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一∼五劃)44
    【大方廣佛華嚴經】唯識宗所依的六經十一論之一,中土有三種譯本。一為東晉佛陀跋陀羅六十卷華嚴;二為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華嚴;三為唐般若譯四十卷華嚴。其中般若所譯者,僅為該經的《入法界品》。

    【大地法】又稱遍大地法。指與一切心相應俱起的十種心識作用。這是俱舍宗七十五法中心所有法的一部分。即︰一、受,領納之義;有苦受、樂受、非苦非樂受等三種。二、想,想像之義;對境而取差別之相。三、思,造作之義;令心有所造作。四、觸,由根、境、識三者和合而生,能有觸對。五、欲,緣外境而有所希求。六、慧,對法能有所分別、簡擇。七、念,對所緣之事銘記不忘。八、作意,警覺之義;能令心警覺。九、勝解,即殊勝之解;對境而產生印可審定之作用。十、三摩地,又作等持、正定,即使心專注一境。此十法遍善、不善、無記等三性之心品而與之相應,故稱大法;此大法之依地為心王所有,故稱大地法。唯識宗將以上十法分成五遍行、五別境兩種,一、五遍行即︰作意、觸、受、想、思等五法,遍與一切之心、心所相應,故稱遍行。二、五別境即欲、勝解、慧、念、三摩地等五法緣各別之境而生,故稱別境。見《俱舍論》卷四、《百法明門論》等。

    【大乘二種性】修大乘菩薩行,必具足無漏菩提種子,此種子有二種,一為本性住種,一為習所成種。本性住種,是無始以來,依附于第八阿賴耶識中法爾本具的無漏種子,以善根未熟,因緣未具,未能听聞正法,未發起菩提心,燻習種子使之增長,故未能成佛。習所成種,是具有本性住種的有情,已經發心修行,以燻習之力,促使無漏種子增長。《成唯識論》卷十曰︰‘何謂大乘二種種性,一者本性住種,謂無始以來,法爾所得無漏法因。二者習所成種,謂聞法界等流惹法已,聞所成等燻習所成。

    【大乘五蘊論】印度世親論師造,唐代玄奘三藏譯,全一卷。本書著重于闡明大乘五蘊法,並兼說十二處、十八界等法,為唯識宗瑜伽十支論中的粗釋體義支。小乘薩婆多部將諸法分為五位七十五法,而以五蘊總攝其中七十二有為法。對此,大乘則分為五位百法,其中之九十四有為法總攝于五蘊,即︰色蘊有五根、五境、無表色;受蘊有受心所;想蘊有想心所;行蘊為五十一心所有法中除受、想心所的四十九心法,及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等六十七法;識蘊攝阿賴耶等八識。大乘經典中,以本論對五蘊法之說明最為簡要。

    【大乘廣五蘊論】在大正藏中,《大乘五蘊論》有兩種,一種是世親論師造的《大乘五蘊論》,另一種是安慧菩薩造的《大乘廣五蘊論》。廣五蘊論是世親大乘五蘊論的注釋本,大唐中天竺沙門地婆訶羅譯。《大乘五蘊論》在大正藏中佔兩頁的位置,全文三千余字。而廣五蘊論全文七千字。廣論和五蘊論兩者內容大同小異,而廣論較五蘊論詳盡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