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一∼五劃)18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一∼五劃)18

    【八識二執】二執為我執與法執,此在八識中並不相同。前五識與第八識,一向無執;第六識與第七識,二執俱有,同時俱起。

    【八識三性】在善、惡、無記三性中,第八識是無覆無記,第七識是有覆無記,前六識通于三性。即前六識若與信等十一善心所相應,則屬善性攝,與無慚、無愧及八大隨煩惱等十心所相應,屬不善性攝,二者皆不相應,無記性攝。

    第八識何以是無覆無記?因為第八識是異熟性。異熟若是善或染污,流轉還滅即不能成立。又此識如果是善,則不能為染法所依;此識如果是染,則不能為善法所依。再者此識是所燻性,如果此識為善為染,如極香或極臭,則不能受燻。第七識何以是有覆無記,因為此識與四煩惱心所相應,是染污法,障礙聖道,隱蔽自心,故名有覆。或問︰此四煩惱何以不名不善而稱無記?答,此四煩惱,行相細微,任運而轉,故無記攝,而非不善。再問︰前六識何以通于三性?若與信等十一善心所相應,是善性攝;與無慚等十法相應,是不善性攝;若兩者俱不相應,自然是無記性攝。

    【八識三量】在現量、比量、非量的三量中,前五識是根境相對直接的感覺,所以唯是現量。第八識所緣的是自變的實境,所以也是現量。第七識見分緣第八識見分執為自我,這是錯誤的知,所以是非量。第六識的五俱意識,與前五識俱起緣色境時,是現量;獨頭意識計度分別,或尋伺推理,或為比量,或為非量,所以第六識通于三量。

    【八識三境】八識緣境,對性境、獨影境、帶質境三境中,前五識緣五塵境,第八識緣自變的實境,所以都是性境;第七末那識,緣第八識見分為自我,唯為帶質境;第六識的五俱意識,初緣五塵境親證自體時,剎那之間是性境,及至分別心起,推理計度,或獨頭意識的幻想,便成為帶質境或獨影境了。再者,定中的獨頭意識也是性境。

    【八識三能變】唯識宗立八識,謂八識皆能轉變,而此轉變有三類,即《唯識三十頌》的頌文曰‘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唯三、指的是八識唯有三類能變。此三能變是︰一、初能變識,又稱異熟能變識,指第八阿賴耶識的轉變。二、第二能變識,又稱思量能變識,指第七末那識的轉變。三、第三能變識︰又稱了別能變識,指前六識的轉變。當識變時,並不是任何一識單獨轉變,而是三類識全體次第轉變。轉變的原因,是阿賴耶識中儲藏的種子,何類種子成熟,則轉變出何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