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开启大门
    开启大门

    一天清早,正当阿难陀前往湖边取水时,他与在离佛陀房子不远站着的乔答弥和她带领着的五十个女人相遇。每个女子都剃光了头,身穿黄袍。她们脚现浮肿,染着血渍。骤然看上去,阿难陀还以为她们是一队从别处来访的僧侣。看清楚之后,他才认出乔答弥夫人。差点儿不相信他的眼睛,阿难陀冲口而出:"哎哟,乔答弥夫人!你从哪儿来的?为何你脚上有血?为什么你和女士们这个样子到来?"乔答弥答道:"阿难陀尊者,我们剃光了头,又把全部华衣宝饰舍掉。我们现在已一无所有。我们离开迦毗罗卫国后,行了十五日,沿途睡在路旁和在村落中乞食。我求求你,阿难陀,请你代我们恳请佛陀,让我们受戒为尼。"阿难陀说道:"你们在这儿等着。我立刻向佛陀传达。我答应你,我会尽力而为。"阿难陀进入佛陀房子时,佛陀正在穿衣。佛陀当时的随从罗祗多也在。阿难陀把一切报告佛陀,但佛陀没说什么。

    于是,阿难陀追问:"上人,一个女人可否成就入流、一返、不还和阿罗汉等果位呢?"佛陀回答:"绝无疑问。""那你为何不接纳她们加入僧团?乔答弥夫人自你孩提时便把你抚育关怀。她爱你如亲生儿子。她现在已抛弃一切财物地位,且已剃头。她千里迢迢从迦毗罗卫国步行而来,都是为了证明女子也如男子一样,可以经得起万难。求你大发慈悲,准许她们受戒为尼。"佛陀沉默了一阵子。跟着,他嘱罗祗多去召请舍利弗、目犍连、阿耨楼陀、拔提、金毗罗和摩诃迦叶等尊者前来。他们齐集之后,便一起详细商讨这个情形。佛陀解释他并不是因为歧视女性而不许她们受戒为尼。他只是未能确定,在让她们加入僧团的同时,是否可以避免产生僧团内部和与外间的负面冲突。

    经过详细的磋商之后,舍利弗说:"制定一些规条以道明僧尼的岗位,才是明智之举。此等规条应该可以减低外界对僧尼的反对。由于女人几千年来都被歧视,外界的反对是必然的。请你们参考一下以下的八规条:"第一,一个女尼,或比丘尼,无论在何时何处,都要尊尚比丘,不论她的年龄或戒龄比他的多或少。

    "第二,雨季安居时,所有的比丘尼都要居于比丘们安居之所附近,以便获得他们的支持和指导。

    "第三,每月两次,比丘尼要派遣代表,往请比丘替她们订下斋日,以作特别守戒日。这天,比丘会前去教导她们和鼓励她们精进修行。

    "第四,雨季过后,比丘尼必须参加自恣仪典,在比丘和比丘尼之前作出修行的报告。

    "第五,当一个比丘尼破了戒,她必须在比丘和比丘尼面前忏悔。

    "第六,经过学僧阶段后,一个比丘尼要在僧尼众前受具足戒

    第65节:开启大门(2)

    "第七,一个比丘尼绝不可以批评或禁令比丘。

    "第八,一个比丘尼是不可以给比丘们说法的。"目犍连大笑起来。"这八规条很明显是歧视了。你还不承认吗?"舍利弗回答道:"这八规条的目的,旨在开启女性加入僧团的大门。它们不是旨在歧视女性,反而是终止对她们的歧视。你体会吗?"目犍连随即点头,以示认同舍利弗的高明见地。

    拔提说:"这八规条是必需的。乔答弥夫人拥有如此权力。她又是上人的母亲。没有这些规条,除了佛陀之外,便没有其他人可指导她修行了。"佛陀转过来对阿难陀说:"阿难陀,请去告诉摩诃波波提夫人,如果她们愿意遵守这八规条,她和与她同行的女伴便可以受戒为尼。"太阳已升上中天,而阿难陀却发觉乔答弥夫人和她的女伴都仍耐心地等候着。听完八规条,乔答弥欢喜若狂。她答道:"阿难陀尊者,请告诉佛陀,正如一个少女在香水中洗过秀发后获赠一串莲花或玫瑰花环时的兴奋,我也很高兴地接受八规条。只要我能被许受戒为尼,我便愿意一生遵守这些规条。"阿难陀回到佛陀的房子,禀告佛陀乔答弥夫人的答复。

    其他的女子望着乔答弥,眼里满是关注。但乔答弥安抚她们说:"姐妹们,别担心。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得到受戒为尼的权利。这八规条是不会妨碍我们修行的。它们正是我们能够加入僧团的门径。"那天,五十一名女子受戒为尼。舍利弗尊者负责安排她们暂时居于阿摩巴离的芒果园。佛陀又请舍利弗指导她们基本的修行。

    八日后,摩诃波波提比丘尼探访佛陀。她说:"上人,请示现你的慈悲,教我如何可以在解脱之道上有迅速的进展。"佛陀答道:"摩诃波波提比丘尼,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持住自己的心。多些练习观察呼吸和观照身体、感受、心和心所产生的物象。你这样修习,便每天都会增长一些谦虚、自在、无着、平和与喜悦。这些质素生起时,你便可确定自己已走上了正确之道,醒觉之道和觉悟。"摩诃波波提比丘尼希望在毗舍离建一所寺院给女尼居住,以能方便亲近佛陀和众大弟子。她又希望迟些可以在家乡迦毗罗卫国开设一所女尼修道院。她派了使者给耶输陀罗报传喜讯,告诉她女尼受戒的消息。乔答弥比丘尼知道女子加入僧团的消息一定会引起轰动。很多人都会激烈地反对和责斥佛陀和僧伽。她知道佛陀将要面对很多的难题。她感恩,而且明白八规条只是暂时用来保障僧团,以免令它蒙受这次冲击的伤害。她有信心日后女子可受戒为尼已成定局时,八规条便再没有需要。

    佛陀的僧团现在有四支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男在家众)、优婆夷(女在家众)。

    摩诃波波提比丘尼对比丘尼应穿着的衣服细心参详。她的提议全都被佛陀接纳。比丘是穿三衣的——内衣、入众衣和大衣。除了以上三衣之外,比丘尼再加一块披搭在胸前的布,叫覆肩衣,和一条下裙。除了这些衣服和乞钵外,僧尼都可以有自己的扇、滤水器、补缝衣服的针线、清洁牙齿的竹签和每月两次剃头用的剃刀。

    第66节:一把申恕波树叶(1)

    46.一把申恕波树叶

    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毗舍离的大林精舍、舍卫城的园精舍都成了很活跃的修行和学道中心。摩揭陀、萨罗和邻近的地区都陆续设立了修道中心。穿着橘黄衲衣的比丘到处都可以见到。在佛陀证道后的六年内,醒觉之道已传遍远近。

    佛陀在摩窟罗山上度过第六次安居,而第七次则在恒河上游的僧祗商山上。第八个雨季,他在跋伽的善来山,第九次就在挢赏弥附近。挢赏弥是母那河沿岸富萨国的一个大市镇。在这里的森林里,建筑了一座很重要的寺院,瞿师罗园精舍。这名称是随捐赠森林的那位在家弟子的名而起的。诸大弟子,如摩诃迦叶、目犍连、舍利弗和摩诃迦遮罗等,都没有在第九次安居时与佛陀一起住在瞿师罗园精舍。只有阿难陀和佛陀一起。罗罗则留在舍利弗左右。

    瞿师罗园精舍到处都是申恕波树,而佛陀最喜欢在炎热的下午在这些树下禅坐。一天禅坐完毕,他手里拿着一把申恕波树叶回到僧团中。他把树叶提高,对比丘问道:"比丘们,哪个数目较多——我手里的树叶还是森林里的树叶?"比丘答道:"森林里的树叶。"佛陀说:"正是。我所证悟到的比我所教的多出太多了。为什么?因为我只教那些真正有用于修行证道的义理。"佛陀说这些话,是因为有太多的比丘把自己迷失于哲理的推论和揣测之中。佛陀特别提醒摩露伽子比丘不要在密法的问题上纠缠,因为这是修行所不需要的。摩露伽子比丘一向喜欢问佛陀有关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有尽还是永恒。但佛陀一直都对这些问题拒绝回答。一天,摩露伽子觉得再没法忍受佛陀的沉默了。他决定再问佛陀最后一次,如果佛陀再拒答的话,他便会舍戒还俗。

    他找到佛陀,对他说道:"师傅,如果你肯答我的问题,我便继续追随你。但你拒答的话,我便决定离弃僧团。告诉我你其实知否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如果你不知道答案,你可直接告诉我。"佛陀望着摩露伽子,说道:"你当初受戒时,我说过会解答这些问题吗?我有没有这样说过:'摩露伽子,你肯当比丘,我便会解答你所有形而上学的问题?""没有,上人,你没有这样说。""那你为何现在要我这样做呢?摩露伽子,你就像一个被毒箭射中的人。当家人替他延医诊治,希望医生把毒箭取出和给他解药时,他却叫医生先答一些问题。他要知道谁发射毒箭,那凶手的阶级职业和射他的原因。他更要知道凶手用的弓是哪一类,又用的毒是什么材料配制的。摩露伽子,这个人必定到死去时还未能得到他想知道的答案。修行大道的人也是一样。我只会教一些可以对修行证道有帮助的东西。其他没用或不需要的,我都不会说教。""摩露伽子,无论宇宙是有限或无限,有尽或永恒,你都要接受一个真理。那就是生命里存在着的苦。而要消除痛苦,又必先要明了苦的成因。我所教的,都是能帮助你达到无着、平等、平和与解脱的。我坚拒讲说其他一切对证道没有帮助的。"摩露伽子感到惭愧,请佛陀原谅他愚昧的要求。佛陀鼓励所有比丘专注于修行上,以免浪费时间在不必要和没用的哲学辩论上。

    捐出森林建寺的瞿师罗,又在库巴达和波婆梨甘巴瓦罗出资兴建两所寺院。接着,他又在附近多建一所叫巴达梨伽的第四间精舍。

    在瞿师罗园精舍,如在其他的精舍一般,一些比丘都被委任背诵佛陀的言教。他们被称为经师,因佛陀所说的都称为经。其中佛陀在鹿野苑给最初五位弟子所说的开示就是初转法轮经。另有几部经,如无自性经、缘起经、八正道经等,都是全体比丘每月诵念两次的经课。除了经师,也有戒师。他们精通比丘和初学僧的戒律。罗罗和其他未满二十岁的学僧,都是守着一种叫沙弥戒的戒律。

    那年在瞿师罗园精舍,经师和戒师发生了一次冲突。他们的争论由很小的事引起,但却演变成为僧团里严重的分歧。事缘那位经师没有把盥盆清洗而被戒师认为是触犯了轻戒。经师是个骄慢的人,认为自己不是故意使盥盆污染,故而不应受责。他们各自的学生纷纷支持自己的老师,以至争拗加剧。这边谴责那边毁谤,而那方又怪这方愚笨。终于,戒师当众宣布经师的破戒,并且要他正式在僧众前忏悔,否则不许他参加每两周一次的诵戒仪典。

    情形日益恶化,双方互相中伤。他们的言词如毒箭一般。除了一些不偏帮任何一边的比丘,其他的比丘,大都站在其中一边。中立者都慨叹:"这次事态严重了!这只会造成僧团的分裂。"虽然佛陀住在离寺院不远的地方,但他却对此事全不知情,直至一队来访的比丘告诉他,并请他出来调停。佛陀直接与那戒师面谈,对他说道:"我们不可以太执著自己的见解。我们应该也去了解他人的观点。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僧团的分裂。"接着,佛陀又到经师那里,对他说同样的话。佛陀希望他们两人可以和解。

    但佛陀的介入,并没有得到他预期的效果。他们彼此已说了太多对方的坏话,所造成的伤害已非常严重。中立的比丘没有能力影响他们和好如初。这次的纷争很快便传到在家众的耳里。其他的宗教团体也开始知道佛陀的僧团出现了问题。这对僧伽的声誉大为不利。佛陀的随从罗祗多也按捺不住,而与佛陀商谈,请求他再一次出面调停。

    佛陀穿上他的外衣,来到精舍的大礼堂。罗祗多敲起召集众僧的钟鼓。比丘齐集后,佛陀这样说:"请你们别再争辩。这只会令僧团分裂。请回去继续修行吧。我们是真修行,就应该不要成为傲慢和恚的受害人。"一个比丘站起来说:"师傅,请你不要插手此事。回去静修吧,这事与你无关。我们已是成人,一切都懂得自己解决。"接下来的,是鸦雀无声的沉默。佛陀站起来,离开了礼堂。他回到自己的房子,拿起乞钵,步往挢赏弥乞食。之后,他独自行入森林里用食。吃完后,他又起来离开挢赏弥。他向着河那边走。他没有通知任何人他离开,就是他的随从罗祗多和阿难陀也不知道他离开了。

    第67节:一把申恕波树叶(2)

    佛陀一直步行,直至来到芭娜迦留罗伽罗村这个市镇。他在这里遇到了他的弟子薄功尊者。薄功请佛陀到他独居的森林里。他给佛陀奉上毛巾盥盆清洗手脚。当佛陀问及他修行的情形时,他告诉佛陀虽然他只有一个人独修,但却体验到喜悦和自在。佛陀说:"有时候,一个人独居要比与人一起更愉悦。"与薄功道别后,佛陀起行前往离这里不远的东竹林。佛陀正准备进入森林时,却被林地的守卫拦住:"僧人,别进去啊,你会打扰林中正在修行的几位僧人的。"佛陀还未来得及反应,阿耨楼陀尊者突然出现。他兴奋地跟佛陀招呼,并对守卫说:"这位是我的师傅。请让他进去。"阿耨楼陀带佛陀进入森林。他与竺难提伽和金毗罗两位比丘一起住在这里。他们都很高兴见到佛陀。竺难提伽替佛陀拿钵,而金毗罗又替佛陀接过外衣。他们清理了金竹丛旁的位置给佛陀坐下。他们又奉上毛巾盥盆。三位比丘向佛陀鞠躬顶礼。佛陀请他们坐下,问道:"你们在这里感到满意吗?你们的修行,进展如何?在这里乞食和教化,曾遇到困难吗?"阿耨楼陀回答道:"上人,我们对彼此关怀备至,生活上的和谐犹如乳蜜交融。我认为可以与竺难提伽和金毗罗一起是我的福气。我很珍惜他们的友谊。我每做一件事之前,无论他们在或不在,我都会先停下来,问问自己他们的反应将会是怎样。我的言行会令师兄们不高兴吗?只要有怀疑,我便立刻抑制自己。上人,我们虽是三位,但犹如一体。"佛陀点头,表示赞许。他望向另两位比丘。金毗罗说:"阿耨楼陀说的都是真话。我们和平相处,而且都互相关怀。"竺难提伽也加入:"从食物至修行的见解体验,我们什么都一齐分享。"佛陀嘉许他们说:"好极了!我真高兴看到你们如此融洽相处。一个真正的僧团是应该这样和平共处的。你们真的醒觉了,所以你们才证得这种和谐。"佛陀在这里和三位比丘住了一个月。他观察他们每天早上怎样在禅修后乞食。哪一个比丘最先回来,便替其他的比丘准备座位、取水以备清洗和摆放好一只空钵。他自己用食之前,必先把一些食物放进空钵内,以防其他的比丘乞不到食物回来。他们全都用食后,又将所余的食物放置在地上或水流中,小心不会伤害附近的小动物。然后,他们才一起把乞钵清洁洗净。

    谁先发觉到茅厕需要清洗,便立即去做。需要别人合力的工作,他们都一起合作。他们又不时坐下来,交换修行上的心得和经验。

    离开三位比丘之前,佛陀对他们说:"比丘,僧团的本来性质就应该是和谐的。我认为依照下列的原则,和谐相处是可以达到的:"第一,共同享用一处公用的地方,如森林或家居。

    "第二,共同享用日常的必需品。

    "第三,一起守持戒律。

    "第四,只用有利于和合的言语,避免导致僧团分歧的言说。

    "第五,互相交换见解和心得。

    "第六,尊重他人的观点,而不要勉强别人跟随自己的看法。

    "僧伽如能依照这些原则,必定能够获得喜乐与和谐。比丘,让我们以后遵照这六条原则。"比丘们都很乐意接受佛陀的教导。佛陀与他们道别后,便步行至波奈耶伽附近的罗稽罗森林。在一棵娑罗树下禅坐后,他决定一个人在这里度过即将来临的雨季。

    第68节:依照正法

    47.依照正法

    坐在娑罗树下,佛陀沐浴在平和、喜悦和自在之中。这个可爱的森林里,有碧绿的山坡、清澈的泉水,更有一个湖。佛陀享受独居的宁静。他想起挢赏弥那些比丘的纷争,忧虑在家弟子也受困扰。他对比丘不肯听从他的指示感到失望,但他却明白他们是被恚心所蒙蔽。

    佛陀在罗稽罗森林遇上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其中包括一群象。最年老的象后时常都会带小象到湖边沐浴。它又教小象如何啜饮清凉的湖水和吃水里的荷花。佛陀旁观它怎样用象鼻抓着一束荷花在水里清洗和摇去污泥。小象都仿效着它。

    这群象很喜欢佛陀,渐渐成为他的好朋友。象后更时常摘来水果献送给佛陀。佛陀喜欢抚摸小象的头顶,又和它们一起走到湖里去。他很爱听象后威猛的喊叫声。那声音就很像号角。他自己练习大象的叫声,直至如它的一模一样。一次,象后发出叫声后,他也作出同样的号叫。象后凝望着他,然后上前跪下,像要向他鞠躬似的。佛陀轻抚它的头部。

    这是佛陀证悟后第十次的安居,但只是他第二次单独度过雨季。整个季节,他都是一个人在清凉的森林里,只是早上出外作短暂的乞食。雨季过后,佛陀离开他的象群朋友,前往东北。

    经过两星期的步行,他终于抵达舍卫城的园精舍。舍利弗和罗罗都非常高兴见到佛陀。好些大弟子也正在园精舍,其中包括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遮罗、优婆离、摩诃句帝耶、摩诃迦毗罗、摩诃军那、离婆多和提婆达多。阿耨楼陀、金毗罗和竺难提伽也刚从迦罗村的竹林来到了园精舍。乔答弥比丘尼也在舍卫城。见到佛陀,他们每一个人都很欢喜。步进他在园精舍的寮房,佛陀发现阿难陀正在那里打扫。佛陀已离开这里足有一年零四个月。阿难陀放下扫帚,向佛陀鞠躬顶礼。佛陀问他有关挢赏弥的情况时,他这样回答:"你离开之后,几位师兄走来告诉我:'师兄,师傅走了。他是一个人离开的。你为什么不跟着去以作随从?你不去的话,我们便自己去。'但我告诉他们:'既然佛陀没有告诉任何人他离去,他一定是想独行的了。我们不应骚扰他。'六个月后,这几位师兄弟又再来告诉我:'师兄,我们已很久没有直接得到佛陀的教诲。我们想去寻找他。'这一次,我也同意他们。我们四处找寻,但都找不到你。没有人知道你的下落。最后,我们才前来舍卫城,但你也不在。因为我们预料你早晚会前来,所以就在这儿等待。我们都知道你一定不会离弃你的弟子的。""你离开挢赏弥的时候,那里情形怎样?比丘是否仍有分歧?""上人,他们的冲突日益恶化。双方都互不理睬。气氛很不自然。在家众都对我们其他的比丘表示不安和失望。我们向他们解释,告诉他们很多比丘都拒绝分立。逐渐,在家弟子便自有主意。他们到精舍来与滋事的比丘说项。他们说:'是你们弄到佛陀这样不高兴地离开的。你们应负这个责任。你们又令我们在家的对僧团失去信心。请你们反省吧。'起初,滋事的比丘都不予理会。但接下来,在家众决定不再给这些比丘供食。他们说:'你们不值得佛陀的爱护,因为你们不能和合共处。你们是遵从佛陀教示的,便应该彼此和解和往找佛陀向他认错。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会对你们恢复信心。'上人,在家众一直坚持他们的立场。我离开那天,他们双方已同意见面。我肯定他们很快便会到这里来,作正式的认错。"佛陀拿起阿难陀放下了的扫帚。"让我来扫。请你替我找舍利弗,告诉他我有事和他商谈。"佛陀随意扫了几下,便到房子外的一张竹椅上坐下。园精舍的确美丽。树上正挂上了新叶。鸟儿满森林地歌唱。舍利弗来到,并平和静默地坐在佛陀旁边一阵子。

    佛陀告诉舍利弗他的心事。"我们必须一起尽力防止这美丽的精舍有不和的事件发生。"他们就这样谈了很久。

    这天之后的一个下午,舍利弗尊者接到消息,知道挢赏弥的比丘正在前来园精舍,并已抵达舍卫城。于是,舍利弗便去问佛陀:"挢赏弥的兄弟很快便会到达。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此事?"佛陀答道:"依照正法去处理。""你可解释申明吗?""舍利弗,你还需要这样问吗?"舍利弗静下来。这时,刚好目犍连、迦叶、迦遮罗、句帝耶、迦毗罗和阿耨楼陀来到。他们也问:"我们应该怎样应付从挢赏弥来的兄弟们?"他们全都望着舍利弗,但他只是微笑。佛陀望着这些大弟子说道:"细听双方的陈词,绝不要有偏帮。留心考虑你们所听到的,再断定是否合符正法。只有合符正法的,才会导致平和、喜悦和解脱。这些也就是我自己所修习的。我曾经责斥过不修习的行为,也就是不合符正法的。当你们了解到什么是合符或不合符正法时,你们便会知道怎样帮助他们达成和解。"这时候,以给孤独长者为首的几位在家护法,来到佛陀的房舍。他们说道:"上人,挢赏弥来的比丘已到了。我们应怎样招待他们?我们是否给双方都供食?"佛陀微笑。"都给双方供食吧。向他们表示你们对僧伽的支持。赞赏他们合符正法的言行。"阿难陀回来向舍利弗报告,说挢赏弥的比丘已到了精舍门外。舍利弗问佛陀:"我们应该现在让他们进来吗?"佛陀说:"打开大门欢迎他们。"舍利弗说:"我先去给他们安排休息的地方。""让他们双方暂居不同的住处。""找到足够的地方或许会有问题。""我们暂时应会耐得住一点挤迫的。但切勿让长者露宿。把食物和医药平均分配给全部的人。"舍利弗通令他们开启大门。挢赏弥的比丘都被分配了必需品和地方度宿。

    第二天早上,新来的比丘被嘱如常出外乞食。舍利弗把他们分成小组,到佛陀意下的不同地点。那天傍晚,比丘们请舍利弗安排他们与佛陀见面,以能正式认错。舍利弗说:"向佛陀认错并非最重要的事。你们首先要真正互相谅解。只有这样,认错的仪式才有意义。"晚上,那个搅起事故的经师去找那位戒师。他合掌鞠躬,跪在戒师面前说:"尊者,我承认我是犯了戒。你谴责我是对的。我已准备在僧众前认错。"经师明白唯一解决这次纠纷的方法,就是要熄灭他的骄慢心。戒师的回应,也是跪在地上,然后说道:"我也承认自己太过缺乏谦恭和委婉。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深夜时分,举行了一个经师认错的仪式。每人都松了一口气,尤其是那些在事件中一直没有偏袒的挢赏弥比丘。子夜之后,舍利弗才告诉佛陀和解已经达成。佛陀默然点头。这次的纠纷终于告一段落,但他知道所造成的伤害则需要一段长时间才可复原。

    第69节:以禾盖土

    48.以禾盖土

    目犍连尊者提议召开一次大会,齐集园精舍的大弟子和挢赏弥事件中的当事人。集会的目的,是要从这次的经验学习,以避免这类事件再次发生。摩诃迦叶将作大会的主席。会议开始,摩诃迦叶首先请阿耨楼陀复述佛陀在东竹林对他解说的六条和合共处的原则。听过阿耨楼陀的阐释后,目犍连尊者建议所有修道中心的比丘和比丘尼都把这些条文背诵。经过四天的讨论,会中的比丘订下了七项僧团内调停纠纷的和解议程。他们称这七项程序为七灭诤:第一项程序是现前毗尼,又作面前止诤律,即"面对面坐谈"。这项程序,是要让双方同时在场时,把整个纠纷在大会中陈述。这是为了避免私人谈话影响各人对任何一方的偏袒,因而导致更多的不和。

    第二项程序是忆念毗尼,即忆止诤律。在大会上,双方都要尽量从事故的开始,忆述所有导致冲突发生的细节,然后清楚陈说。如有证人证物,需要一并提供。大会将会耐心细听双方陈词,以能获得足够资料作出审查。

    第三项程序是不痴毗尼,又作不痴止诤律。当事僧尼是应该志在和解。双方都要被大会看到是有诚意这样做的。倔强被视为消极和有破坏性。假使一方声称他的破戒是由于无知或心神不定,实乃无意,大会也应列入考虑因素之一,以期找到双方都合意的解决办法。

    第四项程序是自言毗尼,又作自发露止诤律,即"自行认错"。任何一方都会被勉励自行承认过失,而不要待大会或对方提出。大会将会给予充分的时间,以使他承认任何的过错。承认自己的过失是和解的开始,也能鼓励对方作出同样的表示。这有可能导致全面的和解。

    第五项程序是觅罪相毗尼,又作本言治毗尼、居止诤律,即"接受裁决"。形成裁决的时候,便会将它三次宣读。如果没人反对,便作判决成立。双方都不能反对裁决。他们是要信赖大会的评审,和作出大会判决的要求。

    第六项程序是多人觅罪相毗尼,又作多觅毗尼、辗转止诤律,即"一致同意的决定"。经过详细审核双方陈词,和肯定双方和解的诚意,大会作出的裁决是需要一致通过的。

    第七项程序是如草覆地毗尼,又作草伏地、如弃粪扫止诤律。在大会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僧,会被委任代表每一方。他们都会是在僧团中深受尊敬的高僧。他们虽然不需多说,但他们所说的,都会特别有分量。他们的说话将会是安慰和疗伤的性质,以使大家能尽快和解。这就像以禾盖土,使行过的人都不会染污衣服。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这些高僧才使双方不再计较小节,而导致和好与谅解。

    佛陀的大弟子把这七项调解程序呈给佛陀批阅。他赞赏他们的功劳,并同意将这些条文列入正式的戒律中。

    佛陀在园精舍多逗留六个月,才动身回王舍城。途中,他往视菩提树,并到优楼频螺探访缚悉底一家人。缚悉底那时已二十一岁。佛陀回来履行他的诺言,迎接缚悉底加入僧团。缚悉底受戒后,很快便与罗罗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第70节:大地的教化(1)

    49.大地的教化

    对马胜和阿难陀忆述有关佛陀弘法的努力,缚悉底听得十分投入,兴趣盎然。乔答弥比丘尼和罗罗也听得入神。阿难陀的记忆力的确惊人。马胜所遗漏的小节,他都替他补充。缚悉底很感激两位比丘和乔答弥比丘尼及罗罗。如果不是他们,缚悉底相信自己永远都不会知道关于佛陀的那么多事迹。他真希望自己能够时常亲近佛陀,以能见证他的生活和直接被他教导。

    缚悉底也感谢善生。虽然他是个"不可接触者"的牧童,但善生令他得到了一般青年所得到的基本教育。几年前善生离开优楼频螺嫁给一个在迷底耶的人时,他的课程才因而终止。缚悉底相信他现在可向罗罗学到很多东西。他觉得罗罗的举止温文庄重。罗罗不只是来自贵族,而且更在僧团里平静专注的气氛中浸淫了八年之久。比起罗罗,缚悉底觉得自己粗鲁笨拙。但这些感受却令他倍加精进修行。舍利弗嘱罗罗教缚悉底基本的行仪,如穿衣、持钵、行、住、坐、卧、用食、洗衣、听开示等,而这全部都要在留心专注中进行。一个比丘要熟诵和勤修四十五项促进专注平和的行门。

    原则上,罗罗仍然是个学僧,一个沙弥。他要等到二十岁才可受具足戒。一个沙弥要守十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带花饰和不用香水、不坐卧高敞大床、不参与世俗歌舞宴会、不沾钱财和过午不食。四十五行门虽是具足比丘所修,但罗罗知道他也应该研学行持,以作准备。一个比丘要守一百二十条戒律,当中包括了四十五行门。罗罗告诉缚悉底将会有更多的戒律附加,而他听说数目将会超过二百之多。

    罗罗对缚悉底解释,僧团最初的几年是没有正式戒律的。比丘的受戒非常简单。那人只需跪在佛陀或一位比丘脚下,念诵三皈依文三遍。但僧团日益扩大,人数渐多之后,便有需要制定规条作指引,以使比丘们更有自律。

    罗罗又告诉缚悉底,第一个违反僧伽精神的比丘,名叫须帝那。也就是须帝那的行为促使佛陀制定最初的戒律。受戒以前,须帝那是个已婚的人,居住在毗舍离郊区的迦难达村。他听过佛陀说法后,便要求披剃。成为比丘后不久,他回到迦难达。他答应了家人的邀请,回家吃饭。他的家人又劝他还俗,替家里经营生意。当他拒绝时,他的家人便埋怨他身为独子而不承继家业。他们恐怕家财会堕入他人手里。看到须帝那坚决不肯还俗,他的母亲便求他为家里留后,以继香灯。经不起母亲的哀求,又因为没有戒律作引导,他便同意与前妻在摩诃婆提森林中相会。之后,他的妻子怀孕,产下一个男婴,取名毗迦耶,意即"种子"。须帝那的朋友嘲笑他,称他为"种子的父亲"。僧伽的声誉也因此受损。佛陀召集众僧,呵斥须帝那。就是因为这件事,戒律才被制定。从那时起,每次有比丘违反解脱与开悟之道的精神,便会召开大会,加订新戒。这些戒律称为波罗提木叉。

    有四条戒律最被重视。违反其中一条,都会被逐出僧团。如犯其他的戒律,认错后便可得到原谅。四条大戒是——不淫、不盗、不杀和不要在未证道前夸耀自己已证道。这四条大戒称为波罗夷。

    罗罗又告诉缚悉底,佛陀虽然很爱护他,但却从来没有对他特别照顾。他回想起十一岁那年,他有正务不做而跑了去玩。为怕受到责备,他向舍利弗撒谎。为免真相被舍利弗揭露,他一连撒了四个谎话。但真相通常都会早晚被悉破。他的谎言也不例外。那次,佛陀为了教导他,特别告诉他诚实的重要。

    那时,舍利弗和罗罗在阿摩芭娜帝迦园林居住。这里离佛陀住的竹林不远。一天,佛陀往访他们。罗罗拿了一张椅子给佛陀坐下后,便又拿一盆水给佛陀清洗手脚。佛陀洗涤完毕,便将盆里大部分的水倒去。他望着罗罗问道:"罗罗,盆里剩下的水是多还是少?"罗罗答道:"只剩下很少。"佛陀说:"你知道吗,罗罗,一个说谎的人的信用,就如这盆里剩下的水一样少。"罗罗默不作声。佛陀又将剩下的水也倒去,然后问他的儿子:"罗罗,你看到我怎样把水倒清了吗?""我看到了。""那些继续不说实话的人,他们的信用就像这个盆里的水,全部流失了。"佛陀把盆反过来,问罗罗说:"你见到这盆是怎样反过来的吗?""我见到了。""如果我们不习正语,我们就像这个盆一样的颠倒。就是开玩笑也不能撒谎。罗罗,你知道一个人为何要用镜子吗?""知道。镜子可以给我们看自己的反影。""对了,罗罗。你应该像照镜一般对待你自己的行为、思想和言语。"罗罗的故事令缚悉底更深刻地体会到正语的重要。他想起自己曾多次对父母撒谎,更有一次是对善生的。他庆幸没有对佛陀说过假话。其实,佛陀是很难被骗的。人说谎话,他可以轻易看得出来。缚悉底想:"我决心以后要对所有的人说真话,就连小孩也不例外。这是我作为报答佛陀对我的恩典。我一定会努力精进,坚守戒律。"每月两次,在新月和圆月之日,比丘都会聚集诵戒。每条戒律都被高声读诵,然后僧众会互问谁有犯戒。没人的话,便又朗读下一条。如果有人犯戒的话,他便要在僧众面前认错。除了四大戒条外,一般的犯戒都可经认错获得饶恕。

    第71节:大地的教化(2)

    很多时,佛陀会叫缚悉底加入他的行列乞食。舍利弗和罗罗也会同行。这年雨季,他们都住在王舍城南部一个小镇耶迦难罗附近的山里。一天下午,当比丘们行经耶迦难罗稻田的时候,他们被一个名叫婆私吒的属于高尚阶层的农夫拦路而停下来。这个农夫非常富有,拥有几千亩农田。那时正是初耕时节,他正在那里指挥着数百个工人的劳动。看见佛陀经过,他拦住去路,用鄙视的语气说道:"我们是农夫。我们犁田、播种、施肥、栽植和收割农作物以能有食物作粮。你们什么也不做,却仍然有食物可吃。你们全部都没用,不犁田、播种、施肥、栽种或收割。"佛陀应道:"啊,但我们其实有这样做的。我们犁田、播种、施肥、栽种和收割。""那你们的犁在哪儿?水牛和种子何在?你们又有什么样的收成?"佛陀答道:"我们把信念的种子播在至诚的心田上。我们的犁是细心专注,而我们的水牛就是精进的修行。我们的收成则是爱心和了解。大人,没有信念、了解和爱心,生命里便只有痛苦。"婆私吒发觉自己不期然地被佛陀的话所感动。他下令侍从给佛陀送上乳汁香饭。可是,佛陀没有接纳。"我并非希望得到供养才与你分享这些。如果你真想作供,请等下一次机会吧。"那地主大受感动,一下子便伏到地上来,请求佛陀收他为在家弟子。缚悉底是亲眼看到这一切的。他明白自己可以从佛陀那里学到很多。他知道在佛陀众多的学生中,很少有这样幸运,得以亲近佛陀。

    雨季过后,佛陀前去西北弘法。他秋末才回到舍卫城。一天早上乞食时,罗罗不能集中专注。虽然他继续跟着单列的排行,但他的心神已不在。凝视着前面的佛陀,罗罗便猜想着佛陀如果没有走现在的道路,又会怎样。假使佛陀继位为王,罗罗自己又会如何?满脑子想着这些,罗罗完全忘记了观察呼吸和步伐。佛陀不需要看见罗罗,已经知道他的儿子不能专注。他停下来,转身过来。其他的比丘也因此停顿了。佛陀望着罗罗说:"罗罗,你在观察着呼吸和保持专注吗?"罗罗低头。

    佛陀说:"要保持专注,你必先要静观呼吸。我们就是在乞食之中也要禅修。继续去静思众生因蕴集而成的无常性和无自性。五蕴就是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细察你的呼吸和思想,这样,你的心便不会散乱。"佛陀又转过身来,再继续前行。他的话也提醒了其他的比丘要保持专注。但行不到几步,罗罗便自行离队,行往森林里独坐树下。虽然缚悉底要跟着来,但罗罗对他说:"请你继续跟其他比丘乞食去。我现在没心情乞食。佛陀在众多比丘前教训我,我真觉羞耻。我想在这里静坐一会儿。"看见自己帮不到好朋友,缚悉底唯有再回去加入其他比丘的行列。

    回精舍的路上,舍利弗尊者和缚悉底再次邀同罗罗一起回去。回到精舍,缚悉底把一半食物分给罗罗。用食后,舍利弗告诉罗罗佛陀想见他。缚悉底被准许陪同前去。

    佛陀明白现在是适当的时候给罗罗某些教示。他说:"罗罗,向大地学习吧。不论我们把清香的花朵、香水或鲜乳汁撒在地上,又或将秽臭的粪便、尿、血、黏液、涎沫等丢弃在地上,大地都一概领受,无牵无惧。因此,当遐想冒起的时候,不要被它所缠缚或奴役。

    "向水学习吧,罗罗。当我们用水清洗污垢,水一点也不会悲伤或觉羞辱。向火学习吧,火会毫不分别地烧毁一切。它并不会介意烧的东西是否洁净。向空气学习吧,空气运载着所有的气味,不论它是香是臭。

    "罗罗,修习慈爱以降伏怒。慈爱是无条件地给人欢乐的心量。修习悲心以降伏残忍。悲心是不求回报地替人脱苦的能耐。修习欢喜心以降伏怨恨。这是替人家的成功和幸福而高兴产生的喜悦。修习能舍心以降伏偏执。舍心是对一切事物平等开怀的看待。这是,因为那是。那是,因为这是。自我和其他没有分别。不要排斥一样而又去追求另一样。

    "罗罗,慈、悲、喜、舍都是深奥美妙的心境。我称它们为四无量心。如你修习它们,你一定会成为他人清新的生命力和快乐的泉源。

    第72节:大地的教化(3)

    "罗罗,定思无常以能破除我执的妄见。静思色身的生、住、异、灭,以把自己从欲念中解脱出来。时常观察你的呼吸,专注于呼吸会为你带来无限的喜悦。"缚悉底很高兴自己坐在罗罗身旁,因而听到佛陀所说的一切。虽然缚悉底已背诵了转法轮经和无自性经,但他就从未有领略过像今天这种微妙的法味。这可能是因为他没有亲闻佛陀说这两部经的关系。他第一次亲听佛陀的经教,是看顾水牛经。但那时他还未成熟地掌握到奥义。他决意在空余时间,便以他现在比较深入的了解去熟读所有其他的经教。

    那天,佛陀又给他们两个年轻人教导不同的方法来观察呼吸。虽然他们都曾接受过这方面的教导,但今次却是他们第一次得到佛陀的亲自指引。佛陀告诉他们,留心专注地观察呼吸所得到的第一样效果,就是降伏散乱和昏沉。

    "吸的时候,你要察觉到你在吸入气息。呼的时候,你要察觉到你在呼出气息。在这些练习呼吸的时候,集中你的心念在你的气息上。这样,胡思乱想便会终止,而使你的心投入专注之中。当你察觉你的呼吸,你便会专注。在专注中,你便不会散乱。就在一呼一吸之间,你便证得醒觉。这种醒觉,就是潜藏在每一个众生之内的佛性。

    "吸入的气息短,你便要知道自己在吸入短的气息。呼出的气息长,你便要知道自己在呼出长的气息。你要全面地察觉每一口气息。专注地观息可以帮助你得定。有了禅定,你便可以洞察你身体、感受、心和心物的真性。这又称为净身法。"佛陀全心全意地教导他们。他的话简单而深奥。缚悉底很有信心凭着佛陀这特别的一课,他可以比以前容易保持专注的观息,因而在修行上有更大的进步。向佛陀鞠躬顶礼之后,缚悉底和罗罗一起步往湖边。他们互相重复佛陀所说的,以能牢牢记着他的言教。

    第73节:一把麦糠(1)

    50.一把麦糠

    接下来的一年,佛陀与五百比丘在那雨季安居。舍利弗和目犍连替他料理一切事务。安居季节刚过了一半,整个地区都被干旱影响,热气迫人。佛陀大半天都在一棵婆树荫下度过。他用食、开示、禅修和睡觉都在同一棵树下。

    安居进入第三个月,比丘们所乞到的食物越来越少。食物短缺是因为天旱所致,就是政府的储备粮饷都已所余无几。很多僧人往往空钵而回。佛陀也不例外,每次空钵而回的时候,他便只好喝水充饥。所有的比丘都变得面黄肌瘦。目犍连尊者建议迁往郁多罗拘卢度过剩下来的安居日子,因为那里会比较容易找到食物。但佛陀却反对,他说:"目犍连,不单是我们在受苦,除了几个最富有的住户外,这里所有的居民也都在挨饿。我们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弃他们的。这是我们的机会,去分担和了解他们的苦难。我们是应该留在这里至安居完毕的。"他们这次前来那,是富商火达多听过佛陀说法后邀请他来这里安居的。但火达多现在却在外公干,对家乡的情况毫不知情。

    一天,目犍连指着精舍旁边仍长得壮绿的一些草木,对佛陀说道:"师傅,我想这些树木还可以保持健壮,必定是因为泥土里的营养丰足。我们可以掘起那肥沃的土壤,与水调匀,以给比丘们作食。"佛陀说:"这是不对的,目犍连。我昔日在弹多落迦山上苦修的时候,也曾这样试过,但发觉其实并没有好处。许多生物都住在泥土里,以防受到太阳的暴晒。如果我们翻起泥土,这很多的微细生物和植物便会死去。"目犍连再没有说下去。

    一向以来,比丘的僧规都是把乞来的一部分食物,放进一个空着的容器,以供那些乞不到食物的比丘所用。缚悉底留意到在过去的十天中,容器内就连一粒饭或一小片烘包也没有。罗罗私下告诉缚悉底,虽然每个比丘都乞不够食物,但一般人都会先供食给年长的比丘们。因此,年轻的比丘大都乞不到任何的食物。缚悉底也有同感,他说:"就是在乞到一点食物的日子里,我吃完之后也很快又肚子饿了。你也是这样子吗?"罗罗点头。他发觉自己时常因为饥饿以至夜间不能入睡。

    一天乞食回来,阿难陀尊者在户外的三脚炉上放上一个土制的煲。他又收集了一些柴枝生火。缚悉底走过来看看他做什么,并自动替他看火,因他对这等工作最为熟悉。不到一会儿,火已烧得熊熊的。阿难陀从他的钵中把一些看似木屑的东西倒进煲内。他说:"这是麦糠。我们可以把它烤香,然后献给佛陀。"缚悉底一边用两根小竹枝翻炒着麦糠,一边听阿难陀说他如何遇上这个刚带着五百匹马来到那的马贩。他看到比丘的苦况,因而嘱阿难陀当比丘有需要时,可到他的马房受他供养给马匹作粮的麦糠。那天,阿难陀被供两把麦糠,其中一把是给佛陀的。阿难陀答应会把这个慷慨商人的消息告诉所有的比丘。

    麦糠很快便烘得香喷喷。阿难陀把它放回钵中,更请缚悉底陪他一起前去婆树那里。阿难陀把麦糠给佛陀奉上。佛陀问缚悉底有没有食物。缚悉底展示他那天很幸运地乞到的甜薯。佛陀邀他们坐下来与他共食。他恭敬地提起他的钵。缚悉底也专注地拿起他的甜薯。当他望着佛陀把麦糠满怀感恩地拨到嘴里时,他真的想哭了。

    那天开示完毕,阿难陀尊者告诉僧众马贩的好意。阿难陀请他们只有在乞不到食物时才到马房受供,因为麦糠本来是给马匹吃的,他不希望连累马匹挨饿。

    那夜,舍利弗在月下往访在婆树下的佛陀。他说:"上人,醒觉之道太奇妙了!所有听闻、理解和修行它的人,都给它改变过来。但上人,你入灭后,我们又怎样才能够确保大道的承传呢?""舍利弗,如果比丘们可以掌握到经中的真义,而又如实修行和严守戒律,解脱之道便可以世代延续下去。""上人,众多的比丘都勤诵经典。只要将来世代的僧人都继续如是,你的慈悲和智慧定必可以永世深广流传。""舍利弗,单传经教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实行经中所说的。守持戒律尤其重要。没有戒行,正法难持。没有戒律,正法很快便会灭亡。""有没有方法把戒律形式化以能保存于后世呢?""这仍没有可能。舍利弗,一套完整的戒律不是一朝一夕或一个人可以建立的。僧团的初期,是没有戒律的。因为僧众们不停有犯错的,才促使订立戒律。我们现在有一百二十戒。这个数目会随着时间增长。舍利弗,现时的戒律还未完整。我相信它的数目将会达到二百以上。"安居最后的一天终于来临。富商火达多从外回来才知道比丘们的状况。他觉得非常惭愧,便立刻在家里给比丘们供食。他又给每位比丘送上一件新的衲衣。佛陀作了雨季最后一次的开示后,比丘们便往南面而行。

    这次的旅程很是写意。比丘们都行得不缓不急。他们日间乞食,夜间休息。每天午食后小休,他们又再出发。他们偶尔留在一些村镇数天,以满足当地居民听法的兴趣。晚间,僧众都在睡觉前读诵经本。

    一天下午,缚悉底遇到一群看顾水牛的男童,正牵着水牛回家。他停下来与他们交谈,缅怀着自己少年时的日子。忽然,他思乡的情怀被勾起来了。他惦挂着卢培克和芭娜,尤其是媲摩。他不知道一个比丘是否应该想念他已离开了的家人。当然,罗罗也曾告诉缚悉底他对自己的家人也非常挂念。

    缚悉底现在已二十二岁了。他比较喜欢与年轻人相处,尤其喜欢和罗罗一起。他们时常都会互吐心声。缚悉底告诉罗罗他看水牛的日子。罗罗从没有过机会坐在水牛背上。当缚悉底告诉他水牛的温驯,罗罗起初觉得很难相信。缚悉底向他再三保证,虽然水牛体型庞大,但却是最驯良的动物之一。他不知曾多少次在归途上仰卧牛背,沿着河岸欣赏蓝天白云,享受在温暖软滑的牛背上悠闲的每一刻。缚悉底又告诉罗罗他与别的孩子所玩的游戏。罗罗很喜欢听这些故事。这种生活是他从来都未接触过的,因为他在王宫里长大。他说他想骑在水牛背上。缚悉底答应一定替他作出安排。

    缚悉底设法想给罗罗安排骑水牛,但却记起他们都已是受了戒的比丘了!他决定如果途经故乡附近时,他便会向佛陀请准回家探望家人。这时,他可以邀罗罗与他同行。当没有其他人的时候,他便会让罗罗骑上卢培克看顾的水牛,在尼连禅河河畔畅游。缚悉底自己也会脱下衲衣,骑上水牛背,就像昔日一般。

    第74节:一把麦糠(2)

    翌年,佛陀在者梨迦这些石山上安居。这已是佛陀自证悟后第十三次的雨季安居了。弥伽耶是他当时的侍从。一天,弥伽耶向佛陀透露他在森林禅坐时,往往会被情欲所扰。佛陀曾嘱咐比丘们要有些时间独自修行,但他独自修行时,却有这么多的魔障现前,因而令他非常担心。

    佛陀告诉他,独自修行并不代表不需要同修的支持。当然,与友伴作无聊的闲谈或言说是肯定对修行有损无益,但得到同修道友的支持,对修行却是非常重要的。比丘们需要在团内共处,以能互相勉励。这才是皈依僧宝的意义。

    佛陀又说:"一个比丘有五种需要。第一是同修道友的善知识。第二是有助比丘保持专念的戒律。第三是要有足够的机会研读教理。第四是精进修行。第五是能体解事物的慧力。后四样的需要都是有赖第一样条件的存在——那就是要有同修良伴。

    "弥伽耶,修习观想死亡、慈悲、无常和对呼吸的觉察。

    "要降伏欲念,必须修习观想死尸。深深洞视身体腐烂的九个阶段,从气息停止至白骨化为尘土。

    "要降伏怒,必须修习观察慈悲。慈悲可以使我们明了自己心内怒的起因,以及那些导致我们怒的人。

    "要降伏贪欲,必须修习观想无常。这样的观想可以燃亮生死以至万象的真相。

    "要降伏散乱,必须修习观想气息的呼吸。

    "如果你能够时常修习此四种观想,你必定可以证得解脱和彻悟。"

    第75节:慧藏(1)

    51.慧藏

    第十三次雨季安居后,佛陀回到舍卫城。缚悉底和罗罗都跟着他。这是缚悉底首次来园精舍。发现这里幽美的环境十分适合于修行,他确实有点儿惊喜。园精舍凉快清新,气氛友善。每人都热诚地跟缚悉底微笑。他们都知道看顾水牛经是因他的启发而讲说的。缚悉底坚信在这种互相扶持的气氛下,他的修行一定会有很大的裨益。他开始明白到"僧"的重要性,一点也不比"佛"和"法"为少。僧伽就是一起修习觉察之道的团体。它能提供支援和辅导,皈依僧宝是必需的。

    罗罗刚好二十岁了。舍利弗为他授戒为具足比丘。团里的僧众都替他高兴。给罗罗授具足戒之前,舍利弗已先给他特别的教导。缚悉底那几天也和罗罗一起,以能从舍利弗的教导中学得更多。

    罗罗受戒后,佛陀也花了点时间教导他不同的观想法门。缚悉底也被邀旁听。佛陀教他们观想六感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境:色、声、香、味、可碰触之物和心所生起之物象,以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意识。佛陀教他们如何深入地观察这十八个感受的境界。这些境界又称为十八界,包括了六感根、六尘境和六种感受意识或内尘。人对事物的体会全都是根尘相应而产生的。十八界都是互依互存的,因而它们都没有常性和独立性。了解这个道理,便可以彻见万法无自性的实相,随即超越生死。

    佛陀很详尽地给罗罗解释空无自性的真理。他说:"罗罗,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之中,没有任何一蕴是恒常和有独立个体的。这个色身不是某个我。这个色身也不是属于某个我的东西。所谓的我,不能在色身里找到,而色身也不能在所谓的我里找到。

    "一般有三个对我性的见解。第一,是色身就是我,又或受、想、行、识都是我。这就是认为'蕴是我'的信念,也是第一个错误的见解。但当我们说:'蕴非我'的时候,又堕入了第二个错误的见解,因为这便是相信我与蕴实乃独立存在,而蕴只不过是我所拥有之物。这第二个错误见解,称为'蕴异于我'。第三个错误见解,就是相信蕴中有我,我中有蕴。这便是所谓'蕴我互存其间'。

    "罗罗,修禅观空,就是细观五蕴,以能体悟它们非我、非属于我和非与我互存其间。一旦破除了这三个妄见,我们便可以体验到'万法皆空'的实相真性。"缚悉底在园精舍留意到一个名叫长老的比丘。他永远都是独行的,不和别人谈话。虽然长老尊者没有骚扰别人或违反戒律,但缚悉底总觉得他不是真正与僧众和合共处。一次,缚悉底想与他谈话,但他却全没反应地走开了。其他的比丘都称他为"独行侠"。缚悉底常听到佛陀鼓励比丘要避免闲谈,多作禅修和锻炼自足。但缚悉底感觉到长老尊者的自足生活似不合乎佛陀所说的原意。困惑不解,缚悉底决定找佛陀替他解疑。

    第二天开示的时候,佛陀请长老尊者出来。佛陀问他:"你是否喜欢独处,做任何事都不靠别人,以免和其他的比丘有所接触?"他答道:"是,上人,那是对的。你曾嘱咐我们要尽量自足和独自修行。"佛陀转过身来,对僧众说道:"比丘,我会再阐释自足的意思和较适当的独处方法。一个自足的人生活在专念之中。他察觉到每一刻在发生的一切,无论在身体上、感受上、心上和心物上。他懂得如何在当下的一刻体察事物。他并不追逐过去,也不迷失于未来,因为过去的已不可再,而未来的也真的未到来。生命只存在于当下的一刻。我们失去此刻,就是失去了生命。生活于当下的一刻,才是更好的独处方法。

    "比丘们,什么是'追逐过去'的意思呢?追逐过去就是把自己隐于一些已经过去的念头之中,诸如你从前的样貌如何、感受如何、所居的地位或曾经历过的苦与乐等。这些念头都会使你纠缠于过去。

    "比丘们,什么是'迷失于未来'的意思呢?这就是把自己迷失于对未来所生起的念头。这些念头包括对未来的憧憬、希望、恐惧和担忧。你会猜想自己将来的外貌、感受、喜乐与苦恼。这些念头只会令你为未来而困扰。

    "比丘们,快回到此刻,以能直接与生命接触和洞视生命。没有与生命直接接触,是没有可能彻视生命的。专念地生活可以带你回到现在此刻。但如果你被目前的事物引起欲望渴求和焦虑,那你又会失去专注,因而不能活在当下了。

    "比丘们,一个真正懂得独处的人,就是他在人群之中,也必定是活在当下一刻的。如果一个人在森林里深居独处而不专注于当下这刻,反而徘徊在过去未来,他便不是真正独处了。"佛陀用一首偈语综合他所说的:不要追逐过去。

    不要迷失于未来。

    过去的不再。

    未来的未来。

    彻视生命的当下此时此处,行此道者安稳自主。

    我们必须今天精进。

    明天已太迟。

    死亡随时将至。

    哪有商讨之宜?智者称赞那些日与夜专注生活的人为"更殊胜之独处者"。

    说过偈语后,佛陀向长老道谢,并请他再就座。佛陀没有嘉许或批评长老,但长老比丘很明显地对佛陀自足和独处的意思已更为了解。

    当晚法会中,缚悉底听到众大弟子们对佛陀早上的开示非常重视。阿难陀尊者重复佛陀每字每句的开示,包括偈语在内。缚悉底一向惊叹阿难陀的记忆。就是佛陀每字的语气,阿难陀也记得清清楚楚。阿难陀复述完毕,摩诃迦遮罗站起来说道:"我提议把佛陀今早的开示录成经典。我更想建议将它名为'独处殊胜法经'。每个比丘都应熟读此经和把它实践修行。"摩诃迦叶站起来支持摩诃迦遮罗的建议。

    第二天早上,比丘们在外出乞食时,遇到一群在田边嬉戏的小童。小童捉了一只蟹,而其中一个男孩用食指把它按住,再用另一只手揪下它的一只爪。观看的儿童都拍掌欢呼。那男孩十分满意同伴们的反应,于是便再接再厉,把全部的蟹爪逐一揪落。跟着,他把蟹身扔到田里,再捕捉另一只。

    小童见到佛陀和比丘,都向他们鞠躬作礼,才再继续折磨下一只蟹。佛陀叫他们停止。他说:"孩子们,别人把你的手脚揪下来,你们会觉得痛吗?""会,大师。"小童答道。

    "你们知道蟹也和你们一样,会感到痛苦的吗?"小童没有作答。

    佛陀继续说:"蟹也如你们一般要吃要喝。它们也有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姐妹。你们令它痛苦,它的亲人也会痛苦。仔细想想你们的行为吧。"小童似乎知道过错。看见其他村民已前来围观,佛陀便乘机说教慈悲之法。

    他说:"所有众生都有权享受安稳。我们应该保护生命和尽量给大家幸福。所有众生,不论两足或四足,泅水或飞翔的,都有生存的权利。我们不应伤害或杀戮其他众生,更应保护生命。

    "孩子们,就如一个母亲可为她爱和关怀的子女牺牲一样,我们也应该以宽阔心怀去保护所有众生。我们的爱应该散播到我们的上、下、内、外的一切众生。无论日夜、行住坐卧,我们都应该活在此种爱心之中。"佛陀叫小童放走刚捉来的蟹。然后,他又对众人说:"静思这种爱心的人,首先会给自己带来快乐。这样做,你会睡得好,而醒来更觉自在。你不会做噩梦或忧悲苦恼。同时,你也会得到周围的人和物的保护关怀。你用爱心和慈悲对待的人,会带给你很大的喜悦。而他们自己的痛苦也会慢慢消除。"缚悉底知道佛陀有心对儿童施教。为了帮助这方面的弘法,他和罗罗便在园精舍开了一些为儿童而设的学班。在年轻的在家众的帮助之下,年轻人每月有一次聚会学法的机会。善达多的四个子女都很帮忙,唯独儿子迦罗没多大兴趣听法。他参加的原因也只是因为喜欢和缚悉底在一起罢了。幸好他的兴趣也日益增长。波斯匿王的女儿跋吉梨公主也十分支持这些学班。

    第76节:慧藏(2)

    一天,是圆月之日,她嘱儿童们带鲜花来供送给佛陀。小童从家里的园中或路上的野草间摘下花朵,带到精舍来。跋吉梨公主则在宫中的莲池里采了一束莲花带来。他们来到佛陀的房子,才发觉佛陀正在法讲堂里准备给僧众和在家众开示。公主引领孩子们悄悄地进入讲堂。成人们都让路给他们通过。他们把鲜花放在佛陀前的桌子上,然后鞠躬顶礼。佛陀微笑着鞠躬回礼。他示意孩子们坐在他面前。

    佛陀这天的法会很是特别。小童坐下后,他便慢慢站起来。他拿起一朵莲花,在众人前举起来。他没有说任何的话。每人都坐得很定。佛陀继续举着莲花保持一段时间。众人都大惑不解,心里猜想着他这样做的用意。跟着,佛陀向众人,淡然一笑。

    他这才说道:"我具真实法眼,妙慧之宝藏,而我刚已给摩诃迦叶传承了。"每个人都转过头来望着迦叶尊者,只见他在微笑。他的目光一直没离开过佛陀和他拿着的莲花。当大家再回头望佛陀的时候,他们发觉佛陀也正在望着莲花微笑。

    虽然缚悉底有点困惑,但他知道最重要的还是保持专念。他望着佛陀的同时,也开始观察气息。在佛陀手里的莲花才刚刚开花。佛陀以温柔高雅之极的姿态把它拿在手里。他用大姆指和食指拈着莲茎,而莲茎又刚好贴在他手掌的弯位。他的手掌一如莲花般美丽,洁净美妙。刹那间,缚悉底真正体会到莲花清高之美。根本就没有什么要去思想。自然而然地,他也展颜微笑。

    佛陀开始说话:"各位朋友,这朵花是奇妙的实相。当我把它在你们面前展示,你们都有机会体验它。与一朵花的接触,就是与奇妙的实相接触。也就是与生命本身接触。

    "摩诃迦叶就是因为与花朵达到接触,才会先你们而笑。你们心内不停地有障碍,便一直都不能与花朵达到接触。你们之中有人会问:'为何乔答摩要举起那朵花?他这样做有何用意?'假如你有这些念头在心中,你便不能真正体验这朵花。

    "朋友们,在念头之中失却了自己,是会妨碍我们与生命真正接触的。如果你被担忧、懊恼、焦虑、怒或嫉妒所操纵,你便会失去与生命的美好神奇接触的机会了。

    "朋友们,我手中的莲花只对那些活在当下的人而言才是真实的。如果你不回到目前此刻,对你来说,这朵花实不存在。有些人可以走过一林的檀香树,而一棵檀香树也看不见。生命虽然是充满苦恼,但也同时满载奇珍。你们要留心察觉,然后才会发现生命里的痛苦和美妙。

    "与痛苦接触并不是要自己失却于痛苦之中。体验到生命的美妙也不是要迷失自己于其中。所谓接触,就是每刻都与生命直遇契入,以能对它有深切的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了解生命的无常性和互依性。有了这种了解,我们才不至迷失于欲望、怒和贪爱之中。那时,我们才得到真正的自由解脱。"缚悉底很高兴。他高兴自己在佛陀开示之前已明白和微笑了。摩诃迦叶尊者比他先笑。他是缚悉底其中的一位导师,又是佛陀的大弟子。他已在大道上走了很远。缚悉底深知自己不能与摩诃迦叶或舍利弗、目犍连、马胜等相比。毕竟,他还只不过是二十四岁罢了!

    第77节:功德田(1)

    52.功德田

    接着的一年,缚悉底在迦毗罗卫城的尼拘律精舍安居。雨季之前,佛陀已回到他的故乡,因为有消息传来,说释迦国和隔邻的拘利耶国正酝酿着纠纷和骚乱。拘利耶是佛陀母亲的家乡,耶输陀罗也是从那里来的。

    这两个国家只有卢奚多河相隔。纠纷的起因也正是因为河水的使用权而引起。一次旱灾之后,两国都需要大量的河水灌溉农田。双方都计划建筑水坝以取得旱后剩下来的少量河水。起初,彼此的纷争只限于农民在两岸粗言对骂。但这很快便演变为情绪高涨、互相掷石的场面。一旦警卫队被派遣来保护居民,事情便提升至两岸都卫兵排列,气氛紧张。这样的局面令人担心随时会引发战乱。

    佛陀首先希望明白冲突的真正原因。他亲自询问在河岸驻守的释迦族长官。他们指责拘利耶的居民威胁释迦族居民的性命和财产。他接着又询问拘利耶那边的长官,而他们却说释迦族的居民威胁拘利耶居民的生命财产。直至佛陀直接到沿岸的农民那里查询,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缺水。

    因为佛陀与两国的特别关系,他才征得双方的同意,让摩男拘利王与善安弗王会商谈判。他更劝喻两方早日作出和议,以免生起战祸,因为无论谁胜谁败,双方都必有损失,而损失可大可小。他说:"两位陛下,你们说什么比较珍贵,水还是人命?"两位大王都同意是人命可贵。

    佛陀又说:"陛下们,今次的纷争是由于缺水灌田。如果不是人性的傲慢与恚所煽动,这次的冲突实在很容易和解,更不需要动武!仔细审察你们的心。并不要因为傲慢恚而令人民的血白流。一旦慢消除,引致战乱的紧张气氛也便会自动散解。你们不妨坐下来,好好研究怎样把河水平均分配,以供目前天旱之用吧。这样,双方都肯定有同等的水量应用了。"经佛陀的调停和辅导,双方很快便达成和解。友好和谐的关系又再次恢复。摩男拘利王请佛陀留在释迦国安居。这是佛陀证道后的第十五个雨季。

    安居过后,佛陀南下。他在阿拉毗度过第十六次安居,第十七次在竹林,第十八次在拘利耶,而第十九次则在王舍城。

    每次佛陀留在王舍城,他都喜欢住在祗耆瞿陀的山脉上。这山顶形状似灵鹫,故又称为灵鹫峰。频婆娑罗王时常到这里来向佛陀请法。他甚至在这里的山坡上筑了梯级,直达佛陀的房舍。他又在有瀑流和水泉之处建起小桥。他喜欢将马车留在山下,然后爬着梯级上山。佛陀房舍附近有一大如数间房子的巨石。旁边的一条清溪,正好给佛陀用作洗衣清洁,而光滑的大石则可供他在上面晾晒衣服。佛陀的房子是用山上的石块砌成的。从那儿望下来的景色壮丽怡人。他最喜欢在那里看日落。舍利弗、优楼频螺迦叶、目犍连、优婆离、提婆达多和阿难陀等大弟子都在灵鹫峰上建有房子。

    在王舍城和邻近的地方,佛陀的僧团现在已有十八个修道中心。除了竹林和灵鹫峰,其他比较知名的有湿婆罗婆提山、沙波孙提伽-罗婆罗、七叶窟和帝释窟山。后两处都在深山洞穴。

    阿摩巴离和频婆娑罗王的儿子戌博迦现在已是一名医师,而且更成了佛陀的在家弟子,住在灵鹫峰附近。他是频婆娑罗王的私人医师,并因为医术高明,专治一些无法治愈的病症而闻名于世。

    戌博迦也照顾佛陀和在竹林或灵鹫峰的比丘们的健康。每年冬天,他都安排一些朋友送赠衣被给比丘们以防御夜间的寒冷。他自己也送了一件衲衣给佛陀。戌博迦最相信预防胜于治疗。因此,他提议了一连串的卫生措施给比丘们实行。首先是要他们把食水烧沸才饮用,又要他们最少七日洗衣一次和在寺院中提供多些茅厕。他也提醒比丘们不要吃留过夜的食物。佛陀把他的建议全部接纳。

    衲衣已成为在家众的一项非常普遍的供养品。一天,佛陀看到一个比丘回到精舍,肩上背着一叠衲衣。佛陀问他:"你那里有多少件衲衣?"比丘答道:"上人,我有八件。""你认为你需要这么多吗?""不,上人,我不需要。因为人家给我供奉,我才收下来的。""你认为一个比丘需要多少件衲衣?""上人,以我个人的想法,三件便应该足够。就是在寒夜里,也应该足够保暖了。""我也是这样的想法。在寒冷的晚上,我也只需三件衣服便觉足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给各人宣布,每个比丘只能拥有三衣一钵吧。假如有人再作供养,便只好不再接纳。"那比丘鞠躬顶礼后,便回到自己的房子去。

    一天,佛陀站在山冈上,遥望着稻田。他忽然转过身来对阿难陀说:"阿难陀,那伸展到天边的金黄色稻田是多么的美啊!如果把衲衣像稻田的图案般缝合起来,你说好吗?"阿难陀说:"上人,这主意很好。如稻田式样的衲衣,真是妙极了。你曾说过,一个比丘的修行就正如在沃田上植下功德的种子,留给现世及后世的人收益。给比丘供养和向他学法修行也像种植福德的种子。我会告诉僧众以后把衲衣缝成田状。我们又可以称衲衣为'功德田'。"佛陀微笑以示同意。

    翌年,善达多前来王舍城提醒佛陀他已很久没有到园精舍。之后,佛陀便回到园精舍雨季安居。这是佛陀证悟后的第二十次安居。他现在已经五十五岁了。波斯匿王很高兴见到佛陀重来。他与一家人前来探望佛陀,其中包括了第二任妻子毗利沙刹帝利和两个儿女,恶生王子和跋知公主。这位第二任夫人也是释迦族人。多年前,波斯匿王成了佛陀门徒之后,他便往释迦国求娶一位释迦族公主。摩男拘利王把自己美丽的女儿——毗利沙刹帝利下嫁给他。

    第78节:功德田(2)

    雨季中的所有法会,波斯匿王都没缺席。听佛陀说法的人与日俱增。其中一位大护法鹿子母夫人供奉了舍卫城以东的密茂丛林给比丘们。虽然它的面积较小,但景色却不比园精舍逊色。在她的众多朋友襄助之下,鹿子母夫人在那里建设了禅堂、法讲堂以及很多小房子。在舍利弗尊者的建议下,他们称这间精舍为东园。位处丛林中央的法讲堂,则命名为鹿子母堂。

    鹿子母夫人出生于鸯伽国的拔提城。她是一个名叫达纳难伽耶的大富者之女。她的丈夫是位来自舍卫城的富者,而她的儿子则曾是尼干陀若提子的门徒。因此,他们父子俩初时对佛陀也不甚向往。后来,因为鹿子母夫人对佛法的虔诚,令他们也渐渐对佛陀的教导发生兴趣,继而要求成为在家弟子。鹿子母夫人和好友善华耶夫人时常往访佛陀的精舍,给比丘和比丘尼们供养大量的医药、衲衣和毛巾等日用品。她又答应支持摩诃波波提比丘尼的计划,在恒河东面的沿岸兴建一座给尼众的修道中心。鹿子母夫人是僧尼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大护持者。她的慈悲智慧不止一次排解了尼众之间的小纠纷。

    当时,有两个很重要的决议,都是在鹿子母堂作出的。第一个就是阿难陀成为佛陀的长期助侍。第二个就是佛陀每个雨季都回到舍卫城安居。

    第一个决议,最初是舍利弗提出的。他说:"在我们众人中,阿难陀师兄的记忆最好。其他人没有他罕有的记忆力,可以把佛陀所说过的话都复述得一字不漏。如果阿难陀成为佛陀的长期助侍,每次佛陀说法,不论是公众法会或私人开示,他都必定会在场。佛陀的言教是无上至宝。我们是应该尽力把它保存的。过去二十年,我们因为对此疏忽,而失传了很多佛陀的教诲。阿难陀师兄,请你代我们以及未来的世人接受这份任务,成为佛陀的助侍吧。"所有的比丘都表示赞同舍利弗的提议。但阿难陀尊者反而极力推辞。他说:"我看到有几个问题存在。首先,我们不知道佛陀自己会否同意让我成为他的长期侍从。佛陀一向都很小心不让释迦族的人得到任何特权。就是对他自己的继母摩诃波波提比丘尼,佛陀都非常严格。罗罗更从未与佛陀共食或在他的房子度宿过。佛陀也一直没有对我给予特别的好处。我只恐怕当了他的侍从,会被一些师兄误会我是有意用这职位向佛陀讨好。又或他们被佛陀责难时,会以为是我向佛陀指证他们。"阿难陀望着舍利弗,继续说道:"佛陀对舍利弗师兄特别赞赏,他是我们之中最具天分和才智的一个师兄。舍利弗更是组织僧团的主导人,因而是佛陀最为信赖的人。可是,他所得来的,也是很多师兄们嫉妒的。虽然佛陀一般的主要决定都会与其他人商议,但仍然有不少人以为这些决定是舍利弗一人策定的。虽然我知道这些传言非常无稽,但我就是因为不希望会有同样的误会,才不愿接受此重任而作为佛陀的侍从。"舍利弗尊者微笑道:"我是不会介意别人因一时误会而对我产生嫉妒的。我相信,只要我们知道要做的事是正确和有价值的,便不需要再管他人的评论。阿难陀,我们都知道你做事一向小心谨慎。请你接受这任务吧。不然的话,大道正法,今生后世都不能流传下去了。"阿难陀尊者默然而坐。经过一番踌躇,他终于说道:"如果佛陀答应我八项要求,我便愿意成为他的侍从。一,佛陀不会把他的衲衣送给我。二,佛陀不会分食物给我吃。三,佛陀不让我睡在他的房子里。四,佛陀不要求我陪他到在家弟子的家里受供。五,如我要接受在家人的供养,佛陀也会同行。六,佛陀让我自行决定哪些人可获佛陀接见。七,如我对他所说的有不解之处,佛陀会在我要求下,再次重复。八,我如未能参与法会,佛陀要为我再说一遍开示的精要。"优婆离尊者起来说道:"阿难陀的条件似乎很合理。我相信佛陀一定会同意。可是,我不同意第四项要求。如果阿难陀师兄不陪同佛陀前往在家弟子的家里,他又怎能记下佛陀所说的?就是佛陀对在家人又或女众所说的话,都可能是对后世很有利益的。我建议当佛陀接受在家人供养时,除了阿难陀之外,他多带同一位比丘前往。这样,便没有人可以说阿难陀有特惠了。"阿难陀说:"师兄,我不认为这是好主意。如果供食的人只有能力供养两位比丘,那又怎么办?"优婆离反驳他说:"那佛陀和你们两位比丘,便只好吃少一点了!"其他的比丘都大笑起来。他们知道替佛陀找一个适合助侍的问题已经解决。于是,他们便继续考虑佛陀每个雨季应否到舍卫城了。舍卫城的位置很好,因为园精舍、东园和比丘尼的道院都在附近,它因此可作僧团的中心据点。如果佛陀每年都到这里来,信众都可以预先计划,前来直接领受佛陀的法益。在家护法,如给孤独长者和鹿子母夫人,都已答应提供所有医药食用给前往舍卫城雨季安居的比丘和比丘尼。

    比丘们都在散会前决定了每年雨季在舍卫城安居。他们更立即前往佛陀的居处给他报告他们的意思。佛陀对于他们的建议都欣然接纳。

    第79节:投入此刻(1)

    53.投入此刻

    第二年的春天,佛陀给三百比丘在居楼的城讲说了四念处经。这是一部关于禅修的基本经典。佛陀常说它是令人证得身心平和之道,能使我们解除悲忧苦恼,而达至最高层次的了悟和全面性的解放。之后,舍利弗向大家宣称这部经为佛陀最重要的一部经典。他鼓励每个比丘和比丘尼都将它读诵和实践。

    那天晚上,阿难陀尊者将全经复述一遍。"念"的意思是"投入专念中"。那就是行者需要时刻觉察自己身体、感受、心和心识所产生的物象或法——四个专念或觉察的处所。

    首先,行者要观察身体——他的气息;他行、立、坐、卧的四个体态;身体的活动,如前走、后退、看望、穿衣、吃、喝、如厕、说话和洗衣等;身体的不同部分,如毛发、牙齿、筋、骨、内脏、髓、肠、涎和汗等;构造身体的原素,如水分、空气和热能;以及身体从死去至骨骇成灰的坏灭过程。

    观身之际,行者会察觉到身体微细之处。例如,吸气的时候,行者知道自己在吸入空气;呼气的时候,他又知道自己在呼出空气;吸入空气使他全身平和安定时,行者也知道自己因吸入空气而令全身平和安定。步行时,行者知道自己在步行。坐着的时候,行者知道自己在坐着。在作身体的活动,如穿衣喝水时,行者知道自己在穿衣喝水。身体的观想并不只限于禅坐时才可以实行,而是整天都可以,包括乞食、用食和洗钵时。

    在感受的观想上,行者要静思感受的生起、发展和退灭,又或哪些感受是悦意、不悦意和两者都不是的。感受的来源可以是身或心。当他感到牙痛时,行者察觉到他痛的感受是从牙齿而来;当他因为别人的赞美而高兴时,行者知道他自己是因为得到别人的赞美,因而感到高兴。行者需要以深切察视来平静他的每种感受。之后,他才可以洞悉每种感受的来源。感受的观想也不只是限于禅坐时才可以实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行的。

    在心的观想上,行者静思他精神境界的存在。贪求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在贪求;没有贪求的时候,他又知道自己不是在贪求。很激愤或渴睡时,行者知道自己是很激愤或想睡眠;不是很激愤或渴睡时,他又知道自己不是很激愤或想睡眠。专注或散乱,他都知道自己是专注或散乱。不论他是心怀豁达、心胸狭窄、心性闭塞、心念集中还是大彻大悟,行者都立刻知道。如果没有体验到这些境界,行者也立即知晓。行者每刻都察觉到和确认到当下此刻所生起的精神境界。

    在心物或法的观想上,行者先要细观五种妨碍解脱的障盖(欲念、恶、渴睡、激动、怀疑)是否存在。合而为人的五蕴(色身、感受、思想、行念、意识),六根和六尘,七种导致正觉的因素(专念观想、审察正法、勇猛精进、喜获法益、心轻自在、集中正定、舍离妄法),四圣谛(苦的存在、集而成苦的原因、苦的破灭、灭苦之道)。这些全部都是心识产生的物象,亦即万法之本。

    佛陀这样详细解释四念处。他说修行此四念处七年,即可证得解脱。修行七个月也可以获得解脱。就是修行七日,也可能会得到解脱。

    在一次佛法的研讨会上,马胜尊者提醒大家,这已不是佛陀第一次说教四念处。他其实已曾在不同的场合中解说过四念处,只不过从没有像今次说得那么详尽透彻。马胜同意舍利弗所说,也认为每个比丘和比丘尼都应该把这本经背诵和实践。

    这年春末时分,当佛陀回到园精舍时,他遇到了一个令人闻名色变的杀人犯央掘摩罗,而且把他化改过来。一天早上,佛陀进入舍卫城时,发觉全城沉寂,仿如空城。家家户户都大门深锁,街上一个人影也找不到。佛陀站在他惯常接受供食的一个住户门前。屋主把大门张开了一线窄缝,看清是佛陀在门外,才匆匆请佛陀进内。佛陀一踏入屋内,主人又立刻把大门关扣,才请佛陀坐下。他更建议佛陀留在屋里用食。他说:"上人,今天上街会非常危险,因为有人看到那杀人狂央掘摩罗在这一带出没。人们都说他在别处杀人无数。每次他杀了一个人,便将受害人的一只手指割下,加到他颈上的绳环上。他们又说,他曾试过一次杀了百人,把死者的手指串成符物,挂在颈上,好使自己的邪力增强。有一件事更奇怪,就是他从不偷取死者身上的财物。波斯匿王已组织了一支军警部队来缉捕他。"佛陀问道:"为什么大王要出动整队军队来对付一个人?""尊敬的乔答摩,央掘摩罗是个非常危险的人物。他的武功非凡,曾一个人打退四十个在街上围攻他的人。他将他们大部分杀死,而仅余下来的几个都落荒而逃。传说他匿藏于伽梨力森林。自此之后,便没人再敢路过那里。不久前,二十个武装警卫潜入森林逮捕他,只有两人逃离大难,保住性命。既然央掘摩罗现在入了城,当然没有人敢出外了。"佛陀谢过屋主告诉他这么多有关央掘摩罗的背景后,便起来请辞了。虽然屋主极力挽留佛陀,但佛陀仍坚持要离去。他说只有继续如常乞食,民众对他的信赖才能保持。

    第80节:投入此刻(2)

    正当佛陀在路上缓慢专注地步行着的时候,他听到后面远处有人跑步的声音。他知道这是央掘摩罗,但他没有恐惧。他继续缓步前行,察觉着四周围以及他心内发生着的每一动态。央掘摩罗突然呼喝:"止住,僧人!停下来!"佛陀没有理会,继续稳步前行。从央掘摩罗的脚步声佛陀知道他已从奔跑的步伐转至急行的步伐,而且已离自己不远。虽然佛陀现在已经五十六岁,但他的视听能力仍十分敏锐。他手里持着的只是乞钵。回想起从前年轻时那个矫健敏捷的太子形象,佛陀浅笑。那时候,没有一个年轻的伙伴能打中他一拳。他现在知道央掘摩罗已紧贴在他后面,而且手持武器。佛陀继续从容漫步。

    当央掘摩罗终于赶上来时,他与佛陀并肩而行,并说道:"僧人,我叫你停住,为什么你不停下来?"没有止步,佛陀说:"央掘摩罗,我很久以前已停下来了。是你自己没有停下。"佛陀的异常回答使央掘摩罗怔住了。他站到佛陀前面,迫使他停下来。佛陀望进央掘摩罗的眼里。央掘摩罗再一次愣住了。佛陀的双眼闪耀如两颗星星。央掘摩罗从未遇过一个人眼里散放着如此安详自在的目光。平时所有见到央掘摩罗的人都会大惊失色,慌忙逃跑。为何这个僧人一点惧怕也没有?佛陀望他的眼神就像是望着一个朋友或兄弟那般。佛陀知道央掘摩罗的名字,那表示他也应该知道央掘摩罗是怎样的人。无疑地,佛陀必定知道他的恶行。他怎能面对一个杀人狂而仍然那样平和轻松?央掘摩罗忽然感到自己再不能抵挡佛陀那慈和的目光了。他说:"僧人,你说你已停了很久,但你还在前行。你又说我才是未停下来。你这是什么意思?"佛陀答道:"央掘摩罗,我很久以前已停止了做那些伤害众生的恶行。我学会了如何保护生命,更不止是人类的生命。央掘摩罗,一切众生都想生存。他们全都惧怕死亡。我们是应该滋长慈悲心和保护一切众生的生命的。""人类并不互相爱护。我又为何要爱护他们?人类残忍虚伪,没有把他们杀光,我是不会罢休的。"佛陀柔柔地说:"央掘摩罗,我知道你曾因为其他人所致,而受过很多的痛苦。有时候,人类是非常残酷的。这全是因为他们的无明、恚、贪欲和嫉妒所致。但人类其实也可以对别人很慈悲和了解的。你是否曾遇到过一个比丘?所有比丘都发愿要保卫一切众生的生命。他们也誓要降伏贪、、痴。不单是比丘,就是很多其他人的生活,都是以了解和爱心作为基石的。央掘摩罗,也许世上有很多残酷的人,但慈爱的人也同时存在。不要被那些坏人蒙蔽了你的视线。我所行之道是可以把残酷化为慈和的。怒就是你在走的道路。你应该停止,重新选择谅解和慈爱之道。"央掘摩罗被佛陀的言说打动了。一时间,他心里觉得十分混乱。他像被人用刀割开,再把盐擦进伤口里一般。他知道佛陀的话是用爱心说出来的。佛陀一点心都没有,也全没有畏惧。他望着央掘摩罗,就像当他是个堂堂正正值得尊重的人。这僧人会否就是那个乔答摩,人们赞颂的佛陀呢?央掘摩罗问道:"你就是乔答摩僧人吗?"佛陀点头。

    央掘摩罗说:"真可惜我没有早些遇上你。我现在已在毁灭之途上走得太远,来不及回头了。"佛陀说:"不,央掘摩罗,作善行是永不言迟的。""我可以做什么善行?""停止在憎恨和暴力的路上走,那便是你最伟大的善行了。央掘摩罗,大海虽无涯,回头却是岸啊。""乔答摩,就是我想这样做,现在也回不了头。以我有过的暴行,今后又有谁会让我安宁过活呢?"佛陀握着央掘摩罗的手,说道:"如果你立愿放弃心中的怒而一心修行大道,我一定会保护你。誓愿从新开始,替大众服务。你无疑是个智者。我肯定你在大道的证悟上,必可成就。"央掘摩罗跪在佛陀前面。他把背上的短剑除下,放在地上,俯伏在佛陀的脚下。他双手掩面,啜泣起来。良久,他望上来说道:"我誓愿放弃恶行。我会追随你学习慈悲。求你接纳我为徒吧。"这时,舍利弗、阿难陀、优婆离、金毗罗等尊者和其他一些比丘一起抵达。他们围绕着佛陀和央掘摩罗。看到佛陀无恙,而央掘摩罗又受持三皈依,他们都很是高兴。佛陀嘱阿难陀给央掘摩罗一套多出来的衲衣,又请舍利弗到就近的住户借了剃刀让优婆离替央掘摩罗剃头。央掘摩罗就即时在那儿披剃,受戒为比丘。他跪下来读诵三皈依文,由优婆离给他授戒。之后,他们便一起回到园精舍。

    第81节:投入此刻(3)

    跟着的十天,优婆离和舍利弗教导央掘摩罗怎样持戒、修禅和乞食。央掘摩罗比任何在他之前的比丘都奋发。佛陀两星期后探视央掘摩罗时,对他的改变也感到惊讶。央掘摩罗散发着平静安稳的气质,以及一种罕有的温顺。其他的比丘都因此而替他起了另一个名字,"不害",意即"非暴力者"。原来,他出生时就是这个名字的。缚悉底认为这名字很适合央掘摩罗,因为除了佛陀以外,没有一个其他的比丘目光比他的更充满慈祥。

    一天,佛陀入舍卫城乞食,同行的有五十比丘,包括了不害。他们将近到城门时,看见波斯匿王骑着马,带领着一队兵团。大王与他的属下全都装备齐全。见到佛陀,大王便马上下骑,鞠躬顶礼。

    佛陀问道:"陛下,有什么事发生了吗?是否边境被外敌侵扰?"大王答道:"上人,从没有别国侵略过萨罗。我召集兵团,是要缉拿杀人犯央掘摩罗的。他非常凶悍。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将他绳之以法。两星期前,他被人发现在城中出没。百姓们仍然活在惶恐之中。"佛陀又问:"你是否肯定他是一个如此危险的人物?"大王说:"上人,央掘摩罗对每个男、女、老、幼都有威胁。我一天未捉到他处死,是不会罢休的。"佛陀再问:"假如央掘摩罗已痛改前非,发愿不再杀戮,而且更立誓为比丘,从此尊重所有众生,你还需要把他拘捕处决吗?""上人,如果央掘摩罗成为你的弟子,持戒不杀,过着清净善良的比丘生活,我便无限安慰了!我不单会饶他一命,给他绝对自由,还会供养他衣食药品。只怕这个可能性很难存在吧!"佛陀指着站在他背后的不害,说道:"陛下,这位僧人就是独一无二的央掘摩罗。他已受戒为比丘。过去这两个星期,他已变得如同另一个人了。"波斯匿王只觉站在这样一个杀人狂魔的跟前,有些寒栗。

    佛陀说:"陛下,你不用惧怕。央掘摩罗比丘比一把泥土还要温驯。我们现在都叫他不害。"大王凝视着不害,然后向他鞠躬作礼。他问道:"尊敬的僧人,你出自何家?父亲的姓名是什么?""陛下,我的父亲名叫伽伽。我的母亲名叫曼特梨。""伽伽曼特梨子比丘,请让我给你供养衲衣、食物和药品。"不害答道:"谢谢陛下,但我已经有三件纳衣了。我每天都乞到食物,而暂时也未需要药品。你的心意,我由衷的感谢。"大王向他再鞠躬后,便转过身来对佛陀说:"觉悟的大导师,你的德行美妙极了!没人能像你这般,替劣境带来美好与和平。别人用武力都解决不了的,你却以你的大德迎刃而解。请容我致以深切的谢意。"大王通知部属散队后才离去。各人也回到自己的岗位,进行他们的常序。

    第82节:住于专念

    54.住于专念

    有关央掘摩罗成为比丘的消息很快便传遍城中。居民都松了一口气。邻近的国土也闻得这宗杀人犯被感化的消息,因而对佛陀和他的僧团更为景仰。

    越来越多聪明敏锐的年轻人都舍弃他们原本的教派来追随佛陀的教诲。一个在家信众优婆离在佛陀的教导下从耆那教派转投佛陀,更成了摩揭陀和萨罗宗教圈子的热门话题。优婆离住在北摩揭陀,是个富裕和很有才干的年轻人。他本是耆那教主为首的耆那教团的一个主力护持者。耆那苦修者所过的生活非常俭仆,就连衣服也不穿。民众对他们的作风都十分钦佩。那年春季,佛陀住进了那烂陀的芒果园。他接见了苦行者大特波士,耆那教主的一个高徒。在与大特波士的交谈中,佛陀得悉耆那的徒众从不谈及"业",而只谈"罪"。大特波士申说三种罪:体行的、言语上的和念头上的罪恶。当佛陀问他哪种罪被认为是最严重时,他说:"体行的罪恶最为严重。"佛陀告诉他,依照醒觉之道,恶念才是最严重的罪行,因为心念较行动为基本。这个道理,大特波士要佛陀重说了三遍,希望稍后能推翻它。大特波士随即请辞离去。当大特波士把佛陀的话告诉耆那教主的时候,他大笑起来。

    耆那教主说道:"这个乔答摩僧人,真是犯了大错。罪恶的念头和言说都不是最严重的罪。身体所作的罪恶才是最严重和有长远后果的罪行。大特波士苦行者,你确能掌握我的真传。"他们这段对话被在场的几个门徒听到,其中包括了优婆离,因他刚巧带着从芭娜佳来的朋友到访。优婆离表示希望往访佛陀,以能非议他在这问题上的说法。耆那教主力主优婆离之行,但大特波士则对此不甚赞成。他担心优婆离会被佛陀说服,甚或全面改变优婆离的信仰。

    耆那教主却对优婆离很有信心。他说道:"我们一点也不需担心优婆离离开我们而成为乔答摩的弟子。说不定,乔答摩倒会成为优婆离的弟子啊!"大特波士仍然劝阻优婆离前去,可是优婆离已立定主意。与佛陀会面不久,优婆离已被佛陀生动活泼的言谈感慑。佛陀用了七个比喻来给优婆离开示为何恶念基本上比恶行恶言应更为重视。佛陀一向知道耆那教派守持不杀之戒,严持到小心地每行一步也唯恐会践毙昆虫。佛陀对他们这种行为非常赞叹。跟着,他便问优婆离:"如果你不意地践踏了昆虫,这意外算是罪行吗?"优婆离回答道:"尼干陀若提子大师说过,如果不是故意去杀,便没有犯罪。"佛陀微笑道:"那尼干陀若提子大师也同意最基本的是意念了。他还可以说行动上的罪最为严重吗?"优婆离对佛陀言词的精简与智慧佩服非常。他日后告诉佛陀,其实佛陀的第一个比喻已有足够说服力。他继续追问下去的目的,只是希望可以多听一点佛陀的言教。当佛陀说完第七个比喻之后,优婆离俯伏在佛陀面前,要求被接纳成为他的弟子。

    佛陀说:"优婆离,先细心考虑清楚你的要求。像你这样明智和有地位的人,是不应轻率的。反复想透再决定吧。"佛陀的话令优婆离对他更为钦敬。他看到佛陀全不看重使别教信徒转投他的门下以增长自己的声誉。从没有一个精神领袖曾叫他再三考虑才加入教团。优婆离答道:"上人,我已想清楚了。请让我皈依佛、法、僧。我很感恩和庆幸找到真的正道。"佛陀说:"弟子优婆离,你一向都是耆那教团的主要护持者。虽然你现在皈依了我,但请你不要停止对他们的供养。"优婆离说:"上人,你真是高洁。你胸怀广阔,一点都不像我曾遇到过的其他导师。"当大特波士把优婆离转投佛陀门下的消息告知尼干陀若提子时,他不相信这会是事实。他亲自到优婆离家里证实后才相信是真的。

    在摩揭陀和萨罗,接受醒觉之道的人与日俱增。比丘们到舍卫城探访佛陀时,都把这个喜讯告知佛陀。

    佛陀对他们说:"不管接受大道的信徒数目增多是好是坏,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比丘们是否精进修行。我们不要执著成功或失败,我们对待幸与不幸都应本着平等之心。"一天早上,正当佛陀和比丘准备出外乞食,几个警卫闯进园精舍,说有命令前来搜寻一具女尸。比丘们都感到惊讶,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会来寺院林地找女尸。巴帝耶尊者查询后,知道女死者名叫孙陀莉,是舍卫城一个大教团的成员。比丘们都发觉这名字属于一位近期时常参加法会的妙龄女子。虽然比丘们都告诉警卫在这里没可能会找到她的尸体,但他们仍坚持要搜查。出乎众人的意料,他们竟然在佛陀房子附近地下的浅处掘出了女尸。警卫带走女尸后,佛陀便告诉比丘如常到外面乞食。

    "住于专念。"他这样对比丘们说。

    那天稍后,孙陀莉教团的团友扛着她的尸体在城内到处游行,高声号哭。他们时会停下来向众人呼喊道:"这就是孙陀莉的尸首!她支离的身体被发现在园精舍的一个浅穴。那些自命清净无染,属于释迦贵族的僧人把她奸杀藏尸!满口的慈悲喜舍和平等心都是假的!你们现在都可看到吧!"舍卫城的民众都很困扰。就是最虔诚的一些信徒对佛陀的信心也开始动摇。别的信众则相信是有人嫁祸,专意破坏佛陀的清誉,因而也感到苦恼。其他自觉被佛陀威胁的教团更乘机对僧团诸多指责。比丘们到处都被人盘问嘲骂。虽然他们都尽量保持平静,住于专念,但这实在很不容易。新修行和年轻的比丘都感到被羞辱,因而不愿到城里乞食。

    一天下午,佛陀召集众比丘之后,对他们说道:"不公平的谴责,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你们不用觉得羞耻。只有当你们不继续精进修行过清净的生活时,你们才应该真的感到羞愧。这次对我们的错误指控,散播之后便会止息。明天出外乞食时,如果还被问及此事,你们只需作此简单的回答'无论谁是凶手,他必定会受到应得的果报'。"听了佛陀的话,比丘们都被安抚了不少。

    同时间,鹿子母夫人也对此事感到非常不安。她往找善达多,与他详细商讨。最后,他们决定私下聘请密探,侦查真凶。他们又和陀太子商议,获得他的帮助。

    不到七日,密探已查出真凶来。因为分赃不均,那两名凶徒醉酒之后吐露真相。警卫立刻被召到场,把凶手缉拿。两名凶手都承认,是被孙陀莉教团的领导人雇用他们行凶,然后把尸体埋于佛陀房子附近的。

    波斯匿王立即前来园精舍公布凶手被捕的好消息。他表达自己对僧团的绝对信任,以及对真相大白的兴奋。佛陀请大王不要再追究此事,并说此等罪行是需要人人降伏妒之后才可绝迹的。

    舍卫城的人民又重现对比丘的崇敬了。

    第83节:晨星出现

    55.晨星出现

    一天,佛陀和阿难陀往访城外的一间小寺院。他们抵达时,正值比丘出外乞食。当他们在寺院周围随意漫步时,他们听到寮房里传出一阵阵可怜的呻吟声。佛陀进内一看,发现一个唇焦脸白、骨瘦如柴的比丘蜷曲在角落里。空气中弥漫着恶心的臭味。佛陀跪在那比丘身旁,轻声问道:"兄弟,你生病吗?"比丘回答:"上人,我害了痢疾。""没有人照顾你吗?""上人,其他的师兄弟都出外乞食了。这儿只剩下我一人。我生病的初期,是有几位师兄弟照顾我的。但当我知道自己没用,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我便叫他们不要再理会我。"佛陀对阿难陀说:"去取些水来。我们替这位兄弟清洁一下。"阿难陀拿了一桶水进来,和佛陀一起给比丘沐浴。他们又替他更衣,然后把他扶到床上去。接着,佛陀和阿难陀把地方清擦洁净,又将比丘的脏衣洗涤。正当他们把衣服晾晒时,其他比丘从外面回来。阿难陀尊者叫他们烧点水给生病的比丘调药。

    众僧请佛陀和阿难陀与他们一起用食。饭后,佛陀问他们:"寮房里的比丘患了什么病?""佛陀上人,他得了痢疾。""有人照顾他吗?""佛陀上人,我们起初是照顾他的,但他后来却叫我们不再照顾他了。""比丘们,我们出家修道,便再没有家人和父母在身边。我们生病时,又怎能不互相照顾呢?我们是应该互相关怀的。无论生病的人是老师、学生,还是朋友,我们一定要给他照料,直至他康复。比丘们,如果我病倒了,你会照料我吗?""当然会,佛陀上人。""那你们也必须照料其他生病的比丘。照顾任何一个比丘,就等如照顾佛陀。"比丘们都合掌鞠躬,以示遵从。

    接下来的夏季,佛陀在舍卫城的东园居住。这同时,摩诃波波提比丘尼也在舍卫城给一群尼众说教。扶助她的契嬷比丘尼曾是频婆娑罗王的一个妃嫔。早在二十年前,她已皈依佛陀。起初,她本具的慧根被她的傲慢所蒙蔽。后来经过佛陀的指导,才学会了谦逊之道。在家修行了四年,她便要求受戒为尼。她在修行上精进勇猛,是尼众中的一位重要导师和领导人。鹿子母夫人时常来探视她和其他的比丘尼。一天,鹿子母夫人邀请善达多——亦即给孤独长者,赠送陀园给僧团的慈善长者——与她同行,并给他介绍认识契嬷、法尘那、莲华色和波多恰拉等比丘尼。鹿子母夫人告诉善达多,她们全部在未出家以前已经与她相识。

    另一天,善达多带同一位也叫鹿子母的男性朋友前往比丘尼的修道中心,因为他是中心里一位名导师法尘那比丘尼的亲属。两位男士参加了法尘那比丘尼的法会,听她说教五蕴和八正道。善达多回到园精舍后,把法尘那比丘尼所说的全告诉了佛陀。

    佛陀说:"假使你请教于我有关这些主题,我说的也只会与法尘那比丘尼所说的全部一样。她是真正得到解脱和开悟之道的握要。"佛陀又对阿难陀说道:"阿难陀,请你记下法尘那比丘尼的开示,再向全部的僧众复述一遍。她这次的开示非常重要。"另一位跋多迦毗罗梨比丘尼也是以深得法要而闻名的。一如法尘那比丘尼,她也常被邀请到外地说法。

    至于波多恰拉比丘尼,她的背后则有着一个动人心弦的悲惨故事。她是舍卫城一个上富人家的独生女。因父母对她过分维护,她自幼便被关在屋里,从来不许外出。因为这个缘故,她也就完全没有机会与外间的人接触。到了婚嫁年龄,她私下与家里的年轻仆人恋上。当父母把她安排嫁给一个豪门公子的时候,波多恰拉便相约情人一起私奔。应该出嫁那天的清早,她化装成一个婢仆,假装到外面取水。出了家门,她便与情人会合,远走他乡,共偕连理。三年后,波多恰拉怀孕。接近产期的时候,她希望依循乡例回娘家待产。虽然丈夫起初不愿,但最后也答应同行。只是,波多恰拉半路途中已产下一名男孩。再没有必要继续旅程,他们便折返回家。

    两年后,波多恰拉再次有喜。她也再一次要求丈夫陪她回娘家去。可惜他们这次便遇上了悲劫。途中,他们碰着暴风雨,而波多恰拉也就在这时临产。

    第84节:专注呼吸(1)

    ?第三篇

    56.专注呼吸

    佛陀或他的大弟子,时常到比丘尼的精舍说法开示。比丘尼又会每月一次到园精舍或东园参加法会。某一年,在舍利弗的建议下,佛陀把安居的时间延长了一个月。舍利弗知道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很多的比丘和比丘尼在他们各自的地方安居完毕之后,仍有时间来到舍卫城亲听佛陀的说法。事实正如他所料,最后齐集舍卫城的僧尼多达三千。而在家的大护法,善达多、鹿子母和摩利,更竭尽全力以提供饮食住宿给这些远道而来的僧尼。这年雨季安居后的自恣庆典是在迦郄那这个月的月圆日,而并不是在平时的八月份。

    那天,到处都盛开着莲花,因为每年这个时候,都是这种白莲花开放的季节。由于这个原因,九、十月间的月圆日又称莲华日。这晚,佛陀和他三千个弟子在明媚的满月下坐着。

    莲花的幽香从湖上阵阵飘来。佛陀瞻视默默坐着的比丘和比丘尼,继而称颂他们的勤奋精进。佛陀又把握这个机会,向他们宣讲"安般守意经"。

    在场的僧尼当然都已知道觉观呼吸的方法。但他们大部分都是第一次直接听佛陀说法。这也是佛陀第一次把所有以往在这方面的开示全部作出总结。阿难陀尊者细心聆听,以能传予所有的僧伽,因为他知道这次的开示将会成为一部重要的经典。

    耶输陀罗比丘尼和孙陀莉难陀比丘尼都参加了这个法会。她们是几年前在乔答弥比丘尼的带导下受戒为尼的。她俩在迦毗罗卫国以北的一间精舍修行。那里是乔答弥比丘尼设立的一个修道中心。耶输陀罗比她的婆婆迟六个月受戒,而受戒一年后,便已成为乔答弥比丘尼的主要助导。

    尼众一直以来都尽量参与舍卫城的雨季安居,以能直接闻得佛陀或他的大弟子开示。摩利王后和鹿子母夫人一向都给予比丘尼全力的支持。最初的两年,尼众都是住在御花园里。第三年,她们才在王后和夫人的慷慨护持下,成立了第一所尼舍。乔答弥比丘尼自觉年事渐长,便刻意致力于栽培新一代的管理人。这些比丘尼,包括耶输陀罗、罗、维摩那、苏玛、末达和纳杜他罗。这晚,她们全都在东园。罗罗尊者更把耶输陀罗和孙陀莉难陀两位比丘尼介绍给缚悉底尊者认识。他因为终于有机会与她们相识而觉得非常感动。

    佛陀宣说此经:

    "各位比丘与比丘尼,如果你们都可以持续修行圆满的觉观呼吸,你们将会获得很大的效益。它可以帮助你们成就四念处和七种正觉因素的修行,从而使你们生起智慧和证得解脱。你们应该如以下修行:

    "第一口气息:吸入长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吸入长的气息。呼出长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呼出长的气息。

    "第二口气息:吸入短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吸入短的气息。呼出短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呼出短的气息。

    "这两口气息能帮助你打断昏沉和妄念,同时使你生起专念和接触当下此刻的生命。昏沉就是缺乏专念。呼吸的觉观可以让你回到自己和生命里。

    "第三口气息:吸入气息时,要觉观全身。呼出气息时,也要觉观全身。

    "这口气息能使你因观想身体而与自己的身体真正接触。觉观全身和身体每一个部分,能使你体会到身体存在的奇妙,又可以把生死的过程在你的体内显露无遗。

    "第四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会令身体安静平和。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也会令身体安静平和。

    "这口气息能帮助你获得身体上的平静祥和,因而达到心、身、气都融和合一。

    "第五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感到喜悦。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也感到喜悦。

    "第六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感到快乐。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也感到快乐。

    "这两口气息能带你跨进感受的领域。这两口气息能替你创造滋养身心的平和喜悦。全因为散乱和昏沉都已止息,你才可以回到自己、投入此刻。幸福和喜悦的感觉会在你心内冒起。

    第85节:专注呼吸(2)

    "你住于生命的奥妙,可以亲尝专念所带来的平和喜悦。由于与生命的奥妙接触,你便可以把中立的感觉也化为悦意之感。这两口气息是替你带来悦意的感受的。

    "第七口气息:吸入气息时,要觉观自己心内的活动。呼出气息时,也要觉观心内的活动。

    "第八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自己把心内的活动平静下来。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自己也把心内的活动平静下来。

    "这两口气息能使你深入体会自己生起的感受,不论是悦意、不悦意或中立的,继而让你把它们平伏安稳下来。在这里,'心内的活动'是指感受。当你觉观自己的感受之后,你便可以看清楚自己感受的根和性。这时,你才可以控制和平伏它们,虽然它们可能是从贪欲、怒或嫉妒所产生的。

    "第九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觉观自己的心念。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觉观自己的心念。

    "第十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使自己的心念轻快平和。呼出气息时,也同时使自己的心念轻快平和。

    "第十一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在集中自己的心念。呼出气息时,也同时在集中自己的心念。

    "第十二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释放自己的心念。呼出气息时,也同时释放自己的心念。

    "这四口气息带你跨进第三个领域——心。第九口气息令你可以确认自己心里的不同境界,如体会、思维、分别、快乐、悲哀和怀疑。你要观察和确认这些境界后,才可以彻视心的活动。当你确认心的活动后,你才能使你的心寂静平和。这就是第十和第十一口气息的功能。第十二口气息让你释放心内的所有障碍。这时,你的心才会重现光明,照见行念的根源,因而可以降伏重重的障碍。

    "第十三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照万法的无常性体。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照万法的无常性体。

    "第十四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照万法的坏灭。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照万法的坏灭。

    "第十五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想解脱。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想解脱。

    "第十六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想舍离放下。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想舍离放下。

    "以这四口气息,行者便可以进入心识所产生的物象领域,而集中心念以观察万法的实相真性。首先是观察万法的无常。因为万法无常,故万法皆会幻灭。当你了悟万法无常坏灭之性,你便再不受生死之轮束缚,因而达到舍放和解脱。舍放并不是鄙视或逃避生命。要舍和要放的是贪爱执取,以能超脱生死轮回这万法滋生的温床。一旦证得解脱,你便可以在这生命里活得平和自在,因为这时已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你缠缚。"

    这就是佛陀怎样教导觉观身体、感受、心和心物的十六个观息之法门。他又说要将此十六法门用于导致正觉的七种因素。它们就是专念观想、审察正法、勇猛精进、喜获法益、心轻自在、集中正定和舍离妄法。

    缚悉底尊者已听过"四念处经"。现在加上"安般守意经",他便可以更深入地投入四念处。他体会到这两次经说的相辅相成和它们对禅修的重要性。

    这三千比丘和比丘尼都法喜充满地在月色下听佛陀说教。缚悉底更在心里暗自感谢舍利弗尊者安排这晚的法会。

    一天,不害尊者从外面乞食回来,满身鲜血,几乎不能步行。缚悉底走上前把他搀扶。不害要求往见佛陀。他说他在城里乞食时,因为被人认出他是从前的央掘摩罗便被围殴。不害完全没有还击,反而合起双掌如莲状,由得他们发泄心头之愤。最后,他们把不害殴致吐血。

    佛陀看到不害受伤,便立刻嘱阿难陀去取一盆水和毛巾前来,替他清洗伤口和血渍。佛陀又叫缚悉底去采集草药回来,制成膏药,替不害贴上疗伤。

    虽然他的伤口剧痛,但不害尊者没有叫喊。佛陀说:"你今天所受的痛苦,可以使你以往的痛苦涤除。在觉察中忍受痛苦,可以抹掉千世的恶。不害,你的衲衣已被撕破。你的钵在那里?"

    第86节:专注呼吸(3)

    "上人,他们把钵打碎了。"

    "我会叫阿难陀给你新的衣钵。"

    缚悉底替不害在伤处贴上膏药时,他看到不害真的是个不暴力的好榜样。不害尊者又告诉他一件日前乞食时发生的事。

    在森林中的一棵树下,不害遇见一个正在分娩的妇人。可是,这个妇人遇上难产,痛苦非常。不害大叫一声"这样凄惨的痛楚"之后,便跑去求教于佛陀,问他如何是好。

    佛陀说道:"跑回去告诉她说'太太,自出生以来,我都从未蓄意伤害过任何的生命。凭此功德,我祝愿你和你的孩子都能平安。'"

    不害抗议道:"如果我这样说,便犯了妄语!我事实上是伤害过无数的生命!"

    佛陀说:"那么你去告诉她,'太太,自我生于正法后,我便没有蓄意伤害过任何的生命。凭此功德,我祝愿你和你的孩子平安。'"

    不害跑回林中对妇人说了这番话。不到几分钟,那妇人便平安地生了孩子。

    不害尊者在大道上已行了很远,因而获得佛陀的最高赞誉。

    第87节:木筏非岸(1)

    57.木筏非岸

    那年冬季,佛陀住在毗舍离。一天,正当他在离大林精舍讲堂不远处禅坐时,几个比丘在精舍另一处的园地自杀而死。佛陀知道后,便询问他们自杀的原委。原来,他们是在禅观身体无常坏灭之性后,便对色身产生畏惧,以致不欲生存的。佛陀知道这个原因后,感到非常不安。

    他齐集所有的比丘,对他们说:"我们观想无常和坏灭的目的是要看清楚万法的实性而摆脱它的藩篱的。逃避这个世界,并不可以使我们达到开悟与自主。要达到开悟与自主,得先要洞悉万法的真性。这几位同修没有真正的了解,所以才会作出此逃避生命的愚行。他们这种行为也同时违反了杀戒。

    "比丘们,一个解脱了的人对世法不会执著,但也不会畏惧。执著与畏惧,两者都是缠缚我们的绳。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已超越了二者,安住于平和快乐之中。这种快乐是不可量度的。一个自由自主的人不会执著于恒常性和独立我体这等狭见,也不会执著于无常和无我的偏见。比丘们,你们要理智地本着无执的精神,去学习和修行教理。"接着,佛陀指导他们实习下意识的呼吸,以帮助他们调息和振作起来。

    佛陀回到舍卫城之后,更讲说了很多有关破除执著的言教,以针对一个名叫阿利陀的比丘对教理的误解。面对着一群在园精舍的比丘,佛陀说道:"比丘们,如果你们误解了教理,就很容易会被困于狭见之中,因而令自己和别人痛苦。你们对教理的聆听、理解和实行,都是需要运用理智的。一个了解蛇的人,会用一支有叉的棍子来按下蛇颈,然后才把它拿起来。如果他拿起蛇的尾部或身部,他便很容易被蛇咬到。正如你会运用智巧来捕蛇,你也应该同样地修学教理。

    "比丘们,教理只是形容真理的工具。不要当它就是真理。指着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手指只是用来指出月亮的方位。如果你把手指当做月亮的话,你便永远不知道月亮是什么。

    "教理就像一艘乘载你渡河到对岸的木筏。我们需要木筏,但木筏并不就是对岸。一个聪明的人到了对岸之后,是不会扛着木筏到处跑的。比丘们,我的言教就像那木筏,是帮助乘载你们往超越生死的彼岸的。好好用那木筏乘载你们到达彼岸,但不要执著它是你的,而不肯放下。不要被困于法理之中。你们一定要懂得把它舍放。

    "比丘们,我所传授给你们的言教,如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正觉七因素、无常、无我、苦、空、单一和无求等,都是需要以开明理智的态度研学的。用这些教理来帮助达到解脱是对的,但谨记不要对它们执持不舍。"

    比丘尼的精舍住着五百名尼众。她们时常都邀请佛陀和园精舍的尊者前往开示。佛陀安排了阿难陀尊者负责选派比丘前往尼舍说法。一天,他选派了婆达比丘。虽然婆达比丘在修行上已证得很深的果位,但他的口才却不见特出。翌日,他乞食后在林中独自用饭完毕,便前往尼舍。比丘尼都热切地接待他。乔答弥比丘尼请他升座开示。

    安坐在坐垫上之后,他背诵了一首诗:

    住于安寂,

    见法归源,

    无无戾,

    和悦充斥。

    圆持专念;

    得真自在。

    出离欲念

    乃大欢喜。

    尊者没再多说,只是自行进入甚深的禅定。虽然他说的话仅得几句,但单是他坐在那里,平和安乐的形象,已足使尼众备觉勉励。一些比较年轻的比丘尼对这样短促的开示,难免感到失望。她们力求乔答弥比丘尼请他多说一点。乔答弥比丘尼向婆达比丘鞠躬顶礼后,转达了尼众的意思。可是,婆达比丘只是再重复了一遍诗句,便自行离座了。

    数日后,佛陀获悉婆达尊者的开示。有人向他提议,日后或许应该选派较善辞令的比丘前往说法。但佛陀的回应是那比丘的临场比他所说的内容更为重要。

    一天乞食回来,佛陀到处也找不到阿难陀。罗罗尊者和其他的比丘都说没有见过他。只有一个比丘报告,说他好像看见阿难陀在邻近"不可接触者"的村落中乞食。于是,佛陀便叫那比丘前去找他。那比丘找到阿难陀回来,但同时也带了两母女到精舍见佛陀。

    佛陀细听阿难陀这天迟回精舍的原因。数星期前的一天,阿难陀乞食后回精舍的路上,突然感到口渴。他在"不可接触者"村里的一个井边停下来。这时,他看见摩登伽女正把木桶放下井里提水。她是一个可爱的女子。阿难陀向她请求一点水喝,但她拒绝了。她告诉阿难陀她是一个"不可接触者",因此恐怕给僧人供水会污染他。

    阿难陀对她说:"我不需要你是贵族高官。我只需要喝一点水罢了。我很乐意接受你的水。请不要怕污染我。"

    这一来,摩登伽女便立刻给他供水。她觉得自己对这个英俊和蔼、说话温文的僧人很倾慕。她实已对他充满爱意。她彻夜难眠,满脑子都是阿难陀。那天之后,摩登伽女每天都呆在井边,等候着看他一眼。她说服母亲请阿难陀回家吃饭。阿难陀接纳了两次邀请。但当他发觉这少女恋上了自己时,便再没有应邀了。

    摩登伽女对他日思夜想。她逐渐消瘦。最后,她忍不住向母亲倾诉她对阿难陀的爱意,并表示希望他能还俗与她成亲。她的母亲呵责她这般愚昧,爱上一个僧人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但摩登伽女坚持她宁死也不会放弃阿难陀。为怕女儿受不住,摩登伽女的母亲唯有希望以药物刺激阿难陀,以期他会对女儿的热情有所反应。她来自摩登伽族,对于一些邪教药物是有点认识的。

    那天早上,摩登伽女在街上见到阿难陀,便央求他再到她家里吃饭,说这将会是最后的一次。阿难陀有信心自己可以对她们母女说教,使摩登伽女放弃对他的痴恋。但在喝下药茶之前,他根本就没有机会说教。当他感到双脚麻软、头目眩晕的时候,阿难陀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他立刻运用呼吸来抗衡药力。来找他的比丘发现阿难陀的时候,他正跏趺而坐。佛陀慈和地问摩登伽女:"你很爱阿难陀比丘吗?"

    摩登伽女回答:"我全心全意地爱他。"

    "你爱他什么?是他的眼、鼻还是口?"

    "我爱他的一切——他的眼、鼻、口、他的声音、他走路的姿态。大师,我喜欢他的一切。"

    "除了他的眼、鼻、口、声音、走路等,阿难陀还有很多你未知道的美德。"

    "它们是什么?"

    佛陀回答:"他的爱心就是其中一样了。你知道阿难陀比丘爱什么吗?"

    "大人,我不知道他爱什么。我只知道他不爱我。"

    "你错了。阿难陀比丘其实是爱你的,只不过不是你渴求的那种爱罢了。阿难陀比丘爱解脱之道、自由、平和、喜悦。由于他对自由和解脱都有所体验,阿难陀的脸上常常挂上笑容。他又爱所有的众生。他希望将解脱之道带给所有的人,好使他们都能够享受到自由、快乐与平和。摩登伽女,阿难陀比丘的爱是来自了解与解脱的。他这种爱不会像你那种爱,给你带来痛苦和绝望。如果你是真的爱阿难陀比丘的话,你便会明白他的爱,而且更会让他继续生活在他选择的解脱之中。假如你也知道怎样像阿难陀比丘般去爱,你便不会再痛苦和感到绝望了。你的痛苦和绝望都是来自你欲私占阿难陀。这是一种自私的爱。"

    第88节:木筏非岸(2)

    摩登伽女望着佛陀说:"但我怎样才可以像阿难陀那样爱?"

    "那就要在爱的同时,能保持着阿难陀比丘的快乐和你自己的快乐。阿难陀比丘就像一股清风。如果你把清风捉住,困在爱的牢狱里,那清风很快便会散灭,而再没有人可以受用它的清新凉快,就是你自己也不例外。摩登伽女,如果你爱阿难陀如你爱一股爽朗的清风一样,你自己也会变作一抹凉风。你那时便可以把自己和别人的痛苦和压力都一并消除。"

    "大师,请你教我怎样才可以这样去爱?"

    "你可以选择阿难陀比丘的道路。你可以像阿难陀比丘那样,过着平和喜悦的解脱生活,又将快乐带给别人。你可以像他一样,受戒为尼。"

    "但我是一个'不可接触者'!我怎么可以受戒呢?"

    "我们的僧团是没有阶级分别的。僧团里已经有几个'不可接触'的男众受戒为比丘了。波斯匿王十分敬重的苏利陀尊者便是一个'不可接触者'。如果你成为比丘尼的话,你将会是第一个的'不可接触者'比丘尼。你愿意的话,我可以请契嬷尼师替你主持受戒仪式。"

    摩登伽女高兴不已,立即伏在地上向佛陀求受比丘尼戒。佛陀把她交托契嬷尼师照顾。她们离去后,佛陀便望着阿难陀,然后对众比丘宣说。

    "比丘们,阿难陀的戒愿依然无染,但我希望你们要小心处理与外界的接触和关系。如果你们常住专念中,你们便可以知道自己内里的起心动念和外界在发生的一切。越是早一点察觉问题,便越可以更有效地将问题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行习专念,你们便能够增长定力以应付必时之需。当你们的定力稳固时,你们的视线便会明朗清晰,处事也会得宜。定与慧是手牵手的。定慧互通,二而为一。

    "比丘们,年纪比你们大的女人,要待她们如姐如母。年纪比你们小的女子,要待她们如妹妹或女儿。不要让对女色的吸引成为你们修行上的障碍。如有需要的话,在定功未够深厚之前,尽量减少与女性接触。与她们一起时,只要说有关研习大道的话题。"

    比丘们都很高兴地接受佛陀的指示。

    第89节:一把珍贵的泥土(1)

    58.一把珍贵的泥土

    一天,佛陀在一个贫穷的村庄里乞食时,遇到一些小童在污泥路上嬉戏。他们正在用泥沙堆砌着一个城镇,内里有城墙、仓库、住宅,甚至河流。他们看见佛陀和比丘行近时,一个小童对其他的说:"佛陀和比丘路过我们的城镇,我们不是应该给他们供养吗?"

    其他的小童都觉得这个主意很好,但却说:"但我们只是小童,有什么可以供养佛陀?"

    提出供养的孩子答道:"听着吧,朋友,我们的泥沙仓库里不是存着很多米粮吗?我们可以拿一些来供养佛陀。"

    其他的孩子都高兴得拍手叫好。他们从泥沙仓库里掘起了一把泥土,充当他们的米粮,把它放在一块树叶上。想出这个主意的孩子跪在地上,双手恭敬地把泥土代米奉给佛陀。其他的小童也在他旁边跪下。小童说:"我们城镇里的人,现在敬上仓库的米食,希望你会接纳。"

    佛陀微笑。他在小童的头上轻轻拍拍,说道:"小孩子,谢谢你们给我们供养这珍贵的米。你们真有心思。"

    佛陀转过来对阿难陀说:"阿难陀,请你收下这些供养。回到精舍时,用一点水与它拌匀,抹在我房子的泥砖上。"

    阿难陀接过了那把泥土。小童请佛陀坐在一棵榕树下的大石上。阿难陀与众比丘也围聚在一起。

    佛陀给小童说了一个故事:

    "多世以前,有一个太子名叫卫尸朋他罗。他是一个慈心慷慨的人。他常把自己的财物与贫穷和有需要的人分享。他的妻子嘛达利也是同样的心量。她知道丈夫很欢喜帮助别人,因此她对丈夫送那么多的财物给别人,从来都没有怨言。他们有一个名叫邻的儿子和一个名叫讫利尸纳吉纳的女儿。

    "在一次饥荒中,卫尸朋他罗太子取得他父王的同意,从仓库里分派布米粮饷给饥民。人民的情况非常恶劣,以至仓库的储存几乎派得一空。这却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微言。他们意图阻止太子继续这样做。首先,他们提醒大王,如果太子继续这样,国家将会受害。他们透露太子曾送出了一头宫中的宝象,使大王也为之愕然。最后,他们成功地说服大王把他唯一的儿子送到夜吐罗的边远山区,让他一尝艰苦简朴的生活。卫尸朋他罗、嘛达利和他们的两个子女便这样被放逐了。

    "在往山区的旅途上,他们遇到一个乞丐。太子把自己身上的外衣脱下,送了给他。再遇上别的穷苦人时,嘛达利又把自己的衣服施赠他们。不久之后,邻和讫利尸纳吉纳也将身上的衣服布施了。一路上,他们一家人都把全部珠宝财物给了有需要的人。未到达山区,他们已什么都没有了。最后,太子更将他们乘坐的一车两马都施予他人。太子抱着邻,嘛达利也把讫利尸纳吉纳抱起来。就这样,他们毫无怨悔地步行,直至抵达夜吐罗。他们一边走,一边哼着歌谣,不觉得有一点的烦恼。他们心里消遥自在。

    "这段路程很长。到达山区时,卫尸朋他罗和嘛达利的双脚都红肿流血。幸好他们在山坡上找到一间弃置了的房子。这是从前一个隐士居住过的。他们打扫了一番后,便搜集了大堆的枝叶作床。森林里有足够的水果野蔬供他们食用。两个孩子很快便学会搜集食物、用泉水洗衣、播种和园作。太子和妻子一起教孩子们认字写字,把大块的树叶权充纸张,有刺的树枝作笔。

    "虽然他们生活艰苦,但他们都很满足地过了三年平静的生活。一天,卫尸朋他罗和嘛达利在外采摘野果回来,发觉一对儿女被人掳走。他们在附近的村落四处寻找,也没有他俩的下落。

    "最后,他们带着疲惫和失望回家,指望孩子们已自行归来。他们在房子里见不到孩子,但却被一个王宫里派来的官差吓了一跳。当官差告诉他们邻和讫利尸纳吉纳都平安无恙,在王宫里与大王一起时,他们都喜出望外。他们查问事情的原委时,官差告诉他们说:数日前,一个宫中的夫人在市集见到有人在卖孩子。她认出两个孩子就是太子的一对儿女。于是,她急忙回家告诉她当参谋的丈夫。他立刻到市集告诉那贩商把孩子带到宫中,更保证他会获取厚酬。大王也认出破衣污脸的孙儿。他发觉自己实在非常挂念他们。

    "大王问道:'你是在哪里找到这两个孩子的?你把他们卖多少钱?'

    "但贩商未及回答,那参谋官便先说:'陛下,女的卖一千两黄金和一千头牛。男的卖一百两黄金和一百头牛。'

    "当时每人都觉得非常奇怪。大王便问道:'为什么女的会卖得比男的贵那么多?'

    "参谋官答道:'你肯定珍惜女的比男的为多。你从来都不责骂公主们的劣行。就是宫中的婢女,你都待她们很好。你只有一个独子,而你却把他放逐到虎豹出没和只有野果作食的山区。你不是很明显地重女轻男吗?'

    "大王不禁流泪。'请不要再说下去。我明白你的意思。'

    "大王得悉贩商也是从山上的另一个男子那里把孩子买回来的。于是,他给了那贩商一些银两,差他带领军警前去辑拿绑匪。拥抱着两个孙儿,大王细问他们这几年来在山上的生活状况。他下令把儿子、儿媳接回都城。自此,大王十分珍惜儿子,更协助他致力于救援贫苦大众的工作。"

    小童们都很喜欢这个故事。佛陀对他们笑着说:"卫尸朋他罗太子很高兴与众人分享他所有的东西。今天,你们与我分享了你们仓库里的米粮。你们使我非常高兴。你们如果每天给别人一点点的礼物,也可以令他们很高兴的。这些礼物未必要买回来的。把田里摘的一朵花送给你们的父母亲,也会令他们非常高兴。一句感谢的话或一点爱心,也是很珍贵的礼物。一个慈祥的目光或表示关怀的举动,也可以替别人带来快乐。每天都给你们的家人和朋友一点礼物吧。我和比丘们要走了,但我永远都会记着你们今天的供养的。"

    小童答应他们会相邀多一些朋友一起前往园精舍探望佛陀和比丘。他们很想听佛陀说故事。

    下一年的夏季,佛陀回到王舍城说教。之后,他又前往灵鹫峰。戌博迦到那里探访他,并邀请佛陀到芒果园住几天。佛陀接纳邀请之后,便相约阿难陀在那儿会合。这位医师的芒果园林令人清新凉快。那里的树已是第八年结果了。戌博迦一早便替佛陀打扫好房子,又每天都做些素菜给佛陀供食。他提议佛陀暂停乞食几天来恢复体力,又用一些山果根叶泡了一服草药给佛陀调养。

    第90节:一把珍贵的泥土(2)

    一天,他们一起共坐时,戌博迦说:"上人,有些人说你让比丘吃肉。他们扬言乔答摩可以容忍杀牲口来供自己及弟子所食。一些人更指责你要别人给僧团供肉。我知道这不是真的,但我仍希望听听你在这方面的意见。"

    佛陀回答道:"戌博迦,那些说我准许杀牲口作食的人,不是在说真话。其实我已不止一次谈过这个问题。如果一个比丘看到别人为给他供食而杀动物,那比丘当然要拒绝受供。就是他不是亲自目睹而只是闻说,他也应该拒食。再者,就是他对所供之食有此怀疑,也一定要拒绝。戌博迦,依照乞食的习惯,除非他知道供者是因为给比丘供食而杀牲口之外,一个比丘是应该接受任何乞到的食物的。知道比丘发愿慈悲的人,都会只供养素食给僧人。但有时,他们真的只有肉食。另一些人则因为没有接触过佛、法、僧,因而并不知道僧人吃素。在这种情形之下,比丘为免冒犯供者而令供者失了接触大道的机会,便应该接受他们的供食了。

    "戌博迦,总有一天,人们会明白比丘是不会想杀动物的。那时,便再没有人会给比丘供肉,而比丘便可以全部素食了。"

    戌博迦说:"我是相信素食比较对身体有益的。素食的人觉得比较轻快和没那么容易生病。我已持素有十年了。我发觉我的健康很好,而且更培养了我的慈悲心。上人,我很高兴获得你给我的明确指示。"

    戌博迦同时也赞许僧团改变了吃隔夜食物的习惯。那些食物是会变坏因而导致生病的。佛陀很感激戌博迦,并邀请他到精舍再为比丘们讲说基本的卫生习惯。

    第91节:异说之网

    59.异说之网

    戌博迦的芒果园宁静旷阔,到处都散布着给比丘尼住的寮房。一天傍晚,一位名叫妙巴的年轻比丘尼有一些问题要和佛陀商讨。她乞食后回芒果园的途中,经过一处幽静偏僻的小径时,突然被一名年轻男子拦住去路。她感觉到这男子不怀好意,于是便开始观察呼吸以能保持镇定清醒。她直望入这男子的眼里说:"先生,我是个修行佛陀大道的尼姑。请你让路,我回尼舍去。"

    那男子说:"你还这么年轻貌美,为什么要把头剃光、身穿黄袍,这么浪费青春啊?为何要活得像个苦行头陀?听我说吧,小姐,你那动人的身段应该穿着伽尸的丝绸纱丽才适合。唉,我真的从未见过像你这么漂亮的女人。让我来教你身体上的享受吧。跟我来。"

    妙巴保持着镇静。"不要胡说。我要寻找的快乐是从解脱觉悟之道得来的。五欲只会导致痛苦。给我让路吧。我将会非常感激你对我的体谅。"

    可是,那男子不肯。"你的双眸美极了。我从没见过这般美丽的眼睛。我是不会这么愚蠢把你放过的。我要你跟我来。"

    他伸手去抓妙巴,但妙巴避开了。她说道:"先生,不要碰我。你是不可以侵犯尼姑的。我选择了修道的生活,是因为已厌倦了被欲望心所负累的人生。你说我的眼睛美丽。好吧,我就把它挖下来给你。瞎了也总比受你污辱为好。"

    妙巴的语气十分坚决。那男子有点动摇。他知道这个尼姑是真的会这样做的。他退后几步。妙巴继续说:"别让你的欲念驱使你犯罪。你不知道频婆娑罗王已下令要把所有冒犯佛门僧尼的人严加惩罚吗?如果你再不检点,如果你再威胁我的贞洁或性命,你必会被拘捕处分的。"

    刹那间,这年轻男子的理性恢复过来。他也体会到盲目的狂情真的只会导致痛苦。他踏步让开,给这尼姑让路。他又在后头呼说:"尼师,请原谅我。我希望你在精神之道上成功达到你的目标。"

    妙巴直往前行,没有回望。

    佛陀盛赞这位年轻比丘尼的勇敢和坚贞。他说:"女尼在僻静的路上行走是非常危险的。这其实也就是我当初不允许女子受戒的原因。妙巴,由现在起,比丘尼都不得独自出外。不论是渡河、入村乞食或穿过森林田野,比丘尼都不可独行。比丘尼也不许独睡。不论在房子里或树下,比丘尼都不可独睡。她们出外或睡眠,都时刻要另有最少一个的比丘尼作伴,以能互相照应保护。"

    佛陀转过来给阿难陀指示:"阿难陀,请你记下这条新例,并要求所有的长者比丘尼将这条律例列入戒律中。"

    佛陀离开戌博迦的芒果园后,便与一众比丘一起前往那烂陀。他们专注地慢慢步行。每个比丘都留心细察着呼吸。同路上,有两个苦行师徒在他们的行列后头跟着走。老师名叫善毗瑜,他的弟子叫婆罗达多。他们一路上谈论着佛陀的教化。善毗瑜对佛陀的教理有诸多批评和讥讽。但奇怪的是,他的徒弟却屡屡与他辩驳,认为佛陀的言教值得钦敬。婆罗达多以滔滔的辩才说服他的老师。前行的比丘都难免听到了他们在后面说话的内容。

    在那晚上,比丘们在庵没芭娜帝伽这处密茂的树林里歇宿。这里是属于王室的地带。频婆娑罗王曾布告人民,所有的精神修道者都可以在有需要时在庵没芭娜帝伽休息。善毗瑜和婆罗达多也在那儿度宿。

    翌日早晨,比丘们一起讨论那对苦行师徒的对话。佛陀听闻后,便对他们说:"比丘们,当你们听到别人讥讽或批评我或正法时,你们不要生起怒或愤恨不平的感觉。这些感觉只会对你们有损无益。又当你们听到他人赞叹我或正法时,不要让快乐、享受或满足的感觉生起。这些感觉也是对你们有害的。正确的态度是细心观察别人的批评里哪些部分是真,哪些部分是假。只有这样,你们才会在学习上有机会成就和进步。

    "比丘们,多数称赞佛、法、僧的人都只具备很表面的浅见。他们都欣赏比丘们清净无染和简朴宁静的生活,但他们再看不到更深的层面了。那些深得法要的人,不会说太多称赞之词。他们都明白觉悟的真实智慧。这智慧高深奥妙,超越一般言说思想。

    "比丘们,这世上有无数的哲理、学说和理论。很多人在这些论说上无止境地互相辩论。以我所查得的数字,就有六十二派主要的论说。它们包含了目前世上数以千计的哲学和宗教理论。从解脱觉悟之道的角度来看,这六十二派的论说都含藏百般妄见,造成很多障碍。"

    接下来,佛陀便给他们解说这六十二派论说的中心思想,而同时揭露它们错误之所在。他先说有关过去的十八种学说——永恒四论、部分永恒四论、有限与无限四论、无尽含糊四论以及相信无因二论。他继而解说四十四种有关未来的学说——相信死后灵魂存在的十六论、相信死后没有灵魂的八论、相信死后灵魂存在或不存在的八论、断灭七论以及认为现在就是涅的五论。指出这些学说的错误之后,佛陀说道:"一个称职的渔夫,会将渔网放在水里来捕取海中的鱼虾。当他见到这些鱼虾竭力想跑出网外的时候,他会对它们说:'无论你们跳得多高,你们始终都仍在网内。'渔夫说的对。千万的理论学说都落在这六十二派论说之网内。比丘们,不要堕入这个梵网之中。这样做会浪费你们很多的时间,更可能使你们失去修行正道的机会。不要落于空谈猜度的网内。

    "比丘们,这所有的学说和信念都是由于被对事物的领会和感受所误导而生起的。如果不实修专念,根本就没可能见到思想感受的真性。当你能彻视思想感受的根本真性时,你才可以看到万法缘生和无常的性体。这时,你们便不会再被困于贪欲忧惧之网,以及六十二妄论的梵网之内了。"

    开示之后,阿难陀尊者往外散步,并专注集中地忆记刚才佛陀所说的每字每句。他想:"这是很重要的经。我将叫它梵网经。这个网囊括了这世间的所有妄论教条。"

    第92节:鹿子母夫人的哀伤(1)

    60.鹿子母夫人的哀伤

    离开庵没芭娜帝伽之后,佛陀先去那烂陀,然后再前往鸯伽的一个大城市瞻波。鸯伽是频婆娑罗王管辖下的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的地区。佛陀在那里时,住在满布馥香莲花的伽伽罗湖畔一个森林里。

    许多人都特别来到这里听佛陀说法。其中有一个名叫苏纳档达的年轻富者婆罗门。在这个地区,苏纳档达的聪明才智是人所仰慕的。他的一些朋友曾劝他不要拜访佛陀。他们认为这样做会给这个乔答摩僧人太多面子了。但苏纳档达却和颜悦色地告诉他的朋友,他是不会轻易错过认识像佛陀这样有非凡深度的人。他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我需要增广我的见闻,"苏纳档达说,"我要知道乔答摩僧人在哪一方面比我高超,而我自己又在哪方面胜过他。"

    五百个婆罗门决定加入苏纳档达的行列。他们一起步行前往伽伽罗湖,对苏纳档达充满信心。他们肯定他会让大家看到婆罗门的教理比佛陀的超胜。他们都相信苏纳档达不会辱没他们的阶级、教派。

    面对早已被人群包围着的佛陀,苏纳档达呆了一会儿,不知道说什么才好。看见这样,佛陀为免他窘恼,自行先说:"苏纳档达,你可否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婆罗门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有需要时,请你引述吠陀作据。"

    苏纳档达非常高兴。吠陀是他的专长。他说:"乔答摩僧人,一个切实的婆罗门应该具备五个条件——外貌俊朗端正、善于持诵祭仪、血统清纯可追索七代之远、要有贤德的行为和有智慧。"

    佛陀问道:"这五样条件中,哪些最被重视?如果或缺其一,可否仍然算是真正的婆罗门?"

    想了一会儿,苏纳档达说明最后两个条件才真正是不能缺少的。外观、祭仪的善长以及血统的纯净都不是绝对需要。那五百婆罗门听到苏纳档达这样的回应,都感到不快。他们全都举起手来挥动着,以表示不同意他的说法。他们认为他是受了佛陀的盘问而有所动摇。他们认为他的反应实在令婆罗门丢脸。

    佛陀转过身来对他们说:"各位嘉宾!如果你们对苏纳档达是有信心的话,请你们保持肃静,让他继续说下去。假如你们对他没有信心的话,便请叫他回座,好使我与你们其中一人继续论说。"

    每个人都沉默下来。苏纳档达望着佛陀说道:"乔答摩僧人,请容许我对我的朋友们说几句话。"

    苏纳档达转过头来,指着坐在前面、属于他们阶层的一位年轻男子,他说:"你们都看到我的堂弟鸯伽迦吗?他是个英俊潇洒的少年。他的举止温文高雅。除了乔答摩僧人之外,便很少有人可以与他的容貌相比。鸯伽迦对吠陀也非常精通,而且对祭仪的种种礼节十分熟悉。他纯洁的血源,从父母双方都可追索七代之远。相信没有人可以对他这三个条件有所怀疑的了。但假如鸯伽迦是个奸淫杀掠、偷扼掳骗的醉汉狂徒。那时,他的俊朗面容、祭仪熟技和纯净血统又有何价值呢?好朋友,我们一定要承认贤德和智慧才是一个婆罗门最必要具备的条件。这是所有人的真理,并不单是乔答摩僧人的。"

    人群都热烈鼓掌。待掌声停下来,佛陀又问苏纳档达:"贤德与智慧两者,又有一样比较重要吗?"

    苏纳档达回答道:"乔答摩僧人,贤德是来自智慧的,但智慧的增长,又有赖贤良的德行。它们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这就像用一只手洗另一只手,又或一只脚替另一只脚搔痒。贤德与智慧是互长互养的。贤德使智慧现前,智慧令行为更趋贤良。这两种性质都是生命里至为珍贵的。"

    佛陀回应道:"非常好,苏纳档达!你说出了真义。贤德与智慧确是生命里的至宝。你可再申说吗?怎样才可以把贤德和智慧发挥至最高的境界?"

    苏纳档达微笑着合上双掌。他向佛陀鞠躬顶礼,说道:"大师,请你指点我们。我们虽然知道这些原理,但你才是证了大道真理的人。请你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够发挥贤德与智慧到最高的境界吧。"

    佛陀对他们宣说解脱之道。他告诉他们开悟的三次第——戒、定、慧。持戒主定,定能生慧,慧能令我们更深入地持戒。持戒越深,定力越长。甚深的禅定又可启发更高的智慧。佛陀又讲解怎样观想因缘互生法以破除恒常和独立个体的妄见。观想缘起可以帮助我们断除贪、、痴,因而达至解脱、平和与喜悦。

    苏纳档达听得着迷。佛陀说完后,苏纳档达站起来合上双掌。他说道:"乔答摩大师,请接受我的感谢。你今天使我重见光明,把我从黑暗中带导出来。请你让我皈依佛、法、僧。同时,我也希望请你和比丘明天到我家里,让我给你们供养。"

    佛陀与苏纳档达这天的诚切交流,在这一带的各阶层都引起了震撼。一群婆罗门的知识分子都追随了佛陀为师。其中包括了在离车难伽那村的著名婆罗门阿摩伽和他的老师布伽罗萨帝。当婆罗门投皈佛陀门下的人数日渐增多时,一些婆罗门和其他的宗教领袖便难免嫉恨填胸了。

    第93节:鹿子母夫人的哀伤(2)

    他们还在庵没芭娜帝伽的时候,缚悉底曾向目犍连尊者请教当时不同的宗教运动。目犍连为他总结了所有的宗别派系。

    首先有富楼那迦叶的一宗。他的门徒是不信道德礼教的。他们坚持好与坏只是传统习惯引起的观念。

    末迦利瞿舍梨子的信徒是宿命主义者。他们相信一生中所发生的,都是先天注定而不是个人的能力可以改变的。就是一个人在一千或五百年后得到解脱,这也是一早便注定了的,与他自己的努力与修行无关。

    阿耆多枳舍钦婆罗所教的是享乐主义。他相信人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原素所成,一旦死后,便一无所有。他因此认为应该在有生之日,尽量经历世间的享受。

    以迦罗拘陀迦旃延为首的一宗则持相反的见解,属于无因论之感觉论者。他们想念一个人的肉体与灵魂都是永不幻灭的。他们认为人是由七种原素形成-地、水、火、风、空、苦乐、灵魂为独立之要素。生与死只是外表形态因原素的散聚的短暂现象。

    舍利弗和目犍连两位尊者都曾属于删耶毗罗胝子的宗派。删耶教的见解是在某一个情形下的真理未必在另一个情形下也是真的。一个人对环境事物的审察才是最佳的度量。

    尼干陀若提子带导的一群是异行的苦修者。他们不穿衣服,又对所有众生都严持不杀之戒。尼干陀若提子所教的,是一种双重宿命论。他相信宇宙中有两种基本力量-生命与非生命。这一宗派在当时非常受人尊崇,因此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力。比丘们与耆那教的苦行者常有接触,因为他们都是同样的尊重生命。但他们也同时有很多的分歧,因而引起一些比丘与耆那教的弟子时有冲突。目犍连尊者对这派的苦行尤为反对,直斥他们过分极端。因此,目犍连便成为这些头陀特别针对的目标。

    佛陀回到舍卫城后,住在东园。他在这里的访客川流不息。一天早上,鹿子母夫人前来造访。当佛陀看到她全身衣发湿透,便问她:"鹿子母,你曾到哪里去?为何衣发尽湿?"

    鹿子母夫人哭着诉说:"上人,我的孙儿刚死去。我想前来见你,但却忘了带备雨伞。"

    "鹿子母,你的孙儿多大?他因何而死?"

    "上人,他只有三岁,是死于伤寒病的。"

    "可怜的小孩。鹿子母,你有多少孩子及孙儿?"

    "上人,我有十六个孩子。九个已结了婚。我有八个孙儿。现在只剩下七个了。"

    "鹿子母,你是否很喜欢有这么多的孙儿?"

    "当然了,上人。越多越好。如果他们的人数如舍卫城的人那么多,我便不知会多么快乐了。"

    "鹿子母,你知道舍卫城每天有多少人死去吗?"

    "上人,有时会有九至十个的,但每天最少都会有一个。在舍卫城,没有一天是没人死去的。"

    "鹿子母,如果你的孙儿数目如舍卫城的人那么多,你的头发和衣服岂不是天天都湿透?"

    鹿子母合起掌来。"我明白了!我真的不应该想要有像舍卫城人口那么多的孙儿。一个人越是多牵挂,便越是多痛苦。你时常都这样教导我,但不知怎的,我总是忘记。"

    佛陀轻轻微笑。

    鹿子母告诉他:"上人,你总是在雨季之前才回到这里。一年中其他的时间,你的弟子都非常想念你。没有你在,我们来到精舍也觉得很没意思。我们都不知道做什么才好。通常只会在你的房子附近走走,便回家去了。"

    佛陀说:"鹿子母,勤修正法比前来精舍造访更为重要。况且,你来到精舍,也必定有其他的尊者说法。你可以向他们请示修行的法要。法教和导师绝无别异。请不要因为我不在这里便荒废你的修行啊。"

    站在旁边的阿难陀尊者想出一个主意。"在这里种植一棵菩提树,应该会有帮助的。这样,信徒前来的时候,便可以把这棵菩提树代替你的位置。他们甚至可以向它鞠躬,以象征对你的顶礼。我们又可以在树下建一石台作坛,让信徒可以供花。他们可以绕树而行,观想佛陀。"

    鹿子母夫人说道:"这主意真好!但你哪里找来菩提树啊?"

    阿难陀答道:"我可以在优楼频螺佛陀证道那儿取来菩提树的种子。别担心,我会拿得种子,把它栽至发芽,再种成大树。"

    鹿子母夫人感到比较轻快和安慰一点。她向佛陀和阿难陀尊者鞠躬礼辞后,便回家去了。

    第94节:狮子吼(1)

    61.狮子吼

    在同一个雨季里,阿难陀因提出了一个关于缘起的问题,以致佛陀对比丘们宣讲缘生法的十二种因缘关系。

    他解说:"缘起之法理至为深奥。你们不要以为单凭一般言说开示便可以得其要领。比丘们,优楼频螺迦叶尊者能够入正法之道,都是因为闻得缘起之法。我们之中备受尊重的舍利弗尊者也是因为听到一首有关缘起的偈语而入正道。你们需要每一刻都观想缘起之法性。当你们看到一片树叶或一滴雨点时,观想所有令这块叶和这点雨可以存在的远因近缘。你们必须知道这世界是千丝万缕的因缘所互相牵引交织而成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任何生灭之法都是与其他所有的生灭之法相连。一中含多,多中含一。没有一,便没有多。没有多,便没有一。这就是缘起法的奥义。如果你们洞悉万法的性体,你们便可以超越生死所引起的所有烦恼。这样,你们才可以冲破生死的巨轮。

    "比丘们,缘生法的连锁关系有很多层次,大致可分为四类——主因之正缘、增上之助缘、相续无间之行缘和心生物象之攀缘。

    "主因是世法现象生起的必须条件。例如,一粒米就是一棵稻的主因。帮助增加这粒米生长成稻的种种因素就是助缘。在这个例子里,这些助缘包括了阳光、雨水、泥土等。

    "相续无间的行缘是导致物象生起的过程中,潜伏进行着每刻微细因缘相续的因素。没有这不断进行着的过程,又或过程中受到干扰而中断的话,稻便生不成了。所有提及的物象世法都其实是心识所产生的。米、稻、阳光、雨水、泥土等,全都是因心法攀尘所生起的。心所以也就是世法生起的基本因素之一。

    "比丘们,苦恼是因为有生有死才存在的。那什么引起生和死?是无明。首先,生与死都只是心智产生的概念。这些概念是无明的产品。当你们深切透视世法万象之后,你们便可以降伏无明,因而超越生死的概念。超越了生死之念,你们便能降伏烦恼。

    "比丘们,有死之念因为有生之念。这等妄念都是来自有独立个体的'我'这个妄见。有我的妄见来自执取。执取的产生是因为爱欲。有爱欲是因为我们看不清感受的真性。看不清感受的真性是因为我们被困于六根六尘的接触之中。我们被困于六根六尘的接触之中,是因为我们的心并不清澈平和。我们的心并不清澈平和,是因为我们的心有起行动念。心的起行动念,是因无明所致。这十二种因缘关系相互牵引,彼此密切联系。在一种因缘关系中,可以见到其他十一种关系。当中缺少了一节,其余的十一节也便不会再存在。此十二因缘就是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行、无明。

    "比丘们,无明乃十二因缘之始因。幸好观照缘起的法性,可以使我们能够摒除无明,超越烦恼。一个觉悟的人可以在生死之海的汹涛骇浪上跨过,而不堕溺其中。一个开悟的人利用十二因缘之法如同车轮。一位觉者虽住于世而不落其间。比丘们,不要逃避生死。你们只需把自己提升到生死之上。超越生死是'真正伟大者'的成就。"

    在数日后的一个研法会上,摩诃迦叶尊者提醒僧众,佛陀已多次宣讲缘起之法,因而此法可被视为正觉之道的核心教理。他又重申佛陀曾以一撮芦苇来比喻缘起法。佛陀当时说过,世法的存在并非因为有个创物主,而是因缘而生的。无明引致起心动念,而这些行念又再复产生无明,正如芦苇相互倚傍而立。一枝芦苇倒下,其他的就都相应而堕。这是宇宙万象的真相——多从一生,一从多起。我们观察得够深入,便可见到一中有多,多中含一。

    在这同一个雨季,几个婆罗门合谋,意图诬告佛陀与一个女子发生关系而令那女子怀孕。他们找到一个名叫轻斜的年轻貌美婆罗门女子,告诉她婆罗门的急剧失势是因为许多年轻人被佛陀教唆成为他的弟子所致。为了保护她的信仰,轻斜便答应与他们合作。

    第95节:狮子吼(2)

    她每天前来园精舍,都身穿一袭美丽的纱丽,手携一束鲜花。她并不会准时前来参加法会,而只是站在法讲堂的附近等待着信众离场。起初,当她被人问及在那儿干什么时,她总不回答,只是微笑。数日后,她开始有所反应,但也只是说:"我去我要去的地方。"再过几个星期,她便开始给人含糊的答复:"我要前去找乔答摩僧人。"最后,她又让人听到这样说:"在园精舍度宿很是不错!"

    很多人都觉得她的话刺耳。一些信众开始有点怀疑,但都没有提出疑问。一天,轻斜出现在佛陀的法会里。她的肚子明显地隆起来。佛陀正在说法时,她突然站起来,大声说道:"乔答摩师傅!你这么有口才说法,地位又那么受人尊重。但你对我这个被你弄大了肚子的可怜女子却全不理会。我的孩子是你的。你愿意负起你这亲生骨肉的责任吗?"

    众人一阵骚动。每对眼睛都注视着佛陀。佛陀只是淡淡地微笑,答道:"姑娘,只有我和你才知道你声称的是否属实。"

    众人无法再按得住他们的惊讶。几个人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轻斜忽然感到恐慌,生怕别人会打她一顿。她找寻出口离开,但在慌乱中却不小心跌倒。正当她挣扎着想站起来的时候,一块又圆又大的木块从她的肚处堕到地上,正落在她脚上。她疼痛得大叫一声,忙抓着差点儿被压扁的脚趾。她现在的肚子变得平坦了。

    信众顿时松一口气。一些人不禁大笑起来,另一些则对轻斜讥骂。契嬷比丘尼上前,轻轻搀扶轻斜离开讲堂。她俩出去后,佛陀便再恢复说法,就像没有事故发生过一样。

    佛陀说:"信众们,就如光明驱散黑影一般,觉悟之道可以拉倒无明之堵。四圣谛、无常、无我、缘起、四念处、七正觉因、三门、八正道,全都像狮子吼般被宣说过,因而悉破了无数的妄见邪说。狮子是禽兽之王,离开洞穴时,它伸展身体,眺视四面八方。搜寻猎物之前,它会发出如雷贯耳的吼叫声,其他动物无不震惊而逃。雀鸟高飞、巨鳄向水里潜、狡狐也急忙钻进洞里去。就是村中的大象,虽然有彩带装饰和金伞为盖,都被这吼声吓得四处乱跑。

    "信众们,觉悟之道的宣讲就正如狮子吼!邪说为之震惊。当无常、无我和缘起法被宣说时,一向在无明和昏惑中找寻安稳的人天众生都立时醒觉起来。一个人见到耀目的真理时,他会惊叹:'长久以来,我们都抱着危险的妄见,以无常为常,又以为有个独立的我。我们误当苦恼为享乐,视短暂作永恒。我们又错认假的,以为是真。现在是让我们扯下迷惑颠倒的妄见之墙的时候了。'

    "信众们,觉悟之道使人类得以消除妄见的厚厚篷帐。一个觉者出现时,大道便如涨潮的涛涌声般到处回响。潮水高涨时,所有的妄见都全被冲走。

    "信众们,一般人很容易堕入四种陷阱。第一种是对感官之欲的执取不舍。第二种是对狭见的执著。第三种是对正法的怀疑。第四种是有'我'之妄见。觉悟之道帮助我们不堕入这些陷阱。

    "信众们,缘起之法可以帮助解决每一种障碍。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应该时刻观照身体、感受、心和心生之物象的互依互缘之性。"

    翌日,阿难陀在大堂里重复了佛陀的言教。他称这经为"狮子吼经"。

    这个雨季里,很多比丘都患上了疟疾。一些比丘因太瘦弱而不能往外乞食。虽然其他的比丘都很乐意与他们分食,但因乞来的食物通常都有咖哩在内,不适合有病比丘的肠胃。因此,佛陀特准在家众替这些比丘备食。他们会烹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品,如加有蜜糖、乳汁、蔗糖和油等营养材料的米粥。由于这些食物的帮助,比丘们也慢慢康复了。

    一天禅坐后,佛陀听到很多乌鸦的叫声。察看之下,他发现一些比丘正将病僧的食物给乌鸦们吃。他们解释说,当日上午,几个有病的比丘都没有胃口。过了中午,比丘们都不许进食。当佛陀问他们为何不留着食物待明天再吃时,比丘们提起有关不可吃隔夜食物的规条。佛陀告诉他们,以后有病的比丘不用持守过午不食之戒,并说如有一些食物是可以保留的,便可留至翌日。

    不久之后,一位医师从城里到来造访舍利弗尊者。他建议有病的比丘吃一种特别泡制的草药。之后,比丘们的健康便很快恢复了。

    第96节:舍利弗之吼(1)

    62.舍利弗之吼

    雨季过后,舍利弗尊者向佛陀道别,准备到外地弘法。佛陀祝愿他旅途平安,身心都了无挂虑。他又希望舍利弗这次努力的弘法,不会遇到太多的障碍。舍利弗尊者表示感谢后,便起程离去。

    当天下午,一个比丘前来,向佛陀申诉舍利弗尊者待他的不是。他说:"我今天问舍利弗尊者往哪儿去的时候,他不仅没有回答,更把我推倒在地上。跟着,他未有道歉,便继续上路了。"

    佛陀对阿难陀说:"我相信舍利弗不应该去得太远。派一个学僧前去追上他。我们今晚要在陀法讲堂召开集会。"

    阿难陀照佛陀的吩咐去做。傍晚时,舍利弗尊者已与学僧回到精舍了。佛陀告诉舍利弗说:"舍利弗,我们大家今晚在法讲堂集会。一个比丘投诉,说你把他推倒在地上,而且全无歉意。"

    那天下午,目犍连和阿难陀两位尊者在精舍内四处通传晚上的集会。他们说:"你们都被邀参与今晚在法讲堂的集会。舍利弗师兄今次有机会表现他的狮吼了。"

    当晚没有一个比丘缺席。他们都想看看舍利弗尊者如何应付那些对他一向埋怨的比丘。舍利弗尊者是佛陀最信任的弟子之一,因而成为很多比丘所妒忌和误会的对象。有些比丘认为佛陀对他过分信任。他们觉得舍利弗在僧团的影响力太大。一些被佛陀指责过的比丘更认为这是因为舍利弗在佛陀面前道说他们的长短。很多比丘简直觉得舍利弗讨厌。他们不能忘记数年前佛陀邀请舍利弗共分法座。

    阿难陀尊者还记得八年前有一个名叫俱迦利的比丘住在园精舍。他对舍利弗和目犍连的成见就是佛陀也劝他不过来。俱迦利认为他俩虚伪之极,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自己的野心。佛陀曾私下与他细谈,告诉他这两位长者其实非常真诚,所作所为也都是出自一片慈心。可惜俱迦利满怀都是嫉妒和怨恨,对这些话听而不闻。最后,他离开了精舍,前往王舍城找提婆达多尊者,更成了他日后的亲信。

    也就是因为同样的原因,阿难陀尊者起初不肯充当佛陀的侍从。若不是他提出不与佛陀同房共食等条件,阿难陀知道很多的师兄弟也都会对他抗拒。有些比丘就是觉得佛陀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照顾。阿难陀明白,他们这种愤恨的感觉是会使他们离弃佛陀的。

    阿难陀又记得一个来自挢赏弥的调牛聚落村的女子,她名叫摩刚提卡。她因为觉得佛陀没有对她特别关怀而怀恨于心。她是一个美艳的婆罗门。她遇到佛陀时,佛陀已四十四岁。当时,摩刚提卡对佛陀一见倾心,一直想知道佛陀对她有没有另眼相看。她想尽办法引起佛陀的注意,但佛陀只是如对一般人样对待她。长久下去,她对佛陀的爱慕变为恼恨。后来她成为富萨的郁提纳王的妻子,便曾屡次用她地位的影响力来散播佛陀的谣言。她更对有关方面施压,以防止佛陀举行公开的法会。当郁提纳王的一个妃子三昧瓦提成为佛陀的在家弟子后,摩刚提卡便千方百计加害于她。遇到这种种的难题,阿难陀向佛陀建议离开挢赏弥,往比较友善的地方弘法。但佛陀却问他:"假如我们在别处也遇到同样的羞辱和困难,我们又怎么办?"

    阿难陀回答:"再往别处去。"

    佛陀不同意。"那是不对的,阿难陀。每次遇到困难,我们都不应该气馁。我们应该在困难中把问题解决。阿难陀,如果我们实践平等心,我们便不应被羞辱毁谤所困扰。毁谤羞辱我们的人是伤害不了我们的。他们到头来只会伤害他们自己。当一个人向天上吐涎,上天不会为之气结。涎沫也只会跌落在吐涎人的脸上。"

    阿难陀对舍利弗应付目下情形的能力绝不担心。佛陀信赖舍利弗是理所当然的。他实际上是僧团里的贤能长者。在带导僧团方面,佛陀也要借助他的深思远见。他是几部经的著述者,其中包括大象足印经。在这部经里,舍利弗以他的果行所见,用十分创新的角度来讲说四大原素与五蕴的关系。

    第97节:舍利弗之吼(2)

    佛陀进入讲堂时,众比丘都站立起来。他示意他们坐下,然后自己才坐下来。他嘱舍利弗坐在他旁边一张椅子上。佛陀对他说:"一个比丘指控你把他推倒在地上而又没有道歉。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舍利弗尊者合上双掌站起来。他先向佛陀鞠躬,继而向僧众作礼。他说:"上人,一个不修行、不观照身内之体又不留意自己行为的僧人是会把同修推倒在地上而又不作道歉的。

    "上人,我仍记得你十四年前对罗罗的教导。那时他只有十八岁。你教他观照地、水、火、风以培养他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虽然你当时的教诲是对罗罗而说,但我也同时学习。过去的十四年里,我都努力去遵照这教导,而内心对你无限感激。

    "上人,我修习要更似'地'。地宽而广,有容量去接受和应变。不论别人把清香纯洁如鲜花、香水或乳汁等物放在地上,或将肮脏臭秽如屎、尿、血、黏液和痰涎等淌在地上,大地都会平等接受,不执不厌。

    "上人,我曾静思观想我的身心以能更像大地。一个不观照身内之体、不留意体行的僧人是真的会把同修推倒而不道歉便离去。这不是我的行径。

    "上人,我修习要更似'水'。无论我们把芬香或秽臭之物扔到水里,水都会一样接受,无执无厌。水博大流动,有变化洁净的功能。尊敬的佛陀,我曾静思观想以使身心更似水。一个不去观照身内之体、不留心自己体行的僧人是会把同修推倒而不道歉便离去。这不是我的行径。

    "上人,我修习要更似'火'。火能化烧万物。不论是美的或是不洁的,它都会无执著和厌弃。火能燃烧与净化。尊敬的佛陀,我曾静思观想以使身心更像火。一个不观照身内之体、不留心体行的僧人是会把同修推倒而不道歉便离去。这不是我的行径。

    "上人,我修习要更似'风'。风可以载送好与坏的种种气味,全无执著或厌弃。风能改变、清净和发放。尊敬的佛陀,我曾静思观想以使身心更像风。一个不观照身内之体、不留意自己体行的僧人是会把同修推倒而不道歉便离去。这不是我的行径。

    "上人,就像一个'不可接触者'的小孩,身穿破衣、手持烂钵在街上乞食那样,我专意修习不持虚慢和骄傲之心。我试图把自己的心变成一个'不可接触者'的小童之心。我也修习谦卑心,不敢将自己放在别人之上。尊敬的佛陀,一个不观照身内之体又不留意自己体行的僧人是会把同修推倒而不道歉便离去。这不是我的行径。"

    舍利弗尊者本想继续说下去,但指控他的那个比丘已忍受不住了。他站起来,把僧袍的一角拉上来披在肩上,向佛陀鞠躬。合上双掌,他向佛陀承认:"佛陀上人,我违犯了戒条。我对舍利弗的作供是假的。在你和僧众面前,我现在自忏过失,更誓愿永远不再犯戒。"

    佛陀说道:"也难得你肯在大家面前认错。我们都原谅你。"

    舍利弗尊者合掌说道:"我不会对这位兄弟有任何埋怨。我更想借此机会请求他原谅我以往对他冒犯之处。"

    那位比丘合掌对舍利弗鞠躬顶礼。舍利弗也同样回礼。整个讲堂都洋溢着喜悦。阿难陀尊者站起来,说道:"舍利弗师兄,请在这里多留几天。各位兄弟都想有多点时间与你一起。"舍利弗尊者微笑答允。

    现在雨季已过,佛陀便到野郊的乡村里去。一天,他在为伽摩那族人讲道。很多的听众都是年轻人。他们对乔答摩僧人闻名已久,但这才是他们第一次亲见其人。

    一个青年合掌问道:"导师,以往曾有不少婆罗门的教士到这里来说教。每一位教士都说自己的一派学说胜于别的。这令我们觉得非常混乱。我们真的不知应该追随哪一条道路。到头来,我们都失去了信心。我们闻得你是开悟了的大师。你可否告诉我们应该相信哪一套说法吗?谁说的是真理,又谁说的是假道呢?"

    佛陀答道:"我明白你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疑虑。朋友,不论那些言说是很多人重复过的,或是记载在圣典上的,又或是出自人人敬重的导师口中的,你们都不要轻易相信。你们只要接纳那些合符道理、有贤德者支持兼能在修行中带来幸福与裨益的教理,放弃那些不合符道理、没有贤德者支持而又不能在修行中带给你幸福与裨益的言说。"

    第98节:舍利弗之吼(3)

    伽摩那族人请佛陀给他们多说一点。他再说:"朋友,假设有一个全被贪、、痴所奴役的人,他的贪、、痴会给他带来快乐还是苦恼?"

    众人回答:"大师,贪、、痴会令那人的行为带给他自己和身边的人很多痛苦。"

    "贪、、痴的生活是贤人智者所会支持的吗?"

    "不会的,大师。"

    佛陀又说:"又假设有一个依慈、悲、喜、舍而生活的人。他替别人拔苦以使别人快乐。他替别人的幸运而高兴,又会以平等心待人,全舍执著。这种生活会为他们带来痛苦还是快乐?"

    "大师,这种生活当然会替他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欢乐了。"

    "慈、悲、喜、舍会是贤人智者所鼓励和支持的吗?"

    "当然了,大师。"

    "我的朋友,你们现在已够资格辨别什么才是应该接纳的东西了。只要相信和接纳那些合符道理、贤智支持和为你及他人带来裨益快乐的。一切与此等原则违背的都要摒弃。"

    这些伽摩那族的青年都从佛陀的话中得到很多勉励。他们觉得佛陀之道不要求别人无条件地信奉。佛陀之道真正尊重思想的自由。当天,好些伽摩那族人都请求成为佛陀的门徒。

    第99节:一直到海

    63.一直到海

    沿途上,佛陀在阿拉毗村停下来,他和八个比丘在一处公众楼舍内与当地一些居民一起接受供食。用饭之后,正当佛陀准备开始说法时,一个年老的农夫喘着气走进礼堂。他来迟了的原因是要寻找一头走失了的水牛。佛陀看得出这农夫整天都没有吃过东西,于是便叫人给这老人一点咖哩饭,待他吃完才开始法会。很多人都因此感到不耐烦。他们不明白为何要因为一个人而延误佛陀的开示。

    农夫吃过饭后,佛陀便说:"敬爱的朋友,我刚才如果让农夫饿着肚子听法,他一定不能集中。那便会很可惜了。没有什么比饥饿更难受。饥饿摧残我们的体肤,又使我们无法安稳快乐。我们时刻都不要忘记那些饥饿的人。不吃一餐已经不是滋味儿,更何况是几天又或几个星期。我们必定要确保这世上再没有被迫挨饿的情况。"

    阿拉毗之后,佛陀沿着恒河朝西北往挢赏弥去。途中,他停下来观察一块浮木被水冲向下流的情形。指着那浮木,他呼唤比丘,说道:"比丘们!如果那浮木没有被河岸阻顿下来、没有下沉、没有遇到沙洲、没有被拾起来、没有堕入涡流或从内心枯烂,它便可以一直流入海里。这与你们在修行道上一样。如果你们不被河岸阻顿下来、不下沉、不遇到沙洲、不被拾起来、不堕入涡流或从内心枯烂,你们也肯定能达到觉悟解脱的大海。"

    比丘说:"上人,请你详细申述一下。被河岸阻顿、下沉又或遇到沙洲是什么意思?"

    佛陀答道:"被河岸阻顿,就是被六根六尘所纠缠。如果你们精进修行,便不会为六根六尘互相接触所产生的感受而缠缚了。下沉的意思,就是成了欲念和贪求的奴隶。它们会剥夺你应该用在修行上的精力。为沙洲所阻碍,就是为了私欲而忧虑,永远只顾追逐名利而忘却了以觉悟为目标。被人拾起来的意思,就是迷失自己于散乱之中,与损友虚度时光而不事修行。堕入涡流,就是为五欲所困。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从内心枯烂的意思,就是过着虚伪的生活,欺骗僧伽而同时以正法来达到自己的欲望。

    "比丘们,如果你们精进修行而不堕入这六个陷阱,你们便必能证得觉悟之果,如那片浮木可以毫无障碍般流入海里。"

    佛陀在说这些话时,一个路过的牧童也停了下来细听。他名叫难陀。他被佛陀的话感动得即时走过来,请求佛陀收他为徒。他说:"导师,我很希望能够像这些兄弟一样,成为比丘。我想追随精神之道。我答应一定会全意学道。我会避免被河岸阻顿、下沉、被沙洲障碍、被人拾起来、堕入涡流或从内里枯烂。请你接纳我为你的门徒。"

    佛陀很喜欢这个少年清朗的面容。他知道这个少年虽然一定不曾上学念书,但却是个勤奋能干的小伙子。佛陀点头以示同意,并问他说:"你年纪多少?"

    难陀回答:"大师,我十六岁。"

    "你的父母在世吗?"

    "不在,大师,他们都死了。我没有其他亲人。我只替一个富主看顾水牛,以能有栖身之所。"

    佛陀又问:"你可以一日只吃一餐吗?"

    "我已经有很长时间这样做了。"

    佛陀说:"正规来说,你是应该到二十岁才可以加入僧团的。一般人未到二十岁,是未够成熟去适应过出家的生活的。但你很特别,我就让僧团今次破例吧。你就以沙弥的身份来修行四年,再正式受具足戒。回到你顾主那里放下水牛,并请他批准让你离开吧。我们在这里等你。"

    少年回答道:"大师,我想没有这必要了。这些水牛都非常懂性。它们是可以不用我带领自行回到牛房去的。"

    佛陀说:"不,你一定要自己带水牛回去,并向你主人请辞。"

    "但我回来找不到你们怎么办?"

    佛陀微笑。"别担心。我答应你,我们会在这里等你的。"

    难陀把水牛带回牛房时,佛陀对缚悉底说:"缚悉底,我会将这少年交给你照顾。我相信你一定会很清楚怎样带导和支持他的。"

    缚悉底合掌微笑。缚悉底尊者现在已三十九岁。他知道佛陀为何要他指导难陀。很久以前,佛陀宣讲看顾水牛经,都是因为认识了当时像难陀一般也是牧童的缚悉底。在修行道上,缚悉底知道自己可以好好地带导难陀。他又知道他的好朋友罗罗尊者也会从旁帮助他。罗罗现在三十六岁。

    缚悉底的弟妹都已成家立室,有他们自己的家庭。他们从前住的茅房早已不存在了。缚悉底回忆起一次与罗罗回优楼频螺的造访。那是在卢培克婚后移居他乡的时候。那时,芭娜和媲摩仍是相依为命,以卖饼食为生。缚悉底和罗罗两比丘步行至尼连禅河。缚悉底一直没有忘记他给罗罗的承诺,要让他一尝骑在水牛背上的滋味。他向在岸边放着水牛的小童呼唤,着他们帮忙把罗罗扶到牛背上去。最初,罗罗有点犹豫。但跟着,他便脱下僧袍交给缚悉底。罗罗被这巨形动物的温顺所感动。他与缚悉底分享了骑在牛背上那逍遥的感觉,又告诉缚悉底,他很想知道佛陀看见他这个样子时的反应。缚悉底微笑。他知道如果当初罗罗留在释迦国继承王位,他必定会错失这次骑水牛的滋味。

    缚悉底的心神回到目前一刻的时候,刚好难陀也回来了。那天晚上,他替难陀剃头,又指导他怎样在穿袍、持钵、行、立、坐、卧时,都要做个专注的比丘。难陀为人成熟勤恳,因而缚悉底很乐意教导他。

    缚悉底回想起几年前,有十七个青年加入竹林的僧团。最年长的一个才十七岁,名叫优婆离,而年纪最小的只有十二岁。他们全都来自富有人家。最初,是优婆离请求他的父母让他出家成为比丘。当他的父母批准后,他的十六个好朋友便相继要求他们的父母让他们也成为比丘。加入僧团后,他们便要依照僧律,每天午前一食。第一晚,最年轻的几个男孩饿得哭了起来。当佛陀早上起来,询问为何前一夜听到小孩的哭声时,才知道有比丘纳了这些小童入僧团里。佛陀说:"从现在开始,我们只可以接纳二十岁以上的人加入僧团。我们不能期望小童能过没有家庭的僧团生活。"

    那些男孩虽然可以留下来,但佛陀让十五岁以下的多吃一餐。他们后来全都成为正式比丘。缚悉底突然想起,当时年纪最小的一个,现在都已经二十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