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佛法的门钥
    导言

    进入佛法的门钥

    龙树大师有云:

    若汝愿为己、为娑婆众生

    获得无上之证悟,

    生起如山一般稳固不移的菩提心

    乃证悟的根本,

    其次是遍至的大悲心,

    以及远离(有、无等)二边的超越智慧。

    证悟之道的基础

    那些渴望自己和他人能获得暂时或究竟安乐的人,应该生起证得一切种智(即成佛)的发心。慈悲、菩提心与圆满见地,乃是通往终极证悟之道的重要基础与根源。此时此刻,我们拥有对佛陀法教的信念,以及亲近佛法的管道,我们的面前不但没有障碍横阻,反而获得助缘,例如我们得以听闻、学习浩瀚深奥的佛法,冥思佛法的内涵,进而从事实修。因此,我们必须把握良机,不让自己在日后有任何悔恨嗟叹的理由。噶当派的桑普瓦格西所说的偈颂切中核心,于我心有戚戚焉:

    当教授与听闻均能利益心性之时,教与闻便恰如其分。自制与自律的行为,乃是已经听闻佛法的显露;烦恼被消灭调伏,则是从事实修的征兆。瑜伽行者乃是了悟实相之人。

    教授佛法的目的——调伏心性

    有一件事是非常清楚的,即教授佛法只有一个目的——调伏心性。上师应该留心去看看自己的教授是否利益弟子的心性,他们的教导必须以个人所了解的佛性为经验的基础。而弟子也应该怀抱利益自身心性的渴望,来听闻教授;他们必须竭尽全力来控制未受到驯服的心性。因此我极力主张,我们应该精勤地遵循伟大的噶当派格西的教导。这些格西们曾提出金玉良言,建议心性与佛法应该整合为一;换句话说,如果佛法的知识与修行被视为两个毫无关联截然不同的实体,那么将无法发挥驯服心性的效用。在从事实修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彻底地检视自己,并把佛法当做一面明镜,去观察映照于其上的身、语、意的缺患。上师与弟子双方都必须透过修持佛法,以生起利益自身与他人的发心。如我们在《道次第》所见之祈请文:

    受强大悲心的激发,

    愿吾能够阐述佛法之宝贵,

    将其传播至佛法未与之地,

    以及佛法衰微之境。

    佛法不是具体的事物,因此保存与弘扬佛法,端赖我们的内在心灵或相续不断的心续。当我们能够减少心的垢染,美好的品质将随之提升。因此,心有效地、正面地转化,即是保存佛法与弘扬佛法的正义。显而易见地,佛法不是有形的实体;它不能在市场被出售被购买,或成为一个实物。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佛法的根本原理,例如持三种修持,即出离心、菩提心、以及了悟空性的智慧。

    护持佛法与弘扬佛法的重责大任,落在那些对佛法有信心的人的肩上;而担起这种责任,则有赖我们对佛陀的钦慕与尊敬。如果我们只会袖手旁观,期待他人担负此一重责大任,那么很明显地,什么事也不可能发生。因此,首先我们必须在内心培养佛陀所教导的良善品质,在适当地调伏自己的心性之后,我们应该也协助他人调伏心性。宗喀巴大师曾经清楚地指出,尚未调伏心性的人,几乎是不可能去调伏他人的心性。法称大师曾经言简意赅地教诫此一原则:

    当你不了解(调伏心性的)方法技巧之时,

    欲加以阐释自然困难万分。

    菩萨们怀抱如此的意图,把获得证悟做为究竟的目标,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修行能够消灭烦恼的法门。在此同时,他们努力培养心灵的深刻洞见。藉由遵循消灭负面品质、培养正面品质的过程,菩萨们便具备了帮助其他有情众生的能力。法称在注释陈那《集量论》中也说:

    菩萨运用各种善巧方便,

    解众生之荼苦。

    因此之故,那些信仰佛法的人应该竭尽所能地培养良善的品质,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佛法衰微的时代,更事关重大。我们西藏人频频抱怨批评中国人在西藏所进行的摧毁破坏,但更重要的是,身为遵循佛法的弟子,我们更应该努力拥护、支持佛法。当我们体会到修行的利益,时而亲身持戒、努力转化心性,佛法的开示才算是真正达到目的。然而听闻其他学科的教授,也同样具有不同的目的;其目的是从中获得见解与资讯。

    修行的条件

    你可能会纳闷一个真正的佛法修行者的条件是什么?首先,修行者必须持守道德戒律,避免从事十不善业。一个修行者必须认识清楚每一个身、语、意所造作的恶业,并且透彻地了解对治的方法,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修行者就应该消除诸如偷盗、妄语等恶行为,修持诚实、仁慈等善行为。受戒的男女僧尼必须遵守寺院的戒律。这些戒律是指穿着僧衣法服、与人应对进退的方式等等,甚至包括注视他人的礼仪,以及称呼他人的正确方式。

    对于一个修行者而言,最大的挑战之一在于面对烦恼,以及从烦恼中解脱。这个挑战之所以艰难,源于一个简单不过的真理:从无始以来,烦恼是造成我们所有痛苦的根源。当我们受人欺凌、受敌人迫害,我们大声抗议。然而,无论外在的敌人多么残暴,仅仅是对我们带来一生一世的影响。但在今生之后,他们却没有任何可以伤害我们的力量。然而,烦恼是我们内在的敌人,却肯定能够在我们未来的生生世世中酿成灾难。因此,事实上烦恼才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

    修行者真正的考验是:如果心中的烦恼减少了,修行便发挥了功效。无论我们的外表看起来多么神圣超凡,烦恼的减少与否才是评定一个人是否为真正修行者的主要标准。修持禅定的目的,即在于减少蒙蔽心性的烦恼,最后完全将烦恼连根拔除。藉由学习、修持广大深奥的佛法,一个深刻了解无我的意义、长时间禅定于无我的修行者,最后终将了悟实相。

    闻法者的三种缺失

    在从事教与学之际,以正确有效的方法来通晓听闻教诫的内容是不可或缺的。这包括:“消除听闻者(此时,听闻者如同一只容器)的三个缺失”,以及培养“六种有益的想法”。听闻者三缺失的第一个缺失是指,听闻者如同一只上下颠倒放置的容器。这代表听闻者身虽处在法会当中,心却神游他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传法开示的时候,我们心不在焉,根本没有在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教学内容既缺乏兴趣,也充耳不闻。对于学习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大障碍,所以我们必须消除这种障碍,兴致盎然地参与传法开示。

    第二个缺失,听闻者如同一只满布漏洞的容器。此处所指的是,即使我们确确实实地听闻教授,却无法记住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缺乏专注力与记忆力。修行佛法的意义,在于我们应该能从听闻的教授中获益。它不是像听故事一般的消遣娱乐,佛法是指引我们如何过充满意义的生活,如何发展正确的态度。因此,为了从佛法教授中获益,我们必须专心一意地记住教授的内容。在聆听、阅读等所有形态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投入全副的注意力,努力记住学习的内容。当我们态度不认真的时候,我们只能记住一半的要点,而且记忆只能维持短暂的时间。我们应该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思维听闻的内容。如此一来,所学的知识将在脑海中停留很长的时间。而辩论则是另一个记忆教学内容的技巧,一直广为传统的辩论学派所使用。

    第三个缺失是,关于听闻者的动机与发心,此处听闻者被比喻为一只盛满毒药的容器。当我们聆听法教的时候,应该避免蒙昧的动机与发心。从事所有的行为,特别是听闻、阅读佛经等佛法修持时,必须怀抱良善健全的动机。我们应该把目标放在控制散漫不羁的心性,然后渐进地证悟成佛、利益众生。我力劝大家,切勿把佛法知识视如其他的技术学科,仅仅是做为一种谋生的工具。

    《修习次第》的教授传承

    众所周知,莲华戒大师的著作名为《修习次第》,莲华戒大师对西藏非常仁慈,宗喀巴大师把莲华戒大师誉为“尊贵的学者”,此一称谓莲华戒大师当之无愧。在他撰述的论著中,《中观光明论》与《修习次第》最受尊崇。

    《修习次第》上、中、下三篇的口授传承相当稀有罕见。在西藏中部与西南部,它的口授传承鲜为人知。或许是因为它流传于西藏偏僻的地区。昆奴喇嘛颠津嘉参在康区获口授传承,之后色贡仁波切从昆奴喇嘛颠津嘉参处获得口授。当时,虽然我非常愿意,却无法接受口授。我心想,既然这部论典篇幅不是很长,日后再接受口授传承不会太困难。另一方面,我则努力地接受其他重要论著的教授,例如布敦仁钦竹巴的《时轮金刚广论》、《时轮金刚总续》,以及六卷《无垢光明论笺注》。

    但当我人在瑞士的时候,却收到一封告知贡仁波切圆寂、雍津林仁波切身体违和的电报。这个消息让我惊觉,我正为自己没有接受《修习次第》口传教授的怠惰而付出代价。我的心充满懊悔与失落。在此之后,无论何时遇见喇嘛与格西,我都会询问哪一个人持有《修习次第》的口授传承。有一次,我在印度的菩提迦耶遇见萨迦派住持桑那颠津。他告诉我,他曾经从位来自康区的老喇嘛那里受过《修习次第》的教授。当时,那位老喇嘛正在西藏拉萨朝圣。后来我想,既然昆奴喇嘛仁波切也同样从康区接受《修习次第》的口授,两者的传承必定相同。我也认为,此时能接受《修习次第》的教授是好的。

    在此之前,当我要学习新的佛典时,我都会请教雍津林仁波切的意见。然而那时,雍津林仁波切已经圆寂。当时,尊贵的根尼玛也在菩提迦耶,于是我告诉他事情的前因后果,并询问他的意见。他同意了我的想法,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就这样,我从萨迦派住持桑那耶颠津那里接受了《修习次第》的口传教授。我感到非常快乐与幸运,懊悔自责的情绪自动烟消云散。这位萨迦派住持相当出名,在萨迦派中,是一位倍受敬重的大师,现在他已年高八十多岁。而眼前似乎也没有任何针对《修习次第》这部论典所写的注疏,至少我没有看过任何一本。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详细地引证《修习次第》的内容,因此我认为,如果我从中增补注释,应该是恰当的。

    《修习次第》的撰集因缘

    在护持佛法方面,莲华戒大师克尽其职,表现出色。在西藏期间,他怀抱坚定仁慈的发心,为佛法奠定了无懈可击的基础。西藏国王赤松德赞邀请寂护大师、莲花生大师入藏。这三位伟大的人物对雪域西藏恩德极大,透过他们三人的共同合作,包括密续在内的佛教才能够以完整的形式在西藏建立。寂护大师洞见了误解、误释佛教哲理的可能性,于是他留下指示,当前述的情况发生之时,应邀请莲华戒大师入藏。根据历史的记载,莲华戒大师受邀入藏,撰写《修习次第》有数个原因。在《修习次第》的上篇末,莲华戒大师指出,他乃是应国王赤松德赞之请,而撰写此论。

    为了利益西藏人民,并将佛教根植于藏人心中,莲华戒大师非常仁慈地前来西藏。《修习次第》上、中、下三篇皆是在西藏撰写完成,而来自汉地的大乘和尚则是促使莲华戒大师撰写《修习次第》的催化剂。莲华戒大师的哲理内容是另外一回事,但大乘和尚对佛教观点的诠释肯定是有误解的。因此莲华戒大师撰写《修习次第》,是避免这些错误的见解扩大蔓延。在此我们要注意的是,当时的伟大人物展现了身为论师的道德力量。他们使用精练的语言文字来驳斥错误的见解,而没有把对手当做攻击的个别对象。他们清晰透彻、有系统地阐述佛陀所教导的根本佛学见解、禅定与行为。在这种情形下,佛法使错误的见解相形失色,自行衰微。因此,这部珍贵的论著和雪域西藏之间存在著一种特殊的因缘。

    显而易见的,莲华戒大师对西藏人民无限仁慈。然而根据历史显示,西藏人民不但没有形式表达感谢之意,反而犯下一些错误,使不当的事件发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情形有如西藏的一句谚语:“佛法兴盛之处,变是邪魔猖獗之处。”就像为了使西藏创造良好的世俗与宗教制度留存下来,莲华戒大师为西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并为西藏加持。即使在这个时候,人们仍然说出一些无用的话语,甚至连国王也没有圆满莲华戒大师的所有愿望。

    提及这些事情,不免令人感伤。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其他的角度来看待它。利益一切有情众生乃诸佛菩萨唯一的事业,如观自在菩萨就和西藏有特殊的缘分,透过无数的化现,在西藏行了大慈大悲的事业。尽管如此,我们西藏人直到今天仍然面对永无止尽的困境。但我们不可灰心气馁,国际情势瞬息万变,人们永远支持真理,而真理是弥足珍贵的。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为未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精进努力,圆满今生与来生的利益。我们都很幸运,能够学习到如此美好的经典。就我们而言,学习经典的指导性原则,并努力转化我们的人生,将是明智之举。

    以正面的动机学习佛法

    在佛法教授中,生起正面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我力劝大家用一种良善健全的动机来聆听,心中想着:“为了满布广大虚空的众生证得无上佛果,我应该聆听莲华戒大师《修习次第》中篇的教授。”任何身、语、意业的品质,主要取决于动机。因此,任何以良善动机所行之业(行为),都能够带来善与快乐,种下证悟成佛的因。另一方面,如果缺乏良善或健全的动机,即使是修行也会带来负面的结果。由于其中的分际非常细微,每一个人必须更加提高警觉。

    在这部论典中,莲华戒大师阐释了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精髓。他解释了修持世俗菩提心与六波罗蜜多的方法,并特别强调止观。而对佛教陌生、不熟悉修行方法与次第的人,应该试着有条理地来了解这部论典,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日后要了解其他的论著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这部论著可以说是开启佛教其他重要经典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