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我应抱持怎样的心态
    参、我应抱持怎样的心态

    佛法在世间流行,自有其本然的条件,一个是「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一个是「众生平等」。但众生虽皆有佛性,假若不经由正确的修行,仍旧成不了

    佛道,而众生平等,也是站在本具佛性的立场来说。如纯就世间的现象去看,众

    生应该是不平等的,如天上的欢乐不同于地狱的极苦,人间贫富贵贱美丑的差别

    也是不同,这些不平等的现象,即是苦谛的差别果报。从你造什么样的「因」,

    生什么样的果的道理去探求,「自作自受」,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因此就这个

    观念可以理解「众生平等」才是究竟的真平等。然后更能肯定「众生皆有佛性」,

    只为无明烦恼所盖覆而不能显发,呈现看似不平等的假象。等到修证成佛了,原

    来又是真平等。

    因此,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本应「只管修行,不管余事」的,但由于受到业

    障(所知障、烦恼障)的种种牵绊,又堕入分别固执的坑堑里,造成了言行的不

    相应,或者缺乏自信,不能精进不懈,始终如一。在此把一些修行上的心理障碍

    列成三个项目:第一是关于根机的问题。第二是关于信心的问题。第三是关于生

    活的问题。

    第一、关于根机的问题。关于根机的问题,又分成三个:

    (1).出家与在家─有人认为要修行一定要出家,或弘扬佛法是出家人的责任。其

    实从大乘的义理看,在家与出家为因缘或愿力的区分,不是修行能否成就的

    界线。像胜蔓经里的胜蔓夫人、维摩结经里的维摩诘居士、梁武帝和傅大士、

    唐朝的白居易和裴休、清朝杨仁山、民初欧阳渐、还有近年的李炳南等人,

    都是相当杰出的在家修行人。现存大乘经里,大部份也以在家菩萨为主,不

    但说法的是在家菩萨,连闻法的也部份是在家。现在的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

    菩萨像,除了地藏菩萨现出家相外,其余如文殊、普贤、观音等都现在家相。

    小乘以出家为重,因此说出家得阿罗汉果,在家最高证阿那含果;大乘以居

    士为多,因此说在家菩萨所入不思议境界,非小乘声闻能知。崇出家而抑在

    家,实有失佛法平等的真义;崇在家而抑出家,也恐非佛陀之本意,且易流

    于低级的民间信仰,或只重学术研究,不重实际修持的世间知识,沦为文字

    的游戏。应该说在家与出家平等,才是大乘佛法的特徵。

    (2).男人与女人─过去佛教受世间重男轻女的影响,以为女人的业障较重,较难

    修行,尤其在佛陀时代,又立有八敬法来限制女人出家,其实这是适应印度

    当时的环境使然,并非佛陀不主张男女平等。我们从经上或历史可以看到许

    多有成就的女众,如胜蔓经的胜蔓夫人、妙慧童女经的妙慧童女、法华经的

    龙女、以及佛陀的姨母摩诃波□波提、佛陀俗家妃子耶输陀罗、禅宗初祖达

    摩弟子尼总持、近代长沙复律尼师等,都是在家或出家修行,道风高妙的女

    性大德。所以,就修行而言,经上的意思应为平等摄受,胜蔓经说:「摄受

    正法善男子、善女人」;法华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是经乃至受持

    一四句偈,读诵解义,如说修行,功德甚多」。甚至摩诃波□波提比丘尼去

    世后,佛以「大丈夫」来称呼他,因为「大丈夫」是不拘形相的,凡能依佛

    法去做,而且做得彻底的,不论男女都叫「大丈夫」。

    (3).智慧与愚痴─从世间的观念看一般学问家、科学家、哲学家都是众所公认智

    慧高超的人,若从佛法的观念看,那不过是一种世智辩聪,不是真正的智慧。

    因为世间的智慧纵能促使人类文明进步,却也带给人类各种的灾难,又如哲

    学家虽能推论宇宙人生的部份道理,道德家依社会需要规范人类伦理行为,

    但归根究底的说,皆为世间有漏智所成的有为法,不能令人明心见性,了生

    脱死,获得究竟的安乐。因为世间智是由第六识妄心分别出来的一种妄知妄

    见,是相对杂染的我执,所以由此所生的理论,非但有限,而且钻不出矛盾

    的桎梏,它只可称为「知识」─由经验和不断学习累积而成的知识,不可称

    做「智慧」。那么怎么才够资格称做「智慧」呢?智慧有照了和监别的功用,

    能勘破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是缘起幻相,其中并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

    存在,又能了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妙理,证同人人本具不生不灭的常住真

    心佛性。修行人有了智慧以后,于己可以断惑证真,离苦得乐;于他可以普

    度一切,同超生死苦海。这个智慧是三世「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一种圆明

    本觉智」、「清净无分别智」、「无所得智」、「真空无相智」。不论你的

    知识有多丰富、学问有多高明,只要不达前说的智慧内涵,就是世间智,不

    是出世间智,仍旧终日与烦恼为伍,而不得脱离,从前禅宗六祖慧能,近代

    高僧慧明和广钦,率皆目不识丁,却能成就一番道业。修行人于修行之初,

    更不必妄自菲薄,怀疑自己有无慧根了。

    第二、关于信心的问题。关于信心的问题。可以分成两项:

    (1).佛法是不是究竟?

    (2).修行能不能解脱?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在佛陀生时,本为自然天成的,

    但于佛陀灭后,众生因根机不同,所解互异,有的「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有

    的「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有的「无自智力,因于广论而得解」,有的「心乐

    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既能解,即为能信。有的虽学法义,却始终不得其

    解,心生疑惑,即对佛法缺乏真正的信心,这是修行首要的难题。如欲消除,只

    有先教修习十善,从人性的善念中不断薰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善根力,

    直到机缘成熟了,决定能信得及。也就是说要了解佛法是不是究竟,除了读诵听

    闻、思惟以外,应先自基本的人伦著手,所谓「人道成,即佛道成」,当一个人

    广行十善而成就时,就是信心成就时,信心一成,「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绝对毕竟不退转,绝对深信佛法是究竟的理趣。但假若一味坚执必得佛法究竟才

    肯去修,于是终日推寻义理,「百年钻故纸」,到头来定无所获,甚至连起码的

    信也无,比起那只会念佛,诚信有西方极乐的老太婆还更不如,原因何在?永远

    不尝法味而已。至于修行能否得解脱,就要看修行的观念和态度了。俗话说:「

    心正法正,心邪法邪」,一个人心诚意正,即使学到了邪法,也不会被邪法引诱,

    反能从中了知邪法的弊端;若心存邪念,即使学到正法,也会利用所学的法来博

    取名闻利养。心正的修行人定能一路向上,证得涅盘极果;心邪的修行人学法造

    业,终究是生死轮回。另外,修行的法门有八万四千,法法可修,法法方便,要

    皆不违八正道的原则,同时具有恒心、精进心,必然达到解脱的境界。

    第三、关于生活的问题。关于生活上的问题,也可分三项:

    (1).时间的有无。(2).环境因素。(3).经济能力。

    有的人一听到修行,就忙说:「我没时间!」「我整天工作,忙碌不堪!」

    这是对于修行一事误解的缘故。其实修行的真义不只于念佛打坐,或读经听学,

    而是「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如能做到平常日用之间,历六缘─行、

    住、坐、卧、言语、作作,对六境─色、声、香、味、触、法,「悉当观察,应

    做不应做」,即是于二六时中,随机随缘修行,并无时间久暂有无的限制了。有

    的人又说:「我想修行,但先生(老婆)不准许。」或说:「孩子太小,需要我

    来照顾。」这应从佛法的因缘观作解析,了知今日障碍,无非过去世障碍他人,

    今日结为所亲所爱,也是过去的恩爱仇怨所致,现在如不赶紧修行,珍惜难得的

    人身,难闻的佛法,等到他日无常一到,又是恩仇缠绵,生生死死永远无了期。

    然而此身既为情牵爱缚,又将如何解冤释结呢?

    若从修行方法来说:

    第一,对于所亲应当心柔语软,切勿恶言相向,或处处挑剔。

    第二,凡事应为所亲设想,不可藉故逃避(即使是修行也不可)。

    第三,若所亲能赞同是最好,若不赞同,可暗中代其行善布施,阴结佛缘。

    第四,在家利用时间或读经、或念佛(出声念或默念),或如上说于作息中

    安心息妄。

    第五,任何逆境临头,都应泰然处之,不可扰乱所亲,影响家庭生活。

    如果做到上述五点,可称为会修行的人,即刻摆脱因环境所造成的障碍。另

    外又有人说:「我三餐都已不得温饱,那有余力修行?」或说:「等我钱赚多一

    点,再来修行。」或说:「现在的修行处处要钱,没钱怎么修?」没错!合理的

    经济生活是修行的要件之一,但「有钱有有钱的修法,没钱有没钱的修法」,两

    者所获致的效果完全一样,主要在修行人的心念上有无贪吝之心,至于修行实务

    的问题,可以向亲近的善知识请益,切勿固步自封,或因贫困而自惭形秽,大大

    违反修行真谛,错失良好的机缘。

    上述旨在建立修行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修行态度,最后再辅以修证成佛的根本

    「发菩提心」,即完成修行人应具备的心态了。什么叫发菩提心?菩提是觉的意

    思,全名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境界唯佛一人能称,

    所以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之心。

    然要成佛先须薰习佛种,这应从汇聚菩提心的前方便─信成就发心做起,起

    信论将此发心的行相分成三种:

    (1).直心─依八正道里的正见、正思惟,即是远离二边戏论的中道正观。但依真

    理而行,心念贤直,没有谄曲心、分别心、虚妄颠倒的心。

    (2).深心─乐念真如法,并能广集一切善行,备足福慧的资粮。

    (3).大悲心─诸佛皆以大悲为本,若无大悲,即不与菩提心相应,即不是成佛的

    正因,所以修行人于世间最重要的心态,就是「欲拔一切众生苦」的大悲心。

    此三心相应,才能圆发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