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一∼五劃)19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一∼五劃)19

    【八識五重】參閱︰五重唯識觀。

    【八識六義】慈恩大師窺基,在《百法明門論解》一書中,解釋此含攝八識的心法,有曰︰‘心法者,總有六義︰’這六義的要點是︰一、集起名心︰謂此心收集、儲藏諸法種子,並于因緣具足時生起現行。換言之,集起之心,指的是第八阿賴耶識而言。積集名心,指前七轉識,它能燻習積集的諸法種子;又有一說,集起之心是前七轉識現行,共集燻起種子;而積集之心是第八阿賴耶識,以其能積集諸法種子故。三、緣慮名心︰緣慮之心指第六意識,指此心有攀緣、思慮一切外境的功能,這是第六識獨頭意識的功能。四、或名為識︰此心或名為識,識者了別義,了解分別其緣慮的外境,此約指前五識與五俱意識的功能。五、或名為意,意者等無間故,指心識念念相續,等無間斷,六、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識︰若寬泛的說,八識皆可名心,亦可名意,或名為識;但若自八識的功能殊勝來說,則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識,此三者,全是心識功能的一部分。

    【八識心王】唯識宗將心解析為八,立下八識心王的名稱。此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唯識宗不說心而說識,佛法上謂之方便。事實上,識即是心,亦即是意,心、意、識三者,同體而異名。小乘佛教建立六識,沒有第七、八識,但在文字中已有七、八二識的含義,如《順正理論》卷十一謂︰‘心、意、識體雖是一,而訓詞等義類有異,謂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集起故名心者,即相當于第八識;思量故名意者,即相當于第七識;而了別故名識者,即相當于前六識。唯識宗將一心析為八識者,無非是破遣我人‘實我’的執著。原來我人通常執著于實我實法,把宇宙萬有視為實體,因此我人說到‘心’時,把心視為整體的東西存在。唯識家為對治此等觀念,乃以分析的方法,解析此心為八,以此心不是一個整體的東西,來破遣‘實我’的執著。

    【八識王所相應】八識心王,各有其相應的心所,因八識的作用各不相同,相應心所的多寡亦不相同,八識王、所相應的情形如下︰一、前五識,各有三十四個心所相應,即遍行心所五,別境心所五,善心所十一,中隨煩惱心所二,大隨煩惱心所八,根本煩惱中的貪、嗔、痴三煩惱。二、第六識︰第六識作用範圍最廣,五十一個心所均與之相應。三、第七識︰有十八個心所與之相應,即遍行心所五,大隨煩惱心所八,別境中的慧心所,以及根本煩惱中的貪、痴、慢、見、四心所。四、第八識︰唯五遍行心所與之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