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归敬颂
    归命尽十方,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等。

    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

    【要义】四句一颂,共三颂。颂在梵文称为伽陀,我们称为颂,又可称为偈。和这相对的,叫做长行。颂相当于韵文,长行相当于散文。

    这是说马鸣菩萨述作本论时,先以虔敬之念,表白归依佛、法、僧三宝。前二颂正言归敬三宝,后一颂说明其理由。序分大别为归敬序、缘起序、大纲序、发起序四种。可知今相当于归敬序。

    所谓归命,梵语曰南无。南无的译语,据说有十八种,然通常都用归命。《义记》中关于归命提出二释:一释,“归”乃趋向之义,“命”者己身之性命也。即人生最贵重的是自己的生命,今将此生命全部奉献于三宝,乃表明至诚的衷情,告白绝对的信仰。二释,“归”乃敬顺之义,“命”者诸佛之教命也。这是信奉服膺诸佛的教示禁条的意思。宗密的《注疏》中又提出一释,说“归”者还归也,“命”者众生的六根也。就是说众生的六根还归于一心的本源。吾人违背一心的本源,则进入迷界,成为凡夫;随顺一心时,即进入悟界,成为佛陀。这一心即不外乎三宝,故还归于一心,即表明对三宝崇敬之至诚。蕅益智旭的《裂网疏》中也提出此义。十万者,即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的十方,意即无边的空间;举无边的法界,同时摄无限的时间。即横遍十方、竖彻三世之意。这“归命尽十方”五字一句,也关连于佛法僧三宝,就是说归命于无边无限的三宝。

    “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即佛宝也。在法、报、应的三身中,是报身、应化身的二者。法身摄于其次的法宝中。所谓“最胜业”,是说佛陀心口意的三业最为殊胜,胜于小乘,在大乘中也胜于因位的声、缘、菩的三乘。“遍知”者是佛的意业。真知即如理智,遍知心真如门恒河沙数的功德。俗智即如量智,是说遍知心生灭门缘起的差别。此真俗二智,称为如理智和如量智,无分别智和有分别智,平等智和后得智。真智依照事法中的理法,俗智依照理法中的事法。二智圆满,称为遍知。“色无碍自在”者,是佛的身业。佛的色身,自由自在。例如所谓大小无碍,即欲大就大,欲小就小,或现示丈六小身,或现示法界无边的的大身。又如所谓互用无碍,可用眼闻声,可用耳见物,即六根相通。俗谚云:“目能言如口”。迷者尚且如此,何况觉者。又有所谓事理无碍,即事和理互不相碍。又有所谓应机无碍,即若有所化之机,则顿遍十方,然不须分身。所谓“救世大悲者”,是佛的口业,即用无碍的辩才和无尽的大悲来摄化一切众生。所谓世,就是世间。在正觉、国土、众生的三世间中,现在是众生世间。所谓救,是如来的大悲。所谓悲,在众生缘、法缘、无缘的三缘中,现在是无缘。所谓无缘,即忘记了所缘的众相,而发生悲心,三缘之中,此为最胜,故曰“大悲”。这是举示身口意三业的功德之胜,以标明佛陀。

    所谓“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即法宝是也。先说“及”字,这字有相异和集合二义。相异者,表示前面的佛宝和现在的法宝有区别;集合者,表示崇敬佛宝同时又崇敬法宝。但现在以相异为主。所谓“彼身”,即前述的报化二身,是用大。所谓“体相”,即体大、相大二者,是法身。即现在用体相二大来总标法宝。所谓“法性真如海”,是另显体大。这体大,即宇宙人生的本体,在有情称为佛性,在非情称为法性,而无论何在,皆真实不变,故称为真如。然又广大无边,故名为海。所谓“无量功德藏”,是另显相大,即此宇宙人生的本体,在空间上具足无边的功德,在时间上具足无限的功德,故称为藏。

    所谓“如实修行等”,即僧宝。服膺佛陀的教条禁条,发生无漏智,即清净的智慧,而作契合于真如实相的修行,叫做“如实修行”,这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所谓“等”,即在上等取等觉,在下等取地前三贤的菩萨。单说僧,是通称凡夫和圣者;说僧宝,则限于三贤以上的圣者。又所谓僧,详言之是僧怯,意思是和合。和合中有理和及事和。理和即理智冥合,契当于真如。事和即《仁王经.十地品》中的六和,即心口意的三业和合,以及同戒、同见、同学,是谓六和。吾人凡愚,对理和究非其器;对事和则不可不有尽心力而为之的觉悟。

    所谓“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据《义记》说,是表明归命于三宝的理由。造本论的理由,是下面的<因缘分>。然根据净影及海东的疏,造本论的理由,仅看此文便已可知,即“归命于三宝”。所以要造本论的理由,是要迷界的凡夫,除疑起信,舍邪归正,使佛种不断。虽然是非常高尚幽玄的教义,若无努力修行之人,则势必完全绝迹。是以归命三宝而造此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