮那的身,在印度摩揭陀国阿兰若菩提场中,放光,放眉间光、齿光。眉间光就是眉间放白毫光,齿光就是牙齿放光,入于毗卢遮那藏身三昧,此时是以普贤菩萨为会主,因为普贤菩萨具有大愿、大智慧,他就是毗卢遮那的代言人,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法。

    是哪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觉菩萨,共四十一位。这个甚深之法,是为法身大士讲,说明是菩萨境界。讲佛果的正报庄严、依报庄严,显示佛果的功德。其中共有六品:世主妙严品、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经文有十一卷,八十卷中的最初的十一卷,其中宣说演扬如来依报、正报,因位果报的境界。说法的目的是使众生兴起敬慕,而生起信心。这必须要有智慧的认识,以文殊菩萨的智慧生起大用,使众生对于佛果功德,由欢喜而敬仰,生起信心。在四分中属于举果劝乐生信分,在五宗中属于所信因果宗(澄观大师将其总括:全经分为四分,又分为五宗,四分是从信解行证来分的,五宗就是从教理行果来分的)。

    普贤菩萨入于三昧,知道佛的依、正二报,对这个依、正二报的由来加以解说,说明往昔毗卢如来,居于华藏世界,此世界系因缘果满所现的依、正二报,由于在因行中修因广大,所获的果报也是无量无边。三世诸佛都以利益众生的因果来严净刹海,庄严佛土,所以目的是劝请后世众生,就象诸佛菩萨那样如法精进修行。修因才有果,这个果从菩萨行中饶益众生、难行能行得来的。

    第二会:普光法堂/文殊与十首/说十信法门

    第二会:如来名号品以下,地方是在普光法堂,说法主就是文殊与十首菩萨,说法内容是十信法门,一共六品:有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卷数是四卷,普光明殿,就在离菩提树三里的恒河湾处,离菩提树不远,这也表现了佛开始说法,说菩萨行,开始建立信仰是不离人间的,成佛就是由凡夫开始,不是离开凡夫来成佛,也说明佛法是不离人间的。这里说十信法门。

    此时世尊放两足轮光,两足轮光是表法的,说明我们由修行种因到果,证得正觉果海,就必须脚踏实地,不是光嘴说,关键要行,理论与实践一致,愿行结合,只要这样,就可以一步步登上去。

    此时是以文殊菩萨为会主,文殊菩萨在四大菩萨中,智慧第一,所以佛法的信仰不是叫人盲目的信仰,必须认识了解佛的果德,这种果德,显示如来境界是广大的、真实的、平等的、清净的、慈悲的,这就是在心灵方面得了解脱,发出光辉,要认识这一点,就要生起信仰,要净化心灵,走佛的道路。在这方面就要有认识、抉择,佛法的信仰不是勉强叫你信,佛教徒从历史到现在从不拉人勉强信,这是佛教的特点,这个信仰必须由理智认识而产生。这一品由文殊菩萨首先出来,文殊菩萨具有无量智慧,就说明佛教的经典,必须要有正知正见,要有智慧,来了解、认识、信仰。

    第三会:忉利天宫/法慧菩萨/说十住法门

    第三会:地点是忉利天宫,说法主是法慧菩萨,说法内容为十住法门。一共有六品:升须弥山品、须弥顶上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初发心功德品、明法品。卷数有三卷,这里就是释迦佛以两足趾发光,以法慧菩萨为会主,入无量方便三昧。

    在这个地方,你们要注意两点:

    第一:一会、二会都在人间,现在由人间引向忉利天宫,忉利天宫是在四天王天上面,四天王天又在须弥山顶,这说明什么含义呢?就是由人间上升天上,希望把人的一切行动从污浊罪恶的凡夫世界,引向高尚清净的境界。在天上看到人间,凡尘扰扰,波浪滚滚。由五浊恶世,引向佛果,必须境界高尚,超尘出俗,达到高尚清净的境界。

    这里说的十住法门,十住就是代表具备的般若正见,与佛心相应,此时已发了菩提心,《华严经》讲:“一初发心,即成正觉”,说明重在发心,发心是了不起的,要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有这个因,就与佛的果海相应,故“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菩提心就是:上成佛道,下化众生。要成佛道,必须救度众生,不离众生,才是成佛的基础,离开众生去成佛,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心境要广大,要站得高,看得远。

    第二:佛不单此时讲《华严经》在忉利天宫,在此之前,佛成道以后,就到过忉利天宫为母说法。佛诞生以后不久,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就升上忉利天宫,佛长大是靠他的姨妈波阇波提哺养的。学佛就要讲孝道,这是根本,佛在成道以后,不忘父母恩,在宫中父王有病,亲自侍奉汤药,父王死了,亲自抬棺材,同时想到母亲生在忉利天宫,就升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讲了一部《地藏经》。

    《地藏经》的内容一是说明儿女要尽孝道,比如婆罗门女、光目女两次进地狱寻母亲,她们是地藏菩萨前身;二是要发大愿,光目女听母亲说地狱的痛苦,地藏菩萨想到地狱苦,由地狱苦想到众生苦,于是由报母恩发展到报众生恩,特别是地狱里最苦的众生;三是说明因果业报,《地藏经》讲业报,讲因果,为什么人要堕地狱?堕三恶道,是有原因在其中,不是无缘无故的,这一点《地藏经》的《业报品》说了很多,要人人相信因果,不要造业;另外就是广修供养,设坛广陈鲜花、水果、灯烛为现在母亲忏悔,消灾免难,为先亡母亲超度。《地藏经》的内容说明佛教首先以报恩为本,报答四恩:三宝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地藏经》就是一部报恩经,又称孝经。

    第四会:夜摩天宫/功德林菩萨/说十行法门

    第四会:升夜摩天宫以下,地点是夜摩天,说法主是功德林菩萨,说法内容为十行法门。一共四品:升夜摩天宫品、夜摩宫中偈赞品、十行品、十无尽藏品。经文一共三卷。

    夜摩天在忉利天宫之上,又升了一层,夜摩天有个特殊情况,它不象忉利天以下的娑婆世界,有太阳、月亮、星星,夜摩天没有这些,是以莲花的开敷而分白天晚上,这说明什么?说明佛说法,菩萨度众生,要因机施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就是要顺于世俗谛,顺于机宜,用现在话说要与时俱进,方便善巧。

    此时的说法主是功德林菩萨,说十行法门。功德林菩萨乘佛威神之力,入于菩萨善思惟三昧,受到十方诸佛的加被、摩顶,从定起来以后,就代表佛宣讲利益众生的十行法,这个十行法也代表由根本智生起普贤行。普贤行是差别智,根本智是与真谛相合,差别智与世俗谛相合,要明因识果,明了缘起法,悲智双运广度众生,所以就在行上表现。这种行就是要根据众生的根机进行说法、救度,这就是普贤行。

    第五会:兜率陀天/金刚幢菩萨/说十回向法门

    第五会:升兜率天宫品以下,地点是兜率天,说法主是金刚幢菩萨,说法内容为十回向法门。共三品:升兜率天宫品、兜率宫中偈赞品、十回向品。经文的卷数有十二卷。

    这里要了解几点:

    第一,兜率陀天又叫知足天,兜率陀天内院就是弥勒菩萨住的地方,尽管在天上,实际上区别于其他的欲界天,叫知足天,作到少欲知足,体现了菩萨的悲智双运,常处中道之中。

    第二,佛放两膝轮光,膝就是膝盖骨,人要走路,离不开膝盖骨,这个膝盖骨可上可下。人在行动中,上与下由膝盖骨做主,可以轮转。在菩萨行中,菩萨的行为是上承佛道,下化众生,菩萨就必须要有这种精神,这种心胸和行为。菩萨修行,有功而不自居为功。经过上面的十信、十住、十行以后,所有功德以悲心摄持,进行回向,不据为己有。

    这个十回向,重点是:

    1、回自向他。自己的功德不据为己有,回向给别人,你们居士在皈依以后,每天早晚要行持,行持有三个环节:一忏悔、二发愿、三回向。

    首先要忏悔,不忏悔就没有把自己身上洗干净,清净三业达不到,就不能接受善法,所以第一忏悔很重要。《普贤行愿品》里有忏悔业障,众生从多生累劫以来,堆积的业障不少,必须要忏悔,不单是早晚忏悔,随时随地都要反省、忏悔,身心才清净。

    二要发愿,要有广大的愿望,愿度众生,愿断烦恼,愿学佛法,要广行善法,愿成佛道。要发四弘誓愿,受持菩萨的三聚净戒,将志向端正过来,不能象世俗人一样,专门为名、为利、为家庭,要有悲心、有智慧而发菩萨愿,具有远大的愿望、崇高的理想。

    三就是回向,不管是念经、念佛、拜忏,完了以后要回向,不要据为己有,以此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包括六亲眷属、师长朋友、冤家仇敌、一切众生,使他们都得到好处,这就是法布施。

    2、回因向果。要将种功德的因,回向得到菩提果报,要求菩提,不是为其他。

    3、回事向理。以这种行动达到最后契证真如境界,恢复妙觉明心,亦就是一真法界。

    第五会是金刚幢菩萨说法,金刚幢菩萨入菩萨智光三昧,出定以后就说十回向法门,金刚幢喻悲愿如金刚坚定。

    第六会:他化自在天/金刚藏菩萨/说十地法门

    第六会:十地品,地方是他化自在天,说法主是金刚藏菩萨,说法内容为十地法门。十地法门只有一品:十地品,共六卷。

    这里要说明几点:

    1、到了十地,就是由贤位进入圣位,小乘是三贤四圣,大乘三贤十圣。以上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叫三贤:下贤、中贤、上贤,三贤以后,进入十地,从初欢喜地到第十法云地,都是圣位,而十地菩萨的行动是纯为利他,修行十度万行,中心以智为主,实践的果就是亲证真如,断一分障,证一分真,分分断,分分证,逐步升华。

    2、佛在此时放白毫光,白毫光就是佛果之光。阿弥陀佛赞,“白毫宛转五须弥”,那个范围大得很哪,五须弥只能说是一个数字,还没把这个数字说完,而这个光明遍照整个法界,只有佛才能有这样周遍法界的光明。另外说明一个问题:凡是开悟后进入欢喜地的菩萨,从初地菩萨到十地以后都有光明,因为开悟以后结合修行,智慧光明就发出来了,这种光明比声闻、缘觉、罗汉高,而且在十地中,一地一地的逐步升高,力量强大。

    3、此时金刚藏菩萨说法。何为金刚藏?菩萨第一就是要有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见善随喜,平等施舍,这叫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发了以后,就象金刚一样的坚固,不能破坏,而且可以摧毁魔军,扫除一切障碍,坚如金刚,所以菩萨戒又叫金刚光明宝戒。因此学佛后不要怕这怕那,就看你发不发心,意志是否坚定,是否照着佛教导的去行,如果你真是意志坚定,信仰坚定,就不用怕,所以菩萨既有悲心,又有智慧,悲智为体,而地上菩萨特别偏重于智,智如金刚,也代表这个意思。

    第七会:普光法堂/普贤菩萨/说因圆果满法门

    第七次集会:十定品以下,地点是普光法堂,又到了人间,说法主为普贤菩萨,说法内容共十一品: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如来寿量品、诸菩萨住处品、佛不思议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一共十三卷。

    从四分说,从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到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叫第二修因契果深解分,这一分,经文有四十一卷,品数有三十一品,加上第一分的六品,到这里就是三十七品了。

    从五宗差别来分,这一段里有二十九品是属于因果差别宗,因不同则果不同,而三十一品的最后两品:普贤行品和如来出现品,在五宗中叫平等因果宗,以上是关于四分和五宗的分法。

    这一段要注意的是:说明从初发心,经历了五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这里,就做到因圆果满,这中间既说了等觉,又说了妙觉。如来放光,放眉间光及口光,眉间光、口光解说等觉、妙觉法,赞叹佛陀果行及智德二位的功用,进而谈到庄严报身的广大自在。

    但是妙觉并不离开本觉,本觉、始觉、妙觉是三位一体,有本觉才有始觉,有始觉才有妙觉,所以本始不二,这是《华严经》的中心,一经发心,就一定成佛果,这是相应的,这就是刚才说的“因该果海,果彻因缘”。你发了心,就把佛果包容进去了,就走上佛道了,果是如何来的,离不开因,念阿弥陀佛,一句佛号就包括阿弥陀佛的果德,佛果就贯彻这个因,因果相应,所以圣号功德很大,不但是念了净心,还有力量得到佛的加持,自力、他力合成这个功德。

    第八会:普光法堂/普贤菩萨/说普贤二千行法门

    第八次集会:离世间品,地点在普光法堂,说法主是普贤菩萨,说法内容为普贤二千行法门,只有一品:离世间品,经文一共七卷。

    在四分中是说法进修成行分,就是进一步修行,普贤二千行;在五宗中,就是成行因果宗,在行中有因就有果。

    为什么叫离世间品?就是说虽处世间,而对于世间的六尘,五欲境界,无所染着。佛在这里,没有放光,为什么呢?就是要了解世间一切微妙难信之法,需要透过最高的智慧光明,就是要自己心灵发光,而且结合在实践的体验上,才能够直接觉悟,说明这个道理。在禅定中发出最高的智慧,了解世间森罗万象,一切事事物物,这就是普贤菩萨的差别智。学佛就要靠自己的心灵发光,自己的亲身体验。普贤菩萨说二千行门,是根据根本智发出的后得智,解释世间上一切根本哲学问题,什么本体论、现象论、行为论哪,都包括在其中,内容很宽广。

    第九会:逝多林重阁讲堂/如来示相百城善友/说入法界法门

    第九会:入法界品,地点是逝多林重阁讲堂,说法主:一是如来示相二是百城善友,说法内容:入法界法门。此处只有一品:入法界品,经文卷数较多,共二十一卷。

    在四分中是以人证入成德分,事事要靠人,人不动也是不行的,善财童子走了一百多个地方,参访一百多位善知识,才有所收获,有所契证,成就他的果德,所以称“以人证入成德分”。在五宗中就是证入因果宗,实际有所修证,证入法界。

    入法界品,最重要的是由文殊菩萨指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经过中最重要的含义是:修行由渐到顿,最后才有顿,没有渐就没有顿,从本到末,必须由渐到顿。说明华严的宗旨:始末不二,因果不二,渐顿不二,这是大乘境界。妙明真心,人人具足,如何证一真法界?必须由渐到顿,由因到果,不要怕路长,要发心,发心以后要实践,只要肯实践,还是很快的。

    譬如念佛来说,不念佛就没有办法,只要肯发心念佛,依佛修行,与佛相应,就快得很,就怕自己不发心,不行动。本品声云如来入于狮子频申三昧,也叫狮子奋迅三昧,狮子一吼,百兽震惊,狮子就代表智慧很高,振聋发聩,具足大雄大力。在此时,经过修行,到了最后入于狮子奋迅三昧,就说明佛果境界一时顿证,有无限的威力,所以叫狮子奋迅三昧。

    这九次集会,从始到终,从最初两次说法在人间,以后又回到了人间,就体现了学佛法重视人间,不离人间,善财童子最后见了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发愿将来下生,龙华三会,也在人间。

    佛法不离人间!大家应该深刻体会:能够生在人间,是最殊胜的,为何?三恶道最痛苦,天界最快乐,快乐极了就要堕下来,只有在人间是苦乐参半,有苦就有道心,不会只图快乐,不会乐以忘忧,所以古代的圣者、贤者都有这个感叹,曹操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不能专门耽恋快乐,知道乐极生悲,只有人才有这个觉悟,在三恶道即便知道了也来不及了。有这个觉悟就可以升华,发大悲愿,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象地藏菩萨一样,救度三涂特别是地狱苦难众生。

    但是救度三恶道众生,必须在人间做好,如何做?要宣传弘扬佛法的道理,明因识果,制止人们贪嗔痴的发展,贪嗔痴的发展就是堕三恶道的原因。治病要治未病,不治已病,病已经发生了就麻烦,疾病需要预防,所以菩萨发心在人间修行,就是杜绝三恶道众生的恶因。尽管三恶道在冥间,实际上三恶道也在人间,嗔心重、痴心重、贪心重就是人间的地狱、饿鬼、畜生。所以佛菩萨来净化人间,弥勒菩萨将来的志愿也是净化人间,太虚法师提倡的人生佛教,也是基于这一点。

    净化人间,在人间使人们明因识果,止恶修善,修大悲心,进一步发菩提心,目标是成佛,这就是人间的殊胜。《华严经》七处九会说法就含有此意,所以《华严经》是最现实的。

    以上就把《华严经》的组织,七处九会的内容、重要点提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