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揭露今时弊态
    三、揭示今时弊态

    (一)缺乏基础

    今人多是少读儒书,不明世理。未穷教乘,不解佛法。才一发心,便入宗门。

    我国汉地出家为僧,原来有“试经度僧”的制度,以保证僧人的基本素质资格。如玄奘法师因年龄小,主试官鉴于他抱有“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大菩提愿,破格录取,终成法门千古龙象。清顺治时,废止了“试经度僧”制度,什么人都可以出家了,僧人的基本素质失去了保障,泥沙俱下,弊端愈演愈烈,乃至佛门成了流氓懒汉的防空洞,被社会嗤为“寄生虫、废赘之物”。守本分老实一点的,由于文化底子浅薄,看不懂、吃不透佛经禅典,能到禅堂盘腿打坐的,肯进念佛堂念佛的,应该说就是很不错、很了不起的了。自清代中期到解放以前,就是这情形。新中国以来涤瑕荡垢,佛教面貌为之一新。但远远还没达到佛教自身的和进步发展着的时代的要求。

    (二)为撑门庭

    在知识只为支持门庭,亦学古人举扬,不论法道利害。

    此处的“知识”,着重指寺院住持,即方丈和尚,他负有住持三宝、领众行道的神圣使命。而作为一所寺院道场,动辄具有上千年或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多少春秋,曾经光辉灿烂过,曾经出现过多少法门龙象。作为后代住持,岂能不力挽狂澜,以图兴隆。即使不济的一些住持也要惨淡经营,因袭老规矩维持现状。“学古人举扬”,即如同作戏一般搞搞样子。至于“法道利害”如何,那是身后的事,且图眼下过得去,这也是一种无奈。讲句实话,能够比较如法像样地把“举扬”形式搞起来的,都很不容易了。

    莲池大师说:“直饶说得极是,亦只是鹦鹉学人语而已!”(莲池《竹窗二笔•无义味语》)

    (三)不起疑情

    在学者不下真实疑情,个个认为实法。

    “疑情”是参禅的前提。真正谛信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真实发菩提心,则是生起“疑情”的动力。无论修持何种法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一点都是一样的。

    “疑情”,并不是一般的狐疑猜想,而是由专注一念乃至一念无生。专注一念的方便,便是看话头,宋元以降,因念佛者多,所以叫看个“念佛是谁”,当然,话头是很多的,随机随缘去应用,总以要把“疑情”打成一片方得。按一般解释,“话”即是念,“头”即是念之头,即是这一念的未生之前,是谓话头。实际上,这不过是对门外汉的初学者的一种方便说法。须知这现前一念,本无生灭,亦无头尾,即是不许跑念,不许夹杂。如同火车跑在轨道上,若有些许闪失跑念,譬如火车脱轨,便遭倾覆之虞。又如猫儿蹲洞边伺捕老鼠,始终专注,必当捕获。真正参禅的人,疑情既起,欲罢不能,是毫不勉强的。乃至吃饭不知是饭,喝水不知是水,在人烟闹市十字街头,他没有看到一个人,更遑论分别是男是女了。若能如是,工夫落堂,肯定必有触境逢缘、瓜熟蒂落的一天,庆快平生!

    否则,疑情起不来,终日妄想纷纭,坐在那里,不是昏沉,便是掉举,唐丧光阴,因循过日,真不如诵经持咒、礼拜念佛去呢!

    (四)己意卜度

    或有于今人举处,古人录中,以己意卜度出一番道理,总不出按文释义之外,便自谓彻悟向上,参学事毕。

    卜度,度音duó,卜度,即用心思去揣测、捉摸。完全是一种情见分别,是参禅最忌讳的大敌。“自谓彻悟向上”,便是自己以为开悟了,明心见性了。倘若如是,便成自以为得“上人法”,这是地地道道的虚诳“大妄语”,果报极其严重,不可不慎!因为这并不是“增上慢”者,所谓增上慢者,即由于不明教义教理,不懂修行次第,获得一些轻安境界,便以为是开悟,虽非故意,亦须忏悔。

    (五)宗教互滥

    即处知识位,开导后学。守一门庭,恐人谓非通家。因兹禅讲并宏,欲称宗说兼通。谈宗则古德指归向上之语,竟作释义训文之言。讲教则如来修因克果之道,反成表法喻义之说。

    这种人,总是因为有名利心在作祟,追求虚荣的面子。为此,甘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花费了莫大的精力,甚至是尽了毕生的努力。让一般人看起来,的确是很了不起,兢兢业业地在“上求下化”,在“广度众生”。

    可是,由于没有“真为生死、发菩提心”的基础,或者初期时,也发过这种心,随其腊久资深,逐渐地、自觉不自觉地竟为虚幻的世相所惑,因缘所系,愈陷愈深,终至不能自拔,把自己弄得骑虎难下,不得不把心机都用在弄虚作假、装潢门面上了。深可怜悯,深可哀叹!

    “通家”,谓精通经律论三藏教典的人。“禅讲并宏”,即是“宗说兼通”。讲、说,都是指演教。这是因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中,有“说通及心通,如日住虚空”的偈语,此人欲图作这种人。本意是很好的,惟不可以用虚假装饰,欺哄愚俗。因地不正,果遭迂曲。由于这是关系着法身慧命的大事,所以其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谈宗则古德指归向上之语,竟作释义训文之言”,这是以教滥宗,把本属无义无味的宗家之语,以己意把它当作教家的语言来牵强附会进行解释。“讲教则如来修因克果之道,反成表法喻义之说”,这是将宗滥教,把信解修证的事相次第,所谓行布,以己意卜度为抽象的禅理。这种口头活计,全是捕风捉影,毫无实益。

    (六)结陈恶果

    以教破宗,以宗破教。盲引众盲,相牵入火。致使后辈不闻古人芳规,徒效其轻佛凌祖排因拨果而已。古人语言,绝未晓了。衲僧本分,何曾梦见。

    “轻佛凌祖”、“排因拨果”,是即愚昧痴顽的狂禅者执理废事,走向极端。例如,才听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便不肯相信“去此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的经语。才听说“自心本来是佛,无欠无馀”或“无得、无修、无证”等语言,便不肯事修,放任无拘,以为自己一切本来现成了。不别善恶,不顾因果,迷入歧途,堕在魔窟。“衲僧本分”亦即是向上一著,意为明心见性。“何曾梦见”,因为侈谈空理,不务实修,菩提路上,南辕北辙,从此长劫沉沦,失却善利。不知再出头来是几时!

    以上《宗教不宜混滥论》序分讲义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