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卷上
婆藪頭菩薩造
魏永寧寺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譯論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門曇鸞注解
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雲︰“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于五濁之世,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無量壽”,是安樂淨土如來別號。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于大眾之中,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為經體。後聖者婆藪頭菩薩,服膺如來大悲之教,傍經作《願生偈》,復造長行重釋。
梵言“優婆提舍”,此間無正名相譯。若舉一隅,可名為“論”。所以無正名譯者,以此間本無佛故。如此間書,就孔子而稱“經”;余人制作,皆名為“子”;國史、國紀之徒,各別體例。然佛所說十二部經中,有“論議經”,名“優婆提舍”。若復佛諸弟子解佛經教,與佛義相應者,佛亦許名“優婆提舍”,以入佛法相故。此間雲“論”,直是論議而已,豈得正譯彼名耶?又如女人,于子稱“母”,于兄雲“妹”,如是等事,皆隨義各別。若但以“女”名,泛談母、妹。乃不失女之大體,豈含尊卑之義乎?此所雲“論”,亦復如是,是以仍存梵音,曰“優婆提舍”。
此《論》始終凡有二重︰一是總說分,二是解義分。總說分者,前五言偈盡是。解義分者,“論曰”以下長行盡是。所以為二重者,有二義︰偈以頌經,為總攝故;論以釋偈,為解義故。
“無量壽”者,言無量壽如來,壽命長遠不可思量也。“經”者,常也。言安樂國土佛及菩薩清淨莊嚴功德、國土清淨莊嚴功德,能與眾生作大饒益,可常行于世,故名曰“經”。“優婆提舍”,是佛論議經名。“願”,是欲樂義。“生”者,天親菩薩願生彼安樂淨土如來淨華中生,故曰“願生”。“偈”,是句數義,以五言句略頌佛經,故名為“偈”。
譯“婆藪”雲“天”,譯“頭”言“親”。此人字“天親”,事在《付法藏經》。“菩薩”者,若具存梵音,應言“菩提薩省薄!捌刑帷閉擼 欠鸕爛 !叭 省保 蛟浦諫 蛟樸陸 G蠓鸕樂諫 杏旅徒 荊 拭 捌刑崛 省薄=竦 浴捌腥 保 胝唄遠 !霸 保 嘧饕病J 蛉酥胤 試啤澳吃 薄J槍恃裕骸啊段蘗渴倬 牌盤嶸嵩干 省罰 呸 頭菩薩造”。
解論名目竟。
△偈中分為五念門,如下長行所釋。
第一行四句偈,含有三念門︰上三句是禮拜、贊嘆門,下一句是作願門。
第二行,論主自述︰我依佛經造論,與佛教相應,所服有宗。何故雲此?為成“優婆提舍”名故。亦是成上三門,起下二門,所以次之說。
從第三行,盡二十三行,是觀察門。
末後一行,是回向門。
分偈章門竟。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世尊”者,諸佛通號。論智,則義無不達;語斷,則習氣無余。智、斷具足,能利世間,為世尊重,故曰“世尊”。此言意歸釋迦如來。何以得知?下句言“我依修多羅”。天親菩薩在釋迦如來像法之中。順釋迦如來經教,所以願生。願生有宗,故知此言歸于釋迦。若謂此意遍告諸佛,亦復無嫌。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後。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啟。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我一心”者,天親菩薩自督之詞。言念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心心相續,無他想間雜。
問曰︰佛法中無我,此中何以稱“我”?
答曰︰言“我”有三根本︰一是邪見語,二是自大語,三是流布語。今言“我”者,天親菩薩自指之言。用流布語,非邪見、自大也。
“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者,“歸命”,即是禮拜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贊嘆門。
何以知“歸命”是禮拜?龍樹菩薩造《阿彌陀如來贊》中,或言“稽首禮”,或言“我歸命”,或言“歸命禮”。此《論》長行中,亦言“修五念門”。五念門中,禮拜是一。天親菩薩既願往生,豈容不禮?故知歸命即是禮拜。然禮拜但是恭敬,不必歸命。歸命必是禮拜。若以此推,歸命為重。偈申己心,宜言“歸命”。論解偈義,泛談“禮拜”。彼此相成,于義彌顯。
何以知“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贊嘆門?下長行中言︰“雲何贊嘆門?謂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依舍衛國所說《無量壽經》,佛解阿彌陀如來名號︰“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阿彌陀。又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 劫,故名阿彌陀。”
問曰︰若言無礙光如來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土,無所障礙者。此間眾生,何以不蒙光照?光有所不照,豈非有礙耶?
答曰︰礙屬眾生,非光礙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見,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雲洪 (灌),而頑石不潤,非雨不洽(沾)也。
若言一佛主領三千大千世界,是聲聞論中說。若言諸佛遍領十方無量無邊世界,是大乘論中說。天親菩薩今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依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贊嘆。故知此句是贊嘆門。
“願生安樂國”者,此一句是作願門。天親菩薩歸命之意也。其“安樂”義,具在下觀察門中。
問曰︰大乘經論中,處處說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雲何天親菩薩言“願生”耶?
答曰︰說眾生無生如虛空,有二種︰一者如凡夫所謂實眾生,如凡夫所見實生死,此所見事,畢竟無所有,如龜毛、如虛空。二者謂諸法因緣生故,即是不生,無所有如虛空。天親菩薩所願生者,是因緣義。因緣義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謂有實眾生、實生死也。
問曰︰依何義說往生?
答曰︰于此間假名人中,修五念門,前念與後念作因。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前心、後心,亦復如是。何以故?若一則無因果,若異則非相續。是義《觀一異門論》中委曲釋。
第一行三念門竟。
△次成“優婆提舍”名,又成上起下偈。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此一行,雲何成“優婆提舍”名?雲何成上三門、起下二門?
偈言︰“我依修多羅”,“與佛教相應”。“修多羅”,是佛經名。我論佛經義,與經相應。以入佛法相故,得名“優婆提舍”。名成竟。
成上三門、起下二門︰何所依、何故依、雲何依。何所依者,依修多羅。何故依者,以如來即真實功德相故。雲何依者,修五念門相應故。成上起下竟。
“修多羅”者,十二部經中直說者名“修多羅”,謂《四阿含》、三藏等。三藏外大乘諸經,亦名“修多羅”。此中言“依修多羅”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羅,非《阿含》等經也。
“真實功德相”者,有二種功德︰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雲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諦故。雲何不虛偽?攝眾生入畢竟淨故。
“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者,“持”名不散不失,“總”名以少攝多,“偈”言五言句數,“願”名欲樂往生,“說”謂說諸偈論。總而言之,說所願生偈,總持佛經,與佛教相應。“相應”者,譬如函蓋相稱也。
△此已下,是第四觀察門。此門中分為二別︰一者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二者觀察眾生世間莊嚴成就。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
此句已下,至“願生彼阿彌陀佛國”,是觀器世間莊嚴成就。觀器世間中,復分為十七別,至文當目。
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為觀察莊嚴清淨功德成就。此清淨是總相。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見三界是虛偽相,是輪轉相,是無窮相。如 蠖(屈伸蟲)循環,如蠶繭自縛。哀哉眾生,締(結不解)此三界,顛倒不淨。欲置眾生于不虛偽處,于不輪轉處,于不無窮處,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成就”者,言此清淨不可破壞,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壞相也。
“觀”者,觀察也。“彼”者,彼安樂國也。“世界相”者,彼安樂世界清淨相也。其相別在下。
“勝過三界道”。“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此果,酬如此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為“道”。“三界”者,一是欲界,所謂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餓鬼、地獄等是也;二是色界,所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天等是也;三是無色界,所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天等是也。此三界,蓋是生死凡夫流轉之 宅。雖復苦樂小殊,修短暫異,統而觀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循環無際;雜生觸受,四倒長拘;且因且果,虛偽相襲。安樂,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胎、卵、濕生,緣茲高揖。業系長維,從此永斷。續括之權,不待勸而彎弓。勞謙善讓,齊普賢而同德。勝過三界,抑是近言。
【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此二句,名莊嚴量功德成就。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量功德者,見三界狹小,墮(敗城阜)陘(山絕坎)陪(重土,一曰滿) (如渚者, 丘)。或宮觀迫迮,或土田逼隘,或志求路促,或山河隔障,或國界分部。有如此等種種拘局事。是故菩薩興此莊嚴量功德願︰“願我國土如虛空廣大無際。”
“如虛空”者,言來生者雖眾,猶若無也。“廣大無際”者,成上“如虛空”義。何故如虛空?以廣大無際故。“成就”者,言十方眾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雖無量無邊,畢竟常如虛空,廣大無際,終無滿時。是故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問曰︰如維摩方丈,苞容有余。何必國界無貲,乃稱廣大?
答曰︰所言廣大,非必以畦(五十畝)畹(三十畝)為喻。但言如空,亦何累方丈?又方丈之所苞容,在狹而廣。核論果報,豈若在廣而廣耶?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此二句,名莊嚴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以愛欲故,則有欲界。以攀厭禪定故,則有色、無色界。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出。是故興大悲心︰“願我成佛,以無上正見道,起清淨土,出于三界。”
“性”是“本”義,言此淨土隨順法性,不乖法本。事同《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義。又言積習成性,指法藏菩薩集諸波羅蜜積習所成。亦言“性”者,是聖種性。序法藏菩薩于世自在王佛所,悟無生法忍,爾時位名聖種性。于是性中,發四十八大願,修起此土,即曰安樂淨土。是彼因所得。果中說因,故名為“性”。又言“性”是必然義、不改義。如海性一味,眾流入者必為一味,海味不隨彼改也。又如人身性不淨故,種種妙好色香美味,入身皆為不淨。安樂淨土諸往生者,無不淨色,無不淨心,畢竟皆得清淨平等無為法身,以安樂國土清淨性成就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者,平等大道也。平等道所以名為正道者,平等是諸法體相,以諸法平等,故發心等;發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是佛道正因,故言︰“正道大慈悲”。慈悲有三緣︰一者眾生緣,是小悲;二者法緣,是中悲;三者無緣,是大悲。大悲即出世善也。安樂淨土,從此大悲生故,故謂此大悲為淨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
【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此二句,名莊嚴形相功德成就。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功德者,見日行四域,光不周三方;庭燎在宅,明不滿十仞。以是故起滿淨光明願。如日月光輪,滿足自體。彼安樂淨土,雖復廣大無邊,清淨光明無不充塞。故曰︰“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
此二句,名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以泥土為宮飾,以木石為華觀。或雕金鏤玉,意願不充。或營備百千,具受辛苦。以此故興大悲心︰“願我成佛,必使珍寶具足,嚴麗自然,相忘于有余,自得于佛道。”此莊嚴事,縱使毗首羯磨,工稱妙絕,積思竭想,豈能取圖?
“性”者,“本”義也。能生既淨,所生焉得不淨。故經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是故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
【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
此二句,名莊嚴妙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優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長淪三有。是故興大悲心,起平等願︰“願我國土光焰熾盛,第一無比。不如人天金色,能有奪者。”
若為相奪?如明鏡在金邊則不現。今日時中金,比佛在時金則不現。佛在時金,比閻浮那金則不現。閻浮那金,比大海中轉輪王道中金沙則不現。轉輪王道中金沙,比金山則不現。金山,比須彌山金則不現。須彌山金,比三十三天瓔珞金則不現。三十三天瓔珞金,比焰摩天金則不現。焰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則不現。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則不現。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則不現。他化自在天金,比安樂國中光明則不現。
所以者何?彼土金光,從絕垢業生故,清淨無不成就故。安樂淨土,是無生忍菩薩淨業所起,阿彌陀如來法王所領,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故。是故言︰“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曜世間”者,曜二種世間也。
【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此四句,名莊嚴觸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雖寶重金玉,不得為衣服。珍玩明鏡,無議于敷具。斯緣悅于目,不便于身也。身眼二情,豈弗矛盾乎?是故願言︰“使我國土,人天六情,和于水乳,卒去楚越之勞。”所以七寶柔軟,悅目便身。
“迦旃鄰陀”者,天竺柔軟草名也,觸之者能生樂受,故以為喻。注者言︰此間土、石、草、木,各有定體。譯者何緣目彼寶為草耶?當以其 (草得風貌)茸[/s](草旋貌)[/眇](細草曰[/眇]),故以草目之耳。余若參譯,當別有途。
“生勝樂”者,觸迦旃鄰陀,生染著樂;觸彼軟寶,生法喜樂。二事相懸,非勝如何?是故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此四句,名莊嚴水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國土,或紡紓 蟛 街 紡紓└樘危 蠛2 夷 恕;蚰 @(流冰)[ち+A][ち+ (凍相著),蹙(迫)枷懷忒(失常)。向無安悅之情,背有恐值之慮。菩薩見此,興大悲心︰“願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與宮殿相稱。種種寶華,布為水飾。微風徐扇,映發有序。開神悅體,無一不可。”是故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此四句,名莊嚴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 咼玻 i峻嶺,枯木橫岑。 S(山不齊貌)陘(深山谷,亦山 貌)嶙(深無崖), (惡草貌)茅(道多草不可行)盈壑。茫茫滄海,為絕目之川。 廣澤,為無蹤之所。菩薩見此,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地平如掌。宮殿、樓閣,鏡納十方。的無所屬,亦非不屬。寶樹、寶欄,互為映飾。”是故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此四句,名莊嚴虛空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煙雲塵霧,蔽障太虛。震烈[雨/替](雨聲)霍(大雨),從上而墮。不祥災(天火)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陰氣),每自空來。憂慮百端,為之毛豎。菩薩見此,興大悲心︰“願我國土,寶網交絡,羅遍虛空。鈴鐸宮商,鳴宣道法。視之無厭,懷道見德。”是故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燻。】
此二句,名莊嚴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國土,欲以服飾布地,延請所尊。或欲以香華、名寶,用表恭敬。而業貧感薄,是事不果。是故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常雨此物,滿眾生意。”
何故以雨為言?恐取著雲︰“若常雨華、衣,亦應填塞虛空,何緣不妨?”是故以雨為喻。雨適時則無洪滔之患。安樂報豈有累情之物乎?經言︰日夜六時,雨寶衣,雨寶華。寶質柔軟。履踐其上,則下四寸。隨舉足時,還復如故。用訖入寶地,如水入坎。是故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燻。”
【佛慧明淨日,除世痴 冥。】
此二句,名莊嚴光明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國土,雖復頂背日光,而為愚痴所 。是故願言︰“使我國土所有光明,能除痴 ,入佛智慧,不為無記之事。”
亦雲安樂國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故能除世 冥。經言︰“或有佛土,以光明為佛事。”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痴 冥。”
【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此二句,名莊嚴妙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雖有善法,而名聲不遠。有名聲雖遠,復不微妙。有名聲妙遠,復不能悟物。是故起此莊嚴。
天竺國稱淨行為“梵行”,稱妙辭為“梵言”。彼國貴重梵天,多以“梵”為贊。亦言中國法與梵天通故也。“聲”者,名也。名謂安樂土名。經言︰“若人但聞安樂淨土之名,欲願往生,亦得如願。”此名悟物之證也。《釋論》言︰“如斯淨土,非三界所攝。何以言之?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無色界。蓋菩薩別業所致耳。”出有而有曰“微”(“出有”者,謂出三有。“而有”者,謂淨土有也),名能開悟曰“妙”(“妙”,好也。以名能悟物,故稱“妙”)。是故言︰“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羅剎為君,則率土相啖;寶輪駐殿,則四域無虞。譬之風靡,豈無本耶?是故興願︰“願我國土,常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
“住持”者,如黃鵠持子安,千齡更起。魚母念持子,經澩(夏有水、冬無水曰澩)不壞。安樂國為正覺善持,其國豈有非正覺事耶?是故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
此二句,名莊嚴眷屬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或以胞血為身器,或以糞尿為生元。或槐棘高圻,出猜狂之子。或豎子婢腹,出卓犖之才。譏誚由之懷火,恥辱緣以抱冰。所以願言︰“使我國土,悉于如來淨華中生。眷屬平等,與奪無路。”故言︰“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
【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
此二句,名莊嚴受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或探巢破卵,為 (盛食滿貌)饒(飽也、多也)之膳。或懸沙指,為相慰之方。嗚呼諸子,實可痛心。是故興大悲願︰“願我國土,以佛法、以禪定、以三昧為食,永絕他食之勞。”
“愛樂佛法味”者,如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六十小劫,時會听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謂如食頃,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以禪定為食者,謂諸大菩薩常在三昧,無他食也。“三昧”者,彼諸人天若須食時,百味嘉肴,羅列在前。眼見色,鼻聞香,身受適悅,自然飽足。訖已化去,若須復現。其事在經。是故言︰“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此二句,名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或朝預袞寵,夕惶斧鉞。或幼舍蓬藜,長列方丈。或鳴笳道出,歷經催還。有如是等種種違奪。是故願言︰“使我國土,安樂相續,畢竟無間。”
身惱者,饑渴、寒熱、殺害等也。心惱者,是非、得失、三毒等也。是故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此四句,名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門者,通大義之門也。大義者,大乘所以也。如人造城,得門則入。若人得生安樂者,是則成就大乘之門也。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雖有佛如來、賢聖等眾。由國濁故,分一說三。或以拓眉致誚,或緣指語招譏。是故願言︰“使我國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敗種子,畢竟不生。女人、殘缺,名字亦斷。”是故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問曰︰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中言︰“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知其數者,不取正覺。”是有聲聞一證也。又《十住毗婆沙》中,龍樹菩薩造《阿彌陀贊》雲︰“超出三界獄,目如蓮華葉,聲聞眾無量,是故稽首禮。”是有聲聞二證也。又《摩訶衍論》中言︰“佛土種種不同。或有佛土,純是聲聞僧。或有佛土,純是菩薩僧。或有佛土,菩薩、聲聞會為僧,如阿彌陀安樂國等是也。”是有聲聞三證也。諸經中有說安樂國處,多言有聲聞,不言無聲聞。聲聞即是二乘之一。《論》言乃至無二乘名,此雲何會?
答曰︰以理推之,安樂淨土不應有二乘。何以言之?夫有病則有藥,理數之常也。《法華經》言︰“釋迦牟尼如來,以出五濁世故,分一為三。”淨土既非五濁,無三乘明矣。《法華經》道諸聲聞︰“是人于何而得解脫?但離虛妄,名為解脫。是人實未得一切解脫,以未得無上道故。”核推此理,阿羅漢既未得一切解脫,必應有生。此人更不生三界。三界外除淨土更無生處,是以唯應于淨土生。如言聲聞者,是他方聲聞來生,仍本名故,稱為聲聞。如天帝釋生人中時,姓x尸迦。後雖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來,與帝釋語時,猶稱x尸迦。其此類也。又此《論》但言“二乘種不生”,謂安樂國不生二乘種子,亦何妨二乘來生耶?譬如橘栽不生江北,河洛果肆亦見有橘。又言鸚鵡不渡隴西,趙魏架桁亦有鸚鵡。此二物但言其種不渡。彼有聲聞亦如是。作如是解,經、論則會。
問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樂國既無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須復言無此三名耶?
答曰︰如軟心菩薩,不甚勇猛,譏言聲聞。如人諂曲,或復弱,譏言女人。又如眼雖明而不識事,譏言盲人。又如耳雖聰而听義不解,譏言聾人。又如舌雖語而訥口{吃,譏言啞人。有如是等根雖具足,而有譏嫌之名。是故須言乃至無名,明淨土無如是等與奪之名。
問曰︰尋法藏菩薩本願,及龍樹菩薩所贊,皆似以彼國聲聞眾多為奇。此有何義?
答曰︰聲聞以實際為證,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必當復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譬如鴆鳥入水,魚蚌咸死。犀牛觸之,死者皆活。如此不應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佛能使聲聞復生無上道心,真不可思議之至也。
【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此二句,名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或名高位重,潛處無由。或人凡姓鄙,出靡路。或修短系業,制不在己,如阿私陀仙人類也。有如是等為業風所吹,不得自在。是故願言︰“使我國土,各稱所求,滿足情願。”是故言︰“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
此二句,結成上觀察十七種莊嚴國土成就,所以願生。
釋器世間清淨,訖之于上。
△次觀眾生世間清淨。此門中分為二別︰一者觀察阿彌陀如來莊嚴功德,二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觀察如來莊嚴功德中有八種,至文當目。
問曰︰有論師泛解“眾生”名義,以其輪轉三有,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今名佛、菩薩為“眾生”,是義雲何?
答曰︰經言︰“一法有無量名,一名有無量義。”如以受眾多生死故名為“眾生”者,此是小乘家釋三界中眾生名義,非大乘家眾生名義也。大乘家所言“眾生”者,如《不增不減經》言︰“言眾生者,即是不生不滅義。”何以故?若有生,生已復生,有無窮過故,有不生而生過故,是故無生。若有生,可有滅。既無生,何得有滅?是故無生無滅,是“眾生”義。如經中言︰“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是苦義。”斯其類也。
【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台。】
此二句,名莊嚴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莊嚴此座?見有菩薩,于末後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人天見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愛樂、增上修行。是故願言︰“我成佛時,使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台以為佛座。”
“無量”者,如《觀無量壽經》言︰“七寶地上,有大寶蓮華王座。蓮華一一葉,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華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台。此蓮華台,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校飾。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安樂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台,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于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如是等事,出過數量。是故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台。”
【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
此二句,名莊嚴身業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莊嚴如此身業?見有佛身,受一丈光明。于人身光,不甚超絕。如轉輪王相好亦大同。提婆達多所減唯二,致令阿 世王以茲惑亂。刪 耶等敢如螳螂,或如此類也。是故莊嚴如此身業。
案此間詁訓,六尺曰尋。如《觀無量壽經》言︰“阿彌陀如來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譯者以“尋”而言,何其晦乎!里舍間人,不簡縱橫長短,咸謂橫舒兩手臂為“尋”。若譯者或取此類,用準阿彌陀如來舒臂為言,故稱“一尋”者。圓光亦應徑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是故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
問曰︰《觀無量壽經》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義雲何?
答曰︰身名集成,界名事別。如眼界緣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緣生,名為眼界。是眼但自行己緣,不行他緣,以事別故。耳、鼻等界亦如是。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者,法界是眾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故名心為法界。法界能生諸如來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識,是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行他緣,是故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者,當眾生心想佛時,佛身相好,顯現眾生心中也。譬如水清則色像現,水之與像,不一不異。故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也。
“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無佛也。譬如火從木出,火不能離木也。以不離木故,則能燒木。木為火燒,木即為火也。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者。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無相,故諸佛無知也。以無知,故無不知也。無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廣不可測量,故譬海也。
【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
此二句,名莊嚴口業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如來,名似不尊。如外道 (推車)人,稱“瞿曇”姓。成道日聲,唯徹梵天。是故願言︰“使我成佛,妙聲遐布,聞者悟忍。”是故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
【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
此二句,名莊嚴心業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如來說法雲︰“此黑此白,此不黑不白,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有如是等無量差別品,似有分別。是故願言︰“使我成佛,如地荷負,無輕重之殊。如水潤長,無 (惡草) (瑞草)之異。如火成熟,無芳臭之別。如風起發,無眠寤之差。如空苞受,無開塞之念。得之于內,物安于外。虛往實歸,于是乎息。”是故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
【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
此二句,名莊嚴大眾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說法輪下,所有大眾,諸根性欲種種不同。于佛智慧,若退若沒,以不等故,眾不純淨。所以興願︰“願我成佛,所有天人,皆從如來智慧清淨海生。”
“海”者,言佛一切種智深廣無涯,不宿二乘雜善中下死尸,喻之如海。是故言︰“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不動”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傾動也。
【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
此二句,名莊嚴上首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如來眾中,或有強梁者,如提婆達多流比。或有國王與佛並治,不知甚推佛。或有請佛,以他緣廢忘。有如是等,似上首力不成就。是故願言︰“我為佛時,願一切大眾,無能生心敢與我等。唯一法王,更無俗王。”是故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
【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
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如來,雖有大眾,眾中亦有不甚恭敬。如一比丘語釋迦牟尼佛︰“若不與我解十四難,我當更學余道。”亦如居迦離謗舍利弗,佛三語而三不受。又如諸外道輩,假入佛眾,而常伺求佛短。又如第六天魔,常于佛所,作諸留難。有如是等種種不恭敬相。是故願言︰“使我成佛,天人大眾恭敬無倦。”
所以但言“天人”者,淨土無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是故言︰“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此四句,名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但以聲聞為僧,無求佛道者。或有值佛而不免三途,善星、提婆達多、居迦離等是也。又人聞佛名號,發無上道心,遇惡因緣,退入聲聞、闢支佛地者。有如是等空過者、退沒者。是故願言︰“使我成佛時,值遇我者,皆速疾滿足無上大寶。”是故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住持”義如上。
觀佛莊嚴八種功德,訖之于上。
△次觀安樂國諸大菩薩四種莊嚴功德成就。
問曰︰觀如來莊嚴功德,何所闕少?復須觀菩薩功德耶?
答曰︰如有明君,則有賢臣。堯舜之稱無為,是其比也。若使但有如來法王,而無大菩薩法臣。于翼贊道,豈足雲滿?亦如薪積小,則火不大。如經言︰阿彌陀佛國,有無量無邊諸大菩薩,如觀世音、大勢至等,皆當一生于他方次補佛處。若人稱名憶念者、歸依者、觀察者,如《法華經•普門品》說,無願不滿。然菩薩愛樂功德,如海吞流,無止足情。亦如釋迦牟尼如來,聞一目 比丘吁言︰“誰愛功德,為我維針?”爾時如來從禪定起,來到其所,語言︰“我愛福德。”遂為其維針。爾時失明比丘暗聞佛語聲,驚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猶未滿耶?”佛報言︰“我功德圓滿,無所復須。但我此身從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是故言愛。”如所問觀佛功德,實無願不充。所以復觀菩薩功德者,有如上種種義故耳。
【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土,但是小菩薩,不能于十方世界廣作佛事。或但聲聞、人、天,所利狹小。是故興願︰“願我國中,有無量大菩薩眾,不動本處,遍至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
譬如日在天上,而影現百川。日豈來耶?豈不來耶?如《大集經》言︰“譬如有人善治堤塘,量其所宜,及放水時,不加心力。菩薩亦如是,先治一切諸佛及眾生應供養、應教化種種堤塘。及入三昧,身心不動,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如實修行者,雖常修行,實無所修行也。是故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眷屬,欲供養他方無量諸佛,或欲教化無量眾生。此沒彼出,先南後北。不能以一念一時,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有出沒、前後相故。是故興願︰“願我佛土諸大菩薩,于一念時頃,遍至十方,作種種佛事。”是故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問曰︰上章雲身不動搖,而遍至十方。不動而至,豈非是一時義耶?與此若為差別?
答曰︰上但言不動而至,或容有前後。此言無前無後,是為差別。亦是成上不動義。若不一時,則是往來。若有往來,則非不動。是故為成上不動義故,須觀一時。
【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土,菩薩、人、天志趣不廣,不能遍至十方無窮世界,供養諸佛如來大眾。或以己土穢濁,不敢向詣淨鄉。或以所居清淨,鄙薄穢土。以如此等種種局分,于諸佛如來所,不能周遍供養,發起廣大善根。是故願言︰“我成佛時,願我國土一切菩薩、聲聞、天人大眾,遍至十方一切諸佛大會處所,雨天樂、天華、天衣、天香,以巧妙辯辭,供養贊嘆諸佛功德。”
雖嘆穢土如來大慈謙忍,不見佛土有雜穢相。雖嘆淨土如來無量莊嚴,不見佛土有清淨相。何以故?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為等覺。若于佛土起優劣心,假使供養如來,非法供養也。是故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軟心菩薩,但樂有佛國土修行,無慈悲堅牢心。是故興願︰“願我成佛時,我土菩薩,皆慈悲勇猛,堅固志願。能舍清淨土,至他方無佛、法、僧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示如有佛,使佛種處處不斷。”是故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觀菩薩四種莊嚴功德成就,訖之于上。
△次下四句,是回向門。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此四句,是論主回向門。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
問曰︰天親菩薩“回向章”中,言︰“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此指共何等眾生耶?
答曰︰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佛告阿難︰“十方恆河沙諸佛如來,皆共稱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又如《觀無量壽經》,有九品往生。下下品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于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當以此消五逆罪也)。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以此經證,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問曰︰《無量壽經》言︰願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無量壽經》言︰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經雲何會?
答曰︰一經以具二種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誹謗正法。以此二種罪故,所以不得往生。一經但言作十惡五逆等罪,不言誹謗正法。以不謗正法故,是故得生。
問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誹謗正法,經許得生。復有一人但誹謗正法,而無五逆諸罪,願往生者,得生與否?
答曰︰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余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經言︰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一劫重罪。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此劫若盡,復轉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如是展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佛不記得出時節。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痴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貪彼土安樂而願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無煙之火,豈有得理?
問曰︰何等相是誹謗正法?
答曰︰若言︰“無佛、無佛法,無菩薩、無菩薩法。”如是等見,若心自解,若從他受,其心決定,皆名誹謗正法。
問曰︰如是等計,但是己事。于眾生有何苦惱,逾于五逆重罪耶?
答曰︰若無諸佛菩薩說世間、出世間善道,教化眾生者,豈知有仁、義、禮、智、信耶?如是世間一切善法皆斷,出世間一切賢聖皆滅。汝但知五逆罪為重,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
問曰︰《業道經》言︰“業道如稱,重者先牽。”如《觀無量壽經》言︰有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無量苦。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南無阿彌陀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與三途諸苦永隔。“先牽”之義,于理如何?又曠劫已來,備造諸行有漏之法,系屬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彌陀佛,便出三界。“系業”之義,復欲雲何?
答曰︰汝謂五逆十惡系業等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為輕,應為罪所牽,先墮地獄,系在三界者。今當以義較量︰輕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
雲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譬如千歲 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 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雲何在緣?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煩惱虛妄果報眾生生。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首楞嚴經》言︰“譬如有藥,名曰滅除。若斗戰時,用以涂鼓。聞鼓聲者,箭出毒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首楞嚴三昧,聞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聞鼓音聲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緣。
雲何在決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後心、有間心生。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是名決定。
較量三義,十念者重,重者先牽,能出三有。兩經一義耳。
問曰︰幾時名為一念?
答曰︰百一生滅,名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此中雲念者,不取此時節也。但言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觀緣,心無他想。十念相續,名為十念。但稱名號,亦復如是。
問曰︰心若他緣,攝之令還,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復非無間。若凝心注想,復依何可得記念之多少?
答曰︰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不必須知頭數也。如言“蟪蛄不識春秋”,伊蟲豈知朱陽之節乎?知者言之耳。十念業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但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便罷。復何暇須知念之頭數也?若必須知,亦有方便。必須口授,不得題之筆點——
【據《淨土十要》附本、《大正藏》電子本校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