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卷下 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卷下7
    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卷下7

    (丁)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疏】初一句。牒所问。包含众妙、曰圆。遍入诸有、曰通。又总摄万化、不滞一隅、曰圆。统生一切、无有间隔、曰通。次五句、结能答。我等四句、出本因。先因修。无选择者。一拣非那律选眼、空生择意。二外不选六根相(浮胜二根相也)。内不择六根性(见闻觉知性也)。根都摄者、对上亦二义。一眼不取色、乃至意不缘法。二唯依一精明心、不行六根用故。余念不生曰净、念而无念故。一心系佛曰念、无念而念故。相继谓事则忆念无间、理则圆照无间。得句、后果证。梵语三摩地、此云等至。等谓齐等、离沉掉故。至谓至到、到胜定故。亦云等持。谓平等持心、趣一境故。虽通因果、此且取功用中纯熟一义、故名曰得。事则成念佛三昧。理则显本性如来。斯为句、叹殊胜。问。大本弥陀经云。极乐清净、次于泥洹。今经拣选圆通、势至念佛、次于观音返闻、何称为第一耶。答。就楞严本经、有三意。一文殊谓念性生灭、因果殊感。故第二。势至谓一心净念、现见自佛。故第一。二阿难循声、故返闻为当根、念佛为不当根。佛以圣性皆通、归元无二。故称观音势至、并无优劣。三此方教体、在于音闻。故以耳根圆通、当此方机。势至居次。十方法门、念佛为最。故以念佛圆通、当十方机、等于观音。约念佛法门中、若事念他佛、助显本觉性佛、则次泥洹、异于观音。若理念自佛、直显涅槃心佛、则等泥洹同观音矣。所谓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是也。如此念佛法门、不称第一、而谓之何哉。修心者、岂可忽诸。

    【钞】牒所问者、楞严五卷云。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故此牒云、佛问圆通也。包含下、约包遍、释圆通。又下。约摄生、释圆通。又多门入一、一门容多、名之为圆。如珠悬空、映于五色也。一入多门、多门容一、名之为通。如泉潜流、穿于十方也。根都摄下、佛为能摄、根为所摄、摄则通二。二义中、初通事念、次通理念。上无择二义、亦例此知之。等至下、圆觉疏、翻为等至。等谓平等住持、双离沉掉也。至谓能到胜定、及至胜位也。等持下、此依会玄记释、事则成等至、理则成等持。故开二义也。问下、通妨也。慧觉曰。或谓净土、乃圣人之权方、所以接钝根、化凡器也。茍能一超直入如来地、何藉于他力乎。答云。马鸣、龙树、天亲等诸菩萨、皆发愿往生、应尽是钝根乎。释迦于大宝积经、劝父王净饭、并六万释种、皆求生净土、应尽是凡器乎。一举心念佛。即见性成佛、岂非一超直入乎。青草堂、后身为曾鲁公。戒禅师、后身作苏东坡。真如□公、后身多忧苦。太平古老、后身耽富贵。海印信禅师、生朱防御家为女子。岂可单仗自力乎。若以此为权、将何为实。轻念佛者、可不慎欤。如此下、结显也。若以念佛一门、摄生世出世法言之。为五欲故、发心念佛、地狱界也(一)。为名利故、发心念佛、饿鬼界也(二)。为眷属故、发心念佛、畜生界也(三)。为胜他故、发心念佛、修罗界也(四)。畏恶道故、发心念佛、人法界也(五)。求天乐故、发心念佛、天法界也(六)。欣涅槃故、发心念佛、声闻界也(七)。慕无生故、发心念佛、缘觉界也(八)。欲度他故、发心念佛、菩萨界也(九)。希成佛故、发心念佛、佛法界也(十)。坚心念佛、地大也(十一)。喜心念佛、水大也(十二)。热心念佛、火大也(十三)。勤心念佛、风大也(十四)。虚心念佛、空大也(十五)。灵心念佛、根大也(十六)。想心念佛、识大也(十七)。念佛旋见、眼根也(十八)。念佛反闻、耳根也(十九)。念佛转胫、鼻根也(二十)。念佛还尝、舌根也(二一)。念佛摄觉、身根也(二二)。念佛逆知、意根也(二三)。念佛观像、色尘也(二四)。念佛听名、声尘也(二五)。念佛染香、香尘也(二六)。念佛有味、味尘也(二七)。念佛光严、触尘也(二八)。念佛观想、法尘也(二九)。眼不别色、眼识念佛也(三十)。耳不别声、耳识念佛也(三一)。鼻不别香、鼻识念佛也(三二)。舌不别味、舌识念佛也(三三)。身不别触、身识念佛也(三四)。意不别法、意识念佛也(三五)。怖生死苦、苦谛念佛也(三六)。息诸惑业、集谛念佛也(三七)。修戒定慧、道谛念佛也(三八)。证寂灭理、灭谛念佛也(三九)。烦恼不生、无明缘念佛也(四十)。不作诸业、行缘念佛也(四一)。不托母胎、识缘念佛也(四二)。色心断灭、名色缘念佛也(四三)。诸根灰泯、六入缘念佛也(四四)。根尘识离、触缘念佛也(四五)。不领前境、受缘念佛也(四六)。不贪财色、爱缘念佛也(四七)。不求尘欲、取缘念佛也(四八)。业无有成、有缘念佛也(四九)。不受后阴、生缘念佛也(五十)。空无熟坏、老死缘念佛也(五一)。一心念佛、万缘自舍、施度也(五二)。一心念佛、诸恶自止、戒度也(五三)。一心念佛、心自柔顺、忍度也(五四)。一心念佛、永不退转、进度也(五五)。一心念佛、余想不生、禅度也(五六)。一心念佛、正智分明、智度也(五七)。一心念佛、成正遍知、菩提也(五八)。一心念佛、常乐我净、涅槃也(五九)。寂静念佛、空如来藏也(六十)。想像念佛、不空如来藏也(六一)。圆通念佛、空不空如来藏也(六二)。日出念佛、先照时也(六三)。食时念佛、转照初也(六四)。亭午念佛、转照中也(六五)。晡时念佛、转照后也(六六)。日没念佛、还照时也(六七)。念心外佛、小教也(六八)。念心内佛、始教也(六九)。念即心佛、终教也(七十)。念非心佛、顿教也(七一)。念普融佛、圆教也(七二)。有佛有心、净念相继、事法界也(七三)。无佛无心、不假方便、理法界也(七四)。念佛念心。入无生忍、事理无碍法界也(七五)。若佛若心、遍含无尽、事事无碍法界也(七六)。一念佛门、含无尽义、总相也(七七)。四五义门、非一念佛、别相也(七八)。十六观等、同成念佛、同相也(七九)。依报清净、非正庄严、异相也(八十)。念佛一门、揽诸义成、成相也(八一)。四种五种、各住自位、坏相也(八二)。依正功德、念佛便周、同时具足相应门也(八三)。遍周诸法、不离念佛、广狭自在无碍门也(八四)。一根念佛、六根都摄、一多相容不同门也(八五)。念佛三昧、即一切法、诸法相即自在门也(八六)。正念佛时、余门不现、秘密隐显俱成门也(八七)。此念佛门、一切齐摄、微细相容安立门(八八)。五种念佛、互摄重重、因陀罗网境界门也(八九)。见念佛门、即见无尽、托事显法生解门也(九十)。前后念佛、不异当念、十世隔法异成门也(九一)。念佛一法、带无尽法、主伴圆明具德门也(九二)。念自心佛、本觉也(九三)。念佛信心、始觉中名字也(九四)。念佛解心、始觉中相似也(九五)。念佛证心、始觉中分证也(九六)。念佛成佛、究竟觉也(九七)。当念佛时、寂寞无为、法身佛也(九八)。当念佛时、无德不具、报身佛也(九九)。当念佛时、凡圣并欣、化身佛也(一百)。故知念佛一法、摄尽一切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