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无量寿经甄解第一 第九章
    一者文义者,如《大宝积经》(五十二)〈菩萨藏般若波罗蜜品〉云:「舍利子,所言『文』者,谓诸世间诸法作用传习文词,所言『义』者,谓所通达出世间法;乃至所言『文』者,称扬赞叹涅槃功德,所言『义』者,谓法性涅槃无分别性;所言『文』者,随顺诸乘,建立言说,所言『义』者,一理趣法善通达智等。」(文)

    今准解,此经「文」者,诸佛咨嗟称扬言词,是为「广」,「义」者,弥陀甘露一味至德尊号,是为「略」,《经》云「如来胜智遍虚空,所说义言唯佛知」,即此义也。如此经中了本际,以全无量寿德能了知久远本际,故名「了本际」,文殊、普贤亦乘二十二愿来,普贤司悲门施仁,文殊司智门等,如是人、法、依、正等一一文句,皆相入于无量寿甘露一味至德,是名曰「文义广略」也。

    二愿智广略者,弥陀愿智巧庄严故,六八愿所言无三恶趣、不更恶趣等差别为「广」,是「愿」也;愿愿差别归正觉法句为「略」,是「智」也,《论》曰「三种成就愿心庄严」等,此意也。

    三者因果广略门者,言「因」者,法藏因行与虚空法界等,说「于不可思兆载永劫」等,故为「广」;言「果」者,西方寂静无为乐之处,所云「诸佛之都」,是为「略」。终南云「弥陀本国四十八愿,愿愿皆发增上胜因」等,此因无异果之因,此果无异因之果,因果广略相入故,因中具果,故「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果中具因,故云「不舍本愿来相应」,因果相入不可思议也。

    四者悲智广略者,前二门约主,此一门约伴,约悲为「广」,谓菩萨人天所起诸行,大悲影现,施作种种佛事故;约智则「略」,菩萨所行亦虽无边,体唯一如,依一如行名「不动众」,《经》曰「从如来生」等。

    上来四种,初一通能所诠,后三该主伴德,一一义门广略相入,一入一切,一切入一,《无量寿经》别途入不二门圆融无碍之相也,故言「菩萨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也」,应知。

    四同别者,此约人师能释相明,此亦四门:一者同门,二者别门,三者亦同亦别门,四者非同非别门。

    初同门者,诸祖皆谓释迦一化之外别有弥陀愿心庄严一路,此法兴世正意,三世佛之所同,而净土之所以别圣道者何也?凡解自心即佛者圣道门,乘弥陀证、信弥陀功德者净土门也,龙树劝恭敬心,天亲明性功德,终南三念愿力等,如是等一切在其门摄。

    二者别门者,就三辈所说菩提心,鸾师释为「愿生信心」吉水判为「所废之行」,如是在此门摄也。

    三亦同亦别者,且如弥陀身土,诸祖同云「报身报土」,是亦「同」义;于中或寄显常途报,或分明愿力酬报,是亦「别」义,如是一切在此门摄也。

    四非同非别者,横超、横截、三心、一心正因等,如是一切在此门摄焉。

    上来略述一十六门,通此部所明教、义、人、法、因、果、依、正、悲、智十义,成一百六十门,是以斯经名「根本修多罗」,亦曰「具足修多罗」,亦以净土真实之教,故名「正往生之教」,或云「有所往生之教」,其义可知。

    略明义例已竟。

    第七辨传译者,「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者,举传译人。

    「曹魏」,代名,简后魏(后汉之后有魏、蜀、吴三国相并,魏为正统,是名「前魏」。又晋后(东西)有后魏,故拣之云「曹魏」)以姓,曹操(《十八史略》云:「魏王丕,姓曹氏,沛国樵人也。父操为魏王,丕嗣位,丕篡汉自立为帝,追尊操为太祖武皇帝,改元黄初)文帝、明帝、齐王以曹为姓,故云「曹魏」,又言「前魏」也。

    「天竺」者,指译者所生处也。

    「三藏」者,通经、律、论之称也。

    「康僧铠」者,译者名也,传附《梁高僧传》第一《昙柯迦罗传》云:「又有外国沙门康僧铠,亦以嘉平之末来至洛阳,译出《郁伽长者》等四部经。」(文)《古今译经图记》云:「沙门僧铠者,印度人,广学群经,义畅幽旨,以嘉平四年壬申于洛阳白马寺译《无量寿经》二卷。」

    《六要》一(十四):凡此经有十二代译,而于其中五存七阙,言五存者:

    一《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月氏沙门支娄迦谶后汉代译,是第二代。(《梁传》一(七)云:「支谶本月支,汉灵帝时游洛阳,以光和中平之间传译梵文,出《般若道行》、《般舟》、《首楞严》等三经,又有《阿阇世王》、《宝积》等十余部经,岁久无录,安公《校定古今精寻文体》云:「谶所出诸经,皆审得本旨,不加饰,可谓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后不知所终云云」又《梁传》一(九):「有沙门帛延,不知何许人,以魏甘露中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等六部,不知所终。」)

    二《大阿弥陀经》,月支优婆塞支谦,字恭明,当吴代译,是第三代。(《梁传》一(十左):「支谦,字恭明,一名越,本月支人,来游汉境,受业于支亮。(字纪明,资学于支谶。)汉献末乱避地于吴,孙权闻其才惠,召见悦之,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谦从吴黄武元年至建兴中,所译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四十九部经,曲得圣义,辞旨文雅,又从《无量寿》、《中本起》制《菩萨连句梵呗三契》等,附康僧会《传》。)

    三今《经》,是当第四代。

    四《大宝积经无量寿会》二卷,印度三藏菩提流支(此云觉爱)大唐代译,第十一代。

    五《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西天沙门法贤三藏大宋代译,第十二代。

    今谓:十二代译者,「代」字未了,可谓八代十二翻,谓后汉二译,(安清高译(缺之一)及支谶《觉经》(存))吴有一译,(支谦译(存))曹魏二译,(帛延译(缺之二)、僧铠译(存))西晋一译,(竺法护译(缺之三))东晋二译,(西域竺法力译(缺之四)、佛陀跋陀罗译(缺之五))宋有二译,(宝云译(缺之六),及昙摩罗密多法秀译(缺之七)大唐一译,(菩提流支译(存))大宋一译(法贤译(存))也。

    凡于诸经中,传译盛无如今经,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然古今诸师所释皆在于《魏本》,其详正顺译以可知,憬兴《疏》举三本,云今释西晋法护所译《无量寿经》,以铠译为法护译者误矣。《开元入藏录》以法护本为失译,兴师恐未见《开元录》乎?又《平等觉经》《开元录》等皆为后汉支娄迦谶译,兴师亦为魏时帛延所出,亦是不见《录》之所致乎?盖是恐依《梁僧传》一(九纸),言沙门帛延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乎?和朝《净土源流章》亦由此焉,高祖亦为帛延译者亦准古耳。今按《梁僧传》第一(七)云「支谶所译出十余部经,岁久无录」,安公《校定古今精寻文体》云:「似谶所出,凡诸经皆审得本旨,不加文饰,可谓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文)由此思之,支谶所译岁久无录,不知何师译,是以后人或为帛延所译乎。然安法师《校考精寻文体》定支谶译,《开元录》等为支谶译者据安公耳。又吴支谦慕支谶之学,传学于支亮,(亮资支谶)《吴本》大顺《汉译》体,明知《觉经》是支谶之译本也,安公之所校可谓适当矣。

    就五存经,或曰同本异译,非别本也,然异译不详,不可和会。(镰仓《宗要》)

    辨曰:高祖《本书》往往引异译助显者不少,是源于吉水《集》引《汉》、《吴译》以成「选择」二字,况善导《定善义》引《吴译》示信谤之机由,何舍言异译不正而可哉?不可不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