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示起多功德三昧相;‘精进折伏汝心’句,示调柔不动三昧相。]无事不办就是起多功德的三昧相。精进折伏汝心,所以调柔不动三昧。所以简单讲修行就是观之又观、观之又观,由加行道进入无间道,由无间道进入证果的断烦恼。简单讲修行第一个先观心,使它能够见到消息,就像钻木取火,不能碰到烟就停止,应继续钻木取火,应继续钻木取火……,观照再观照、再观照、再观照……。务令心使它二六时中,包括你在睡梦都在定中,那时候功夫就来了,就是真正的功夫了。我们现在用这个散乱心当然见不到佛性的法身,又不开悟,对不对?所以你真的要精进,要懂得调柔身心使它进入状况,饮食要知足,念头要以正见,修行最重要一定要有三个步骤。第一、要有正见;第二要正思维;第三叫正精进。为什么?你要闻法就是正见,正思维自觉的作用,自己觉性的作用,正精进呢?不眠不休的调适自己的念头,不眠不休地一直调整自己的念头。什么叫做修行?修正自己的观念,如何修正自己的观念?就是习气跟正法打仗,打赢了你是圣人,打输了你就是凡夫,你的正念跟你的习气打仗。

    佛遗教经7

    [乃至出生种种三昧也心既在定,则如杲日当空],这个杲字就是光明、明亮的意思,[明照万象故即能知世间生灭法相]。

    [言精勤者,对治三种懈怠:一精勤修习节量食卧,调出入息],息就是呼吸,你要精进要知道吃饭刚刚好就好,睡也要刚刚好,不要十二点睡早上八点起床,足足睡了八个小时,睡八个小时,在我们讲堂我知道很多人都差不多睡四五个小时而已,很少人睡超过六个小时的,在我们讲堂的这些居士,师父真的很赞叹诸位很少人睡超过六个小时,有的被赞叹得很高兴,所以说我们饮食节量睡眠也要刚刚好,调呼吸出入息[对治不安稳懈怠],不安稳,吃得过饱、睡得太多,你想想看这怎么修行呢?这怎么能够修行呢?对治不安稳,你吃得过饱又睡得太久你看那要修什么行呢?

    [二精勤修习觉知诸定有通慧功德能尽苦源],我们如果没有智慧,绝对不能离苦得乐,诸位要记住,在《俱舍论》里面讲或者是唯识学里面讲,它都有一种慧解脱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这个慧解脱阿罗汉他没有神通,但是他可以断烦恼,这个慧很厉害的般若的智慧非常厉害的,定解脱的阿罗汉他有得大神通,就象目犍连,他是由定而得到大阿罗汉,佛陀当时在世时因为听到马上证四果,但是他不是由定进入慧,他不是他直接就断烦恼,所以说他没有什么神通但是他证阿罗汉果,慧解脱的阿罗汉,所以慧解脱阿罗汉他没有神通但是烦恼不生,这个很厉害,因此我们也不一定要有神通,不一定要有神通一定要有智慧,一定要有智慧,觉知诸定,有通慧功德,[能尽苦源及能成就大希有事],为什么大希有事?[对治无味懈怠],什么叫做无味呢?无味就是没有意义,毫无意义的一种怎么样?懈怠,简单讲无味就是无聊,无聊,我现在无聊,我常常想世间人讲这一句实在是很伟大,为什么很伟大?愚痴到家的伟大,修行人哪有什么无聊的,我说:你昨天在干什么?很无聊,整天在家里也不知道要干什么,真的世间人就是这个样子,如果说修行者他就不晓得什么是无聊,他一天就《弥陀经》几部,《无量寿经》几部,《金刚经》几部念佛多少都订满了,他怎么会有时间无聊,怎么可能,以师父今天来讲的话,除了我有公事以外,要不然今天来讲的话,一天要看书、念佛的时间都要超过十几个小时,还要自己用功的,还要自己用功的,没有什么无聊的,我从来没有听过修行人高僧大德说:我今天很无聊不知要干什么?听到高僧大德喊说很无聊,对不对?所以我们在家居士喊说很无聊,那个人也差不多了,很无聊、很空虚、很无味,对不对他不懂得人生精进都来不及哪有时间无聊,要有般若的智慧你才能离苦得乐。

    [三精勤修习观察生老病死苦及四恶趣苦],加上阿修罗就是四恶趣,[我未能离],就是而我尚未能离这个四恶趣,我未能离就是而我今天还不能离开四恶道,[对治不知恐怖懈怠],你从来没有念生死苦,你怎么会恐怖?你从来没有念三途之苦,你怎么会恐怖呢?不会,不会,有空就闲聊、有空就游玩,要不然就狐群狗党对不对?也不知恐怖,还不知道要赶快生死在呼吸之间,[由修习此三对治已心则不散],不散乱这样到最后[无所对治],无所对治在旁边写四个字叫“能所双亡”,[便能发无漏慧],无所对治就是能所双亡,简单讲就是六根清净位,六根清净就是六根面对六境统统完全化作无上的知觉,就是根本智,无所对治那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就不须要对治什么了,因为他得到空性的思想,便能发无漏的智慧,[断惑证果也,举喻合法,在文易知],这样很容易了解,下面[七智慧功德,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如果有智慧的人,他绝对不会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常常观照,我告诉诸位,说我们自己就好,一天到晚看自己就好,我们省察对众生的态度一定要慈悲,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其实佛陀早就告诉我们解脱的道理就是这样,我告诉诸位四十二章经你能够读完,读完贯澈融会贯通你就不得了了,我告诉你你整部大藏经可以放在旁边了,真的,你如果这一本《佛遗教三经》,你真的读完懂得观照这一本就够了,用不完了,很知足、无贪、精进你想想看,你是不是六度都具足,懂得布施能得解脱,再来[若不尔者,既非道人],非道人就是心无智慧,有道当然有智慧的人就是道对不对?非道人就是怎么样?心没有智慧,对不对心无智慧故,所以说非道人,不是出家众不是有智慧的人,[又非白衣],为什么非白衣呢?形已削髯,削掉头发又已经披上三衣,袈裟又非白衣,他剃度又穿上袈裟,[无所名也]都不知道要叫你什么名?既不是修行的人又不是白衣,到底你要安什么名字呢?[实智慧者]有智慧的人,[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这是比喻生老病死的大海要靠船,无明黑暗要靠明灯一切的病要靠良药,[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斧头,要利斧,斧头,[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要用闻思修增加自己的利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无天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所以这个智慧很重要。

    二十六,第二十六页,[若有智慧,则无贪著,是标实慧离障功德],实慧可以离开一切的障碍,[谓远离真实义处障]真实义,真实义就是理障,真实义处就是理上来说,[及世间事处障故]这个是指事障,真实义处就是指理障,世间事处障就是事障,事相上的障碍,事相的障碍,[由断迷理无明]迷理当然就是指我们所讲的见惑,迷理就是,注意听,迷于四谛的真理的烦恼叫做迷理,四谛的真理,不晓得,世间为苦、集、灭、道的真理,迷理无明,[故六七二识,不贪著第八识之见分以为我法]见分又作能取分,这是指诸识能缘的作用,是为认识事物的主体,也就是能照知所缘的境界照知相分,相分就是我们认识的对象,能照知所缘的境界的主体的作用这叫做见分,再讲一遍,见分又作能取分,这是指诸识之能缘作用为认识事物的主体,也就是能照知所缘的境界所缘的境界就是相分,我们认识的对象,所以能够照知所缘的境界的主体作用就是见分,这个我们唯识学都讲过了,以为我法[是名远离真实义处障,由断迷事无明],迷事这是指思惑那么就是迷事相,为什么迷事相呢?就是指思惑,为什么指迷事呢?因为境界现前习气难断,你就知道事相磨练是很必要的,狠有必要的,你只有在理论上知道真理没有用,所以为什么说一个修行人一定要在团体上磨练,这样你才有事相可磨练,我自己一个出家众跑到深山里面去修行,道理也不懂也没有团体可磨练以后出来变成一个怪人,怪人,由断迷事无明,迷事无明[故前六识不于六尘境界而生贪著,是名远离世间事处障也],[常自省察]省察就是察知事理二障,不要使它障碍而生起,不要使它障碍生起,常自省察,好好观察、观察什么是事障?什么是理障?[不令有失]不令有失就是不要让它有失,不要让它失去观照的力量,[是总勖]勖就是勉励的意思,[是总勖增益闻思修慧]闻:闻三藏十二部经典的道理。思:思惟这个道理,修就是实际如法去修行,实际产生智慧,[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谓要三慧,得证实智慧也],这个要讲实智慧,你们要稍微简单作一下笔记,实智慧又称为根本智,又称为根本智,根本智,注意听,实智慧又称为根本智,又称为根本无分别智,又称为如理智,又称为实智,又称为真智,又称为无分别智之一,再讲一遍,什么叫做实智慧呢?表示证悟到空性的智慧叫做实智慧,实智慧又叫做根本智,又叫做根本无分别智,又叫做如理智,又叫做实智,又叫做真智,这是无分别智之一,相对于后面叫做后得智,后得智,实智就是后得智的意思,对立的,后得智就是依体起用的俗智,不坏事相的智慧叫做后得智,乃是诸智的根本,这个实智慧就是诸智的根本,因为它是合于真如的妙理平等的意思,所以说实智慧其实就是妙理、平等、无差别、无分别,这是于摄大乘论释卷八中称此智乃为正证之慧,正确的正,证明的证两个正连在一起,正证之慧,正证之慧,意思是说没有证偏了,不是狂慧,你有实智慧你就远离各种的推求考察之行解,你不会在文字假相里面作用,因为你已经得到无分别的智用,随缘显现都了知一切法空性进入空就是无生的境界,但是这个智可以任运照会一切的缘起,所以说见缘起即见道就是这个道理。它可以运用在一切缘起法里面,契会真理,故为正证之慧,所以因为这个智慧是正体不是化用的,所以又以实智慧为智,此智为智之正体,意思是说这个根本智就是智慧的正体,就是正体而非化用,不是化用的,所以又称为正体智,正体智,正体的智慧,所以是十波罗蜜当中的般若波罗蜜,所以你们在实智慧旁边写个“般若波罗蜜”,实智慧就是般若的意思,空的意思,再来[增益三慧以证实慧乃名道人],证入空的实相、般若的智慧这才可以叫做道人,[未曾出家,乃名白衣,今既出家,又无四慧],注意听,什么是四种智慧呢?闻、思、修加上实智慧,实智慧就是正智,你也可以讲因为闻慧、思慧、修慧还没有达到正,所以可以讲闻、思、修、正四种智慧,可以这么说,正证之慧,因为他证到果位断烦恼的智慧,所以四就是闻、思、修加上正,正证的智慧,那么就是四慧了,又无四慧,[进退咸失],进退统统失,[故无所名也,次以四喻,喻实智慧,见苦谛智,如坚牢船],我们见到苦谛这个智慧,意思就是用智慧观照了解一切法皆是苦,这个就是苦谛的智慧,如坚牢的船,坚牢的船,我们一定要解脱,乘着这条船,因为有智慧观照一切法皆苦,我们一定要出离心坐着这条坚牢的船,就可以渡生死的苦海,意思是说你要修行,就要承认这个世间是苦的,你一定要承认这个世间是苦的,[断集谛智],你要有这智慧断这个集,就是贪、嗔、痴,[如大明灯]大明灯引导我们走入正路,[证灭谛智,犹如良药],这药方开出吃下去。OK病马上好,[修道谛智,犹如利斧]可以斩断一切烦恼,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这个都是很利的斧头,[然实智难证故必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名字位中],在六即佛里面名字,名字即佛当中闻慧增益,[闻慧增益,得入停心],就五停心观,五停心观这个我们在“天台教观网宗”都讲过了,五停心观就是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数这个呼吸,这个都讲过了,观一切法皆是不净那么一切恩怨要用慈悲,执著这个世间要观缘起,业障深重的人要观念佛,散乱心重的人要数息,这些都有讲过了,[别总相念]别相念跟总相念这个也讲过了,别相念师父这旁有资料读给你们听听,别相念又作别相念处,就是多加一个处,分别这个受,为什么别呢?分四个角度来说观身、观受、观心、观法,怎么观呢?观身不净,观身不净第一观,观受:观受这个感受是苦的,观心,观心是无常,观法,观法是无我,以此四观来对治众生的执著于这个世间,为什么要观不净观呢?他认为清净,为什么观受是苦呢?他认为快乐,为什么观心是无常?他认为是常,观法无我,他认为是我,所以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为了要对治众生执着,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每一个众生都认为这个世间是永久的,世间是快乐的,世间有我、世间是清净的,结果讲起来都颠倒,这个就是由五停心观,进而继续修行的位,继续修行的位,更进修一直到总相念,继续修行的位,更进修一直到总相念,总相念就是说观一种统统具足什么叫观一种统统具足呢?观身,身就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必再说,观受,受就是无常、苦、空、无我,什么观心?心就是无常、苦、空、无我,什么叫法呢?无常、苦、空、无我,这个叫做总相念,总相念,观一种四种法统统具足,这个我们简单讲一下,这都有讲过了,停心别总相念这是名字位,[观行位中,思慧增益,得入暖顶忍世第一法],暖顶忍世第一暖犹如这个热气有一点热气,顶就像出顶,忍最后一刹那,世第一呢,最顶端的世间的最高,就是接近无漏,世第一就是接近无漏的意思,[相似位中,修慧增益],修慧来求增益,[得见四圣谛理发无漏实慧,证四道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因中三慧]闻。思修,[未具天眼],什么叫天眼呢?因为修禅定所得到的眼,这叫做天眼,你如果得到这个天眼,无论远的、近的,无论前面、后面,内、外、晚上、白天,你都看得清清楚楚的,有天眼的人不必点灯,不必点灯,有天眼的人不必点灯,他晚上走路不会跌倒,到乡下去不会踩到牛粪,他这样走,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了,这个没有那么简单,再来[慧解脱人],这个要稍微讲一下,什么叫做慧解脱呢?慧解脱就是由无漏的智慧力量来断除烦恼,而得到解脱的阿罗汉,这是对俱解脱的阿罗汉来说的,什么叫做俱解脱?俱解脱就定慧统统有,叫做俱解脱的阿罗汉,俱解脱就是一个人再一个工具的具,俱解脱一个人部再一个工具的具,俱解脱就是定慧同时俱足的阿罗汉,那么慧解脱呢?偏向智慧的观照的阿罗汉,两种都是阿罗汉,所以慧解脱是对俱解脱来讲的,那是阿罗汉之一,可以说是七圣之一,九无学之一,九种无学之一,所以俱解脱这是指他由定慧的力量断除烦恼,那么慧解脱呢?他没有得到灭尽定,没有得到灭尽定,我们常常讲灭尽定、灭尽定就是九次第定,九次第定最后这个是由定力慢慢增强断烦恼出三界,可是慧解脱不是,慧解脱仅凭慧的力量断除烦恼障而解脱之阿罗汉,叫做慧解脱的人,慧解脱是相对俱解脱的角度来说的,俱解脱定慧均等的阿罗汉,慧解脱偏于慧断烦恼的阿罗汉,这样大家都清楚了,[亦无天眼],亦无天眼,[然皆四谛分明,不堕邪见,则是明见人矣!][且约藏教义解如此,通教例知],这是藏、通、别、圆,这是举例天台的思想,藏、通、别、圆,通教都是这样子,通教例知[以是三乘共方便故],共方便,再来[八毕竟功德],正宗分的最后一段,再来要接流通分,[汝等比丘,种种戏论],这个戏论层次很广,修行人,凡夫对修行人,凡夫是戏论,修行人对初果,开始修行人是戏论,乃至四果对三果,三果是戏论,菩萨对罗汉,罗汉是戏论,佛对菩萨,菩萨是戏论,所以这个戏论不是指世间游戏的言论,不是这个意思,简单指意思就是说,错误而没有意义的言论,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没有意义的言论,方便是作这么样子意思,戏论有两种这个要写起来,戏论有两种没有几个字,第一于真实理生戏论,第二于世间事生戏论,先讲第一个,戏论有两种于真实理生戏论,就是说我们大家都要修行,听到真理,但是只要它是没有究竟的,统统是真实理的戏论,譬如说他只知道空,他不懂得不空的道理,空就是戏论,他知道不空,但是不知道中道的思想,不空就是戏论,就是这样子,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于真实理生戏论,真实理就是究竟的佛道的真理,第二叫做于世间的事相生戏论,世间的事情本来就是缘生无性的东西,因缘生、缘起无自性的东西,你再怎么样讨论,你再怎么样执着,它就是一种烦恼跟负担,讲愈多话不一定比讲愈少话的人更有修行,讲愈多话的人不一定比讲愈少话的人更快乐,为什么呢?讲愈多冲突愈多,冲突愈多,于世间的事生戏论,世间本无实体可得,哪有什么真理、什么追求,或者哪有什么真正的快乐,没有都是戏论,简单讲不能让你彻底觉悟的统统叫做戏论,这一句话直接讲就是这样子,二十七页,八毕竟功德这个地方,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有戏论我们心就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上来七种功德,皆是长养方便功德,此示自性远离,非对治法],自性远离就是自性本来就没有这种东西,我们不需要对治它,本性本来就没有戏论的东西,它见真实谛的东西,哪有什么戏论,[故名毕竟功德也,真如涅槃,本性清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用说的说不出一个所以然,用想的也让你想不到,[本非戏论所行境界,要戏论故,达寂灭论],注意!寂灭是很快乐的,你的内心不起心、不动念,那一种乐实在就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得到的,用看电影、用看闭路的吃什么可以享受比较的,寂灭乐,无诤,内在无诤最快乐的人,就是没有事情,无为法,寂灭的快乐,[初果得实智慧,见四圣谛,分别数以虽已永断,而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皆是无始名言戏论熏习所成,令心扰乱,不契真常,是故当急舍离戏论,乃得涅槃寂灭之乐,言“善灭”者,即以所得四谛实慧重虑缘真],再一次来缘真,[数数观察,净除业识种现令其究竟不生也,此亦且约三藏义解,三藏义解,若开显者],开显就是把它更显示出来的道理,三藏义解呢?这是三藏法教数里面,此也就是这个三藏义解,就是三藏法数,表示我们讲佛学大辞典,若开显者,要把它展开来讲的话,要分好几段落,诸位要开始标号了,把笔拿起来,看第一段,第一段戏论,[真居事外]真就是空,把那个空远远的抛在事相的外面,[仍是戏论],仍是戏论,所以阿罗汉他说要修行,要修行他就走开,走开,他修观空不敢靠近世俗,所以跑到深山里面寂静处打坐,要断烦恼,所以真居事外这个是指阿罗汉乃至小乘人所修的,真居事外,事就是缘起,以为空,可以远离这个缘起之外的,因为他不敢来缘起法里面,怕被迷惑了,仍是戏论,如果是一个真修行人,[即事恒真],即事就是缘起,恒真就是性空,没有什么好谈论的,当体就是,[乃非戏论],这才不是戏论,这才不是戏论,这第一段的戏论,第二段底下“又”标二,第二段的戏论要标号,[又即空不具,仍是戏论],这个具就是完备、具足的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事相如果不懂得当体即空这个就是戏论,即空不具,我们现在把它调过来,念得更清楚,不具即空的道理,如果你没有具备着当体即空的思想,这一切都是戏论,叫做即空不具,即空,当体即空不具,如果没有具备当体即空,所以说这个如果,把它调到前面去意思更清楚,不具备当体即空的道理加两个字,把这两个字颠倒,然后中间加两个字“当体”,不是意思就出来了吗?不具备当体即空,仍是戏论,还是戏论,简单讲一切烦恼起来当下就要摆平它不能等待,当下就要摆平它,再来[中道不空]不空那当然是具足一切了,[乃非戏论],中道是不空意思就是说不能否认事相,不能否认缘起这才不是戏论,再来第三段[又离边立中],离了这个两边空有立一个中道,这[乃是戏论],简单讲你要懂得什么叫中道,即空即有就是中道,[即边]这个边就是空有两边,不管你站在空,空当下就是中道,站在有,有当下就是中道,其实中道就是空、有当下就是,不可以离开空讲中,不可以离开有来讲中,这样就即边即中,这样才[乃非戏论],这是第三段不是戏论,再来第四段[又对权明实,乃带戏论],我们对这个权智了解方便法来说实智空的智慧,这个是戏论,我们要了解要[开权显实]开一切的方便当下就是究竟,[无粗非妙],没有一样粗糙的事相不是当体就是妙用现前的实相的道理,就是无粗非妙,没有一样粗糙的方便法不是究竟义的实相的妙殊胜的妙理这才[乃非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