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曰。人子之報本。莫重于祭。父母生不持齋。沒而用素。不順乎親矣。
答曰。倘謂祖先藉祭而飽。則一歲設祭。不過數次。不其餒。而若謂餒不餒不系乎此。則祭亦不過人子之心耳。豈宰割造業。而可謂盡心乎。且孝子養親。猶需仁人之粟。殺物命而登鼎俎。累父母多生業障。何不仁如是。
問︰為人子女要報養育之恩,沒有比父母死後的祭祀更重要的了。要是父母生前不持齋,死後用素的祭祀,是否違逆了雙親之意呢?
答︰如果說祖先要靠祭祀才能飽的話,那麼一年之中,不過才有幾次的祭祀,祖先豈不是要餓壞了。如果說祖先是否會餓壞,不在乎祭祀,那麼祭祀也只不過是為人子女的一點心意而已。宰割畜生這種造業之事,怎可說是盡心呢。而且孝子奉養雙親,尚需要你這位仁人君子的粟米才行。殺畜生性命而烹煮以享父母,是連累父母造多生的業障,怎能如此沒有仁愛之心呢。
客曰。子孫設祭。祖宗來享乎。抑不來享乎。
答曰。據中阿含經說。祖宗若生鬼道。子孫能以精誠致之。則來享。若在天道。以受樂故。不肯來享。若在三途。以受苦故。不能來享。若生人道。別有六親。不復來享。為子孫者。但當誠其意。敬其事。勿恣殺以重亡者之過。勿忘齋以亂臨祭之心。斯可矣。不必問祖宗之來享否也。
問︰子孫的祭祀,祖先是真的來享用,抑或不來享用?
答︰中阿含經里說︰‘祖宗若是生在鬼道,子孫如果能以精誠之心啟請的話,就會來享用。若是生到天道,由于天道太快樂了,所以不肯來享用。若是生到三惡道里,由于太苦之故,無法來享用。若是生在人道里,他另外有親人,不可能來享用。’為人子孫的,只要祭祀時能誠心誠意,恭恭敬敬從事這樁事,不要任意殺生加重已故祖先的罪過。祭前持齋,祭時專心不亂,也就可以了,不必追問祖宗是否真的來享用。
客曰。梁武帝以面為犧牲。作史者論為不血食之兆。故知祀先用素。非禮也。
答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則仁可知。梁武帝殺六貴。灌壽陽城。是其不仁也。若以面牲而論。則在神免血食之愆。在物獲全生之幸。正其仁也。至于天下之失。乃國運使然耳。如以面牲之故。則陳隋諸君。豈不用太牢。何亡之速耶。
蓮大師曰。作俑者。象人以葬。孔子斥為無後。則象牲以祭。仁人猶不能滿焉。必欲舍似用真。何其忍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