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一∼五劃)80
    【王肯堂】明代金壇(江甦丹陽)人。字宇泰。官至福建參政。好讀書,精于醫道,為時人所欽崇。並博通教乘,尤善唯識。初參高原昱公,昱公為之講說唯識論,肯堂筆受,成《唯識俗詮》一書。又著《唯識證義》十卷、《因明入正理論集解》一卷等。

    【王恩洋】歐陽竟無大師的入室弟子,近代著名唯識學家。恩洋字化中,四川省南充縣人,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生。南充中學畢業,民國八年到北京,在北大哲學系旁听,得梁漱溟賞識,介紹入哲學系管理印度哲學圖書室,在梁的指導下,大量閱讀了法相唯識的典籍。

    民國十二年,歐陽竟無在南京設立支那內學院,恩洋以黃樹因的介紹,南下依竟無研究佛學,深入經藏,尤于唯識學用功特勤。其時內學院與武昌佛學院有所謂‘唯識論戰’,恩洋是筆戰中主將之一。十四年內學院成立法相大學特科,恩洋任主任兼教授。十六年內學院以戰事停課,恩洋返四川,于南充設龜山書房,授徒自給,並反覆圈讀《瑜伽師地論》。十九年後,應請在成都佛學社講唯識。此後講學與著述並重,十余年間,寫出了大量的佛學著作。一九四九年後,他被聘為四川省政協委員及文史館員。五七年受聘為北京中國佛學院教授,一九六四年病逝,享年六十八歲。遺留著作數十種,主要者為《攝大乘論疏》、《唯識論疏》、《阿毗達磨雜集論疏》、《唯識通論》、《八識規矩頌釋》、及《佛學通論》等。

    【文身】為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文者文字,身是聚義,一字為文,二字為文身,三字以上為多文身。《百法直解》曰︰‘文身者,文即是字,為名句之所依,此三皆依色、聲、法塵分位假立,若語言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聲立,若書冊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色立,若心想中所有名句文字,即依法立。此方眼、耳、意三種根識獨利。’而《百法纂釋》中則謂︰‘言文身者,文即是字,能為名句二所依故。若不帶詮只名字,如字母及等韻之類,但只訓字,不能詮理。若帶前名文,如經書字,能詮之文帶所詮之義理故。’其實這就是構成名身、句身等的語言文字。

    【太虛】近代佛教領袖,佛教思想家。俗家姓呂,名淦森,浙江崇德人,清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生,十六歲于甦州小九華寺出家,同年于寧波天童寺依寄禪和尚受具戒。二十一歲曾就讀于楊仁山創辦的洹精舍。宣統三年,任廣州白雲山雙溪寺住持,因與革命黨人交往不容于清廷,離粵返滬。民國初年在普陀山閉關三年。民國七年與章太炎、陳元白在上海組織覺社,出版‘覺社叢刊’(後改名海潮音,發行迄今。)十一年在武昌創辦‘武昌佛學院’,與歐陽竟無在南京創辦的‘支那內學院’,為當時的兩大佛學中心,以後數年間,兩學院間以對唯識學所見不同,屢有法義之諍。如兩院間對于《因明作法》之諍,《起信論》真偽之諍,《唯識抉擇談》與《佛法總抉擇談》之諍等,太虛大師與歐陽竟無都是筆戰中的主角,法海波瀾,至為壯闊。