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方面观想对众生理应悲悯,不应生嗔 |
[管理] [举报] |
|
类 别:学佛基础 |
作 者: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
管 理 员: |
全文长度:3570字 |
最后更新:2010-10-26 |
文章状态:已完成 |
授权级别:驻站作品 |
首发状态:本站首发 |
总点击数:1552 |
本月点击:1 |
本周点击:3 |
收 藏 数:0 |
总推荐数:0 |
本月推荐:0 |
本周推荐:0 |
|
|
|
|
|
最近章节:从三方面观想对众生理应悲悯,不应生嗔
内容简介: “理”是道理,即众生都是亲人而且都是刹那坏灭、三苦随逐的本性。由于这些道理,菩萨本应悲悯众生,怎么能对众生起嗔心呢?
第一、依《菩萨地》别说分三:一、宿生亲善想 二、无常想 三、苦想
一、宿生亲善想分二:一、修宿生亲善想 二、依想堪忍
“宿生亲善想”,即一切有情过去生都是自己亲爱之人的观想。
(一)修宿生亲善想
菩萨对怨害有情如何修习宿生亲善想呢?
诸菩萨应当这样学修。
所谓修大乘,就是学做菩萨、学修菩萨行,对凡夫而言,这必然会有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如果学好了,自己的心态、行为就会完全转变。修学的方法就是如理观察思惟。修行人的成长须从如理思惟开始,首先生起由思惟所成的智慧,然后依正法调整自心,如此就能成就品德。所以,首先是培养智慧,其次是造就德行。
以下教导我们,如何通过观察来转变观念。
应当思惟:在茫茫人海中,不容易找到少数几个人,在往昔漫长的轮回转世中,不曾作过我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亲教师、轨范师、尊长、似尊等等。
因此,我们所遇到的有情,几乎都是前世的亲人或师长。思惟此理之后,须明白:一切怨敌无不是亲人(原先认为是怨敌的,其实无不是自己的亲人)。这是认识上的重大转变,内心若能肯定、深信这一点,以下的安忍就会生起。
(二)依想堪忍
“如理思惟”:“如”是符合,符合道理的思惟就是如理思惟。这是道次第修法的关键。本论从最初讲到现在,都是依循如理思惟之路教导学人一层一层地转念,对此务必要有所领会。
像这样合乎道理地思惟,不知不觉就会转变观念,即对怨敌舍弃怨恨的想法,安住在他是很亲爱、很和善的观想中。
作品关键字:忍辱 嗔心 忍恶无嗔
本书公告: 本作品由佛教书籍网发布,本站网址:http://www.fjzjg.com
|
|
|
|
|
|
佛教书籍网:http://www.fjzjg.com提供佛经在线阅读,佛教手机电子书下载,佛经印刷,佛教网站建设,佛教用品,佛经结缘!
Copyright ©
站长信箱:haoyue999@vip.sina.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
投诉建议:15600391918(同微信) 业务联系:1391083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