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空性正见
    实用主义学正见

    二麻子

    佛门各大宗都有自宗见,分别阐扬正法,如集诸宝珠光辉灿烂。学佛人如果都能如佛坛几位高手般真懂自宗见兼通他宗固然最好,只是要真通自宗恐怕即使穷其一生精力也未必人人都能做到,更别说兼通他宗了。怎么办?对一时无力通诸宗的佛友,麻子建议,不妨先实用主义一阵:首先建立个“够用”的正见,再努力契入空性。契入后,再回头看各宗见,体会其不一不异。如此,虽不能在细节上把各宗都搞得烂熟,却可一通百通地掌握各宗之要领,并可大略体会各宗的殊胜方便。更可进一步校正自己的见与行。麻子当年学数学,就用个类数学的比方。

    如果将真如比为三维空间中的一个点,一切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全体,就是这空间中的一个二维平面。不幸,真如并不在这个平面上,亦即,语言文字逻辑思维无法完全表达真如。所有实证的大德都挣脱了这个语言逻辑平面的限制。所谓开始契入空性,就比为行人挣脱这平面约束向真如前行。

    初学时都是在思维逻辑的范围内学正见:向真如在思维平面上的投影点逼近。实用主义的关键就在于,你不必真的一定先要走到那个投影点后才可以向平面外跳。当然,离投影点太远更不行,你会彻底搞错还自以为对。各宗见如果只在思维心程度上看,都是在投影点很近邻域内的点,他们相互之间看上去相当不一样,但距真如的距离是几乎一样的,所以无分高下,都属于佛门正知见。故尔,如果陷于在思维上比较各宗见的细节──那可能穷一生不得出──难以得个正确结论。同时,离切身契入真如仍是大有距离。所以,正见在思维上建得差不多时,最要努力的方向是契入真如,而不是思辩各宗。

    投影点是哪个?麻子个人看法,就是应成派的表述。真如本离两边,强要用语言道,最不出错的就是应成派的否定性表述了。但否定性表述也有不便处,一是难借此直接契入,二是未契入的学人难免会用能所心作攀缘:既然这个不是那个不是一切都不是,那就是没有!断见就这样暗暗埋下了。要知道,未契入空性的是行人的多数!许多大师有鉴于此,乃设法校正。但限于语言表达,只有一法:增益。(对否定性表达再减损就落断了!)但凡属增益,在语言上就有落常见的嫌疑与倾向!

    增益又有两种增法,向染处增和向净处增。向染处增的例子是八识阿赖耶缘(源)起说,向净处增的例子是如来藏说。尽管此二说从一开始就反复否定八识和如来藏的“实有”,但因增益了,总不免会受到“执有”的批判。现一般人中,愿接受如来藏说的人多,小心,要仔细鉴别,很容易落常见的。想想,为什么对因缘诸法我们非要安排个“源头”心里才舒服,这就是我们心中潜藏的常见。这个源头又从哪来,岂不又需有源头?非有源头不可,与基督教何别。如果因我心中的常见而喜欢接受如来藏或阿赖耶说,那是吃错药了,应学应成见!如果为破断见或用来补应成表述引导后学的方便,那就很好。

    然而,诸说之间距离实际远远小于从思维到实证的距离,抓了芝麻扔了西瓜是不聪明的,此时应努力力行以突破思维限制。如何突破,各宗有不同的方便,麻子难以代说了。

    回头说到各宗的大师,他们都是深入实证的,并深知文字本身无自性。对真如空性,说有说无都不对,但也不一定错,全看说法应机方便,以助学人菩提道上前行为目标。大师们之间并无本质性争论。本质性争论是与外道进行的。后人不能深解而生争论,有利有弊。利是争论本身常有助学人深入正见,弊大家也都看见。金顶兄说,会家子之间争论,大战三佰合难分胜负,外行间争论如鸡同鸭讲不得要领,说得很好!

    再,慈悲与智慧为菩提道行人的两足,不可缺一。几位都是正式密教弟子,菩提心的教法定不比麻子知道得少,这次就不讨论了。不可不提的是,菩提心教法是最直截无副作用的,安全可靠。

    几处细微见上的差别

    二麻子

    1、普特嘎罗于轮回之中以何为“载体”。

    此问题自部派时期就争论不休。然而,此非正问!问此问者,实际已将“自性见”潜藏为前提了。轮回无需特定载体,轮回无根。如同一切万法显现,并非需要某个“起源”,也非空性别生显现,而是为空性本具显现。轮回中的“个体”究其本质,只是妄执少分显现为我所成。无自性!这有点象大海里的一个浪峰,在海里相对独立移动好像是个“个体”。然而学流体的人都知道,其实这浪峰是大量子波的迭加,在传播中,任一浪峰都会消失,特别在波列的前方更显著。浪峰无有独立存在性,却看似独立,有相对独立的作用(在海边被浪打时,这点特明显)。

    2、“空”何意?

    这是词义问题。有些人用“空”这字时,说的是“没有”。特别是指与“有”相反的“没有”。然而佛陀教法之“空”不是指这种没有。楞伽经中佛说七空,对此种“没有”的“空”痛加批判,称其为“凡夫恶取”,菩萨当远离。所以很多人包括麻子提到“空”时多用“空性”以标区别。

    3、两分说。

    限于言辞思维,各宗说空性时,多有不得不分成几面来说的现象,例如,说为三分:体相用。闻者当小心,分几面来说并不是意味着空性是由几分(如三分)拼成的。如说手,需说手掌如何,手背如何。但手并非手心手背拼成。手心手背不二,只是看的方向不同。空性亦如此。如果学人下意识地隐藏了几份拼成,其实说明了见尚未准,细心行里常断不净。

    4、“缘聚则有,缘散即空,空得要全无所有,才算彻底的空。”

    此见显著偏断。

    5、“业果不失,纵经百千万劫亦不能断又如何解释?若承认其不断,则此中必有一物为业果依托之处”

    此见显著偏常。不断为相似相续,不需别有依托处。见1。

    6、涅槃寂静。

    此寂静绝非“什么也没有”,而是当一切显现时,本来无生,欲污染即不得。就连偏真涅槃也并非什么都没有,果真什么都没有,诸佛何能放光促其回入菩萨道?然,偏真涅槃时因缘被伏,无有明显的因缘法现行。

    7、身解脱与心解脱。

    心尚若彻底解脱,身必解脱,身心不二故也。身尚若未能解脱,心必未曾彻底解脱。这不是说大德们没证量,只是所证未能与佛齐。然而,何谓身解脱?留下普通BODY就一定未解脱吗?

    8、因缘所成法外,什么都没有。

    有无是因缘法,在因缘法外谈有无根本就是妄想。佛讲缘起性空,不说缘起外“没有”。

    且不谈真如非没有非实有。只这“无明”,由什么因缘所成?这问题相当复杂,但用破析空方法,如桌子是由木板、木条构成,木板木条是纤维构成……,是没法说明无明的。

    9、非缘起的是有(胜义有?)

    这不是胜义有吧。非缘起就不能谈“有”“没有”。真如超越有无,为“有”“无”及其折衷平衡所不能准确表述。对偏断者,谈其非“没有”以矫正,看上去象说有。对偏常者,谈非“有”矫正,看上去象说“没有”。甚至无明都已超越于有无对立等概念,是胜义有?

    10、目的叫你对诸法不要执实,不是破诸法之存在。

    将“存在”两字改为“显现”,可能表达得更准些。

    11、谁成佛。

    如来非来非不来,佛非成非不成。麻子只愿修学解脱一切众生之道,愿一切众生示现成佛。

    12、敦珠法王所判内外中观见。

    于内中观,了义中观部份绝无错谬。然于判应成,他空二宗时,所举的应成,他空见恐怕是学这两宗见没能学准学透,无有深入实证的学人所持的不准确见(相似应成,相似他空)。二宗大成就者们的真实见未必能为语言所尽。真对上他宗大成就者,大概就会如金顶兄当年所言:大战三百合,不分胜负,回头一看,原是一家,游戏而已。然而,对自他宗未透学人,敦珠法王之判教大是良药。

    麻子管见,不准确处,多多指正。

    空性正说与细微常见的不同

    Lzz:

    什么是“空性正说与细微常见的不同”?

    二麻子:

    见楞严经,阿难问佛正见与真常外道之不同。

    Lzz:

    佛在楞严中说的正是我要认同的。麻叔,照您所说,我们在此所讲的真心自性,都不是真心自性,只有每人自己所悟的才算是真心自性。我也是不认为我们现在所说的就是真心自性之“体”。我也并未说无念或无分别念与无念就是真心自性。依渐法次第,这种非真却“似”的状态是一步一步逐渐经历的。在成道前所经历的境界都非真如自性,如佛教与外道共有的四禅八定,每个层次都有个境界。其实还是处于未见真心。佛就是给阿难指出了这一点,告诉他那些都不是“真心”。观心兄讲的“常驻法性”,由于我不太懂各种名词,也不知道他所指的“常驻法性”是否他把它当作楞严经中佛所指的“真心”,还是真常外道之各种定境,是他们修炼的最终目的还是一个阶段。若是最终目的,即:认定常驻法性为般若实体(或无上正等正觉,或真如真心佛心),那么他必定是外道。若是一个阶段则不敢断定其不再向佛性前进。也许是他还认识不清,希望大家帮助他。

    再明确一下我讲过的名词:前几贴中我所写的“真心”一词,都不是指最终的“开悟,空性正说,般若,无上正等正觉,真如佛心……”,为什么?因为那不可说.可说的都不是真的。只有自己悟到的,才是真的。佛在楞严经中开导阿难也并没有明确的告诉他“真心”的定义。只是以否定和比喻来启发阿难.让其自己证得正觉。若阿难“根性”再大些,当即即可开悟。

    我所讲的断念是一种修行入定的方法。是手段,非指目的。虽与外道共有,但依佛法是在不断自我超越中的。我在探讨它的可行性.与外道共有的法并不一定就只是外道法而不是佛法吧?

    二麻子:

    Lzz兄;您还没抓住POINT。现在还谈不到“悟的”,都是说的。但就在说的想的范围内,也还大有毛病。这是老错亦云不许你的原因。

    不管怎么,只要你心中暗藏“实体”“实有”“恒常存在”之类的概念,哪怕起名叫“般若实体”、“涅槃妙身”、“真心”“佛”都没用,还是真常外道!你在此混扰不明是“见”不够的表现。空性正说是没法几句话就表述得清的,否则佛早告诉我们了。都听说过“非空非有”。但晓得“也不是空有的折衷”的人就少些了,能表述“超越有与没有所能表达的范围”就再少点……

    所以“见”,要花时间校正。别期望一下就能对,但也别停下。看,亦云老错都是菩萨心在陪您练哪。

    断念一法,没人在说你对错。见如错,此法没法让你对,见校正得差不多了以后,此法可以大大有利益啊。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性一切心”:你心、我心、佛心、众生心同起现于空性,哪有你的“自性”、我的“自性”你的“真心”、我的“真心”这些东西?在知觉上打转就更离得远呢。“而自无体”:千万别再偷偷以为是有个什么“存在”。然而却清净妙净明彻,遍照无界。真如XUE兄所言,这已明明白白说出来了:百草头上,明明祖师意。

    Lzz:

    就是不可说!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是以心传心。为何佛祖不用一句话告诉他?

    二麻子:

    语言有用也有限。有人能从语言下悟入,但不多。历史上言下顿悟的总共也没多少个。而且其中好多还是苦参多年后,准备工作做足了,才能在言下顿悟的。顿悟与渐修根本不矛盾。执于顿悟可就麻烦。

    看过麻子楼下贴子吗?吾兄不用花二十年来确定自己是不是有言下顿悟的根器吧。

    细常断

    博为:

    回答麻叔,请麻叔不容人情,直指错谬,给大家都受益。本清净是指真如不变,不变随缘;真如在理上讲是中道不二,无自性的理体。在事上讲是本觉。本觉本身也是无自性的,不落二边的,其体是空,其性是明,其用是显现。觉明为咎,而有无明,明与无无明不二,有无明而有阿赖耶识,也可说阿赖耶识依本觉而有,故说阿赖耶识其体为本觉,亦称如来藏。

    二麻子:

    挺好的。嘿嘿……只是都是书上的。不变随缘,照理说,最多讲“本无垢净”。讲本清净实际上是有所增益。初学时如此说无妨碍,久后当除此.你该不该除了?不除容易沾常.除非你每次提到本清净时,都想一下这是不垢不净。

    理体二字,自古大德就用。不过麻子个人,宁可不用这词。因为这两字给人望文而生的义,类似“规律”。若如此理解,就沾细微断,将来学宁玛见,会有点麻烦.然而用之破细微常见,倒有用处.法性包括了规律,法性不仅仅是规律。

    老兄这几句里,粗常断是避开了,细常断却好像都在。嘻嘻。

    觉明为咎等语,建议算了,绝对是抄的。嘻嘻。继续努力了。建议,修定。否则这里难以深入。

    得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

    江边有鸟:

    谢谢指点,能否大概地说一下“第一义空”、“缘起性空”、“自性空”的异同。

    gentleLion:

    仁兄此话题本是大话题,实非小弟一二句能说清。

    最根本的差别:缘起性空从缘起角度解空,如中观所说,不常不断,不有不无,不自生不他生,解诸法无自性,一切如幻不可得。但终归还属意解,潜在执着仍未断尽。不自觉一切法唯心所现,仍然颠倒于六尘缘影。

    自性空是自性离一切相,故名空。这里有几种差别:

    1、初见自性者,证自性离一切相,得无边清净之中道心,能不著相,舍诸攀缘,守清净本体,这时读般若部经典能信解,生种种喜悦,能解心经所说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之义,初见首楞严定,不依文字,而以心印;如是渐渐习气转,了然一切法不离自性,初见大圆镜智,一切法皆如镜上影像故平等,初见平等性智。但无明仍未破,离真正的见性(见不二之佛性,不是见自性之义)还有距离,习气妄想坚固故。能所见未破,诸法实有见嘴上说破,潜在却执着;此时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解为“诸法即是自性,自性即是诸法”,不知诸法与自性仍为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也就是说诸法“有”见及自性“有”见仍然执着,而未自觉是识心分别计度,所以根本无明还未破。有情与器世界仍作差别想,有觉性无觉性差别想等等。算明心,但实未见性(见不二佛性)。但是由首楞严定故,趋向中道心故,妄想歇,习气渐转,日久垢尽,成功在望。

    2、习气转到一定程度,量变造成质变,无明顿破,识蕴幻化破灭,如梦醒来,始知为何虚空粉碎,地实无半寸土,无量劫以为妄想执着,色作色想,香作香想……五蕴六尘破灭,无能无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需解,不需说,当下明了,此时方明如何是不二佛性,何为实相等等,诸“有”实不曾有,有无均幻化,从心底彻头彻尾地觉悟,这个很关键。远离颠倒妄想,什么心、自性、觉性通为妄想执着产物,所谓颠倒是也。这时的空才算是证得第一义,证法无我,才算真正吻合心经之义。合圆觉经所说。

    这个小弟还未证到,随便说说,供您参考。

    总之,依小弟所见,唯心直进,靠明心见性,依首楞严定,渐转习气,打破根本无明,彻悟不二本性(暂且这么讲),是非常便捷,非常安全的一条路。

    二麻子:

    好好好……

    狮兄这是越来越深入细致了。好好。

    自性一段,麻子愿在这进一步强调一下其当仔细处。麻子个人(我执)不很喜欢这词,因其助人多,坑人也多。多有人于此望文生意,胡思乱想一通。狮兄此处之表达,属正说。麻子要补充的是,这地方,不会的应迅速学会。会了的要迅速放下。如果用舟喻佛法的话,这狮兄所说的自性一段,大约象上船的桥板。等上得桥板当然离舟近了。但若不离开这桥板,就上不得舟。不但自己上不得,可能还挡着别人。

    颇有人以此处为究竟者,并以此教人,实让人哭笑不得。说它不好,它实能领人几近上佛法正途。但若说它好,却又停在这没上处。

    故,麻子看法是,我等初学佛人,当自强不息。“有佛处不可留,无佛处急走过”,“得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

    至于过了此处是不是就到圣智第一义空,麻子看法是还没到。有那么多菩萨早过此地,未达如佛陀之圆证。路正长,利益众生是当其时。

    嘻嘻,与狮子老虎等共勉。

    病去如抽丝──致雨轩

    彻底空不是扔掉所有东西,也不是不扔所有东西,但更不是时人以为的自由自在什么都不修──那是自由随业轮回。

    但要体会这个彻底空,人要先尽全力把一切都扔掉:能扔的扔光,扔光就现了。扔不光,就没法悟。一般人用思想扔是扔不光的,好的禅定有助于扔。

    真能扔光,再拾起来就不一样。所以叫大死才能大活。

    别急,胖子不是一口吃出来的。您该在更基础的地方先多下点工夫。只要保持向前努力,这些问题将来能解决,但眼前还不行。何以见得呢?

    在回麻子的贴上您口口声声说是同一意思,不过麻子看上去意思大不一样。您回亦云的贴可是直说了。说实话,自佛门有了“离四句,绝百非”的成语后,能敢直接硬犯这四句的人还真不多,但您那贴可以说是四句的标准典型。雨兄,这反映两事。一是雨兄实话实说,没藏着东西,是真心想学佛,这是大好事。有此心在,终有突破之时。二是雨兄没能多看书接受些前人的经验教训,只凭自己乱撞,多走了不必要的冤枉路。

    为今之计,先补基础为上,补正知见是其中之一。否则这样乱闯只是白化力气。

    老话,病去如抽丝,急不得。四句是能所对立,和单用思维去解决(调和)能所对立的常见(病态)结果。原因是思维本身建立在能所对立基础上,怎能超越?要真的超越一下,才可说得个入处。

    雨兄,你其实在思维层面观察得已挺细致的了。无明以下能所已立,心(凡夫心)确象你说,非有即无,无非有无而已。要向上走,就得在“心行”上真得超能所。你突然得“空”,空怎能得?你是误以“空空如也”之相为“空性”了吧。佛经讲的“空”可不是这东西。说句好像难听的话,空根本就不是东西(相)──这“相”包括了“空相”,即“什么也没有”相。

    基础先从两处下手(假设你已皈依,受五戒),一方面,象LAOP,祁家的等人一样,把“正见”先掰一通──不为得什么,先把用思维心能排除的错误先清理一下。另一方面,学禅定,由“止”学起。这是能说的显法。更有秘密方便,就缠住金顶,由他看你基础相机教你。

    关于“悟”与梦中梦谈

    梦兄好学,麻子只好现丑。下述只是一管之见,别当定论。

    先讲悟,梦兄认为“悟是明白的意思”。作为通用语义,梦兄没错,作为佛法专用语义,非也。哪里不对了?得先看到“明白”两字隐含了个对立:你,主体──明白,动词(作)──什么东西,客体。这不是语法,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通用模式,人类(除极少数圣人)都不能离开这种能(主)所(客)对立,语言就更在其中了。

    佛法的“悟”是指修行人打破了这种对立。对立一破,就谈不到通常意义下的明白不明白。而建立在对立之上的认识,语言也无法明确表达这种悟。所谓不可言,是说“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不是说不可讲话。

    突破能所对立不是件容易事,禅宗称为“关”。如果说:“对没过关的人谈过关无用,对过关的人谈过关亦无用。”则不准。应说:对没过关的人谈过关有用,但意义不明;对过关的人谈过关意义明,但不重要。

    至于“物我不二之境”、“无形无相之境”、“可体验不可言之境”都是“境”,即主客的“客”,都不是真悟!

    所以,多数误解来自于望文生义,二麻子自己也是常犯此病。人吗,都觉得别人的意思就是自己理解的意思,结果是大家都鸡同鸭讲,还觉得自己理直气壮──糊涂账而已。

    上贴也是语言文字,当然不可能全讲“明白”,但愿于梦兄增加理解小有帮助。语言还是有用的。佛陀当年也不得不借语言来向人类讲法,却又称“四十年未讲一字”!佛所说“我法如标月之指”。意谓法是借假而用。佛法确无“止境”。

    但真正的“悟”却不是“境界”两字可表──远远超越境界。“境界”仍未离开“相”。

    对“悟”一事,在思维所及范围,梦兄所解已差不多到底了。但若梦兄是实修的佛门行人,则大有待商榷处。实修与思维解毕竟不是一回事。

    “梦中梦”──吾兄名字很有学佛的味道啊!

    破除串习错觉可借精妙的有为法去做

    假123:

    我觉得最近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不落有、不落无、不落有无。不落有无也不是。因此不思量,不思量也不思量。懂得了即有(空有)、即无(空无)、既有无。想与无想无区别。一定是“明”,所以一定不是“明”。(不二。远离是非,却不另有体性,无性故)想与无想有区别,因为牛马不相及。说无区别是说梦话。具体来说,虽然千说万说。明白了“舍”是现在修行的重心。明白持戒修善因果与空理是一回事。还明白了我说了一堆废话。本来不打算说,但麻兄是过来人,敲打敲打我也可给别人做个参考。

    二麻子:

    一样不一样要看站在哪里说话。但不管想不想,明没变过。不能体会是因长劫妄执串习造成的错觉。破除这种串习错觉,却可借精妙的有为法去做。不是不做自会了的。止做任灭四病中,对初学人,任病最恶。相反,对初学人,做不是病而是药。

    从明不变来说,想不想一样。从凡夫自觉不自觉来说,当然不一样。否认此差别相对修行是无有利益的。

    “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不动摇”。缺哪一半都不是如来。

    补一句……“不思量”不是简单通过“我不去想”能达到的!用“不去想”试图达到不思量,实际上偷用了“彼彼空”见,当然成不了。禅门有言“思量个不思量”漏了点风声:非思量非不思量的这个“不思量”是用有点象“思量”的方法契入的。但并非一般人想的“思量”法。

    真要具体说,一是很难表达清楚,二是不易公开说。这也有禅宗传统为旁证:“官不容针,私通车马”。所以,要想知道这类关要的核心,多少得靠机缘,而首先要自己准备好基础。否则,真有人说,也会误解的。

    时人常对“心即佛,佛即心”大有误解

    PATRICK兄所说要点有三:“释迦以三皈五戒立教;明心见性为修炼;六度万行为工夫;功果圆满而成「佛」”。既然如此,如何‘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心即佛,佛即心”

    请小心,时人常对“心即佛,佛即心”大有误解,落常见。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更准确些。到底如何“但用此心”?能所对立不除就不是“但用”,能所破时就知如何“直了”。佛法中慈悲智慧都在这了。只要有能认识的心和被认识的境界,不管那境界是什么,都还不是悟,最多是善境界。古时佛门有个大修行人对其内圈弟子讲了句笑话可参考:“仅知用心者其笨如猪,不知用心者其笨过猪”。望吾兄能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学佛到您这程度,大致说是已知万法归一,不知一归何处,著了点常(有)见(作为学佛人经历这是个阶段,是常常见到的)。哪里是兄的常见?“万法皆由自性生”。那自性是什么?佛法讲“自性空”,反对“自性有”,PA兄心里在这点上是有还是空?麻子感觉是“有”,当然麻子可能没感觉对。不识自性(空)修法无益,那空字被略掉,多少人误解了!

    明理修真是我们共同选择的路(道),将圣人的见解融入自身的修学是真修的必要基础。

    显密不一不异。不异者,同为佛法,同为众生解脱之航船。不一者,方便大有不同。然无高低之差。

    一合相即是不可说

    一合相即是不可说……佛还是说了。所以不是不能说,只是说就带着毛病。佛门不讲“一”,只讲“不二”,就是因此。绕开行吗?有人行有人不行。不行的人如果只是绕开,这结总是没解开,将来还是有隐患。

    何为一合相?即无所不包是也。既无所不包,则不“存在”!为何如此?因人云所谓“存在”者,必有不同于彼者方可,非有对立不同,不能言存在。杯子之“存在”,全赖与桌子书籍等环境不同。一合相无不同可比,则欲置“存在”概念于其上即不可得!然,一合相既无所不包,又不能言其“不存在”。如此,一合相即超越“存在”、“不存在”之所能描述。

    复次,一合相亦非言语所能描述。言及一合相时,言者实已置“一合相”于“所”上,故言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仅名一合相而已。

    然而,非文言无以载道。既强说之,还望读者知此仅为文言。若能借此跳出能所去,方可略尝一合相味。当小心的是,即使心包宇宙,也未必是一合相。凡尚有细微“存在”的感觉在,即未至一合相。凡有“不存在”感觉在,也未至一合相。一合相者,无能所,无中心,无方分。以华严帝网描述,也仅是近似,好比数学中用无穷有理点逼近实数连续统,近虽近也,是尚非是!

    凡夫思维心的极限

    圆觉经的话,“以轮回心辨此圆觉,彼圆觉即同轮转”。

    注意,轮转的不是圆觉而是“彼圆觉”,即凡夫心里想的那个“圆觉”。这个问题明显显示了凡夫思维心的极限。

    具体点看呢,麻烦很多:缘起非缘起,存在不存在,恒常不恒常,全是对立的二见。带着这些二取见别说测度圆觉了,连无明也测不明白呀。

    所以,只要知道,分别心的能力到此为止,也就凑合了。

    顺道回忆一下哥德尔定理:任意公理(逻辑)体系内必存在一个不能判断真伪的命题。嘻嘻。这就是二见限制的表现。

    远离“彼彼空”

    “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当远离。───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学佛人小心远离彼彼空呀。此空为凡夫妄执,若以此彼彼空为佛法空义,其谬也大兮。

    如何是彼彼空?所谓与“有”相对者,说白了,就是执实的“没有”。以为空就是“没有”,嘻嘻,就要断灭因果了。

    因果显现断灭得了吗?

    佛法空性是离两边的。死缠在平日的“有”、“没有”两分中放不了手,就难有出头透气的时候了……

    问这问题,其实已漏出将空性当对象(所)来看了

    问:看禅刊上你的《观……》一文,你在讲护持的一段中说:“目的和做法是保持对空性的直接体验”,请问:“这里的空性是指能所双亡的直接体验,还是指缘起性空?

    答:老兄,这两个如果还是两个,那就只剩一个理解的“缘起性空”了。也就谈不到护持了,学吧。嘻嘻……

    问:你的答覆还太简单了一点,还是再说得详细一点好吗?

    答:还能怎么说?那就不是两个。想成两个,就是对空性还没契入……还得用功。问这问题,其实已漏出将空性当对象(所)来看了。这就是能所,就没破。

    无明是从哪里来的?

    此问无有“令问者满意的”答覆。

    此事象梦中人要想知道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怎么能?除非醒来。但醒后又无有此问题!

    此病人人都犯,麻子不例外,也折腾过好久。

    神通是不是因缘法?

    嘻嘻,你只要学习/复习一下因缘果法,也就没这疑问了。神通是不是因缘法?是。那就需要因缘凑起才能显现。因缘只在活佛或大成就者那边吗?不是。这些因缘无疑与“看者”有极大关系。看者这边因缘不足,这些神通也是没法显现的。

    比如象你我的福报心态,假若现在能看到本师释尊,你我会看见什么样子,丈六金身?不会吧。大概不过是一位老比丘的样子。

    神通神通,一定是因缘不容易凑起才叫神通。容易凑的,可能是,这个这个,饭局了……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